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窕淑女1998

HD中字

主演:谢君豪/焦媛/梁荣忠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2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3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4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5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6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3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4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5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6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7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8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19窈窕淑女199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不会批评伊莉莎,我不会赞美伊莉莎

      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结局有争议,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太男子主义了。

      但这就是现实,我的朋友。

      记得吗?伊莉莎的父亲变的富有后,他说他恨这一切,但是又没有勇气去拒绝这一切。

      伊莉莎其实也是和她父亲一样,无法拒绝这一切。

      伊莉莎对教授最后的争论后,我以为教授会为此改变。但是影片最后一句“我的拖鞋呢?”让我知道教授没变,教授对伊莉莎的只是依恋。

      而伊莉莎呢?她没有选择爱她的穷小子,她选择了教授。
      那伊莉莎爱谁?影片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信息。
      
      但是,但是,你们知道影片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伊莉莎爱谁吗?
      因为,因为,伊莉莎没有爱。她从一开始就选择了现实生活,从一开始伊莉莎唱的那段“我只要一个小房间,隔开深夜的冷空气......”

      伊莉莎的思想也做过斗争,现实还是追求?最后她选着了现实。因为她的出身与经历,她害怕再回到穷日子。她不敢与穷小子追求那不值钱的爱情。

      我想起有句话叫“女孩要富养”,否则她会变得物质。

      穷,容易使人害怕梦想与理想,不再追求,不再拥有。

      我不会批评伊莉莎,我不会赞美伊莉莎。

      就像伊莉莎父亲对两个教授说的“如果你像我一样穷也会这样”。

      只是,我的选择是,追逐那也许不值钱梦想。

 2 ) 声音和容貌尽可以全带走,请把情感留下。

为了一个人仅15min的cut,看完了一部长达三小时的歌舞剧。

遇上方知有

萧伯纳的《卖花女》原作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伊莉莎的归宿。她对希金斯说的“我要和弗雷迪结婚”更像是气话,毕竟后面还有一句“我已经想好了,如果我能养得起他的话”。原著中提到过“那么一个没出息的人(指弗雷迪)就算有勇气去做事,也无人会收留的”,第三幕中也提到希尔家“经济不宽裕”。因此弗雷迪除了对伊莉莎的容貌痴情一些,似乎并没有真正投入感情。而在改编的电影中言语刻薄、一意孤行的希金斯教授,在原著里竟然会说出“然而我不能触摸到你的心灵。那些都不是你,那些声音和容貌你尽可以全带走,但请你把情感留下”这样煽情的话。

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

但是我还是不希望所爱留有遗憾。只能接受以找到出租车为结局。给教授捡拖鞋,何苦呢。

明明是一个去世很久的人,可他的容貌、他的声音,都被影视作品逐一记录下来,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条皱纹……可他的情感,却永远带走了。

君埋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3 ) 女性与教育

“How——Do——You Do?”,随着一声浓厚的英国地方口音问候,话剧版《窈窕淑女》在东城区的蓬蒿剧场拉开帷幕。故事脱胎于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卖花姑娘》,而更为人所知的是奥黛丽•赫本饰演女主角的电影版,随后改编成话剧版的《窈窕淑女》在百老汇已演出上百场,经久不衰。而组办这场演出的是美国专业演员和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和他的北大学生,这是在美国已经闻名遐迩的话剧版《窈窕淑女》在中国本土的第一次演出。

《窈窕淑女》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研究语音学的赫根教授与朋友打赌,自己可以在数月内将一位在英国肮脏街道随处可见的卖花姑娘打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卖花姑娘杜利特经过赫根教授魔鬼般的语音和仪态训练,终于在一次重要的宫廷舞会中,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被误以为是欧洲某国的公主。赫根教授的努力成功了,当他和朋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被忽视一旁的杜利特小姐发现自己不过是实现赫根教授愿望的道具而已,于是愤而出走。最赫根教授翻然醒悟,意识到两人之间的感情,以皆大欢喜结束。

《窈窕淑女》有多种因素确保了故事的成功:在这里,阶级界限被简化成了语音和举止的分别,而上层社会的赫根先生思想游离于上流社会和底层社会之外,仅被塑造成一位学识渊博、蔑视女性的知识分子,还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戏剧化转变大概也是每位观众所乐于见到的吧。

