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背,脸对脸

HD

主演:牛振华,雷恪生,李强,句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2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3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4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5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6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3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4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5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6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7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8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19背靠背,脸对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背靠背,脸对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王双立(牛振华 饰)是某地文化馆的代馆长,这个馆长一代就是好几年,想升也升不上去,却也没有其他变动。不料一天,来了新的文化馆长老马(雷恪生 饰),这让王双立离正馆长的距离更远了。新馆长老马原是个副乡长,王双立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心里很是不以为然,利用自己对文化馆人际关系熟 悉的优势,想方设法给老马出难题。经过几轮较量,老马终于被挤走,王双立又成了代馆长,再次受领导重用,岂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秘书小阎(李强 饰)成了新一任馆长。王双立不甘心,再次和小阎斗法,想将对方挤走,这次王双立还能如愿与偿吗? 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获得第二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奖、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第15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合作片奖、第1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豆瓣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国语版)亡者归来第二季乌娜云巅之上第二季防水逆联盟住在家里的杰夫法律与秩序(英版)第八季公子何时休2尽诉心中情魔法灰姑娘耶拉校园往事联邦调查局 第四季那时的你V星入侵第二季致命关系2018饥饿的狮子多明第二季没有说出的秘密雪·葬律政英雄2015丹凤朝阳断了气38岁的伊丽卡古剑奇谭之伏魔纪林中女孩熟男要结婚火箭科学兼职法官网络时代的爱情医缘可见黑暗绝对控制2016孟买日记碧血兄弟情晚宴上的比特丽兹私奔B计划三江之源别再犹豫心动1986粤语捉鬼小灵精大多头之股民的名义第二次机会:体操学院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棋子儿

王双利是这个片子的主角,这不假.他,一个做了很长时间代理馆长的副馆长,为了获得自认为应得的,也是众望所归的正职,使出种种手腕,利用李会计,猴子,石经理,老宋,老罗等一干人作为棋子儿,和上面派下来的两届馆长进行权力斗争.最终可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是故事是明线.

实际上,王双利一直都没有搞明白自己怎么就卷入了这样一场斗争.他一直当不上正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的顶头上司徐副局长和冷局长之间权力争夺的结果.这则是影片的暗线.

明线暗线是两场政治斗争.明线是王双利挤走两任馆长争正职.这里按下明线不表,影片中表现的很清楚.下面我来拆解一下影片的暗线:徐副局长挤走冷局长争正职.

冷局长事事都要问徐,第一次派一个业务上狗屁不通的老马来当馆长说不定就是徐的主意.徐知道老马能力不行,也知道王双利做馆长的迫切心情.这俩儿往一块儿一放,劲儿不能往一处使,工作必然搞不好.搞不好的话谁难堪,谁负责?冷局长.只可惜王双利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能力,解决了一些烂摊子.不然,派老马做馆长这一次就足够把冷局长搞下台.

老马调走了,王双利的目的达到了,干劲儿慢慢的满心欢喜的准备转正.可是徐副局长的目的没有达到,他也只能空欢喜一场.

徐副局一手策划了小阎的上位,这一手儿高啊.小阎是冷局长嫡系,推荐他做馆长,冷局长可没意见.但是小阎比起老马可差远了.年轻气盛,处事轻浮,不知深浅,更不知收敛,更容易出事儿.加上王双利各种手段,果然容易出事频频.可是小阎一次次出事儿,被撤,之后不多久,就有能再次回来占据正职.王双利觉得小阎"走的是上层路线",背景硬.可事实上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冷局长还没有被搞下去,徐副局长还得接着走小阎这步棋.这一来二去,王双利只能在家借病,韬光养晦.直到冷局长失势,退居二线,徐副局长就转正,然后小阎犯下大错.

王双利手里一把棋子儿,帮他打天下,都是在明面儿上的.而徐局长布局,让老马,小阎,王双利成为了自己手里对付冷局长的棋子儿儿不自知.高下立现.而王双利从头到尾压根儿没明白自己在和谁斗法.最后的上位,只不过是徐局长目的已经达到,不用再用他做棋子儿了而已... ...

