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小李和老李

HD中字

主演:刘侠声,范哈哈,姚德冰,关宏达,尤嘉,文彬彬,俞祥明,张小玲,嫩娘,王子平,汪宗良,蒋天流,任正佳,王小刚,石小满,傅明正,孙文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3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4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5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6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7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8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19大李小李和老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李小李和老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大李(刘侠声)是个热心人,却有个不雅的“气象台”绰号:他工作虽积极,身体却由于不运动十分糟糕,一到阴雨天就会腰酸腿疼,邻居只要见他手拿雨伞出门,效仿着准没错。车间主任老李(范哈哈)认为工作远比体育重要百倍,很是不满成日嚷嚷要在厂里搞种种体育活动的儿子小李(姚德冰)。厂里职工大力士(关宏达)自认力气大过天,对体育活动也是一脸不屑。  小李和其他热爱体育的同事商量,决定选出一个体协主席带领大伙展开锻炼。老李听闻,和大力士一合计,有心推选大李做主席,一来不得罪儿子,二来体育活动很快就会有始无终。哪想大李竟然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老李很是尴尬。可是老李认死了体育无用,哪怕大李老婆、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昔日与他站在一条战线)积极投身锻炼,他也不为所动。蔷薇色的恋人们总有刁民想害朕梨花似雪20岁的恋人塞巴斯蒂·曼尼斯卡科:是我的问题吗?留下他打老蒋夺宝奇兵纸牌人生重启剧组我的女孩范·德·沃克 第三季瑞喜爱小白牡丹令他和她 第一季回声三号东陵大盗4李小龙如何改变了世界红河谷坏爸爸2018大陆版黑霹雳 第四季外出就餐2奇葩大会 第二季里世界郊游权力的游戏 第一季放课后桌游俱乐部暗金烂狗3新飞越比佛利第四季泰山的秘密宝藏生活大爆炸第二季尝试第四季大西洋午夜弥撒第一季谍网 第二季巨大女大不中留1954本草中国 第二季墨菲定律特工强档僵尸外公遥远的诺邓太空先锋海豚湾晨晨的日记

