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元素(粤语版)

正片

主演:布鲁斯·威利斯,加里·奥德曼,米拉·乔沃维奇,克里斯·塔克,伊安·霍姆,卢克·贝里,布里翁·詹姆斯,汤米·利斯特,李·伊万斯,查理·科里德-米尔斯,Tricky,约翰·内威尔,约翰·布鲁塞尔,马修·卡索维茨,克里斯托弗·法里班克,麦温,Kim,Chan,阿尔·马修斯,约翰·贝内特,Richard,Leaf,朱莉·T.华莱士,Ivan,Heng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 / 英国 / 美国语言:英语 / 瑞典语 /年份:199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2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3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4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5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6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3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4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5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6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7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8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19第五元素(粤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很强的配乐

  这是我极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非常的好看,男女主角非常的喜欢,再加上喜欢的导演。不过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非常喜欢里面的音乐。推荐听一下原声OST。
  外星女高音就不说了,被很多人推荐再推荐了。我个人喜欢女高音唱段的后半部分。
  说说别的几段我特别喜欢的。
  首先是Korben Dallas出场时的音乐,这可以说是Korben 的theme吧,我这样理解。这段音乐很有节奏感,又有很迷乱很颓废的那种感觉。门外那个本来想抢劫的家伙被Korben 吓住后,装模作样跳的舞,也和这段音乐的旋律很契合。
  之后是DNA复制出美女leeloo,随着一支装置发出嗡嗡声,骨骼什么的慢慢出现了,而随着这个嗡嗡声,Five Millenia Later这首曲子渐渐响起来,这段音乐伴随leeloo复制完成,苏醒,出逃,直至纵身跃下掉进Korben的出租车为止,比较长。我想这首曲子是想表达一种漫长时光后重新认识世界的感觉吧,我觉得这是一收很SF感觉的曲子。
  然后是众人登上飞船去那个什么太空中的娱乐场所(就是女高音表演的地方),有个梳一头辫子的家伙在为飞船填充燃料,这个时候的音乐在ost中叫做Heat,节奏感很强,让人忍不住想跟着跳跳,配上飞船起飞(黑人主持人和空姐调情等等细节),非常的有趣。不过单听ost的话这首曲子就不那么有味道了,甚至可以说很单调怪异。
  总之极力推荐。
  

 2 ) 佩服贝松的超前意识

一直很喜欢科幻片,《第五元素》则更将科幻赋予的更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漏洞的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城市,地面已经全是雾,所以房子建到了非常高的高空,汽车是会飞的,可能会飞不算什么,但是那交通,是“一层一层”的,这不是大大的解决了交通的拥堵么?整个城市仿佛真的处在未来的高科技中,自然,又不乏紧张刺激,在那么多年前拍的电影,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剧情方面,现在都没有多少影片能与它匹敌。 片中充满了动作,幽默,连贯的剧情让人能尽情欣赏片子的魅力,布鲁斯威利斯虽然没有那么年轻,但是那干练的眼神,仍然展现给我们一个硬汉的形象,女主莉露的满头红发和她刚从实验室跑出来时的茫然无措还有她最后的牺牲让我记忆犹新!

 3 ) 拯救者与女人(私人向笔记式记录,观点备考自用)

#文中引用、融合观点出自戴爷的《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相关学习期间的读书笔记式记录#

二度打开吕克贝松的这部《第五元素》,初次观看的时候还是因为站在现代观影习惯的高度,对模型摆拍时期的科幻片接受度还是比较低(感觉怎么看都像在看奥特曼啦:D)。《第五元素》也算是全球化时代里的一种文化奇观了,吕克贝松这种法国本土派导演的初次好莱坞世俗神话尝试,用的还是自个儿16岁时候写的处女剧本,无数戏谑有趣的人设定杂糅,完全就是披着好莱坞科幻大片皮的法式喜剧片啦!