 2 ) 又一94年遗珠

老电影要不就soso,要不就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一向打分比较苛刻的豆瓣,居然能打到9.0分,就想一探究竟。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任何一个铺陈是多余的,情节非常紧凑,台词更是经典。

王双立的正科级馆长之路是如此坎坷,一波几折。斗完了老马斗小阎,方法多,脑洞开。中间追随者也是各种际遇各种嘴脸,家里有小风波也还正常。王双立有能力也好,很努力也罢,其实小人物的官场升迁、命运起伏哪是自己能决定的。

94年,我还太小,但电影中"全都忙着赚钱"的时代是知道的。这种社会大潮下,并没有太多撼动王双立的三观,靠工资吃饭,在单位拼死拼活、绞尽脑汁、尔虞我诈,一定要弄个小官当当,还有一定要生个儿子,才是正道,也是多少人终其一生的目的和成就。这跟我在多年以后踏入的机关并无二致,当然我很庆幸又在多年以后选择离开,这是题外话。其实这样的人和事会一直一直存在着,并无对错。开放才几十年,这才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如果一定给电影找个糟点,结尾小阎"退出竞争"方式太假,让老王胜之不武(开放式结局)。

对,是后面知道的,这是94年黄建新、杨亚洲的电影。一是对当时的电影审查还是无比佩服,哪象现在充斥着多少高票房无态度的电影。一是心中又飘过那么多经典片名,94电影大年,你还要更傲娇一点吗?

借北影节东风,感谢让我认识了这部电影!

 3 ) 简单说说电影里的几张脸

我觉得稍有点可惜的是,为了衬王双立的精,雷恪生老师把马馆长演的傻愣傻愣,有点话剧味了。我来自乡镇农村,对副乡长级干部的做派和特征,比较熟悉。绝对不是雷老师这种。

冷局长这个冷角(冷家父女名字起的蛮有用意,改编的时候下了些功夫)戈治均把握的比较好。他那张充满质感的黄土高坡油画脸,确实比较罕见,好多年以后才出了一个眼珠子带火龙果的李幼斌。他在《押解的故事》里演的那个老警察,也相当出彩。冷冰冰和王双立,从眼神上看,基本上到了有一腿的阶段,片中埋了一个没有展开的伏笔,如果好好处理一下,双立这人就要真实立体一些,两个半小时的电影也要经典不少。

李强(小阎)出道后,好像没演过几个好人,坏又坏的笨手笨脚那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笑容里面,略微有点80年代刚穿起西装的那种猥琐。

 4 ) 任何一次的“上位”都是权力争斗与妥协的产物

本片的精彩程度相信各位大神的评论已经写的很清楚了,我也是看到了之前某位大神的推荐才来观看了这部相当出色的官场教育片。

总评:本片对于中国社会(1994年时间段)的运作模式刻画的入木三分,从一二把手的权利斗争,主角的上位运作,下属间各类人物关系,家庭关系以及计划生育都从不同方面非常细致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这里就谈谈主线剧情的发展脉络,家庭等副线暂时不表。

像赞数最高的影评写的那样,本片分为“明线”与“暗线”两部分,明线的主题当然显而易见是王双利副馆长为了扶正上位进行所发生的一系列明争暗斗,但是官场的主题与关注点,永远都会向更上一级聚焦,因为影片中基本没有提到比文化局局长更高层次的官员,所以另一个主题也是最后菜市场那段戏点名了的文化局局长位置之争。更高层次的权利争夺看似不着痕迹,但更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效果。

