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正片

主演:施万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2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3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4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5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6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3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4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5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6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7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8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19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后,幸存者被救至纽约港口,受到英雄般的礼遇。然而,有六名中国幸存者却因为当时美国施行的《排华法案》,在24小时之内被驱逐出境,就此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的逃生经历遭到当时西方媒体毫无根据地大肆诋毁,污蔑他们“贪生怕死”、“伪装成女人躲在救生艇”…… 一百多年过去了,尘封的故事终于被揭开。当泰坦尼克号和船上乘客的经历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知道那艘船上也有中国人,他们是如何逃生的?真的像当年西方媒体描述的那样用了不堪的手段才得以幸存吗?真相究竟是什么?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之后又去了哪里?我们将追踪这六人的人生轨迹,寻访他们的亲人后代,还原被掩盖一个世纪的历史真相。这个故事不仅是属于他们六人的生命之歌,也是20世纪初海外华人多桀命运的缩影。青之芦苇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国语版)玉女私情内当家爱的怪物论名侦探柯南:绯色的子弹烧饼皇后烽火尽头今夜你和我新平家物语磨坊与十字架飞天大盗第二季因梦之缘马上脱口秀非主角的女友孤岛夺宝爱情公寓1僵尸医生国语沥青之城继承高校反贪风暴2(普通话版)足球小将关云长如此婚姻坂上之云第三部童年的朋友未见再见飞逝的狮子拖拉机承载的爱情无尽的边界2023阴影 第一季蓝色茉莉狮心王理查德甜蜜十六岁1986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明日重生夜班公交车父亲的身份天国大罪抗日奇侠伟大的安巴逊战天斗地

 长篇影评

 1 ) “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

这是一段我不了解的历史,之前在温哥华电影节北美首映。

其实就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沉船,泰坦尼克,唯一的几个亚裔,除了一个生还的日本人,还有八个中国人。

最熟知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里,杰克扶着罗斯蹲的门板去世,罗斯最终被折返的14号救生艇搭救的情节,詹姆斯卡梅隆提及来源一个真实案例。这个案例,就是“方森”“方容山”( Fang Lang)的故事。

当时八个人里,有三个落水,Lee Ling,Len Lam,死于水中,其中一位,埋在在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的墓园里,编号233,档案资料描述是像“日本人”的“黝黑皮肤亚洲人“。

还有一位,就是本片人物故事最饱满的方先生Fong Sun/Fong Wing Sun。搭着浮木获救后,在美国生活,资助了自己在家乡的前妻和孩子来美,还资助了自己堂兄弟的赵家来美。在美国出生的小儿子(大概是六十岁左右出生的),在美国开了餐馆。

小儿子说,“他总是穿的很正式”(他的小儿子说)。在看到索赔物品时,记录着中国水手带着西装和领带上船。“难道穿成这样去水果船工作吗”“不,他们是去做生意的”。(只是后来兄弟遇难,才不得不另谋打算)。看得出,那个年代的华人在自身阶级族裔之间,想要积极融入另一个社会和阶层的谦卑态度。

很喜欢小儿子说,当他遇到被人歧视,“一拳打了那个人脸”。这位先生的诸多故事,因为有后代描述,变得格外生动。

因为不被允许留在美国,几位随船去了古巴又去了英国。一位Chang Chip钟捷,在1914因为肺炎去世,葬在东伦敦的墓地;一位Lam Choi/Ah Lam,1920年被遣返香港;一位左脸颊有疤的严叔Yum Hee/ Ling Hee严喜,多方漂泊,最后有记可循的在1920年船到了印度加尔各答时下船了,后推测是回了家乡。

一位Lee Bing李炳(1879-1943),在加拿大安省的小城剑桥,开了一个白玫瑰咖啡馆。可是名字对上的是一个年轻人,年纪对上的是Lee家叔叔,Coon Lee。1943年白玫瑰歇业,叔叔Coon去世,Bing离开餐厅,去了多伦多著名中餐馆工作。

一位Cheong Foo,因为太多重名,追查不到线索。

那个年代改名,甚至改姓氏(paper son),真是家常便饭啊。(“对于身份改变,他已习以为常“)因此也发现了旧金山也有一个林西河堂,随手查了下多伦多也有一个,温哥华Carrall也有一个,林氏宗亲遍布全北美!

