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

HD中字

主演:海伦·米伦,麦克·辛,詹姆斯·克伦威尔,阿历克斯·杰宁斯,汤姆·汉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王 剧照 NO.1女王 剧照 NO.2女王 剧照 NO.3女王 剧照 NO.4女王 剧照 NO.5女王 剧照 NO.6女王 剧照 NO.13女王 剧照 NO.14女王 剧照 NO.15女王 剧照 NO.16女王 剧照 NO.17女王 剧照 NO.18女王 剧照 NO.19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相当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是,英王伊丽沙白(海伦•米伦Helen Mirren 饰)并没有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家人躲到了度假行宫。托尼•布莱尔(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此时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重新修好与国民的关系,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小姐姐的花店全优7笑果傲骨贤妻 第六季粉雄救兵第二季亲爱的翻译官追凶第一季东江密令之江湖镀金时代 第一季大唐荣耀2网红是怎样炼成的诅咒(动画)新甜蜜的事业神探驾到 (粤语版)觉醒2020不二神探什刹海宝藏猎人久美子佐罗传奇倾物语祈祷无穷之路2:无价之保涉谷怪谈4 真实都市传说巅峰拍档第十九季不要变成西瓜啊!主任!逃离今日计划嘻哈帝国第三季反恐行动之枪恋33天精装追女仔岳家小将方氏家族恋爱回旋黑钱第二季陷害齐妙请微笑单身汉袖珍女仆小梅珍珠港:75年后探秘太阳系家有辣嫂假日漫漫整形归来3:前世今生一击突破

 长篇影评

 1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互联网海纳百川,但大脑却远远没有那个容量。于是有了emule和BT以来,只觉得翻电影比翻书还快,留在心里的影像却一年少似一年,有多少东西涌进来,又照样涌出去。不仅仅是心态的问题,还有过多如今过于迷恋技术效果的风气,以及编剧对于人性先入为主的“伪挖掘”,看了这么些年,不疲沓才怪。昨晚看了《The Queen》,只觉得影片风格正像摄影师对于英国平原的处理,不是《理智与情感》中那种绿得逼眼的精致,而就是阴郁的天空下苍茫的绿,有种纪录片的写实态度。

编剧无疑是很下心力的,以女王与新任首相布莱尔的关系为主线,中心事件戴安娜王妃之死只不过是考验两人关系的试链。1997年5月30日,新任的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带着夫人切丽拜见女王。女王对以改革派面貌出现的布莱尔毫无好感,礼貌却傲慢地坚持称呼他为“MR BLAIR”而不是tony。在宫廷礼仪上,布莱尔被她摆布得很是有些“下马威”了,然而一切不过是女王为了掩饰她的不安。布莱尔的改革口号、切丽明确的反君主制态度,都让这位在位2500个星期(小布在做女王工作的时候恭维的用语)、历任十位首相的女王感到了宝座的威胁。

时代不同了,君主制的废立成为掌权者一念之间的事,而可悲的是如今掌权者不是她。女王不掩饰对丘吉尔为王室尽心尽力的怀念,与布莱尔抢夺“任命”还是“请求任命”的主动权,嗤笑切丽笨拙得摇摇欲坠的屈膝礼,她无非是借此提点布莱尔她所拥有的传统——当然,她唯一的依靠也只不过是传统而已。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1997年8月30日,三个老人家(王太后、女王和菲利浦亲王)对戴妃的死表现得相当漠然,布莱尔坐不住了。一周之内,首相与女王之间三个电话,将英国这个古怪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的权力分配表现得淋漓尽致。女王开始是打定主意不回应,她的理由很正当,Diana已经不是王室成员,不需要王室有任何反应,于是布莱尔开始补白,发表了“人民的王妃”的谈话。然而正像布莱尔所说,人民希望听到的是他作为首相所不能给予的,铺天盖地的媒体质问“女王在哪里”,即便是代表女王的张伯伦也在众人压力下被迫决定为戴妃举行国葬,王太后愤怒“这本是为我准备的”,女王呢?忍了。她带着一家人去温刹堡避风头,也不想看见白金汉宫门口越堆越多、多到要迫使卫兵从北门换岗的悼念鲜花。然而对于群情激愤的民众来说,这还不够。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小布最后一个具有压力的电话中以命令式口吻宣告的,一面四百年中从来没有为任何王室成员逝世而降落的旗帜降半旗,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并亲自出席戴妃的葬礼。