主流电影在后工业文明时代仍发挥着某种昔日神话与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但是产生并接受这一功能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五元素》中的类型序列是互补叠加的,第一序列的叙事的主要构成部分:邪恶势力袭击元社会,英雄要背负信仰拯救世界,第二序列则是担任起拯救世界的英雄的自我拯救部分。每一个故事中,无外乎饱含着社会/个人双方面的拯救。在社会神话层面上,我们在战胜外来威胁(本质其实是某种社会在困境的外部投射)的过程中,重新整合人类自己的社群。而在个人神话部分,则会用一个英雄(往往是在现代社会中遭受挫败、体认着匮乏的个人)在拯救社会的过程中遭遇到真爱或治愈创伤,最后重获生命的完满意义。而此类影片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给出社会/个人的双重的抚慰和双重满足。

历险-动作-科幻-灾难类型的杂糅的影片,在二战后的好莱坞迎来全盛,原因无外乎是因为战争粉碎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类全面进步、把人类带向光明的信念和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空前规模的杀戮与残暴(或许还有原子弹的心理阴影)。于是人们将这样的恐惧在电影中进行了想象性的转移,用战胜一种来自外星、外在的神秘力量(战胜不可战胜)以获得巨大的抚慰。同时在个人神话层面上强化对“人”本身的高尚与潜能的发掘与信任。

在《第五元素》里有有一个比较巧妙的片段:莉露在学习人类有关战争时期的一段快剪蒙太奇片段,用莉露的啜泣落泪展现出这一类型影片中被设计遮蔽的真正叙事动机:人类对于自身毁灭的恐惧和想象,正源自人类的历史和现实自身,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自身包含着巨大的自我毁灭的因素。当然,这部电影的本质依旧是好莱坞的传统白人男性神话,比如宇宙联邦的总统是黑人,看似是政治正确,实则只是“主流文化面对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半个世纪后的应对策略”——黑人总统看似威风实则毫无用处,而全片最愚蠢的孟加罗人变身人类之后,也无外乎是黑人形象,包括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莉露也不过是欲望客体服从于男性的胜利锦标。用一个短评结束。

“在喧哗炫目的后现代光影元素中,《第五元素》包藏的是再古老不过的白种男性幻想:三百年后,中国人还在纽约卖烧腊;美国总统与超级偶像变成黑人,拯救世界的却仍然还是白人英雄;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

 4 ) 我以为是超级英雄,没想到仍然用爱拯救世界

一直很喜欢吕克贝松的电影,不是因为特效多么宏大,不是因为打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他总是能给观众一份新奇的惊喜,创意满满。
      第五元素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未来生活演绎的很精彩,当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布鲁斯威利斯的孤胆英雄戏,最后却成了大秀恩爱啊,我承认我猜错了。
      开头就是金字塔的外星飞船,虽然外形不好看,却是和平友善的好外星人,堪称外星白求恩。然后就是落魄的前特种精英布鲁斯威利斯的落魄生活,感兴趣的不是他的颓废,而是蜗居的新奇设计。米拉·乔沃维奇的出场相当惊艳,两人的相遇也是相当有缘分。在失乐园,最大的亮点就成了啰嗦到欠扁的DJ和那个惊艳的蓝色外星歌姬,高音飙的实在太精彩了,哪怕说的鸟语,也一样动人。布鲁斯威利斯例行公事般的打倒几十个外星雇佣兵,成功的逃离,我甚至都觉得有点麻木,因为老布一直这么爆裂,爆裂到让人觉得他的威猛理所当然。最后在金字塔,第五元素原来是纯爱,地水风火只是陪衬而已。
      我理解不了其中深刻的内涵,就是觉得留着头发的布鲁斯威利斯还是挺帅的,女主身材一级棒。养眼的大明星,有趣的未来生活,反派其实很搞笑,大boss是一颗星球,枪战还不错,配角很出彩……虽然是一锅大杂烩,但是味道还真不错。

 5 ) 披着科幻外衣的喜剧片

如果非要让我挑一个喜欢的导演我想我会选吕克贝松,因为总体上来说他的确可以算一个天才,而事实上,当提到法国导演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不能被掠过的名字。
我很喜欢他的样子,貌似很憨厚却其实很狡猾,眼神里总是透露着灵感,这个样子的人很适合扮演个疯狂科学家之类的角色,因为感觉奇怪的想法会从那个脑袋里迸发出来。
吕克贝松的强大在于他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欧洲导演或者法国导演,永远眉头紧锁或深沉或前卫的试图把所有的电影都拍成人文教育宣传片并且始终斜眼睥睨着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人,然而吕克能轻松驾驭《碧海蓝天》这样洁净无污染的绿色电影的同时又完美操纵《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打斗剧情都好莱坞化的大片,或者一边调侃般的拍摄出租车的恶搞系列同时又导演贞德的史诗再次上演。各种类型对他来说总是显得轻松的手到擒来。
当然,娱乐片他依然不会放过,就像这部《第五元素》。

