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HD中字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张歆怡,黄天元,韩熙庭,张逗逗,佟大为,曹可凡,渡部笃郎,黄海波,窦骁,聂远,高虎,秦昊,李玥敏,白雪,袁杨纯子,孙佳,朱良奇,小林成男,山中崇,保罗·施耐德,李纯,顾璇,周梦乔,周羽,邓莉,苏小妹,钱柳吟,叶清源,戴瑶君,沈俊然,李楚楚,金子欣,李瑞琦,谷艺璇,许佳丽,张照怡,王靖雯,谭逸敏,赵伊聪,来喜,奇道,王超北,王羽铮,李飞,王聪,项斌,郭晓明,涩谷天马,梶冈润一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7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8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9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金陵十三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佟大为 饰)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张歆怡 饰)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倪妮 饰)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男孩遇见男孩童养媳之谜残余记忆催泪剂黄石 第二季破毒强人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第五季回来吧大叔平平安安黑太阳731让我尖叫捍衛雙警34欢乐分裂新朱门恩怨第二季盲流幻影恶灵第一季皇嫂田桂花坚强再见巨人老百姓是天奔腾年代第二季牙买加旅店赛狗奇缘野兽的本性冲锋车(粤语版)爱探险的朵拉 第一季鬼屋24小时与爱同居超能失控派克式左轮一路响叮当闪亮的日子第二季勇敢的心2014亲亲我友情大作战替身姐妹2021双套结杀手达尔文的失乐园进击的王妃寻宝假期2:自然召唤失踪的女人

 长篇影评

 1 ) 原谅张艺谋吧,他尽力了,也不过如此。

零点的北京没有预想的冷。我第一个冲出《金陵十三钗》散场的人流,身上留着影院的余热,围脖拿在手上,双手伸在风里舒展一下身体,并不感觉冷。
所以我想那年的南京也没有冷到在逃命时还要带着围脖。

张艺谋一定在试图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比如逃命时带着的围脖、花衣服、箱子,比如冒险去取的琴弦、耳坠和猫。
我想象中的张艺谋,眼中含着热泪和暧昧,对着他的摄影机说:
“亲,我不会丢下你一个,永远不会。
这是我们的约定,一生、一世、一辈子的约定。
我会守护你,机机。”

这部反逻辑大作从第一秒就开始挑战你的智商,我不是指第一个镜头那群逃跑的孩子居然都戴着围巾,我是指第一行字幕,当Christian Bale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后面居然赤果果地加了一个括号“美国”。
如果你见过任何一部外国电影的演员表要在演员后面标出国籍的话,少抽大麻,您产生幻觉了。
所以说,这电影的土鳖的气质从电影第一秒就生根了。

红高粱发家的张艺谋从英雄开始花了十年逃避身上的土鳖气质,可是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岁月烙下的土气张艺谋你个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中国导演摆脱不了。
从《英雄》开始到《三枪》,张艺谋的叙述能力逐渐跌到谷底,然后从去年的《山楂树》开始到今年的《金陵》,丫总算是反弹了一下。
现在他很努力地要讲好一个故事,很多人也认为这次他终于讲圆了一个故事。我只能说这些人对故事的要求太低了。

因为这部电影体现出张艺谋的根基不深,或者说深深地歪了。把几个故事通篇串联起来、逻辑没太多硬伤、叙事基本完整,这些他很努力在做在学,但可惜还未达标。和大多数近年受到好评的国产电影一样,《金陵》有几处零散的亮点体现出导演的才气或学习能力,但支撑起整部电影的逻辑和细节经不起推敲。不,不用推敲,显眼如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
比如拿兄弟冲锋炸坦克……我真不理解这个显示我国军人之壮烈的慢镜头还有什么逻辑可言。你们不是跟楼上呆着吗?反正都是要死,您能从楼上跳下去“空袭”坦克吗?非迎着炮火从正面冲,张指导是在侮辱国军智商吧,黑国军也不带这样儿的。
于是炮声响了,枪声响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冲过去炸坦克的兄弟们牺牲了……哎?我记着佟大为那副手开打前说队伍只剩十几人了吧?这打到炸完坦克好像已经倒了十几个弟兄了吧?这怎么两边楼上还十多个弟兄眼含热泪呢?果然土鳖吧,小学都没毕业。当然,张艺谋也可能曾师从于我们学校那位37=2*18教授。
再次见到佟大为的时候,他的兄弟们都不见了,尽管上次我们见到他时还剩好几个活着的。然后他居然背着一个小孩,再然后他居然说这个小孩是“我们”从路上救的。最简单的解释是佟大为有多重人格,否则就他一个活下来的人自称“我们”,只能再次说明张艺谋“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
之后天亮了,女人叽叽喳喳打起来了,玻璃被斜向下的射入的子弹打穿了,小女孩被穿脖秒杀了,然后Bale同学开窗一望,正好看见日本人打开院门冲进来。这个细节说明,日本人发明了一冲可以打穿厚厚院墙的武器,而且从一楼的高度让子弹从正常人的身高开始发射,斜向下打入不知是一楼还是二楼的玻璃,射到正常人的身高的位置。或者张艺谋要说了,日本人只是在墙外斜向上鸣枪示威,子弹呈抛物线下落时恰巧击碎玻璃并打进女孩脖子……也难怪,小学没毕业是学不到物理的。这样吧,罚玩《愤怒的小鸟》300遍!
然后鬼子来了,女人逃了,女孩险些被凌辱了,一个臭流氓突然从此变成了巨靠谱的人宛如穿上Batman suit的Bruce Wayne。然后女人们在地窖里无奈、焦急而愧疚,一只猫也不知什么时候冒了出来并让人一眼看出老子以后一定要闹出点麻烦来。然后枪又响了,亮点来了,狙击手兼救世主佟大为出马了。如同之前那张战役里打倒电线杆来砸坦克的场景出现了,狙击手打爆地上的手雷来杀伤对方士兵。这里体现出张艺谋的学习能力,因为这些镜头最常见于那些动作电脑游戏里:打爆敌人路过的油气罐炸敌人、打掉敌人正在过的铁索桥让敌人摔下去,当然,还有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一人单挑一群荷枪实弹的敌人。
最后濒死的佟大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布下了那个逻辑上根本讲不通的陷阱——不知道他一个人怎么能跟身上带那么多甚至能炸垮楼的手雷,也不知道他跟敌人交战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时间布置那个陷阱,更不知道他的陷阱为什么只有他被从楼上打掉到楼下才能抻到引信……万一他没被从楼上打下去呢?这一切张艺谋都解释不清楚,于是丫只能用慢镜拍爆炸开的楼、给炸飞的物品中加一些没意义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只为增加镜头的美感、用分镜拍小女孩遥望着战场的脸。
啊,脏兮兮的小女孩的脸,短头发,睁着大眼睛。这是张艺谋的经典镜头,这部电影里也出现了好几次。这是张艺谋比较擅长拍出感觉的一个镜头。小女孩暗示着脆弱、脏兮兮的脸暗示着战乱、短头发代表年轻、大眼睛充斥迷茫与无助。《英雄》以前的张艺谋电影里有很多类似镜头,当然别的电影里也有类似镜头。

