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之马

HD

主演:亚诺什·德尔日,艾丽卡·博克,米哈伊·科莫斯

类型:电影地区:匈牙利,法国,德国,瑞士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都灵之马 剧照 NO.1都灵之马 剧照 NO.2都灵之马 剧照 NO.3都灵之马 剧照 NO.4都灵之马 剧照 NO.5都灵之马 剧照 NO.6都灵之马 剧照 NO.13都灵之马 剧照 NO.14都灵之马 剧照 NO.15都灵之马 剧照 NO.16都灵之马 剧照 NO.17都灵之马 剧照 NO.18都灵之马 剧照 NO.19都灵之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都灵之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89年1月3日,都灵。弗里德里克·尼采在维亚·卡罗·艾尔波特酒店的六号门前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酒店的主人赶来,拉走了尼采。回到酒店的尼采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了两天。随后,他小声地说了几句话。接下来,就是尼采精神错乱、神经颠颠的十年,由他的妹妹和母亲照顾的日子。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的身上,在尼采的心理,发生了什么。”东京二十三区女绿蔷薇一世之雄大二神捕13分钟红豆杉之恋毁灭之路英语来自火星的消息婚姻陷阱山外青山楼暴太郎战队咚兄弟我的危险妻子2020勇者胜战争与和平卷席筒(一)我的邻居山田君重启恋的世界3月的狮子前篇抢救切尔诺贝利我要你幸福德雷尔一家 第二季黑面人甜心派炮打双灯八毫米加油,网球王子不能恋爱的秘密女巫前线:塞勒姆要塞第一季僵尸岛屠杀红军与白军芭蕾芭蕾孤胆保镖英语老师赤裸朱丽叶高校教師悲しみの素顔数码宝贝:幽灵游戏美人追汤与意识形态巨鳄2死亡笔记4:点亮新世界

 长篇影评

 1 ) 贝拉·塔尔的电影

对于贝拉·塔尔,既不能将其神化,也不可贬污他。前一种情况正在被“封镜”事实所强化,原因盖于凡是“盖棺定论”都是对亡者声望的加剧;塔尔毕竟还未亡去,因而他将会是极少于生前便享受崇高地位的导演之一:此为“封镜”之必然逻辑。后一种情况来自于无法接受其风格,被其长镜头折磨得昏睡的观众,遂产生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这也是人之常情:否定比肯定来得远为容易。 为了避免这两类极端,公允地评析贝拉·塔尔的电影艺术因而具有义不容辞的迫切性。以下这些文字围绕着几个关键词而展开:紧致影像、唯物主义、精神性。希望是对贝拉·塔尔电影的一次理解尝试。 影像的紧致度并不是单看一个镜头里所出现的物象或镜头自身运动难度。倘使以此观《都灵之马》,影像当归入松弛之列。但实际上《都灵之马》中的每一个镜头并未因影像的过度稀释而松弛,原因何在?比较贝拉·塔尔与侯孝贤创造影像的不同方式并可见出。在侯孝贤的电影中,镜头中物象不断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来获得影像的精致度;但也有例外,在《咖啡时光》中,侯孝贤反常地运用饱和影像来获得松弛影像,也许是处于对小津安二郎的致敬。由此观之,饱和与紧致、稀释与松弛并不能天然地划上等号。在《都灵之马》中,稀释影像获得的紧致度让人神经绷紧。运用在于,当镜头的长度不断延长,其调控难度(对于人物走动、镜头本身运动、物象的入画等等)都在成指式增长。这也许是让观众神经绷紧的原因。 贝拉·塔尔的电影如此一干二净地剔净情感介入,放在影史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反常的是这些丝毫唯有情感掺杂的影像却给予我们精神上的体验,其原因又何在?这里,贝拉·塔尔再次向影像的自身逻辑挑战,其锐利无比的探索锋茅刺破对影像的惯常理解。一个彻底由“物”所组成的世界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出现:人物成为简单进行日常活动(架马、脱衣、吃土豆、取水、喂马等)的肉体,影像中的物显现出本性(桌、凳、置于桌上的玻璃杯等),还有自然环境仅仅以自然物的形态呈现(《撒旦探戈》中绵延不绝的雨、《都灵之马》中的暴风)……这一切都剔除了可以引申出象征、暗示、寓意等语言修辞学的庞大叙事。贝拉·塔尔通过展示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世界来对影像的本质进行探索,这解释了塔尔的电影为何被认定为一种纯电影。 但对于这个彻底唯物的世界,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来自精神上的体验,又该如何解释?对于现实世界广泛散布的物体系,我们可是丝毫也未能觉知到来自精神上的冲击,两者差别又有何在?对此,如果将原因归之于宗教性,只能是误入歧途。贝拉·塔尔也许是极少在影像中未曾掺进宗教性的西方导演之一,但如何将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连通于精神性,秘诀就在于配乐。在贝拉·塔尔的电影中,配乐具有绝对超越之地位,它不是作为一种情绪辅助影像,而是作为将物理影像跃升为精神影像的跳板。当配乐响起之时,便是影像升华之时。塔尔不需要进行任何情节上的铺陈,只需将一段影像与一段配乐并接,这来自段日常生活的物理时空即刻与整个广袤宇宙相贯通,而影像的精神性并不是预先设定一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萦回于整个宇宙空间中的未知神秘。这便是贝拉·塔尔的影像奥秘,也是他超越于他人的绝技。 对于一位执着于影像探索的导演,依凭其坚定意志与可敬勇气而获得了超绝成就,此一现象并不能归之于“天才”。天才,是对某一领域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这显然与塔尔相悖。仅从塔尔的拍片经历看,无非见证的是一位导演的成长,超于常人的是塔尔对影像探索的坚定意志与可敬勇气。当贝拉·塔尔说《都灵之马》之后将封镜,我们可以解读为天赐责任之完成:谁都未曾将影像纯粹度探索到这个地步;同时,谁也不曾将长镜头的使用达致如此超神入化的境地。但我们又何必因此封其为“神”,贝拉·塔尔更应该是一个榜样。

