人生如戏2014

HD

主演:罗杰·伊伯特,马丁·斯科塞斯,沃纳·赫尔佐格,查姿·艾伯特,埃罗尔·莫里斯,吉恩·西斯科尔,艾娃·德约列,拉敏·巴哈尼,斯蒂芬·斯坦顿,玛琳·西斯科尔,A·O·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2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3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4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5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6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3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4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5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6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7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8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19人生如戏201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如戏201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2013年逝世的、美国影评界传奇罗杰·伊伯特的遗作。片子主要谈论了上世纪60年代罗杰·伊伯特与电影制作人好友罗斯·梅尔一起合作《飞越美人谷》时期的个人历史。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影片真实呈现了伊伯特本人:他对电影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疾病的悲壮抗争。古剑奇谭2夜雾啊 今晚也要谢谢你天真遇到现实关键第四号365天的爱生活与贝斯 第一季GetReady!有趣页面阿罗汉掌风大作战韩语大台风星际迷航:下层舰员第四季突变种极品老妈第二季奔跑吧爱人莱姆生活默默的小理河真实犯罪聊斋三逃出生天国语目标放开我北鼻第三季我是中国人王朝 第一季我住的房子1957回归者怎么办家康妙警贼探第二季铁面人1977英语三关排宴拿破仑赛车女孩梦中剑芒刺水下危机花过天晴蓝色夏威夷纽约之王一条安达鲁狗低碳爱情冒顿

 长篇影评

 1 ) 影评人可以牛逼到什么程度

影视评论的力量能有多大,你可否知道现在你看到的经典电影排行榜或者大家口口相传的电影大师们的地位由来,都有可能来自于一位芝加哥影评人的影响;你可否知道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日的马丁西克塞斯,以及许多优秀的影片都将在岁月中失去光华。罗杰•伊伯特,一位从旧时代穿梭而来的影评人,从1967年开始,终其一生,阅片一万部,影评6000篇,在他辉煌的那段时间,一部电影可否得到他的大拇指,是票房成败的关键。

《戏如人生》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一生,叙述了他的成长、欲望、梦想以及他在珠光宝气的好莱坞所产生的影响,纪录片的名字来自于罗杰•伊伯特的自传体回忆录《戏如人生》,在那里,我们可以觅见罗杰更多的人生体验。这是一部就表现内容及观赏体验来说稍嫌过长的纪录片,如果删去四分之一的篇幅,可能在观看上更能得到更良好的效果。如果你有耐心忍受过开篇近二十多分钟患病切掉半个下巴的罗杰的生活琐碎以及片中不时穿插的极度考验承受力的罗杰的生活细节,那么你就能不时看到这部纪录片中闪光的金子。

我们相信,一篇优秀的影评不止需要优秀的文笔,还应该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勾连能力,
“你手上沾满了这些无辜孩子的鲜血,但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很多人的手上都沾满了鲜血,历史也会为之哭泣,然而这些血不是新的,而是很久很久之前的,然后麦克白夫人发现它们无论如何也洗不掉。”
这是1963年21岁的罗杰•伊伯特就伯明翰教堂爆炸案所做的社会新闻评论,他文章的第一句(“你手上沾满了这些无辜孩子的鲜血”)来自马丁路德金,对于同样性质的这一种族冲突案件,罗杰•伊伯特从种族冲突、到历史、到人性,以极富感染力和充满内蕴的笔力,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力量与痛楚。

文字这种东西,是有天赋的,而我们对生活中新闻事件的领会,则来自于我们日常的阅读与思考,有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模糊自身与光影世界的距离,但在自观与他观之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在生活中的合适处境。

罗杰•伊伯特的影响力,并非单纯来自于文字,而来自于他的自身,他在纸媒、电媒以及博客、推特潮流中,都牢牢占据潮前。1975年,他成为第一位因写影评而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同年,他与吉恩•西斯科尔长期合作,主持电影评论类节目《西斯科尔与伊伯特》,这档节目风靡全美。

罗杰与吉恩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很难想象彼此看不惯的两个人能够合作24年之久,而直到吉恩•西斯科尔去世两人才合作终止。他们两个同在芝加哥做影评人,一个在《太阳报》,一个在《论坛报》,一个喜欢独来独往,另一个则过着花花公子式的生活,一个出身三流大学,另一个是耶鲁的哲学博士,同行相斥,更兼看不惯彼此的生活态度,他们势如水火。

