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HD

主演:塞西莉亚·罗特,玛丽萨·帕雷德斯,坎德拉·佩尼亚,安东尼亚·圣胡安,佩内洛普·克鲁兹,罗莎·玛丽亚·萨尔达,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托尼·坎托,埃罗·阿索林,卡洛斯·洛萨诺,费尔南多·古林,曼努埃尔·莫龙,乔斯·路易斯·托里霍,胡安·乔斯·奥特圭,卡门·巴拉格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199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3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4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5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6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7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8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19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玛努埃拉(丝莉亚 洛芙 饰)的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妻子,玛努埃拉成为了单身妈妈,带着儿子埃斯特班来到马德里生活。儿子从不知道爸爸的事情,玛努埃拉只好对儿子说父亲已经过世。然而,儿子终究不相信。他在日记本里悄悄写下对父亲的想念。 车祸来得那么突然,儿子被一辆迎面撞来的汽车夺走了生命。母亲悲伤不已,决定去找孩子的父亲洛拉,完成儿子心愿。然而她却得知,洛拉已经换装成女人,当了妓女,而且染上了艾滋病。更不幸的是,修女罗萨(佩内洛普 饰)怀上了洛拉的孩子。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笑八仙前传之驯妖记执法者2022半世界浸没日长似岁HERE WE GO克利夏罗莎妈妈世界微尘里媳妇的逆袭神的测验女爵印象令人毛骨悚然的同居三亿年之旅贼王(2018)午夜43路粤语怪异城市双镯绝对不可能 ~侦探上水流涼子的解析~寄生虫(2019)搬家今晚带我回家浑身是胆异教峰 第二季黑羊我哥我嫂灵魂奔跑者无间道3:终极无间国语博物馆奇妙夜英语摔跤少年人间正道是沧桑阿波罗13号十二金钱镖金蝉脱壳2:冥府(国语版)881逃狱兄弟3粤语版唐顿庄园第一季安检第二季Intimate Betrayals篮球兄弟第七季狂怒神拳金羊毛绽放2016风灵玉秀第一季纠正措施重返15岁

 长篇影评

 1 ) 错就错在“一切”,一切都浮在表面

这部电影是戛纳获奖影片,但是它的确只是一部平庸到无可救药的披着艺术外衣的商业片。

之所以是无可救药,是因为不论是从内涵,镜头,剧情还是人物安排都毫无亮点,甚至是非常的失败。导演试图将他感知到的社会问题融入一部电影,最后每一个问题都只能点到为止,使得问题仍然是问题,电影只如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提醒观众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过,哪怕是一条新闻,可供解读的空间都要比本片更大。影片探讨了死亡,器官捐助,出走,变性,艾滋。但归根结底,所有的话题最终都达成了妥协和宽恕。当妥协和宽恕成为了影片的主题,这些实际存在在社会当中,影响着无数出身在其中的人们的问题,就轻描淡写的在女主角和最后出现的两个孩子的父亲之间的眼泪中和谐的结束了。

一. 内涵

出走:女主角因为怀孕出走,又因为儿子的死亡再次回到原地。但是这种出走究竟代表着什么?是女主角对生活的绝望和逃避,还是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和去在电影中仅仅是连接故事发展的地点,而这种出走带来的地点改变对剧情,对人物的塑造毫无帮助。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与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甚至从一个街道到另一个街道在影片中实际上不会有任何的差异,这种出走与回归在表面上是女主角为了远离和重新寻找变性的丈夫,但是两个地点之间,行动之间在影片中看不出有任何具体的体现,成为了仅仅是串联剧情的工具。

死亡:死亡是片中的重要话题,在其中还参杂着艾滋和器官捐助这两个死亡的两端。头一次女主角儿子的死亡突如其来,但这次死亡只是一个引子,影片中既没有探讨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在几个镜头中通过用最简单的母亲的失声痛哭来展现女主角的丧子之痛。女主角在片头作为护士为器官捐助所做的预演仿佛成了预言,但是女主角在得知儿子无法施救后迅速的签下了同意协定,尽管本身的预演仿佛有一种提前的适应,但仅仅只是这样的适应无法使得器官捐助成为片中被人关注的问题。第二次死亡是一次预知的死亡,是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因为艾滋病的死亡。克鲁兹饰演的义工尽管算是片中的主角之一,但是关于艾滋的讨论只有在因为怀孕后的检测,以及女主角为她在怀孕中擦拭身体这样寥寥无几的几个镜头。我无法想象这种程度的着墨可以使得艾滋真正成为影片中的主旨。如此,义工的死亡就成了为了填充影片的素材,并且仅仅是为了她的死亡名正言顺,并且看起来引人眼球,即没有对影片的主线有所影响,又无法使得义工的危险获得应有的重视(克鲁兹并非在危险环境下致病,而是她自愿进行的危险性行为)。

变性:我看到有人赞扬圣.璜的演技,她在片中对变性人的饰演的确可以说精彩。但是恰恰是这种精彩最终消解了变性人作为一个群体的真实。如果做一个冒然的猜测,导演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快乐的,可以在被强暴时一笑而过,在剧场中可以使大家发笑,可以通过几句玩笑化解其他男性的骚扰的变性人来摒弃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我认为导演实际上忽略影片并不是在叙述问题的基础上描述了这么一个乐观愉悦的个体,而是单纯的将这个个体抛给了观众。除了那个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不断选择逃避,最终以几滴眼泪和对孩子的拥抱软化形象的另一个变性人。这是片中唯一出现的个体,这个个体的乐观,甚至是她在舞台上的游刃有余以及紧接着的观众席上所有人的欢呼都是对真实问题的遮蔽。最终,观众即不知道这些变性人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又会到哪里去,留给观众的就是快乐和直爽。任何缺乏眼泪的笑容都是虚伪的,矫揉造作的。

二. 镜头,剧情,人物

如果有人试图说,这部影片就是一部商业片,同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必须具有深刻的内涵,这种观点我完全可以同意。而成功商业片的要素便是独特的镜头语言,良好的叙事逻辑,以及为剧情服务的片中人物。这部片子在镜头,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是否有足够的亮点呢?没有。

值得肯定的是,这部影片具有浓重的西班牙特色,乐于使极度艳丽的颜色充满整个镜头。红色作为主基调,在女主角儿子死亡的雨夜一再出现。而“红烟"一头艳丽的红发,女主角租住的布满花纹的房间,这些都显示着当代西班牙电影在色彩上的大胆和独特理解。(题外话:作为阿莫多瓦的代表作之一,《对她说》继承了这种颜色上的大胆,同时也继承了叙事上的软弱和无病呻吟)。

全片最值得赞赏的镜头是女主角奔向被车撞到的儿子时的片段。摄像机化身为儿子弥留前的视角,记录了女主角的绝望和悲痛。除此之外,再无真正独出机杼的镜头语言。甚至在上文提到,将圣.璜的演讲和观众的欢呼作为两个比较视角的切换,是一种实在的遮蔽而非揭示。更不用提影片中莫名其妙的出现了长达数分钟的运送器官的描写,多余,冗长,从任意角度来说都毫无意义。

