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坚不摧2003

正片

主演:碧茜·英绰卡彻,Nirut,Sirijunya,差猜·阿姆沙万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 / 闽南方言年份:200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2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3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4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5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6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3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4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5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6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7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8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19无坚不摧200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鼓舞观众

≪坚不可摧≫,前有韩国人抗日,这回又来了美国人抗日。这虽然是一部战争片,却没有大场面展现战役。但却用了大量以记叙文的方式描写一位奥运青年忍一时痛苦,赢一世辉煌的坎坷经历。也算是部励志片吧,至少能鼓舞观众。配音,虽然还是老张那样,但居然是彭尧配男主角让我惊喜又意外。总之,值得一看。

 2 ) 囫囵吞大数据

开场的空战戏很带感,先声夺人的把气势打了出来。这一段的视觉冲击力除了源于激烈的交火,在很大程度上也该归功于机组小伙伴们的颜。青年女导演就有这么一个好处,就是在男演员的外形方面一定是严格把关,我国的特产《小时代》也是差不多的路子,这让我这种直男癌的观众都觉得十分受用。

去年布拉德皮带弄了部关于坦克的二战题材电影,而他老婆则执导了这部打飞机的,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就在我想着应该把这两口子请到中国来联手拍一部《舒克和贝塔》大电影以加强中美两国电影界合作时,影片却风格陡变,开始追忆起男主角夕阳下的奔跑和逝去的青春了。

我刚沉下心来准备欣赏一出体育励志故事,视线又被拉回到打飞机来了。经历一番有惊无险的迫降,主角一行人好不容易回到了基地,屁股还没坐热,又被派出去执行搜救任务,开着刚被他们玩残了的飞机。看到这时候我在想也许电影大体上会就这么沿着跑步+打飞机两条线交替前进,结果电影又开启了《少年派》模式。

一直都很担心那个麦克会对另外两人突施毒手,因为我最近刚看完的一部电视剧里有他扮演的变态杀人狂,汪洋大海上正是这类人群的特殊癖好发作的绝佳时机。结果他除了不像另外两人那么正能量之外,倒也没惹出太大麻烦。一边为鲜肉们逐渐变成肉干感到心疼,我一边想着《跑男Z的奇幻漂流》应该就是本片剧情的最终归宿了吧。因为《少年派》就是关于寻找信仰的,而从前面的伏笔看来,本片似乎也有类似的主题。结果在海上漂了一阵之后,主角们终于被鬼子俘获,舞台又转移到了战俘营。

于是导演掐断两根线之后扯起的奇幻漂流这条线又再次被掐断,貌似这个时候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这才知道导演在开篇时奉上的颜值颇高的小队其实只是个幌子,因为前戏结束之后这些人除了第一主角路易之外就全都不再出现了,包括我最喜欢的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的菲尔,那个原本看上去似乎要与男主角不离不弃、待在一起更加温暖的小暖男。作为补偿,导演在提高战俘营里的鬼子兵的颜值方面又下了一番工夫,于是有了英俊且骚包的牢头渡边。他与主角的对立是影片真正的主线。

美国佬拍关于日本鬼子如何凶残的电影,总是会让人觉得没有说服力。原因很好理解,当年这俩都不是什么好货,他俩之间打的太平洋战争本来就是狗咬狗,所以美国人在控诉日本鬼子时就明显不如平白无故被人一顿爆捶的中国人底气那么足、那么声嘶力竭、掷地有声了。说到日本鬼子的凶残形象,世界上再没有谁比中国观众更熟悉了,因而美国人就算再怎么往这方面用力我们也提不起兴趣来。不过我觉得主角刚关进战俘营时有个镜头很巧妙,就是他隔着门板看到外面自己的同胞正受到虐待,自己无能为力,又惊又怒的狂吼狂叫那一段。不少恐怖片的预告片也会用类似的手法,通过录下的观众反应来衬托影片本身的惊悚效果。这样的侧面描写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脑补能力,同时还避免了直接展现那些令人看了会产生不适感的画面。而片中正面展现的主角受到的虐待,除了毒打以外,大概最主要的就是骚包牢头蠢蠢欲动的眼神骚扰。好烦呐,这货真是一点都不知道自重,难怪人家不让他上前线。