这好像是一个科幻电影,也确实是,外星生物,地球毁灭,新世纪的人类新世纪的城市,飞船,高科技武器,一切都是科幻故事的必备要素,然后一如既往的美国总统承载世界人民的希望,一个英雄承担拯救人类的梦想,好莱坞式的美国化的孤胆英雄模式。于是,这个电影被人称作吕克贝松职业生涯的败笔之作,被批评无内涵无人文含义,被批评充斥着特技,被批评怎么看怎么不像那个天才的吕克贝松。
哦,何必呢?为什么看电影就一定要皱着眉头挖掘它的所谓人文含义呢?为什么要鄙视所有好莱坞的娱乐元素呢?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一个大导演像玩票一样娱乐一会?难道你们没看出来,这是一个喜剧吗?
跳出科幻的模式思维来看,其实这不过是伪装在科幻片外表下的喜剧罢了,娱乐罢了。如果当成科幻片,显然又是一个没有新意没有突破的故事而已,当成喜剧片,那么这就突然新意十足创意无限了。

何不证明一下呢?
1. 结尾是美好的,这就是喜剧,这是戏剧的基本原理。
2. 观影的过程你绝对笑了,因为他绝对存在幽默。幽默在哪里?比如笨乎乎的半兽人战士,像他的外表一样蠢笨的移动和无脑行为。比如在登机时异形的人脸就要被蠢蠢欲动的兽脸冲破的难堪模样。比如教士特地换上圣衣迎接神人的滑稽动作。比如当莉露毫无顾忌换衣服时候男人们背过身去的那一转身。比如疯疯癫癫的主持人的极快的语速。比如被冻在冰箱里的将军。比如看见又一个炸弹的加里奥德曼。比如不下去了,实在太多了。
3. 这部影片的制作其实和所谓正统科幻灾难片不太一样。比如所有电影里都会出现的总统,这部电影的总统你觉得似曾相识吗?对了,他的模样应该是各类黑帮电影里的某个路人甲打手,比如罗汉系列里(十几我忘了)殴打乔治克鲁尼的那位。可是,他竟然是总统,这本身不是一个调侃吗?其他灾难片里的总统无一例外的老头一个,甚至花白头发,满脸沉重一副忧国忧民且随时准备慷慨就义的样子,这一位?毫无决断力,灾难临头怕的要命,打电话就是那一串“我将代表联邦政府如何如何”的陈词滥调。这难道不算调侃吗?
4. 反派一般都是邪恶的,不过加里奥德曼这一次是邪恶而且可笑的,尤其和《杀手》里那个变态警察的对比。反派现在有两种,要么丑陋至极变态至极让人恨的咬牙切齿,要么帅气逼人英气勃发所有的坏水都在肚子里横流,几时见过一个留滑稽头型的跛子?还是一个差点被樱桃噎死的跛子?从反派甫一登场,喜剧的意图就再明显不过了。
5. 军方的形象再也不丑恶了,有的时候灾难片里军方作为政府形象往往和主人公作对以此显示主人公的孤胆,这一次将军会像小孩一样去调戏神人被一拳击中下体,会去贫民窟求助还被冻在冰箱里,会一点不威严的和总统一起在监控室里发抖。
在片头15分钟的煞有介事的气氛渲染之后,故事越来越向着喜剧片的套路发展,忍俊不禁的场面越来越多,这都是幽默,是不是美国式的好莱坞式的我不知道,但至少不是欧洲式的尖刻。我奇怪的是,诸多的所谓“人文主义者”如何能在这部电影上都找不到观影的快感呢?