 2 )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钟塔在远方震怒
最后的三钟经无人跟随

土地上没有庄稼只有石头
没有男子和他的妻子放下篮子
摘下帽子小心把叉子插在田埂上
在俗常的暮光中
弯下酸痛的脖颈专心晚祷
只有饱含尘土的雾气中
艰难行路的人
用他满身的衰老和满溢的死亡
和满皮囊的风角力
随风颤动的眼屎比阴翳更遮蔽视线
而老马的后踵戴上了风肿帽
看着身边欢快驶过的茨冈马车
它知道即便卸下虚无的货物
它也跑不起来了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车辙上踱步的男子走到了
新年的尽头他低头看两只
野狗为了陈年的骨头狂吠
在彩虹惯常的位置上
一座纯白的宣礼塔
带来了一团罕见的信众

没有战鼓没有军号
无人知道战争何时开始
现在究竟是停火还是决战前的上膛
久候的决战也许不会到来
天快要全黑了
风永远像第一天时那么大
等不到安息日的人
为了离开返回断水断火的家
永远行进在匈牙利无尽的平原上

 3 ) 若两个小时如此难忍,那生活呢?

荧幕全黑,旁白读出尼采人生最为人熟知的转折——看到广场上不肯前进的老马被马夫抽打,扑上前抱着马颈痛哭,之后陷入10年的精神失常,由母亲和姐姐照顾至去世。

这只是开头。后来一个长镜头,追拍着那匹被尼采抱过的老马,牠在马夫的鞭打下奔驰,赶往被风暴吹袭的家中。然后马夫和他的女儿一起卸下马车,把牠牵回马厩。之后整部2小时的电影,就是马、马夫、马夫女儿三人6天的生活。尼采疯掉之后的那6天。

看了豆友的分享(//movie.douban.com/review/5148249),才明白这六天是按照创世纪来倒序的:「上帝用六天来创造世界,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电影中第五天光消失了,第二天创造了水,电影第四天水消失了。这种“反创世纪”的过程,预示了第六天的父女已经陷入到一种混沌的“死”的境界,正如第五天最后,导演的旁白已经叙述了“死亡已经沉落”。」

电影中的第六天异常地短,父女如前五天一样在餐桌对坐吃土豆,不同的是没水以后土豆煮不熟只能生吃。父亲在努力,并劝女儿说,你必须吃。这句话是前两天女儿对着不再进食的老马说的——人和马其实在存在的本质上并无不同。