主角好不容易熬到骚包牢头升官,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时他和其他战俘们又被转移去做苦力挖煤。在新的地方主角又见到了熟悉的身影和似曾相识的骚气眼神,“老天爷你一定是在玩我……”骚包牢头又想出了新的花样来整治主角,找了根又大又粗又硬的东西来让他举,还跟手下说如果他不举就掏出家伙射他。主角在举的过程中,身体与那根东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一下子激发出了他的信念和潜力,于是高举过顶。骚包牢头终于被主角的王霸之气折服,娇羞的打了他一顿之后,也再想不出什么新花样了,从此以后渐渐不再骚扰他。

仗打完了,日本鬼子决定带俘虏们去洗澡。被带去洗澡以为自己死定了、结果没死、于是带着死里逃生的激动心情痛快的洗澡,影片果然又不负众望的接进来一段《辛德勒的名单》。最后导演用字幕交代了一下主人公路易赞贝里尼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曲折的心路历程,观众看了无不感叹“哇这段好内涵,好想看,导演你为什么不拍?”最后的最后是现实中的路易赞贝里尼的一段传递奥运火炬的影像记录,如很多已经看过的朋友说的那样,全片最有情感冲击力的是这个跟本片导演的功力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镜头。

本片导演安吉丽娜朱莉这次是有备而来,她大概纵览几十部在奥斯卡上大放异彩的佳片后,经过一番分析比对,觉得自己已经提炼出这些影片的精髓,抓住了观众与评委们的脉门,只要依样画葫芦,小金人必定手到擒来。可是她材料虽然准备的充分,却是不加细嚼就直接吞下肚,于是难免消化不良,出来的影片模仿痕迹既重,且不同风格的几段模仿之间还不能相互融合,让人看到后面都很难相信自己几十分钟之前看到的剧情跟现在在看的还是同一部电影。这部传记片的传主路易赞贝里尼先生的人生经历实在太过丰富,以至于导演有些眼花缭乱,不知该挑哪些出来做重点展现。结果她挑来挑去,挑了四段出来,终于还是把包含赞贝里尼先生最重大心理变化的战后的故事给挑漏了。于是导演把这四段她自己没法强扭到一起的故事硬塞给观众之后,观众对于传主的内心世界还是只窥得一星半点。

前年科林费斯大叔主演了部《火车侠》,题材跟本片类似,而那部电影讲的恰好就是本片缺少的部分。不过本片没有拍出这部分情节来,倒也未必完全是坏事。因为这种主角从仇恨到宽恕的心理变化拍起来并不容易,以目前本片导演展现出来的执行力来推断,如果让她去拍后面的情节,电影只怕会显得更加凌乱。更何况,每次看到这种剧情,像我这样的观众难免会产生一种被代表了的不忿。毕竟,我始终觉得最有资格谈论原不原谅日本鬼子这个问题的是中国人。我为那些能放下仇恨的英国美国的老兵感到高兴是一回事,而对用电影这样的宣传工具去展现相关情节的态度则是另一回事。

相比起本片来,上面提到的那部《火车侠》未免太过寒酸。本片有着安吉丽娜朱莉这位有钱任性的导演,她为了让自己这部处女作显得更有看点,加入了像空战、海上漂流这样看上去颇有气势的画面。我觉得既然她本就无心拍战争结束以后男主角战胜心魔、走向宽恕的情节,而在刻画鬼子凶残形象方面又注定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那倒不如多花些精力拍点轰炸东京、原子弹爆炸这样的大场面,正好增添一下过年的喜庆气息。说一点题外话,我一直认为原子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与它的一系列兄弟姐妹让大国之间处于互相威慑的平衡状态,世界大战从此再也打不起来。而日本挨了两发以此向全世界展现了这种新武器的威力,也算是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了。和平万岁。

--------------------------------------------------------------------------------------
更正:安吉丽娜朱莉导演处女作应为《血与蜜之地》(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6397225/
感谢 @eternity(http://www.douban.com/people/58462881/)指正。

 3 ) 彪悍人生熬出的彪悍鸡汤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这句话用在路易·赞贝里尼身上恰如其分。这位传奇人物是奥林匹克长跑选手,参加二战坠机在海上漂流47天,被俘后经受日军三年的残酷折磨,高龄80之年跑步传递圣火,并在临终前见证了自传电影的完成。然而彪悍的人生放在新手导演安吉丽娜·朱莉手里,就有点叫人掌心捏汗。《坚不可摧》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是朱莉的导演处女作,她于2007年拍过纪录片《天涯共此时》,2011年又导出同为战争题材的《血与蜜之地》。她的野心也异常彪悍,第三部作品就要冲击奥斯卡。不过此举显然遇到了困境,赞贝里尼的人生实在太丰富,以至于她不知道该挑哪些作重点展示。

