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儿女

正片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草原儿女 剧照 NO.1草原儿女 剧照 NO.2草原儿女 剧照 NO.3草原儿女 剧照 NO.4草原儿女 剧照 NO.5草原儿女 剧照 NO.6草原儿女 剧照 NO.13草原儿女 剧照 NO.14草原儿女 剧照 NO.15草原儿女 剧照 NO.16草原儿女 剧照 NO.17草原儿女 剧照 NO.18草原儿女 剧照 NO.19草原儿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建议改名为《蒙古概念》

前两天看了法俄合拍的电影《蒙古精神》(Urga,又名Close to Eden, 1991),看法如下:

1.又一部用西方眼光打量东方,借别人杯酒浇自己块垒“艺术影片”。

2.其目的大约在于满足作者自己和更多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毕竟另造一个文化上的“异域”和该异域上的“他人”使得厌倦了本土文化的人们有个去处,在精神上旅个游。好比是声色犬马的城里人偶尔去一趟西藏,在那里越不适应越高兴,觉得没白去。.

3.《蒙古精神》这种模式制作出来的电影和个人出国旅游拿个家用摄像机拍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录像相比,除了成本高点,规模大点,从艺术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的不同。

4.鉴于本片由蒙古草原风光和作者对蒙古人内心世界的臆想两部分构成,建议《蒙古精神》改名为《蒙古概念》。

5 电影开始时草原男人拿个套马杆追赶自己的城里老婆,套上了之后扑上去就想过夫妻生活。这一段落在我看来正是对本片创作思路的绝妙隐喻:西方人拿着自己的概念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人家蒙古牧民头上套,套上了之后也想爽一下。结果呢,弱女子把男人踹到一边,说搞可以,请戴避孕套。这个情节再次告诉我们,都是人类,哪有那么大差异。有些“艺术”电影工作者们就跟文化殖民者似的喜欢踏遍全球猎奇,别忘了再怎么转悠那也是在一个平面上,永远也没有那些真正往下挖掘文化标签后面个体内心世界的作品有力量。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事实:

《蒙古精神》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俄罗斯电影(最终法国电影《印度支那》获奖),除此之外该片还获得数个电影节奖项提名,并且曾经赢得9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受到世界各地艺术电影爱好者爱戴(蒙古和内蒙古除外)。

 2 ) 《蒙古精神》:当套马竿变成巨大的烟囱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3488.html

蓝天之下,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是静静流淌的河流,而草原之上,是白色的蒙古包,是一家人的温馨生活,这是富有诗意的传统生活,但是那蒙古包外面的自行车,蒙古包里面的电视机,却以一种闯入的方式改变了刚波一家人的生活:电视频道似乎永远只有两个节目,这一边是美国总统讲话,另一边是最具汉文化特色的票友演唱,美国或者中国,英语或者京剧,对于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蒙古草原来说,它们是外来的,是侵袭的,是隔阂的,而端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三代,以旁观却不安的方式面对这个新事物,他们应该躲避而坚守传统,还是融入而适应现代生活?

在这样的疑问里,答案似乎并不是单一的,当电视机的声音被关闭,当刚波的妻子帕格玛离开,似乎预示着某种独立,但是取代英语和京剧的是老母亲掐着电视包装袋外面的泡泡发出的声音,取代美国总统讲话和票友演唱画面的是牵着马的帕格玛——她在蒙古包外面,她在草原之上,却进入到电视画面里,成为一个现实的影像,而紧随其后的刚波,也一样变成了电视里的人物,他手持那根长长的套马竿,追随着帕格玛骑马越过草原。

现实被影像化了,这是取代,也是融入,这是离开,也是进入,而套马竿也完全变成了另一个剧情的起点:刚波将套马竿插在山坡之上,夫妻两个人却消失在画面里,他们在山坡的另一面继续着他们的故事:作为蒙古族人传统的放牧工具,套马竿其实也是一种宣示男欢女爱的象征,当他们在草地上插上套马竿,也就告诉别人,他们进入了男女欢娱的时间,远方的人便不要去打扰他们。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天地之间尽情享受,这是他们融于自然回归传统的生活方式,但是为什么要用套马竿来拒绝别人的旁观,可能会来打扰他们传统而又激情生活的又是谁?