故事从家庭对话开始,妻子在对话中表示王双利已经“代”馆长了几年之久,此次民意调评馆长势在必得,主人公本人包括一种下属也认为理所当然。王馆长在文化馆经营多年,有拉有打,赏罚分明,有原则,有手段,聚拢了几位铁杆下属,从评委事件中也看得出在馆内威望很高,总体来讲作为馆长是称职的。但是结果出乎意料,第一次是乡下的马副乡长就任文化局局长,第二次直接“秘书党”小阎空降。王副馆长经历了两次打击,为官心态也从争权好斗到了知足常乐的转变。在第一次与马馆长争权的过程中,王副馆长的手腕不可谓不精彩。从就职演说的下马威,到云淡风轻几句话挑拨会计与馆长关系,拖慢工程进度损管馆长颜面再出面解决博取好印象,到选照片的点睛之笔,成功挤走马馆长,达到目的。一环一环行云流水,这证明王副馆长的手腕无疑的成功的。凭借多时心血快速落成歌舞厅想要趁热打铁坐定馆长位置的主人翁,在欢声笑语中再次懵逼的听到秘书小阎要出任馆长的消息,这次打击无疑非常巨大,也是主人公心态转变的直接原因。

那么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主人公在工作优秀又有政绩势在必得的情况下,两次想要扶正却两次失之交臂呢?我想答案呼之欲出,抛开一切次要因素,核心原因就是上层关系问题。

冷局长为市属文化局局长正处级,徐副局长副处级,王副馆长为事业单位副科级,马副乡长为政府副科级,阎秘书理应也是副科级。作为文化局一把手的冷局长,有充分权利任命所处文化馆馆长职位,在王副馆长“代”馆长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里一直都没有转正,我想冷局长心里一定有明确想法。从王副馆长与冷、徐两位副馆长的交流情况来看,为比较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无亲密,无越距。但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在中国官场中恰恰是一种“不健康”的上下级关系。马副乡长从基层政府调入事业单位文化馆任馆长,相当于农民转行当作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份工作的调任充分证明背后一定是权利运作的结果,王副馆长在前期没有做好上层的权利铺垫,在权力斗争中已输了一筹。当然前文赘述过在后续的争斗中王副馆长还是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在处理平级关系中游刃有余。第二次权力运作已经毫不遮掩,局长秘书下放任职文化馆一把手,老王最后幡然醒悟,知足常乐,最终留白或许给了个“塞翁失马”的结局,但我想这对老王今后的为官理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根据主线核心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官场也包括职场,任何一次职位的调整都不是无迹可寻的,像一根根透明的丝线,把所有人缠绕在一起。而任何一次升迁,降职,平调,都不是简单的“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众望所归”可以解释的,背后一定也是权力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对于老王来说,握着文化馆馆长这根丝线的手在哪里,老王你清楚了吗?

 5 ) 《背靠背,脸对脸》反映了那些社会问题?

众生百态寻找到自己的样子

有人说1994年是中国电影的巅峰,那一年我们拍出了《活着》、《蓝风筝》还有《背靠背脸对脸》。 《背靠背脸对脸》讲的仅是官场的冰山一角,便在我们这群普通老百姓心中掀起狂风大浪,发出感慨:为官不易。这个为官不易,不是为官办事的艰难,而是官场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狠辣。


文化馆副馆长王双立工作了三年,一心盼着当馆长,年轻人心盛,想着仕途通达,步步高升。可是来来回回折腾这两三次,馆长每次都是落在旁人手中。也勾心斗角背后使过坏招,妻子父亲都在帮他当馆长,可每次都是落了空。第一次乡下人马乡长升调文化馆,王双立拉拢马会计、临时工猴子、工程承包商、编剧老宋等人合伙和马乡长斗。尽管王双立表面对马乡长恭恭敬敬,可马乡长在官场上混了那么多年也不是不知道王双立心里的小九九。马乡长在文化馆孤立无援,唯一站在马乡长这边的老罗,买桌子时贪污了一把藤椅,自此在馆里毫无用处毫无地位。表面看起来憨厚老实能忍则忍的马乡长,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他会在在冷局长的车上说“面和心不和,相敬如宾吧”。

乡下来的老马也终究不是王双立和他的“战友”们的对手,工程施工问题、拍照问题接二连三让冷局长把老马调走。王双立挤走了正馆长,心里想着终于可以“转正”了。可是他却忽视了上层领导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农村出身的他眼光格局都局限在了这座小小的院子里,副局长也在想“转正”。

