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者

正片

主演:劳洛·查坦德,加布里埃尔·米勒,麦克·多普德,Pamela,Fu,柯林·坎宁安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年份:199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沉默者 剧照 NO.1沉默者 剧照 NO.2沉默者 剧照 NO.3沉默者 剧照 NO.4沉默者 剧照 NO.5沉默者 剧照 NO.6沉默者 剧照 NO.13沉默者 剧照 NO.14沉默者 剧照 NO.15沉默者 剧照 NO.16沉默者 剧照 NO.17沉默者 剧照 NO.18沉默者 剧照 NO.19沉默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第四集:恰多,听好了,砰,啪,嘭

首先,说句对不起,这一集拖到现在才更。可能是仍沉浸在第三集的震撼里,迟迟没有回过神来,所以才拖延吧。抱歉。

言归正传,继续第四集。

1.上集尾声,毕邱莉写信时昏倒。这一集开头是毕邱莉苏醒,然后接到儿子夏维关切的电话。在对话过程中,毕邱莉谎称之前她在洗澡,所以没听到电话铃声。她对儿子隐瞒了病情加重的事实。

(母子相互隐瞒的桥段渲染得还不够到位。如果毕邱莉晕倒,被外人发现,救醒,然后接到儿子的电话,隐瞒病情,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个身为外人的知情人在场,可以起到替观众共情、着急的作用。)

2.毕邱莉带着她写给何塞马利的信找何祥,请他转交给何塞马利。何祥不太情愿,但勉强答应,他会转交给米伦,而米伦是否会转交给何塞马利,他就不管了。何祥承认他几乎不去监狱看望儿子。(从一开始,何祥就对这个儿子参加埃塔组织有意见。)

3.几个过渡镜头:老年毕邱莉走过小巷,然后镜头利用走路的相似动作,切到过去时,中年毕邱莉经过广场,不远处的米伦跟神父说她跟毕邱莉已经没有来往;恰多开车出去前,总会拿探测器检查汽车是否被安装zha弹。

4.夏维带女友回家吃饭。毕邱莉不太满意儿子女友,觉得她年龄太大。恰多则非常友善,没有什么偏见。

(结合后续的情节,仅从剧作考量,毕邱莉和恰多对夏维女友的态度,应该反过来才合适。因为即将被杀的是恰多。恰多生前反对,他死后,夏维立马跟女友分手才比较合理。毕邱莉赞成,后来发现儿子跟女友分手,心会更痛。电视剧的处理有点落入常见俗套:母亲潜意识里一定排斥未来儿媳。)

5.何塞马利和队友从上级那接到一个任务:去何塞马利老家附近搞破坏,制造混乱。何塞马利有点心虚地问,能否换个地方,被上级否定。

6.恰多去他创办的公司上班,发现员工罢工、搞破坏,心里非常难过、无奈。他去儿子住处找他,遇见夏维女友。稍后,恰多告诉儿子,他遭到埃塔的勒索和威胁。儿子劝他,搬到圣塞巴斯蒂安。

当晚,恰多在公司整理文件。一伙人把着火的东西扔进公司。恰多悲愤地痛骂这群混蛋。

稍后,恰多准备开车回家时,何祥找到他,要道歉:我白天虽然不理你,但是我希望你明白,我是在脑子里跟你打过招呼。恰多直指何祥懦弱。

7.何塞马利和队友又拜见了一些人。言谈中,他依然认为,自己要做的事非常荣耀。

(严格说,本集何塞马利这条线比较枯燥、乏味。我想,问题出在,没有具体的展现埃塔恐bu活动的情节。只是不断地认识一些人、领任务。氛围营造的不是很好。)

8.现在时。何祥把毕邱莉的信交给米伦。果然不出所料,米伦立马撕掉了信,扔进垃圾桶,并让丈夫别再去菜园了。

夜里,中风的阿兰查挣扎着爬起来,从垃圾桶里翻出了毕邱莉的信。半夜起来偷偷去喂兔子的何祥发现女儿,把她扶到床上。阿兰查躺在床上,看见信上的只言片语。

9.过去时。恰多在车库遇见失踪多时的何塞马利,并跟他说了几句话。回到家里,恰多把这件事告诉了毕邱莉。(解释毕邱莉多年以后一定要找何塞马利问明真相的原委。因为丈夫临死前提到此人。)

第二天,恰多被杀的那一幕再次重演。这一次,我们离真相更近,看到的细节更多,但依然不能看清他的脸。恰多出门,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开枪杀死。凶手穿着打扮和第一集出现的何塞马利及队友非常接近。

10.何祥工作时听同事说,镇里死了个人,他还以为是警察。回家后,米伦告诉他:恰多死了。何祥伤心、气愤地踢垃圾桶。但米伦只是冷冷地说,战争就是要死人,没办法;别忘了,我们还有个儿子在斗争。