导演似乎想透过这部电影来反驳尼采的乐观,从黑白的电影画面中透出难以抑制的悲观。尼采创造了「酒神」、「超人」等意象,作为从「永劫轮回」之恒久无意义中解脱出来的策略。但那种需要勇气、智慧的精英形而上学,在马夫、马夫女儿和老马所面对的残酷生活(如同吹了整整五天的残酷暴风一样)面前,显得弱不经风了。

这或许是导演心目中尼采疯掉的原因:他仿佛预见到了老马和马夫、女儿的生活,因此意识到自己苦心创造的策略其实毫无用处,无意义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宿命。

在电影中的第二天,马夫、女儿重复着前一天(或许是每一天)的动作——穿衣服、脱衣服、洗衣服;煮东西、吃东西、洗碗盘;打水、加柴、煮水……我难以抑制地睡着了好几次。

到之后,来了驾着马车的吉普赛人,还来了路过打酒的胖叔叔。这是枯燥生活中唯一的变化了。流浪的吉普赛人、波西米亚的吉普赛人,他们是逃脱生活困境的成功者吗?他们留了一本書给女儿,一字一顿读着的女儿能得到神启吗?

马夫和女儿,常常在小屋不大的窗前呆呆望着被凛冽风暴吹袭得寸草不生的世界,油灯熄了之后唯一可做的是上床睡觉。他们的日常充斥着规律、单调、重复,如何解决那庞大的无意义?当在无水、无光的考验面前,连重複也被消解,生存都无法保有,思考无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

2个小时的电影真的闷到抽筋,但如果两个小时都如此难以忍受,那我们的生活呢?

 4 ) 关于都灵之马

电影和哲学不同,电影的结构里有太多空白的空间,有人用影像去填补,但贝拉塔尔告诉我们,不用因此而焦虑,整个架子搭起来的时候,空白是合法的。
贝拉塔尔从来不做什么探讨,他站在世界的边缘,一个再没有后退余地的地方。可以说,他已经对世界再无期待,所以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事件、简单的布景,一个懒得为世界再多说话的人,拍的电影也就是这样吧。
我看不出他还有什么热忱,相比之下,那些致力于精致的色彩、精妙的故事的导演,不管是好莱坞派还是艺术电影派,不管是歌舞升平或是道德焦虑,都还甩不掉对这个世界的留恋、忠实、沉迷。
贝拉塔尔的电影,只是想表达一种结论。一个来自伦敦的男人,我们还能看到人虽已经跌倒但还剩些挣扎的气力,现在贝拉塔尔似乎不再挣扎,而是得到了答案。答案就是都灵之马最后的一片黑暗。
他是放弃了希望吧,因为在这个世界,希望和绝望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多费些力气。最后唯一剩下的,就是一种光秃秃的意志力,一种英雄没落后残余的气概,在黑暗里忍耐,不要再粉饰在幻想。
这样沉稳的片子,让人不相信是去年拍的。世界堕落的真快,但贝拉塔尔起码证明,绝望的清醒者还存在。