这似乎是一个谁是旁观者,谁是入侵者的疑问。改变刚波和帕格玛生活的,似乎是一种中国政策,这一对生活在中国大草原的蒙古族人,虽然隔离在中国的城市之外,但是他们依然被政策所束缚,帕格玛是来自城里的女孩,嫁给刚波似乎隐隐的带着城市生活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就是无法自由的生下他们足够多的孩子,因为帕格玛知道,中国的法律规定孩子不能多生,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这对夫妻似乎已经遇到了生理渴望和政策制度之间的冲突,所以他们在生下最小的孩子之后,已经三个月没有同房了,而面对这样的无奈,帕格玛甚至逃避刚波的追逐,在最开始的镜头里,刚波就是骑着马,拿着套马竿,在草原上追逐着帕格玛,他用一种速度,一种激情,甚至一种愤怒,来抵抗帕格玛的逃避,那手中的套马竿已经不是那个欢愉的符号,而是一种武器,他套住了帕格玛骑着的马,又套住了帕格玛,从马上跌落的帕格玛被压刚波在草地之上,她的头发散乱着,她的脸上流出了血,她不停地挣扎……

现实一种,流血、疼痛和挣扎,渗透进这个传统蒙古人的生活里,在他们的世界里,本来是蓝天白云的诗意,本来是夫妻的恩爱和孩子的欢笑,本来是无拘无束的温馨,但是这样的生活却缓慢而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而除了刚波一家,俄罗斯人塞尔格似乎也在被改变的命运中走进了这片草原。一个为“国家”修路的俄罗斯人,一个开着卡车的外族人,似乎陷入到比刚波更深的孤独中,他进入这片草原像是一种闯入,那一辆在车身上写着“安全行驶”的卡车却在塞尔格劳累瞌睡中开到了河边,不仅是一次安全事故,更是对于这个异乡人的心灵写照。他没有调整好自己的作息,也不熟悉这片土地,当他偏离道路驶向那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也像是对于自身命运的一次偏离。而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他是茫然的。从车上下来,他看见了美丽的蓝天、白云、草原和河流,他忘乎所以地高声唱歌,他快乐地跳舞奔跑,却在那草丛里看见了惊飞而出的秃鹰,看见了让他害怕的尸体,而在这种惊恐中,他跳上卡车,将刹车当油门,将整个车头都陷在了河流里。

闯进而陷入,对于塞尔格来说,是自身命运的无奈隐喻,而在遇到刚波一家之后,他似乎更无法找到自己。语言不同或者是小事,至少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传递信息,但是对于他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习俗和传统和隔阂。刚波一家为这个远客杀羊招待,但是当一锅热腾腾的羊肉煮好,当刚波一家人端坐在那里邀请塞尔格一起进餐的时候,他却独坐在蒙古包外面,吃着自己带的食物,一点没有体会到主人的热情和和好客,即使在尴尬之后塞尔格礼貌性地和他们坐在一起吃羊肉喝羊汤,即使他端起酒杯祝刚波的母亲长命百岁祝一家人身体健康,他还是有一种无法融入甚至排斥的感觉,那一只苍蝇掉进羊汤里,他甚至厌恶地自言自语:怎么那么脏。对于塞尔格来说,这是道路的一次偏离,这是命运的一次陷入,让他感觉到孤独,让他体会出隔阂,也让他有了一种远离故土的哀伤。

如果说,刚波一家面对的是政策的难题,那么塞尔格遭遇的则是一种国家和民族的困境。在蒙古草原上,语言不通,习俗相异,没有自我的认同感,他更像是一个流浪者,而这种流浪似乎是一个民族的命运使然。在刚波一家的款待中,触发塞尔格情绪的是刚波女儿在拉手风琴时音乐的安慰,当那舒缓而忧伤的音乐传递出来的时候,塞尔格才找到了一种语言,他坐在草原上,天上是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底下是陷着自己卡车的那一条河流,在静谧的夜色中,他似乎想起了远方。