当夜上床睡觉时,何祥忍不住哭了。米伦冷血地说,你要是为恰多哭,那我就去另一间屋睡了。何祥第一次对妻子爆粗口:我他妈爱哭谁就哭谁。可见他有多难过。(但为时已晚,悲剧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第二天清晨,何祥独自外出骑自行车,去他和恰多生前常去的那条马路,缅怀死去的朋友。

这个地方意思到了,但处理得还不够到位。睹物思人,一般需要非常私人的物(自然环境当然也可以,但因为空间过大,表演就需要外放一点,需要真哭出来),然后配合相应的表演,才能把意境渲染到位。比如第一集毕邱莉看见那张桌子后几欲落泪就效果惊人。

这里,我觉得让何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明显落泪(给近镜头),会更好。因为他周围没有人,可以尽情地释放悲伤。观众看的时候也会立马get到他为什么而哭,并且感同身受。

11.恰多的葬礼。神父劝毕邱莉,不要在镇里举办恰多的追悼会。毕邱莉含泪拒绝:你们已经说服我,把恰多葬在圣塞巴斯蒂安,追悼会一定要在镇上举行。

女友安慰夏维,她会想办法让他幸福的。但是,被丧父之痛击垮的夏维冷冷地回绝了:我此时想不到比幸福更大的幸福了。两人忍痛分手。

(太快了。这里就看出8集的容量导致的问题了。很多需要更长时间刻画的情节,一场戏便解决了,走马观花,反而力度不足。悲剧对家属造成的伤害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情节来刻画。)

12.现在时。阿兰查告诉毕邱莉,米伦把她写的信撕了,而且米伦充满怨气。毕邱莉没太在意,她预料到会这样。

阿兰查建议毕邱莉直接把信寄给何塞马利。

结尾处,毕邱莉几经犹豫,终于寄出了信。

老实说,这一集的信息量是不足的,也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们除了知道夏维交过一个女友,因为父亲被杀,所以分手之外,没有太多新的往事或秘密被揭露。至于毕邱莉写的信被米伦撕掉,也是在观众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把更多的篇幅用来刻画镇上出现针对恰多的标语后,恰多和毕邱莉面临的排斥,和来自暗处的威胁升级了,或许效果会更好。(剧中的员工捣乱,夜里有人烧公司不针对人身安全,紧张、揪心效果其实不够)

而且夏维带女友回家,为什么没看见那么大的标语?有点反常了。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戏也会更足吧。

不过,经过第三集的高峰,暂时有一个小小的回落,也是正常的。

期待后续的内容吧。

 2 ) 第六集:祖国与鬼话

第六集质量总算回升,继续期待。

1.尤金之死。

埃塔组织成员尤金被发现死在野外。组织为他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以此煽动群众对西班牙政府的不满。葬礼之后,米伦逼迫丈夫去看望尤金他爹,何祥不情愿,但更不想听米伦唠叨,于是动身前往。两位父亲处境相似,各有一个加入埃塔的、不省心的儿子,可是现在,尤金死了,何塞马利不知身在何处。

尤金他爹说出实情,儿子是因为恐惧被警察抓捕,所以畏罪自杀的。却被组织利用,说成是被警察杀害。并告诫何祥,如果我知道我儿子在哪,我一定会向警察告发他,那样我现在还有个儿子;进了监狱还能出来,进了坟墓就出不来了。

(组织利用尤金之死的做法,古今中外,搞政治的几乎都会用,概莫能外。真是发人深省。)

回家之后,一向坚定地支持儿子的米伦也说出心里话:宁愿儿子被抓,也不希望他莫名其妙地死掉。

2.何塞马利

他和同伙炸死一名西班牙警察。当时警察的妻女就在不远处,目睹亲人被炸死。

回宿舍时,女同伙肠绞痛发作,痛不欲生。两人不敢送她去医院,于是开车将她放在海滩长椅上,打了个求救电话,便离开。(可能是伏笔,他们的行踪因此暴露。)

3.现在。

何祥偷偷去墓园扫墓。这么多年,他终于鼓起勇气来看恰多,不禁潸然泪下。毕邱莉安慰他:你这次过来,对我很有帮助。

何祥推着自行车,边走边哭的画面,感染力真的很强,又把我感动哭了。共情能力太强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夏维告诉内蕾娅,他们妈妈的宫颈癌已到晚期,只剩几个月的时间。兄妹俩黯然神伤。

5.过去。

电视新闻播报,何塞马利等被认为是多起恐怖袭击的嫌疑人,包括杀死恰多的那件事。

米伦看了电视也不相信,痛骂媒体和西班牙政府是骗子。

毕邱莉看了电视,震惊不已。

(其实电视媒体最大的问题,不一定是不真实。而是有选择性的播报新闻。只播对自己有利的真新闻,不播对自己不利的真新闻。一定程度上,也在欺骗和蒙蔽观众。所以偏听偏信,不可取啊。)