不是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不是如此,女王所希望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与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女王在温莎的日子绝不可谓轻松,她心情急躁步履匆匆,自己将吉普车开到爆胎,心情差到极点。看到女王在河边哭泣,对比到王太后关心的葬礼,菲力浦亲王关心的麋鹿,还有查尔斯王子并不高明的首鼠两端——原来女王的同盟者,还真只有首相而已。

布莱尔当然有私心,虽然影片中他的政客面貌更多由智囊团的热衷来表现出来,唐宁街刚开始对女王的冷漠倒是袖手旁观的,因为两相对比唐宁街会赢得更多尊重。然而之后,当人民开始置疑君主的存在,权力真空造成的动荡也并不是这一届守成的政府图谋之中的事,布莱尔的态度堪称鞠躬尽瘁了。小布在影片中也有性情中人的一面,尤其是切丽不以为然的手,小布说“我们怎么能强求一位女王哀悼背叛她的人,她(Diana)把她(Queen)赋予的荣誉和地位扔在她脸上”,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他是真心的。切丽很迷惑,责问他十个月前的改革者面目何在,为什么所有的首相最后都站在了女王的一边?——很容易解释,因为他们相同的都是政客,他们都号称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彼此理解在这个口号背后的风险和牺牲,所以他们彼此理解,最容易合作。

政治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奇怪的,影片中最两面的角色是查尔斯王子。在戴妃死的问题上,他倒是表现出了与我们印象中的负心汉截然相反的悲伤,而且是第一时间,——应当是真心的吧?然而说到戴妃的葬礼,绝不是像他所宣称的“为未来英国国王的母亲举行国葬”那样堂皇,那场戏相当讽刺,查尔斯王子坐在一旁,秘书看着他的脸色挤牙膏似的与布莱尔通电话,暗示两相合作——很明显,他也想通过戴妃的死从母亲的阴影后面走出来——她不是一个一贯为人民爱戴的女王吗?这一次,他们不喜欢她了。我与她不同,应该会喜欢我吧。——何其笨拙与无奈的政治空间啊!历史给予了他的舞台这样狭小,如果他死硬到底至少可以赢得尊严,然而他却要笨拙地玩弄权术,难怪连小布都要鄙视他了。

影片带来的反思实在太多,除了权力,还有身为女王的哀伤。菲利浦亲王是个死硬到底的家伙,他穿着苏格兰短裙,活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他不能成为女王在政治上的参赞,但起码是一个同盟者,他有着老一辈的政治智慧,例如他对媒体的煽风点火表示愤怒。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已经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惑。

媒体,人民,反而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啼笑皆非的对立面。他们口口声声要废除王室,殊不知Diana所有的荣耀都来自于王室的存在。他们作为普通民众蝇营狗苟地生活,唯一的乐趣是通过爱戴传奇来体现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民主,是不是类似于如今的草根英雄?十年前还没有“捧杀”一词,Diana如此善用传媒提高声望,却不得不以与保守的婆家鸿沟渐深为代价;她赢得人民的爱戴,同样的人民悼念她却也为女王献花。还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王室的存在,伊丽莎白女王照样可以凭产业养尊处优,Diana却将不为人知,又怎么可能成为大众的偶像。至于“人民”,在一片悲惨的人生道路上,又何来八卦的乐趣,何来是非的争辩呢?