可对于副局长来说,搞垮正局长的方法就是让文化馆出事,顶头上司直接负责。所以我们就会懂了最初为什么会让一个乡下人去管文化馆。王双立的实力副局长都知道,他可以半个月把歌舞厅盖好,搞公开招聘又不雇一人,为官两袖清风到最后都没有钱给怀孕的妻子买鸡,工程承包商给王双立的钱王双立给会计增添家具让大伙去北京玩了一趟,馆内其乐融融一片和气。可是如果一个如此有实力的王双立如果做出了更多绩效工作,功劳都会记在局长的功劳簿上,副局长转正之路遥不可及。我们不知道副局长和冷局长会怎们商量不让王双立当馆长,但我们看到过王双立和马乡长商量把编剧老宋“明升暗降”的操作,马乡长还傻哈哈谢谢王双立给解决了问题。官场防不胜防。

挤走了马乡长,馆长一职落在了冷局长助理小阎头上。歌舞厅盖好的那天,冷局长的女儿都在给和冷局长说“再不让王双立当馆长她都看不下去了”,在歌舞厅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功绩普天盖地都给了王双立,局长没有任何存在感,一句“我可什么都没干”略带一点不满,节目还没演完就带着小阎匆匆走了。王双立从一个农村小子变成吃商品粮旱涝保收的城里人,拼靠的只有自己,拼命的想做出成绩给领导展现一个优秀的自己,可在官场,有些功不能贪。(这一点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了)

小阎从上面空降文化馆,不同于乡下人马乡长,小阎跟着冷局长在官场摸爬滚打,官场的手段他知道的一清二楚。开会时讲话绵里藏针,谦卑自己年轻却一定会公事公办,架空了王双立权力,把王双立的团队进行逐一瓦解,王双立却无能为力。当初马会计伙同王双立欺负倒向马乡长那一头的老罗把工资扣到仅剩几十块钱,现在墙头草马会计又帮衬着小阎把王双立工资扣到仅剩几十块钱。一样的场景再现,王双立这次成为一个loser,气病住院这次对王双立来说是一次心态的转变。

王双立之前和小阎斗,虽然畏手畏脚,但在老父亲帮衬下,社会舆论的的轰轰烈烈下,小阎被停职,看似王双立的机会又来了前景无量。可停职的小阎接受冷局长批评教育没过几天,又回到了馆里。电影里没有交代小阎的背景,仅说妻子带着三岁的儿子在省城。省城里的小阎在一个小县城工作,这其后的背景值得我们揣摩再三。王双立在医院里应该思考了很多,最后归于现实安稳。官场上失去了斗志开始往生活里发力,准备生二胎、练书法。所以我们看到最后猴子仍在想法设法帮助王双立挤走小阎的时候,王双立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把小阎出轨的照片给撕了,带着自己的菜篮子头也不回的走了。

影片最后,王双立急匆匆的被叫去文化馆,是如期转正还是其他事情,导演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每个观众内心都有自己的意愿。在文化馆古色古香建筑衬托下,王双立是那么渺小,在这栋古建筑里一直都在上演着官场人的得意与失意,中国的官场文化并没有随着朝代的变更而消亡,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印记,深深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里。

我是多么希望王双立成为正馆长。

 6 ) 谈一谈这部“禁片”

这应该是看过的最高分的华语片了,中间没看懂的地方,反复倒放,还看了很多解析评价,终于捣鼓清楚。在这部电影里,中国人的人情世故,面子和里子,官场的尊卑有别,利益与社会现实,至矣尽矣,在当今电影界再无以复加矣。而实际上,冠以此片“禁片”的也大有人在。

这部电影完全不需要讨论“演技”这个指标,因为它生动得如同真人真事。2个多小时没有一分一秒的浪费,更没有今天所谓大片的任何噱头,这个电影告诉我们的是中国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有官场中纵向的,也有家庭中横向的。