这种思绪是一种回归,当塞尔格后来和刚波进城之后,在一家中国酒吧里,塞尔格遇到了另一个俄罗斯人,但是相同的国籍并没有让他们产生共鸣,当同乡人嘲笑他:“还记得你祖父的名字,记得你曾祖父的名字?”他突然就陷入到一种哀伤之中,继而是一种愤怒,“可笑,灵魂?灵魂在哪?去你的灵魂,它只不过和列宁像章一样,只值两块钱!”在愤怒中,塞尔格记起了那片遥远的故土,那个遥远的家,那片遥远的记忆,以及那个遥远的自己,白雪皑皑的广袤土地,是俄罗斯的写照,但是在这个醉酒的酒吧里,塞尔格只有失落感,只有沧桑感,所以他跑上舞台,脱掉衣服,让乐队对着自己后背上的曲谱演奏那一首俄罗斯歌曲,这是他曾经作为一个战士,刻在身体上的乐谱,在歌曲世界里,有十字架,有英雄,有死亡,有革命,但是这刺痛了身体的乡愁却又是如此地割裂,慷慨激昂却又无比忧伤,激情四射却早已逝去,而最后被中国警察带离,却也浸透着异化的不安。

而实际上,在刚波以及和塞尔格身上,都有着某种现实造成的隔阂感,卡车的偏离,传统的解构,都成为他们遭遇的困境,而“进城”似乎又加重了他们的这种不适和尴尬,加深了他们的这种隔阂和矛盾。刚波是和塞尔格一起进城的,在他极少的进城经历中,这次又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妻子帕格玛让他买避孕套,因为只有这个器具既能使他们享受男欢女爱,又避免尴尬和政策的处罚。但是“买避孕套要问喇嘛”的刚波似乎无法接受这一种现代文明,他进城也像塞尔格一样偏离了道路。骑着马在热闹的街上,他被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被经过他面前的男男女女所吸引,他买冰糖葫芦吃棒冰,他注视男女的接吻和拥抱,他坐一个小时的旋转飞机,当然,他也和塞尔格到酒吧喝酒。

和塞尔格陷入到浓浓乡愁而无法自拔不同,刚波是被这样的现代生活所吸引,其实,面对现实,他们采取的是相异的方法,一种是在自我沉沦中迷惘,一种则是新奇感受中慢慢融入和接受。而其实这两种对待现实冲击的处理方式,在刚波回到草原的那个梦里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他骑马而归,马上却多了两件东西,一样是城里人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一样则是传递信息的电视机,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沟通的工具——刚波被吸引的那对男女就是骑着自行车离开的。所以刚波带回来这两样东西就是一种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在草原上却变成了一种异化的象征。当刚波吃了从城里买来的罐头和饮料,陷入到那一个梦里的时候,出现在面前的是一对骑兵,烈烈的军旗,嘶鸣的战马,将他带到先祖成吉思汗的时代,而邻居巴亚图就是那个成吉思汗你,自己的妻子帕格玛变成了成吉思汗的妻子,他们问刚波的问题是:“你是蒙古族人?兵器呢?战马呢?你为什么不进攻?你为什么要进城?”在刚波无法回答的时候,他们将他捆绑起来,而这是塞尔格出现,他的卡车停在山头,正在向这边呼救。成吉思汗命令手下将塞尔格也捆绑起来,两个人被五花大绑,而那台电视机,那辆自行车,那辆卡车,都被毁灭。