内蕾娅交了个德国男友,打算一拿到大学文凭,便去德国生活。

格尔卡带着鲜花和自己新出的书看望姐姐阿兰查,庆祝她怀孕。突然,阿兰查喜极生悲,难过落泪,因为她想起另一个弟弟何塞马利犯下的罪行。天知道他害了多少人。镇上甚至还有个女人打电话祝贺她有这样一个弟弟。

内蕾娅送走德国男友。之后努力学习,通过考试,成为学士。

夏维被妹妹不加掩饰的快乐刺激到:我只求你在妈妈面前掩饰一下,不是所有人都有理由高兴的。

内蕾娅反问:爸爸死后,你笑过吗;还是说,你不允许自己幸福。

之后又乱开玩笑:如果墓园收门票,妈妈肯定去的不会那么勤。

这句话已经近乎冷血了,无论谁听,都会觉得刺耳。

他们一个试图放下过去的伤痛,继续生活;一个被困在伤痛里,无法自拔。非常有代表性。

6.烟花

这一幕真有意境。在同一片夜空下,恐怖分子何塞马利与同伙,受害者家属毕邱莉和女儿,看到同样的美景,可是他们之间却有血海深仇。

这可能就是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吧。

7.内蕾娅出发去德国。临行前,又和夏维吵一架。

(虽然我不爱看吵架戏,但不得不承认,这场吵架戏写得非常真实,有层次。他们有分歧,但更是亲兄妹,所以即使吵架,夏维也会关心妹妹,叮嘱她写信回家。编剧是厉害的,没有被情绪主宰。

而且,内蕾娅上车前,情绪低落地说了一句,再见。这一细节之周到、缜密,真是令人佩服。)

内蕾娅在火车上睡了一觉,到达德国。之后,找到德国男友家。给她开门的却是德国男友的女友。这是常见的桥段,没什么意思,但两位女性的对话很有意思。

金发女友:他是我男朋友,你是谁?

内蕾娅:我曾以为他是我男朋友。

一个thought便写明她的态度和决定。

内蕾娅离开德国男友家,来到街道上,目睹一场车祸,有一名男子躺在地上,周围救护人员正在施救。这勾起了她的痛苦记忆,于是情绪崩溃,嘴里念叨着爸爸,转身离开。

(内蕾娅的崩溃说明,即使一个人试图放下痛苦的过去,过去也会在她的人生中的某一刻找到她,阴魂不散。伤痛不会消失。人只能慢慢习惯。)

8.电视播报埃塔组织被斩首,何塞马利等人被抓。

同伙回到他们的住处时,自称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被何塞马利痛骂,万一你被警察跟踪了呢。

果然,警察便破门而入,抓住三人。

(纠正:不是这位同伙泄密,而是第一集开头交代的那位。)

接下来,应该就是警方对何塞马利等人的严刑逼供吧。

不过,从第四集开始,一直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现在所占篇幅太少。

最终的和解恐怕难有说服力。

 3 ) 隔阂和谅解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具有主流意识的好剧,从观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西班牙剧来看,西班牙的影视制作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以八集这样的迷你剧长度,深刻地阐述了激进主义带来的社会、社区、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危害。 从故事讲述和人物刻画来讲,也是成功的。该剧放在一个激进民族主义这样一个十分沉重的背景下,从一个事件入手,深刻地阐述了两个家庭的遭遇,每个家庭成员丰富的感情历程,刻画的非常仔细。深刻地阐述了激进主义给社会,社区,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造成的深刻的隔阂,最后,大家达成谅解和和解,表达了希望有一个民族和解美好的未来。最后两名主人公,就是两个家庭主妇的拥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在批评激进主义的价值观的时候,也采取一种比较冷静的姿态,剧中有句话非常深刻:你以民族的名义做这件事情,你征求过整个民族的意见吗?

整个剧的摄影色调偏暗蓝色,呈现出该剧的稳重,忧郁,沉重的主基调。拍摄手法也比较独特,两条时间线就是过去和现在,又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的回忆,来充分描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当然,唯一让人在观影过程当中觉得比较费脑的,也是不断的回忆闪回。我在观影过程当中也掌握了一个小窍门,就是从剧中人物的头发的颜色和发型,来判断是过去还是现在,两条时间线的分别。

 4 ) Patria【剧透】

改编自《沉默者的国度》

这是第一次看西班牙的历史剧。通过此剧了解了巴斯克独立运动和“埃塔”恐怖组织的所作所为。因民族冲突而撕裂的并不仅发生在主体民族西班牙人与巴斯克人之间,而且更多的是发生在巴斯克人内部。所谓的祖国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抽象的那面旗帜代表的民族群体,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自己的家人、朋友等具体的元素,一些人为了彻底独立不惜对反对者、沉默者等所谓叛徒进行杀戮,而一些人宁愿没有所谓独立也不要沾染那些鲜血。