当吉恩•西斯科尔患脑癌时,他从未告诉工作伙伴罗杰•伊伯特,而当吉恩不能上班之后,罗杰直到他死前都没有去看望过他。他们在节目下面彼此拆台,甚至在录制的时候都丝毫不给对方面子,互相指摘,频频争吵,彼此都不明白对方存在的必要性;而这种暗自较劲,自然也带来了对影片频出的金句评论。我们总以为凭借好品味两个人可以很顺利的走到一起,但谁会想到好胜心是一种多么持久的东西,而同时一点点的异见,也可能使两个苛刻的人视彼此为异端,这种脱俗的较真,自打豆腐脑甜咸之争之后,已经好久没有再见。

但毕竟如此长久的合作,两人也意外地形成了一种共生,虽然几乎一生都在相互竞争,但吉恩•西斯科尔总是会担心生活态度潇洒的罗杰•伊伯特有一天会离开节目,而罗杰则一直把吉恩看做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却整天和你打架的哥哥,并对吉恩没有告诉他患癌症的事情耿耿于怀。(生活有意思的是,罗杰后来也患了癌症,并切除了半个下巴,他靠着互联网和模拟发声技术,又有声有色地生活了10年。)

一档电视节目究竟能够产生多大影响?一段时间以来,《西斯科尔与伊伯特》垄断了对所有新上映电影的评价,两位主持人成为美国最有名、最权威的主持人,这引发了学术界的反弹,但这档节目在挖掘遗珠以及推动电影发展上功不可没。

罗杰•伊伯特将流转到他手中的希区柯克送给玛丽莲梦露的拼图送给在影展上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导演;在马丁西克塞斯生活破碎可卡因成瘾在医院差一点被诊断为死亡的日子里,罗杰•伊伯特与吉恩•西斯科尔决定在多伦多电影节上为《愤怒的公牛》颁一座奖杯,那座奖杯支撑马丁西克塞斯走过了行尸走肉的日子;而早在十年多前,罗杰•伊伯特就曾经预言马丁西克塞斯会成为美国的费里尼。在罗杰•伊伯特的一生中,他鼓励和发掘过的电影新人和电影不计其数,正是他,让大众越来越多的了解到诸如博格曼、《宾虚》、《公民凯恩》、《邦尼与克莱德》等先锋电影人与艺术电影。

罗杰•伊伯特在人生的后半程变成了一个面对生活更加平和面对电影依旧尽心的的人,在外人看来,他是痛苦的,口不能言,神态古怪丑陋令人不忍猝视,这位在电影的光怪陆离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最终面对的,是生活的一个大玩笑,但好歹,他身边一直有坚强支持他的家人后盾。影响如此多的世人对电影的评价,左右一群以电影为生的导演、制片人的命运,但当命运临了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从电影里,又能得到什么?

 2 ) No Title

看完对Roger Ebert又多了点喜爱。几个月前读到他对Wings of Desire的评论,仿佛扫清了自己当年初看该片时的困惑,建立了作为young filmmaker和所喜爱的导演之间的联系。这种瞬间产生的亲密感,从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这位影评人。

有这样笔耕不缀,像个fighter捍卫电影的人,对观众和做电影的来说都应该是值得欣慰的事。我相信国内不断崛起的自媒体影评人们,都在努力拉近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希望“电影”作为“电影”受到的诸多不公待遇能慢慢变少。

Wings of Desire is one of those films movie critics are accused of liking because they're esoteric and difficult. "Nothing happens, but it takes two hours and there's a lot of complex symbolism," complains Peter van der Linden in a comment on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In the fullness of time, perhaps he will return to it and see that astonishing things happen and that symbolism can only be evocative by being complex; simple symbolism is like a flag, which tells you one obvious thing very well. For myself, the film is like music or a landscape: It clears a space in my mind, and in that space I can consider questions. Some of them are asked in the film: Why am I me and why not you? Why am I here and why not there? When did time begin and where does space end? - THE GREAT MOVIES

 3 ) Inspiring

普利策奖第一次颁给film criticism,怎么会有人这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啊,有那么多的激情和勇气和尊重献给与爱好合二为一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看起来幽默又励志,但是几乎是从头哭到尾,很少有的不是被情感左右而感动,是被一股非常坚实的力量所鼓舞和触动到流泪不止。

太多让人emotional的点了,很多话我想在影院里掏出本子记录,也许这才能叫有温度的传记吧,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在公园里只凭记忆,给他朗诵《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页,“这一年年在我们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会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的更远一点。”太美好太悲伤了。

而且这样一部片子,它所呈现的只是一种表达,而没有输出任何观点,真的非常难得,就像他的遗言“感谢你们和我走过的一切,我们电影院见。”说了再多的话,写过再多的字,留下来的,最终只会是电影本身。