一个梦,逃逸在现实之外,却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破坏方式,邻居巴亚图曾经就是一个整天弄得醉醺醺的人,而他的这种醉态与塞尔格远离故土时在酒吧里的醉态不同,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一种融入,他整天骑着马无所事事,却总是带着小红伞、红箱子,还不断给刚波一家带来礼物,一只玩具喇叭,一个香蕉,一只苹果,一个鸡蛋,或者还有一张自称是在美国弟弟的海报——分明是史泰龙的影视海报,便成为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而当他在刚波的梦里变成成吉思汗,却也是对于现代生活的一种破坏,自行车、电视机,卡车,都不能在蒙古草原上存在,返祖是寻找一种根,但是却是破坏性的。一种是醉态的沉迷,一种是回归的梦,刚波的那个梦其实和塞尔格吟唱的俄罗斯歌曲一样,呼唤着英雄的解救。塞尔格在酒吧里唱歌的时候,就是怀念那个英雄的时代,而成吉思汗的旗帜和战马,当然更是对于历史一代天骄的怀念。

在梦境醒来之后,刚波在彩虹之下,跳起了传统的蒙古搏克式舞蹈,而塞尔格也在草原之上,在刚波的女儿手风琴声里再次唱起那首歌,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的回归,对于民族寻根的醒悟,在不断被冲击的现代社会里,在传统逐渐沦丧的生活里,蒙古精神、俄罗斯精神是不是需要这样的坚守?而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对于个体命运关注的电影叙事,其实也是整个民族命运的现实情景,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拍摄这部电影是在1991年,而1991年的履历上不仅写着他的团队创作历程,也写着那个叫做苏联的国家的解体——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似乎在逃避中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塞尔格就像是那些流浪的俄罗斯人一样,在偏离的道路上寻找归宿,寻找心灵的故乡。而蒙古,曾经创造了帝国伟业的民族,也在一种历史的翻转中陷入在迷惘里。

“很早前,我就想拍一部中国内蒙的影片。至于为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出于一种下意识,也许是要延续祖先前进的足迹。蒙古人曾经统治俄罗斯二百七十多年,我们的血液中早就混有蒙古人的血。”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都变成了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探寻的主题,但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显然并不是要恢复那种辉煌,并不是希望依靠英雄来救赎,英雄主义只是一个梦,当刚波骑着马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上的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尴尬的英雄,而骑着马的巴亚图甚至穿过了塞尔格约会的那个走廊,穿过了小女孩读着十月革命那些文章的那扇门,也穿过了到处是自行车的街道,看起来也像是一个没落的超现实影像。

沉沦和救赎,醉酒和英雄,其实都是一种矛盾,甚至是一种逃避,而当最后那套马杆竖立在山丘之上,刚波和帕格玛继续着男女欢愉故事的时候,这一种坚守和妥协的矛盾越发显出其哀伤和尴尬,“我就这样出生了,我是刚波的第四个孩子,名叫铁木真。”第四个孩子是一种继承还是一种反叛,铁木真预示着新的蒙古时代的到来,还是一种对历史的颠覆?当那片草原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沙地,当那套马竿的地方矗立其巨大的烟囱,当“我”的声音被电话铃声粗暴地的打断,现实或者是更为困惑的存在,“我已经结婚,但暂时没有孩子,去年和妻子去了贝加尔湖看俄罗斯人,明年还要去洛杉矶。”结婚是一种归宿,但没有孩子,亲近了俄罗斯却也要接近欧美文化,这或许才是最本质的融合和撞击。

 3 ) 《蒙古精神》笔记

很多年前,我从荐碟杂志上得知此片,但一直误认为是外蒙的故事,今日资料馆一看,居然是中国内蒙的故事,给惊着了!

米哈尔科夫敏锐的捕捉到蒙古族面对极速发展的全球化变革、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中最后守护的游牧图景。

曾经的杭盖乐队

看过后,就让我想起第一次看杭盖乐队演出的情景,乐队主唱胡日查全程中唯一一次对台下观众说的汉话:“我们再也不能游牧了!“这句话五味杂陈,而个中意味,想必在二十多年前的这部《蒙古精神》中或许能解释一二。

片中多用京剧来暗喻汉文化对蒙古族的冲击,进城那段这种冲击尤为强烈,而且片中的蒙古夫妇面对不只是汉文化,避孕问题其实是对于成为一个“现代人”的问题,古代伟大的民族面对着现代化文明的刺激、诱惑以及冲击,就像那台电视机一样,只有美国总统和中国京剧两个频道,沒有自己民族的频道,面对这些,蒙古族是无法阻挡的,就像刚巴的选择一样,生育可能是对现代化文明进程最后的抵抗。但反过来想,刚巴隔着电视机在看我们,我们有何尝不是隔着电视机在看他们呢?