类似镜头,这是除了脆弱的逻辑之外另一点体现出土鳖气质的地方。这部电影有太多的镜头让人似曾相识。旗袍女子扭屁股走远、妓女脱衣时解扣、裹胸的分镜(这部分我身后的男观众居然赞叹“嘿,这细节!”请您去看AV吧,这种细节更多更细。)、临死时“打雷了下雨了赶紧收庄稼”这种被重复过一万遍的台词……哦,当然还有永远属于“南京片”或者更进一步“抗战片”的派系划分:一个爱国的壮烈牺牲的中国男人、一个友好的靠国籍救人的外国男人、一个坚强的中国女人、一群如狼似虎的日本兵、一小撮“有良知”却改变不了什么的日本兵以及一个戴眼镜有苦衷投靠日本当汉奸的中年胖子……一看电影里莫名其妙蹦出只猫我就知道它肯定要暴露某个妓女;一看冒出个戴日本袖标的白胖子我就知道丫是个有苦衷的汉奸;一看John给玉墨化妆我就知道这俩要上床。传说张艺谋那帮导演大学期间一天三部电影狂看,现在看来,那种做法的结果是张艺谋(包括绝大多数中国导演)对很多拍摄套路很熟悉,真正拍起电影来能迅速从脑海里摘取一大堆镜头和剧情设定,也有迅速吸收、学习新电影手法的能力,但属于自己的原创性东西太少。这样拍出来的作品也太套路化、太predictable。
这和为了高考写好作文背三十篇样文是一个道理。这样永远出不了有灵魂的作品。
当然,张艺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或多或少还有一点半点的原创性。稍后再表。
过于直白的对白也让张艺谋流露出高考作文般的功底。在豆瓣看《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简评的时候,有人引用到:“本质上是在探讨自身的隐私和嗜好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如何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认知,即“自身的隐私和嗜好”,然而作品的受众是大家。能让大家理解和欣赏的程度便是“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中”的问题。也就是说,作品的表现力“如何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金陵》的对白大多流于直白,然而某些剧情又过于模糊。
比如张艺谋试图说明女孩和妓女两派是如何接纳对方的。在日本兵打死女孩之后,有几个妓女对女孩说了些抱歉的话,但当时的气氛真的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她们口头不道歉观众也知道她们心里是愧疚的。把那些道歉都删掉只留下最后玉墨的“谢谢”,感觉更好。
后来妓女们帮了女孩们什么事,类似的场景,女孩们表情很到位,很感激地看着妓女们。这时候台词来了一句:“看来这些妓女们也没那么坏。”……多余了,看她们表情就已经知道她们怎么想了。
可以说张艺谋在努力地把故事讲通顺,所以有些台词有些话宁可说透也不愿模糊了。
可是我怎么就没看懂玉墨和John是怎么好上的呢?中间唯一有些转折两人关系的感情戏是玉墨跟John讲了一点小时候的故事。
这就能让玉墨是喜欢上John?感情叙述得不够充分。
还有让妓女们替女孩参加表演,女孩们逃跑这个计划,貌似直到第二天给男孩打扮时才说。我以为妓女们还有回来的可能,因为我不知道卡车居然修好了,这也没交代清楚。
不可否认《金陵》还是有不少亮点。首先它体现了张艺谋时不时能出彩一下的取材角度,避开了《南京,南京》那般过于宏大的背景,集中在特殊的女性群体:学生和鸡。南京大屠杀的特殊历史背景、老外帅哥、妓女、小女孩,这背景设定想不擦出火花都难。张艺谋拼凑元素方面是高手,从奥运开幕式就能看出来。至于故事本身嘛,他套用一些套路简单串联一下就能看。类似的比如说《山楂树》,美丽的乡下、绝症高帅富、漂亮大姑娘,想不出催泪故事都难。
我们知道张艺谋这个年龄的成功中国人大多在受教育阶段没受太多西方影响,整体比较乡土化,比知识比见识是比不过他们的后辈的,可是经历过那个斗争的年代,人很皮实、很灵活、很有小聪明。张艺谋、冯小刚之流的小聪明就在于善于学习。从早些时候开始引入床戏,到这部电影的一些似曾相识的分镜和情节,比如剪刀从画面左侧剪到右侧之类、美女挑逗帅哥、上述的仿电脑游戏的情节,还有如印度电影一般插入一段完整的歌舞《秦淮景》。
至于专属张艺谋的风格,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张艺谋或多或少的原创性,就是他的摄影。不愧是摄影出身的导演,就算烂如《三枪》的片子,丫也能拍到几张很美的风景。这部也不例外。有一秒的画面是绿水边的破戏楼,还有之前提到的脏兮兮小女孩的眼神,都是张艺谋摄影的美。但这种总共不超过20秒的“风格”……没有也罢。
最后的大亮点是整部电影的气场。不是气质,气质很土鳖,有种《爱情买卖》的风骚。也不是节奏,节奏感很一般。气场,整部影片弥散的那种压抑、绝望与无奈的气场。有人说看完憋的慌,感情很压抑却缺乏高潮来宣泄。确实没高潮,老谋子不知道怎么高潮,只懂前戏。因为这种压抑感不是他的剧情带来的,剧情根本烂得一塌糊涂经不起推敲,压抑感如前所述,来自题材、来自背景设定。讲南京大屠杀中的女人就不可能拍不出情感压抑的电影来。可是剧情漏洞百出,你怎么要求他高潮?举个俗例子形容这电影。好比一高帅富来跟你做爱,你乍一看巨有性欲,可是丫连前戏都搞不好,你看着丫长那么帅,可满腔性欲就是得不到发泄。这片子实在拍得阳痿,没加“太”字是因为不如《山楂树》阳痿。所以很多人看完这片子觉得不错,但总归缺点什么。对,阳痿的男人就算再性感,能满足你么?
啊,说到sex,John和玉墨最后干得那一炮实在是又一个神逻辑之处。当时大家都排队等你化妆呢,你倒好,跟人家搞上了。更逗的是,他俩搞完之后大家都没问:“哎,怎么那么慢?我们等这么半天。”我觉得只有可能John是个快枪手,张艺谋在这里再次腹黑了。
总之,然而,终究,张指导是尽力了,尽力排出了一部算是自《英雄》以来他个人最能看的一部电影。
如果有人说这是这几年来最好看的国产电影的话,《十月围城》、《武侠》、《那些年》,无数好电影,包括同题材的《南京,南京》,
都瞎了。

