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

已完结

主演:许亚军,原华,刘威,刘莉莉,何琳,刘希媛,滕汝骏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9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年又一年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亚军 饰)。干部林汉民(韩小磊 饰)是陈福生的邻居,而他的女儿林平平(原华 饰)和陈焕则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在文革中,林汉民蒙冤受罚,而品学兼优的林平平亦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无缘理想中的大学,与此同时,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两人从此渐行渐远。3096天潮涨海岸远离人迹沒有女人的世界变身特工甜梦猫一路春风芭比之狗狗奇遇记美眉校探 电影版瘦子麻烦一家人第四季新土泰迦奥特曼 普通话版老兵抬头有星光瞒天劫高跟鞋科学睡眠站住!小哑妻少林寺新虎胆威龙神之牙-JINGA-黎明之前怨灵2荤俗笑料大放送广东十虎苏灿之龙战于野悬日江山风雨情我们无法一起学习 OAD2憨憨公主的心思勇敢的新泽西咕咕是一只猫巴黎圣母院三只小猪与神灯探险家:罗伯·巴拉德春与夏推理事件簿球衣大刺客之鱼藏剑相棒第十八季我心换你心花园宝宝铁色高原星际叛将:欧西里斯之子情书

 长篇影评

 1 ) 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是感情

作为一个七零后,最近才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看了此剧。(全国热播的时候,我们还在学校里泡图书馆,没有电视看)
虽然,前十年的历史有经历无印象,但在后来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地了解了,而后十年却是真正切切地经历了。
弹指一挥间的20年,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恍如隔世。

谁曾想,一个时代的人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命运起落,
谁曾想,读书在N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寄托,
谁曾想,从物质的贫乏到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对电视手表的艳羡,到汽车走入家庭,片子中,陈焕妈妈多次在面对新生事物时的态度,(要这个东西干啥…… 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大概只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才有如此大胆的想像,但当时的我们,都拿这个当故事来说,没人信。
倒回20年,谁都不会相信!

导演以一年一集的方式(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剧情,现在来看比较平常了,不知道在当时是不是算创新。但至少很用心。 当年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变化(如蛤蟆镜、录像厅、霍元甲等),其实每集当中,导演还都以各种方式呈现一两首当年的流行歌曲、一两部当年的流行电影(陈焕父是个很好的载体)。既是记录,又是回忆,还有暗喻。

看了上面多篇评论,似乎更多地着眼在陈焕与林平平的情感中,其实个人觉得,此剧演员很多都演得精彩,令人喜欢。

喜欢之一:陈焕妈。一个地道的老北京妇女,朴实的、生活化的话语或令人捧腹,或直击要害,又非常得真实。象前面说的,每每大海给家里整了个新玩意儿,她的评论总让人觉得落伍,但当年,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最搞笑的是那句:还是我女婿说的对,这是股市,不是银行。

喜欢之二:大海。或许演得就是刘威成长的经历,反正看他演大海这个角色是相当地顺手,那种轻松与自然,应该既有表演功力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真实地了解所致。而且,前期(在工厂到练摊)的表演较后期(当老板、炒股)要好,当然,后期的戏份也少了一些。
喜欢之三:陈焕爸。 片中多次出现他在放映口的特写,如同油画,耐人寻味。小小的放映室,从生活到电影,一样地感悟朴素的生活真理。真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其实,片子中的情感有好几条线索,呈现的也是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面对命运、感情时的抉择。
大概数一下:陈焕、林平平一对,大海与陈青一对,林平平哥哥与群英一对,亮子与小欧半对。2对分手,一对没成,剩下的一对,先是瞧不起,后来是提心吊胆,折腾十余年,苦尽甘来,最后总算过上了好日子。背后,有时代的影响,也有性格的使然。

令很多人动容的,或许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变化得令人目眩的时代里,那些不变的东西。对爱的执着、坚守。变,很容易;不变,有被动,有主动。主动的“不变”,才需要一份定力。
记得前些年,“提速、提速、再提速”是见诸报端的热词,到今天高速铁路、飞机出行、汽车进家庭已在生活中普及。在速度中,我们已经看不清生活的本来,只有与速度俱进的欲望,欲望似乎也被提速了。第七集8分40秒左右,陈父就有一句话:心呐,静不下来了。(为了找林平平哥哥的名字,随机地放了一集,刚好听到这句)


于是,有人开始提倡“慢生活”,慢一点,更健康。(好象广告语啊)

我们终于要从暴发户阶段迈向大众小资的阶段了。


PS1: 终于找到了,林平平哥哥叫林一达。
PS2:片头歌曲有点象渴望的旋律(或者那个时期的电视剧主题曲),不知道作曲的是不是一个人。
PS3: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句短评:“林一达和陈焕相比较,也许我还是挺不切实际的一个人,因为我更欣赏陈焕,然而如果要我居住在他的陋室,我怕是吃不消的,所以我在深刻地反省自己,提醒自己珍惜自己的拥有。”这是大实话,问一问喜欢陈焕的人,如果与他在那样的斗室里,那样的学生床住上五年、十年,现在有几个愿意的?
PS4:猜想:如果再来个续集,99-09年,这十年又将如何写呢?