“你看得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轨迹,从小镇开始,后来大城市生活”,其实这个轨迹,到了我们上一代人,还是一样的。听过无数人,从中国移民加拿大,从东部或者中部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开餐馆开始,后来退休,跟许多人一样,迁居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这也是许多新一代华裔出生的地方。大部分原因,除了能跟朋友们家人们聚在一起,还有为了子女教育。

前途飘渺,依旧隐忍前行。这句话想到了之前在唐人街的老人院,问奶奶们有什么想对后代说的话“be humble"。

最后用方容山给他台山的后代侄子写的一首诗结尾: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根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2 ) Survivor

“They didn’t give up on April 14th, and they didn’t give up in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意外中的还不错,挺真诚的。历史叙述的误读和漠然背后,始终是一个个真切的个体。

反思和追溯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口口相传的诗句,被悉心保存的信件,档案馆里被仔细编码的黑白照片和手写记录。每一段落墨在案的文字都是一场无法被揭晓的记忆。

在这个世界,联系很容易,联结很困难。历史无从考证,情感却能流传。

 3 ) 排华法案,天使岛,华工...《六人》与半部华人史

这不是一篇影评,这只是一份试图让更多人愿意了解这段历史的期望。在纪录片内,在它之外。

已经尽量就自己的了解,详细谨慎地描述,如有错漏,请不吝赐教。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2021年4月16日上映,这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一百多年间,这八位中国乘客,六位幸存者,少数不因污名化而被记住的时刻。

1. 纪录片,谣言,历史

这部纪录片的想法萌生于2009年,导演罗飞的好友,同时也是海洋专家与历史学家的施万克告诉他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中国乘客的事情。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当时对这个事实非常惊奇,因为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大都有后代骄傲地讲述他们的故事,而这些中国人却没有,他们似乎完全是沉默的。

于是罗飞和施万克的团队开始对这些中国乘客展开漫长的调查,试图寻找他们的后人,拼凑他们的轨迹,续写他们下船后发生的故事。据幕后视频显示,拍摄长达四年或更久,纪录片主要展示了调查的过程,他们找到的历史痕迹,以及根据这些痕迹所作出的推测。有些部分之所以只能说“推测”,是因为他们被沉默得太久,有限的资料已经无法完全推演他们的故事。同时它也攻破了一些谣言,譬如这些中国人“假扮成女人混在妇女儿童之间”或是“他们本来就是偷渡客”。更让人心有戚戚的是,对这些中国人,或者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这场惊天劫难,不过是往后接踵而至的苦难的一小部分。我认为这同时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意图之一:通过讲述泰坦尼克号上的这些乘客,来讲述那个时代下华人所遭受的,不同的地方发生的相同的苦难。

(1)是乘客,不是偷渡者

对他们的第一个污蔑是说他们是偷渡客。找到的资料显示,他们在南安普顿上船,职业为“海员”,都买了三等舱的船票,目的地为纽约。

(2)是获救,不是偷生

自他们获救后,这些年间,他们唯一被铭记的时刻,就是被污名化的时刻。英文报刊表示,他们“一有危险便跳到救生艇上,被后来放下艇的妇女踩踏,死了两个人”。或者表示,他们是假扮成女人,钻空子才苟且偷生。

“遇险后第一时间飞跃上救生艇,藏至椅下...被随后上艇的女士踩踏...”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能支撑这些指控的论据。泰坦尼克历史学家Tim Maltin表示,没有证据证明中国乘客们打扮成女人逃生,这是被媒体编造的,而后被散播给公众。他同时也提到,中国人们还试图帮助其他人。纪录片中提到的方荣山(乘客登记表为Fang Lang),在浮在门板上活命,被救生艇救起后,划船帮其他人安全抵达。

这六位中国人在这场浩劫中得以活命,也许可以说是幸运的,但除了这些污蔑,那个年代华人的苦难还尽在后面等着他们。

(3)是天使岛,不是纽约

根据乘客名单,这些中国人本来的目的地是纽约。但他们并没能进入美国。

自1882年排华法案公布后,华人劳工被完全排除在美国之外,仅有的几类“可以进入美国的华人”也被严格限制。为了更好地配合《排华法案》,1910年,天使岛上兴建起了拘留中心。它与恶魔岛一样位于海湾,因此上岛后难以逃脱[1]。想要进入美国,先过天使岛,华人们需要在岛上待到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为止,因此天使岛是个长期拘留中心。这里条件恶劣,食物不足,得病后只得自生自灭,且讯问程序严苛,虽然很多问题与他们是否能进入美国根本没有关系(你家阁楼有没有楼梯?)但只要答错一个,便有被遣返的风险。除了被遣返,若得病,也只得与其他病人被关在一起自生自灭。若华人情绪激动,便被丢到只有三平方英尺无窗的隔离室,也许会被关上好几个礼拜。在这种高压拘留下,华人自杀也屡见不鲜。