 5 ) 苏牧教授的题,试答

1、《都灵之马》,你不喜欢,无所谓,喜欢,很喜欢。(5分)
不喜欢,但承认这是一部佳片。全片由30个尺数长到变态的长镜头组成,多固定镜头和空镜头,场景、人物单一,情节重复,对白极少,背景音乐和声效也极其单调,让人感到非常乏味,很容易走神。但不得不说这种乏味的视听效果与影片的内涵主旨极为贴合,导演不惜引发观众的生理反感,来帮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验片中主角生活的艰难烦琐,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2、《都灵之马》中出现了几匹马?马之间有关系吗?《都灵之马》的马和尼采的马有关系吗?(5分)
三匹马,主人公父女所养的一匹黑马和吉普赛人所驾的两匹白马。
三匹马在影片中处处形成鲜明的对比,颜色上一黑两白;性情上黑马龟缩槽枥,绝食待死;白马奔波千里,载主求生。马之性情实际上反映的是主人的心态,象征着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预示着两种人完全不同的命运。
尼采所遇之马与片中黑马的遭遇类似,此马正是片中黑马的原型,尼采因看到挨打之马不听主命,感受到了强力意志、超人哲学的局限与谬误,所以发疯。而片中的白马则是尼采未见之马,白马恰体现了人之意志的能动作用,反映的正是尼采超人学说的核心思想,如果尼采看到的是这两匹白马,就不会发疯。
3、《都灵之马》中,土豆吃了几次?几次吃土豆有不同吗?(5分)
共吃五次,
第一次
景别:特写
人物:父亲
特点:残疾,只有一只手,一只眼有伤,动作娴熟,进食急促。
第二次
景别:近景
人物:女儿
特点:举止优雅、缓慢,若有所思
第三次
景别:中景
人物:父亲和女儿
特点:父亲进食急促,动作迅速;女儿进食缓慢,若有所思。
第四次
景别:中景
人物:父亲和女儿
特点:父亲进食速度减缓,只吃了一口就坐到窗前向窗外张望,不再继续进食
第五次
景别:中景
人物:父亲和女儿
特点:暗光,父亲吃生土豆,并要求女儿也吃,女儿拒吃。
不难发现,父女俩吃土豆的方式逐步发生了变化,父亲从开始的享受土豆,到搬家失利后因沮丧而没有胃口吃土豆,再到最后心态平和地吃生土豆。女儿则从开始心事重重地缓慢进食,到最后拒绝吃生土豆。细腻地刻画出父女俩不同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一场家庭变故的发生。
4、《都灵之马》中的风是什么时候停的?为什么?(5分
风在第五日晚上停的。
具体解读见第八题回答。
5、《都灵之马》多少镜头?(5分
30个
6、《都灵之马》为何是黑白片?(5分)
符合影片沉重阴郁的叙事基调,增强色块、色调、明暗对比,烘托悲怆气氛;从视觉上提升影片的质感、厚度与重量;摒除主观情感的介入,帮助影片更加冷静客观地叙事,契合影片探讨哲学观、宗教观、生死观的深刻主题。
7、《都灵之马》中,父亲女儿离家后,为何又回来了?(5分)
客观上因为风大难行,主观上因为父亲保守、恋家,不敢也舍不得去别处生活。
8、《都灵之马》中那棵树什么意思?(5分)
是划分故土和他乡的界碑,象征着父亲的乡土情结,象征着家。
9、《都灵之马》的“情节点Ⅲ”是?如何理解?(10分)
是父亲吃生土豆,让女儿也吃,但女儿拒吃。
理解须结合此前的情节,分别分析父亲和女儿的世界观来谈。
影片前半部分买酒者的独白是影片思想内涵的重要注脚,买酒者的独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宣扬尼采的超人哲学,第二部分则是对这种哲学的彻底否定。因为他发现了超人哲学的局限性,不可抗的外部现实催毁了强力意志,这也正是尼采发疯的原因。买酒人是尼采的化身,这段演说可视为"妈妈我真蠢"的潜台词。
父亲的角色是超人学说的忠实拥趸,当他听到买酒人的忏悔时将其赶走,仍然坚持留守家园,一副死磕到底、人定胜天的架势。所以他才会对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满怀鄙夷,而吉普赛人却用趋利避害的方式真正践行着尼采的超人精神,连上帝也赶不上他们的脚步,想要惩罚却总是扑空,此处无水,那里有水,此处无光,别处有光。影片的世界观其实是中庸的,是夹在信上帝与做超人之间的,对尼采的学说持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既揭示其局限性,又肯定其积极意义。
女儿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她并不似父亲那般顽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对去别处生活有向往之意,这从她诵读圣经和不无艳羡地望着吉普赛人快乐地绝尘而去都能解读出来。在经历了被吉普赛人绑架未遂和与父亲搬家未遂之后,她那颗蠢蠢欲动的离家之心已被唤醒。
片尾井枯火灭,但风却停了,是一种转机的象征。呼啸的风声作为单调的背景声效之一贯穿全片,伴着父女艰难烦琐、枯燥重复的疲敝生活,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末世气氛。而大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困境的根源,它摧毁了市集,令用以运输生活物资和维持父女生计的马儿裹足不前,甚至让父女俩的搬家计划破产 。
狂风平息,最先从困境中解放出来的正是行动能力。女儿拒绝了吃生土豆苟且偷生,第一次违背了父亲的命令,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去意已决。
10、你想拍你的《都灵之马》吗?她叫什么名字?(50分)
想拍,叫《不在梅边在柳边》。讲述现实生活不如意的小人物,让灵魂生活在别处、挑选灵魂栖息地的故事。