 2 ) 大时代的小家庭——《一年又一年》观记后感

第一~六集 主要太喜欢男女主的设定,为了俩人,跳着看剧情,后来觉得这么写实的电视剧,跳着看有点可惜,还是老老实实都看吧。 有郑晓龙参与,除了知道那部《甄嬛传》,他参与制作的耐看的剧可不少呢,虽然水平更高,不过知晓度都没《甄嬛》高。特意百度他的简历,原来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女主的设定和经历肯定渗透了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经历。我喜欢。还有《北京人在纽约》,也是他的作品。以前出国啊、中年人的故事这些话题离自己太过遥远,最近都要刷的。 百度了剧情,自从知道男女主俩人离婚不是因为移情别恋,心里好受多了。 PS,想起遇见的一位北京劳模,大姐青儿第一集的表现可不是唱高调,那个年代确实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少呢。 第七集 1984年 结婚 太好了,俩人结婚了,住的就是那种筒子楼吧。但是一间小屋收拾的无比温馨,上下铺拼在一起,最多的还是书架和书,能看书,能听音乐,能打情骂俏,能煮面。租不租房,面积大不大能有什么区别呢,就是喜欢学校小屋的这种感觉。 俩人一起去双方父母家蹭饭的时候,感觉平实、温馨又搞笑。 “得,我们俩现在算是走哪蹭哪儿了”。 第九集 1986年 在图书馆的沙发上打开第九集,光看有些罪恶,打开word记录点剧情和感受吧。 那时候的出国潮,对我辈而言,现在也没啥区别。 想起阮老师桌子上的照片,白裤子和黄色上衣,双腿搁在书桌上,恣意潇洒。 平平出国,机场送别。 表示理解平平,不想看那些破剧本,跟丈夫的差距一天比一天大,再这么下去就三十了。在见识过北大后,是应该出去闯荡一番的。 还能看到陈焕跑步,太有追求了,他的出现都是在图书馆中,看书,学习,教书。 平平来信了,继续想念陈焕。信中感慨美国的发达水平。三十年后,我来到这里还是会感慨。 平平要刷盘子,学着像外国人一样独立。陈焕继续在图书馆读大部头的书。我想,我就是冲着陈焕这种八十年代的有追求的知识分子去看的。 群英继续在饭馆做厨师,原来已经瞒着家里好几年了。也是自立自强信念的驱使。不小心发现了丈夫和小蜜的照片(后来是误会)……要悲剧……说出“你也靠不住”。“女人一贪上钱也就不值钱了”。哇,群英要承包经营饭馆了,只是不想依附任何人,终于不做家里的保姆了,而是另外请了一个小保姆。在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忍够了,尽管他们也没欺负她,不过在大家讨论问题时候插不上话本来就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忽然有一种感觉,我不想回家坐在家里看是因为有点冷,合租室友不愿意这么早开空调,没有舒服的可以让自己依靠的沙发,以后要买一个。 老太太喜欢上了气功,那个年代也真是神。林家老头子冷不丁的话也挺好笑的。 1986年,射雕英雄传及香港武打片在大陆火的一塌糊涂。 第十集 1987年 北京的胡同,那时候是八十年代,现在如果老城区有这样的胡同,也还是一样的感觉,只要住的是邻里街坊。 倒买倒卖,大海要倒霉了。 这算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摊上大事儿了,陈大妈晕倒了。这个北京老太太演的真好。 教授给了陈焕两千块钱救急,那个年代的教授真仗义,可能都这样。不过摊上陈焕这样踏实上进的研究生,谁不喜欢? 大海小富过后,开始骑车回收旧家具,改装家具,并帮别人做家具。我怎么觉得做家具和用家具都是一件享受的事儿。 西游记要上映了,论那个年代电视剧对电影的冲击。《末代皇帝》出来的那一年。八十年代陈冲是真的好红好红。 中央要下决心反腐了,推政企分开。林一达是那个年代干部的写照吧。要下海自己办公司了。 陈焕硕士毕业了,人家可是从政教系转为经济系的,说了,要去美国找平平了,没准可以直接在美国读博士,会选择这条路么? 一达去媳妇开的饭馆吃饭了,媳妇一直没有告诉他自己在外面开饭馆的事情。 第十一集 1988年 林老头和林老太一块晨练了。 林老头说,咱们两家将来最有出息的就是陈焕了。 仍旧是跑步的镜头,然后在学校讲课,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不就是李老师那代人的奋斗轨迹么。 我看电视的时候,反而绷着一根弦,为别的事情烦心。 陈焕当时的工资是一个人一月80元,妹妹表示对知识越多越贫穷,脑体倒挂的现象不满。 焕哥说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整齐不一,这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知识分子需要能够守住清贫,总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物价要上涨了。林母要拿存折取钱买东西。大家都排队往银行取钱,都拼命往家里买东西。 这年流行《英雄本色》,电影院有救了。 囤积居奇,物价要降了,商人要倒霉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陈焕在图书馆抱了一堆书,认真看着坐着笔记。 群英川菜馆,生意红火,不倒买倒卖,手艺赚钱,屹立不倒。一达主动来找群英说话了,不过这集配音变了,有点不习惯。女方一直在努力缩小与男方的差距,可是男方在复杂的社会中不像原来那般了。群英说,男人在事业不顺心的时候才会想到女人。一达开始担心群英会离开自己了,俩人已经分居多日了。群英只是想到顺心的时候他会不会想起自己? 开餐馆不是不相信家人,还是林父明白事理。农村出来的孩子要强起来也是不要不要的……不愿意成为一达的附属品,有自立的资本了!就这么要离婚了??其实也没第三者么。只是,群英说“我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了”。主动选择把孩子留在林家,要净身出户,太有骨气了吧。其实一达不想离婚。 平平要回来了呢。 陈焕挑灯夜读,用台灯,真正的知识人其实都习惯用台灯吧。墙上都是平平从美国寄回来的照片,会不会有点担心呢? 