看透了五光十色之后,也不过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女王经此一役,大概真的是看透了一切吧,旗子可以降,恶言可以听,为什么不能让卡米拉嫁进来呢?怪只怪自己卖与帝王家,打着一份世间最特别的工……

好久没有这么罗嗦了,好久没有看到这样容量丰富的电影了。

 2 ) UK, dignity and calm.

That is why i am so keen on UK. Here a kingdome comes along with dignity and calmn.

But the queen drived herself and the castle seemed a little small, decoration isn't that grand. What is worse, the prime minister actually lived in such a flat instead of a mansion? ( UNBELIEVABLE \O/ )

 3 ) 永远的女王


20年前高中时读《傅雷家书》,让我过目不忘的词汇就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这是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处世态度,也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人们身上常见的特征。这个词汇用在Helen Mirren扮演的伊丽莎白二世身上倒很贴切。

电影从首相布莱尔上任开始,随即黛安娜的去世无疑似一枚重磅炸弹落在白金汗宫草坪上,媒体狂轰乱炸,民众穷追不舍,不断考问皇室态度。在高涨的“虚拟环境”下人们的情绪里,民众已经把黛安娜当作灰姑娘,王室婚姻的受害者。

女王还天真地以为人民还是她五十年前上任时对她顶礼膜拜的民众,私生活不检点的前王妃、前儿媳妇被狗崽队追逐致死不过是自己家庭私事而已。

女王如果读了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公众舆论》,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的《乌合之众》,处理这场王室危机公关事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吧?

他们还在皇家园林打猎休假之时,外界已经舆情鼎沸了。好在还有首相,年轻的首相抓住一切机会进言,挽救了王室形象于危难之中。

最难忘的一幕是女王独自驾车在皇家御园的山峦和溪流中驰骋,在河滩上抛锚等待救援时,她看到了拥有14个叉的雄鹿,他们俩目光对视力了一会儿,女王眼睛湿润了。

Helen Mirren诠释的女王比女王自身更符合人们心中对女王风范的期待吧?


整部片子流畅、清新、优美,矛盾处理和解决都消于无形。暗自感叹,只有英国能拍出这种味道的片子啊!


2007年1月22日伦敦雾

 4 ) 《女王》:一生一角色

海伦•米伦在金球奖的获奖感言上这样说:“此时此刻,要是伊丽莎白二世在这里的话,她可能会有一番惊人的发言吧?她会说谢谢你们!然后她的态度先是会十分谦逊,接着眼含热泪,最后变得坚强有力。我无话可说,只能衷心地感谢你们。我演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角色。” 海伦•米伦的这一番关于英女王的话,的确符合我心目中的她——谦逊、易感而且坚强。底子是温柔的,温柔中又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坚强。 前几天又一次看到两张照片,张爱玲和扮她摸样的刘若英,还是哑然失笑,因为刘若英完全没有张爱玲的味道。即使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姿势,可你看她们的眼神,她们的表情,根本就是两个人。张爱玲的眼神是眼中无物的风华绝代,而刘若英则是故作不屑实则一心讨喜,十分小家子气。那种大家风范、骨子里的傲气,只属于家世显赫的张爱玲,这种特质由血缘而来,而不是一副小女人气的刘若英所具备的。 就好像这次看海伦•米伦的女王,必须得承认,米伦演了一个很有魅力的人物,能够打动你,但是,那不是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王者的霸气往往蕴藏在那种宽厚的外表下,所有的照片资料里看到的她都是宽厚如外祖母,不怒自威。因底气十足,所以不需故作姿态,以表示独特,说是上帝赋予的也好,说是人民的支持也罢,反正这个女人从来稳稳当当,但是她温柔的眼神却令人不自觉地为她吸引,听她调遣。 而海伦的这个女王,雷厉风行,做事风风火火,说话也斩钉截铁,反映迅速,总而言之,是个十足铁娘子的角色。如果说女王是一头温和的驯鹿,则米伦就是一头快活的羚羊,同样有魅力,但不是一种人。 电影里有一幕,被戴妃之死事件搅得焦头烂额的女王驾车出行,在河滩里搁浅,看见河滩上的一头麋鹿,那是这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幕。米伦久久看着那头麋鹿,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米伦的眼神,盯着麋鹿的眼神,是一种完全超乎了自我的安详与坚强,坚强中又有温柔,那是一种人类的表情所能达到的某种极限的美,是完全忘我的,无法言喻的美。这一刻的米伦演出了我心目中的女王。 女王的确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电影里告诉我们,首先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外祖母,当戴妃身亡后,她首先考虑的是不要让铺天盖地的报道影响到孙子,于是叫人取走他们身边的收音机和电视。她的母性,是她平凡的一面。 而面对责难向王室倾倒而来时,她终于肯放下架子,向全世界公开讲话,表达对戴妃的敬意和哀悼,说,她的一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女王不僵化,具有顺应潮流的勇气,并成功将危机事件转化,其智慧、魄力和勇气是她不凡的一面。 米伦和女王的不同,从米伦的获奖感言里就可以看出来。女王是要讲礼仪的,而米伦则是新女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无话可讲就不说,才不要管别人的眼光呢。但是女王是不可能的。即使她也一样无话可讲,但她要顾及她的国家,她的人民,她的形象会影响到的一切,所以,她只能倾心扮演好女王的角色。 要说谁可以得那些奖,我觉得没有人比女王本人更合适,因为她用毕生心力只倾注于一个角色,并且几无纰漏。