不过朱莉找到了应对之策,在博览了数十部同题材佳片后,她满心认为只需博采众家之长,依样画葫芦,便能拼凑出一部传记佳作。于是在《坚不可摧》中,有经验的观众便能依次看到《珍珠港》,《火的战车》,《少年派》,《重见天日》,《战场上的快乐圣诞》,《登陆之日》,《阿甘正传》,《铁路劳工》,《太阳帝国》等片的影子(在我看来,有一个镜头还颇像《雪国列车》)。可是材料虽然充足,杂拌的过程却生硬粗暴,模仿痕迹浓重也就罢了,不同叙事线之间的衔接也大为僵硬,要不是罗杰·狄金斯的摄影由始至终光鲜夺目,真要怀疑前后段落出自不同的电影。

似曾相识倒无可厚非,毕竟冲奥电影越来越趋于一个独立的片种,同质化严重。学院派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比如片尾打出补充字幕和人物简历。然而,字幕本应属于锦上添花,《坚不可摧》战后赞贝里尼对日军军官选择原谅的主题升华,仅用了寥寥数行字幕就交代完毕,主角被信仰拯救也是一笔带过,均显得避重就轻。如果结合原著,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显然比战俘营受虐更有戏剧价值。为何他能心安理得宽恕?考虑到进入被俘后,影片基调有向“虐恋情深”转移的趋势,难道真的是“因为爱情”?

科恩兄弟操刀的剧本,重心选取上令人费解,在朱莉的导筒下,更产生一种迟滞感,尤其体现在场景的转换中。新导演朱莉这回是被老编剧牵着鼻子走,暴露出艺术视野和叙述功底的匮乏。全局失当,好在细节仍足够抓人。片名《坚不可摧》,体现在汪洋漂流和战俘求生。于前者,是颜值登天的小鲜肉们逐渐憔悴虚弱,皮肤斑驳,脸色从蜡黄到枯灰,周身瘦骨嶙峋,被迫吞食生肉,在惊涛骇浪中祈祷,头顶是日本战机,身下是漏气的皮筏和虎视眈眈的鲨鱼,并要忍受同伴的死去。进入47天,生命像是进入了一种静止,白云凝滞不动,海水也成了死水,日舰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就像幽灵,对此他们连惶恐的力气也不剩了。

此后作为重头戏的战俘生涯,进一步考验意志。表面来看,虐囚段位并不高,无非殴打、浇凉水、大声呵斥、做苦力、跑到死、掌耳光和举重物,而且变态军官施虐时还受到下级阻力(据说该片遭致日本观众抗议,但影片恰恰表现了禽兽只是日军中一小部分,具有一定“美化”意义)。刑罚仅停留在皮肉伤害,未能动摇战俘团结患难之情,但对求生本能的摧残却是彻底决绝的。战俘没有生的希望——盟军战败,他们将永无天日,盟军胜利,他们又会遭到屠杀,所以此时坚持活着反倒需要真正坚不可摧的勇气。这是影片在励志层面释放的正能量,只是客观来看,战俘营人人向死而生,赞贝里尼一角即便经受加倍虐待,仍多少显得泯然众人。总的来说,这片子像鸡汤,没什么内涵,也没太多营养,但成色光鲜,分量够足,喝下去暖胃挺舒服。寒冬腊月里,不寄经典之望,来上一碗无妨。(文/方聿南)

 4 ) Huge Disappointment

A huge disappointment, and easily my least favorite movie this year. Angelina's self-loadedness is so apparent in this movie: she really does not have the talent she thinks she has.

She tries to cover the whole eventful life of a 80-year old, which is already a mission-impossible for a 2-hour-long movie, even with the help of the Coen brothers. She should have just focused on one part of the book, namely the last part about forgiveness and tolerance. Instead, the best part is just glossed over by a few seconds. It just turns out to be a messy mix of everything: Pearl Harbor, Forest Gump, Life of Pi, and th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or so many other movies about criminal camps.