 长篇影评

 1 ) 喜剧中的城市与幽默

《大李老李和小李》是上映于1962年的经典幽默体育电影,它带着时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弘扬主旋律的功能,宣扬体育健身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效情节的设计与把控、出色的拍摄技巧和别出心裁的动画开头结尾表明它也是一部有着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此外,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也为我们记录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座城市的变化。 1.电影中,社会主义对于城市的改造是以什么面貌呈现的? 我认为这主要是通过城市外观、构造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变化来呈现的。首先就城市的外观及构造来说,电影里同一厂里的工人所住的公寓楼看上去面积较小、布置简单朴素,但是干净整洁,邻里之间关系融洽。他们大概住的是厂里统一分配的房子,还有,工人一起在公共食堂里就餐,这也是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生活集体化的一个表现。 肉联厂里一切井井有条,老李对生产抓得很紧,可以看出那时候全国集中力量搞生产的干劲儿,虽然因为体育锻炼的事情小李和老李发生了一点矛盾,但是在大李的耐心引导下,大家都爱上了体育锻炼。这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私有制废除,过去通常意义上金钱社会人情淡薄和物欲横流的浮躁感被大大削弱,因此人们的精神状态显得单纯、积极,比如工作之余想方设法搞体育活动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再比如小李的恋爱也表现得非常含蓄。另外,建国初期物质匮乏,人们的身体素质较差,健身器械少,像广播操、竞走、跑步、骑自行车等体育锻炼方式更容易推广和受到城市大众的欢迎,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与之前的“殖民大城市”相比,这种面貌的显著区别在什么地方? 上海之前是一座因租界的繁华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受西方文明影响很深,当时它的经济很发达,有许多商业大亨和社会名流云聚于此,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生活方式西化洋化,充斥着资本主义的情调。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区别在于经济关系的公有化带来的生产生活的集体化、一致化,个人的工作生活服从于国家安排,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则在此不适用了,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像张爱玲笔下旧上海人那样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变得单纯和积极向上。个人的自我被融入了集体中。影片中整个风气是社会主义的,在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上海原有的一切都被重构了,也许那时候中国别的大城市也是如此。 3.这体现出怎样的城市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为什么在电影中以喜剧和笑的方式表现出来? “城市主体性”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名词,个人理解它是指城市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地位或者作用。上海城市面貌变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体现出的主体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它之前良好的城市基础。虽然它被重构了,资本主义时期毕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比如说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等措施收购了上海原有的一批企业,所以它的经济水平比其他城市更加发达一些,从他们的住房和厂子的运营状况可以看出来。其次,上海的包容和开放的城市气质依然被保留,体育展览和比赛的举办传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此外,人们的服饰也比较时尚的(如书店营业员和五个小孩的服饰),再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五个小孩的妈妈成长为优秀的自行车比赛选手等,这些说明这里的人们是不刻板的,他们积极开拓美好生活,善于学习和创造。 之所以用喜剧和笑的方式来表现,首先,根据资料,它的创作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困难时期,初衷也是要鼓舞群众情绪,而且当时正处于推广广播操、鼓励全民运动的时期,所以片子的类型被定位为幽默体育电影。然后,这种喜剧感也是和故事情节、思想相符合的,更与上海的城市气质相符。影片具有上海滑稽剧的特色,幽默感表现夸张,部分地方还用了本地方言,颇具上海风味。最后,要使上海本身的良好经济基础和开放包容感得以体现,这个故事最好用喜剧的方式来讲。 4、电影中的人物既是浦江新村的邻居,又是富民肉类加工厂的同事,这表现了社会主义城市怎样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旧中国原有的各种不平等关系和阶级压迫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平等,社会结构呈现出平等化的趋势,如电影中的老李虽有管理职位,却没有官僚作风,最后也能虚心听取意见,同事之间的相处和谐。 空间关系来看,出现了专门为工人们建造的“新村”,“浦江新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社会的表率,它们的规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在离工厂较近的地方,而且周围配套设施比较完备。建筑内部每家有单独的房子,不过一般来说厨房、卫生间等公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城市里强调公共性的特点,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无论是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庭内部,大家集中力量搞生产,个人的独特性不那么被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就像是一颗颗螺丝钉,争相为发展生产力做贡献。 5、以工厂中的体育锻炼作为情节矛盾的焦点,表现了对生活的怎样一种理解,以及对人怎样的一种规定与想象? 一开始体育锻炼是小李的爱好,后来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体育确实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也增加了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爱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育锻炼尤其是所需器械要求并不太高的项目如广播操等正在全国大力推广,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粮食供应紧张,人们的身体素质也比较差,这部电影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风尚。 为什么大力推广的是体育而不是别的比如高雅艺术呢?为什么电影里推广的项目是广播操、自行车、拔河、太极拳一类的项目呢?这是引人深思的。除了这些项目所需资金较少外,人们那时对生活的理解是一切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服务,这些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锻炼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此外,这些体育活动也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大家一起做广播操,再如两单位进行拔河比赛,肯定会增加单位内部的团体意识。 从本片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和目的来看,这也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人们要有良好的体魄;精神面貌要高昂,积极进取,敢于突破;要服从集体利益,有强烈的团队意识。 6、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歌颂型喜剧),其中的笑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笑?对观众来说,这种笑能达到一种什么效果? 影片是充满了幽默色彩的,各种搞笑的桥段也层出不穷。除了笑的固有含义外,我认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还有以下几种含义和效果。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原有腐朽的封建制度被消灭,也获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掠的胜利,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刚刚完成,正是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时代,时代赋予的使命就是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崭新的、飞速发展的中国,所以肩负着这个使命的人们精神状态普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一切问题都好像不是问题,人们空前的建设热情、想要翻身的愿望在脸上的最好表现就是笑容,这是自信的笑容,有决心实现理想的笑容。对观众来说,这也能反映出他们的心声。 另外一方面,出现在电影里的笑也是具有一定鼓动性的、宣传性的,它其实掩盖了一些东西,当时中国毕竟国力虚弱,物质短缺,过得不好的、生活不够理想的人肯定也是存在的,而电影作为一种有力的社会教化工具,可以用它表现出的自信、美好的生活前景感染人们,鼓舞大众好好投入到建设中去,一切困难最终总是能被克服的。比如,电影里展现出的明亮整洁的新村房屋,加工厂里一头头的肥猪……这些生活是多么美好,充满笑声,能够传达给观影人群以信心和力量,虽然可能带有一些盲目的自大和鼓动色彩。