如果说电影剧情往往是靠影片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前进,那么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出场人物似乎都代表了导演希望展现的社会的一个侧面,但却无法真正对剧情有任何的帮助。每一个剧中人物与女主角的关系都是一种线性和平行的关系,因相识而出现在影片当中,与主线剧情毫不相干。就如同一张照片中凌乱的桌子,桌子本身貌似是被拍摄的主体,凌乱的杂物只不过因为在物理上停留在桌子之上而进入了镜头,这种随意的摆放不对照片产生影响,哪怕任意的挪动位置,或者变换具体的物体都不会对照片拍摄桌子的目的产生影响。这部片子的其他角色们就是如此。

儿子是最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他的死亡推动了她母亲的回归。但是接下来的所有人物都成了导演的工具,为了存在而存在。每一个剧中人物都仅仅是和女主角平行的存在在同一个地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并未对女主角寻找儿子的父亲产生任何直接的影响。圣.璜作为女主角曾经的姐妹告诉她那个寻找中的男人偷了钱跑了。这是唯一的关联。至于接下来接替女主角的工作,成为救场的功臣,则成为了一个分支的剧情完全独立于主线之外。义工是第二个角色,她莫名其妙的在得了艾滋之后成为女主角收留的对象,仅仅是因为她也怀了女主角寻找的那个男人的孩子。且不论故事这样安排的合理的程度,义工的自私的母亲和阿兹海默的父亲都成为了导演意欲展示自己的工具,将某一个问题捡出来,贴在影片中作为标签。红烟和红烟的恋人同样如此,莫名其妙的友情的发展,莫名其妙的人物态度的转变,莫名其妙的突然消失,没有合理的解释,没有合理的安排,没有合理的作用。

三. 结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影片,不如说这是一个标签盒。每一张标签上写着一个话题:死亡,艾滋,变性,等等等等。分别贴在导演的身上,用以告诉他的观众:我来了,我关注了,我走了。实际上,不论从内涵,剧情还是人物来说,导演阿莫多瓦都只是制造了一个新式的”要你命3000“,将诸多的元素平行的用一部影片串联了起来,互相之间毫无关联,同时也因为有限的时间,每一个元素都只能是一个标签,只有写下名字的空间,再也没有办法能够有任何的开展的余地。

这是一部罕见的不断在做加法的电影。导演用尽一切办法,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能展现一个侧面,但这恰恰是最大的失败。


 2 ) 电影课的一篇影评论文

一、关于这一切
第一个埃斯特本:
    一个被爱情像蜜糖一样浸泡着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深爱着的男人不再是男人了,他把艾斯特本更为罗拉,并把他变为她,然后离开了深爱“他”的女人——曼妮拉扬长而去。殊不知曼妮拉正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

第二个埃斯特本:
    成为单身母亲的曼妮拉独自抚养着自己与罗拉的儿子——另一个埃斯特本。他们彼此相依为命,并彼此相爱。命运之神再次作弄曼妮拉,简单幸福的日子就在一次意外中又被打破了。那天是儿子的生日,他们一起去看了由儿子的偶像——哈玛主演的话剧——《欲望号街车》。这激起了曼妮拉心中无限涟漪。就是这部话剧,曼妮拉与艾斯特本共陷情网,不同的是,当年主角登场的是曼妮拉和埃斯特本,而如今却是另一班人马。演出结束后,儿子在索要哈玛的签名时,意外被车撞死。伤痛欲绝的曼妮拉决定返回巴塞罗那寻找十八年未见的罗拉。

第三个埃斯特本:
    在曼妮阿拉寻找罗拉的过程中,她遇到了许多类型的女人,以及看到了她们的悲喜遭遇。如众人吹捧得耀眼明星私下却是个同性恋的哈玛,最终茕然一身烟不离手;如被哈马深爱着的双性恋并混迹社会最终因吸毒过量而亡的尼娜;传统保守的罗莎之母,忍受逐女之痛并照顾着老年痴呆的伴侣;还有好久未见的好友为了生计摸爬滚打,不怕拼得头破血流的——变性人阿哥达,并通过阿哥达结识了善良却爱错对象的修女罗莎,进而惊讶得知这个修女竟然怀上了自己正在寻觅的罗拉的孩子!不幸的是罗莎被罹患艾滋的罗拉传染了。几经挣扎,曼妮拉决定收留被赶出家门的罗莎,并伺候她等待分娩。分娩时,罗莎丧命并留下同样罹患艾滋的孩子——又一个埃斯特本。
最终,在罗莎的葬礼中,第一个埃斯特本出现了,等待他的是——第二个埃斯特本已死去的噩耗,第三个埃斯特本已诞生的讯息,还有第一个埃斯特本即将死去的事实。

二、纷繁坚韧的女人世界
    阿尔莫多瓦尔如是说:“《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一个女人,不必一定要是职业演员,也能很好地去撒谎、去表演、去做戏。男人和女人有着一样的寂寞、痛苦,但女人对此的反应要戏剧化得多,也惊心动魄得多。从这一意义上讲,男人看上去确实要比女人少了一些什么。”
女人的世界里,纷繁复杂而又多彩多姿,并充满坚强意味。大片、大片的红衬托着繁杂的杂色斑块,构成女人那华美,坚韧的精彩世界。
    我们温绵香暖温绵香暖,这是女性世界里的特质。在阿莫多瓦的内心世界里,这些女性都是不幸的,她们承受了太多苦痛,但她们又都是是美好的,她们可以在那么多苦痛中依旧保持着美好的姿态。而这个美好的世界不仅包括那些天生的女人,还有渴望变成女人的变性人和以女性面目出现的双性恋者。趁哈玛来到曼妮拉的住处为妮娜的粗鲁道歉的机会,她们把阿哥达也叫来了。大家共进下午茶,欢乐祥和,温馨惬意。只谈女人的话题,只想女人的事情,营造着只有女人才可以诠释出来的气氛,那是多么陶醉的时刻啊。怀孕的罗莎躺在曼妮拉的腿上,金色温和的阳光洒下来,勾勒出罗莎初孕之美,甚至你可以闻到从她体内散发出的幽幽乳香。而曼妮拉所散发的又是另一种更加成熟的母性气息,带有智慧,慈祥并豁达。哈玛也放下了咄咄逼人的光环,展现出从未有过的温顿,宽容,豁达与柔美。最可爱的就是阿哥达,只要有她在,就会有欢乐,在几声逗人的吠声中,在几句轻松的黄段子中,这几个女人彻底抛开了现实中的纷扰,烦忧,猜忌,隔阂,紧张,压抑的状态,忘记伤痕累累的躯体以及千疮百孔的情感,完全沉浸在轻松惬意的欢乐时光中,她们互相鼓励,互相抚慰,展示着完全本源的自我状态。女人间特有的心灵沟通就好比母亲温暖的怀抱,带着体香兼有熟悉的心跳频率。
    真正的女人不是什么时候都会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作为女性的那些人们,往往忽视了自我的价值,略掉了女性本身的特质,甚至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女性之美。于是她们失去了自然的散发着女性味道的本能,这正是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从一开始就是。身为女性该是自豪的,女人,她是妖精,她是仙灵,她散发魅惑,她拥有温绵香暖……女性该拥有的,就不该放弃,不但不可放弃,还要把它发扬光大,为什么?就因为我们是引以为豪的女性!
我们苦痛但坚强
   “我总是喜欢依赖陌生人的仁慈”。哈玛把这句《欲望号街车》的经典台词标榜为自己的内心独白,这正是她内心柔弱的一面:孤独,无助,忧伤,恐惧……这与她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形成极大反差。但是她从未放弃奋斗,她热爱艺术,热爱生活,崇尚情感,她活得感性而充满艺术,就像艾斯特本所说:“我敬佩哈玛。她让灵魂起舞,她让心飞扬。”
    承受更多痛苦的曼妮拉,也表现出了坚强的神力。她海誓山盟的恋人,离她而去;与她相依为命的爱子,不幸死于车祸;她承担照顾罗莎的重任,她收养又一个埃斯特本。这么多的生活艰辛,人生苦痛,全部都由她一人承担,如果不是她足够坚强,足够宽容,足够豁达,又怎能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呢?这源自于其母性的伟大,女性的仁慈。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
    在曼妮拉寻找阿格达时,这位变为女性的人正遭受一位失控顾客的虐待,但最后,她还是扶起将自己打伤的那位男子,并告诉他回去的路。她辛苦的赚钱艰难的度日却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地享受生活,心满意足地欣赏自己女人的身体以及所有连带的权力。有点像想失明的人重获光明,为每一样常人所不在意的事物开心满怀。非但如此,她帮助回到巴塞罗那的曼妮拉找工作,关照并劝解吸毒的妮娜,为哈玛的缺席解围等等,无不体现出她对女性善良,温柔,体贴,细腻的完美诠释,甚至胜过许多天生的女性。我想她该是开心的,她决不理会社会的偏见,生活的困窘,肉体的痛楚,就算天塌下来重重砸在她身上,她依旧乐观,因为,她已经得到了最好的——“我是女性!”
    阿哥达是这部戏里我最喜欢的角色,她热爱生命,尊重自己的意志,懂得享受生活,在苦痛的社会中寻找美好。可以说,天性乐观的她比女人更懂得怎样做一位真正意义上女性。也许,正是因为她深知这个权力的来得多么不易,才会那么用心去经营吧。她展示出了女性该有的所有魅力,让与生俱来的女性们惭愧自己的惯性忽视思维。女性的世界并不简单,但绝对美好。这种美好源自于女性自身美的力量气韵,而非世俗对美好的定义。她们的生活可以是不幸的,阴暗的,压抑的,嘈杂的,但是只要她们懂得尊重自己的情感,知性的化解矛盾争端,宽容的对困难微笑,豁达的直面人生,坚强的做个纯粹女性,那么她也是会得到幸福的,她的生命将会无比精彩。

