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

HD中字

主演:乔治·克鲁尼 / 约翰·马尔科维奇 / 蒂尔达·斯文顿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布拉德·皮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阅后即焚 剧照 NO.1阅后即焚 剧照 NO.2阅后即焚 剧照 NO.3阅后即焚 剧照 NO.4阅后即焚 剧照 NO.5阅后即焚 剧照 NO.6阅后即焚 剧照 NO.13阅后即焚 剧照 NO.14阅后即焚 剧照 NO.15阅后即焚 剧照 NO.16阅后即焚 剧照 NO.17阅后即焚 剧照 NO.18阅后即焚 剧照 NO.19阅后即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阅后即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曾于1977年至1981年间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的斯坦菲尔德·特纳的小说《高度机密:总统、中情局局长和特工》改编而成。  Osbourne(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是CIA的资深分析员,因酗酒问题被开除。沮丧的Osbourne回到家中又不被老婆重视。他妻子Katie(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个冷冰冰的职业医生,与财政部的Harry(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偷情,在船上共度春光。Osbourne赌咒写一本自传来透露CIA的高极机密,却被一心想跟自己离婚的Katie错拿去记录调查自己的财政报告,后又不慎落在了健身房。被傻里傻气的健身房女员工Linda(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和稍有点二百五的健身教练Chad(布拉德·皮特 Brad ... (展开全部) ©豆瓣丧尸李志瘦身家族自己去看抗生素的真相悠哉日常大王 第三季不死传说四级杀人狂无间行者(2022)黑洞频率养鬼1982一村之长之生日快乐恶魔之子戴脚镣的女孩喜神报仇精灵宝可梦: 裂空的访问者异界洛洛龙器满汉全席盗墓笔记之怒海潜沙&秦岭神树奇奇妙妙阿尔玛不是一般人第一季破局1950鬼同你有缘之阴尸路粤语阶梯之间第一季厨师男友地狱天使追光第一季公民从这里诞生脱俗家庭迷恋2013风平浪静 独家纪录片信号长期未解决事件搜查组剧场版惊天大翻盘禁欲40天劫后余生:切尔诺贝利小家伙2018虚拟幻梦玉堂春1964陆小凤之凤舞九天天龙八部 2003版总是2015

 长篇影评

 1 ) 科恩兄弟

如果不是因为科恩兄弟的名头,不喜欢他们黑色电影的风格,我肯定不会轻易地走入这部电影。这种社会讽喻的类型就未免有点小儿科了。坦白说,谁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承受压力,所以大家都在寻求方式减压。问题是减压的方式如果太过夸张,很可能不是搞笑,而是哗众取宠。

这一部的节奏快了不少,对白也比较多,但仍然是多线合一的复杂叙事和荒诞却真实的剧情设计。比较不同的是少了那份含蓄隐忍的内里,转向比较外放的戏谑。没被列进科恩兄弟的主要作品名单,可能跟类似好莱坞特工片的质感有关。但人家只是为了要讽刺好莱坞呀,你们不觉得这电影连音乐都那么黑色幽默吗?

 2 ) 细品此片,几近落泪

片子没有把悲情的内容展开和烘托,而是用现实中可笑的细节来反讽这些悲情,这让悲情更加真实,让人看得很郁闷。我本来只想给一个推荐,但是看到豆瓣评分的分布后,感到力荐的数量和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受不能成比例,所以给了力荐。

这部片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人是Gym的老板,他一直以来是个如此软弱而谨慎的人,他深爱着Linda却不敢表白,在光碟刚出现的时候就一直躲着,他是标准的社会里的老实人。当Linda找到他希望能够帮她找到BP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然而却遭到了Linda无情的鄙视。