 6 ) 一个真正让人恐惧的电影

1.这个电影超过了豆瓣的评价系统,五个星星或者再加一个或者再加一个都不够评价这个电影。
2.阿基·考里斯马其说封镜说了很久,结果去年还是拍了个电影;可是贝拉·塔尔既然已经做到这个份上,恐怕他是真的不想拍下去了。贝拉·塔尔只有五十七岁,去年是五十六岁,作为世界上活着的最重要的几个导演之一,实在是不算老,如果这样就不干了,实在是太扫兴了!
3.就算知道贝拉·塔尔很老,我一直还是觉得他年轻,就像看“金钱”的时候感觉罗伯特·布列松像游戏中转世但是不掉经验值一样,贝拉·塔尔一直像最年轻的导演一样充满最年轻的力量。有时候总会把他跟洪尚秀或者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这些小他几岁或者十几岁的人联系起来。
4.女主角,就是那个女儿的角色,其实就是”撒旦探戈“里面的小女孩,变化好大;感觉就好像看高峰袖子从”东京合唱“里的小女孩到”女人上楼梯时“里面的女人一样神奇,总会想着一个女人的人生里到底发生了多少复杂而让人费解的故事。

说回“都灵之马”:

去年在“都灵之马”之后不久,拉斯·冯·特里尔有个电影叫“忧郁症”,我大概是半年前看的,拉斯·冯·特里尔之前还有一个电影叫“反基督者”,这两个电影都可以跟“都灵之马”联系起来,但是“都灵之马”更恐怖。
主题没什么可说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能说自己看得见的东西:
比如说,长镜头。在米克洛斯·杨索之后,我没有看过比贝拉·塔尔更好的长镜头了,像“鲸鱼马戏团”那种,又新鲜又有力的东西,让人看了小心肝扑通扑通的。“都灵之马”也一样,但是收敛了,收到几乎让人可以忘记了,虽然除非必要不分镜,但是只要你稍不留神,就会以为已经是下个镜头了。正如剪接希望做到剪了好像没剪,贝拉·塔尔做到了没剪好像剪了然后再好像没剪,当然是炫目的技巧,但是他收起来了,而且对他而言,这恐怕不是技巧,而是信仰。
再比如说,沉闷。没有比贝拉·塔尔更沉闷的导演了,在贝拉·塔尔的电影里没有比“都灵之马”更沉闷的电影了,整个电影不仅沉闷,而且连一个出口都没有,你以为接下来会爆发或者更深的沉闷,但是没有,仔细想想,之前之后都是同样的沉闷。表个态,我觉得这个很大的优点。
再比如说,开头和结尾。除掉旁白不说,当然旁白也做得很棒,开头是很厉害的,像贝拉·塔尔之前的开头一样厉害,好像很慢,又好像很快,就像看一个3D武侠片一样,画面很刺激,又好像很闷,在一个镜头里实现了非常多的效果,粗糙并且精致,反正我也说得乱七八糟的,就是很棒就对了。最后一点,这个震撼的开头有很大的吸引力,把人带入一个几乎什么的没有的电影世界里。然后是结尾,我想,这是我看过的最让人恐惧的结尾了——当然这种恐惧是靠整个电影完成的,但是在结尾的地方出现效果了。作为一个认真观看并且投入到剧情和环境里的观众,我所期望的或者恐惧的东西,在结尾通通没有出现,然后就有胸闷和冒冷汗的反应了……

我没办法再说下去,说着说着自己就乱了。我唯一想说的就是,这个电影好到无以复加,如果因为太沉闷——尽管沉闷也是一个优点——就不看,或者看到一半放弃,实在是太扫兴了!

 短评

if you’re going to stay home and watch the world end, you might as well have drop-dead views生命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直到結束么?或许命运根本不会改變而你注定要走着一遭【氛围黑】

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那第一日,皮毛斑驳污脏的老马,在烈风与凄寒浓雾中举蹄维艰,挣扎迈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尽,炭已熄,油灯无法再点燃,上帝已死,尼采说:没有光,世界便没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万物为“都灵之马”。塔尔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个绝望灭殁的黑洞。

1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都灵之马》将台词缩减至最低限度而产生大量的留白,透过长镜头所不断重复的生活场面来表现生活的枯燥无味的永恒轮回,如同屋外呼啸的寒风:几乎毫无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象下实际是走向毁灭的过程,马,作为影片的旁观者也类似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角色而成为尼采的象征。人类亟待被超越。正午前的末日