三、争议
    也许是阿哥达的表演太过抢眼,甚至盖过了女主人公的魅力。这位母亲的形象不是很鲜明,虽然她善良,她豁达,她坚强,她果敢。但这些表现仍觉十分平淡,没有太过强烈的冲击力,未为给人们留下太多的印象。倒是阿哥达的表现盖过了她,让人甚觉精彩,个性鲜明,特质新鲜,生动形象地阐释出那些渴望“女性”的人们的执著与其变为女性后的珍重。
    这部影片展现的女性都是不幸的,阿尔莫多瓦残忍的把女性抛到不幸的深渊里,让她们承受,看她们挣扎,然后对观众说,看呐,我们可爱的女人们多么的坚强勇敢,宽容豁达?她们在困境中依旧坚强生存。可是,为什么女性生来就该是那么痛苦的呢?她们坚强的活着,以永不绝望的姿态勇敢面对残酷的世界,够可以的了,还要附加给她们更多灾难么?如果那样的话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因为他把女性首先摆放在了弱者位置,然后,看着弱者步履蹒跚的前行,还要夸她们几句,这样的赞扬宁可不要,女人们绝不会接受同情者的赞扬与布施!
    对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不幸的遭遇向她们汹涌而至?这些不幸同时也向观众们扑面袭来,令人窒息并且头晕目眩。影片中每个人的遭遇,都是值得费尽心思,细细捉摸,慢慢品味的。但一气看下来难免会有劳累、疲倦之感。想诉说的东西太多,就会导致顾此失彼,主线模糊。我想这也是造成女主人公形象模糊的原因之一吧。
    令人费解的是,导演安排罗拉这个角色,究竟是要我们唾弃他的自私,还是赞美他的勇气?敬佩他的艺术追求,还是厌恶他的逃避责任?这个角色,个人感觉争议颇多,导演也没有明确指明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尾是好的,因为令人欣慰。历经苦难的曼妮拉,就像感动了上苍,第三个埃斯特本奇迹般战胜病魔顽强生存,可偏偏,他却是个男婴……

 3 ) 关于2004年夏,阿莫多瓦,我母亲的一切

  一
  阳光,沙尘,斗篷,鲜红的石竹花,斗牛士之歌,女人们穿着长裙坐在阳台上。偷盗、血腥,神经质。同性恋,变性人,性错乱,暴力与死亡,欲望和激情,爱,乱七八糟大叫大嚷,黑色情节和喜剧效果,马不停蹄的忧伤,不断复活的希望.......西班牙,关于那里,天空之下和大地之上的一切,影像的讲述,阿莫多瓦。西班牙的胖子基佬阿莫多瓦,他很可爱。
  关于可爱,这个词儿,对我意义重大。我很希望能够频繁地用到它,就象女孩们喜欢用“猪头”来一遍遍称呼自己的爱人。当用可爱来形容某人某事,我觉得很愉悦,感到生活还颇有点趣味,还值得过上一过。
  阿莫多瓦是可爱的,因为他很有趣。对于一个假模假式,以拾人牙慧为乐的伪文艺爱好者来说,我所得知的,不算多也不算少的那些电影大师们,很有趣而且一直都那么有趣的,在有限的印象范围和选择标准内,首推阿莫多瓦和昆汀。
  昆汀是个顽童,他的有趣来源于别出心裁和煞有其事。他渲染暴力,却将暴力打制成趣怪可喜玩具,所有疯狂消耗的血浆,残酷的杀戮镜头,目的不过为制造一场炫目烟火――用其他人拿去造子弹的火药,同样的机智,人们用来负载或者试图负载沉重。昆汀不肯,他根本不理会沉重,只要轻盈。所以他从来不去举重若轻,阿莫多瓦却会。
  阿莫多瓦让他的人物用滑稽、竭斯底里和奇特的微笑来应付生命的惨淡。黑厚缎子上,洒着飞花描着金线,艳俗热闹,底子的黥淡就不那么明显,可以接受了。他的影片,总是闹剧式混乱,人物关系奇异复杂:女儿嫁给老妈的旧情人,被绑架者爱上绑匪是小意思,变性人、同性恋、偷窥狂、强奸犯、妓女,还有你所能见到的最疯狂的修女们,被命运纠结在一起,谋杀,血案发生,性爱,抵死缠绵,演出你无法想象得到的古怪故事。按正常人眼光,这绝对是个变态荒诞的世界,大部分剧中人的神经都不算健全,日子一律过得相当糟糕。问题只在于,他们爱、死、痛苦、挣扎求生,他们大喜大悲,处在毁灭边缘,可观众仍不时地要爆发出欢悦的笑声。
  有那么多滑稽唐突的事件发生,就有那么多无奈和向往,看下去,简直要情不自禁心领神会起来。这就是阿莫多瓦的魔力所在,跟黑色幽默无关,跟生活本身有关,跟某种态度有关。
  
