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传

HD

主演:沃尔特·休斯顿,Lucille La Verne,海伦·弗里曼,Otto Hoffman,Edgar Dearing,尤娜·默克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林肯传 剧照 NO.1林肯传 剧照 NO.2林肯传 剧照 NO.3林肯传 剧照 NO.4林肯传 剧照 NO.5林肯传 剧照 NO.6林肯传 剧照 NO.13林肯传 剧照 NO.14林肯传 剧照 NO.15林肯传 剧照 NO.16林肯传 剧照 NO.17林肯传 剧照 NO.18林肯传 剧照 NO.19林肯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现在他属于永世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2 )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真的。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

我一直喜欢旅行,在旅途中,我总是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让我能一次一次的,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而我越是了解它,就越觉得它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不是在坐过山车,但是一样的刺激,有的时候甚至更甚之。
同样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旋律,或者别的什么,只要你拿出自己的耐心,总会有发现的。

《林肯》的片尾,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只有一个感觉——DEEP——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觉得无比深邃,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这个伟大的男人,为了这个时代。
你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一个逃兵?
安逸的生活,一次轻易的妥协,也许还能满足一些自己的小贪婪??这太简单了,只要你逃离这个战场,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战场,去做一个懦夫,要知道,退缩永远都是最容易的。
可是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也许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你所需要击败的,你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在取得胜利的路上,在击败自己之前,你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有些看上去是那么的无法克服——当然,大部分其实只是看上去是——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信念,你的理想。

还记得我曾经给我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推荐《撞车》,那部同样震撼过我的作品。我告诉他“我想,你可能是错的,有的时候,电影不仅仅是儿戏,你看看这部,你大概需要重新了解它了。”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从房间里冲出来从我嚷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这是一个对我很重要的朋友,我当时“哦”了一声,走过去,把电脑关了,然后转过来问他,“你说,晚上到底应该吃个啥好呢?”

在这个恐怖袭击,手工烟花作坊和信息一起爆炸的时代,能耐心的去做完一件看起来不容易的事,是那么的难。
我们不是失去了信念,我们是失去了耐心,失去了那个和真正的自己谈谈的耐心。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因为未知。如果我们已经的知道我们要往什么地方去了,我们还会害怕吗?
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是幸福的,比如林肯。这很难。
当你最亲的人都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当你的好朋友都不支持你的时候,绝望吗?
但是,你做了他们不理解的事,就不对吗?

现实,击垮了绝大部分的人,他们像这个混乱的秩序低下了头,并且不停的为自己的软弱狡辩,谎称这个世界本该就是这样的。
一派胡言!
你认为理想主义可笑吗?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最缺的就是那些看起来脑子缺根弦的天真派,并为此不停奋斗的傻呵呵的理想主义者。当他们给你麻木不仁的躯体上狠狠一击时,你也许才会想起那个属于自己的大脑的存在。
影片中,当议长宣布修正案通过的时候,至少证明了,这是有效的。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被唤醒的,不是吗?
拾起你的耐心,它就在你的脚边,和自己好好谈谈,试着找回那个叫做“信念”的东西,当你试着努力向前走而感到孤独的时候,它应该会比AV里的雪白大腿管用一些,相信我,我试过。

“当两个事物都等于同一个事物时,那么这两个事物,就互相相等”

当你的肉体和你的灵魂,都忠于你的信念时,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你。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甘地的一句话。
First they ignore you.Then they laugh at you.Then they fight you.Then you win.

共勉。

 3 ) 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确定的精神

“先贤立国已有八十七年,自由平等乃立国之本,如今内战战至此地,为了国家的存亡我来到此地,愿以方寸之地纪念勇士们,幸免于难的勇士们,应当担负起所余重任,承烈士之志完成未完之业,愿上帝保佑我国重获自由,并且使民有、民治、民享之国永续于世。”

上段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建成烈士陵墓的那一天林肯做了一场人类政治演说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精致演说,之所以说它精致是因为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而它的意义与价值却不止这点。