在主线情节最后的镜头一个场景中,Cox一手拿着酒杯一手拿着枪慢慢走下楼去,老板的背影缓缓进入镜头,他是所有人里我最没有想到可能会出现在那个位置的一个人。他转过身来,接收愤怒而强权的Cox的审判,此时他必然是极度恐惧的,但他勇敢的说了一句话,“I'm not here representing hardbodies”, hardbodies是他经营的健身房,他面对着枪口想到的是公司的名誉;当然hardbodies在这里无疑是一个双关的讽刺,因为他的body被枪击中,被斧头砍剁,How hard can it be? 最后街头那个劈砍的镜头是直勾勾的,残忍而写实的,不论这个画面里有多少喜剧的符号(穿着睡袍拖鞋的光头男人提着斧头追健身房老板),这个画面是令人震撼的。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勇敢的声明:原意里,它传达了老板希望个人揽过责任,维护他苦心经营的Gym;引申义里,和Body相对的自然是mind,是精神,是courage,他如此一个胆小的人,敢于突破了他自己长久坚守的界限,只是为了他向心爱的女人证明。此时,一句话可以非常自然的接在他的台词后面“But, I am here representing my determination.”

这一切的背景只有上帝(在影片外就是观众)了解,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实际上是盲目而自大的破坏者,酒杯代表着冲动和欲望,手枪代表着暴力。Cox自以为老板是某个企图诈骗他的团伙中的一员,他在命运的虐待下终于爆发了,在最后的镜头里,老板被斧头砍中并且流血的镜头,被毫不夸张保留下来,那些低沉的呻吟和音效却带来了钝刀子割肉般的痛楚。

这只是无数悲剧其中的一处,但被作为情报头子点评前的最后镜头,也可以视作是一种总结。或许就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自相残杀。还有冷血,主要是情报机关所表现的,片子里情报机关的人们除了被Cox发现过一次外基本上没有在故事里出现,相反他们是叙述者和点评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像是God,他们让死去的人死了白死(Brat Pitt 和老板),他们让凡人的梦想轻易实现(Linda的手术),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监视和存在以外不发生主要影响。他们也是不可理喻的,从头至尾,影片没有说明Cox为什么被解雇(而这貌似是一切事情的起源)。而且这种不可理喻不单是剧情里的人无法理解,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I guess we learn not to do it again”,可头子自己又说"I'm fucked if I know what we did"。

情报头子在最后的点评中两次说到 Jesus fucking Christ, Linda在最后被抓到前说了一句For pete's sake(pete是圣彼得,更为常见的说法是For god's sake),从这些地方我们不难看出编导实际上有意在暗示我们他们在探索一些宗教问题,而且结论是消极讽刺的。我的猜测是他们在讽刺上帝,就像是近乎全知的情报头子,每每听汇报时,都是一副不耐烦和郁闷的样子,所有事都毫无道理“Talk to me when it makes sense”,全知全能的情报机构面对这样愚昧冲动的人们他能做什么?他也无从下手只是每每擦擦屁股,也许在这样的人间,上帝能做到的也不过如此。

文中后半部分引申中的解释可能有Over interpretation之嫌,但影片涉及到这个问题却是事实。只是希望人们能注意的这一点,在观看中再寻找自己的理解。

 3 ) 冷战记忆与黑色荒谬

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作品序列中,《阅后即焚》算的上一部商业成绩非常靓丽的电影,影片还是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电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却算不上优异,全球最著名的评分网站IMDB给出了7分,国内的豆瓣网同样也给出了7分。美国著名的影评人打分网站Metacritic的评价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毁誉参半。《综艺》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直指众明星的表演犹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乐叫人无法忍受。《时代》杂志的影评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没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说什么,等弄明白情节之后他觉得自己可以把电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乐很多。《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David Denby)觉得开场一些场景还挺逗乐,但之后的一些绝望情节冻结住了这种感受,登比还批评了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影片中无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恶之人并未得到惩罚,“即便是黑色喜剧,创作者也应该表达出爱意,《阅后即焚》展现出来的虚假残忍表达的是一种终极的厌世。”