  二
  可是我为什么要说些,因为这是夏天,白昼变长。这个小城市的人行道边,所有的蔷薇都开了,紧凑的小小花朵,绯紫的颜色,不动声色攀延,又紧守它们的属地,那色泽和风度,让人联想起三十岁的女人。因为所有的树都绿得开始凝滞,枝叶坠下来,空气中有迟缓的情绪在移动。我开始能够在夜晚,吃饱饭无所期待地坐着,无所用心地看看电影。我刚看完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是我看的第七部阿莫多瓦的电影。它的确很好看,看过之后,我就总想找人说上几句什么,没找到。关于整个情况,就是这样子的。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我”,“我叫Esteban,死于十七岁,某个大雨夜晚。那天晚上,我想要《欲望号街车》女主演的签名,忙乱中被车撞了。我的母亲为遗体捐助组织做事,顺应需要,她把我的心脏捐给了病人,她是个坚毅的女人,我很爱她。我死了以后,她在夜里痛哭,然后动身前往巴塞罗那,去寻我的生身父亲。我没见过父亲,母亲说他在我出生前已经死了,但我知道,他还在世界某一处,我渴望见到他,不管他是谁,对母亲做了什么。”
  “没有想到,父亲是个变性人,他把我种进母亲的腹中就跑路了,当了妓女。母亲在巴塞罗那找到了他,还遇上了他们的老朋友,变性人La Agrado,遇上了一位奇特的修女Rosa。Rosa打定主意要去战火纷飞的地方工作,圣女样不计生死,却跟父亲搅在一起,染上艾滋病,生下孩子就死了。还有那位我崇拜的女主演Huma,她的搭档是个染上毒瘾的女人,她却疯狂地爱着她。就是这么几个女人和变性成的女人,她们的日子过得都很悲惨,可她们打扮得很漂亮,哭了以后笑,笑了还哭。”
  “我不太理解她们,我死的时候太年轻了。但我想她们是一伙儿的,只有这样一伙儿的力量才能感动上帝,最后创造了个奇迹――那孩子,就是我弟弟,他出生时感染了艾滋病毒,一年以后病毒竟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害得医学专家们象疯了一样,纷纷扑过来,把他当成最奇妙的宝贝。我不太理解这些,但我会尽力去理解,因为我的愿望是做个作家。我的小本子上记了很多很多事,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如果我活着,有一天,我知道,我会为她写一本书,或者拍一部电影。现在我死了,虽然想着想着有些忧伤,我还是觉得,我的弟弟,应该会过得很好。”
  
  三
  关于电影,情节就是这样的。因为拙于叙述,只好借那死去孩子的嘴来说,说得如这个夏季的白昼一样闷而漫长。事实上片子很抓人,很好看,好看到你不象在看电影,倒象在触摸它。对,触摸,好看的电影经常这样,如面对一个实体。有热度有质地,还会呼吸会痛。关于疼痛,很多电影都会让人疼痛。如果是法斯宾德,他带来的痛楚,痛到想在体力耗尽之前反击,想用丝袜把他勒死。如果是伯格曼,他带来的是钝痛,阴雨天气呼吸不畅的那种,结果你是不会想掐死他,倒很想自己去撞墙。他们都不适合夏天。夏天更适宜于看阿莫多瓦的俗艳热烈,红的黄的色彩对比强烈的画面,五官轮廓深刻粗糙的人物,如马蒂斯的画。感官强烈,但那冲击和疼痛,是世俗生活中疲惫个体可以承受。
  阿莫多瓦从不让角色陷入生死两难的阴惨境地,在他那里,生也好死也好,都可能带来救赎--也许是出于善良。更可能,是出于他的宽厚,以及西班牙式的奔放。他的角色服从于本能牺牲于情欲,但不会被偏见和恶毒毁灭,其生死爱性是卡门式的。非海丝特非苔沙,亦非疯姑娘贝蒂等等。这种宽厚和奔放很可爱。
  关于情欲,是个多美而纯洁的命题,我喜欢它派生出的一切悲痛、残忍、血腥、诡异,那么鲜活,抵销了生活命里注定的僵死,甚至,抵销了死亡本身。且慢,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情欲的意义。虚无主义者也许最优雅,他们从不衰竭,只蒸发,但蒸发难道不是最悲惨的?
  我不知道有比阿莫多瓦更乐于承认情欲意义的导演,也没见过比他更乐于对女人、同性恋、变性人们付出理解和同情的导演――或者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情欲的力量更加突出,所能表达的内容离各种概念更为遥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莫多瓦的电影世界很简单。不是将事物想得简单,因为在他那里,事物可以还原为简单。这还原成的简单也是可爱的――在任何即定规范、信念、已知道德模式之外,原来还有关于自由和梦想的原生态叙述。阿莫多瓦避开了对意义的追求,他不为了某种信念,或者价值取向去刻意给人安慰,为人们提供幻想。美好的温暖的,奇迹般的皆大欢喜,和悲惨的邪恶的不可抗拒的悲剧,都发生得如此自然。一切驱动归宿的动力,来源于人的生命本身。无论何等情况下,得承认,生命本身非常可爱,生命力很可爱。
  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让人泣后微笑,痛后感到镇定的,也是生命本身,它的力量。

 4 )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阿莫多瓦的女性赞歌

阿莫多瓦是谁?

仅仅是世界电影史上颇为有名的电影大师吗?

不全是,因为这个头衔只是对他漫漫电影路的总括罢了。

但在真实的影像世界里,他荒诞,有张力,娴熟,且超出感知范围。后现代的审美,鲜艳而明烈的色彩,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主体,超出常规认知的边缘人物...这些才是他影像的内核。时至今日,他共执导拍摄了23部电影,最新的一部《痛苦与荣耀》如同他人生的回望录,里面都是他的经历与感悟。

《痛苦与荣耀》海报

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都是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烈女传》、《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崩溃边缘的女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回归》里都有他对女性的认知和他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这些电影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可以说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新高峰,同时也是他表达女性主义的新起点。在以往的影片中,他擅长以荒诞的后现代手法进行人物刻画,但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他却将叙事和情感放在了首位。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阿莫多瓦视角下的女性逐渐“成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玛努埃拉的妈妈,因其丈夫在儿子出生前就离开了她,所以她成为了单亲妈妈。不料一场车祸夺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在日记本里看到儿子写下了他对父亲的想念,于是她决定去找自己的丈夫。但事情却并非她所想的那样,她的丈夫已换装成女人,一位修女还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这个故事且荒诞,且悲情,且可笑,且不知所措。

但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更像一面多棱镜,透过这面多棱镜,便能够看到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内核。

1、女性图鉴:

温柔的、宽容的、善意的、有力量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性要么变性,要么痴呆,要么早逝,要么无关紧要。但女性却有力量,有情感,细腻,认真,美丽。她们有人失去儿子,有人出身高贵,有人怀孕,有人做着脱出常规的工作,却无一例外地宽容、有底色、温和、充满善意。在狗血的、荒诞的世界里,这些女性们遭遇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她们仍然进行以自我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影片的主角玛努埃拉身上似乎集齐了女性所有闪光的特质。他的丈夫伤害她,她却宽恕他、原谅他;她将儿子的心脏捐给需要的人,忍着痛去看望儿子的那颗心脏;她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女性,给她们很多温和的鼓励。

玛努埃拉 剧照

修女罗莎,美好,善良,像是所有男孩儿心头的白月光。在她最美好的年纪里,她爱上玛努埃拉的丈夫,并怀上了孩子,最终染上了艾滋病,甚至在临死前都没再见过这个让她怀上身孕的男人。但她并不埋怨他,还坚持想要生下孩子。她经历了爱,也经历了不爱,但却并未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熠熠发光的特质。