 2 ) 李家 生活

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表现了在肉联厂工作的几户人家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展开话题;由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1962)讲述了魔术师回到上海来寻找解放前失散的儿子,影片的人物有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等等,这都属于服务业;由丁然导演的《女理发师》(1962)讲述了女理发师如何获得自己职业地位和丈夫的同意,强调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独立意识。另外,由苏州滑稽剧团集体创作,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满意不满意》表现了餐厅服务员如何转变自身对工作性质的认识,从而真正开始服务顾客。这部长影拍摄的影片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女理发师》等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影片的人物角色有肉联厂职工、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理发师、饭店服务员等。而不是十七年电影中主要塑造的工农兵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职业都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第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是较少的一种产业,但第三产业在都市的产业构中格外重要。在都市化的进程中,第一产业渐渐退出城市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第一产业,不可以替代。但是,直到60年代中期,服务业常常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伺候人的下等人,因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这类工作亟需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在都市中,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和其他第一、第二产业是平等的,同样推动社会发展、城市进步。所谓职业不分贵贱,尤其是都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职业人群将变得更加庞大,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逐步提高,获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等拍摄的这类影片有着相当的前瞻性。这些影片为服务业正声,为第三产业争取合理的社会地位、公众普遍认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 喜欢大李

大李人和善,有大智慧,耐心,尊重人。通过劝说老婆运动改变了老婆和自己的生活状态,生活积极。值得信赖的(小李和同事,父亲)有智慧的人,不骄不躁。下定决心学体操就去做,而且向儿子取经。对待儿子有耐心,家庭氛围好。锻炼身体很重要。看到父亲偷偷学太极时没有出言打扰保护父亲自尊心让他有时间去培养爱好和信心。和小李的骄躁老李的固执形成对比。给大力士和老李票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运动方式,由此可知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锻炼方式很重要。小说气象台的伏笔埋得好。

 4 ) 好片,好故事

很喜欢的一部片子。做广播操那一段贼搞笑。

不知道有没有《如此爹娘》这部啊?

今天看到这么多片子让我激动一番,赶紧去下载来怀旧一下,嘻嘻

 5 ) 喜剧中的人情味

前一阵emule上发布了好几个国产老喜剧,我挑了《甜蜜的事业》和《大李、小李和老李》看。

当然是后者更好——谢添与谢晋虽然都是谢家门,但显然后者在90年代之前的大红大紫不是浪得虚名。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需要技巧,再加上上海这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氛围,就是人情流溢的温馨好戏。

现在是不会看到这种赤裸裸地宣传片了。这两部主题都简单,一个宣传计划生育,一个是体育锻炼。后者题目更小,更轻,却被表现得更好。全有赖一班老滑稽演员,把数个人物都塑造得叫人过目难忘。譬如雄姿英发,胸肌发达(总是穿着当时时髦的球衣,还穿过袒胸的摔跤衣服,有如同时期邵氏的游侠儿),但是头脑有点简单不大懂事情的小李;自觉身体很棒的大块头,口头禅是“三五百斤没问题”;最活泼自然是有点守旧的老李,最最反对体育锻炼。他和大块头被关在冷库里一段是全片精华,看点是老李敲敲冻到硬邦邦的猪肉,再敲敲大块头的胸部,发现居然发出一样的声音,吓得面孔变色,两个人抱在一起狂跳。完全是滑稽戏的手法,胜在面部表情的丰富多变。甚至只出场一二次的小人物,譬如大辫子的新华书店营业员,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出现的』“老舅妈”(迄今仍活跃于银幕,演上海话本地情境喜剧)嫩娘(演一个戴着啤酒瓶眼镜的近视眼)。

