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帧

HD中字

主演:未知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24个主观感受

写在前面;1.5倍看的;边看边记,非正式影评 1喜欢画面的红绿 2喜欢车窗的开合 5喜欢音响的混合 以及故事联想感 6喜欢[抓狂] 背景的歌剧声和窗户徭役的树枝 像我的一场梦 (总体的动物感生命感 很怪异的和谐) 7的色调有点像死亡笔记 感觉一般 9 宫殿狮子 搜索了一下,狮子为什么要蹬土233 10 我喜欢这个配色 这个场景 羊好容易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树 圆圈 啊啊啊喜欢! 11 一般 感觉重复感 12 喜欢这个配色与构图 我喜欢日光与温暖 (这个信鸽我家里有很多只!!!哦哦!!ovo!!) 14 单纯喜欢这个拍摄画面 楼道洞中 笼中之鸟 15 他们有点孤独又有点热闹 俺也喜欢 放空发呆的瞭望 17喜欢且一般且平淡 18前遮后挡的拍摄 我没有太多尝试过 19奶牛和熊猫的世界是黑白的吗233 喜欢 20很开头[发呆]不喜欢 21静 22喜欢小狗 喜欢我的八万 主观觉得旗子与小狗很像be的亲密关系 23很夏天 很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海报 听觉联想运用到极致 24电影落幕 再见绘梨

 2 ) 谁又知道电影自何而生?

2016年7月4日,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身后留下两部遗作。一部是短片《带我回家》,另一部是长片《24帧》。从本质上来说,这两部遗作一脉相承,都是静态的摄影影像,加上动态的CG技术,创造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呈现方式。尤其是后面这部《24帧》,更是阿巴斯的“电影史”,是他对于影像的拓墣和致敬。

电影甫一开场,阿巴斯就用字幕点明了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方法:“我一直在思索艺术家叙示一个场景的方式。画家仅仅捕捉到一个瞬间,既不是在此前,也不是此后。《24帧》,用一幅著名画作和一些我所拍摄的照片,并为这个瞬间各想像出了长度为四分三十秒的此前或此后的场景。”

也就是,所谓的“24帧”其实是一张著名画作和随后的23张摄影照片所延伸出来的各四分三十秒的动态想象,而这段动态想象的核心在于那张被捕捉到的瞬间。这一瞬间既可以是摄影快门的瞬间,也可以画家作画所捕捉到的瞬间。

“24 Frames”当然可以按照大家所熟悉的那样翻译成“24帧”或“24格”,但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样是“取景框”,是“画框”,是银幕内外、台上台下的那一道界限。24 Frames 也正是那个24个取景框。而电影的本质就是那每秒24帧的运动画面。每秒24幅静态的照片最终构成了运动的视觉效果。阿巴斯通过这样的动静对比,重新组构了电影叙事的可能性。

除了动静之外,阿巴斯还在这24帧的长镜头中设定了多组对比:光和影,明和暗,彩色和黑白、远和近,大和小,快和慢,自然和人工,风雪和雷雨,在场的画面和不在场的声音。大雪纷飞中嬉戏的马儿,海浪潮汐边的奶牛,窗外的风吹林梢,华灯初上的埃菲尔铁塔,一帧帧,一幕幕,正如阿巴斯所一直坚持的电影理念一样,所见即所得,不要解释,不要预设,不要概括,其中展现出来的广袤和伟大,无与伦比,诗意盎然。

除此之外,最特殊的当属首尾两帧。电影的第一帧并非来自阿巴斯所拍摄的照片,而是一副广为人知的油画——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在这一帧中,原本静止的画面被延伸动态的情节,或许正是画家创作时所想象的瞬间前后。雪花缓缓落下,炊烟袅袅升起,群鸟鸣叫,猎狗狂吠,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最后一切大自然的声音归于沉寂。

与之对照的是,一动不动的固定机位摄影,就像是站定审视画作的视角一般。阿巴斯通过让炊烟、飞鸟、猎狗的运动来完成向电影本质的回归,构成了对电影本质的对照性的反思:静止也是一种动。

阿巴斯之所以选择《雪中猎人》来作为电影的开端也并不是毫无来由。这幅画对于电影史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更大。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同样出现过这幅作品,用以寄寓电影中关于“地球记忆”的永恒乡愁;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又译作《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指的正是这幅画中枝头上的群鸟。

巧合的是,阿巴斯《24帧》的制作构思真是始于2014年,正是罗伊·安德森凭借次作拿下威尼斯金狮奖的那一年。两人年纪相仿,同样量产广告短片,又以固定景框的定拍手法而闻名,实在难以让人停止遐思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然而阿巴斯辞世后,这个谜恐怕今世难以被正面解答。