修女罗莎

罗莎的父亲,从未在家庭中尽过应有的义务,还是个老年痴呆患者。但罗莎和罗莎的母亲对他却始终宽容、爱护如初。

这样的女性,她们一边拯救着、宽恕着身边的人,一边用自我的力量对抗着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鸡零狗碎的事。她们不需要依附男性去实现社会价值,也不需要跟随男性去决定她们的人生取向,更不需要以男性为坐标而去生活。

她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阿莫多瓦在影片中构建出的女性群像。当男性的缺席和女性的在场形成对比时,阿莫多瓦已经颠覆了以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从而推翻了传统影像中性别构建的方式,并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实现了女性地位的隐性提升。

在这样的视野与表达下,女性不再是推动叙事的牺牲工具,也不再是男性的审美工具。影片里,女性成了唯一的表达主体,在温情的、强大的叙事下,男性被逐渐消解了。阿莫多瓦赞扬女性这种天然的、独特的力量感,以及她们自身散发出的独立光辉。

2、母亲一角:

性别的、家庭的、遭遇的、自我的

在阿莫多瓦的很多电影里,都能看到他的“恋母情结”。《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之后,他还拍摄了《回归》。

《回归》海报

其实,母亲的角色在传统的性别构建和家庭关系中尤为值得探究。传统视野下,家庭中的女性往往是男性的附属,她们的自我占比很少。女性是需要被保护的,是被动的弱势群体。

但在阿莫多瓦的这两部电影里,母亲只是母亲,与父亲无关。他甚至以父亲的缺席来构建母亲的强大和独立。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玛努埃拉和罗莎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形象。前者经历丈夫的变性、儿子的去世,后者经历丈夫的痴呆和质疑,但她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女性力量是十分坚硬的。她们用自己的宽容和爱对待那些“伤害”她们的男性,并且她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而非被动的地位。

《回归》里,阿莫多瓦同样以一种平淡的温情刻画出了母亲这个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是女性的中心。父亲被杀,男性消失,只剩女儿之间的互通互爱。而母亲的力量则更为强大,她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但依然保有美好的特质:乐观、善良、强大。她们不需要依赖父亲,便可以给女儿一个坚实的怀抱。这展现的是阿莫多瓦对女性命运和内心的真正理解,即女性本身便拥有不竭的生命力。

《回归》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样,都是一副女性群像。影片里的女性世界近乎完美,她们互相谅解,有爱,有信任,有温暖。其实,这是阿莫多瓦的一种隐喻,他希望通过电影表达真正的女性解放,实现女性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身份。

放大母亲的身份,以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表达,会让阿莫多瓦的力量更增一倍。人们对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再通过影片进行情感的内化和外传,便足够让这份力量传递的更远。

3、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多样表达

阿莫多瓦影像里的女性主义的表达,渊源已久。

1980年,在他31岁的时候,他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烈女传》。彼时,西班牙电影中的女性极度压抑,在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下被挤压成了一个工具和符号。但阿莫多瓦却用自己的镜头去探讨了女性的内心。《烈女传》里的女性极端,反常规,有自我意识,甚至做作。但无疑带来了一种女性揭露与女性解放。

《烈女传》剧照

阿莫多瓦喜欢将镜头聚到边缘女性群体的身上。在《黑暗的习惯》里,他的故事主体是一群“极为特别”的修女。这群修女住在修道院里,但她们抽大麻,注射海洛因,还养老虎。但行为夸张的她们也有柔软的内心,追求欲望的同时她们也在追求自己的命运。

《黑暗的习惯》剧照

阿莫多瓦始终在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察西班牙社会下的女性。他解构了传统的、好莱坞式的女性的存在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打开了女性电影的新局面。

在《我为什么命该如此》里,他的主角换成了一个抑郁的、愤怒的家庭主妇。葛络瑞娅对家庭的不满意,使得她对生活全无期待,最终失手将丈夫杀死,但法律却给了这场意外以宽容。这部电影里的阿莫多瓦,对女性变得感性、悲悯。但他却在最后设计法律给意外以宽容的结局,这实际上表明了他对女性所秉持的态度。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剧照

这部电影之后,阿莫多瓦还拍摄了《崩溃边缘的女人》。他用《崩溃边缘的女人》探讨了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影片中的女性在用自己的方式隐隐地反抗着男性,反抗着世界。阿莫多瓦正是因此解构了男性主导的传统视域,从而为女性带来了一种以自我为主导的精神视域。

《崩溃边缘的女人》剧照

这便是他影片里的女性主义。

阿莫多瓦的这些影片里,很多都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过嘉奖,《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也曾获得过第72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

第72届奥斯卡奖 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正是想通过这些边缘的主体来传达社会真实的一角,以及他内心对女性的包容性,并以此来表达了他视野下女性的精神世界。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尾字幕上,写着“献给所有演出的女演员,献给所有的女人,献给所有扮演女性的男人,献给所有想成为妈妈的人,献给我的妈妈。”

这是阿莫多瓦给女性最好的见面礼,以影致敬,以女性自身致敬。

当这种平等的视角延续现实世界时,一切都刚刚好。

撰文 | 张茜

校对 | TOW杜茜 王施澳

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

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场地支持

方所成都店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

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

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5 ) 当我们谈论阿尔莫多瓦,我们在谈论什么?

               
    题目极为恶俗的套用了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集的题目。对于西班牙传奇导演阿尔莫多瓦,他的电影世界,就如同莫里森的音乐与诗歌一样,是报答生命的探索之旅,是仪式化的关于“孤独”和“欲望”的迷茫心境,这部电影是阿尔莫多瓦除了《基卡》和《神经崩溃的女人》之外,我最喜欢的一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带有浓郁的女性色彩在里面,他的电影大多来自阿尔莫多瓦的亲身体验和生活经历,《关于我妈妈的一切》就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阿尔莫多瓦式的电影,典型的悲天悯人的用爱和宽容去面对伤害,用尖锐的讽刺去宽容,去爱的电影。

    《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是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依旧是偏颇主体的情节主线,并且保持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前卫风格,一条贯穿全片的叙事线以及掺杂在一起的无比繁琐、让人眼花缭乱的副线,通过不同人物而引发的故事情节,将这些异同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趋向一个鲜明的主题方向。相同的是,阿尔莫多瓦再次把探索的视角放在了女人身上,影片秉承了导演一贯的所关注的素材,女人和女人,以及女人和身边的男人,让我们相信,即使故事的主体变化,但依旧不变的是人对于欲望之下所产生的不同情愫。