官场中其实就是尊卑有别,下层的默许这种规则,在强者的规则面前并无还手之力,只能借机上位,用上位后的种种好处弥补之前的处境。但是并不是说混迹于旋窝中的人都是腹黑的,都是套路深重,唯利是图的。你看王双立,他利用了手下的关系,陷老马于水火终于逼得老马下台。就选照片那一幕就令人拍案叫绝:他拿着照片给猴子解释:“还没看出来?抗洪救灾的主题,群众们一个个深陷泥淖,而咱们的局长在伞底下,身上一滴泥没有。”但他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坚持给老父亲送饭,在手握肖,阎二人把柄时却也撕碎了那些艳照,懂得计算利弊却也有自己的底线。同时他也深谙人情世故,当初徐副局长说:“我知道你心里委屈。”之时他也面不改色(许多人可能早就条件反射地点头);告诉老婆不让她上京是怕变成“以权谋私”;死对头老马下台还依然能去别人家里好酒相赠;李秘书倒戈,他也没有恶言相向,默默扔下钱走人。这些都是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功夫,不是明白了就能做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家庭中的关系虽然不是重头戏,但是也很微妙。据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的正确性姑且不讨论,但是这部戏中王双立的老婆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在王双立和局长通电话时,她还自导自演了一出“拒收礼”的戏;在老马被搞下去后,也陪同王双立去老马家里上演了一出“打一巴掌揉三下”的面子戏。而王父看起来是一个年迈昏聩,麻痹不仁的修鞋工,在为了儿子上位这件事上却也是处心积虑,仅仅用修鞋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就将阎馆长下套,闹得满城风雨。

说人情,就得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利益关系。连三岁小孩都会说:“你这次不balabala,我下次就不跟你玩了。”这也是老罗在老马上任时那么积极的原因,也是李秘书倒戈的本质。可以看到正是王双立在上级面前抖出了李秘书的私房来应付局势,亦或是告诉了老马营运部的空位才导致老宋被赶走。相应地,他也给李秘书开发商回扣,维持着猴子这个临时工不被辞退,让老宋重回文化部。如果不是王双立这样的“照顾”,他们几个也不会积极主动地承担对付老王的“敌人”的重任。这里可以看出,扩大关系圈很大程度在于建立利益关系,而非简单的见更多的人,一起做更多的事,参与人更多的活动。

不过还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片子关于“计划生育”的细节。一开始你会看得一脸茫然,先是王父表现出了对一个男孩的极其渴望,再是莫名地去找人问如何才能生二胎,又冷不防上街买了一个水烟袋。最后竟然发现是想用烟灰水将小红变成哑巴,妻子和岳父的矛盾一触即发。

虎毒不食子,但王父为了一个孙子竟能如此,难道这仅仅是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致吗?其实未必。往回看30年,我们还远无法享受像当今这般经济带来的衣食无忧和生活稳定的时候,一个男人对家庭的生存是极为重要的。最基本的来说,男人代表了生产力,多一个男人家里的粮食就多一分保障,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今天看来很可笑的话在当时确实金科玉律,因为我们离那个时代太遥远,无法感受那种饥寒交迫的无奈,无法感受那代人为了更好地生活条件付出的努力和无处不在的忧虑。再者,男人还是那个时候维持家庭安全,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社会远非今日这般安宁,一旦出现拳脚之争,女人是无法挺身而出的。这一切都内化成了王父对一个孙子的渴望,他积攒几十年的修鞋钱,枕边钱,不到B超结果放出是男孩的那一天,他是不会拿出来的。

无法想象那个计划生育之风猛烈吹拂的年代,还会有多少这样无奈的往事,生在这个年代,是我们的幸运。

在影片的末尾,还是稍稍有点不甘: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吗?