而电影的最后一帧所与众不同的是,这一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不过这个电影并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上,而是电影屏幕中。这一幕正是威廉·惠勒的电影《黄金时代》的结尾,玛娜·洛伊和弗雷德里克·马奇的深情一吻。

整部电影从第一帧的绘画开始,到最后一帧的电影结束,处于中间的是21帧主题各异的动态摄影,阿巴斯的意图不言而喻:从绘画到电影,从静到动,电影是如何缓步发展而来,又是如何进入人心。

电影内外的这一帧,三层银幕关系,形成了绝妙的互文。第一层是电影外正在观看大师遗作的我们,或坐或躺,或陶醉或睡着,形态各异;第二层是哪位睡死般趴在桌上工作的人人,就像是坚守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的阿巴斯一般;第三层则是电脑屏幕上那一帧帧运动的,美轮美奂的,《黄金时代》的吻。向内,是一层层的仰望和回溯;向外,是一层层的影响和传承。从我们到阿巴斯再到黄金时代,电影的历史就这样被写下,并将一直被续写。

而三层银幕关系所代表的又是三种不同纬度的时间:我们观影时的时间,一分一秒即是一分一秒,共长四分三十秒;电影中的时间,每秒24帧,窗外却从暗夜到放亮,或许是一夜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接吻的时间,或许是每秒8帧或16帧,一帧一顿,是一个吻的时间。三种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无疑暗示着电影导演控制时间的魔力。电影就是一出幻术,是一种虚构的艺术。

最后,电脑屏幕上打出“THE END”,电影的终结,大师的终结,电影本质的终结,银幕内外,一曲绝唱。音乐响起,是Katherine Jenkins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恬静温柔,悠扬动人。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

“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

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

某天爱就在那儿,

活在你的心里,

溜进你的思绪,

渗入你的灵魂,

带给你惊喜……”

是的,谁又知道电影是自何而生,因何而起。是卢米埃尔兄弟的那扇工厂大门还是那列冲出银幕的火车?但无论如何,电影就这样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

原文刊于《看电影》杂志。备份。

 3 ) 《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阿巴斯,一个诗人来拍电影,定是关于自然的田园牧歌。

Frame 1《the hunter in the snow》

24帧,每一帧框住的是自然的某个局部。春夏秋冬、海边林地、牛羊狮鸟……让看的人,觉得自己仿佛是个穿着迷彩服蹲在隐蔽处的《Discover》拍摄者,屏住呼吸,静静观察眼前的变化。

frame 2

阿巴斯的风格?

大片留白、有动有静、有进场有离场,有冲突有死亡,黑白极简,像是一幅幅伊朗式的水墨画。

frame 3

frame 4

frame 5

看画还是故事?

鸟站在木头堆上,随着锯木声,左边的树倒下了,又一个锯木声,右边的数也倒下了。

frame 23

海边,鸟群,一个枪声,一只鸟落下,群鸟散去,另一只鸟徘徊在死鸟边,久久不肯离去

……

frame 13

框里,有诸如此类的无声谴责,也有无意义无指向的自然片落,比如:几只鸟在海边移动、狮子在闪电下交合、一只狗在雪中保护一群羊……

Frame 7

Frame 8

frame 9

frame 10

24帧,究竟要说什么,恐怕是各有各的体会,无需阿巴斯去帮大家画重点。

Frame 22

Frame 11

Frame 6

Frame 19

Frame 16

对这部电影,阿巴斯在开头就说:

“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所以,24帧,是诗、是画、更是故事。

Frame 12

Frame 17

Frame 18

Frame 20

Frame 21

24帧中,出现最多的是鸟,场景最多的是雪天。彩色画面只有2个,其余全是黑白。人多是以枪声、飞机、摩托车、锯木声、脚步等声音出现。

Frame 14

Frame 15

我想阿巴斯对于鸟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人的兴趣。因为鸟无论在哪个框里,和任何一个自然场景都无比和谐。而人,光是他们制造出来的声音,就已经把眼前的和谐破坏了,像一个场外的搅局者。

好像没有哪个创作者,会爱自己的同类。

自大的同类,需要像阿巴斯这样冷峻的旁观者,来记录自己在历史进程中的行为,回放给他们的子子孙孙看。

Frame 24

2019/10/6

 4 ) 电影最纯粹的面貌 只剩你和电影面对面

(短评写不完的备忘)