分外吸引我的,却是杜利特小姐在舞会成功回到家中愤怒地掷向赫根教授拖鞋的那个莫名举动。她有什么不满意的?相比较从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如今她有巧克力吃,有漂亮衣服穿,刚刚还被当作社交明星介绍给每个人,成功地改变了出身。可是这一掷却是绝妙的!那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她独立意识的宣言,她不再满足于被当作展览品养在家里,她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如果需要探寻是什么导致了她的思想转变,那大概就是赫根教授的魔鬼训练吧。在赫根教授的教导下,她不只是精通了淑女般的发音和优雅的举止,她还学会了要自尊自爱和自我欣赏。与以前穿着肮脏衣服在街道上蹦蹦跳跳的野丫头相比,杜利特小姐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如果说,探讨女性和教育仅仅是《窈窕淑女》的一个枝叶,走得更远的是《成长教育》,这部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电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直到今天仍发人深醒:“对于一位年轻女性,如果她的最终目的是步入上层社会,过受人尊敬舒适的日子,与其辛苦读书靠自己挣出身,为什么不如索性嫁入豪门来得更便利和便宜呢?”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则立足于美国五六十年代的背景,回应了《成长教育》的疑问,直接对年轻女性发出指令——“作首相先生,不作首相夫人!”

由于反封建的需要,中国早在五四时期就已经普及了男女平等等新观念,继而西方于五六十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使得各国妇女地位普遍提高,在经济上实现了同工同酬,在政治上妇女们拥有了投票权。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文化、风气环境上的变化,教育也是增强独立自主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生活的工具,提升社会地位的途径,也是文明社会中公民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010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这封信恰当地将实行计划生育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给予了分析和解释。其中对于实行计划生育后“男性数目多于女性”的担忧给予这样的回答——“新中国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一定要克服重男轻女的旧思想,如果只生了一个女孩,同样要把她抚养好。”

现在看来这种担忧是十分必要的,一点也不过分,医学统计发现新生儿男女的自然比例是105比100,在成长过程中男性的夭折率通常高于女性,在成年后男女的比例回归为100比100。然而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滥用B超、随意堕胎等现象层出不穷,“男性数目多于女性”的担忧不仅被坐实而且愈发严重了。重男轻女观念仍根深蒂固,社会保障的不发达使得“养儿防老”的观念仍有市场,联合国通过对2000年到2005年的亚洲人口比例统计表明:中国婴幼儿性别比例高达120比100,远远超过105比100自然比例,高居亚洲各国之首。全球由于堕胎、杀害、任其自生自灭等非正常手段消失的女婴数量更达到1亿人,被人惊呼为“性别屠杀”。

人为地选择未出生婴儿的性别是性别歧视在作祟,是不人道的,对人口结构、社会稳定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重视女性及价值不仅是扭转这一形势的目的,也是手段。仅依赖经济的发展并不足以遏制住这种现象,只有各国文化得到改变,观念得到更新,才能使得重男轻女失去培育土壤而显得不合时宜。有效地提升女性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落后地区推广女性教育,改变当地居民腐朽的观念,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及制度设计鼓励女性尽可能投入到社会中去。

同时,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扶贫经验也越来越表明,救助一个男童仅能救助一个男童,而救助一个女童则能拯救一个家庭。女性不仅和男性一样具有社会属性,而更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则是她的家庭属性——母亲,她承担着家庭的子女孕育、培养和教育,她的素质和文化程度高度关系着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而下一代的教育则关系到未来社会公民的文明程度。在一个边境扶贫项目中我看见这样一位母亲,她拿着自家母鸡下的鸡蛋去集市上换取方便面给孩子吃。我想贫困中的母亲在年轻甚至更小的时候去学一点营养知识,她将不会这么做,也不可能这么做。因此,在贫困救助中向女童倾斜,不仅使个人极大受益,而且对家庭健康、经济条件提升和女童的下一代成长有极大的改善。

无论从个人价值体现提升个人尊严角度,从人伦道德角度,还是从救助贫困角度,救助女童,提升女性的教育都是一个重大的,不可回避的主题。它是提高社会福祉的手段和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女性教育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收益是巨大无法估量的。在《公开信》发表30年的今天,重新回归和理解《公开信》仍具有巨大时代意义。面对出现的问题,立法机构、政府和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行动,《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表明“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的妇女。禁止歧视、虐待、遗弃女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对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明确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则资助了大量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在人口老龄化已愈加显现,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今天,从计划生育政策和《公开信》再出发,从农村墙壁上随处可见的“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朴实口号再出发,关注女童,提升女性教育行动早已开始,但还远远没有结束。