另外片中运用史泰龙做为美国的隐喻,但到底是对美国霸权还是全球化的指涉或者二者兼有,无法明确,只能先存疑了。

我很困惑,为什么一个俄罗斯导演来内蒙拍这么一片儿,当然影片中有对苏联覆灭的况味,片中俄国司机在歌舞厅唱的那首歌究竟是苏联时期的,还是更早的沙俄时期的,我对此认知不足,无法确实,继续存疑,不过我猜想也许是蒙古文化受到汉文化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意识的冲击和苏联对俄罗斯文化的创伤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触动米氏来内蒙拍摄此片。

片中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北方城镇影像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弥足珍贵,简直和现在两个世界一般,内蒙的朋友看过也感叹是“满满的回忆”,而从影像中也能感觉到,有些东西已经逝去了……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

如今,《蒙古精神》确实验证了游牧民族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失败及妥协,与之伴随古老游牧文明的消亡,无不为米氏极其敏锐超前的文化视野和广阔的格局慨叹!

2016.11.15 记录

 4 ) 随手记录一下喜欢的情节

1、俄罗斯人车上打瞌睡,车跑偏到草原上,直奔湖去,湖边急刹车停住。这个看起来是俗套,实际是为下面的动作铺垫。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喊着妈妈跑回车内,想倒车踩了油门,半个车掉入水中。

2、俄罗斯人看到天葬往回跑,镜头往天葬地点推,让人一点一点紧张,怎么收尾呢?用突然飞起的老鹰,妙啊。

3、影片开头:刚波像追猎物一样追媳妇,用套马杆套媳妇。。。刚波你真绝真野真操蛋!

4、媳妇不愿再生孩子,刚波妈妈抱怨儿子娶城里姑娘。

5、杀羊。这个已经仔细了解过。

6、蒙古一家人等俄罗斯人进屋吃饭,就那么默默的眼巴巴的等,不卑不亢,俄罗斯人就范。

7、可爱的醉鬼骑着马穿过屋内的走廊。

8、刚波咬糖葫芦。

9、刚波给喇嘛放下一个苹果。

10、俄罗斯人脱掉衣服,让乐队照着他后背的纹身奏华尔兹。。。嗷嗷嗷,震撼我的是结尾时,刚波女儿照着他的纹身拉手风琴!

11、俄罗斯人说,灵魂2块钱一个。(一看到俄罗斯人就想到战争与和平,尤其是娜塔莎和娜塔莎父亲卸掉家产救人的形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就是俄罗斯人的善良与灵魂!~)

12、王彪抱着他媳妇,背后睡着他的小孩儿,小孩儿旁边睡着刚波,刚波身边睡着那个修公路的俄罗斯人,嗷嗷嗷,真有爱!

13、刚波关于成吉思汗的梦。

14、库伦插起来。就是说,他们去野合了。。。然后有了第四个孩子铁木真~









 5 ) 《蒙古精神》观后感

蒙古精神
0、关于导演
蒙古精神》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是俄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1945年生于莫斯科艺术世家,父亲赛吉米亥科夫是诗人兼作家,苏联国歌即出自其手笔,母亲亦是诗人,哥哥同时也是俄罗斯名导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背景补充:影片中蒙、苏、中相关的历史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91年苏联解体

2、印象深刻的片段
一个梨一个鸡蛋男女主人翁幸福的模样

3、两个疑问
(1)片中醉熏的骑马人,打着红色的伞出现在影片的前中后,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用意是什么?对比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疯女人的设置
(2)为什么要坚持生第四个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规定:蒙古族公民,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非城镇户籍的蒙古族公民,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三胎。生第四个,是对这个政策的啪啪啪的反馈。