PS:
豆瓣的影评看来没有回复键,无法回复一些那几位非水军的宝贵评论。
观影归来半夜涂抹的一篇影评被一大片水军顶了,是件有趣的经历。
或许那天半夜写作说得不是很清楚。《金陵》是部不错的电影,但仅此而已,远远谈不上那篇被顶的最多的影评说的“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再没必要凑热闹了。”
那篇影评的作者之所以那么喜欢张艺谋,是因为她和张艺谋一样,或许心里有很多想法,或许想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许作品整体的情感把握还是可以的,但稍微摘出一两个片段,平庸,或者没法看。
“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再没必要凑热闹了。”“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等等,不像是正常思维的人会说的话。
同样,士兵迎着坦克炮火送死、妓女逃命还涂脂抹粉带一堆行李等明显硬伤让这部电影常常让人感到为艺术而做作、感到情节推动有些怪异。
何况这部电影即便在情感方面也毫无创新之处。南京、妇女、强奸、死亡、乱世爱情,张依旧在用这些夺人眼球的元素来当卖点。看到军人战死、看到女人被强奸,我们自然心中有一股仇日情绪。看到一批人替孩子们赴死我们自然会感动。
可是看完之后,义愤填膺与揪心一遍以后,还留下什么?
对日本的仇恨?对妓女的新认识?
有个朋友看完之后跟我说:“看完发现妓女也可以是好人。”
这是废话。妓女当然可以是好人。如果看完这电影您最大的感受是这个的话,那么我容忍您夸张地赞赏这部电影,因为您是会根据职业歧视别人人格的人那。
南京大屠杀、心地善良的妓女这些题材也不少人拍过了,张并没有给出强于那些人的表现,甚至如我文中所述连人物设置都雷同。
划分经典电影和不错的电影很难,但区别不错的电影和平庸的电影很简单。一部不错的电影总有那么一两句台词让你想截屏留下来,或者那么一个表情那么一个场景萦绕在你脑海里。
张艺谋努力地去创造那么一两个场景,但我想正如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其实正是没有那么出彩的场景罢了。
更别提和《辛德勒名单》这种经典作品比了。
至于这篇文章下面有人意思说《十月围城》、《那些年》没法跟《金陵》比。《十月围城》时间久了印象浅,但单从故事的严密性和节奏感来说,要明显强于《金陵》。看过《那些年》则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确确实实会想到一些东西。那总要比发现妓女也可以是好人要更高层次一点吧。

最后记录一下本文下面目前最有意思的一句评论:“楼主SB,不想骂你” 当然后面的省略了。
没逻辑的人喜欢没逻辑的电影,原来事情就这么简单,这篇文章也算是白费口舌了呐。