 5 ) 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君主立宪制

在我这个喜欢历史的人眼里,《女王》这部电影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在当代英国社会中的微妙地位。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君王也好,皇帝也好,都是近百年以前的事情了,距离我们实际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近些年来风行戏说中国皇家历史,但好象还没看到过戏说中国皇帝穿越时空到了中国当代的科幻片。其实当年中国确实有不少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力挺在中国搞君主立宪制的,那个范本就是从英国拷贝来的。所以,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女王》也可以作为一部戏说帝王在当代社会的科幻片或者现在流行的“架空”小说来看的。

 

其实故事的主线很简单,她所讲述的故事距离我们还很近,十年前,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刚刚在大选中战胜了18年来牢牢占据执政党地位的保守党,并当选为英国首相。不幸的是(对布莱尔幸运的是?)他上台没多久,就发生了戴安娜在巴黎因车祸身亡的重大事件。王室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是:这是一件家庭私事,况且戴安娜已经不是王妃了,就让她静静地去吧;所以王室在这件事情上面不想发表什么哀悼的公开声明,更别说什么白金汉宫降半旗、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隆重葬礼此类异想天开的事情了。或许在王室心里,戴安娜之死其实让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这个老是抛头露面不安份的女人,给王室惹的麻烦已经太多了。

 

女王没想到的是,英国社会已经不是她任命丘吉尔担任她的首任首相的年代了。当布莱尔建议她降半旗时,女王生气了,她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她说英国人之所以赢得其他国家人民的尊重,是因为他们静静地但尊严(quietly, with dignity)地做自己的事情。这一次英国人果然仍是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他们的鲜花很快就阻塞了白金汉宫的南大门,吊唁的人络绎不绝,成千上万,他们都是静静的来静静的走,即便对王室冷漠态度的不满,也只是通过伴随鲜花的小卡片上的文字来宣泄。布莱尔是通过竞选上台的民选领袖,怎会不敏锐感受到在这安静潜流之下的巨大民心呢,他立即发表了顺应民意的演说,并将戴安娜称作“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顿时执政不久的布莱尔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

 