电影院要放点带色的片了了。因为电影院不景气,好歹要为大家凑点过年奖金了。 群英要离开这个家了,环顾四周,其实不太舍得。干了很多年的家务活,全部的家务活,只是不愿意成为一个净吃白饭的人吧。 第十二集 1989年 动荡的一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 香港人来北京了,证明改革开放一直高歌猛进。 官商勾结在继续……反官倒反腐败不太顶用啊。不对,一高干子弟倒批件吃回扣得了几百万。一达要脱不了干系了,要跑路了。大海还是很仗义的,要借钱给一达救急。录像机还没有卖出去。 儿子畏罪潜逃,林父一世英名,关键时候群英善良孝顺的本性展露无疑。 平平终于回来了,只回来一个月。感慨“北京的污染太厉害了”。 许亚军的声音还是很有特点的,好听。 平平秀在跳蚤市场买的大牌的便宜衣服,跟家人讲中产阶级的生活。说了,美国的穷人都是有色人种,以及留学生。在金钱社会要拼命赚钱……陈焕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话,一言不发…… 回到家后,俩个人,“这些照片我天天看,有他们陪着,我心里踏实,我想你。”这大概是是他出口的最浪漫的话了吧。 小学徒跟着师傅干,也算踏实,陈师傅退休后,要当经理了。学徒制没了吧。 陈师傅被举报私自放映录像片,要出事了,处以罚款,严肃处理,没准没有退休工资了。从第一集起,就喜欢他,踏踏实实一个工人,放了几十年的电影,一辈子的老实人,家里有这么一个踏踏实实的父亲,就像顶梁柱一样,做好工作,按时回家吃饭,绝对是孩子们安全感的来源。想起他当年放《少林寺》时候,他边放电影边在放映室学拳的样子,末了笑出一排牙。也是为了给大家整些将近,结果害的电影院被罚款。就这么退休了。 平平想让陈焕去美国,自己再读个学位。暴露了美国拿绿卡的小野心……陈焕还没做好准备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奋斗。焕焕一直想去美国深造,但是没有定居的打算……人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管理学。焕焕只是想用自己的专业换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怎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开加油站进而换取小洋房?焕哥说了,到了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真的是太有性格了,他一定能在学术上成功。但也为后来俩人的离婚埋下了阴影。焕焕是不会为了钱放弃自己的专业和事业的。 群英和婆婆说知心话了,这些年的误会解开了吧,不过群英还是要离婚,为的市委自己留下些自尊。 两大家子一起过春节,热热闹闹,很是羡慕。 焕焕还真是几年就一件绿外套,典型的知识分子,不过第一本专著出版了,要提升副教授了。系里不放,陈焕出国的事情可能要推后。如是在那个年代,我可能不会成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但是一定欣赏这样的知识分子,奉若榜样,爱人更好。 儿女们不省心,一对对关系都遭遇危机,这个年过的不顺。 一点国家大事和政治大事都没显露,可是又映射了这一年国家并不太平,家国命运相连,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太平。 第十三集 1990年 看电视剧还真是一点也不觉得饿呢。晚上回去煮面吃? 大海从海南炒房地产回来了,也算艰难,吃了三个月的方便面,这次挣了20多万,还是惦记着媳妇和女儿,回来了,是个北京爷们儿。家里所在的胡同已经被拆了,城建的浪潮开始起步。那么家人搬到了哪里呢?让我想想,那时候是分房么,不,还需要自己掏钱。 丹丹人小鬼大,后来考上北大了,有那么一个优秀的舅舅辅导以及做榜样,考上也并不意外。 青青一年多没有大海的信儿,一直哭,原来是担心大海发了财不要自己和女儿了,这对的感情也深厚的很。 那年开始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把大家感动得一塌糊涂,人们受够了浮躁的社会,愿意来到电影院为真挚的情感哭一场,谁知道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电影,有多少的眼泪是为了自己已经失去的曾经的本心呢? 陈焕收到平平美国的来信了。那时候的操场是当时的北师大么?北师大在北京人的心中一直有很高的地位。 群里在催稿,国内,出来了,似乎可以躲一躲,但有时候又似乎少了一些压力。自己没有目标的话,便有抹不掉的空虚感。 搬上楼房了,能每天用上热水洗澡了。 林父爱做简报,陈焕又出书了,依旧爱吃挂面,俩人是家里最能聊得来的人了。陈焕拿到了访问学者的名额,要去美国了。动荡年代踏踏实实做学问,终有所成。 那年《渴望》红遍大街小巷,我还没有看过,攒着。但是主题曲好听。 也曾心意沉沉,对刚失去餐馆的群英来说,听着这歌,终于要哭了。奋斗了那么久,房东不守信誉收回房子。不过应该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一达回来了。在街角坐在汽车里等着骑车回来的群英,还没有签协议,要不别离婚了好么? 第十四集 1991年 焕焕从美国访学回来了,戴上了近视眼镜。想必在美国访学期间收获很大。毕竟是知识分子,对美国人的认识和平平不一样,或者他感受之一是美国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平平在商届摸爬滚打,可能更social一点,更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有更多违背自身意愿的妥协,说得不好听有自卑心和自尊心交混在作怪。 总之价值观不一样了,分道扬镳的信号。 这不律师送来了离婚协议书。陈焕很爽快的答应了。 平平把清单什么的列的仔仔细细,不亏陈焕,但是陈焕也不贪图这些。 他把结婚照从墙上拿了下来。吃了面条,开始找烟抽,一桌子的书,散乱着放。这或许是为数不多的爱好。林父林母来看望焕焕了,实在是舍不得这个女婿啊。 