 2 )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做个勇敢的中国人 这是一部让人无比沉痛的电影,散场出来时,有人说:终于看到了一部好电影。有人说:早知道就去看龙门飞甲了,这电影太压抑了。 类似的故事,法国有羊脂球,不过那个故事主要是讽刺那些同车法国男人尤其是达官贵人们的虚伪怯弱。而《金》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赞美,才选取了那场战争最“美丽”也最残忍的一个故事。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真实的故事,在《南京南京》里也提到这么一件事,或许是真实的吧。如果是这样,那么人们该对国耻这两个字有更深的认识。 这部电影的主题决不该是“女性的伟大”,而该是“男人的耻辱”,那些女人们所受的屈辱与损害,是烙在所有国人身上的。拍这部电影,如果是为了正视国家的耻辱,那么是值得鼓掌的,但如果只是为了讲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崇高”与献身的故事,那么,还是不足以使其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鉴于这电影是根据严歌苓的小说改编,所以我认为它虽然可能有历史原型,但所有细节都已经是后人改造和重新编撰过去。这样的电影,该说它是历史呢?还是故事呢?既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却又是虚构的人物和剧情,不如把它叫做历史故事片吧。 事实上,所有的历史题材影视,都是历史故事片,对历史真实的表现了多少,全凭制作者的良心。我对历史题材影视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究竟有多少忠实于史料和回忆,有多少是创作者为了要预设和表达的主题而自己编造出来的。 很遗憾,我们的大部分影视都是后者,清宫戏唐宫戏编一编我们也无所谓了,但对于近代现代的历史,却总是“根据小说改编”,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关于真实的标准并不是针对张艺谋的,在以往对《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唐山大地震》的评价中,我也一直认为对历史的诚意是衡量这类题材的最重要标准。因为他们都说自己在讲述历史,没有谁承认自己只是找了个编剧或作家关在宾馆里头脑头暴了一下,每个人物都是为了“表现什么”而特别设计出来。 《南京南京》,南京城里真的有因为心灵受折磨而自杀的日本军官吗? 《拉贝日记》,拉贝日记里真实记述的暴行,电影中为何反而略去呢? 《唐山大地震》,把那三分钟特技剪掉这片还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当我们享受着“历史大片”带来的震撼时,当制片方发现国难加大制作是票房保证时,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种危险。 为了票房,为了市场,为了奖项,历史在越来越精良的制作,越来越优秀的“剧本”下,很可能偷偷的被替换为一个个只为了最大程度上追求表现效果的故事了。 金钗十三钗的故事纵然是真的,我也太不相信那些女人们能像关云长似的在就要去魔窟的前夜还谈笑风生视死如归,为了美化,为了歌颂,为了主题,牺牲一些真实是可以接受的吗? 也或许历史是另一种样子,或者既然是故事,也有另一种讲法:在拥挤的安全区里,日军前来要女人,于是,一群妓女被选中了,她们并不想去,但人们希望她们出去以换取暂时的安全。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故事就变成了《羊脂球》,虽然在当时的南京,这种情景可能更贴近真实的人性,也可能的确上演过。但那样一来,中国人的形象就截然不同了,这样一部电影,纵使是真实记录,又有可能上映吗?还可能被允许送去申奥吗? 正如片中英勇抗战的军队,武器精良,训练有素,兰博一样以一当百的教导队长,那当然也只是剧情需要的特例,否则这战争就该发生在东京在对。 虽然英勇抗战的军人需要表现,但也没有必要直接跳到另一个极端美化成超级英雄,十几人叠成一线冲向敌坦克的感人画面,真的是战场上会出现的场景?真打仗时怎么可能排成那样的队形冲锋,那绝对影响速度而且前面倒下的人会绊倒后面的人,掩护是分散队形把敌人的火力引开,而不是挤成一堆只因为编剧认为这才能表现勇敢。 你也许会说不要追究这些细节,但历史没有了细节还有什么?就只剩下新闻报导中的数字了。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不会放过一个细节,而不把“这样才能感动观众”作为虚构的理由。 真实历史中有更多比女学生们跑得还快的士兵和官员,有更多人脱了军服混入平民,不是一要表现国军无能,就把他们演的像白痴,一到了要体现中国人的英勇抗战,又把他们拎出来打扮成钢铁侠。 用几个镜头甚至只是字幕台词就能交待历史更多的全貌,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影视里只有刻意的选择性粉饰和选择性无视。 所以,纵然是国耻,纵然是充斥着其实没有必要详写特写的暴行和祼尸场面,还是要用美丽的电影语言包装一下,配上华丽的旗袍和优美的小调。这样一来,国耻就能变成国美吗? 这就像片中的贝尔“只会给死人化妆”一样,张艺谋不知是否在无意中自嘲了自己。 我不针对张艺谋,别的导演来拍,可能还不如他。我想说的是中国人记录历史的态度。 我们为什么写历史?为什么编故事?为什么在死者的白骨上抹粉?为了票房?为了宣传?为了奥斯卡奖? 就算是找到的史料,又哪些可能信哪些不能呢?史学家都在争议的事,该相信谁呢?更不用说太多事已经找不到真相。 有人忙着寻找历史,有人忙着修改历史,有人忙着删除历史。 看了这篇评论,有许多人会说:你太苟求了,这只是一部电影。 这正是让我感到害怕的。 我们似乎其实对历史本身并不感兴趣。我们甚至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把历史都变成好看的故事。 就像人们疯买学者们讲的评书式历史搞笑类历史,却不知道历史已经在讲述中被替换成充满个人想象与好恶的故事了。 久而久之,让所有亲历者都死去和沉默,我们就没有历史了。我们再也不可能知道历史上真正发生过什么,只好任后人编造。 我们不会希望再过几代人,没有人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怎么回事,但事实上,同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早就上演过,大屠杀一次次的发生,在元朝,在清初,但现在,成吉思汗仍然是大英雄,而提起扬州十日,大家或许会联想起还珠格格,那应该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但是化解仇恨是靠民众学会宽容,而不是靠忘记。就算以后世界大同,全世界都成一国,希特勒和东条英机就突然变成大英雄了? 但按照中国人“历史要为现实服务”的态度,这种事很可能发生。 真实不重要,如果撰改和隐瞒可以“让世界看起来更美好”,那么就忘记真实吧。 因为我们不喜欢忠实的记录历史,因为我们太爱“古建筑翻新”为了它看起来更漂亮。所以我们永远在猜历史,永远在编故事。而我们的电影人,作家,也很享受于这种“编得好有奖”的环境。 在1937年的南京,美国人贝尔问中国孩子:我们应该这样做吗?那孩子回答:我们还能怎么做? 去年有一部电影,叫《喋血孤城》,同样是抗战题材,和《金》相比票房惨淡的可怜,甚至我去影院都看不到排期。 《金钗十三钗》,应该拍。不过,有一部电影更应该拍。 《淞沪战役》。 那是一场惨痛的失败,绝不光彩的战斗,七倍于敌的兵力,巨大的伤亡,几年前还在内战的乌合之众,群氓般的士兵,抽大烟的将军,勾心斗角的派系,最先逃命的官员,直到最后的大溃退。那个故事里却一样有真正的人性,一样有在大败逃中死战到最后的人。 忘记奥斯奖,做个勇敢的中国人,先从直面历史开始。

 3 ) 我恶俗,我觉得好看!我不水军我五毛了,我真诚!