4、蒙古风土人情
(1)天葬——天人合一(2)蒙古式宰羊

5、电影主线中各类符合象征
(1)配乐
关于蒙古精神的主线之一,那首纹在背上的歌曲。
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圆舞曲优美的旋律曾是舞厅的首选曲目,文革期间的中文改编版又流行于远离家乡怀念亲人的知青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此歌原唱至今不能在国内播放;

京剧:一开始司机听京剧,表达了是在中国,还没有发现草原。是一个前奏。而最后,那个电视里,京剧和国际大事的交错,男主角都不喜欢。还不如去啪啪啪,造小人。而啪啪啪的模式,用的就是最传统的---套马杆。(汉文化的强势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2)史泰龙的画报
第一滴血电影的反革命的符号象征
(3)俄罗斯小男孩读书片段+结尾电视出现的人物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欧亚主义
拉斯夫主义+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

6、电影的主旨
(1)比较视角下的现代化:古老帝国的没落+古老民族的落寞、俄罗斯的乡愁+蒙古人的困惑
三代人对现代文明产品的态度:孩子目不转睛,老人熟视无睹,男主人翁不断的换台
(2)俄罗斯民族对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

7、叙事风格
(1))纪录片式风格
(2)俄国外族眼里的蒙古文化,国人拍会什么样的?
(3)俄罗斯电影总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
(4)超现实镜头,过去、现在、未来交织一起

8、优秀影评摘抄
(1)夹在改革开放10年的中国与即将解体的苏联之间的特殊作品。前半段似纪录片风格,进城后瞬间进入感觉,结尾很回味,不只局限在民族,政治,意识形态对比上,具有对传统文明精神与现代文明关系的更宽广的思考。诸多象征符号和镜头对老塔有所继承,电视机尤其是神来之笔!NewAge配乐对影片氛围营造的很成功
(2)米哈尔科夫眼中的蒙古夫妇,蒙古男人眼中的中国城市,中国观众眼中的迷失没落,或许凄怆。杀戮,生育,马行在狭长走廊,苹果鸡蛋分情郎。特别中意遗忘祖父名字的一怔,及相呼应的成吉思汗大梦,叱咤怒喝奕奕有神。
(3)文明先进的力量必然向外侵略,落后的文明随着时间逐渐消失。让人无法常怀的失落感填满了胸腔。
(4)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

时间和空间的乡愁,在草原与卡车(城市)、寺庙与避孕套(药店)、歌舞厅与战争废墟(《满洲里之山》)、马与自行车(飞机)、成吉思汗与电视机(只有关于中美的节目)、套马杆与烟囱间相叠。蒙古精神的另一面是那位永远醉熏歌唱骑马游荡赠予食物的邻居(神性,或者说幽灵)。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

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人类与自然,相关思索都在影片里得到了不少体现,并且米哈尔科夫也理性地保持着一个西方人应有的克制,没有陷进被批迎合西方口味的圈套,因为他切入的是蒙古,而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他背后惋惜哀悼的还是草原以北那片广袤的俄罗斯土地。蒙古不过是另外一个影子罢,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约束,在他们身上勒出了印记。