看完电影从小西天出来,太阳落在了马路中间,把路另一头的匾照成了金色,北京的大风一阵又一阵,我不再为了干燥的天气焦虑,我的心里充实又快乐。

 4 ) 死后,街道上仍贴有他们的头像。

Life itself. 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 是一封信、老照片、颤抖的手、镜头前的微笑,是堂吉诃德向死亡发起挑战,《I'm your man》随之响起。 老了,他给吉恩的妻子写信:“现在我年老体衰,变得更加想念吉恩了。或许因为我当年犯蠢,让我没意识到他是我见过最风趣、最幽默的人。” 镜头面向镜子的瞬间,我们已陪他走过一生,如今穿越金字塔,站在他的病床前。 死后,街道上仍贴有他们的头像。在光线昏暗的电影院中,他仍在鬼魅般走动。

 5 ) 不完美但鲜活的人

之前对Roger Ebert有所了解,读过他的一些影评,但因为时代不同,并不太了解他的影响。这部纪录片拍摄于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医院和疾病做最后的搏斗,着重于他对电影人和家庭的影响,十分感人。

一方面是他和Gene Siskel充满冲突也充满爱的关系,很明显,两个才华出众自视甚高的人在屏幕上满是不和,既生瑜何生亮。直到Siskel去世之后Ebert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多么重要的朋友,这也改变了他对死亡的态度。两人的恩怨能在死亡面前和解,这是比电影还真切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他对电影人的影响,他的影评挖掘出了很多现在所认为的名导,也对让自己失望的电影直书中肯之言,他的才华是无可争议的,如果本片能更加深入他对电影的理解和理念就更好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感人的一点,是他对家庭的影响,他的妻子Chaz真是充满力量和安定感的存在,让他从各方面成为了更好的人,延长了他的生命也提高了他生命的质量,最后Ebert决定let go,能体会到那种无力感,但Chaz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能感觉到他们真的很相爱。他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影响也很大,不仅是爱他们,还带他们进入知识和思想的世界。

诚然Ebert不是完人,但他的才华和对他人的积极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仅了解电影史必不可少的人物,还是对自己人生有指导意义的存在。

PS. 想找来他的自传《Life Itself》来看

 6 ) 既是伟人,也是保持大爱和善良的普通人

也曾宣称自己喜欢电影,但却是在前几天去看电影周刊面试时以为看上去年轻但睿智的编辑给我和另外一位的建议:可以多看一些电影史的书和影评,提到建议看罗杰 伊伯特的影评,这才第一次听说后,实在惭愧。

这种纪录片的形式依然是很喜欢的形式,片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倾听跟罗杰 伊伯特有各个层面联系/关系的人的带着回忆亦或是采访,以及病房里主人公的现况、病情的实际拍摄;妻子家人相处的片段;;回忆的片段来全面展现罗杰 伊伯特。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是很伟大的影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努力找寻自己的爱人-找到了现在的妻子;在跟吉恩一起主持影评节目相处的过程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对于有才华的导演非常惜才,电影中马宾斯科塞斯曾经有一度很低落,也是因为罗杰和吉恩的“帮助”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电影中还有两位被采访出镜的导演(直接和间接)提到罗杰的帮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他们现在的成就。

感动于罗杰 伊伯特和吉恩·西斯克尔的相爱相杀的友谊。同时作为影评人,彼此视为最大的对手敌人,纪录片中罗杰 伊伯特配音的声音回忆说他们认识的前五年互相是不说话的,后来两人合作了一个电视影评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一影院,两人,看完开始互相给出对电影的评价,罗喜欢坐在电影屏幕可以放大两倍的前排,吉喜欢坐在最后排靠边的位置,也经常因为互不相让、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争论、掐起来而不得不中止拍摄;也会因为谁的名字排在前面而争论,他们的两位制片人回忆:“他们似乎没有不用石头剪刀布决定的时候”。片中吉恩的妻子也提到后来两个人关系的确变了,变得互相尊重。吉恩50多岁时被检查出癌症-脑癌晚期,也许因为担心只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妻子的姐姐知道,罗杰不知道。罗杰因此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没有做最后的告别。这种感觉应该是最不好受的吧,曾经(我)也没有见上爷爷最后一面,是最后悔的事之一。在吉恩去世后,罗杰发誓说如果以后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一定不会隐瞒,尤其不会向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们。

片中罗杰说在过去25年间,他看过1万部电影。在芝加哥最喜欢的是二手书店,也很喜欢写作。这些让自己觉得在喜欢电影的阶段里,我简直就是在幼儿园阶段吧。要不断坚持多看电影、看书、多写才行啊。