 5 ) Humanity,Unbroken

本来,我不会在国内还未上映的时候就写这东西。我只是偶然在评分里看到一个影迷对此片给了个低分,于是我就写这篇文字。我好奇,电影在中国还没上映,他在美国看的?但,美国现在也没上映……他却标了看过,低分。然后我就进了他的豆瓣主页,在他公开给大家看的信息里确凿推断出,他就住在中国,那我就不解了,为什么他要给这部电影打低分呢??

然后,我翻开了这名电影“艺术家”的评论(他设置的公开,本来就是给人看的),发现他赞了不少很多那种,大脑情感功能区与理性功能区被切掉之后的人可能会欣赏的电影。当然,他也评价了一些对他来说太过“普通”的电影(在常人看来还不错),当我看到他对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大夸英文原著时,一群可怜的没读过英文原著,连翻译原著都没读过的人就在捧场,可实际上,影评早就与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作品,都相隔十万八千里了。

于是,这种人对朱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给了个差评。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科技夺取了人们心中的高大上地位,电影出现时,早就纳入了文明、高大上的范畴,电影与政治密切相关,就不奇怪了。于是,朱莉导演的电影得罪了很多日本人,他们攻击电影,攻击朱莉。参见:
《朱莉新片遭日本右翼抵制 批其丑化日军》2014-12-11 15:48:49(来源: 网易娱乐);
Japan nationalists slam Angelina Jolie's 'Unbroken' as racist(日本民族主义者攻击朱莉为种族主义者)By Veronica Linares ,Dec. 9, 2014 at 2:15 PM(网址:http://www.upi.com/Entertainment_News/2014/12/09/Japan-nationalists-slam-Angelina-Jolies-Unbroken-as-racist/3311418148565/);
Japanese Petition To Ban Angelina Jolie's 'Unbroken'(日本人请求禁止朱莉的《坚不可摧》上映)Noelle Talmon,December 9th, 2014 9:48am EST (网址:http://www.starpulse.com/news/Noelle_Talmon/2014/12/09/japanese-petition-to-ban-angelina-joli
……

很多美国人是不敢拍摄日军的二战暴行的,因为日本的经济,美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

朱莉第一部电影,也许得罪了很多人,但是,这就是勇气。有勇气的导演,才能赋予电影自由。

"In my long journey to get this film made, Angelina was certainly the catalyst director to connect with what I was trying to get going," says Baer. "Lou's story is difficult to tell in film, it's so long and so epic, but Angie wasn't afraid to take it on. For many years, others were afraid to take it on, but Angie had it instinctively in her creative soul." (引自报道文章Why Angelina Jolie Was 'Terrified' of Directing Unbroken,By Michelle Tauber,11/17/2014 AT 12:40 PM EST,网址:http://www.people.com/article/angelina-jolie-fought-to-direct-unbroken

 6 ) 做个骄傲的弱者

      晚上从办公室回来,打开电视,HBO在放去年的奥斯卡提名之一《Unbroken》。
      这部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一个美国大兵本来是长跑运动员,在二战加入空军为国效力,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被日本人捕获,开始了漫长的战俘生涯。大兵被安排在日本人的煤矿里做苦力,从早辛苦到晚,还时常受到日本军官的鞭笞。搬运煤块慢了,日本兵的皮鞭从身上划过,全本已经乌黑的身体,增加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战争的结束。有一天,日本军官让战俘们洗净身上常年积累的黑色煤渣,把美国大兵们押送到临近的小河里。美国人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末日了。我也想象着接下来的剧情:原本清澈的河水被他们染成黑色,接着枪响,河水又染成血色。
      到了最后的时刻,美国大兵们如黑色木炭似地站在水里。突然,象征胜利的美国飞机飞过。大家突然欢呼起来。旁边举着枪的日本兵也放下了枪,放松了表情。
      战争真的结束了。原本面目狰狞的日本人,在此刻也恢复了原本善良的眉目。
      脱下军装,他们其实都是少年,只是战争让他们变成了可怕的杀手。

      我突然想起了某次失败的面试。面前坐着一群这个学校食物链顶端的教授们,一个教授似乎不太给面子,不停地问奇怪的问题,
     “你这个研究有意义吗?我看没有”
      “你这个研究不能改变什么,为什么还做呢”
      “别拦着我,我就要继续问,到底有意义在哪?”