《祖国》主要讲述了巴斯克人内部的争端。事情发生在一个小镇,两对原本关系友好的家庭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一方信仰“埃塔”而彻底破裂。在毕邱莉的丈夫被枪杀后,他们一家离开小镇。几十年后,“埃塔”组织被政府所控制后,毕邱莉重新回到小镇为了寻找丈夫的死因细节。

不确定是不是个人原因,从开始毕邱莉丈夫死去后,我能感觉到她知道凶手其实是自己的好闺蜜的大儿子。但是从毕邱莉回到小镇大家都对她议论纷纷,处处排挤她时我十分迷惑到底老妇做了什么错事要被众人指点,明明她那么善良,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去世之前得到事件的真相。大概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当时“埃塔”势力有多强大,小镇上的大部分人人都为他们的行为称好。

我习惯把人物分成好和坏,可是好和坏只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对于我来说何塞马利绝对是一个坏人,他连看着他长大的邻居叔叔都能狠心杀掉。可是对于她的妈妈来说,她的儿子是一个英雄,他是为了巴斯克人的利益在战斗。 我给“埃塔”定义为恶势力,它的存在伤害了西班牙国家的利益,也击碎了无数圆满的家庭。但是,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他们是站在“埃塔”势力一边的,对于他们来说“埃塔”是正义的。他们坚信“埃塔”所做都是为了解放民族。

真的十分不可思议,明明毕邱莉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妻子,被迫接受丈夫被人杀害的事实。几十年过去了,她连获取一个真相的权利都没有。看到剧中她在给凶手写信时晕倒,十分的心疼她。她甚至还考虑凶手会在看到西班牙语时生气而选择用巴斯克语写信。唉可怜的人儿。

故事结局是不算太差的。老妇得到了她所期待获得的真相和道歉,两位头发已花白的母亲面无表情地相拥时,两个家庭终于放下芥蒂回归正常,这一幕也是巴斯克民族内部走向和解的缩影。

这部剧采用了多时空叙事,反复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跳跃,

首先,《祖国》的叙述以顺叙为主,外加少量的插叙和倒叙。

倒叙,主要指恰多之死前提。

插叙,主要用在角色个人特定回忆处。

顺叙,交代了绝大多数事件

 5 ) 尾声:关于真相与原谅

第七集:染血的面包

1.阿兰查给何塞马利寄去她和毕邱莉的合照,并附信:毕邱莉病重,且拒绝接受治疗。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在等你的答复。如果你不向她道歉,我会伤心,难过的。

2.时间跳到过去。

何塞马利和同伴被捕,遭到严刑拷打。

格尔卡回家看望父母。首先,遇见神父,从他口中得知父母近况:妈妈精神头还不错,父亲则消沉之际;随后,果然在家里看见老妈跟妇女聊天,似乎仍为哥哥的所作所为而骄傲;最后,去菜园找到了正在借酒消愁的父亲何祥。

(层次分明,是大家手笔。)

何祥一边喝酒,一边说他肯定活不到何塞马利出狱了。格尔卡忽然出柜,说他和一个男人住在一起。何祥停顿片刻,之后好像没听见,自顾自地说,他要去质问何塞马利,是不是他杀了恰多,骗他是没用的,他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真假。

何塞马利被严刑拷打的详细过程。包括,被栽赃陷害;向医生求助,但医生模棱两可,爱莫能助;被动地签一些文件。(何塞马利向医生哭诉自己被打时,非常讽刺。老兄,你杀害无辜时,只想着复兴巴斯克国的荣耀,怎么就没想过死者及其家属的感受。)

米伦和何祥探监。米伦喋喋不休,告诉儿子家里的一些近况,镇里的人对他的支持。何祥则很怯弱,没有勇气质问儿子。(咿,你不是说要质问儿子,他有没有杀害你的朋友恰多吗?结果还是怕老婆,疼儿子。果然人间写实一男人。)

3.内蕾娅和女友吃饭,聊到要办传统婚礼。女友开玩笑说,让你爸爸挽着你走向神坛吗。其他人听了,快乐地大笑。内蕾娅突然说道,她爸爸去世了,得癌症走的。女友们尴尬不已,笑容瞬间僵硬。(这个细节太真实了。作为单亲家庭出来的小孩,我尤其感同身受。每当周围的朋友说起父母时,我们这些人总是不知如何是好,接话也不是,不接话也不是。)

内蕾娅无意间发现男朋友的哥哥是埃塔成员,难受得不行,当即找了个借口离开。回家之后,又打电话给他,谎称自己爱上了别人,意欲分手。(类似的桥段多次出现。)