但是保守固执的王室依然对作出妥协心不甘情不愿。根据英国宪法,首相名义上是国王/女王任命的,内阁成员也是由首相提名由国王/女王批准的,所以影片中女王在首次接见布莱尔时会教导他说:我授权你组建我的政府。但实际上,根据英国的不成文宪法,首相是赢得下议院选举的政党领袖,他及他的内阁并不对国王负责,而是对下议院负责,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制政府”。从英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实际来看,首相才是真正代表了民意的权力中心。布莱尔的妻子,那位精明强干的现代女律师,对君主制是不屑的,王室的成员也一眼看出来,这位女士行的屈膝礼是“敷衍”的。当民意对王室的沉默极度的不满,甚至布莱尔的幕僚都说出了“革命”的字眼关节口,布莱尔反而坚定地站在了同情理解女王的一边,他说我们已经身处现代社会,女王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情形,她需要学习如何处理此类事件,虽然在她六十多年的女王生涯中面临过许多比这严峻得多的情形。因而布莱尔成为了那位在人民和王室之间的调停人。英国人的理性可见一斑,当年为何独独在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实在不能说是偶然的。当然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证明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是有弹性的,能够长期存在的。归根结底,女王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元首,但仍然要受惯例和英国民意的约束。在民意和惯例发生冲突的时候,女王最终向民意妥协了。英国又一次恢复了平静。


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虽名为天子,但何时向沸腾的民意负责过呢。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民意才在理论上成为了执政的基础。

 6 ) 女王肥皂剧

一本杂志上说,英国观众觉得《女王》这部电影很像肥皂剧,我觉得这比喻实在比较准。不少人对此片赞誉有加,我却不觉得多么优秀,这片子拍得没什么毛病(特别是演员),但怎么看都有点单薄,整个故事的分量,达不到电影应该给人传递的量,最多也就是一集剧。也许问题又在于,片子里还缺少了英国味的嘲讽和自嘲,且少了英国片特有的令人舒服的节奏感,就像面包里没了盐,又没了筋道。
(不好意思,最近烤面包过多~)
后知后觉,看过电影之后才发现导演原来是Stephen Frears,《危险关系》、《美丽洗衣店》都是我相当喜欢的电影,《危险关系》虽然相对很美国味(相比较,Milos Forman反而把这部作品拍得很法国味,而且还相当法国式的喜气洋洋),但对原著的把握是几部改编电影中最好的,而且能把原著那种平淡到啰嗦的讲解转出感情,实在不太容易。
话题跑远了,拐回来,因为前因后果都很清楚,所以故事没什么悬念,平民当权者奋力斡旋大众与王室的矛盾冲突,最终达到美好结果,这有点变形美国英雄主义,首相夫人不忘加上那句:如果你的母亲还在,应该是女王这个年龄。——给美国英雄又加了点美国煽情。介于掌握故事关键的不是女王而是布莱尔,所以这部电影不叫《女王》而是叫《布莱尔与女王》,似乎更合适。
早几年,戴安娜王妃的悲剧还像电影中表现的那般深入人心,这片子出现,应该能更得呼应,甚至会有煽动民众情绪的危险。不过这几年,热潮过后,人们能够比较冷静客观的对待戴安娜王妃,褪去光环还原成普通女人,很多人对王室当年的尴尬处境反而有了新的认识,就我个人来说,女王最后那句: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仍然是我心目中应该的王室标准形象,而不是戴安娜面对镜头无时无刻不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外露。女王最终认识到自己错了,这个错不是在于教育方式的错误,而是时代口味更适合走秀,人们喜欢看到装腔作势的戏剧化胜过平淡内敛的生活化——何况,王室作为特殊群体,很容易承受平民对特权阶层的全部情绪。
现代的王室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他们是维护旧秩序的活化石摆设,人们一方面喜欢他们代表传统延续,另一方面又不满他们有特权高高在上。正因为王室没有真正的权力,所以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变成牺牲品,今天他们被推崇,明天又可能被推翻,戴安娜王妃的意外事故,凸现了王室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根基,试想如果王室失去了传统,失去了神秘,和普通家庭保持一样的标准,人们会赞同吗?不,实际上如果真的有这一天,王室不存在了,他们只会更失望——这就是大众。
女王告诉布莱尔,民众不可能永远都喜欢他——民众是反复无常的,不管导演是不是这个意思,女王对此肯定感触很深。
整部电影都在叙事,只有女王车子抛锚那段,节奏突然慢下来,哭泣的女王看到一头美丽的雄鹿,流露出外界看不到的温情和脆弱,那是电影中最富有感情的部分。另有结尾,女王对小女孩提出把花代放到花群中,遭到拒绝,女王正尴尬时,女孩出人意料的说:这是给你的。——海伦那一刻把女王百感交集的表情演得十分到位。虽然是不出意料的噱头,但看起来还是很舒服。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这两段了。