1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贝拉·塔尔封镜之作,极端末世影像。撇开互文元素来看,不啻是一部呈现生活艰难本质的慢电影,剥去绚烂花饰,于狂风呼啸中勉力求生,穿脱衣服,打水,看马,砍柴,生火,洗衣,吃土豆,生活就是如此单调乏味、疲累而辛苦。考虑互文指涉,至少有四点很关键:①尼采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不假,但若是忽视了他思想的核心指向——对个体生命的绝对肯定,自然不妥。②尼采的永恒轮回实际上是指【生成】的永恒轮回,而非存在的单调重复!德勒兹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与重复】哲学,一如影片中重复的日程行为,每次都用了不同的机位或运镜,摄影机虽有静伫凝视,但更多时候不断运动。③那段直白“传道”直指现代性(滥用工具理性,对外物持无限占有的态度),并折射出贪婪与傲慢之罪。④敌基督:马夫=耶稣的颠倒与戏仿,女儿手中的反圣经,六日灭世。(9.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道行不够,还没看出个倪端。就觉得导演很大气。现在是3个月后,这个影片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18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23分钟前
  • 子夜吴歌
  • 推荐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徐童《算命》:内俩乞丐,没好吃没好喝也没好住的,没任何乐趣的生活还有必要活着吗?老厉回答我:欸,活着难道一定要有乐趣才活着吗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上帝已死,尼采从一匹马窥见宇宙的真相。狂风呼啸形如末日景象,创世纪倒行逆施,水消失接着是光,黑暗与沉寂指向万物的终结。发疯吧,怒吼吧,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原野上不倒的独木,在漫天飞舞的枯叶中伫立,与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中的树有种生与死的对照。贝拉·塔尔封镜之作,这是一部惊悚片。

33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天地初开混沌鸿蒙,人类所有惰性贪婪罪恶都要消失于无休无止的风沙之中;配乐太加分。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創世紀逆行。人行走於白晝如黑暗。剝食馬鈴薯(真的不需要再說什麼)就可以說明生命。電影散場時,看到觀眾紛紛拿起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上滑呀滑。你電影螢幕沒了光,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上帝已死。尼采已死。但願這匹都靈老馬也能一同被您tag上。

44分钟前
  • hsein
  • 推荐

第一日蛀虫不再蛀蚀木材。第二日老马不再受人驱使。第三日老马拒绝进食、拒绝饮水。第四日井枯水尽。第五日光芒皆逝。第六日,一切都熄灭、燃尽,“一切都成了废墟,一切都被侵蚀”。浑浊的双眼凝视窗外,窗外是无尽的荒芜,灰暗的沉沦。上帝死了。都灵之马与父女一并静待毁灭。水煮的土豆永远吃不完,被捏碎、被吞食;冬日的寒风无休无止,裹挟枯叶、裹挟泥沙。万物在触摸-占有-沦落中循环无限,一如上帝与众神归于虚无。“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沦落,因为他们所得万物皆已沦落”,男人突然推门进来,不知所云,“这正是人们自己的抉择,关于自身的抉择”。而此后的每一秒都将变得无比艰难,走向毁灭的过程更加绝望无助。都灵之马拒绝进食,她苦苦哀求着它,就像在毁灭前同样苦苦哀求她啃食土豆的老父亲。死寂;黑暗……黑暗里是雷霆万钧。

48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力荐

很长的大闷片,特别适合在很忙很忙明天有一门考试一个论文死限半夜还要采访这样的日子去看,看完两个半小时抑郁的马和人,你就会意识到:一切都是百忙啊,不如躺下来吃土豆吧。

53分钟前
  • 玑衡
  • 推荐

塔尔的作品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

5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要把人民群众的供暖和照明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办

59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五星;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

1小时前
  • Much
  • 力荐

源于尼采,终于尼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尼采的说明之后,前两句台词:准备好了吗,该睡觉了!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兩口子,一日兩餐只有馬鈴薯可吃,到最後,煮馬鈴薯的水也沒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土豆,老爸說:"you have to eat." 竟如女兒跟絕食的老馬所說的一樣。便,道出了生命的困窘與艱難。

1小时前
  • mung
  • 推荐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1小时前
  • 芦哲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