      关于我的学科意义到底在哪,我也思考了很多年。
      但是我好像被激怒了,我一直在微笑,但是我的语调很高。
      我说出最后那句“我觉得是有意义的”。我有看到有个教授露出惊讶的表情。
      大概在他们的位置上,不会有人会这样和他们说话吧。然后我意识到,我又一次掉入了面试官的陷阱。他们只是想看看,你到底会不会被激怒。
     我不记得是怎么走出那个房间了,还好没有哭,因为外面还坐着等待下一轮面试的人呢。
     面试之后也有听到过一些有关那个教授的评论,很直接,很不留情面,或者想要保护自己的学生。不过这些似乎也不重要;自那之后碰巧看了撒切尔夫人的自传,里面年轻的撒切尔曾经面试一个职位,也以失败告终,面试官给出的理由是,“This girl has too strong personality”。
    这个毫无关系的例子,也成了内心的安慰;Too strong personality,曾经以为是自己的优点,其实是巨大的缺点,是不是社会真的能允许个性强硬的人存在?我又想起来了大学辅导员说“我看你注定被社会淘汰”那句话;还曾经反复思考是否我成长的那座小城里,大家也都不曾示弱......自己如果以后成为面试官,一定对尊重那个来面试的人,不过我得先成为能面试别人的人……也许有的人就是讨厌我这样的,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这也不是第一次失败了,曾经就没当回事,这次当回事也是因为我成熟了;可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成熟的步伐是不是有点慢.......
       这场面试的后遗症持续了大半年,跟着我从休斯顿到武汉,从武汉回了休斯顿;从撒切尔的自传,到冯唐的小说;从早餐的麦片,到睡前的热牛奶。我衍生出许多思考,许多自责,许多经验,许多情绪,却没有再一次的机会,来检验我是否真的学到了什么。人生何必总是那么心想事成呢,努力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因为别人也努力了。
       好在这所有的东西都停止在了这部电影里。看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幕,我突然明白,也许以为在那个情景下,面试官只能选择对来面试的人狠一点,因为他们想选出最优秀的人,也因为,这好像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一直期待这部电影能有这样一个结尾:美国大兵们整装要回家的时候,曾经欺负他们的日本兵跑过来,拍拍他们的肩膀,说哥们对不起,当时我们是敌人,我只能选择对你们狠。然后美国人哈哈一笑说,没关系,我能理解,现在战争结束了,欢迎你来美国玩。
       喜欢西方电影,就是因为它们总是在探讨人性。人性会有缺点,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很多人也会爆发出极端的人性。而无论在哪种文化下,真正的成功者是能看清人性,时刻保持纯真与清醒的人。面试官在面试时,应该有人态度好一点,有人态度差一点,所谓民间说的,有人唱白脸,有人唱红脸。来面试的人,应该无论唱什么角,都能跟着应合。
      电影的导演安吉丽娜朱莉当然不会让我随便猜到接下来的剧情。她在影片的最后安排了一个彩蛋:故事的真实主角在八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自己心愿,在日本完成了奥运火炬接力。周围的有许多人为他欢呼,他向日本的孩子们微笑招手。这个战争时期他极度仇恨的国家,在和平年代也变成了友邻。而故事的主角,脱去战俘的经历来看,也只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
       看似事情真的是这样。有些人对你不好,因为某种情况下,他就只能做出那样的反应。某种时期过去后,利益冲突散去之后,人还是会露出善良的一面。怎么获取这种人性的善良,也是一门学问。既然大家都同情弱者,那么你就做个弱者吧,做个自信的弱者,或者做个骄傲的弱者。

 短评

朱莉从外语片《血与蜜》到这部,都是战争片题材,都以人肉身承受的巨大压力为重点,但很可惜,都没能深入挖掘人物核心抗争力的源头。。想说信仰,或更广义的东西,但两头都没顾上似的,再加上阿甘、少年派、劳伦斯先生三珠玉在前,大概科恩兄弟坐镇剧本也写不出花样吧?可惜啊。男主不错

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绑架观众情感的混蛋行为。

8分钟前
  • 管它如何
  • 还行

“能忍一时之痛,便能换来一生的希望” 开头空战以为是《珍珠港》,参加田径跑步后变成《阿甘正传》,漂流海上又转为《少年派》,没多久变成《为奴十二载》,战俘营恍如《战场上的圣诞快乐》,最后救赎又成了《辛德勒名单》……OMG

1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这位著名女导演不懂励志和纯虐是有区别的... 血条长并不是鸡汤...