快感当然有,而这快感更多拜导演高超的剪辑手法。两个不同时间地点的镜头迅速串联在一起,A镜头里的问话由B镜头里的人回答,而且一点不唐突反而很和谐。影史经典的那段超级高音配合打斗的镜头就是这一剪辑手法的完美展现。打斗动作和声音的节奏完美的结合,音乐里每一个重音都是一记重击,最后两个女人连展开双臂的姿势都是一模一样且同时同步,此一镜头足够展现吕克贝松的能力,而且让人百看不厌。

本片另一亮点在于音乐,多种音乐风格的杂糅和影片相得益彰,除了那个刻骨铭心的高音之外,布鲁斯威利斯出场时候的类印度或者类阿拉伯风格的音乐不仅新奇而且显得和谐,这点让人尤为感慨。

当然,好的导演离不开好的演员。布鲁斯威利斯,加里奥德曼以及又一个成就吕克贝松的米拉。
布鲁斯威利斯太擅长演这种刚中带柔刚柔并济的硬汉形象了,他也不是第一次成为全人类的救世主了,于是这对他来说简直太轻松了,继续假装落魄且临危受命,继续展示他的肌肉群和敏捷的身手,继续和女主角缠绵片刻。然而,略有不同的这次他需要有一点幽默,面对从未现身却在结尾制造最大喜剧效果的母亲,或者要做一点偷偷吻美女却被枪指头的囧事。
加里奥德曼是老戏骨。他可以是放荡不羁的席德,可以是变态到杀人如麻的警察,可以是魅力四射的小天狼星,可以是一个邪恶且笨的反派跛子。有他,这个电影才算完整,有的时候配角会比主角更出彩。
至于这个红发蓝眼被誉为完美无瑕的神人,看看她刚被培养出来那像原始人一般的举动,看看她不会说英语时候的窘迫模样,看看她拿着国际通行证的纯真笑脸,看看她生死关头对保护人类与否的迷茫和失措,这些已经足够吸引人了,如果真的有神,我倒真希望神是这样的。

或许《杀手》才是吕克贝松最成功的电影,但至少《第五元素》一点也算不上失败,即便它让无数“人文主义者”“反好莱坞者”感到失望,不过,它仍然是一部成功的披着科幻外衣的喜剧片。

 6 ) 短评写长了

喜剧/之前一直很好奇周奇墨口中,流行于国外、通过嘲讽弱势群体来制造笑料的喜剧是何种模样,吕克贝松就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很遗憾,我没有看出任何对“政治正确”神圣性的消解,反而品出了源于主流群体的傲慢。低自尊的人倾向于从比自己更不堪的且可以品头论足的对象身上获取优越感,这是审丑的心理动机。所以不管用多冠冕堂皇的语言来包装它以及与之相似的喜剧形式,对我来说,它的本质仍是媚俗。这个为一部分主流群体构建的当代世俗神话,在其余人的眼里,不过是一场光怪陆离的审丑盛宴。对黑人、“娘炮”、聋子等等被影片当作笑料的边缘群体而言,可能还是一顿带有冒犯性的倒胃餐。

科幻/火星救援是科幻,因为它体现了科技美学;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是科幻,因为它有探讨哲学命题的科幻内核。导演虽然会讲故事,但影片既无科技美学,也无科幻内核,只能在爆米花片上止步,无法触及真正的科幻。忘掉自己是人,从更大的时空跨度上俯视整个世界、审视人类的生存处境,是多数人迷恋这种题材的根本原因。好莱坞对未来背景的滥用,使“科幻”二字变得廉价。

女性形象/1、看到片头科本对“完美女人”的向往,你是否回忆起了三体里罗辑对梦中情人的执念?这两个爱情故事的相似之处,在于女性主体地位的缺失。它们都是为男主角一人撰写的,而女主角作为被审视的对象,是不具备主动性,甚至没有欲望的(在影片中体现为不懂爱情)。2、尽管莉露前期作为“拯救者”被形容得多么无坚不摧,在科本出现后,她还是不可避免地沦为脆弱的“被拯救者”,到了结尾的关键时刻,她仍然需要依靠男性来发挥力量,完成自己拯救地球的使命。与之相比,杀死比尔就显得难能可贵了。看完它,我决定为可爱的昆汀暴涨一颗星。

 短评

至今都是我最爱的科幻片。

4分钟前
  • 阿咩
  • 力荐

这种片再没人拍得出来了

7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抛却所谓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此片基本上就是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作品。类似的哲学主题和象征臆想无法挽救电影简单粗暴的故事推进。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吕克贝松和自己的固有风格渐行渐远,但回到电影本身,在其彻底向好莱坞靠拢前,本片依旧具有相当的娱乐性。

12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还以为吕克贝松只会拍点艺术嘻嘻的电影。。。其中艳丽的色彩和外星人歌剧让人记忆深刻啊!