又台词也写得很自然,常有沪语方言的痕迹,结尾多有语气词如“呐”、“是伐”此类。观察了下编剧,于伶领头,强大过《赤壁》。

我最喜欢大李,外号气象台,凡变天必腰疼。家里养了五个萝卜头,大概是一年一个,看上去都差不多,人是老好人。叫他当体协主席,便认真去新华书店买广播操分解图;小李发体育观摩票,他要来送给大块头和老李,不理小李不懂事的嘀咕;太太(是《太太万岁》里的太太陈思珍)学骑自行车,就夜里扶着一圈圈在楼下转,后来太太去比赛,他带了5个萝卜头坐在看台上看,大家带着一样的白布帽子,其乐融融,见他面相宽厚,笑容盈盈,真舒服。

62年的上海尚有未及革命掉的人情味,到79年《甜蜜的事业》只剩下生硬的剧情和苍白的人物。本来计划生育与体育锻炼不同,易造成戏剧冲突,但整个片子虎头蛇尾,处理得不干不净。譬如一心想生儿子的唐二婶,养儿防老的观念最终也没被改造过来,不过有赖大女儿招到了女婿,得以暂时解决;而思想先进的田大妈,儿子去倒插门,当然不高兴,却只思想斗争一下,对观众交代“我一定会想通的”,解决办法同样也是有个女婿倒插门!这样的解决方法未免太过巧合,亦过于有赖偶然性了。

这个片子里的男人都无比之娘,最可怕发现了一个70年代萝莉控,名叫老莫,外形是穿着男装的drag queen,最想生女儿,就像小贝,走火入魔到把家里两个萝卜头看成女儿,又整天抱一洋娃娃,叫老婆多看,实施胎教。可惜老婆太先进,又怀上了后马上去打胎,打完后红光满面,喜气洋洋。

这片子里的女人皆红光满面,尤其是连生六个女儿的唐二婶。偏偏唐二叔形如枯柴,看上去像她爹,不得不让人邪恶地联想到:这个女人在床上把他榨干了。

 6 ) 大李、小李和老李

张泠

         1962年,中国的文艺政策松动,电影界也出现更多喜剧,大约是“十七年”(1949-1966)电影中出产喜剧最多的年份之一,有代表性的如《锦上添花》、《李双双》、《魔术师的奇遇》(也是中国首部立体电影)、《女理发师》、《大李、小李和老李》及《哥俩好》等。其中,戏剧家于伶等编剧、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可谓出类拔萃之作,将日常生活中人情之明快活泼与时代背景中的“政治正确”(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恰当糅合,却毫无牵强造作及生硬政治宣传之感,片中人物对生活的热爱,才令喜剧桥段妙趣横生,不会流于低俗或尖酸刻薄。

        《大李、小李和老李》关于上海“富民肉类加工厂”的三位职工:小李热爱体育,父亲老李反对体育,原本对运动无甚兴趣的大李被任命为体协主席后,不但热爱广播体操和长跑,还鼓励妻子、“五虎将”(五个男孩)的母亲秀梅骑自行车。一段时间后,逢阴天下雨腰酸背痛而被同事戏称“气象台”的大李的腰疾竟不治而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取得好成绩,工厂里也兴起锻炼的热潮,连顽固爱面子的老李也加入打太极拳的行列……同厂职工住“浦江新村”一栋楼的同一单元,上下班都有亲密的空间和人情关系,充溢集体生活的亲切热闹。1962年,正是“大跃进”(1958)、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后不久,人们需要笑声,也需要丰盛食物,所以选择在“肉类加工厂”拍摄一部轻喜剧,有十足的时代意义。