麦卡锡和科利斯的评论,无聊到我已经懒地驳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报的大众庸俗艺术观驳斥起来似乎也有小题大做的意味。相比较而言,来自学院(纽约大学)的学者埃曼努尔·利维(Emanuel Levy)对科恩的批评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聪明人,只是对电影懂得太多,对真实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欢的一类美国导演,明尼苏达州犹太知识分子家庭与维特根斯坦哲学熏陶出来的古怪品味,与我的审美有一定距离。兄弟二人的作品钟情于特定的人文地域,这包括了《血迷宫》中的德州、《谋杀绿脚趾》中的洛杉矶、《冰血暴》中的明尼苏达、《逃狱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乡民谣》中的纽约,继而在这特定地域中虚构化一个黑色喜剧犯罪故事。有些作品显得为了黑色而黑色,过犹不及,有时候二人还会展现过于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开小圈子内部才可意会的玩笑。《冰血暴》甚至算是公开嘲笑大众品味、颠覆主流趣味了。

《阅后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浓度黑色喜剧间谍电影,影片的片名是间谍术语,但充满反讽色彩,文本实际意义是阅后不需要即焚,因为一切皆荒谬无价值。科恩兄弟在类型化作业的前提下,对历史与现实展开的激烈、有效、惊悚的批判。

在叙事维度层面,科恩兄弟一直以来都很喜欢使用视点游戏,最早的《血迷宫》是最具代表性的。这种视点游戏的要义,是观众的视点大于角色的视点,换句话说,角色因为主观的盲点产生误判,观众早已知晓,旁观者清,拉开的距离便会形成反讽效果。《阅后即焚》依然使用了这一招,只是这一次,牵连的人物要比《血迷宫》复杂很多。影片主要的三组人物如下(为方便读者理解,全部用演员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

约翰·马尔科维奇-蒂尔达·斯文顿

乔治·克鲁尼-伊丽莎白·马弗尔

布拉德·皮特-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算上登比提到的无辜者、健身房经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个人。这七个人,马尔科维奇砍死理查后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为误认。克鲁尼射杀皮特后逃亡委内瑞拉,是因为突然的意外而擦枪走火。一切都是因为偶然事件。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张记录了马尔科维奇所谓机密档案的CD。这是撬动整部电影叙事节奏的缘起,也是这部电影的题眼。《阅后即焚》绝对不是一部为了黑色而黑色的电影。影片中的荒谬、无聊、无意义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巨大的历史幽灵:冷战。正如马尔科维奇主动辞职后对父亲说的那番话,冷战结束,今非昔比,没有任务,只有官僚主义。冷战的结束了终结了间谍世界的意义之网。于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战争与冷战绝不可同日而语。冷战是超级大国之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道德、审美的全方位的对抗,反恐战争只是纯军事意义上的对抗,意义的世界消失殆尽。这其实是007系列无以为继的根本原因,作为冷战产物的007,在如今这样一个全球资本化、去政治化、意义尽失的时代,角色魅力自然消减泰半。《谍影重重》中的简森·伯恩真正要对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与《无间道》联系到一起,渴望被承认的身份政治成为了新世纪间谍电影的主题。

除了时代政治的缘由之外,科恩兄弟对于意义世界的探寻可能也与兄弟二人中的伊桑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痴迷有关(伊桑在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的毕业论文是维特根斯坦研究),维氏哲学的精华在于划定日常语言哲学与意义世界的关系,所谓语言决定了人类想象、思考世界的方式。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对于台词和文本组织极为着迷的原因。据媒体相关报道,科恩兄弟在拍摄现场对于演员的台词讲述要求极为严格,一旦单词发音不准确就要重来。《阅后即焚》充斥了不少会给人产生误会的台词,开场部分克鲁尼在吃山羊奶酪的问题上便犯了错误。麦克多蒙德打的语音电话,因为语言歧义产生的沟通障碍,令人啼笑皆非。克鲁尼要求斯文顿坐车后面的沟通失效(斯文顿理解成做爱时的后入姿势),亦令人莞尔。