焕焕对陈家老人说,也是对自己说吧,自己很爱平平,是唯一爱的女人,但是平平不爱自己,也可能是惯性的依赖。说自己即使留在美国,可能还是会分,毕竟物质的满足不能代替情感。话说,焕焕戴上这副银边近视眼镜,文质彬彬,儒雅秀气,真的好看。 第十五集 1992年 开头太有喜感了,流行文化衫。 焕焕一回家就被大家逼婚,哈哈。也要文化衫,写的是“别爱我——没钱”,笑死我了。 小欧妹妹,这么丑的姑娘也敢带来跟你哥见面? 林一达要炒股票了。 大海踏踏实实开着自己的家具厂,不为所动,赞一个。还是很讲义气的,借给不靠谱的哥们钱了。 焕焕大姐介绍的第二个相亲对象,直接领家里了。这个焕焕能看上,姑娘看不上。见一句打一句,不好好表现,姑娘估计觉得他很闷……面对他消极抵抗的状态,老爹要亲自出马了。 仍旧是这间小屋,不过用上电脑了,够早的了。 桃花要来了,经济学的本科生找她开名人讲座,那么崇拜。 跟老爹闲话,说起跟各机关部委分析经济形势,老爹忽然来了兴致,让儿子站在剧场的舞台上给自己讲课。陈教授要笑场了。老爹提出说说平平吧。父子真心话开始,像一个人的自述,陈教授站在舞台上诉说着思念与无奈。这段时间见过的姑娘,好像是寻找一个替身,但是肯定失败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这样的机会无条件爱一个人……思念也是一种幸福,哎,作者是不是把你写的太完美了。 陈父哭了,为儿子的爱情故事感动。觉得陈父的角色选的特好,就像是从胡同拉来的大叔一样,特自然又特给人温暖。对了还有那位农村表叔,这个角色一点也不多余,设定比较好,基本上几集出来一回,也就几分钟,通过他的视角展现社会发展对农村农民的影响,包产到户、办乡镇企业、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增加…… 这年的中国,股票和房地产都疯了。一达把全部钱投在股票上了。 小欧工资100多元,饭店前台,这是当时比较高的工资水平了吧。 陈教授在小屋子里写论文。忽然觉得房子什么的都是外在的,思想是自己的,享受再好的物质不就是为了一个产出? 陈父的农村兄弟也富裕了,估计是在乡镇开企业了吧。是的。 焕焕终于穿了一件格子衬衫了啊,跟叔叔聊天,还要去农村做调研。接地气的知识分子啊。 第十六集 1993年 哎呀,焕焕会游泳了。 又出了一本学术书,送给林父。那个年代,出了6000本,自己要包销2000本。哎…… 一达要高薪聘请陈焕,还给房子啥的,毕竟是全国最年轻的教授,但是只是买焕焕头衔,骨子里也还是不认知识分子的一套。被我焕焕拒绝了。这样的知识分子被贴上的标签就是自甘清贫,耻于谈钱。但是陈焕还是喜欢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街头。 群英要再次结婚了,跟饭店的搭档。 当年那个本科生要考焕焕的研究生了。这是追教授的节奏啊。 股票狂跌,房地产低潮,上一集陈焕对经济形式的判断太准确了,可惜一达没有听,破产了,应该是很惨,陈焕叮嘱他不要行贿,避免了后来更重的惩罚。陈教授已经有隐约的白发了,学者款标志型白发,更有型了。以后也慢慢学点经济学的东西。 《北京人在纽约》热映。平平消失了好几集了,是不是该出现了? 陈焕很认真的再看这个电视剧。故意显现出字幕:导演郑晓龙和冯小刚之类的,哈哈,俩个剧是同一个制作人啊,细心的观众才能发现吧。 成功安利燕儿看此剧,打赌会喜欢。 第十七集 1994年 平平出现了,气场不一样了。终于也是美国的标准白领了。 原材料涨价,发不出工资……这一年工资水平下降……why? 这研究生,要借老师的炉子改善伙食,拿着书现学现做,应该是考上了陈老师的研究生,专门给老师做饭来了——大胆热烈。来打探老师的感情问题了?还要看照片,感慨比我想象中还漂亮。 俩人要怎么见面呢? 这年流行《大撒把》,要看看。也是描写妻子出国后跟丈夫离婚的故事,陈父推荐儿子去看看。北京人在纽约也是这个故事,那个年代出国拆散了多少个家庭? 平平来陈家看望陈父了。想了想,还是把东西放在门口就走了。 青儿41岁时候下岗了。合资后裁员。大势所趋。 陈父眼睛不好,看不成电影了,改成听电影了。 第十八集 1995年 平平来北师大了。在漫天飘雪的冬季。盼望下雪天气了。 来到筒子楼以前住的那间宿舍,要见面了么? 其实陈焕早知道她回北京了,只是只要知道她也在一个城市,就挺好。 直接推门就进来了,陈焕出去门也不锁。墙上挂的是自己的照片。 陈焕刚好从外面回来,又是他不小心吓了她一跳,真是太自然了。 聊天似乎很愉快。 平平好洋气,戴个墨镜,头发微卷,不算张扬,很有范儿。 赶紧复合吧,我都堵得慌。 碰上那个研究生,连平平都看出来你那研究生对你不错么……是个好姑娘,结婚的时候别忘了请我…… 女主承认自己当年请律师算的那么清楚是故意气我的陈教授。 我觉得彼此心绪难平,都会失眠。 女研究生跟踪老师偷听谈话,恩,要等到毕业表白么,陈教授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吧。 大姐自立自强,在社区给人送东西赚钱。 平平和母亲谈心事,这辈子不会再结婚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不会有比陈焕对自己更好的人了。 第十九集 1996年 北京房价,3800元一平方米。 平平说了,总觉得有一种漂泊感,在国外觉得融入不进去,在国内又整天说英语,压着牙坚持,生怕被别人比过去。这话《北京人在纽约人》里也有,郑晓龙对在国外奋斗的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解析很透彻。 陈教授的房间,烟雾缭绕。 研究生拿来毕业证书给导师看,挺漂亮的,对老师说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一直都有,工作不好找。于静是来告别的,但是想要老师请自己吃顿饭。坐在饭馆里,女主是这么说的,“我都25岁了,你是第一个请我吃饭的男人”,她要的是一个形式,她希望这个男人是自己崇拜并且喜欢的导师。眼眶湿润了。 陈老师其实明白,说,于静,我觉得很对不起你。点了一支烟,“你是一个好姑娘,会有男人请你吃饭的,但这个人不应该是我,都没有胃口,就走吧。” 为什么要等待?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我希望这种情感能够陪伴我一声。 