一:关于女性角色的点滴

    斯金纳在他新行为主义理论中,提出一切行为甚至人的之人,都是通过奖惩欲望的历史决定的,后天环境完全可以决定行为的产生于消失,曼尼拉独自抚养自己的儿子,主线故事中,曼尼拉和儿子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虽然偶有争吵,但是就曼尼拉而言,儿子是自己支撑下去的唯一动力,是生活的源泉,但其实,短暂温情的外表下,却为之后的悲情埋下伏笔,从一开始影片第一个镜头,便是通过移动镜头,展现了医院内部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为之后的“死亡”埋下伏笔,儿子在索要签名的晚上,在雨中发生车祸身亡,至此,曼尼拉的生活轨迹开始改变,有太多的救赎色彩在里面,由此,曼尼拉从单纯的母亲角色,开始向一个更为宏观的“母亲”角色转变,开始以一个“女性形象代表”出现,并伴随自身强有力的判断力和更为包容的心态。然而,这一场转变,也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动力。
    导演阿尔莫多瓦说过:片中的女性角色就像我其他作品里一样,他们那么独立,那么坚强,有决定事情的能力。由于男性角色的大量缺失,本片主要从四个女人的角度出发,女性角色的集体侵袭,好在,在表演上并没有出现互相影像的抢戏成分,导演试图通过这四个女人本身的悲欢离合,来表达所要体现的女性主题,在本片的一开始,曼尼拉经历丧子之痛后,到决定前往巴塞罗那,整个过程呈现一种接近于机械的状态,当听到儿子的死讯,接着在器官捐献的同意书上签字,再到开往巴塞罗那的火车上,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由于自身惯性而产生的,再到红灯区偶遇阿拉,在慌忙中救了阿拉,一个刚刚被丈夫罗拉卷走财务的变性人,虽然所处的背景不一样,但值得确定的是,两人都面临生活的难题,萍水相逢的意义瞬间升华,对于女性而言,在缺失男性色彩的故事里,悲境中的女人往往更容易结合在一起,这与本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特质不无关系。
    影片中出现的洛萨,无疑是片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依旧让佩德罗普-克鲁兹有出场机会,1999年的她显得水嫩,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其他演员的光芒,佩德罗普-克鲁兹所饰演的修女洛萨,在救护中心做社工,通过片中了解,洛萨的母亲是一位仿照名作的二手画家,家境较好,年轻而美丽善良,但因为罗拉而怀孕且感染艾滋病,再生下罗拉的儿子后告别人世。而在片中,也多次强调洛萨和父母间的矛盾,做为影片中的另一个母亲角色,洛萨的妈妈,同样也是生活在无助和彷徨中,丈夫身患痴呆症,无力照顾丈夫的同时,只得放弃照顾照顾女儿。以及剧场的女主角乌玛,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的女助手吸毒和始终,深深挑战着乌玛对于她的情感诉诸,讽刺的是,在乌玛主演的《欲望号街车》中饰演的角色依旧是一个具有悲剧性的角色。
    阿尔莫多瓦在处理这些人物关系时,试图构建成一个不需要男人的由女性支撑的世界,究其影片内容发现,虽然一直有少许男性角色贯穿本片,但是几乎都是为了剧情需要而设置,并无关键性,我们可以注意到,影片中实际上并没有男人,曼尼拉的儿子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因车祸离开人世,而他的父亲,也就是罗拉这个角色在影片的最后才出现,令人惊讶的是罗拉已经变形成为一个女性,其次还有洛萨的父亲,虽然依旧活着,但是由于身患痴呆症,所以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思考,他可以牵着自己的狗到处走,却认不出自己的女儿,认为自己的孙子与自己争宠,作为“父亲”这样的男性角色,可以说他是不存在的。

二:如果导演也是女人? 容忍是一种美德
   
     阿尔莫多瓦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喜欢毫无顾忌地呈现主流道德观的各种禁忌,那些真实存在的却被我们所忽视的方方面面,这些存在在角落的种种边缘体,都被导演运用到了电影里,譬如说影片中的同性恋、变性人等等为代表的边缘人。影片在保持阿尔莫多瓦电影情节繁复多义。叙事戏剧夸张的格调的同时,都被存在于导演精心设计的影片“主题图解”中,影片中的人物来自城市各个地方,有着不同职业和背景,但却真是的把城市人类的面貌搬到荧幕上,在阿尔莫多瓦的作品里,女性角色的共性在于哪怕发生了巨大的毁灭,也依旧能照样活下来,就像他另一部电影《基卡》里,结尾处基卡再次拯救了她曾经的男友,在经历了莫名离奇的悲剧后,开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那位及其英俊的男人后,嫣然一下,生命中再次充满希望。
    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影片题材大多偏离主流价值体系,题材的过于边缘化,并没有引发导演对于政治是非的判断,也没有对道德是非的判别,而潜移默化的延续了导演的人道主义立场,而在人物性格中,导演刻意没有让所有的人物有所谓的好坏之分,类似于这样的悖论存在于导演一贯原则,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揭示人性的挣扎和多变,企图对繁杂的人性作出判断。对于导演来说,理应摒弃二元论,毕竟电影所要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是一个较为主观的视角,所以虽然故事线路显得极具戏剧性,光怪陆离的画面和镜头语言,这些尖锐的讽刺反而体现了这份宽容。
    谈论阿尔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少不了把他的电影归结于“女性电影”,尽管话题不同,但是导演总把目光聚集在她们身上,导演让他们在片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打破沉默”、“奋起反抗”,好在导演阿尔莫多瓦并没有陷入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的套路:企图把遭受磨难的女性角色的苦难经历用来深深博取观众的同情。在儿子去世后,曼尼拉开始的并不是一场报复之旅,在影片中洛萨的葬礼上,曼尼拉的丈夫,已经变形成为女性的罗拉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影片中,面对造成这一切后果的罗拉,曼尼拉并没有愤怒,而是原谅了她,由此深化的影片的主旨,从失去儿子到重新接过洛萨的孩子,并起名与自己的儿子一样,这也意味着曼尼拉开始承认并接受生命的轮回。即便面对那些放弃了自己职责的男人们,阿尔莫多瓦所给予的更多的也是同情和宽容,在经历过大风浪大磨难之后,人生开始趋于平静,阿尔莫多瓦毫不保留的赞颂了这些是非难辨的混乱社会里最坚强的守望者。在他的镜头下,所有的事物都显出一派自然流畅的美感。不论的禁忌,道德的边缘,经过阿尔莫多瓦的调解,不但细腻淡然,更不失温馨和感动。