十三钗的几个硬伤。
1,约翰前晚烂醉调戏玉墨,第二天醒来就大义凌然的变成保护女学生的英雄了;变脸太快,有点接受不了。后面一段戏,他与乔治在去找豆蔻的路上遇到朋友,朋友叫他一起上船离开南京,他拒绝了因为答应了要救教堂里的女人和女孩们。加这段戏初衷应该是凸显约翰放弃独自生存的大爱,但这段戏不为人物加分而且有点夸大,使约翰的变脸更不能让人接受。后来,我问LG,为什么他不走?LG想也没想说为玉墨。我顿时翻白眼,命都悬着可能没有风流那档子事就这么重要?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当然后来他说道这些女孩与他死去的女儿同岁,大至可以理解一点,不过还是显得生硬。

2.长谷川这个人物定位亦正亦邪。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商业电影嘛,有必要个个一副“花姑娘要死”的嘴脸嘛?时不时人性点温和点是商业片的要素。当然理解和接受是两回事。渡部笃郎长相太正气也太帅,即便如此还要给他添弹琴唱童谣的戏码。以至于明明是他推女孩们去火炕,但那时我偏偏对这个角色一点恨意也没有,甚至对这个决定女孩命运的关键人物有好感。真是要命啊,我自己都觉得有罪恶感。这个人物编过分了!

3.香兰的死。她给编剧整的非死不可,不死乔治顶不上去。太多人接受不了回去只为拿耳环,我到觉得人在那种环境什么心理都会产生,没有合理或不合理。无法接受只因为这个人物在之前提都没提过,连歌镜头都没扫过,突然与豆蔻一起回去拿耳环,难怪观众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至于说她们怎么逃出去的,我觉得没必要较真,2小时的片,当然导演可以加几个镜头表述她们趁士兵睡着溜出去,但什么都这么清楚电影会很拖沓。

整部片子就我看来只有这3个硬伤。其他都可以接受。骂的人在骂点什么呢?
1.骂太矫情的!
    矫情吗?商业片有商业片的模式,展现人性的光辉恶俗但避免不了,多数群众还是需要。文艺青年了不起,最恨说教最恨看到有人性的人,恨不得任何片都拍的跟让子弹飞一样。为什么?因为看的过瘾,因为痛快不矫情。可那是什么题材,即使是鬼子来了的姜文风格,你是过瘾了我朝也直接枪毙了。看活着人人叫好,但电影院给放吗?难道拍出嬉笑怒骂、痞子问十足的战争片就好看?真那样就不是张艺谋,那是昆丁那是姜文。老谋子拍个商业片定位的战争片,矫情点没罪啊!

2.教官和他的一个排做作!
    这部片我就在佟大为死的那场流最多的泪。离出城只有一步,却为救学生豁出了一个排兄弟的命。巷战的惨烈,到后来佟大为孤军奋战。看过原著的会明白,这个人物比小说精彩。
    我哭,因为我觉得就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现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不为过啊。巷战设计的很好,场面不能大,因为只有些残兵,要怎么表现惨烈和英勇抗战。说人肉炸坦克矫情。你们是上学语文课没教董存瑞吗?抗日战争里这些人肉炸弹少过了?难道慢镜头渲染视觉就是矫情?非得拍得没什么看头才不矫情?商业电影不冲视觉冲什么?文艺青年真难伺候啊!文艺情怀也不是这么表达的啊!
      佟大为扮演的教官孤军抗战的那场戏。很感人。被炸飞的绚丽多彩的碎花与残垣断壁和死亡压抑形成强烈对比。这不是老谋子还能是谁?
   别容不得他人说教和罐泪。就我看来就是因为太多人都去文艺了,都变得这么麻木。我相信历史上为了同胞舍命的军人太多了,就因为我看清自己到死都是自私的,到死都不可能有这份勇气和大爱,我才更钦佩电影里的这群人,眼泪为这群人流不丢脸。

3.豆蔻香兰被强奸而死做作!
    哎。这都要骂!这段完全就是忠于原著。导演一点不过分渲染,完全不见露点,南京南京里都露了,老谋子都用镜头避掉了。即使最后被刺杀,也是拉了个侧面全景表现。被绑在椅子上是导演的手段?学校里没组织去美术馆看南京大屠杀展览?即使全是黑白照片,即使都是模糊的,依旧比老谋子这个场景惨绝人寰100倍。说老谋子做作,我不理解了,即便是后来约翰发现豆蔻的尸体,镜头依然是用豆蔻面部头发滴血的特写表述,完全没有直面的裸体和鲜血淋漓。要骂也得在理啊!这些镜头的运用哪卖色情卖肉了?非得南京大屠杀片子里完全不出现强奸轮奸才对你们的胃口?

4.针对玉墨与约翰上床的谩骂。
   玉墨就只能对同胞动情,对老美动情就跟对日本鬼子动情一样罪恶,不至于啊。这两个人物发展到后面,他们上床一点不突兀。玉墨从头到尾都是个敬重英雄的女人,这点在她对教官那场就表露无疑。当玉墨说“明天我的身体就不再是我的了,现在就带我回家吧”,我觉得这段很美很美。玉墨美的一塌糊涂,那件事也变得很美一点不淫秽。完全没有为了做而做啊!玉墨知道明天什么等待着她,这晚把自己给一个自己心存感激的人,不过分啊?

5.骂垃圾片的!
    说这种话的人只有看战争纪录片了,实在太文艺,除了纪录片估计也没其他片能入法眼了。
    原著故事就是发生在教堂里的妓女+女孩。故事本身有别其他的战争片,离开了开阔的环境空间场地,电影的1个多小时30个人物都在一个教堂里,场景的局限性大。要讲好故事、要有历史沉重感、要抓住观众的心不冷场。骂骂咧咧的文艺青年们,你们拍个我看看,你觉得怎么拍才出彩才悲壮才好看?
     秦淮女人们花枝招展的衣服颜色,教堂五彩缤纷的窗户,这些不是老谋子又是谁?


就写这么多吧。不算影评。只是对于现在豆瓣上的那些言论实在不敢恭维。不知道算什么心态。

文艺青年们现在眼里是不是除了姜文容不下其他导演了?是不是觉得拍禁片的导演才是好导演,跟画家就该他妈的穷困潦倒到死后才被发现才华,导演就该为了你们心中的“艺术”年复一年的始终如一的只拍不能进入电影院的艺术片!不然就全他妈做作矫情恶心坏你们了。

这样一个电影导演的用心可见一般,开场巷战的戏能不能抓住眼球,怎么表现都要靠导演推敲想象完成,即便身后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团队打造,但环境角度都要靠导演布排。一部电影,导演投入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有多少人理解。没有不认真拍摄的导演,没有把自己作品当儿戏的导演,除非热爱电影到一定程度,不然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40度到零下40度,全世界都看着你,还有帮人等着骂你,肩上要担当的太多太多,真当坐监视器前面是这么舒服的吗?