在《阅后即焚》中,马尔科维奇依然沉醉于冷战的辉煌岁月中,他视冷战年代的偶像人物、有着“遏制之父”之称的乔治·凯南为偶像。他不甘心在国务院做官僚,辞职在家写回忆录,真相却是回忆录中的冷战往事,对今日的俄罗斯大使馆而言半文不值。克鲁尼的荒谬不遑多让。他本是财政部的官员,却冒充联邦法院执行官,始终等待用枪的机会,最终却擦枪走火击毙皮特,酿成大祸。他还不断被人跟踪,最终的真相与间谍无关,不过是欲离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俩。当发现麦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击毙的皮特之后,克鲁尼精神崩溃,沦为彻底的被迫害狂,视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间谍。实际上,冷战的记忆植根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深处,就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健身教练皮特,也有冷战记忆,会认为“我们称贝尔格莱德的局长为斯洛伐克屠夫”这样的信息会被当下的俄罗斯政府所用。对于CIA而言,在这期光盘事件中,最终需要存档的最高机密居然是这些鸡毛蒜皮的无聊之事。更进一步说,由我们这些银幕之外的局外人,看这些银幕内的这些局内人,这些受限于主观视点局限而蒙在鼓里的主体,何尝不是为历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开始筹备、拍摄《阅后即焚》,这正是美国政治两党轮替的大选之年,奥巴马团队当时提出了“改变”(change)的口号,希望重建美国。科恩兄弟用极致的荒诞、荒谬回应历史幽灵,当然也是在回应整个时代的变革。

科恩兄弟的喜剧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对类型片窠臼的嘲弄、戏谑、颠覆的基础之上。二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阅后即焚》是我们自己版本的没有爆炸场景的《谍影重重》”。作为一部间谍电影,或者说与间谍行为有关的电影,影片在角色设置方面别出心裁的一点,便是对女性角色的处理。过往的间谍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当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阅后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个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剧收尾,三位女性都是胜利者。蒂尔达•斯文顿的意志非常强势,一直想找借口与马尔科维奇离异,而光盘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盗取丈夫材料所致。

双重镜像强化了斯文顿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对于马尔科维奇的胜势

背后的两座佛教主题的人物像,强调了斯文顿对于命运的掌控感,毕竟是她引发了光盘事件

克鲁尼一直犹豫要不要跟妻子离异,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两性婚姻中,克鲁尼才是被操控者。在《冰血暴》中已经演过一回女英雄的麦克多蒙德,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诈了CIA,赢得了美容手术的资金。实际上,克鲁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鲁尼称这是自己与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这部电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这政治正确挂帅的时代,影片获得的口碑待遇也许会决然不同。

科恩兄弟对大众类型片的嘲讽有些细节还非常赤裸裸,麦克多蒙德前后两次与人约会看电影,看的都是浪漫爱情片《Coming Up Daisy》,虽然这实际上是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但一闪而过的情节一看就是甜腻型,科恩兄弟还故意让麦克多蒙德和克鲁尼发出白痴般的笑声,借此嘲讽乐此不疲观看这类电影的流俗观众。

《阅后即焚》的故事全都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兰里市,但实际上影片全程在纽约拍摄,换言之,这部电影的地域感是不强烈的。这是科恩电影比较罕见的例外。但也是因为影片与冷战、与间谍有关的主题,绝非美国某块地域的特产,而是跨越性的时空。《阅后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却是凝结了荒谬历史的高级反讽喜剧,饱含了创作者对于时代的严肃思考,这是一部水准与《冰血暴》、《老无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脍炙人口电影相当的作品,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科恩电影。

 4 ) Alive today and tomorrow is thrown into the oven.

这部片可以说是以闹剧的形式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状况——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无厘头。

各个角色分别代表世界上存在的几种人。
The world is composed of such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as the crazy, the idiotic and ignorant, the nonchalant or the apathetic, the shrewd, sensible but chicken-hearted, and the relatively wise. (此外还有吗?欢迎补充。)
1. The crazy and self-indulging: Osbourne (indulging in drinking), Harry (indulging in sex)
2. The idiotic and ignorant: Linda (seeking a cosmetic operation), Chad (seeking an extra sum of money)
3. The nonchalant / apathetic: Katie, CIA officers, the Russian ambassy officers.
4. The shrewd, sensible but chicken-hearted: the boss of the HARDBODY fitness center.
5. The relatively wise: the wife of Harry.