夜晚的天桥,分别的路口,陈老师伸出手说,如果我伤害了你,表示抱歉,于静终于抱了一下自己的老师,然后说声再见。心疼那位好姑娘,也心疼陈老师。眼眶湿润了。 那时候的师生关系这么纯洁透明。 96年的股市高峰,牛市,连大妈都来炒股了。 大姐给人送煤气。下岗职工的真实写照。 平平和小欧地道偶遇,两个情场失意的大龄女青年,必须去喝一杯啊。 第二十~二十一集 1997-1998年. 昨晚熬夜看完的,后来有点冷,直接把电脑搁在腿上看,所以一起记录吧。 已经要1998年了,印象深刻的是那首《相约98》,其实老疑心俩位天后是在酒吧喝酒时的时候想出来的歌曲,一语双关。 小欧问平平国外时候是不是经常去泡吧?可是哪有,一是忙,二是资金紧张,所以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舒爽。平平这样的高干子弟,也需要边打工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那个年代有理想的人都得吃一番苦头,只不过国内农村的小县城的要到大城市吃苦,大城市出来的有追求的人去国外吃苦。 最后两集尘埃落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 亮子不太够得着小欧,于是找了一个地位匹配的人结婚,小欧不是没有失落,即使重来,也还是不会选择亮子。 群英还是坚决的和一达离婚了,然后再婚,这次找了一个老实巴交和自己地位相符的人结婚,一达经历人生大起大落,最后忘不了的还是群英。 要等着看的,还是陈焕和平平这一对。 俩人保持一种朋友的关系,林父生病的时候,陈焕在医院的时候,拦住叛逆少年,就那么几句话竟然把他劝服了,教授果然是教授,这一幕扫在平平的眼里,眼角里全是笑。 俩人都被重新催婚。但是一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另一个是“看准了一个人就要喜欢一辈子”,除非复合,只怕都要单身下去。 那位女研究生倒是长情,继续读了博士,在结尾的时候直接问老师“现在跟你求婚,你会答应么”,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不会”。其实这位女生这么大胆反而毫无违和感,也许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师生关系的写照,君子作风。 最后的离别,总算是留下来一些希望。第一次告别,他主动去她喝酒的地方找她,然后聊聊,她是一定要回美国的,即使要重新找份工作,但毕竟还好。下雪的夜晚,俩个人相互挽着——这不是情侣是什么,但是演的一定也不夸张,关系好的朋友真的可以这样,何况40岁的时候,真的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吧。 第二次告别,他主动打电话找她到自己新分配的房子看看,然后继续说话,她那么倔强,不会承认跟他离婚已然后悔,这些年找对象的参照物就是他,可是还是不愿意留下吧。 他建议她好好创作一些东西,比如剧本之类的,毕竟是搞影视专业的,她听从了建议,重新回到美国后就花了半年时间写了一本《我们的故事》,是的,能够记录下来那一代人的经历本身就很精彩了。 也许她会再回来的,他在机场跟她留言说还会再见面。我希望这样。 零星观后感: 可能也跟演员演得好有关,我觉得这部剧中,男女主角的关系处的特别自然,无论是青梅竹马的朋友,还是后来结婚成为夫妻,还是离婚后再成为融洽的朋友。也跟俩人一直都在进步有关,尽管男主出身普通工人家庭,女主高干家庭,但是起初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老三届名牌大学生弥合了家庭出身的差距,这是后来俩人能够结合的前提。哪是那么多的青梅竹马都可以前进一步顺利成为夫妇的。 不过也只要在大城市才有可能发生,即使以前的家在北京的筒子楼,上海的弄堂也都没关系,一起继续考进本地大学,感情基础在,兜兜转转,我想,后来认识成为夫妻和青梅竹马成为夫妻,谈话和相处模式是不一样的。小农村和小县城的话,需要不那么反感的有男生/女生一起跟上前进的步伐。环顾周围发小,连大学毕业的都很少,一下子卡掉了…… 真的是好喜欢许亚军这个演员,开始深度喜欢上是因为《李春天的春天》,两部剧角色都很讨喜。八卦什么得丝毫不影响我的喜爱度呢。马上看他的访谈…… 其实那个年代大陆有不少好演员,女主演的也好,大眼睛会说话一样,但是不属于大红大紫那种,好吧,这样的剧本来就是给上年纪的人看的,大家顶多就是喜欢。一般也都出身大院或高干家庭,有一定的文化、生活背景熏陶,就像是在演自己经历的事情,手到擒来,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会觉得好新鲜,有此类生活经历的人会感觉好真实。 郑导应该是出国潮时期的一批人,剧中平平自述的双重身份认同模糊、漂泊感差不多是一代又一代努力融入国外主流社会的心路历程,这段在《北京人在纽约》中也有。这样的观感在近几十年内仍旧不会过时,只要发展中国家的人趋之若鹜去发达国家,并且面临从一种价值文化观念转型到另一位价值文化观念的时候。 陈教授应该很优秀,按剧中人物的设定,今年应该就是60岁左右,正是越老越吃香的专家,手握不少学术资源,成为一些人眼红的对象。但是反过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参加高考,跨过人生最重要的独木桥,八九十年代,在人心浮躁、纷纷趋利的时候,他们忍住出国的诱惑,忍住下海的诱惑,忍住学商勾结的诱惑,守住阵地,埋头苦读,终有所成,换句话说——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坚持不懈辛辛苦苦换来的成果。怎么觉得就像是在了解我导经历的年代~……陈老师埋头苦读的场景应该会激励我好几天的吧。感谢郑导把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塑造的平实、光亮接地气,看来骨子里还是很尊重知识分子、尊重人才的。最近一些影视剧已经出现了不少个猥琐满嘴跑火车的“专家”,可怕的激烈的反智主义啊…… 最后,极其羡慕平实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