        很多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厂,是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工作、休闲、保健、学习、娱乐,一条龙。《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的肉类加工厂,有理发师和医生;“浦江新村”不但有集体宿舍,也有新华书店(可能还有托儿所和幼儿园,所以五个男孩的妈妈秀梅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自行车比赛)。同事/邻里亲密的空间关系,主要为以楼梯为连接点的垂直面向,摄影师卢俊福与导演谢晋巧妙以升降摄影机提供的运动镜头一气呵成,贯穿人物的流动交往:大李一家七口鱼贯下楼上班上学,经过老李和小李家,然后大力士、理发师、医生……在此,当代人们与学术界关注的“公共空间”逼仄使得“私密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似乎并未搅扰影片中人物,除了大李与三虎跳踏木地板使得楼下邻居老李不堪其扰,以拖把敲击天花板(这个勿需多言的信号,足以令双方不伤和气地心领神会)。

        当然,这或许是导演构建的乌托邦,明朗美好、与人为善的轻喜剧,社会阶层讯息微妙地隐埋其间:工厂里大家衣着朴素(老李一句台词交待他在旧社会是底层劳工,常“饿肚子”),医生打扮最洋派,有最先进和奢侈物件:自动雨伞、望远镜、照相机,口头禅或也暗示知识分子的怀疑论和摇摆:“还没一定呢”(这样的人物在几年后,成为被暴风骤雨般批判的对象)。片中“美术宣传画”与片头片尾的精彩动画一样,都是神来之笔。早期喜剧电影的痕迹也不时隐现:银幕上出现问号与叹号,令人想起袁牧之音乐喜剧电影《都市风光》(1935)。关宏达饰演的大力士与滑稽戏演员范哈哈扮演的老李,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则是早期喜剧电影的经典组合,从美国的劳莱、哈苔到中国的尹秀岑与韩兰根。

        与1959年的《今天我休息》(鲁韧导演,仲星火主演)类似,《大李、小李和老李》中也出现从近郊农村运到上海屠宰场的猪群。这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无疑给电影院里的观众“画饼充饥”的慰藉,也连接了城市与农村。城乡关系的亲密(并无矛盾体现在片中),以年轻人的恋情暗示出来。小李的恋人描云,是郊区叶塘镇的公社社员,与小李一样,她也是运动健将和公众体育活动组织者。他们促成了一场叶塘镇与“富民”肉类加工厂职工的体育友谊赛,令大力士与老李等反对体育的“落后分子”进一步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兴趣也被大大激发。而五个孩子的妈妈秀梅,在自行车比赛中力挫群雄获得第一名,与“五虎”合影时,她健康自信的神情,与开始锻炼前略显疲惫无奈的面部特写叠印,运动带来的“焕然一新”面貌,呼之欲出。

           有朋友质疑影片未能充分展开“体育运动”与“生产力”的关系:如何让观众看到全民体育运动并非占用工作时间的娱乐(“年轻人爱玩”,老李最初的反对原因),而令职工以更充沛体力和干劲儿提高生产效率?当然,若能在此线索深挖,在导演谢晋和当时观众看来,是否更多涉入“政治宣传说教”意图而有些削弱影片的轻松喜剧效果?或者说,增强体质能够提高生产力,不言而喻,太过直白反倒轻视观众理解能力?

 短评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13分钟前
  • 见习兔
  • 推荐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18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2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25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竟然是谢晋的。

26分钟前
  • whyseeimage
  • 力荐

好玩儿

30分钟前
  • llxx8023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4分钟前
  • 陈低调
  • 力荐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37分钟前
  • Mr. Three
  • 力荐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39分钟前
  • 鹿桥春·韓蕊陽
  • 力荐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41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43分钟前
  • 未然
  • 推荐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44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4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5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55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59分钟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