 短评

这么boring的题材居然能做得如此好看,服了。

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只是像纪录片一样的静静展示了这一段历史,新意不多,缺乏能吸引人的元素~~

11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传奇的女人 突然对英国王室产生浓厚兴趣

14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未戴王冠,不知其重。首相爆发的那番话正中主旨,四分之一民众甚至要废除君主制,全世界要她表演出悼念。片子讲的是天人两隔,却不得不继续撕扯角力的王妃和女王。架构了危机框架讲故事,工整却别有洞天。女王陷在小河中看见的那只鹿,以为赶跑它便可予其自由。这与她的处境何其相似,无人能懂最凄凉。

1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镜头前的戴安娜看着很做作

21分钟前
  • .
  • 推荐

也不容易的说

22分钟前
  • 渭川
  • 力荐

Helen Mirren的演技,让人叹服!

23分钟前
  • 北极光
  • 力荐

蛮触动于片尾女王对布莱尔说的一席话。作为君主,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责任第一,个人第二,这是自小被培养出来的一种操行。可是这个操行不适合于这个年代,这个年代的人喜欢大惊小怪,喜欢公开表态,喜欢作秀,喜欢表演,就连女王,也要适应这个时代去演一场戏。你说这是进是退呢?

26分钟前
  • A-sun*
  • 推荐

此片之好,就在于对于“戴安娜到底好不好”,一直没有评价,只是冷静地展现众生相,正是如此冷静,才显得众生更盲目,庸俗,“随时准备被感动”。他们才是本片主角。

31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驾驭一段敏感的历史,喜欢这种写实风格,不给观众灌输任何观点,只是把事实展现出来你自己去判断。

32分钟前
  • fomalhaut
  • 力荐

来自伦敦的投资银行家暗指布莱尔吧。从雄鹿身上,女王看到了自己,所以才会立刻去看死去的雄鹿,而迟迟不去看戴安娜。

37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被舆论绑架的王室。 个人觉得王室的存在只是对旧时代贵族精神的缅怀而不是阶级压迫,然而人民以悲伤为由,逼迫女王违背内心。职责第一,个人第二的女王也蛮可怜,但是所有王室纠纷比不过死人的力量。“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41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演员太赞了

42分钟前
  • 扭腰客
  • 推荐

演伊丽莎白的老女人演技非常好。但除此之外无看点。

46分钟前
  • 川总
  • 还行

2007.9.6 新京报新世纪联合观影活动

50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尊严、理智和克制是如何输给了狂热的娱乐情节,输给了大众媒体渲染的群体性情绪。不管跟事实是不是一致,这部电影本身的逻辑挺好看的。

52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不太能理解拍这个电影的意图。

5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还行

甚至可以给更高的星,很好的娱乐电影,故事紧凑,主旨明确,很干净,Helen Mirren 的表演很好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绝佳的小切入点,以女王一周内的困境,写尽世道人心、时代变迁。将并不算有趣的一件事拍得拉扯人心到窒息、环环相扣的精准,笔笔皆时代。极度工整下的是惊艳的演技,似乎感觉不到任何人的一丝微差,戏精海伦·米伦,演得真叫不可思议。“不要混淆谦卑与屈辱。”

5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这么枯燥的内容居然拍得让人欲罢不能。

1小时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