三:阿尔莫多瓦的叙事特点和电影主义美学
    

       从情节上来看,影片的故事并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这也符合了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个人特色,这是一个典型剧情片的套路下重新架构的故事,片中不断插入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这样的趋于偶然性的相互联系手法充满了个人特色,成为影片树立风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他的片子向来都保持繁复的线索,但却总以一条线索为开端,,以此为线索,再将观众带入到这个如同漩涡的故事情节中去,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从早期的注重生活状态的外在自由形式,到此时的逐步内心化开始转变,用他的话说:是另一个领域的冒险,企图在叙事上呈现一种“黑色状态”,既是幽默的讽刺,也是尖锐的直指。在这个缤纷复杂的万花筒里,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相互串联,成表达他对周围世界感知的“镜像”。
    许多导演忠于用暗色来表现故事,早早就给了观众心里暗示。但是阿尔莫多瓦不是,他选择色彩,美好的、邪恶的、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可以拥有他们美好的外衣,但是美好终究是美好,邪恶终究是邪恶,美丽的外衣下只会让美好的事物更完美,邪恶的事物更厌恶。影片叙事紧凑,运用大量省略。譬如一个镜头在拉科鲁尼亚曼奴埃拉窥视接受儿子心脏的人出院,咚咚的心脏渐隐到马德里儿子房间的镜头,而后切到火车上的特写,三个场景跨过了曼尼拉最绝望的时间,紧凑使画面和事件具有倾倒感,带来强烈的心里震撼。
在处理曼尼拉儿子被车撞到的镜头中,运用了主观视角镜头,被车撞到的儿子横躺在地上,看着远处身穿红色大衣的母亲奔过来,以这样的镜头结束生命,揭示出生命本是个轮回。而海报的拉镜头,与话剧的叠化效果相辅相成。又如几个火车场景,没有车外风景,没有其他旅客,没有站台,一张特写一段独白,与仿若没有尽头的记忆之隧道紧接。不同于庸常的火车场景,导演叙事如此精准。
    阿尔莫多瓦作为一个电影大师,是因为他的影片不但有纷繁而不杂的叙事,还有造型感强烈并且华丽多彩、目不暇接的影像风格,比如片中多次出现的乌玛的大幅肖像海报,以及和人物之间的组合。比如曼尼拉的儿子在遭遇车祸的那天夜晚,曼尼拉背靠乌玛的海报,在凄迷的雨夜里等待儿子过来的镜头,把曼尼拉之前的个人经历,以及影片中关于母亲德国多重含义尽融其中,并创造出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美学效果。这和影片中大量展示的现代生活形象形成了一种奇妙但却不是和谐的对照。
    在本片中,电影画面形式的背后,都透露着虚妄和挑逗的意味,这是属于一种性感的元素,关于说过的隐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我们不必要在这里揣摩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些隐喻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意味,但值得深究的是,《关于我妈妈的一切》
    有点儿想阿尔莫多瓦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我的秘密之花》的延续,或者说是某部分元素的延伸。譬如阿尔莫多瓦在片中穿插的《彗星美人》,其实也是改写起源神话女人受邪恶的蛇诱惑的原罪而使其回到最初繁衍一切、包容一切、安抚一切的角色,对基督教潜意识的男权的嘲讽。影片对电影《彗星美人》和戏剧《欲望号街车》的借用具有后现代主义电影特征,而阿尔莫多瓦所做的就是让这些传统意义上不能得到认同的事物跟接近于现实的电影主义。
  

   四:理性现实主义的时代感
     

            从阿尔莫多瓦的大多数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本人反对一切压制人性的、权威的、教条的、主流的人和事。他的电影哲学主张和理念,是企图用充满想象力的夸张、戏剧化的结构和每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拘小节的作为带来特有的荒谬感表现出来。我认为这和导演个人经历紧密联系,导演本人曾就读于教会学校,深受体制压制,阿尔莫多瓦曾说过,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安东尼奥尼和威斯康迪为代表的电影大师。
由于阿尔莫多瓦的成长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那是安迪沃霍尔为领导的“波普”主义盛行的年代,发生了一系列的色彩革命,所以我们在谈论阿尔莫多瓦的时候,谈论最多的就是他电影的色彩。阿尔莫多瓦的创作初期,同样也受到当时美国“地下电影”运动的影响,但与其区别的是,他的电影很少有纪录片性,心理学和虚构的成分更多,有趣的是,在他另外一部作品《神经崩溃的女人》中,就出现了尼古拉斯-古执导的《荒漠怪客》的片段。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格自然是鲜亮迷人的色彩,他的片子几乎都是绚丽多彩,尤其是室内戏,布景与色彩都很考究。这种风格主要来自于波普艺术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在其一些作品的情节剧倾向上。
    西班牙的文化是巴洛克式的,比如本片主角曼尼拉在巴塞罗那的住所,充斥着各种细节形状的组合,各种马赛克图案混合拼接,然后以高饱和度的亮色系为主,这也符合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因为他们的行为就很巴洛克式,这样的对色彩的自然倾向性更趋于合理。 这种观念化的创作型态,在《关于我妈妈的一切》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譬如这种黑色幽默就充斥在电影里,如阿拉加入剧团后,再一次因演员生病不得不临时取消演出前,以独角戏的方式调侃自己,博得满堂喝彩,拿自己身体开到,戏谑的调侃身体不同部位所话费的金额。
    的确,阿尔莫多瓦在此片中,把故事和真实环境具体时代结合的较为飘渺,他的创作中一直回避环境和时代的“显化”,对于我们身处的“真实现实”来说,还是属于含情脉脉的。在影片中出现的巴塞罗那街头的孔径和结尾处顺机位挑切得的铁路的俯拍,阿尔莫多瓦想表达这样的视觉信息:当物是人非后,人物接受命运的轮回,曼尼拉在经历这一切后重回现实,更加淡定,所以,《关于我妈妈的一切》更像新现实主义电影。
    阿尔莫多瓦认为极端和致命使情欲产生无尽的吸引力,最极端的情境设置往往造就最深刻的情感。在本片里,在洛萨的葬礼,但更重要的层面是罗拉----曼尼拉口中的恶魔和瘟疫以一个绝望美艳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却是令人害怕的高大男人的身体的外表却是长发和浓妆。对于导演而言,这些信念和准则,是包括宗教式的生活方式。群体生活理念,也包括女权运动或者同性恋运动。

    就整体而言,影片层次分明,可以说是阿尔莫多瓦前期注重生活状态的自由形式到后期逐步转入内心化的过渡时期作品,虽不能说是完美之作,但足以可圈可点,死亡和情感交织的两条线合乎情理,贴合整体的影片叙事风格。当我们可以宽恕伤害,我们给予世界的就只是爱了。片中常会出现的一句《欲望号街车》的台词:我总是仰仗陌生人的仁慈、我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永远不,这也仿佛也正是曼尼拉的心声。区别于一般的“大师”,阿尔莫多瓦没有表情淡漠或偏执疯狂,但他并没有显得情欲力超强或如思考者般神圣,在道德上没有试图摆布,却用狡黠来掩盖脆弱和暴躁。
    阿尔莫多瓦自己说过:生活本身充满着想要掌握权力的激情,因为社会的不平等,对个人来说,对于生活的激情,则是使生活具有意义的唯一动力,那是我所决定,所想要的未来!
    

写于 in传媒

 6 ) 致所有的女人

致所有的女人,伟大的母亲
娇嫩青春的形象属于儿子,他是母亲的一切,儿子在他十八岁生日滂沱大雨那夜为了追索女演员的签名而被撞死在马路上,完全能体会再嘶心裂肺的哭喊也挽回不了已消逝的生命的现实..我虽没有做过母亲,但是我的心也仿佛给戳了一个洞,仿佛被悲痛的母亲吸入了胸腔,一起同她流泪痛惜,胸中的窟窿每天都能听到风耙过的声音,整个世界已经崩坍.
母亲根据他儿子最后留在记事本上的日记回头去寻找她的过去她儿子孕育的地方他的父亲她的丈夫,一次次看着欲望号街车,她也曾经那样决然地抱着孩子离开他只会咆哮的丈夫.此过程中她遇上了间接造成她儿子死亡的女演员,却成为了朋友,她还象母亲一样地照顾天使般的年青女人和她生下的感染了爱滋病素毒的孩子,一个非常让人信任充满悲天悯人高尚情操的母亲,就象一座生动无比的碑让我们尊敬,同时也激发出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导演赋于她太阳般的光辉,心情展现真正的伟大的母亲形象就应该如此.博大的胸怀,容纳一切,并且坚韧无比.就象一只火炬.而她的儿子是她的灯芯.
而现实中更匪夷所思,她的丈夫是个装上了义乳的雌雄同体的男人,他照样使别的女人怀孕,还让她感染了爱滋病毒.. 一具死尸,却还在害人,他涂了N层白粉的脸哭起来时都觉得象是干巴巴的土地裂开一条条缝隙的可怕情景.
但是无论如何,他的儿子还是在想象他的父亲,觉得他有知情权,母亲应该告诉他一切.如果一开始母亲就告诉他他的父亲存在状态,他们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但是一切都不可能重回,他的父亲只能如此曲折地才会懂得龌龊的人生中,忽略绿光是多么悲惨的事.
但是同样是雌雄同体的阿悦(没法不记住他的名字,他的一生就是为了取悦众生为己任)却拥有着高尚的情操,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尊敬~这给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涂上欢乐的亮粉,人们不由自主地受她感染,她是个晓得人世忧苦的小丑,嘻笑怒骂,又丑又娇的模样就已经让人发噱.制造了强劲的笑声.
音乐和画面鲜明迷人,感染力强,镜头巧妙而自然,蓬勃强大的电流直冲入我颓丧的心境,这是我所看过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中最喜欢的一部.在这里,所有的女人在命运地强压下积极向上地生活着,也包括男人,如火种漫开于这个浑浊的人世,温暖了无数冷寂孤独的心,生活并未那么糟糕,就算到人生中的末日,却还可以去憧憬未来.