纪录片中提到了天使岛墙壁上的诗歌。它的产生实际上迫于无奈,因为移民局禁止岛上的华人们与外界联络,因此一些受过教育的华人便在墙壁上写下诗歌,或刻下诗歌。悲伤、后悔、愤怒,他们的情绪多种多样,那墙上棱角鲜明的笔画却也都写着同一个字:“苦”。

“漂泊虽云男儿事,奈何无罪入囚途。如天忏恨天天数,问句苍天知有无?”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今生不幸为华裔,忍辱含仇做楚囚。”
“留笔除剑到美洲,谁知到此泪双流?倘若得志成功日,定斩胡人草不留。”

2. 冰山下的半部华人史

追寻这几位中国幸存者的足迹,我们仿佛能看到背后缓缓浮现的华人历史。他们去往美国的原因到他们后来的去处与整个华人群体息息相关,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选择,每一条路,都与无数同胞共行。泰坦尼克号那晚的惊心动魄,只是他们在波涛汹涌的人生中某次被抛至浪尖的时刻。

(1) 淘金热与铁路劳工

幸存者们并不是第一批想要踏上美国土地的华人,但在他们之前的华人也并没能得到什么好待遇。他们聪明勤奋,用中国浇田的古法制作矿井中可以用的省力工具,安静不爱闹事,也很爱干净。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仅从《美国华人史》中的寥寥数语便可一探究竟:“屡屡有白人矿工烧毁华工帐篷与采矿设备,甚至将满载着华人乘客的马车推倒……华人遭伤害、打劫与谋杀,更别说那些比较不严重的罪行……只因没有白人会为他们出庭作证。就是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 “a Chinaman’s chance” 这个词组──意思是根本没什么机会可言。”

出于对修建横贯美国大铁路的需求,中央太平洋公司广招劳工。他们起初尝试以高薪吸引白人劳工,但招来的大多不够稳定可靠。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广大华人劳工,他们薪水低于白人劳工,伙食自理,数量众多,可以说便宜好用。且他们遵守纪律,学东西也很快,很快成为铁路工主力,直面悬崖峭壁和极端天气,无数劳工死于修建铁路途中,平均两英里便有三个人。然而他们的贡献被刻意遗忘,在竣工时著名的金色道钉合影里找不到他们,且很多人在竣工后立刻被太平洋铁路公司违背承诺解雇。

“金色道钉”竣工合影

(2)《排华法案》前后

由于《排华法案》,这些幸存者没能踏上美国的土地,而是辗转前往古巴。

《排华法案》的产生,源于当时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排华情绪。1870年代,由于美国的经济萧条,华人成为发泄的替罪羊。白人劳工认为高失业率是由于华人与他们抢饭碗,他们也认为华人将自己的收入寄回国内导致美国资金外流。鉴于华人面貌语言等与当地人的显著不同,对他们的妖魔化也是非常容易的。这种情绪最后发展为付诸于行动的排华风潮。一次华人内部帮派冲突中,一白人警察受伤,另一白人在去帮忙时在枪战中身亡,“华人居然敢开枪伤害白人,这无法无天的行径令人震惊不已,所以我们才会聚集在中国城,愤怒咆哮…兴奋之余大家都感到非常愉悦…”“无辜的华人市民被从家中拖出,开枪打死或在街头动用私刑。他们把华人家中的金子洗劫一空,随意将民宅砸出破洞,在室内开枪”。

其他指控还包括华人引发了大多数社会问题,带来疾病,污染文化…这引起了华人的出走潮,但政客仍想继续赶走华人。于是,《排华法案》诞生了。它由加州参议员约翰米勒提出,他呼吁其他议员保卫“美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文明,使其免受坏疽似的东方文明的污染或混杂”。《排华法案》的通过,助长了美国各地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包括纵火、杀人等,且这并不是结束,只是开端:美国继续通过法律从各方面限制华人的生活。Chae Chan Ping案中,判决书表示:“这些人虽然住在美国,但无法融入我们,所以有损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将他们排除是必要的……”

