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

第12集

主演:涂松岩,高亚麟,王耀庆,秦博,韩童生,郎月婷,辛柏青,王仁君,寇振海,张钧甯,许文广,阿云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剧照

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3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4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5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6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7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8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19人生第一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拍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感受

大家好我是陈威林,大家平时都叫我William,是这次《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在这想跟大家聊聊关于人生第一次拍摄时的情况和感悟。

作为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摄影师,我主要拍摄了《入学》《长大》《当兵》《结婚》这四期,现在有三期都已经在央视网和B站上播出了,看到属于自己的镜头的衔接还是颇有感触,感觉情景浮现自己面前,又回到了拍摄现场。

当时接触到这个片子是在八月,在欧阳大哥的推荐下说是有部纪录片要开拍了,当时心情还是挺激动的,我本身是(纪录片/微电影)出生,在学校拍了好几年,出校园后,就奔向了文化传媒公司干起了网大摄影师,到现在已经是好几部院线电影(不知名)的摄影指导了,陆陆续续还拍过几个纪录片,对于纪录片还是一直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参加的第一次会(2019年08月),在去开会之前我在优酷上把秦导先前的《人间世》翻了个遍,也算是给自己做个功课,了解导演的风格以及对于整体节奏的一个把握。作为职业摄影的我本想还和秦导聊聊,关于这部纪录片的色调、镜头设计、光线设计、选景、服装、道具,或者是有时间先做个lut之类的,带着这些想法我去参加了那次会议,那是第一次见到秦导,他当时在主持会议,大家人都齐了,我当时还提前十五分钟到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强,自愧不如尴尬直到会议散去,会议大致上了解了许多关于人生第一次内容上细节,让我更深刻的见识到了纪录片,慢慢的我放下了当时最初的想法,真实拍摄的时候,没那么多的准备时间让你去做准备,而是要有作为摄像老师的敏锐的嗅觉,不让一处细节从我镜头里划走。曾经有人说,纪录片最精彩的细节都在关机之后,确实有几次,有着感同身受。

拍摄《入学》相对于简单,一开始倒是挺担心的,毕竟摄影界三大难题,小孩、流体、动物是最难把控的。因为拍大人,你前期都会去进行沟通,这样遇到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是小孩子就不一样,不按套路出牌,但开拍之后,我把这些问题放下了,找准了小孩子的动向,就相对简单了,问题就在于你懂不懂小孩子咯。而且一定要跟他做朋友,不要让他感觉摄影机的存在,也不要让他以为你是留着胡子的怪蜀黍,打成一片相处久了,小孩子跟你就不再陌生了,毕竟现在的小孩子接受能力还是可以的,有时候很容易分心,想一出是一出,但又怕丢失细节,为难死我了。

拍摄《长大》这期算是最讨喜的,可能是因为自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原因吧,小时候家里也放过牛,那时候是生产队,牛会分配到家里来养几天,而且每次都是我去放,后面老爸老妈都出去了打工了,我便也成为了留守儿童,直到大四毕业。我大概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但是我不会写诗,所以我会砸玻璃,长到这么大做了很多错事,远不止砸玻璃那么简单。农村的孩子比较早当家,知道世间疾苦,也想到了些画面,能够打动观众的。可是,当我去拍时,是去补拍的,压力瞬间小了许多,当时去之前也看了别人拍回来的画面,轮廓光用得不错,跟孙导聊说要拍什么,怎么拍,呼之欲出,结果看素材时感觉整个故事都快拍完了,算是在心里卸下来重担。当然意外的收获也会有的,比如大家看到的一个小伙子,偷看镜头的时候被老师抓了,我并不是有意勾引他,我当时看见教室门前开了半扇门,当时要几个其它同学上课时的状态镜头,我随身携带了两个镜头,一个24-70一个70-200,当时我拍完了前排准备走的,无意瞄到了他,然后我赶紧换上长焦果然看到他在瞄我,然后还要做出掩耳盗铃之势,其实在讲台的老师是把大家看得很清楚的,不要以为堆的书很高,那都是自己给自己掩耳盗铃,有直觉他会被抓,就一直录着,果然,老师也发现了让他起来答题,果然把他给整懵了“你长大后要是看到那段,在这我先说“对不起”啊!”这是最真实的,聊到这个真实的镜头,我们没有任何彩排,都是蹲点拍摄,所有的素材都是如此,并没有按照以前拍摄TVC,每个镜头去讲究角度、光线、起伏落伏、服装等等,而是根据拍摄对象给的什么样子的我们就怎么样拿,没有人为的干扰因素在里面。(比如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在影像的成像里面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而是当时是他们(主角)给什么就是什么,再比如书桌,当时书桌找了几个角度去拍,高了矮了都不行,只有真正体会到主角多高,我就多高的机位,这也是大家所看到的感觉。还有个细节,那个桌子其实分得很清楚,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没有给他们分清楚,还是那么杂乱无章的给他们搁置着,上面放着许多杂物,作为一个孩子,小时候我做作业会有大板凳配着小板凳,城里的孩子都有书桌,甚至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他们羡慕的,但也是他们不知道的。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很原始的东西,很纯洁。