骂老谋子不真诚的人我觉得你们是语文水平问题,词穷也别瞎用。真诚?你花几十块买电影票怎么就这么伟大了,电影里给你看广告了?让你觉得不真诚。呵呵。

当然编剧的硬伤很明显。也不得不说。

不是非要骂的精辟才是才子!

 4 ) 再不分级,祖国的花朵就要日天了!

      先不说电影。
   全场两百来号人,进场比较晚,扫一眼就发现几乎要人手一只幼童了。电影开场前,后排齐刷刷来了两家人,老中青三代,青的那一代幼齿到不用买票占位子的地步,坐在老的腿上。放预告片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开始各种喷爆米花,各种扭动加无理取闹,中的那几个BLABLA不知道说些什么,老的那几个——慈眉善目地望着小朋友的喷和扭动。有人大哭,有人大笑。
    旁边的兄弟伙很紧张,忧国忧民地说,他们不晓得有强奸戏啊?!不晓得有肠子肚子啊?!我说,那你回头跟他们说嘛。
    结果一定是,你管求得到我们?我们就是带小孩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至少有800次跳戏了,佟大为丢手榴弹的时候我巴望他能对准人手一只的位置也丢几颗;说句过分的,最惨不忍睹的场景之一,豆蔻那一场,唧唧歪歪的人手一只小分队所有成员都沉默了,我一边眼泪横流,一边想回头对老中两代人说,你们倒是去讲戏啊,这两个姐姐是怎么了?
    
    小朋友们显然都不是我想象的玻璃心,老子10岁前看一部悬疑电影,火车顶上掉下一颗人头都能颤抖几年,晚上睡觉的速度跟与恶魔比赛一样。 而如今,街边光着屁股的尸体只能迎来全场脆生生银铃般的笑声。

    除此之外,大人们的表现就更加卓越了。有打电话开免提的,有聊天聊到压过枪炮声的,吃吃喝喝的就不说了,据说还有人看到在电影院吃烧烤喝啤酒的,我是没这个荣幸。但是当姑娘们躺成一排以死人的隐喻和鲜活的身体等着被剪发化妆时,当小伙子咬着牙说出“我去”时,真他妈的欢乐无限啊,我不知道此时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到“爆菊”这两个字才乐得前仰后合的。

    这是国难。我知道,张艺谋拍此片又是一贯的用力过猛,一副对着学院奖大呼“我好想要”的姿态,可我也相信,张艺谋拍此片不是为了换来幼齿们对悲剧的爱懂不懂或老中们对惨烈的喜笑颜开。

    快分级吧,小孩子们去看史莱克,去看喜羊羊也好,当他们真的在这些东西里面多少懂得一点所谓的真善美,至少了解到人和人性大概是个怎么回事,再去看龙门飞甲或者鸿门宴开开心。再大一点的时候,了解一下岛国的爱情动作文化,明白性这个东西可美好亦可丑陋,但大多是美好的,被它弄得伤过心快过乐,自己隐约晓得性的背后还有爱这个玩意儿,而一旦发现这个玩意儿,看十三钗的时候,所反馈的就不会是天真无邪的笑声了。

 5 )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提到妓女,也许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有这样一个场景: 酒池肉林快活乡,纸醉金迷脂粉阵。 青楼之中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手拿一个琵琶,咿呀咿呀的唱着艳曲:“十八摸” 。手执一杯酒,在一众男人中游走,秋波流转,媚声道:“大爷,来呀!来呀!让奴家好好侍奉与你,快活快活。” 双腿张开一丝不挂香闺生暖红帐飘香。春宵之后,再无真情,有的也只是虚与委蛇。有钱是大爷,没钱一边滚。 抑或是陈圆圆这般的红颜祸水,有着倾城颜,奈何多舛命。英雄皆愿得美人而后快,可温柔乡向来是英雄冢。如吴三桂般一代枭雄也会冲冠一怒为红颜,将汉人大好江山送与满清铁蹄之下,引得世间大乱。 世间众人眼中:婊子无情,窑姐无义。再怎么美貌也不过得到一句狐狸精,再怎么有才不过是祸水,终究是世间最低贱的下九流。 殊不知妓女一丝不挂是为了生存所迫,世人衣冠齐整却多虚伪之徒。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其中有柳如是这样的才女,才貌双全而且重气节。明亡之时,愿以身殉国,比那降清的士大夫诸人强了不是半点。东林领袖钱谦益,不如妓女柳如是。 有谢玉英,陈师师这样的重义女,柳永一生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只有东京群妓记着他,群妓合金葬柳七。 有杜十娘这样的痴情女,只想觅得真心人,被薄情郎李公子所负之后,怒沉百宝箱。 也有梁红玉这样的女中丈夫,与夫君韩世忠一起指挥军队,抗击金人入侵。 张艺谋的这部电影,讲的是另一个关于妓女的传奇。 1937年的南京,一个如同炼狱般的城市里头,到处都是大屠杀,除了被血红染满的废墟,没有其他的颜色。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冒牌神父、女学生、妓女、国军军官在命运的牵引下聚于一室。 慢镜头下,她们一出场,就成了众人眼光焦点所在。十四个浓妆艳抹身着艳丽旗袍的女人第一次妖娆地进入了教堂时。一种不同于小家碧玉的野性为这部电影添上了几分张艺谋擅长的大红大绿的色彩之美。