早先写的一篇征稿,凑数放在这里。

 4 ) 一片歌舞升平中,社会阶层差异的无奈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我比较欣赏里面的唱段,包括“wouldn't it be loverly”与观看赛马时的合唱,都属于悠扬动听的歌剧类音乐。
上层人民的生活固然很美好,可是一旦与另外阶层相比较,难免不会看出那些所谓“上流人士”的虚荣、虚伪和浮华。
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赛马那一段,贵妇名媛们总是以服装和举止来打量别人,费尽心思进行梳妆打扮,整个赛马场简直成了争奇斗艳的美女聚会。而伊莉莎根本不是此圈内人,在诸多与天气和健康有关的话题里进退为难。
再假设,若知道了她本是一低俗的卖花女,那贵族青年是否还会天天到她窗下来凝望,来为她歌唱?大概避之也不及吧。
现实本就这样残酷。
而当席根斯终于把当初“脏乱差”的卖花小姑娘打造成了上流社会的窈窕淑女,才发现她已无去处——底层劳动人民是不敢与这样的“小姐”亲密接触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他们都老实本分地做着自己的工作,靠一点微薄的所得来维持生活。而那些吃穿不愁、无所事事的贵族阶级,大概也不接受这么一个“无政府无身份无来头”的女子,虽然她的风度气质远超过那些正宗的世袭的贵族小姐夫人们。
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这个被社会和试验者塑造出的淑女,只有无奈地叹息。

 5 ) My Fair Lady

《窈窕淑女》是我最喜欢的女星赫本的名作。没有看这部片子之前,我难以想象公主般高贵美丽的赫本也可以出演社会底层的卖花女。那满口的粗鄙的乡下话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她在说什么,粗鲁的举止更是看得我目瞪口呆。当然,后来教化成功,赫本假扮的公主形象还是无懈可击的。呵呵,赫本就是天生的公主气质。不怎么喜欢教授这个老男人,骄傲自大,根本不把女人这种生物放在眼里。气得让人牙痒痒的。不过有时又觉得教授像个无理取闹又稀里糊涂的孩子,明明喜欢上了女孩自己还不知道,也不肯承认。让人忍不住捶上他几拳把他打醒才好。Eli'za一直委曲求全地逼着自己改变言行举止,被教授哄着骗着学习所谓的文明,到头来发现自己为了这个男人的改变他一点不懂得珍惜。我喜欢的一段就是她愤而离开,在路上遇到暗恋自己的男孩唱的那首歌:我不要什么所谓的甜言蜜语,那些我再清楚不过,喜欢我就直接地告诉我,拥抱我……深夜不是说话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要做什么……那么直接坦白的倾诉自己的心声,我就喜欢此刻她的真诚。为什么要假装自己的欢喜,为什么一定要在别人面前故作矜持,为什么要为一个男人变得找不到自己?看她巧妙地挡开小男生的求爱,大声唱着心中的歌,痛快,痛快。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有情人终于走到一起。唯一有点不满的是,既然老男人终于认识到Eli'za的重要,为什么要让她主动回来接受含蓄的道歉呢?直到最后一幕,老男人虽然承认自己心的失落,还是一副大男子主义不肯轻易掉身价的样子,女孩居然还顺着他的心意。真不知道编剧在想些什么?哼唧,赫本应该坚持到底,给老男人一个深刻的教训的。

 6 ) My Fair Lady

    赫本强烈的贵族气质,是她的优势,也是她的劣势,就算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也挡不住她散发的光芒,所以影片一开始那种形象,让人蛮出戏的,这是赫本在本片近乎完美的表演中唯一不可弥补的缺陷。
    从上门求学那一刻起,Eliza追求的就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她倔强地要付学费,天真地以为这样便会得到多一点尊重,未曾想自己只是上流人物的一个赌注,一个玩物。
    在我看来,Higgins从来没有爱过Eliza,他所表现出的,无外乎妒忌、占有欲和虚荣。他在Eliza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了她父亲五英镑,就认为Eliza是属于他的了;他看不到自己与Freddy对女士态度的差距,像被抢了玩具的孩子一样讲出那些可笑的贬低之辞;他极尽严苛地对待Eliza,只是为了赢得一个赌注,哦,他赢了,他欢呼雀跃地跟朋友庆祝了一场,临走时才注意到角落里握紧拳头的Eliza,因为他需要她帮他关灯,帮他提醒女仆第二天早上该做的事;甚至当Eliza不堪受辱大发雷霆时,他也不当回事,只当是女人讨厌的小脾气;他认为男人诚实、正直、高尚,女人麻烦、爱攀高枝、有他讨厌的一切缺点。我看不到什么男人特有的幼稚天真,只看到一个大写的直男癌。三个小时看下来,我找不到这个人身上的任何优点。
    最后Eliza跟Higgins在一起了吗?至少最后一个镜头没有明确告诉我们。我不理解,既然这个版本是为了突出女主,最后让她回到Higgins家里是为了什么?如果电影版最后的意思真的是让他们在一起,那它的标签就不该是“喜剧”。除非Eliza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否则他们不可能合得来。
    按照萧伯纳的意思,最后肯定是Eliza毅然离开Higgins,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女性。一个上流社会的语言学家,为了一个赌注想要把一个下层卖花女改造成一个举止优雅气质出众的贵族小姐,自己却是一个言语粗鄙、行为乖张、极度自恋、毫无绅士气度的人,不是很讽刺吗?然而电影却给了这样一个结局,着实有悖原作。

 短评

上英语课时老师放给我们看的,就喜欢这种女主有变身情节的片,两个多小时的片确不会觉得冗长乏味,挺有意思的

9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力荐

赫本真的是美的不像话,永远的女神

13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奥黛丽赫本那张脸,看一万次还是会发自内心的感叹,真漂亮,真有气质!