阿巴斯用电影的形式来说明电影是什么,丢掉一切修饰,它纯净地只剩下你和电影,24帧固定镜头里,你和电影相对而坐促膝长谈。

1揭示电影与绘画的区别与关联,画面内一旦有了运动和声音,电影就可以区别绘画而诞生。

2.3回归电影最纯粹的一面,把单镜头的魅力和力量最大化,静静观察平静的冲击和每一次汹涌。

4.10.11.21枪惊林中鸟等,声音营造的画外空间远比任何外部冲突更有力量。

5单纯呈现音乐与生俱来的叙事效果,适时加入会为画面无限增值。

6-9.13-14.17-19.20电影几经变迁,仍是风吹树叶自成波浪,凝视自然展现它渐进现实的天然属性。

12自然的光影同样发挥功力,投映在幕布的鸟和声音,即可成为电影。

15前景运动后景静止,并置照片与影像,音乐游走,雪花飘零,极致动人的美。

16交由观众任意阐释,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22抽掉人为创造的故事,依靠画面自然叙事。

23构图角度的选取亦可充分表意,仰拍木堆,闻声而倒。

24用最纯粹的电影形式——画面内的运动和声音框入播放的电影,回溯叙事开启的电影的魅力,自反并告白,是最大的礼赞。

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电影最纯粹的面貌,没有故事没有理论,只有固定的画面和声音的力量。抽离所有,真诚的面对电影才是最重要的。此时电影不需要任何“理论”阐释,若有,或许是对它的一种“亵渎”。

阿巴斯展最后一部安排《24帧》再合适没有,于我而言,这是对“电影止于阿巴斯”最生动的读解,格里菲斯创造人为叙事,在故事已经成为电影必备的此时,阿巴斯回归它本质的属性和最纯粹的面貌,重新告诉我们电影原本是什么。

 5 ) 回忆的24格

其实影片过半,我才匆匆拿出笔记本记录之后的每一帧。

上一部这么自觉地想要记录什么时,是《寒枝雀静》。

哪怕只是几个意象的重复组合,依然带来丰富的观感。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24格不是在记录,是在回忆。

前面几帧我一直在疑惑中,因为有些地方很不解,像马脚一样拙劣地显露。一些技术的痕迹(狼和鸟的爪子,踏进草地雪地尤其明显),还有第二帧,半摇下车窗之后,为什么风不会挟着雪飞进车内?

我渐渐感觉到,画面是分层的,背景,动物以及风雪,他们不在同一处发生。静止的背景上,可以是飞鸟啄食,也可以是鹿在奔走。这一层风雪可以在窗前也可以在林间。

所以画面显得既真实,又不真实。

就好像回忆里慢慢剥离出时间,地点,事件。

这个感觉在frame15突然明朗。第十五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帧。几个人的背影在中间,前景和背景慢慢变化——夜色渐深,雪越下越大。突然,铁塔亮起灯,前景里频繁出现路人。而那几个背影,没有被夜色隐去,也没有因为灯光更加清晰,就这么近乎永恒地,望着。

在这一帧,以及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错觉,镜头甚至出现轻微的晃动。像把握不准的一支笔,渗出了一些墨水。

回忆里拼凑出的画面不是现实,动静在交替,画层在切换。

所以雪飞不进现实。

鸭子,海鸥,鹿总朝镜头深处走去。

总有东西阻隔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车窗,门户,网,石......

除了frame15,我还喜欢frame4,离群的鹿的等待;frame13,一只海鸥在死去那只的尸体边徘徊陪伴。

像在诉说爱,诉说“love never dies”。

在关于海的每一帧,我都想起在长岛的一次经历。

一只黑羽的鸟立在一块大石头上,海风很大,但是它偶尔动一动爪子。抓拍完之后,去海滩上看低飞的海鸥,一瞬间,天暗了下来,开始下雪。我躲在海边房屋的檐下,雪阻隔着我和海。

那是我的回忆最接近24Frames的一帧。

2018.04.15 傍晚

 6 ) 奶牛

题目就想取个有意思的。

电影结构我很喜欢,画面hen喜欢,每一幅动态画面都让人心旷神怡。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匹马在下雪的森林谈恋爱,而摄影