9、拓展影片
(1)烈日灼人
(2)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3)第一滴血



 6 ) 蒙古精神

这是一部思想深邃、寓意丰富的电影,真心喜欢!
 什么是蒙古精神? 1.人死后回归大自然,肉体被抛在野外被鸟兽吃掉,精神却永远留在人间; 2.宰羊时,轻轻地一刀下去,不让羊感到痛苦,让羊的眼睛闭上; 3.热情好客。全家人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蒙古包外的客人,等着客人来了才肯开始吃饭。 4.对自己生活着的草原的无限热爱。
“哦,老天帮我”,俄罗斯人谢尔盖吃羊肉的那场戏很喜感。
一、小姑娘在蒙古包里拉手风琴,谢尔盖流泪了,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明月挂在天空的画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俄罗斯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二、导演并没有把画面在明月处定格,而是稍作停留之后,把镜头从天空中的明月那慢慢拉到了草原上栽进水里的汽车那,汽车(更是谢尔盖)此时此刻是那么的孤独(内心)。这一段,电影表现得异常精彩,导演的功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夫妻两,你一口梨,我一口鸡蛋,眼睛里只有对方,互相关爱着对方,这画面真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
在舞厅喝酒,谢尔盖迷失了自己的精神(灵魂)。
现实的画面在电视机里反复出现,何为现实何为虚幻?!
现实的(物质的):
1.自行车;2.电话铃声;3.烟囱;
非现实的(精神的):
1.成吉思汗和他的马;2.歌声;3.套马杆;
结尾处,电话铃声不断反复刺耳地响起,那是对现代人发出的的一种警报。
电影开头,男主角贡巴的蒙古朋友,红色!红色的伞,红色的喇叭,红色的箱子,红色的帽沿。这是一种怎样的寓意?

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沙宝亮的那首歌《鸿雁》,那么的悠扬婉转,那么的荡气回肠。“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短评

过分平庸着抒情;传统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以及时代的发展,先进文化对其游牧文化的渗透与改变。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识彩色电视机

14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太绕了,竟然要在中国,通过讲成吉思汗远去后的蒙古,来说苏联的终结。还是难以摆脱在几个民族之间穿插叙事的时候被民俗迷住,不过倒是能看到不少90年代的集体神情,一种往现代过渡的进行时。

19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艾玛里面女儿拉的那首手风琴曲我小时候拉过无数遍!!前奏一出来我简直震惊了。嗯拍的特别特别美。看完简直不想在北京待了想立刻买火车票去二连浩特。

23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处处皆是神来之笔:达达的马蹄踏过城市的街巷,一边是好奇的窥视,一边是无措的尴尬;电视连结起历史与现实,金戈铁马的杀伐已成梦呓,现实的银幕上,要么是英文的喋喋不休,要么是汉族的古老传统,蒙古只能迅速抽离;最后一幕,高耸的烟囱,勃起的到底是谁?

27分钟前
  • dellizheng
  • 力荐

1.米哈尔科夫真是视野广博啊,跑来内蒙搞俄国人的乡愁,适合中国人的片子让老毛子拍了,还念念不忘拉上了美国人客串。2.传统与文明的冲突确实拍得好,那种无奈和悲哀,还有面对未知的新鲜感都说了出来。3.巴亚图骑着马走在俄国人的走廊上那段太迷幻了!4.最后成吉思汗那段总感觉是他黑泽明看多了…

30分钟前
  • 安托万
  • 推荐

至少从表面上看,大致讲的就是曾经对中俄两族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如今又被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后两者冲击着的蒙古人如何倔强的坚守着自身根植于大地的历史、文化和古老信仰。深谙文明、繁荣和未来的我们看后也许会觉得迂腐狭隘,但显然导演比我们更理解野蛮、荒凉和传统。

33分钟前
  • 炮灰lz
  • 力荐

这片子绝了 大师水准。诗性 美学 史料价值 民族特色 幽默感 剧情 思想性 一样俱全。蒙古包里的生活如此简单美好富有活力!ps 老毛子好怂 宰羊炖肉 大快朵颐 天葬循环 多么健康环保!看得我都流哈喇子了!

34分钟前
  • munianhe
  • 力荐

不是蒙古人拍出这样的电影,不是中国人,是个俄罗斯人!这个了解西方和东方精神的民族,这个矛盾痛苦的民族,这个注定会伟大的民族。好了,回到片子本身,我用一种很不怀好意的思维来揣测这部片子的背后,苏联的导演用蒙古人的没落来表达自己国家解体的落寞,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之后有什么呢?在那个令人惊叹的帝国灭亡之后还有什么呢?同样,苏联的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会想些什么呢?我把这部片子看作苏联人的痛苦和思考,与蒙古人关系既近又远。