真实性就是纪录片所具有的魅力,有些事情对于他们习以为常,但是对于观众却有深远的影响。

拍摄《当兵》,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军营,当时在大学的时候就有想过休学去当两年兵再把大学读完,大三谈了恋爱就没去成,只能作为了梦想。走进军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摄影机把镜头对准了军营里的哥哥们,我对他们的新鲜感确实强,当时就想把我自己看见的第一幕给记录下来,那时候他们刚做完体能训练,满头大汗的排着队走向食堂,那么井井有条,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辛苦,确实做军人基础体能是你当兵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底子,真正在战场的时候,你可是拖的全班的后腿,这个脸可不能丢,不断刷新自己身体的极限,才是自己走在别人前面的本钱。说来也巧,被拍的哥们刚好把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给进行到底了,还做了伞兵,那就是“张书豪”,好样的,自己填下志愿,自己下了决定来军营接受挑战,这是多么大的勇气,佩服。当然知道这一段也是看到片子出来了才知道的,当时我们拍摄有几个对象,而且每个人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但书豪还是体现东北爷们的气概。当时拍摄我去了两次,每次都隔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是新兵入伍,要过了基础训练,还要学跳伞所有动作,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能敢让他们这些新兵跳,“伞兵,跳了伞才是正宗的伞兵”,“地下铁铮铮男子汉,上了飞机变怂蛋”当时进去的第一个晚上就是大家在军营里,班长在说他的经历,战士们都围在旁边,班长给他们传授着他过往的经历,说得再多都要靠自己去感受,勇敢的踏出机舱遨游在祖国蓝天之下,那样的感触才是你当时最享受的,你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同样的心情,不管他们去做什么,摄制组都奔在最前面,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会重复,使我们整个拍摄不敢有一丝怠慢,都是这样把他们的细节给收集在ssd里,每天的素材至少在700G左右,每去一次几个T的素材量,然后导演又再把这些看一遍,找到每处情节梳理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拍摄纪录片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如果采用蹲点拍摄,那便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给你摆机位,应提前想好你自己的位置,事件的随机性很强,作为摄影一定要抓稳细节,同时要兼顾构图(构图作为摄影的都知道这个必须放在第一位),光线的运用(个人建议:找准了环境光,再从环境光里面去拿到主光和轮廓光即可),无非不到一定情况请不要打灯去破坏事物的真实性,但是一定要打,请找准影响最大的光源去加强它,这样你会事半功倍,镜头也不是固定死的,长镜头可采用,一定要跟着主角动起来,那样观众的代入感才会强。(Vvei_Lin)

 2 ) 人生第一次

清晨的曙光还未降临尘世雏鹰启航之路却早已被照亮,伞兵是会飞翔的步兵 奔跑是伞兵的立命之基 在学会飞翔之前他们必须擅长奔跑 奋力奔跑的双脚 大步踏稳强军的漫漫征程 你帮我扛枪,我推他一程 那酸胀的双脚是凝聚团结的向心力 是驰骋沙场的战斗力 是军人使命的担当力人生第一次,这好像是真心话大冒险里的必备内容,初恋初吻,酒局上的常见根,每个成年人都说过得假话或者真话,事实上,人生处处都有第一次远远不止这些 真的可以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找到相似点和同样的感触 强力安利!