影片还透露了这几种人的下场:
The crazy kill the idiotic, and don't even know what happened.
The idiotic die from...from many factors. In fact, how can they not die living this way? They're doomed because of their ignorance of the way the worldly matters go.
For the nonchalant or the apathetic, what happens in the world, even it is some people losing their lives, is no concern of them. They know nothing of the matter, they don't desire to know, they don't have to be responsible for anything, and above all, they have the power to do so, to be nonchalant. --One needs a certain kind of superior power to be justified to stand out of the ring and just watch. Coming to this point, now I begin to think that this category of character is meant for the authoratitive with special power in control of the whole matter, privileged to just watch and take no action and baring no responsibility or accountability, and that is God's role in the human world.
As for the minor roles in the nonchalant or apathetic category, they seem to have no exact goals or pursuit in life; one cannot see their real concern. Take Katie for example, she doesn't love her present husband Osbourne, and she's pressing Harry for his divorce with his wife and a marriage with her, but it seems that she doesn't love Harry either. She doesn't fulfill the role of a good wife, nor the role of a good paediatrician, and perhaps not even a lover. = =| She always seems to be unhappy and in a hurry, always on the way of doing something but with her real pursuit obsure. To sum up in a word: mystical and incomprehensible.
The shrewd, sensible but chicken-hearted die in the most pathetic way, very pitiable, since they seem to know everything very clearly, and know what is the right action to take, but they still cannot escape to "touch it", to touch the untouchable, and hence they die. I don't understand the boss of the fitness center, don't know why he appears in the basement of Osbourne's house, playing with that computer, doing what. Anyway, they seem to be the most irrelevant of the matter, who can absolutely stand out of the matter, and yet they still died under the gun of a drunkard. How innocent and pitiable.
And finally the relatively wise, the only one in this mess who looks like a normal social figure, -- she enjoys her life and a perfect public image. Her work, her career, her family, her reputation, all go very satisfactory, because she successfully keeps something under the table, that is her secret relationship with her lover in Seattle. No one knows. She is a total ignorant of the things going around her and just enjoys her own secret little life, while the people around her also know nothing about her. She's such a remote character: her happiness is far away secretly in a cit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ntinent; her job is irrelevant to what the people around her are doing (she's a children's book writer); she notices her hunsband's up to some project, making some kind of machine, but she doesn't go into any further inquiry. And in the end she is still the final resort of her poor husband Harry, seen as his sole consolation, and she may ever since be loved and trusted wholeheartedly by Harry, and her perfect public image would go on and on, so wonderfully enjoying everything, in and out, near and far. She's the only winner in the game.

最后再说一下片名,起得很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Burn after Reading.
What kind of book can and will be burned after reading? The meaningless, the insignificant, whose value cannot last and will not endure. Just like what the Bible says about the grass, "...the grass of the field, which is alive today and tomorrow is thrown into the oven, ..." They cannot last, and they will not. Waiting for them beyond, is the burning oven. All this mess will be clearly finished.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原作者。】

 5 ) 《閱後即焚》(Burn After Reading):MacGuffin存在(existential)嗎?

  希區考克曾說:「在驚悚片中MacGuffin通常是項鍊;在間諜片中MacGuffin通常是文件。」如果查閱字典便能發現這個名詞意指推動情節(plot)進行的某種手段,其本身為何卻不甚重要,甚至到了片尾,觀眾甚至不會記得這份東西。另一方面,存在主義的中心思想是存在先於本質(Existence precedes essence),是先有了存在,才能被賦予意義。而這份無意義(meaninglessness)便成了世界的荒謬(absurdity)所在。文件本身在影片中毫無意義,只是用以推動情節;當我們看到琳達與查德強烈地對於文件有某種執著時,他們同時也賦予其意義。重要的是被賦予的意義,而不是文件的存在。柯恩兄弟巧妙的使電影手法與劇本交融,使得Macguffin同時有著存在與存在主義的雙重思維。這篇文章首先將介紹影片中的MacGuffin、幾個存在主義的簡單觀念,配合上電影中的例子解說。