4.格尔卡去监狱看望哥哥。兄弟俩针锋相对,不欢而散。何塞马利抱怨他被警察殴打。格尔卡指出哥哥是杀人犯。何塞马利骂弟弟是有辱家门的死同性恋。

5.阿兰查的丈夫吉耶和儿子去买东西,碰上爆炸袭击,差点就被炸死。死者是吉耶的朋友,前不久刚刚替他找到工作。吉耶情绪崩溃了,大喊大叫。阿兰查也非常痛心。

晚上去父母家吃饭,母女又爆发争吵。米伦跟外孙说吉耶哭哭啼啼算什么男人。阿兰查怪妈妈冷血。米伦又说死者活该,他是人民党的,压迫者,就是他这种人害我儿子坐牢。阿兰查反驳说,你儿子是恐怖分子。吵完,阿兰查带走儿女,夺门而出。

内蕾娅和毕邱莉打电话。母女俩聊内蕾娅的现男友。

内蕾娅和现在的花心男友见面,她很犹豫,不知是否应该嫁给这个男人。随后,在游行队伍里看见举牌子的米伦。本来还在犹豫的她,发现花心男友旗帜鲜明地反对埃塔组织,于是下定决心和他在一起。

6.回到现在。

米伦接到何塞马利的电话。母子俩聊起生活近况。这通对话的重点在于,米伦提到何塞马利的一个埃塔同伴签字悔过,换取重新融入的机会。言语中极其鄙视。这让何塞马利很矛盾。(米伦太好面子了,没有想到她的行为打击了儿子重新开始的勇气。)

7.跳到过去。

阿兰查和丈夫吉耶在看电视。吉耶痛骂埃塔分子是畜生,说着又扯到阿兰查的弟弟,骂他应该烂在监狱里。阿兰查让他收回这句话。吉耶蛮不讲理,打了阿兰查一巴掌。(阿兰查真是命苦,本想逃离狂热的巴斯克氛围,不料又遇到一个家暴西班牙男。)

阿兰查哭着跑到父母家里。这场戏令人动容。即使米伦和阿兰查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即使她们曾激烈争吵,母亲永远欢迎女儿回家。

格尔卡的男友做了手术,幸存了下来。此时,电视里正在播放西班牙通过允许同志结婚的法律。

8.又回到过去。前后场景都是医院。

内蕾娅去医院看望阿兰查。昔日好友,历尽人世沧桑,感慨良多。

第八集:礼拜日上午

最后一集,做点改变,不写分场一样的概括,谈谈个人对本集和全剧的一些看法,与各位分享吧。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首先,第八集的重头戏显然是何塞马利终于给毕邱莉写信,说明当年恰多之死的真相。电视剧的处理是这样的:

在监狱里的何塞马利给毕邱莉写信——拜托狱友雀斑带信——何塞马利和同伙锁定目标恰多——到镇里住下——毕邱莉收到何塞马利的来信,情绪激动——毕邱莉请儿子开车带她去墓园——毕邱莉的回忆:一家三口准备去看望女儿内蕾娅——恰多和儿子倾诉他们受到的威胁——何塞马利一伙准备暗杀恰多的计划——毕邱莉和儿子到达墓园——毕邱莉在恰多墓碑前说起他们一家三口去看内蕾娅的那天——毕邱莉一家四口那天其乐融融——毕邱莉拿出何塞马利的信——还原何塞马利一伙杀死恰多的详细经过——毕邱莉在墓碑前含泪说道:恰多,我实在太需要这些话了。我马上就来与你汇合。只是,我现在知道,我可以安心地来了——……

这样的处理很稳妥,跟全剧的基调一致。我唯一有点异议的地方是,当毕邱莉终于收到何塞马利的来信,冒雨赶到墓园,然后站在丈夫的墓碑前自言自语,说起他们一家三口去看内蕾娅的那天时,画外音不该断啊!这场戏的氛围已经营造得很好,毕邱莉的旁白也足够连续、动人,忽然切到过去的戏份,毕邱莉的旁白就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真是不应该啊。活生生地把这段戏的情绪、氛围破坏掉了。

此外,联系到毕邱莉在墓碑前的独白戏,我觉得,交代何塞马利一伙杀死恰多的过程时,应该全程采用何塞马利的画外音,而不是到尾声才使用一点。因为我们已经多次看到杀人这个段落了,多少有些疲劳,如果最后一次使用了画外音,应该可以带来一些不同。

而且这样也能起到与毕邱莉的画外音,隔空对话的作用啊。

其次,我绝不会说,何塞马利没对恰多开枪,阿兰查奇迹般地喊出了一声妈妈,和毕邱莉与米伦的“拥抱”,是刻意、直白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是主创对观众善意的安慰与鼓励,而与他们的水平高低无关啊。

最后,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有些人说《祖国》一般,不太行。

这部电视剧当然并非每一集都完美。每个人也都有评价它的自由。但是我想,当一部电视剧里出现了以下细节:

比如,毕邱莉的台词“这个人的妈妈应该听得出来是他(埃塔成员)吧”;

比如,毕邱莉走过广场时,响起的那声哀嚎。

比如,毕邱莉走进山毛榉林酒吧,看见丈夫过去常坐的那张桌子如今空荡荡的,鼻子一酸,差点落泪。

比如,恰多被杀的当天,夏维接到一个匿名电话:恰多去死吧。

比如,内蕾娅因为过于痛苦,不敢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

比如,恰多下葬的那天,毕邱莉说:“说是说下葬,但我们更像是把他藏起来。”

比如,米伦三更半夜起床,写下“滚出去”的字条,临出门时又撕掉纸条,放弃行动。

比如,第三集全集。

比如,第八集毕邱莉在恰多墓碑前的独白。

……

我们实在不应该妄下断言,说这部电视剧一般。毕竟,在人人称道、评分高达9分以上的《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甄嬛传》等电视剧里,我们都很少看到这样高水准的、洞穿人心的处理。

 6 ) 第三集:最后的下午茶

迄今为止,水准最高的一集。

1.镜头交代到恰多临死前,何塞马利拿着枪找到他时戛然而止。

然后镜头回到现在时,米伦和儿子会面的场景。米伦问儿子,我该怎么跟那个疯女人说。何塞马利告诉母亲,什么都别说,一句话都别说。(其实,联想到毕邱莉听到的是三枪,基本可以肯定,何塞马利至少是凶手之一,八九不离十了。当然,电视剧的重点不在于谁是凶手,而是在揭开真相的过程中,带出社会万象,以及复杂的人情世态。)

注意大巴上的那个孩子。极duan暴li组织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对自己的亲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2.过去时。警察破门而入,去米伦家搜查,寻找何塞马利。在搜查的过程中,他们行为粗暴,把米伦家搞得一团糟。而且,给米伦一家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这时候围观群众高喊:快滚,狗腿子!可见埃塔在当地的群众基础。

3.毕邱莉帮米伦打扫完毕,一起去肉店购物。女店主担忧地说,她怀疑自己儿子和何塞马利都加入埃塔组织了。并且告诉米伦,她可以去金雕酒吧找帕奇,他有联络何塞马利的方法。

4.米伦赶到金雕酒吧。帕奇说,今非昔比,不能随意联络了,但是可以写信。米伦说,儿子生日快到了,她想给儿子寄生日礼物。在对话过程中,帕奇说,她应该为儿子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在为巴斯克奋斗。

5.回到家里。米伦和何祥临睡前为儿子的所作所为产生冲突。米伦开始认同儿子的行为。何祥则因好友恰多被勒索威胁一事,心生反感。两人吵着吵着,又开始了互相指责、埋怨。(洗脑奏效)

6.米伦去教堂寻求神父的安慰。神父说,何塞马利他们在为一个光荣的组织而奋斗,没有他们,谁来捍卫巴斯克语?神父瞥了外面的毕邱莉一眼后,又劝米伦少跟毕邱莉这种有产阶级来往,他们是剥削者。(神父的伪善可见一斑。如果说捍卫巴斯克语的言论还有一点正当性,后面散播仇恨的行为则完全失去了一个神父应有的宽容。毕邱莉只是相对富有,并不是类似警察官员这样的暴力机器的化身。)

9.现在时间。因为米伦去外地探监,毕邱莉有机会和阿兰查说上话,她表达了对阿兰查的同情。也从护工口中得知,米伦常去外地看何塞马利。这时候,米伦乘坐的大巴出现。毕邱莉于是离开去墓园。

10.过去时间。米伦一家收到何塞马利的来信。信中说,他们没必要担心,组织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支持他们。

米伦和毕邱莉在常去的地方喝咖啡。米伦说着关于儿子的种种,毕邱莉反问,如果何塞马利才是伤害别人的那个人呢?米伦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他都是自己儿子,她永远是他的妈妈。(米伦已经做出选择。)

出门时,他们又遇到游xing队伍。这时候,米伦已经想要加入游xing队伍了。(转变发生)交谈时,米伦说漏嘴。毕邱莉这才知道丈夫收到埃塔的威胁信。

11.恰多一到家,毕邱莉便兴师问罪。恰多抱怨了几句,自己虽然有钱了点,但也没做什么缺德事,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也很好说话,埃塔分子为什么单单威胁他呢。毕邱莉虽然担心,但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第二天,内蕾娅要去参加致敬埃塔分子的大会,于是找老爸借车。毕邱莉极为反对:埃塔刚刚威胁你,你却借车给女儿,让她参加致敬埃塔分子的致敬大会,有毛病吧。恰多却笑着答应了女儿。等内蕾娅走后,恰多才说出了他的考虑:内蕾娅什么也不知道,找点乐子而已;她和这些人走得越近,埃塔分子越不会找女儿的麻烦。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写得力透纸背。