 3 ) 时间是怎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自己最清楚

隔了十年,我才看到这部剧的结局。头昏昏沉沉的,不知是因为病痛,还是因为剧中人的情感。

最后的最后,陈焕对林平平说,我不想再让那个女孩受伤了。我以为陈焕会重新开始生活。可是,他还是对那个学生说“NO”。他说的原来是这个意思。

看到林平平受出国热的感召毅然出国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对剧情的走向有了底,离婚,回国,见面,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心里早就对他们的破镜重圆不抱任何希望,可是我还是希望编剧会俗滥一回,就像片头的字幕一样,总会抹上喜庆的底子。(毕竟是贺寿片嘛)原来,结局是亮色的,却在我心底抹上了灰色的底子。

剧中的人过了二十年,每个人都被时代洪流挟裹着不由自主地往前走,紧紧追赶的,苦苦坚守的,似乎都失去了什么东西,大家都想辩驳一番,可一张嘴,却又只能苦涩的闭上。

时代是汹涌的,并改变着那些家长理短。原来属于自己的,莫名其妙地就失去了;原来以为是属于自己的,莫名其妙地又成了别人的。谁是赢家,谁又是输家呢?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都背着自己的过去,踽踽独行。

其中冷暖,还是自己最清楚。

 4 ) 一年又一年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又一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年前在南京的时候,很可惜,当时和我一起看片子的朋友都已失去联系,老薄,NICK,希望你们都好。

十年的经历,再看这部片子,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去年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同样是描述自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激荡一书是通过很多企业的变革的道路来看待中国的变革,而该片是描述改革的二十年社会巨变对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的精神和物质的冲击,中国第一部吻戏《庐山恋》,万人空巷看港片,倒爷热,香港五一九,八八年抢购,九三股市风波以及海南房地产热,出国热。比我们年长些的人看到这些也许会有更多的感慨。

这部片子除了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外,更有对当今的思考,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的时候对当时人们的想法,所作所为会不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前辈确实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过来,才有如今的发展。那时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辞职下海,靠倒批文,炒股票发家,但也有安于清贫,坚守自己事业的,更有坚持原则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但是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的那份淡定,需要他们那份看似固执的标准。

如今的我们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为此而奋斗的时候,也应该学着淡定,学着守着自己的底线,学着满足,学着放下。

 5 ) 一段教科书级别的非soulmate婚姻

第一次看一年又一年,我才九岁,跟着我妈看晚间八点档,对情节毫无同理心,唯一的印象是许亚军真帅。可以说,他是我异性审美的启蒙。很多年后我看人民的名义,在1080p的高清画面里,祁同伟的每一道鱼尾纹都藏着阴险和伪善,令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深情,用皱纹描摹出一个人最美好的二十年。

1978-1998,1998-2018,二十年又二十年,弹指一挥间。

电视剧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后,陈焕和林平平坐拖拉机去招办查录取结果。陈焕被北师大录取,林平平却因为父亲的问题落榜了。不甘心的平平选择复读,第二年父亲得到平反,她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陈焕在胡同里长大,虽非富贵,但过得安稳;而林平平出生于高知家庭,聪明又美丽。陈焕从小就喜欢平平,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不仅是出身:陈焕屈从于现实,虽没有过人的聪慧,但是踏实、勤奋,对人生的理解是“报考政治教育系的人少,录取的把握更大一些。”用丈母娘的眼光来看,简直是“适合过日子”的典范;而平平天性浪漫,追求文艺、激情和精神共鸣。陈焕去北大找平平,平平背《致橡树》,而他只评论一句:“诗好,你念得更好。”看到有男同学约平平去听萨特的研讨会,陈焕推着自行车准备悄悄离开。

后来陈焕毕业留校,平平分到北京电视台。她和社科院研究生恋爱、分手,然后在1984年决定和陈焕结婚。

或许是因为习惯了他的陪伴,虽然她一直很清楚两人之间的差异。“我妈说了,我最适合嫁的丈夫就是你。可我觉得我们两个之间,好像缺少一点儿什么东西……缺少一点浪漫、激动,令人心跳的感觉。”平平喝醉了,在自家后院门口,她如此告诉陈焕。陈焕抱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还顾不上去体会这段话背后的隐患。

在寒冷的、下着雪的北方冬天,人很容易被温暖的雾气蒙住眼睛,因此忽略很多细节。对陈焕来说,娶到自己从小的女神就像一场梦。他被巨大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只想一生宠爱这个不会做饭的姑娘。而平平是个可爱的女孩儿,虽然有些娇气,但对物质要求不高,结婚后搬进北师大宿舍,过着睡架子床、吃挂面、去公共澡堂洗澡的生活。