  許多大導演都對MacGuffin有不同的看法,喬治.盧卡斯曾說他覺得電影中的MacGuffin應該能夠強烈地吸引觀眾的目光,就如同主角對於觀眾的吸引力一樣。哈里遜.福特覺得《印地安納瓊斯》系列電影中,聖杯就是所謂的MacGuffin。柯恩兄弟將片中的文件由像是間諜般的凱蒂偷出,讓辦公室的小姐弄丟,讓健身房的員工撿到,財務數字與無趣的回憶錄讓琳達與查德誤以為這可以實現她們的夢想,接著奧斯朋先在電話中讓他們知道這樣做沒有意義,而後的俄國大使館似乎讓她們有點希望,而這卻以辦公室的秘書能夠隨意重新複製檔案重新抵銷觀眾對於文件的期待,接著導致了查德「無意義」的死亡(荒誕的死法,沒有復仇,沒有人在意),再切回CIA總部告知觀眾奧斯朋只有三級的權限,讓觀眾的期待化為虛無。至此,MacGuffin不再出現,文件,也就是讓MacGuffin被還原至希區考克與楚浮的訪談中所提到的:「甚麼都不是。」悲觀的存在虛無主義(Extential Nihilism)在此顯現,他人賦予(文件)的意義並不被重視,甚至鄙視、否定,至此,MacGuffin的功用完成。

  存在先於本質的論點,說明了存在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在上面的段落中看見無意義成為了電影技法,這樣的主軸貫穿了整部電影。奧斯朋的存在意義被他人否定(CIA的開除),回憶錄被嘲笑,最終被CIA探員謀殺。凱蒂的離婚在分手後失去意義(如果是為了金錢,那她早已提領走共同帳戶裡的所有款項)。哈利認真考慮的離婚,卻發覺妻子早已搶先一步,在雙雙出軌之下,婚姻的意義已然喪失。琳達的手術原本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幸福,文件卻導致其手段成為了目的。連CIA總部的官員都不知調查這些人有任何意義。配合上警匪片中的緊湊鼓聲與低沉音樂,讓鬧劇的荒謬性被凸顯出來。荒謬,一直都是柯恩兄弟的黑色喜劇材料。

  片頭中歧視的荒謬由語言的對比彰顯出來(摩門教的酗酒和Fuck)、整形的荒謬(無頭、無臂的雕像)、MacGuffin的荒謬(Shit、Sheet)、人際網路的荒謬(由公園幾幕顯現出交友網站的空虛、速食與重複)、生命的荒謬(無意義的死亡,重複了三次),美國在哈利跟凱蒂床上那一幕成了荒謬之地(Land of Absurdity),而非豐饒之地(Land of Abundance)。當觀眾一幕又一幕的大笑出聲時,嘲笑的不是劇中人,而是生命的荒謬無常。這個手法在冰血暴(Fargo, 1997)的結尾裡就已經出現,然而柯恩兄弟帶著更成熟、更戲謔的手法回來,這時已經沒有警探可躲藏的小窩,觀眾得跟著演員面對世界的荒謬。然而在笑鬧中,依舊有幾個鏡頭仍帶有些許溫情,錢包裡的購物單所描上的無奈和健身房經理隔著玻璃看著琳達的沉默也許不是這麼地對生命絕望著,掙扎著。