12.内蕾娅和朋友出发前,得知阿兰查没来。去朋友家找她,发现她躺在床上,萎靡不振,对埃塔组织并没有什么热情。(对比,加深了未来的内蕾娅自责、内疚的心理。她将要为此背负巨大的负罪感,心理创伤)

13.内蕾娅和朋友开车去大会现场。途中,被警察拦下,搜身,xing骚扰。(这里可能是为了尽量客观地交代当时的西班牙政府对巴斯克语以及巴斯克地区的打压,以及警察的残暴。)

14.恰多和何祥打牌,回家,发现家门口被涂上“恰多往外说”的大字,心生恐慌,赶紧找涂料,把字迹遮住。当晚,夫妻俩的忧虑越发深重了。

15.第二天,恰多和朋友外出骑自行车,看见大量的“恰多往外说”“恰多叛徒”“恰多婊zi养的”“恰多剥削者”出现在小镇的墙壁上,还有一个画面外的人突然喊了一句:“恰多,婊zi养的!”

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骑完自行车,恰多照例和朋友去山毛榉林酒吧喝酒,却发现没人搭理自己,连最好的朋友都背弃了他。恰多转身离去。

这个段落堪称大师手笔!几乎没用一句台词,便将那种可怕、窒息的氛围传到到位。一夜之间,天翻地覆。当恰多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经过大桥时,真是令人五味杂陈,心情复杂。

当然,这并不说不用、少用台词便天生比多用台词更高级。而是使用得当。这个地方是为了刻画因标语出现,集体一夜之间开始排斥、仇视恰多,而选择了一个沉闷、窒息的段落,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用得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此处,若把集体对恰多的排斥、仇恨用激烈、外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形容不尽。

16.同样的,作为恰多的妻子,毕邱莉去肉店买肉,也遭到女店主的排斥。毕邱莉委曲求全,反复让步,女店主却怎么也不肯卖东西给她。连在场的闺蜜米伦都翻脸不认人,不与她说话。

毕邱莉强忍屈辱,转身离去。

当她到家给米伦打电话时,米伦却二话不说,挂掉了她的电话。

毕邱莉面无表情地坐在沙发上的画面真是令人心痛。

17.米伦和何祥在餐桌前的对话。何祥言语中流露出同情,米伦则铁石心肠,与他们划清界限。

18.现在时。老年的毕邱莉坐在桌前昏黄的灯光下给何塞马利写信。她字斟句酌,处处为对方考虑,甚至怕因使用西班牙语的你好冒犯何塞马利,而试图改用巴斯克语的你好。(忍让、大度到何种地步。)

信的大意:何塞马利,我是毕邱莉。还记得我吧?我并不想打搅你。相信我,我没有恨意。我真心地、真心地请求你告诉我你所了解的事实。如果你不想写信的话,我可以去监狱看你。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死前知道真相。

写到这里,毕邱莉突然极为痛苦地呕吐,然后摔倒在地。

——这一段催人泪下,把我都搞哭了。

当然,要特别解释一点。毕邱莉绝不是圣母。从她义正言辞地拒绝神父劝说她离开,便可看出,她有态度,有立场,不为外界的排斥和反对所动。而是到了老年重病缠身的阶段,迫切地渴望找到真相。

而且,她毕竟六七十岁了,活了大半生,想必也想通了,仇恨只会制造仇恨,解决不了问题。有条件的宽容和原谅才能真正放过自己。

 短评

“埃塔”ETA成立于1959年,主张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巴斯克地区建立独立国家。过去几十年间通过各种恐怖手段夺走了800多人的生命。典型的恐怖组织。2011年10月,“埃塔”宣布将永久停火,2017年4月,“埃塔”宣布解除武装。他们已经穷途末路。电视里面我们看到他们跟3K党没什么区别。

2分钟前
  • 昊子
  • 推荐

今年最好的剧集,讲述极端民族主义怎样撕裂、毒害、毁灭了普通人的生活,浓烈的情感弥漫的伤痛就如剧中巴斯克小镇时时不期而至的瓢泼大雨。原著名为《沉默者的国度》,对照现实,并不遥远。

5分钟前
  • 拔刀诀
  • 力荐

只会把怒火烧向自己人,这种无能就像一个只会对自己家人发火的醉鬼!