14分钟前
  • 献给疯子
  • 还行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为了看miyavi去的 颜值太高了再加一颗星

18分钟前
  • 飞起来给你124
  • 推荐

坐在电影院好怕被当成日本人啊…

23分钟前
  • 塞尔吉奥
  • 推荐

自己合成/国语配音02:17:28/坚不可摧 Unbroken 2014 正版重混中译 国语 DD5.1 48 kHz 448 kbps.ac3

26分钟前
  • []
  • 力荐

渡边一定是深爱着路易。

31分钟前
  • Hoxier
  • 还行

绝对是今次颁奖季最水的一部片,把大量成功类型片的要素生拉硬扯到一起拼出这么个四不像。也就是刷刷演员的脸能看下来,不知道国内上映时能靠茱丽的人气骗到多少人进电影院。【求她别再导片了,简直是战争苦情界的沙马兰

3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较差

其实啊!豆瓣的评分有时也不一定有代表性。不过最后没有深挖重返日本的事确实可惜!

39分钟前
  • sixelA ma I
  • 推荐

最大问题还是定位太低,把一个真人真事搬上银幕,除了把人生磨难具象化成了一个日本军官外,没对故事作任何挖掘。过于重复的苦难,正能量煽情泛滥,而战后重返日本这最值得挖掘的点竟然用一行字幕就交代完毕,真是浪费了如此豪华的制作,迪金斯的摄影太美了,倒是德斯普拉的配乐有点失望。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130分钟【由多部看过的二战影片+少年派拼凑而成】的正片还没有最后1分钟的真人影像感人,还好死不死地一副传教士恶心的悲天悯人嘴脸。为何科恩兄弟+迪金斯+德普拉先生要趟进朱莉导演的片这种浑水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

45分钟前
  • Lycidas
  • 很差

这片剧情用一句歌词就可以概括,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48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还行

1.空战英豪+火的战车+少年派奇幻漂流+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2.黑暗里的微光隐隐的,但却能照亮整个天际!说的就是亚历山大•德斯普拉特的配乐;3.石原贵雅演得真棒;4.转场很生硬;5.没听错的话,片尾曲是酷玩的歌;6.注意一下,这片编剧是科恩兄弟、摄影是罗杰•狄金斯、而字幕翻译则是贾秀琰……

5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颁奖季申奥就是一种类型片,拍的好烂倒无所谓,重点是你要遵守学院派的规则和玩法,安吉丽娜·朱莉再次证明了自己毫无导演才华。一个传记故事,像是拍了4部让人眼熟的电影,复杂的故事反而成了毫无取舍的流水账,苦难就只是日本军官的肉体折磨,肤浅且松散的只能欣赏罗杰·狄金斯的摄影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15年初在电影院看的 非常喜欢 我都不明白网上为什么评价这么低 冲着主演“cook” 电影前半段少年派 后半段战场上的快乐圣诞 还要什么自行车!

58分钟前
  • Tweezlexhkdhj
  • 推荐

本来非常好的一个题材被朱莉平庸的才能浪费了,男主奥运冠军、被虐战俘、虔诚基督徒的多重身份并未得到很好的展现。从原著来看,释放归国后的经历更值得着墨,本片却将重点放在了战俘营的经历。然而同样是被虐待,本片的冲击力却远逊于《为奴十二年》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人家罗杰迪金斯都多大年纪了还跟你这上天入海的折腾,又是俯拍又是剪影交足了功课,那两兄弟估计是挂名的这本子半点科恩气质都没有我也不说了,你有钱有名当然可以任性但这么多牛人帮你就拍个超长sm大片好意思么……

1小时前
  • 云中
  • 还行

不能更赞

1小时前
  • 夏天的海
  • 力荐

刚开始以为在看二战片,然后看到了少年pi的漂流,后来却是肖申克和辛德勒的即视感是肿么回事?话说路易和渡边相爱相杀的节奏又是神马情况?。。。最后却是一个关于信仰和原谅的故事,但背后的岁月沉淀也只有字幕来代替了。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战争真TM太残酷了,活着太不容易了~For peace!

1小时前
  • 小鬼沙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