 短评

没看进去…不如其他阿莫多瓦大胆和惊艳。

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玛努埃拉留在罗萨身边照顾她,罗萨诞下的婴儿也取自己儿子埃斯特班的名字,苦难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这个新生儿竟然逃过了艾滋的噩运

8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肚里多了一颗胚胎,似乎穿过山洞的未来就不会孤独。胸前多了两块硅胶,仿佛镁光灯下的人生就不再艰难。三个埃斯特班的血液流经血管,女人就是有如病毒消失一样的奇迹。多羡慕只记得爱犬的老人,便不必日日被往事折磨。所有合照都缺了一块,每段记忆都丢了大半,可我还能背下整段台词,讲出多彩的一生。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以为你会在大雨里目送等了很久的那个人乘车离开。犹豫了瞬间还是追了出去。母亲站在巨型人脸海报前张望的样子太美。即使你已经离开,也要再看看带着你那颗心脏的人继续顽强生活,美满恩爱,情人终成眷属。老阿镜头下的女人们总是那么坦然自若,善良坚韧和无限包容。那么生活就不能再伤害你分毫。

15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既是时间线上的真实,又是一连串事件压缩的舞台剧,也有戏中戏的可能,文本的可疑始终存在,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乐趣。皆因男人而起(儿子的死、父亲的病、男友的逃),却只与女人有关,身份在女儿、情人/妻子、母亲中嬗变,又实际上都是“姐妹”。对红色的设计,像鲜花次第盛开。

18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阿莫多瓦如此迷恋人类的身体,他总是编出各种离奇剧情,想要究竟这一具皮囊与灵魂能够发生的最离奇关系的全部可能性。他让那些相爱的人们移植器官,变性,整容,在最妖艳的背景中上演最冰冷的剧情。在身体的切割与嫁接中,他是她还是你还是我?其实在人类共通的痛苦中,我们早已无法分离。

22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题材的电影,导演用缓慢流畅的镜头语言表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情和无坚不摧的坚强

2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2009年的第一天,报社,空荡荡。一天看了两部电影,这是第二部,最好的一部。比起不痛不痒的爱情、战争,这部电影要好看得多。阿莫多瓦,嗯,09年看完他以前所有的电影好了。喂!你,就你,新年快乐。

26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我怎么没看出什么好来?是我没认真看?

31分钟前
  • mon babe
  • 还行

阿莫多瓦说:影片表现的是女人承受痛苦的能力。鲜艳浓烈的色彩下是不可撤销的死亡和苦难,妓女变性人同性恋艾滋病吸毒等元素齐集,组成对宽容,豁达,坚强的母性的礼赞。《彗星美人》《欲望号街车》作为精彩的戏中戏。忘不了那笔记本视角和车祸时的濒死视角,忘不了那“时光隧道”和五彩伞。(8.8/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摄影和配乐景对女性的全方位解构都很出彩,善良优雅,风趣幽默,都是母亲的形象。

3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变性题材真的只有在阿莫多瓦的手里才会散发出这样动人的戏剧光辉啊!斑驳大块的艳丽色彩与细致入微的悲悯情怀相映成趣,光影浮凸出女性之美。——电影中惊鸿一瞥的美少年又要让人惆怅好久了...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场充满温情的悲剧,也算是我看过Almodovar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照例是惊世骇俗的情节主线,但看来一点儿也不觉得变态。摄影和演出都非常精彩,各种线索也够复杂,里面的人物感情比后来的Talk to Her更真实。这部电影也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女性片儿,剧中四位男性角色,一位刚出场没多久就死去了,另一位牵引所有剧中人的命运,却只在结束时出现了一下,一位是个女装的异性人,还有一位痴呆多年,连自己的女儿也认不出。女主角们坚强,善良,美丽,宽容,所有优点都占全了!哎,不过最后一小段尾声似乎有点儿多余。

44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阿莫多瓦的布景实在是我的死穴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几乎片中的每一位女性包括半女性都有那么一刹那闪光到让人肃然起敬。一个女人的力量,到底可以被拉扯到什么样的程度仍可以保持着坚定不移的爱和包容。

50分钟前
  • o”mygod101
  • 力荐

影片并不是从主流的母亲视角去表现母爱,而是通过大众眼中比较另类的人群来表现女性的宽容、乐观与善良。

5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最最感人的一部阿莫多瓦电影

5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重看#4.5;献给所有母亲的赞歌,美好的女性群像(几组母亲形象的对照,戏中戏映射的现实),在大块炽热红色中燃烧着向生、向善的勇气。阿莫多瓦以幽默、温厚、悲悯和最大的爱将各种奇观痕迹抹去,所有与人世落落寡合的抗争,所有疏离于主流社会标准的爱欲,在三个埃斯特万的生命延续与精神传承中,一切都消弭于无形,在往返的隧道穿梭(时间流逝)中,因人类软弱和欲望犯下的错得到宽宥。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B+ / 二刷观感略降, 尤其后1/3的节奏实在有点紧绷。初看对性别这一面没有特别深的感触;二刷倒是感觉阿莫多瓦的美学与其“女性”概念其实是高度相互内嵌的关系:人物情节色彩剪辑各方面浓烈饱和,整体又永远克制于沸点之下。因而能在营造具体“生活”同时完成“女性”的抽象、延展与开放。《崩溃边缘的女人》似乎是同样的道理,他拍的从来就不是狭窄的“女人”,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女性”的概念空间。/ 细腻真挚,狗血故事变得柔婉如波。女性与母性不再依附于性别而纯粹依附于情感,不带一丝宣教意味。相形之下《新女友》就比较像女性与LGBTQ命题作文。很难想象这么多艳丽的色彩铺满屏幕竟然完全不扎眼,配乐里深流的是西班牙的热烈情愫。戏中戏依然是亮点,爱也依然是戏里戏外涌动的唯一。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重看阿莫多瓦,深深感到世界范围内,若论拍狗血剧情,拍得最好的还得属他。首先他故事的确很狗血,其次又能在狗血中看到人性、女性的力量,再次还能拥有独特的美学,而美学,又必得搭配如此之狗血情绪,才能发挥其作用,可谓浑然天成。《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那么多杂草般生存的女性,其实国内这样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也比比皆是,为啥在银幕上展现出来的维度就这么少呢,动不动就是贤妻良母温良恭俭要不就是泼辣干练勾心斗角。

1小时前
  • 云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