约翰神父眼中的妓女们,风情万种,艳光四射,有着独特的女人魅力。他毫不掩饰对妓女玉墨的好感,甚至想与之上床。 李教官眼中的妓女们,是仅剩的温暖所在,所以他将重伤的浦生交与照顾,只希望她们能给浦生最后一丝温暖。 女学生们眼中的妓女们,就是一群害人的狐狸精,与她们争吵,不允许她们用自己的厕所,只因觉得她们都是一群不正派的女人,书娟也对玉墨充满了敌意。 片中这么几个情节,注定让人记住这群不凡的妓女。 豆蔻一直照顾着伤重的浦生,骨子里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弟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妓院拿琴弦,只是为了给伤重的浦生听到最后的琵琶曲,以完成他的心愿。残酷的是,这么一个小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和同伴香兰被日军轮奸蹂躏致死。 “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剩下的 十二位妓女与一位男扮女装的小男生踏上了赴宴之路。明知可能赴死,还是替一群女学生赴了日本军人设的局。为他人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妓女们与女学生有矛盾有冲突,也有互相救护。妓女们为了女学生舍弃生命,一步步的心理历程诠释的很清楚,没有让人有那种矫揉造作之感。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更多的是虽沦落风尘,尝尽世间疾苦,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却一直没变。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 而此片中最出彩的镜头之一,就是妓女们在赴日军圣诞宴会前合唱的那曲”秦淮景“,歌声中的她们美艳的不可方物,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和侠义。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 ——————————————————— 微信请订阅:cmf2015 ,聊聊电影和美剧,写写故事和经历,文艺有趣可兼得。

 6 ) 严歌苓的女性主义

张艺谋拍了《金陵十三钗》、《归来》(《陆犯焉识》),陈凯歌拍了《梅兰芳》,冯小刚拍了《芳华》,毫无疑问,严歌苓是目前中国大陆最主流、最受欢迎的电影文学剧本创作者。再往前,张艾嘉的《少女小渔》出色,陈冲的《天浴》更冲天。难得有一位作家、编剧,能够以女性视角,同时受到男女导演的青睐,况且,实现了艺术和商业上的双重丰收。中国人爱严歌苓,爱看她笔下的故事。必须承认,严歌苓擅长制造戏剧冲突,她的故事总能拿住中国人的情感命门。

悖论的是,从张艺谋到冯小刚,这一代男性导演,在女性主义、女权意识方面,口碑并不佳。张艺谋在《满城尽带黄金甲》里端出大馒头似的胸脯,冯小刚垂涎文工团的美腿,女性的美在他们眼中是被物化、符号化的,减缩成一个性符号。这显然谈不上一种文明的女性意识。但他们都爱以女性主义著称的严歌苓。这里面一定有误会,要么,我们错估了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现状,要么,我们误解了严歌苓。

本文倾向于后者。

我对严歌苓的负面观感,是从《金陵十三钗》开始的。一部写国人创痛的电影,加上旗袍美女的风情,不打动人是很难的,观众奉献了足够的感动和眼泪。但《金陵十三钗》让我从生理上感觉不适,我看不下去。这种不适太微妙,和中国人一贯的正剧表情相违背。

《金陵十三钗》是很好的社会学题材,关于人们的道德感,是怎样一步步被塑造、被影响。假如直观地向大众询问:战争中,如果你有投票权,你是否赞同妓女应该代替良家妇女去当慰安妇?我还是乐观地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不应该,妓女也是人,都是受害者,不该歧视和欺辱她们”。那么,就不断地添加道德筹码。如果这群妓女非常风骚且毫无爱国意识呢?(推她们去当慰安妇是一种惩罚。)如果这些良家妇女还是清白的处女呢?(妓女至少经验丰富将伤害降低至最小。)如果这些良家女都是学生、都是孩子呢?(妓女也许是自愿拯救她们……)总有一环让你彻底同意,从感情上、从伦理上双重同意,“是的,妓女当然应该站出来”。

这是严歌苓的叙事陷阱,《金陵十三钗》的泪点所在。玉墨们历尽风尘,最后自愿代未成年女孩去慰安(实际是送死)。导演把她们赴死的过程拍得光芒四射,玉墨们脱下象征性诱惑的旗袍,穿上清纯的学生装,洗尽铅华,一脸阳光灿烂,表示自己终于又回到了纯洁年代。死亡对她们不但是一种道德升华,还是道德洗白。因为妓女是“脏”的,所以在临死前穿上学生装,是死得“干净”。故事诱导了观众,使人感觉这是“感动中国”。观众抹着眼泪送她们走向魔窟,纷纷在影评里写下“妓女也有义勇的爱国情”。而这一本来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在电影里被架上了道德高地,这有助于观众真正地平视她们吗?只要想想,假如玉墨们拒绝,表示虽然我们是妓女,但也不能理所当然去慰安。最后清清白白的小女学生狼入虎口——你会对谁愤怒?实际上,电影也留下了缺口,最后关头,一个妓女反悔了,哭叫着自己不想送死,但没有用,她被集体意志杀死了,被强迫拖走了。观者在看到这段的时候,有多少人会认为,应该让她活下来呢?又有多少人反感她的“自私”呢?

这不是纪录片,这是故事。当中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作者刻意的营造,也就呈现作者本人的价值取向。有人表示他看电影只看到了成年人救孩子,只有心灵肮脏的人才会看见妓女处女。这实在是选择性的目盲。妓女救风尘、从商女不知亡国恨到大义赴死,本就是故事最大的卖点。假如主角换成一群同样“清白”的女老师,则这种牺牲顿时失去了令观者啧啧玩味的戏剧性,反而变得残酷沉重起来。实际上,张艺谋把镜头对准玉墨们鲜艳的旗袍、曲线玲珑的屁股、走路一摇一摆的妩媚身姿,其逻辑和冯小刚拍文工团女孩的玉腿一样,是在消费女人的性特征。

玉墨们是伟大的、令人感动的,但这种道德伟岸建立在作者本人的不平等视角下。妓女为什么需要牺牲才能获得洗白、实现赎罪?严歌苓没法回答的问题,莫泊桑来回答。《羊脂球》也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故事。妓女羊脂球甚至不需要送死,她只要轻装上阵,满足敌方军官的性需求,她就能拯救这一车人。但是她试图拒绝,因为她有基本的人格尊严,并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因为妓女身份而变得轻贱。最后,她不情愿地屈就了,她救人了,但获得的仍然是众人的蔑视。莫泊桑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他的平等性,以及对人类头脑中非平等意识的鞭挞。妓女就应该献身吗?献身才能说明她们道德高尚吗?显然,严歌苓走向了另一条路。