当阎馆长被搞下台后,王双立在街上遇见买菜的冷局长,此时已经“下台”的局长。当冷局长告知王双立此刻徐副局长转正的消息,也许王双立才真真切切地反应过来,原来老马,小阎还有他,都不过是徐副局长搞垮冷局长的棋子。此时观众才知道,原来王双立无法转正,不是他业绩够不够,能不能击垮一个又一个上头指派的人,而是徐副局长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冷局长的秘书小阎是否能胜任馆长一职,其实徐副局长心知肚明。而王父修鞋套路小阎,猴子暗助王双立将黄片暗中引进彻底击垮阎馆长这些明争暗斗,却正好按照了徐副局长精心策划的剧本来出演。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王双立想到这里默默地撕烂了那些艳照。人无贵贱,但官场却有高低维之分。高维度的人占据了大量优势资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处在低维度的人由于环境的限制,消息的相对闭塞只能沦为别人眼中的蝼蚁,别人争权夺利的棋子。

最后的最后,徐副局长成为了徐局长,而王副馆长也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成为了馆长,这一切在背景音乐之中缓缓落幕。

 短评

如果仅从社会批判的角度看待这部电影未免太浅,影片很多空镜和上摇镜头运用极佳,到后半段老王“老庄”之后,镜头里所包含的绵长的延续情感以及观者对于老王转变所产生的立场的变化会显得更为自然。很难想象这种题材在中国也能拍得如此入木三分。黄建新不愧为反映“中国特色”问题最佳导演。

6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人啊,政冶上觉得不行了,在生活上总得找点精神安慰

9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这片儿放到今天果断审不过吧……话说哪个宫斗戏能写到这个程度啊?确实精彩。稍稍有些像电视剧,稍稍有些长,有些细节处理得稍稍有些直白(比如文化馆这个空间),不过讽刺得真是入木三分。另外老爷子对孙女下手这种事,孩子妈竟然不撕逼不离婚,这得多能忍?所以小阎欺负到头上这事儿也忍了……呵呵

1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黄建新早期作品,1994年公映,相当精彩。想想真奇妙,第五代导演不约而同地在1994年前后达到巅峰,张艺谋拍出《活着》,陈凯歌拍出《霸王别姬》,田壮壮拍出《蓝风筝》,黄建新拍出《背靠背脸对脸》。事实上,那也是中国电影一闪而逝的巅峰。

13分钟前
  • 林三郎
  • 力荐

个人并不觉得王双立最后是真的想透了,只是官场失意的自我安慰罢了。在猴子提供重要情报后的说辞,本就是王双立擅长的说好话、“为别人着想”,末了不忘补一句,听不听劝在你,只是别扯上我,意思已是明明白白,猴子已不是他能决定去留,不能输送利益就无法得以掌控。王双立的不与人争,一是看不到斗走阎的希望,二是明白了阎走了还会有“上层路线”的新人来,自己在领导眼里已打上不被重用的标签,继续斗争只是在折腾和消耗自己,只好在“生活上找找安慰”。官场上估计多是有劲儿且有希望的人才上蹿下跳的吧,感觉结尾的时候王双立的眼神像是又看到了希望,嘬一口烟赶紧琢磨利害关系。若真是看透放下,闲庭信步也能体现心境,这几步快走和嘬这几口烟的镜头都大可不必了。

18分钟前
  • 格鹿
  • 力荐

有道是,文化人进文化馆,文化馆上文化局,文化局上文化厅,文化厅上文化部,文化部上文化国,文化国育文化人。作者围绕小小文化馆的人情世故权力斗争展开叙事,隐喻的却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学而优则仕,仕不达则生儿子,这就是死循环的中国。扭曲的众生,颓败的古建,清冷的色调,阴郁的配乐。

2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时隔一年终于看了一部牛逼电影,向第五代现实主义悍将黄建新致敬。这根本是一部惊悚电影,化骨绵掌般的人事斗争,迷孙子发疯的老鞋匠给孙女喝烟水,新领导杀人诛心的劲道……了不起

2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精彩绝伦,十颗星。感慨啊,20年前大陆片还有如此佳作,鞭辟入里,讽刺辛辣,中国的官场百态、人情世故、封建价值观一一绝妙呈现,台词亮点非常多。建议所有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提前认真观看学习。