14分钟前
  • ╯^╰
  • 推荐

赫本一眼倾城,更难得的是越看越有韵味,不愧为绝代女神。

1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赫本真是高贵优雅好像一直黑天鹅

2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想起自己看过这部电影是因为看到高中的日记,我的同桌写给我:欣萌,你说所有人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至今我还记得你看《窈窕淑女》时流下的眼泪。你美极了,像桃枝在空中摆——而只是远看着,我觉得美而已。

23分钟前
  • unidolphie
  • 推荐

个人赫本的这部电影比罗马假日还要好看,虽然有些片段显得拖拉了点,也很占时长。慢慢看,不着急。

26分钟前
  • 微澜
  • 推荐

很棒的一部歌舞喜剧片,赫本好美

28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But by and large, we are a marvelous sex." MARVELOUS! 不过我这个年纪实在是看不动三个小时,而福尔摩斯说着说着唱起来一秒变美国人心都要碎了。Pygmalion记不得了,但(难道只有我觉得)电影本身已经很恶毒了吗。作为音乐剧几乎说得比唱的还好听,鉴于部份卡司是配唱部份在用说的蒙混过关……

29分钟前
  • edie
  • 推荐

穷人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富人在深山老林,抡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的宾朋。

3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这部电影应该像经典文学一样传世而不朽。除了塑造了两个典型形象之外,对所谓中产阶级道德之虚伪进行了各种冷嘲热讽,无不辛辣而有趣,往往一语中的。赫本纯真、优雅、俏皮,真的像天使一样,表演还这么富有层次感。伊莱莎一行参加舞会大获成功之后,所有人陷入疯狂的喜悦,而主角伊莱莎却被冷落,被忽视,犹如尘土一般,弃之墙角,不闻不问。这一切和当时伊莱莎终于能发出“A”字母时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伊莱莎慢慢退到一旁。然而她去哪里,哪里就是画面的中心,那些在一旁欢庆的男人们犹如小丑一般可笑。本片尤其精彩的地方是在对比男女思维的不同之中,完成了对男权主义的讽刺,男人们的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同情心匮乏等弱点,平时都隐藏在彬彬绅士的外衣下,如今褫其华衮,被揭露无遗。本片在这一点上为女性发声,艰克可贵,值得歌颂。10分。

32分钟前
  • 楚先生
  • 力荐

半年学好英语的歌舞版 外加如何嫁给百万富翁快速指南 坚定了我学好英语的决心

34分钟前
  • uma
  • 推荐

没有纪梵希,也就没有赫本。一点不夸张

3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叫兽没能跟上校在一起 失败

43分钟前
  • 马连良梦露
  • 还行

经典修复重映,算是那个年代最好的歌舞片了。前半部分还只是俗气的麻雀变凤凰,后半部分一下拔高到男女平等的层面:既是关于淑女,也是关于君子。男主改变了卖花女的谈吐外型,但没改变她对平等和获得尊重的渴望。赫本美得好像空谷幽兰啊,就开始那个污言秽语的疯婆子造型把人给吓尿!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赫本將片中角色難度十分大的賣花女一角完美的詮釋,哈里森與赫本的對手戲也堪稱完美的搭配。語言學家和賣花女的故事看上去似乎是愛情戰勝身份懸殊的例子,可是如果賣花女沒有變成淑女,語言學家就是一輩子和她朝夕相對也不會愛上她。故事終究是故事,滿足了普通人的幻想,看過之後,生活仍然要繼續。

50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好好看的一部老电影!赫本真的永远的女神!

53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想起以前一个台湾老师说:你不知道呢 英国人特别歧视带口音,所以我狂练口语天天听BBC(在制片厂即将崩溃的前夕,作为歌舞剧的本片保留着那个时代最后的气韵……(赫本在本片中的演技用“炸裂”以形容

57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很简单的故事却足足抻了近3个小时。开场的赫本吵得我头疼,是不是那个年代流行夸张派演技啊?但是后来可人的样子确实招人喜爱。

1小时前
  • Hey Johnny
  • 还行

经典就是经典,女神永远的女神,还有什么好说的

1小时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