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越来越多的北大同学选择出国,平平受到影响,也开始看《英语九百句》。她对自己毫无成就感的工作感到厌烦,决定自费留学去美国。而陈焕沉浸在学术研究和金庸小说中,直到最后一刻,平平摊牌,他才意识到问题。

我非常理解平平的不甘和野心。有人追求安稳,进国企、拿福利,在生活里打滚,沾上一身的油烟和酒气;而有人一生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她有情怀有理想,不喜欢那种将人生一眼望到头的感觉,希望挑战能带来机遇和惊喜。

“你想做什么,我永远不会阻拦你。”1986年,平平一个人飞往美国。三年后平平放假回国,开始diss北京的一切:“北京的污染太厉害了!”“这种车怎么能拉人啊?在美国只配拉货的。”她津津乐道美国生活,憧憬拿到绿卡,进入中产阶级,开小汽车,住大house:“在金钱社会,如果你想过好日子,有地位、受人尊重,只有不断赚钱拼命赚钱……这就是American.”说完来一个美国式的耸肩。她夸夸而谈时,陈焕就坐在一旁,微笑但一语不发。

平平要求陈焕和她一起去美国,而陈焕认为自己更适合留在国内。两人出现分歧,平平独自飞回美国。

1991年,陈焕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发现平平从谈吐到思维方式都在模仿美国人,追求物质,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他理解她在美国受到的冲击,毕竟……从八十年代的中国去到美国,那样高的物质和生活水平,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自卑和羡慕混合的心态,以及强烈的占有欲。

平平是变了。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之下,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它令你无奈,但你无能为力。在环境面前,初心的力量渺小得不值一提,无论你有多想坚守。

陈焕回国后不久,平平提出离婚。她委派律师去找陈焕,一笔笔财产分割得特别清楚。陈焕冷静地签字,待律师走后,他从墙上取下他们的结婚照,终于意识到平平其实从未真正爱过自己。他仔细回忆和平平结婚前的很多细节,发现原来平平跟自己结婚只是因为感动和惯性,因为她还没有遇到真爱。他反思说,结婚后自己确实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因为过于满足所以忽略了平平。可平平从未满足,所以选择了出国。为了能让陈焕留在美国,她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用物质上的改善,来弥补精神上的缺憾。

“但是即使我当初留在美国,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分手,因为物质永远替代不了情感。”陈焕看透了真相,所以干脆地签字离婚。他不想绑住平平。

离婚后,陈焕逐渐变成一个儒雅的男人,在其他人纷纷下海经商、在股市中沉浮时,他投身学术并甘于清贫,唯一的遗憾是再也没有恋爱结婚。他想给她写信,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法律上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他找不到立场。在岁月变迁中逐渐落后于对方,这真的很蠢,他其实都懂。

“她就像一个出远门的亲人,思念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并不是啊!傻子!——多想告诉他。

1993年底,林平平回国,成为美国公司驻中国办公室的高管。她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却也孤身一人。近乡情怯,她始终没有和他见面。而他得知她回来了,觉得两个人同在一座城市,已经是一种安心。

和家人小聚之后,平平站在宽敞的办公室里,沉默。傍晚时分,落日的余晖照进每一家的阳台,而她只有一个落寞的落地窗。她终于承认,当初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只是想吓唬陈焕,她认为对于男人来讲事业最重要,所以陈焕不愿意去美国。林一达告诉她,陈焕之所以同意离婚,是因为他发现她从来没有爱过他。平平愣住了。

1995年,平平终于鼓起勇气去师大找陈焕。她走进十年前生活过的校园,穿过逼仄的楼道,看到曾经的家门上还贴着当初结婚时的喜字。那个喜字像一根回忆的针,一下子扎进她的心里。

多年后旧爱见面,无法亲密似朋友,也不能冷漠如陌生人,两个人就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客气,小心翼翼地回忆。她一度不敢直视他的目光,而他温柔克制,绝口不提自己悠长的思念。她想表达歉疚,却又在不经意间造成新的伤害。

分别的时候,平平问:“你还恨我吗?”陈焕答:“这是你今天说的第二句蠢话。”

第一句是:“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是一个人?”

在那样漫长的时光中,你将生活过成一种偏执的追寻,可是你追寻的那个人,只能给你一个回眸。你一转身就是never.

平平步入中年,和越来越多的留学青年相比,只有硕士文凭的她渐渐失去竞争力。没有家,没有爱情,最后也没了工作,曾经的成功如梦幻泡影,如今只剩下寂寞。在最低落的时候,她后悔当初没有和陈焕生一个孩子——没有孩子作为情感寄托,这漫长又孤独的后半生该靠什么来度过?

两人再次牵手已是中年。和陈焕挽着手走在夜色中的时候,平平是否想过,其实转念就是另外一种人生?