时间回到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国家时所演说的《独立宣言》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主要起草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共同完成,国父们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确立的美国精神根深蒂固于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甚至于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影响。正如《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公平、正义、幸福的权利”一样,亚伯拉罕林肯也有追求宪法本身更佳完善的赋予每个人公平、正义和幸福的权利,这也说明没有一劳永逸的“法”来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它只能是不断的推翻与重建中形成适合于当代的一套制度。但人类的心理机制似乎习惯于将伟人们神化为圣人,就像我们将孔子奉为孔圣人一样。其实当初的《独立宣言》有悖于本身,当然它起草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由于形势所迫其所表达的主意正如历史所呈现给我们的一样,有色人种并未得到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不同的人种之间还是存在阶级关系,所以历史顺应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前段时间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让我看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那种人不如人的生活肯定会引起有志之士奋起反抗,虽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让人觉得有点夸张但看着很过瘾,最终的结局也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样,《被解救的姜戈》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两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事,而电影《林肯》则侧重叙述内战中关于废除奴隶制而产生的一场政治战,当共和党领袖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时党内的保守派和民主党的边缘人物都处于一种立场不坚定的状态,因为很多对废奴主义者反对的白人难以忍受与黑人共享一切资源的事实,而且民主党们深信林肯是个自私狂妄的暴君,但林肯的伟大之处就是他并没有惩罚战败方,他说人们所承受的创伤和分裂已经够多,我们现在要的是美国的一次融合,而不是仇恨和继续的分裂,因为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是除了内战以外所有战争的总和都不够。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这场南北战争并不是以哪一方的道理战胜哪一方的道理为结果的战争,不是在血泊中真理摇摇晃晃站起来的战争,而是当双方都握有真理打了一架之后握手言和共同接受彼此真理的一场战争。

也许就像林肯说的他没有权利废除奴隶制,因为宪法并没有给予他这个权利,但内战让他看到了废奴修正案的可能性,并且先贤们赋予了他们追求公正的权利。我想南北战争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彼此将自己手握的真理放在一起来确定他们今后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但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们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对得起我们曾今承受的那些苦难”还要看我们怎样的生活所决定,就像历史总是不确定的一样,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狮入羊口》其中有一段是影后斯特里普作为记者和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政客之间的谈话升级到唇枪舌战之后斯特里普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墙上的照片时无意中看见这么一句话:“如果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选择正义---罗斯福”,就像林肯一样作为美国总统的他们始终对先贤们所尊崇的精神都保有敬畏。

但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奴隶制得以废除,但是黑人们真正得到了平等对待?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就在1963年8月28日的那一天一个黑人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一片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就是马丁路德金,他通过新的民权法再次将给予黑人平等权利的话题抛给全世界。他让我明白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梦想是一个人活下去的一种理由,然而实现梦想却要用尽一生的努力为之奋斗,可能在你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都未必实现,但是你应该为你有一个梦想而感到骄傲,因为这是宪法赋予你自由的权利。

回头想想当下的中国社会:贪污、腐败、浮躁、不安、缺失信仰是它的标签,它是一个五味杂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名族、社会、国家它会走向哪里,答案只有时间知道。

最后引述来自柴静博客的一句话: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4 ) 希望之所在

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

目前最伟大的美利坚大革命电影之一

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记录

像斯皮尔伯格这样经验丰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众伟大的演员,有道德的历史学家云集一堂,尽心竭力还原每一处历史细节,每个演员都十分出色无可挑剔,剧本是根据著名的历史著作改编,有大量历史学家帮忙,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我完全不敢想象未来一百年内还能有一部比林肯传更优秀的同题材电影。

然而,这个电影并非令人全然满意。一八六四年六月,也就是电影开头,林肯总统访问了格兰特将军的前线。在彼得斯堡城外,林肯风尘仆仆骑在马上,受到联邦军的热烈欢迎。当林肯前去詹姆斯军团第十八军的黑人部队阵地——他们刚在六月十五日对敌人的堑壕发起过一次勇猛的冲锋。黑人官兵把林肯团团围住,热泪盈眶地看着这位解放者,抚摸他的外套和坐骑,林肯摘下帽子,声音哽咽,激动的几乎说不出话。