机在车里偷窥,黑色的书和白色的雪地构成整体画面结构,非常有东方意境,车窗的摇上摇下增加了故事性,而自己的解读空间变得很大。

还有一个是大面积的雪地上画面正上方有两排树,中间留出一条供鹿v穿行的小道,一群鹿跑过林间小道的时候,那是一种静谧与动态完美结合的美,无声胜有声~剧情在一匹小鹿等在那,彷佛静止,这时候才看到右边又出来一匹下鹿,也许它两是朋友也许是恋人,情感瞬间有了一点温度。我好爱奶牛🐄(也许是喝奶嘴短)也爱大海,两者在一起,我只能说天作之合。画面中一头奶牛躺在沙滩上,海浪动情的拍打,一个睡觉,一个嬉戏,屏幕右边偶尔有两三头奶牛路过,终于躺下的奶牛起身,离开屏幕🖥。海浪继续拍打…故事情节可以说几乎没有,但有一种莫名和谐之感,我爱他的电影,就算没有剧情,也可以让我没有乏味感,安静的观赏下去。

 短评

阿巴斯的孩子,雨和雪。阿巴斯的孩子,小鹿、奶牛和野马,鸽子、乌鸦和海鸥。《雪中猎人》引出24段画面,围绕万物生灵,把动与静,近与远,明与暗的变化,通过构图的分割,视线的聚焦和景别的深拓,写出了空与无,属意瞬间一刻,还有弹拨时间的极致美感。电影的孩子:阿巴斯。

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大师镜头之下,万物有灵且美。喜欢雨中无聊于是做爱结果被惊雷吓到早泄的狮、喜欢栏杆上一对忙着秀恩爱的鸟不停挪移让右侧单身的鸟无处可站、喜欢被栅栏挡住找不到出路落单无助的鸭、喜欢雪中逆行踌躇不前等待伴侣的鹿、喜欢海边守在同伴尸体旁久久不忍离去的鸟、喜欢对着鸟对着旗子空吠虚张声势的狗、喜欢雪中保持警觉尽职尽责的牧羊犬、喜欢喊同伴下来吃饭的狼,还喜欢丧生在枪口下的鹿、猫口下的鸟、以及电锯口中的树。每一帧都源自天然,每一帧都是无与伦比的艺术。

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这部遗作是一个美妙的句号。看的时候难免昏昏欲睡,然而此后很久的日子里,某个时刻,这个片子里的某个画面某段音乐甚至某种情绪会突然浮现……阿巴斯拍出了生命的本质~

7分钟前
  • 黏土
  • 力荐

每次看阿巴斯都覺得,他總是能讓醜陋的世界變得稍微可愛一點。

8分钟前
  • ccc
  • 推荐

感觉不全是阿巴斯最后想要的。💔

1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阿巴斯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美术馆电影,在影院里看其实很挑战观众。用的是早期彼得·格林纳威的数据库电影方法,但是技术上主要依靠CGI完成。第一个画面是对布勒哲尔《冬季猎人》的动画处理,此后的23个画面均是对《冬季猎人》所包含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有几个段落堪称揭示了电影的本质。

1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2018北影节# 最不虚此行的一场。所有画面都是静态的,画面之中最微小的动作也可能产生巨大意义。起初我以为这是部先锋实验影片,之后才发现这是阿巴斯晚年的返璞归真。若有机会,想包下一间小影厅,独自一人坐在正中间静静欣赏,看到泪流满面,看到精疲力竭,直到像片尾那个身影一样沉沉睡去。

1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一部电影本质的电影,阿巴斯将视听语言的叙事技巧拆解,用最极简最纯粹的方式展示到观众面前。虽然每一个镜头都类似于一个GIF动图,但声音的加入有效的扩展了影像的空间,在引导观众视线,左右观众的情绪,让观众用生活经验去脑补画面之外被留白的故事。片中除了强迫症级别的视觉画面,听觉才更出彩!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萬物皆詩

21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一位大师垂垂老矣,却依然向往着荒原走马的雪、海滩卧牛的浪,向往着午后窗口的风吟鸟唱。他伫立在铁塔前一动不动,看灯火明灭;藏在石洞间屏住呼吸,窥野兽交合;伏在书案前睡意酣畅,听雨打芭蕉。很久我才知道,原来荒原没有雪,海滩没有浪,荧屏上正接吻的男女迟早分离,我与他也终将如此款款告别。

2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不同媒介/技术使得建立在非在场性的「消失的美学」得以重现,其中基于静态的画作——我的挚爱——而运动的第一帧则是基于呈现的美学的「消失的美学」。每一帧的图像都处在消失之中,从有到无。借助摄影机的高速运动、动态(光线、树影摇曳等)和静态(照片、画像)的结合等手段,这些图像也存在于观者的眼睛之中,并处在「消失」之中。环境音是听觉的「义肢」,不同状态的画面组合是视觉的「义肢」,维利里奥「电影是速度的义肢」的含义在此得到了拓宽。而最后一帧中,电脑剪辑软件播放的一帧一帧的缓慢运动的静态胶片(即将)组成运动的影像前,有一位沉睡的人正在因剪辑放快的间隔盲区中「失神」,而正因我们正在看的电影黏合了断裂时间的知觉感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夜入昼的连续变化。反过来,没有了电影这一「义肢」,我们也将同他一般沉睡。