26分钟前
  • +Rae
  • 力荐

电影基本照搬照拍刘醒龙小说《秋风醉了》,并沿用小说的白描手法——中国世情小说之白描手法,俱是一等一上乘化骨绵掌手段~电影的画龙点睛之处是——导演黄建新把故事里的“单位”安排在了一座如千年衙门的中国古建筑里上演~黄建新后来去拍了《建国大业》什么的也不算招安错位,只不过是现实中的王副馆长终于扶正升官了,希望黄馆长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2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太有戏了。这才真是经典,故事跌宕起伏一波一波,任何一个小故事拿出来都算精彩的,它却有这么大容量。牛振华太能演,真演出了这种都市人的”嘴脸“。没有人是坏人也没有人是好人,大家只是这个城市的一颗像素,最终组成如此精彩的都市风情画。秘书简直就是个土点儿的彭于晏嘛。

31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2019-8-4重看;20年前的事业单位百态至今未改丝毫啊!各种勾心斗角、玲珑剔透的人情世故,各种绵延不绝官场丑态尽在小小文化馆中释放。鞠躬尽瘁用尽心思费尽心机,不过为一个正科级头破血流,抵不过背景雄厚的空降兵或上层路线(唯有触碰到道德问题等原则问题才有被扳倒可能),阶层固化使得底层向上流动几乎成为不可能---这点可能是本片最振聋发聩之处;醍醐灌顶之后的老庄哲学留下开放结尾,厚黑学永无尽头。配角们大有深意,人人都有一把小算盘,唯有浸淫于官场语境方能参破其中奥妙。剧本大赞,演员极好(牛振华演技绝了),剪辑棒,好看极了!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觉得最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年前中国电影人深入生活的能力比现在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不论剧本叙事的层叠结构还是演员的所谓微表情和内心戏,都体现了这一点。

33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王双利的这点儿手段,都不够给徐副局长提鞋的.

35分钟前
  • conge
  • 力荐

王馆长对局长说李会计应该把房子腾出来,又对李会计说这是马馆长的主意,还叫石经理把送礼的钱拿一部分出来给李会计装修新房,既没出自己的钱,还让李会计不敢举报他贿赂。阎馆长叫李会计从王馆长工资里扣140,又对王馆长说李会计是假传圣旨。王馆长叫医生伪造确诊证明,让他可以合法生二胎;王馆长的父亲故意弄破阎馆长的皮鞋,还声称要卖血还债,一招苦肉计扭转改变风向;王馆长的妻子说跟着他一点光都沾不上,从而激将公公把私房钱拿出来;李会计和猴子同样受到王馆长恩惠,李会计却见风使舵,很快就为阎馆长卖命;而猴子假装帮阎馆长进口影碟,转身就把他举报了。当然,最厉害的还是局长和副局长,把下面的人玩得团团转。个个八面玲珑,圆滑处世,心有城府,堪称华语片最佳群戏。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啥也不说了,懂的都懂的,现实主义 黑色讽刺电影,Realistic (noir) film,这类型片,。中国人要好好拍,认真拍,世界第一……

40分钟前
  • tata
  • 力荐

中国官场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或是模型而已,中国人的处事哲学,这片基本把这事说透了,好多妙笔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这个人去拍什么建国大业了……

45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教学片,绝对可以当教材!中国两千年官场之道的高度浓缩,官场、体制、人情社会、世态,每处透着算计利弊的精明,机关算尽,最后融儒于道,只好知足常乐。回味无穷啊!建国大业之前黄导,差别这么就怎么大呢?8.5

4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真没有想到1994年大陆有这么一部佳作,拍出了中国基层微妙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细节生动,入木三分。牛振华演得极好,群戏也相得益彰。个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批判性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了中国式的人情风俗和精神世界。

5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与人斗其乐无穷,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智慧都用在这个“斗”上了。细思极恐的90年代社会写生。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