平平决定回美国。得知这一消息,陈焕来到平平家后院,想和她聊一聊。十几年前,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拥抱自己最爱的姑娘。可惜,这次他们谁都没有开口说: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她感叹自己失败,却又撂下狠话:“那我应该说什么?说我跟你离婚犯了多大的错误?说我是多么多么后悔,请求你的宽恕?No way. 永远不会。”她的骄傲一如二十年前,那个得知自己落榜,咬着牙说“你再也不要来找我”的年轻人。

而他也承认自己失败:“咱俩的关系是我一生最大的失败。我们离婚这么久了,我出了这么多的书,平时别人对我这么尊重,可是只要一涉及到感情这个问题我马上就完了。我会立刻想到你,想到在法院离婚时我签字的瞬间。”他也还是像多年前一样,连痛苦都宣泄得平静。

两个人在灯下咀嚼着自己的失败,四目相对,各自无言。

1998年,平平离开北京。临行前她留下一封信给陈焕:“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感情,寻找那种全身心爱一个人的感受。有几次我已经接近成功了,但结果还是不行。我为对方献出一切的时候,我要求对方也这样对我。这就是那道无解的难题。我要判断对方是否真的爱我,唯一的参照物就是你。可今生今世再也不会有人像你那样爱我了。但我不能给你相同的东西。并不是说我不想爱你,爱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它要用行动来证明,可我恰恰不知道该做什么。”

于是只能远远躲开,让时间和距离来冲淡一切。

他们相遇,是各自的不幸。他爱上她,就再也无法爱上别人;她被他爱过,就再也无法满足别人的爱。这是两个从小学起就同班,一起长大,一起下乡插队,一起高考,又一起回城的年轻人。他们曾经亲密无间,印刻在彼此的生命中,却无法在精神层面和谐共振,因此不可能有未来。

最后一集结尾,镜头逐年闪过1978到1998的画面,就像一个人回忆起自己的一生。

那样漫长的二十年,回看时却如同二十集电视剧一样短暂。弹指一挥间。

你知道,下一个二十年也会如此的。

 6 ) 没有女神的年代,才有真正的女权

过年前后,回顾了一部国产老剧。二十一集,不长,却浓缩了中国变化最大的二十年。主题相当高大上,为建国五十周年和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献礼,评价嘛,直接上图:

细节决定成功,光是家里长辈拿出一沓剪报给晚辈看的一幕,就足以说明本剧的诚意,相信很多80后、90初都在爷爷奶奶家见过这类传家宝。

妙趣横生、极具生活气息的台词更是层出不穷。个人认为最经典的一段,对夏天开空调的吐槽:

以前看,是看热闹。这次回顾除了发现很多上述小细节外,最大的惊喜,是折服于这部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不久前让各大公众号高潮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有的一拼,谁说“中国式大女主”只有甄嬛、芈月?

跟着知青老公返回北京,才发现对方家庭是高干中的高干。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三观不合的暗礁渐渐浮出水面。四川农村出身,只有理论上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朱群英,开始了自己的大女主之路。

勾心斗角后,走上家族权力巅峰?这他妈不是甄嬛,也不是芈月,全天下的男人都围着你转,那你还奋斗个屁呀。咱这位朱女士先是想着从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学起,争取几年内考上电大,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像她老公林一达说的:“你已经过了最好的学习阶段。”所以,最后,自然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朱群英和很多女性一样,害怕自己被抛弃,便想用孩子拴住丈夫,孩子生下来了,还是个男孩。但她发现事情并没有按自己的预料发展——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里的其他人,公公倒还好,婆婆呢,也算客气,但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所以,这位朱女士开始自我觉醒:既然考大学是不可能了,这辈子都不可能了,但我会做菜呀。于是,朱群英瞒着家人找了家饭馆,跟人合伙经营起来:只做中午一顿,自己拿分红。就这样,一个街边濒临倒闭的小饭馆,在她的掌勺下,起死回生,变得远近闻名。

这期间,朱群英也想过放弃,但在发现丈夫和一妖艳女子的亲密合影后,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做了个很厉害的决定——和原来的老板谈判,如果想要自己继续掌勺,饭馆得重新注册营业执照,法人要换成她的名字,两人正式合伙。老板很诧异,其实这个问题他早就问过,朱群英也就顺势升华了一下:

当然,故事远没有结束,生意兴隆的小饭馆被原来的老板觊觎多时。就在朱群英拿出几年的积蓄将饭馆重新装修之时,原来的老板带来律师,要收回房子,自己经营。

没办法,朱群英被扫地出门,回归家庭似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必须说明一下,此时朱群英的丈夫林一达已成了商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相当于曾经的王石和贾跃亭吧。就算对方有理有据,但这口气必须得出一下,当丈夫的也很想借此机会缓和俩人之间的关系,承诺妻子在原来小饭馆旁开一家更大的。结果自然是遭到拒绝,我有手有脚,干嘛要接受你的帮助,婚还是要离,北京我也不呆了,我回我老家,等候东山再起。

这个世界并不友好,但终归还是有几分公平,只要你努力,总会有一些好事发生。在老家呆了一年,朱群英带着借来的钱回到北京,重开了一家饭馆。丈夫依然想要破镜重圆,但朱群英的态度很坚决,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婚一定要离。

就这样,朱群英开始了二次创业。很多人可能觉得她执意离婚不可思议,就像前婆婆所说:“我们一直对你很好啊,我儿子还把你从四川农村带到了北京。”这就不得不提到“女权”二字,现在的“大女主”和“中华田园女”真是让人生厌啊,一边说着要享受米国人的自由,一边说着要享受中国人的传统,凭啥好事都让你们占了?

想要独立,首先是别成为男人的附庸,朱群英为何坚持离婚,因为他知道前夫只是把她当作一个港湾,那句话咋说来着——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所以,一个独立的女性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为很多时候,居高临下的好意并不等同于尊重。我只是想要一个平起平坐的机会,这或许就是朱群英的理由吧。

 短评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6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11分钟前
  • 张无情
  • 力荐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13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14分钟前
  • 嘉禾
  • 还行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16分钟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19分钟前
  • 豆子菌
  • 力荐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23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25分钟前
  • EuropaIvy
  • 力荐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2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30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31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32分钟前
  • 树上霜
  • 力荐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35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39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44分钟前
  • 推荐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46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48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50分钟前
  • suge
  • 力荐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5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56分钟前
  • 西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