而这条路,恰恰是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感动中国”模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刀客家族的女人》,我以为是严歌苓的故事,谁知不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恪守族规,清白的女人能进祠堂。女二号的丈夫赌钱,把她当筹码输给了仇人。家族派人去救她,发现她已经被仇人强暴过了,“不清白了”,于是转身就走。而女一号则是被抢来给女二丈夫填房的。这本该是一段惨痛的、封建时代的女性迫害史,但故事的走向却响亮地拐弯了——女一用爱发电,感动了丈夫。女二则参加抗日,成了英雄,临终欣慰地表示,自己又能进祠堂了,自己还是“刀客家族的女人”。剧终,儿女们在家族墓地吊唁先贤,表示要继承传统。这是2014年中国人热爱的故事,比《金陵十三钗》还晚了三年。

张艺谋还拍了《陆犯焉识》。凭心而论,电影很好。陈道明和巩俐演绎了荒诞岁月里坚固的爱情,令人动容,也令人惜叹那段吃人岁月。但是回看原著,又不免感慨,严歌苓还是严歌苓。电影巧妙地截取了原著的后半段,只拍了巩俐的守望,没有拍这段婚姻的背景——包办婚姻,文化程度很低的封建女子嫁给要留洋的大少爷,没有爱情,受尽冷落。浩劫后的守望也真的是用爱发电了,让少爷终于感悟到旧式女人的忠贞可贵。反思呢?批判呢?顺应这种逻辑,女人的一切苦难,最终都能以自己超人般的道德化解。

电视剧《小姨多鹤》讲了一个抗日战争版的《使女的故事》。一户东北农人救了战败后未及回国的日本少女,要求她留下当代孕子宫。少女被中国好人的温情感动,自愿无名无份地生了几个孩子,以“小姨”的假身份生活在这个家庭里,最后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回到她魂梦的故国。仔细想想,这个故事里有多少不堪言说的残忍,但在严歌苓笔下,这是个温柔的故事,是多鹤这个伟大女人用爱对待命运,谱写的诗歌。

严歌苓的女性主义似乎逃不脱感动中国套路,表面看是在歌颂女性的坚韧、伟大、崇高道德,底色是迎合男权视角的百忍成夫。她歌颂一类女性,不管受了怎样的凌辱,承受了怎样的不幸和不公,最终用圣母般的情怀完成了白莲花式的救赎。她主动创造出一批这样的女性,歌颂其美好,而对其悲剧的根源,严歌苓是鲜有反省意识的。

有一段采访,严歌苓自述她的女性意识——

记者:感觉你对笔下的女主人公,她们在丈夫面前这样伏低做小,对她们充满了怜爱和同情,但同时并没有反过来对男主人公刻薄,对他们也抱有很大的理解和同情。

严歌苓:这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因为你相信你比他更坚韧,生命力要更强。不要看男人的爆发力很强大,但是女人总是持续到最后的,而且寿命也比男人长。从生理上来讲,现在看看活下来的老太太,特别特别多,东京也是,很多老太太,平均寿命最高的,日本现在88岁。所以从生命力上来看,(女性)确实是很强的,那么给一点又怎么样?对吧,就根本不跟你一般见识,不跟你计较的嘛,这是我的女性主义。过去人家说我是女性主义我不承认,现在我发现我很女性主义,因为我把女性主义藏在这样的一个企图心里边,本来我就比你高了一截。所以我在《扶桑》里面说的:扶桑跪着,却宽容了站着的人们。

跪着的人,宽容站着的人,严歌苓说这是女性主义。言下之意,她不认为她们应该先站起来反抗。而在另一段采访里——

澎湃新闻:我看扶桑,觉得她特别憋屈,有那么种逆来顺受。

严歌苓:你觉得甘地逆来顺受吗?他的不合作和扶桑的不反抗是一样的。你永远打不倒一个不反抗的人。古往今来,其实“强奸”这个词语背负了许多人们强加给它的沉重的意义,其中包含着歧视。相比而言,这个词语带来的伤害可能更甚。扶桑她是对事不对人的。包括那次被强奸,扶桑其实是没有概念的。扶桑接受的是事而不是人,对她而言也只是一次不太寻常的邂逅罢了,她把强奸她的人的扣子咬下来,也并没有觉得怎样。

这段话看了毛骨悚然。把女性遭遇强奸时的不反抗(现实中,大部分是无力反抗),通过艺术创作,美化成甘地式的道德标杆。“一次不太寻常的邂逅罢了”。这是我读过的对强奸最诗意的描述。这究竟是女性主义,还是女奴主义呢?

对于严歌苓价值观的辨析是困难的,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道德大国,崇尚牺牲、崇尚伟岸。严歌苓也写女性的思考、女性的胜利、女性的美,但在宏大道德叙事的包裹下,她表达的美,也许不是天然的美,而是把被拐卖的女人评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那种美。那正是我们应当痛苦辨析、从集体意识里剥除出去的恶毒。

最后,用严歌苓自述的一段话来结尾,或许有助于理解为什么那一代中国男导演都青睐于她。精神内核的相通,使得严歌苓成为中国人共有的一座精神牌坊。

“我一直说要审丑,有力量的审美有时是痛楚的,但这才能达到最大的审美快感。譬如缠小脚,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丑陋的东西,我不觉得,它是一个文化中有特征的东西。像流行歌曲那样甜美的、一般意义上的美我也能给你,但那不是我喜欢和追求的。”

 短评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9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1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13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1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18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22分钟前
  • 小懒懒
  • 推荐

一帮聒噪艳丽的窑姐儿们,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咿咿呀呀地唱起温软香艳的秦淮景,我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颗颗浓妆艳抹也包裹不住的平凡女儿心,拖着一副残破不堪的身子,仍然高贵而嬉笑地活着。

2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27分钟前
  • pachinko南
  • 还行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3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34分钟前
  • 飞行员小灰灰
  • 力荐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37分钟前
  • 软妹不要把
  • 力荐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41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43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4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53分钟前
  • 虎豹小霸王
  • 推荐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1小时前
  • 古尔浪洼
  • 力荐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1小时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