29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一帧一帧的吻,一生一世的爱。二十四帧,似如诗,亦如画。二十四个场景,是风雪和雷雨,日照和云离,有万物生灵游走天地。是树梢摇曳,浪卷沙砾滚滚不息。此刻,阿巴斯真正实现了梦与光影的永恒结合,让情绪不再拘限于画面的框架,他让我们学会纯粹的听赏,简单的感受。他把动和静、明和暗、四季的轮回与往复,都凝聚成一首温柔而质朴的影像长诗,献给每个和他一样,尊敬生活和自然,并且深爱电影的孩子。(——/10)

31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我在飞机上看了接近1个半小时,把旁边的姑娘惊着了,她说,你是在看屏保吗!居然能看2小时! 阿巴斯你成功了,这片可以称为长镜头不动之王了。

34分钟前
  • 恶鸟
  • 推荐

事先有谁能想到70戛纳最佳是这部,阿巴斯的伟大谢幕。

38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4.5;寒枝雀静,林莽雪原,烟波浩渺,万物有灵,生命至静至美,就纯粹观赏角度而言,已经足够让人沉醉;所谓「Frames 」不仅是「帧」,也是取景框,通过画框中的画框,阿巴斯再次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影像赋予静态画面的流动感,所有时间命题的终极呈现,并合成为新「介质」——以电影独有的传统技法在模拟现实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虚化现实(后期的、人为的运动)。最后一帧简直美哭,一帧一帧地吻到心爱之人,而其制作者沉睡犹酣,宛如对电影的告白,又像是漫长的告别。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金马54#不适合在电影院观看,尤其是影展期间还是晚场,不少人中途离场,而且雨雪海浪过多更加催尿。不知阿巴斯遗作他自己参与了多少,CG的制作瑕疵就好多,跟之前的电影没法比,境界到了怎么夸都可以啊。

45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1到24,虚实之间。风、雪、浪、乌鸦的意象反复出现,艰难、孤独、悲观、理解之不能,中间穿插少而珍贵的彩色与温度,支撑生命与电影的历程。爱电影的人,谁看到最后一帧会不动容?在资料馆里大哭,为阿巴斯对电影赤诚的爱。Love for the film never dies.

49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8.5# 大师遗作 对自然简单又深沉的致敬 如此平静谢幕 从一到二十四 故土云烟 苔原马驹 潮涨群牛 鹿藏凛冬 竹林朔风 窗前曳枝 夏雨海滨 波涛凭栏 狮吼豹啸 山脚群牲 四犬嬉雪 仲春暖阳 迷失白鹭 旧梁啼鸣 塞纳红尘 临水鸭声 寒枝寂雀 悄然猎捕 湿雾迁徙 兀自啄食 喧嚣阴云 浅滩长吠 乡野晴空 静默终章

52分钟前
  • 林晔
  • 推荐

1.探讨电影本体论层面的运动与静止、真实与虚构两大核心矛盾,将静止、真实(?)的照片通过搬演或数字技术生成运动、虚构的影像。2.将[雪中猎人]画中元素单独抽离与组合,类似数据库影像。3.大量画框中的画框,模拟窥视视角,而人类亦常常隐藏于画外空间之中(精细逼真的画外音,继续消解真实与虚假的分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主题之一。4.海浪,白雪,流云,飞鸟,奶牛,狗,鹿,日照光影变化,动物的行为也有了叙事性与情节性。5.最雷人一帧:岩洞偷窥,狮子交配被雷声打断。6.绝美的几帧:暴雪中挤在一起的羊群+一只牧羊犬;倚桥的静止6人背影+雪+埃菲尔铁塔+路人与歌手;海边小狗与旗子抢地盘。7.最动人一帧:窗映树影,伏案沉睡者,[Love never dies]配乐,电脑逐帧播放[黄金时代]结尾之吻,The End,破晓。生命短暂,但电影与爱永恒。(9.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部把“电影”作为最基本的单位的 视 与 听 的最纯粹、最动人、最理想状态的呈现,如果说这代表了阿巴斯生时电影观念的输出,那阿巴斯的作为电影思考的那一面足够让人落泪

55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