6分钟前
  • 有点迷人
  • 推荐

“在征得这个民族同意之前就以她的名义去杀人了”;拿起枪就自以为是英雄,所谓勇猛不过是懦弱;站在喊口号斗争的第一线,也不过是为了“能安心活在一个人人沉默的国家”。大篇幅刻画的Miren,从头到尾的愚昧却理直气壮的恶人、红卫兵、“西西里式”妇人,我鄙视她,无法对她的遭遇产生任何同情,也别想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要求我理解她

8分钟前
  • 海妖君
  • 推荐

不是happy ending的happy ending。第一次感觉到剪辑就像在拼图,一块一块的把片段还原出那天的真相,虽然猜的八九不离十。年轻时候真是这样,什么都相信,还深信不疑,直到被生活的嘴巴抽个没完。能打醒还有救。。。

12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表面缓慢沉闷的节奏一片死气的色调和若有若无的配乐下是剧烈的情感冲突和信仰困境,反差被拉到极致。时间线中过去与现在的相互纠缠和情节发展平衡得恰到好处。刚开始看时不小心睡着,看到后面逐渐进入剧情完全忘记了时间。在如此克制的故事讲述中,依然能被溢出的情感冲击到。年度十佳。

15分钟前
  • tcv
  • 力荐

2022.07.04 ~ 2022.07.09以小见大,最后又回归到小,而这个小,其实孕育着大。非常不错的剧集。

20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论上个世纪历史哪个国家不是“龟裂的大地重复着悲伤”呢?不得不说天佑USA了,没有旧大陆的历史包袱

22分钟前
  • 今天唱哪出戏好
  • 推荐

很有可能是最近几年最好的电视剧之一。

25分钟前
  • 米峰
  • 力荐

近两年看过的最好的西语剧,没有之一。一场与恐怖组织的联系,让每个家庭中每个人身陷囹圄。在充斥着“自由,独立”口号等浪潮中,多少家庭背后的悲壮哭泣如巨浪被淹没呢?

30分钟前
  • craig
  • 力荐

HBO出品到底还是不一样, 导演摄影叙事节奏及角色的塑造演绎都无疑达到近年来看过的西语剧顶级标准。当我们作为旁观者回看某段"特殊时期"历史的时候, 那些冷静的叙述和冰冷的数字又怎能呈现出背后万千个像剧中两个普通家庭一样血淋淋的崩塌撕裂和活生生的苦痛悲戚。收到信当天也像那个午后一样下着大雨, 她回想起最后一次全家四口的相聚, 她笑着让六尺之下的他像以前给他暖床一样暖暖墓地, 她在教堂前的广场终于重新拥抱了那位邻居, 如果这一切未曾发生, 她们可能一直是无话不谈的闺蜜。乱世潮褪, 有的早已被挟卷而去, 留下的也皆是伤痕累累的蝼蚁。

31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气氛掌握得微妙,演员选的很好,希望HBO以后多拍此类作品

32分钟前
  • Los🌈
  • 力荐

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容易不自知的滑向极端民粹主义的深渊。当埃塔军事派上位后,这个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借“革命”“自由”“解放”行恶,本质还是行恶。

33分钟前
  • Fr
  • 推荐

近乎杰作。对于极端主义的拷问,对于人性人心复杂幽微的呈现,感情和信仰的冲突,煽动和理性的对立,一切都缓慢悠长地讲述。这些人信仰的到底是什么?争取的又是什么?如果不以暴力的方式是否能达成他们的目的?暴力有正义和正当性吗?一切都是慨叹。

34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制度让善良的人明白痛苦

38分钟前
  • HIKARU.Z
  • 推荐

可以不相信政治,但要相信人情与良心。阿兰查让人看到太美好的灵魂。

43分钟前
  • 投射性認同
  • 力荐

当使用祖guo或者民zu作为标签过于激烈,就要小心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无论目标好坏,都和法西SI无异。

48分钟前
  • bohegao
  • 推荐

这里的人物应该性转一下。正常的母亲没有说儿子当杀人犯还觉得高兴的。阿兰查和内蕾亚值得更好的结局。他们建立的文化充满了仇恨,战争,流血,暴力……这个故事只是一片,还有许多变奏,在不断重复的上演。而女人们要么成了恶的协同者,要么成为被残害的人,过着破碎的生活。阿是善,然后还“被迫”中风,内则是逃离了,但是内心的破碎她仍然携带着。片头不错。配乐好。出现喵星人好评

50分钟前
  • 祭司(Ojas)
  • 推荐

人類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個莫名的由頭來互相傷害了。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聽過ETA的新聞,畢竟在我成長過程中這個組織基本衰退沒存在感了。直到看劇時查了下巴斯克有什麼名人,看到Lizarazu才想起來,很小時後隱約還記得在拜仁踢球的Lizarazu被什麼恐怖組織勒索過。再一查舊新聞果然就是ETA。就跟劇裡他們向Txato敲詐“革命稅”這事一樣,就還好沒造成Txato那樣的慘劇。不過想想隨便一個我知道的巴斯克人(還是生活在德國的法國巴斯克人)就有過這樣的遭遇,當時當地人的生活環境大概比劇裡更可怕吧…

53分钟前
  • De Ajacied
  • 推荐

可以代入曾经发生在和正在发生在我们国家里的一些事情。

58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