  片尾,連琳達都放棄了文件、查德(也許還有哈利,也是感情),只求拿到整形手術的錢,然而,整形又是為了甚麼呢?琳達在片中出場時我們看到了醫生對她身上的肥肉做的種種指劃,接下來一個討論的鏡頭,我們看到了後頭殘缺的雕像,讓筆者想到了殘缺的維納斯(Venus de Milo),因為殘缺而成為後人所崇敬。整形終究在這部片子裡頭沒有完成,未來的追求者成為存在主義中的他者的凝視(The Gaze),他者不必然存在於現時,但藉由常識的連繫創造了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而藉由意義的分歧給予片中的琳達美的定義。這樣有關美學的標準也處處在片中可見,不只是整形手術,同時包括哈利的慢跑跟健身房的需求(琳達接待的顧客體型碩大)可印證此點。筆者推想,無頭的維納斯是不是代表了相反的涵義呢?(此句存疑,由於不能確定雕像是不是真的是維納斯。)

  在IMDB上可以查到本片劇本是和《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交錯寫作,從西部英雄的沒落,重新回到在《快閃殺手》(Ladykillers, 2004)玩弄失敗的黑色幽默,少了詩意,的確,畢竟人生如此荒謬,能有詩意點綴的時刻不多,僅一兩幕便足簡單帶過兄弟倆對世間蒼涼的無奈。

 6 ) 阅后即焚,笑完走人

没采访过科恩兄弟,但我猜这神经质的片名可以顺便给观众提个醒:看过笑过就算了,管他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你就要伤感了,如果是假的,你就被忽悠了。

结果,大家在电影放完的时候,跟片子里的人一样大叫:WHAT THE F-U-C-K?(这都TMD什么玩意儿)都被忽悠了。多好玩。

有时候我还真的相信幽默的风格什么的是有国界的,刚看完这部的时候有点儿找不着北:就这么完了?后来的几天,越想这部越觉得好笑。上网看小资横行的豆瓣,果然也是骂声一片。恶趣味,冷笑话,无厘头,神经质,这样的词,听起来抽象,放这部电影里就相当具体了。我讨厌恶搞片,觉得太低俗(不过年初的严打活动过后,低俗这个词已经很有喜感了),这部虽然搞,但不恶,相反蛮有趣。

3700万美圆的小成本制作,牛B轰轰的大导演,一水的好莱坞一线明星,如果较真起来,制作费还不够付那几个腕儿的片酬。这票人明摆着就是在玩儿。拍片的人都这么放松了,看片的人就不能放松点儿看?

科恩兄弟有创意。值得表扬。比那些装B的电影强多了。这片类似杜琪峰去年拍的文雀,是个茶余饭后的休闲小品。如果说杜琪峰那部是雅趣,那么科恩兄弟的这部就是恶趣味。不少细节都很有意思,比如片头的定位系统,片头字幕上边一行英语下边一行俄语,明白着是情报光盘的很正经的主题;乔治克鲁尼在地下室做个色情的手工,镜头却在搞神秘兮兮的阴谋论;国务院,国家安全局,政府部门,CIA,FBI,听起来都很派头的名词,可是里面的人物还挺白痴。就像乔治克鲁尼说的,这片里的人就是一个比一个傻。—— 一堆大牌争着当白痴,这个就已经很好笑了。哈哈哈哈;搞情报的,到头来却轻易被自己要离婚的妻子算计;电影海报俨然一副间谍大片的派头,电影配乐也是,一惊一乍,老婆准备离婚,派私家侦探跟踪老公,还用上了动作片里常用的管弦乐和交响,煞有其事。其实仔细想想,还有点星爷的无厘头的味道。
  
前几年看过一部彭浩翔的《大丈夫》,老婆抓老公偷情,拍得跟个警匪片似的,也很搞。还有一部奥利弗斯通的《不准调头》(U-TURN),里面的西恩潘简直就是倒霉到喝凉水都噻牙。虽然我不推崇“幸灾乐祸”这样不厚道的小人心态,就像我不怎么待见韩国那部红透半边天的《倒霉熊》——看一个傻乎乎的人一路上衰到近乎崩溃,并以此为乐,我是怎么笑怎么不舒服。但这部《阅后即焚》实在是很傻很搞很突然,那套道德的玩意儿在这里压根用不上,等到你反应过来想批判还是骂娘的时候,电影已经结束了。没有教化,没有媚俗,没有鲜艳的PS后的颜色,没有故作深沉,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叙事,没有小资文艺腔,没有好莱坞惯用的俗套伎俩,这样的电影太稀有了。就像国内好不容易出了个宁浩,再来几部疯狂的自行车也不嫌多。一直做聪明人,早晚吃亏,偶尔被人家耍耍,认认输,也是种生活情趣。科恩兄弟拿中情局开涮,电影拿我们开涮,偶尔这样互相涮两下,感觉还蛮好~~~~