不知为何,斯皮尔伯格和他的编剧就是不知道这种感人至深的场面,而这一场面能强有力的展示林肯的种族态度。

1861年就职总统之后林肯拍的一张照片,1865年林肯生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

疲惫已经深入骨髓

你对比一下一八六一和一八六五年的照片,会发现林肯在五年的时间里老了二十岁,如果不是全身心为全人类奉献自己的生命,没有人能老的那么快。我认为林肯这一生在痛苦和辛劳方面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但是林肯的痛苦和辛劳在人生的最后五年放大了无数倍,因为他将全人类担在了肩上。

人类拥有这样一个人,很幸运。

意义所在

在林肯死前的那天,他和夫人坐在马车里,在午后明媚的阳光下,话语中充满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也是那些长期为正义事业奋战的废奴主义者和被奴役了几百年的非裔共同的美好憧憬。

可是,正如我在《指环王》和美利坚大革命那篇文章末尾说的那样,真实历史没有作者为它编排一个完美结局。所以,对于美利坚大革命的结局,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格兰特向一个战败的邪恶帝国司令脱帽,真的像过去人们解释的那样,是邪恶帝国司令的“美德”所赢得的待遇吗?一个是林肯的死亡究竟意义何在?

为了从始至终正确理解这段历史,认识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这两个问题可以说至关重要。

在解决后一个问题之前,我有个不成熟的提议,让我们更多的关注废奴主义者在黑暗的时代选择为正义和真理做出的无私牺牲,而不是对黑暗势力的奴役、掠夺和征服津津乐道。

因此,也许那只是格兰特的一个寻常礼节。没有大肆吹捧的必要,对格兰特而言如此,而邪恶势力而言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格兰特选择对抗邪恶,为了废除奴隶制而奋战。林肯愿意为了正义的事业而死,而生死本身已不再重要。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为了战胜黑暗,耗尽了所有的精神和体力,乃至生命本身。林肯已经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获得了道德上的永生。

他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源泉,百年之后,当人们仰望纪念堂中林肯的雕塑的时候,依然会从中获得希望。


电影

 5 ) 录一段台词,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

先录一点台词,这部电影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

    “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以上是台词部分,我看着中文字幕一行行敲下来的,其实翻译的肯定不够精确,希望有更好的翻译版本,下面是我对这段台词传递的信息的理解,我觉得理解这段台词,之后电影中的其他情节就都好理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第一个是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第二个是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三个是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这三点就是横亘在林肯总统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总统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总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起码在电影里他也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林肯本质上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他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是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非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所以林肯总统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用林达的话来说,他“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为人类解放而战!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的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了。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是通过战争机器强力推动的,但它是违法的。如果南北战争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内战,那么南方州的法律仍然是有效的,黑人就是财产,对黑人的解放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剥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同时州与联邦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国会都没有权力废除州法律,只有当州法律违宪的时候,才能由最高法院宣布废除。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法律并不违宪,恰恰是林肯发动的战争是违宪的。

    于是乎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而那些州法才有可能废除,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同时还可能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这行为把他同一个独裁者区分开来。首先他仍然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他手中强大的权力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民选总统和一个独裁者的本质区别。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而独裁者所面临的,往往是人亡政息。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可以说,这项修正案是林肯强加到南方各州头上的。也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而漫长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数十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而我也必须回应一句,向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致敬!

 6 ) 不只是“战胜”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短评

通过此片人们所收到的头号历史信息是今天总标榜政治正确的自由民主党当时可是强烈反对废奴;国会演讲的叙事手法很难不受到卡普拉的影响——旁听台上的女人激励了演讲者;林肯讲段子可真是一把好手比如那个英国厕所看见华盛顿画像的笑话……重点要说一下结尾:南方停战谈判代表不接受林肯的民主理念说教,认定北方的胜利本质是用战争强加的,林肯此时再次展现出智敏善辩,他没有完全否定对方的观点,而是开辟了另外一个更高境界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视角:如此惨烈代价之后还能妥协和解重塑联盟岂不是更加彰显民主理念的伟大?注意他最后一句,英文原句是:Shall we stop this bleeding ?后面并没有跟war!于是这个在剧情之内特指南北战争的重要问题,在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意图之内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停止流血?林肯遇刺!