罗杰跟现任妻子结婚时他50岁,他说也许这一辈子就为了等到她。他多次提到妻子的爱,如果没有妻子自己早就不在了。片中也能看到妻子的坚强、乐观,在悉心照顾之余讲笑话逗他,陪他偷偷溜出医院去看他喜欢的电影,在他低落时鼓励他、给他勇气。女性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

其实再伟大、优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伟大的背后有天赋、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普通人的背后有爱,还有善良。在罗杰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电影的热爱依旧,在病床上通过电脑写影评、甚至比以前写得更多、质量更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葬礼上那么多人竖起大拇指,街上、网络上有很多普通人、粉丝悼念他吧。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动于他的大爱和善良、乐观和坚持。

 短评

Roger Ebert可以算是我的电影启蒙老师。若这只是一部关于影评人的电影,相信没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它更多讲述的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人性的感悟。艾伯特说他活在电影里,因为电影就是生活本身。共享感受、分享感悟是它最大的魅力。我们爱他的影评,也因为那里面就是生活!片尾哭瞎!

7分钟前
  • 望潮
  • 推荐

1 2015年第一部,让我更加坚定的在热爱电影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10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so basically he was a jerk.

14分钟前
  • Jin
  • 还行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生命中拿出那么多的年华交给电影,去忘我的看,痴迷的聊,倾心的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在影院中创造永恒的迷影情结,毕竟,人生有限,但光影无限。罗杰伊伯特,一个有戏而伟大的迷影之魂,天堂依旧会有电影院。

1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明月点缀了他的窗,他点缀了别人的梦。在电影和电影迷之间,影评人终于有了存在感。如果说罗杰·埃伯特的人生如戏,那么这部戏一定是“天堂电影院”。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更生动地了解了E的生平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作品的描绘比较边角,缺乏足够量的严肃批评,信息量不够大,基本还是粉丝电影。贵在真挚,有趣味。

2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夜观罗杰·伊伯特纪录片《人生如戏》几点感触:纯粹热爱一个东西,会充满幸福感,坚持一辈子,也许能出一点成绩;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标准,不迷信权威和固步自封;偏激观点也是观点,学会独立思考个性表达,面对团体圈子、利益关系坚持底线;开阔个人视野,一直保持新鲜感,永远学习。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很喜欢所有关于伊伯特和他的荧幕拍档、职业宿敌吉恩·西斯科的段落,一辈子能拥有这样的同僚,真是非常幸运。或许限于篇幅,伊伯特这个人本身,以及他对整个影评行业的影响我还希望看到更多,不知能不能在自传里找到答案。结尾也是看到哭瞎,555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从制作的角度这是一部教科书般的美式纪录片,导演过Hoop Dreams的纪录片老兵Steve James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片有很多注定成功的元素:R. Ebert是一个电视明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素材;那本天然剧本般的同名自传;那些极具视觉和情感震撼的医院内镜头;算不上经典之作,却无疑是一部精品

36分钟前
  • Dude
  • 推荐

极为精彩的纪录片,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人生旅程。本片对艾伯特早年酗酒、情场品味差、骄傲自负等缺点毫不避讳,对其家庭身世、职业生涯、爱情、晚年与癌症的抗争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最让我感动的还是Gene Siskel和Ebert的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关系。(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著名影评人,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相遇》即是献给他。

41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best of enemies之电视评论员篇,看二位台前台后斗嘴,还真有点像巨婴症。

4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虽然差点哭瞎,但就纪录片本身来说太中规中矩了

48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究竟是给“电影”,还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评论电影”,还是“影评人”,还是“影评人的观点”,还是单纯这一部纪录片,来一个评分?

5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哭到不行。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一部极其工整老练,情感丰富的纪录片,以罗杰·埃伯特的同名传记为蓝本,重点是他的生活,围绕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展开,就像事业、为人、友谊、爱情和死亡组成的美丽乐章。他的文字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幽默感和学识,其实更打动我的是情感,那些人生体验和心理共鸣的东西,人生真的就如戏。★★★★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电影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期待。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无关成就多少,注定有落幕时刻的生命本身就令人感伤。

1小时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看看人家影评人,老马丁听了就面露惊恐地虚心接受。这部电影主要是劝导我们豆瓣标记电影最好写点东西

1小时前
  • bird
  • 推荐

一位毒舌影评人最终丧失了吐舌的能力确确实实有种《人生如戏》的况味,然而我不喜欢职业影评人的原因是他们所持的“职业化”眼界。在那个狭隘的圈子里,且不说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坏电影的帮凶,至少他们的见解也难以逾越那方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是否拥有去职业化的观点是检验一个人学识和修养的尺度。

1小时前
  • Mut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