38分钟前
  • Trailleo
  • 力荐

非常兼顧東西方觀眾的老米電影(老米親自配音)。猶愛電影對90年代初內蒙的鏡頭描寫(老米打了醬油)。而小女孩的手風琴,Edward Artemiev的神秘開闊的BGM,舞廳裡頭的靡靡之音,謝爾蓋高唱的《滿洲里之山》,以及搖滾和蒙古民樂都成為了聽覺所能感受的文明和精神的交織和衝突。

39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米哈尔科夫总是做一些高概念的东西,不过情感方面做的也不错,旧时代的幻灭。很喜欢:男人坐旋转飞机睡觉、铁木真幻想后男人的奇怪舞蹈、电视从美俄和谈切换到妻子骑马场景这三处。至于标志着美国资本入侵的骑马邻居,则稍显生硬

40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讲的主要是一个问题——不要忘了你曾祖是谁。可惜几年以后米哈尔科夫慢慢把斯大林当成自己曾祖了。最后一个镜头寓意深刻:草原上有那么多车辙,有的往东有的往西,每条都想绕开远处它要到达的那个地方,但最后每条车辙都无可奈何地通向了那里,那里竖着根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

44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俄罗斯电影总是带着浓浓的诗意文学色彩,镜头下广袤的大地,对生活的土地的赤诚的爱,没想到《毒太阳》之前导演就有如此佳作。俄罗斯民族对于解体后的缺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面对不可逆转的工业浪潮下游牧民族的进与退,那几个超现实镜头乃点睛之笔: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说不出的滋味

49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力荐

米哈尔科夫就爱拍洗脑片,主演真的不是浅野忠信?凭什么逗比都叫谢尔盖……

52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这是一部来自家乡的片子,遥远却熟悉的公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醉醺醺骑马爱唱歌的蒙古人,满脸严肃喝多了也爱唱歌的俄罗斯族人,构成了现代社会之外,不容于主流的民族悲歌。过着现代生活,丢失了铁木真和苏维埃的铁血雄浑,唯有在酒精的迷醉中才能依稀找回昔日超级帝国的一丝灵魂。

57分钟前
  • 尤米尼斯
  • 推荐

套马杆就是男主骑马时端着的那根杆,平时是赶羊喝马,栋起来就是行房。高原平底的草原,蜿蜒的河流,蒙古大地上本就充满野性,天生天养,蒙古人常常仰望苍鹰,死后天葬,喇嘛教是他们的信仰,他们很有钱,却不冒出什么物质需求、也没那么多疑问,因为跟随自然就好了。城里骑马格格不入,草原里的电视同样格格不入。刚波觉得成立很新鲜,旋转飞椅、避孕套、游戏机、歌舞厅,鸭舌帽,但最后他还是栋起了套马杆。刚波梦见成吉思汗,被野蛮对待,城里人也觉得刚波是也野蛮,所以塞尔格一开始看着那血腥的剥羊,受不了,但是靠近那么一了解,又真香。但最终,草原还是躲不过现代化的入侵,那栋起的不是套马杆,而是烟囱了。草原的野性失去了,蒙古人还能何去何从,苏联解体了,俄罗斯人又何去何从。

59分钟前
  • EeveeKu
  • 还行

平稳的镜头,从容的叙事,以及最后的脱力大幻境映照的现实现代化力量同草原传统文明的冲击都很有爱

6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两个心中装着遗憾的民族

1小时前
  • 辽东胖尊者
  • 推荐

蒙古族的我可能没有蒙古精神… 怕了怕了 不过确实有帮助我了解我民族的文化

1小时前
  • 🍑Polaris.J
  • 还行

米哈尔科夫在91',他其实是羡慕蒙古族啊。遗体任凭飞鸟啄食,死也不带避孕套的刚波,铁木真大军凭空出现,只有戈尔巴乔夫和京剧两个频道的电视里突然蹦出萋萋芳草……所谓蒙古精神。俄国人唱的歌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天鹅之歌结尾的那首曲子。心有戚戚焉。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