 3 ) 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新生的事物总是美好的,但背后的艰辛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吧,所以我们要赋予新生命意义和美好,这些意义和美好是我们坚持的动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生命之始

每个妈妈都很伟大,呼吁爸爸们都看一看,同时医务工作者也是伟大的。如果问哪个职业是我最佩服的,那一定是医生。

我一个单身人士,对婚姻充满了恐惧,看完这一集,有点开朗,大可不必这么悲观,人生怎样,还需自己经营,事物的开始都是奔着美好去的,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喜忧参半是常态,为了喜,忧也值

 4 ) 真实中的虚假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核心就是真实,虽然影片《人生第一次》从表层来看是具有真实性的,但是,只要深入的去了解了就会发现,片中的大多数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所能代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人生孩子都想第一集一样有选择,也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想第二集一样过得快乐,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还不够,不应该只把镜头对准条件好的,也要适当的给一些贫穷的人或者条件一般的人,这样会使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也会更加的真实,让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一生,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歌颂母爱的伟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不能舍本逐末,丢掉初心,如果那样的话就就让片子显得有些下陈了

 5 ) 养老:在生命列车进站之前

时间是洪水猛兽。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这段路要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你一直努力到现在。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6 ) 《人生第一次》在见到你之前,我已经爱上你了【第一集:出生 The World First Sight】献给天下的母亲

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人生第一次

光听片名,想必大多数观众已经知道要拍什么

节目组将镜头对准十二个人生节点,对准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

但片中有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不论何时何地,你总能在这十二个片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它像是我们人生旅途的里程碑

原来,每个人都在不同时空经历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而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你的人生正在经历第几集呢?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

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却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说,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哀嚎,痛哭,锤墙

也敢怪她们会感慨:“没有生过人,谈什么人生”

在第一个故事中,吴丽辉正经历着产前的阵痛

即使是无痛分娩也不代表着全程无痛

这是最疼的一针,上麻醉需要从脊髓注射,穿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吸气,呼气,用力,坚持!

年轻的丈夫攥着吴丽辉的手,原本只有产妇的独角戏,多了一个身影

再吸气,再呼气,用力,再坚持一下!

整个过程,产妇都要卯足了劲,把脸憋得通红,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这一过程甚至有妈妈累到虚脱

当花光毕生的力气,看到宝宝的那一刻,正式晋升为妈妈的产妇们泪水悄然滑落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一切的辛苦与疼痛,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

产妇向爽,因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她必须先做心脏手术,才能剖腹产,手术风险告知书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备注项

病房里,丈夫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他们将双胞胎的名字取为“春和、景明”,出自《岳阳楼记》,是向爽梦到的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双胞胎名字中的诗意,正是这个家庭对未来不灭的希望

手术室门口的老人正在抹泪,丈夫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自己却紧张到踱步、挠头

一台手术,三条人命

好在向爽的心脏手术和剖腹产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丈夫一路奔向妻子,看到玻璃后的爱人,自己却转身而哭

母子平安

年轻的父亲地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碎碎念着

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随着宝宝们的降生,第一集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他们睁开双眼,不住啼哭,伴随着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成为茫茫人海的一员,开启未知的旅途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人生第一次

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长按关注 班克西赫

 短评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3分钟前
  • 是七七七七呀
  • 力荐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6分钟前
  • 露西西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9分钟前
  • 艾格
  • 力荐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12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

16分钟前
  • 若我是只喵呢
  • 力荐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17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20分钟前
  • Nowhere Man
  • 力荐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21分钟前
  • 默尔索
  • 推荐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25分钟前
  • cruiseowl
  • 力荐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27分钟前
  • 今者吾丧我
  • 力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29分钟前
  • 每天都要取名字
  • 推荐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30分钟前
  • 魔神小霸王
  • 力荐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32分钟前
  • TM1001
  • 还行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35分钟前
  • Ginger
  • 力荐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37分钟前
  • 4%
  • 推荐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42分钟前
  • 倔强的犀牛
  • 力荐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45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46分钟前
  • 你不会开花
  • 力荐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50分钟前
  • 冷清翛
  • 推荐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53分钟前
  • Monod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