13分钟前
  • 了不起的克莱德
  • 还行

笑死人了笑死人了,把科幻大片往B级片的思路拍,哈哈~

1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那段歌剧太经典

19分钟前
  • ♣lùlu♣
  • 推荐

外星人歌剧的音乐绝了. 别的实在还好

2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虽然超爱Luc Besson,虽然超爱Bruce Willis,可对这部科幻片,始终不感冒。

24分钟前
  • 小乙
  • 还行

笑点集中,gary oldman的造型无力吐槽,年轻时候演了不少反派呀。外星diva的演唱太美了

27分钟前
  • =_=秋叶
  • 力荐

第五元素原来是爱,make love,make peace。吕克·贝松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细节够精彩,人物够喜感,尤其太空歌剧实在是太赞了!另外,很萌那个空中小饭店。BTW,这是贝松写的第一个剧本,16岁时。

2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这算科幻片,但是我愈加感觉,这片子是神作……关于《第五元素》,印象呗儿深。起码是三四年前,在电影频道看的。瞅见加里奥德曼那鬊鸟二五仔的倒霉头型,还尼玛扣了半片塑料(可能是从塑料瓶上剪下来的),我就呗儿你妈想骂街。心里话儿:玩儿呢弟弟,介都嘛倒霉玩意儿?哪你妈有这样的科幻片?还吕克贝松呢,吕克呗儿紧也没用啊,幼稚鬼,哼唧。如今再看,很打脸。《第五元素》是真朋克,充斥着种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该称为“科幻喜剧”?反正就是拿全宇宙开玩笑。同年的《黑衣人》好像也是走的这路子诶……关键这还是人家16岁写的剧本……所以人家的确是幼稚鬼啊……也正式因为这份幼稚,让电影中对于“爱”“战争”这类严肃话题的反思不显突兀,而是画龙点睛。真朋克,自风流。

31分钟前
  • SHIN JOKER
  • 还行

语录:时间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才重要。

35分钟前
  • sosovipp
  • 还行

竟然是老吕16岁时写的,还是第一次写剧本,无语了

37分钟前
  • 长发胖子
  • 推荐

100遍了还费什么话

42分钟前
  • Noiamavisitor
  • 力荐

拜读完戴锦华老师关于《第五元素》的结构主义与世俗神话批评,不由得感叹戴爷一针见血的敏锐洞察力。其指出好莱坞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现代新兴变体,其文本结构通常属于两个功能序列的结合,其中第一序列为拯救世界的恢宏叙事,第二序列为个人自主意志的主体神话,即英雄的自我拯救。在现代逻辑与个体生命史中,好莱坞叙事中的英雄标识着某种男性生命的挫败与伤痛,其与布鲁斯一直以来的明星形象形成巧妙互文。而丽露这一形象作为救世主与传统女性的双重象征完美融入到影片的两个功能序列中,其既是唯一能解决宇宙危机的英雄,又是使科本获得自身认同和从挫败与放逐中获救的传统女性。就此而看,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创造安抚美好的梦境。

45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会玩,骗我说这是影史著名的非典型烂片我也信。反过来看《超体》就不会觉得有意外了,实际上创作思维差不多,只不过越来越在意观众,才导致从烂得奇葩变成奇葩得烂。吕克·贝松的天赋还是显而易见的,把后期的表现形容为江郎才尽其实也并不准确,好奇一下今年的《星际特工》。

49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吕克贝松的幽默和悲观是需要注册的

50分钟前
  • 卡帕
  • 推荐

红发神人的美丽酮体,蓝色歌姬的天籁之音,让孩子的我久久难忘!

54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现在看都不过时的科幻片

58分钟前
  • DH
  • 力荐

吕老最娱乐的电影。年轻气盛的威利斯和平胸吕嫂,还有粗俗的某星人和唱出跨世纪旋律的蓝色歌姬迪娃。其实吕老最会拍的还是商业片,这点被众多小资影迷忽略了。

1小时前
  • 旧书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