 

 短评

一窝傻瓜

4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还行

自从科恩兄弟老想在电影里讲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品就开始无聊了。因为这不是他们擅长的。这个故事涉及很广,又琐碎,但是除了几个演员卖力的表演,实在看不到更多的。

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老娘整个容容易嘛

11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你我皆傻逼,傻逼何苦为难傻逼,事到如今唯有一声叹息。

1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月后祭坟

15分钟前
  • Fallcon
  • 较差

【B-】布拉德皮特摇头晃脑打响指的段落我退回去重看了十几遍

18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绝对是黑色幽默型的

20分钟前
  • M.
  • 较差

老杨很喜欢,我么,麻麻地。为啥呢?

24分钟前
  • 阿诺说
  • 还行

一堆衰人终于完成了一个老女人的整容梦。。我看完的感觉居然是有志者事竟成!!!PS:最爱之PITT表演。。那么2,是本色出演么。。哈哈哈

26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如果是其他导演的作品,可以打4分。但这是科恩兄弟,就只能打3分了。比他们一贯水准要低一块。味道有点怪。像酒水混合物。以水的标准要求,它有点冲,以酒来要求呢,又太淡。有些看过的同志说好幽默好幽默,我可真没看出来。如果那句“从后面搞”就算是幽默的话,那可真太幽默了。要讲黑色幽默,之前评价最低的《师奶杀手》也玩得比这个好。照那个路子搞,也差不到哪儿去。兄弟俩可能还是想有点改变,想搞些生活流的黑色幽默。但生活的况味没出来,黑色幽默味又不足。不黑不白,有点灰突突的。感觉像是《老无所依》大暴发之后,兄

30分钟前
  • 胡淑芬
  • 还行

13-11-2008 8:00pm bc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有点看得不清晰~

38分钟前
  • Near
  • 还行

科恩兄弟第一部让我完全投入进去的电影,里面几乎每个人都很有笑点。当然最让我捧腹的还是布拉德·皮特的演出,死前那无法形容的一笑,当时我就震惊了~~

42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很蠢很荒诞,讽刺CIA(随意杀人毁尸灭迹、浪费人力及资源、纳税人的钱缴了老女人的整容手术费)、律师、医生、婚姻、中年危机、健身业、交友网站、阴盛阳衰(3个女人最后都成了赢家,4个男人死了3个逃了1个)等。最大的笑点竟是BradPitt躲在柜子里偷看GC洗澡,至死都没能“出柜”

44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不错的剧本,很高兴看到兄弟再次开始自己原创故事,有着《冰血暴》般的交叉结构,不输《抚养亚历桑纳》喜剧效果。时隔这么久,群众的审美会变得挑剔,当然仅仅针对兄弟作品本身。品质仍在,原地踏步。已经习惯其电影角色的“傻”劲,同样也就显得缺乏惊喜,不过有这么多知名演员,看得也算过瘾。

48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乔治-克鲁尼 为什么总是演的不三不四。

53分钟前
  • 强强
  • 较差

我觉得就应该叫那个港名

58分钟前
  • 小蛐蛐蹦之助
  • 还行

anyway,琳達終于可以去隆胸了!

1小时前
  • Connie
  • 推荐

这个电影重大的逻辑漏洞是:当你和布拉德皮特是闺蜜,和乔治克鲁尼多次约炮,你还想整容?想啥呢。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着一群绝顶聪明的人演着一群无可救药的蠢货,真是好玩极了!

1小时前
  • 荞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