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不太了解这段历史,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让人完全沉进去鼓掌致敬,演员不用多加赞美,编剧真心牛逼,对白燃的人坐立不安啊简直,哈哈,故事就见人见智了。明年奥斯卡男主改编剧本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哈哈。ps 2012年最后一部电影

8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推荐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1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去年找了个美国人演铁娘子,还拿了奥斯卡,今年英国人算是找回来了~

17分钟前
  • Chan
  • 推荐

其实叙事核心并不是传记,而是事件,关于13修正案。人物众多,但仍是很正统的形式,斯皮并不喜欢玩太多花样。起先信息量会略大,之后就能很快入戏。为了一个正义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伎俩,这就是政治嘛。作为美国民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高潮仍激动人心。我们的隔膜在于代入感不强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切入点选得好,反高潮,去戏剧化,斯皮尔伯格难得这么克制,只是有些段落还可以更克制一些,我对约翰·威廉姆斯的大型管弦交响配乐已经有本能的抵触了;对于一部靠对白支持的影片来讲,这一帮演员真是个个出彩。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原谅我对这片子实在不感冒,150分钟对我来说实在太煎熬……即便是严肃传记,也可以往更精彩了拍,枯燥、沉闷,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觉得有哪里过于好……不过我当然支持这类电影存在,好莱坞纯学院派永远加油!只是想想上一部《战马》,斯皮尔伯格要这样下去,我只能对他无期待了……

23分钟前
  • 心生
  • 较差

美国主旋律片~斯大导演这次成功了嗯~老美们看得都好激动,排大队情况很严重…仔细回想一下,丹虽然空间不大,但是依然很震撼,因为历史人物很容易有假大空的感觉,克服这一点已经要拍手,不晓得明年奥斯卡和杰昆会战况如何…政治戏确实有点难懂啊,但是到几个关键点还是很激动-用来自地球另头的视角~

26分钟前
  • 推荐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对话写得真精彩啊,有莎翁之风。斯皮排得够踏实,不耍手腕也不取巧,把斗争的艰巨、关系的复杂、战争对人的摧毁完全交还给历史本身,镜头老实内敛,林肯的特写少之又少。刘易斯的表演极精彩,soft spoken, yet immensely tortured & powerful。投票前一夜的小宇宙爆发瞬间无比惊人。4.5星。

3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35分钟前
  • davekozg
  • 还行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理想主义、英国人拍黑色幽默、东欧人拍犬儒主义、日本人拍2b热血、中国人拍小农主义。什么叫坏电影,就是让美国人拍犬儒主义、英国人拍小农主义、东欧人拍2B热血、日本人拍黑色幽默、中国人拍理想主义。

39分钟前
  • Bono
  • 力荐

我觉得斯皮尔伯格特做作

41分钟前
  • Q
  • 还行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4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美国学院派的教科书,在技术方面绝对一流,演员的表演同样是奥斯卡水准。尽管依旧是主旋律题材,斯皮尔伯格却有意避开了通俗意义上的煽情做法,不用配乐和剪辑制造娱乐性的高潮,而是尽可能的弱化戏剧性以留白的方式还原历史,于是十三修正案、南北战争、葛底斯堡演说和遇刺等都归于了历史。★★★★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怎么说呢。。。如果对美国政治和历史不了解到话,恐怕是无法欣赏这个影片吧。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其中理想主义者的妥协,斗争与痛苦吧。这的确是一部基本上没有情节没有悬念只有对话只有演技只有理想主义的片,但是我真的好喜欢。

53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流的本子,二流的导演。

54分钟前
  • 你的芝士
  • 还行

一部充满了政治法律概念和繁杂人物信息量极大并长达150分钟如此严肃的主旋律历史政治传记影片能拍得那么“好看”也是斯老的一项成就,当然DDL镇住每一场戏的霸气也功不可没。影片仍然不敢大胆全面的塑造林肯,只能说在保守范围内做到了最人性化的刻画。

5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5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