不过,所有的仇恨,与因此而生的暴动和法案,似乎都忽视了华人驻扎于此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贡献,或是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厌恶和戏谑的姿态一笔带过。一位麻州参议员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反而招致猛烈的大肆批判。

(3) 一战华工

一部分幸存者辗转于船上,先后在一战二战提供后勤服务。除了他们,一战时期,曾有十四万名(一说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在英法两国战场上劳作。这是当时的“以工代兵”计划,尽管说好华工们主要负责搬运、修路等远离战场的体力劳动,但其实华工们由于吃苦耐劳,能力优秀,很快开始负责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

《百年历史终须记,一战华工不了情》

华工们都戴着刻有编号的铁手环,与任何身在异国的华人一样,他们也免不了遭受歧视,被戏称为“Chink”或“coolie”(苦力)。当然比起称呼上的蔑视,他们的待遇也比较低。华工们的工作一直持续到战后,他们在战后仍然负责清理炮弹、战场尸体,许多华工就此倒下,埋葬他乡,尽管他们在军营中时常表露思乡之苦,但这辈子他们没能再有机会回去。剩余华工大多在战争结束后被遣返,少数留了下来。

一战华工
法国华工墓园

(4) 驱逐

一部分中国幸存者去往英国,成为了服务于船上的船工。但由于排华情绪,他们的命运仍在起伏。有人病逝在伦敦无名墓,有人继续登船,漂泊流离。

导演访谈中,他同时提到:

英国政府在二战后遣返了大量华人海员,且对此一直三缄其口。是那些从未见过自己父亲的后代坚持寻找,才令这件事情揭开了冰山一角。

《直至今天,许多英国人还在寻找他们的中国父亲》

然而战争结束后,华人水手们再度“不被需要”,他们被视为某种不安定因素,被强制逐出英国。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在英国成家,而政府宣称有家庭的人不会被驱逐,资料仍然显示,成立家庭的华人海员也一样被强制驱离英国。许多人没来得及告别就匆匆离开,而留在英国的母亲和孩子饱受异样的眼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见过父亲。

但没人向他们表示抱歉。

3. “天高海阔浪波波”

泰坦尼克的经历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以方荣山为例,他原本是想与伙伴一起去美国做生意,但即使在他后来辗转前往美国后,这愿望也未能实现:沉船当晚遇难的两个中国人,正是他未来的生意伙伴。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他仍然喜欢穿着西装。

方荣山一辈子没有向身边的亲人提起这段经历,以至于他的后代都不知道这件事。而他缄默不言的原因,又是另一个华人生存状况的注脚:排华情绪仍然存在,甚至是时时存在,而对于中国幸存者的污名化也喧嚣尘上,唯有选择沉默。

泰坦尼克只是这六位幸存者坎坷路途的小小缩影,而这六位华人的经历又是无数华人同样被弃置遗忘的历史痕迹的缩影。然而在华人漫长而艰苦的路途中,我们看到哀痛愤怒,血泪不公,却也有在那样的图景下让我们万分惊异的东西:在天使岛的二百余首诗中,竟也有这样的诗:“雄鹰亦易训,能屈亦能伸,也历千年劫,曾困七日陈。伟人多本色,名士乐天真…”而在方荣山写给国内亲人的信中,我们都看到了那首诗:

天高海阔浪波波,
一条棍子救生我,
兄弟一起有几个,
抹干眼泪笑呵呵。

苦难的道路上,他们在血泪中,于黑暗里,为自己留一线光。打不死,活下去,他们存在过的痕迹,他们用力活过的证明,所有的不公,愤怒,抗争,血汗,尽付笑与泪中。

非常非常感谢罗飞导演,感谢施万克,感谢整个团队讲述他们的故事。导演在访谈中说,施万克常说“只要最后一个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活着,一个人就从未被真正遗忘”,这同样也是纪录片的宣传语,“不曾提起,不再忘记”。如果说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让多一个人见证这段历史,那么我是那“多一个人”,我希望更多的人都来做那“多一个人”。

多一个人记得他们如何活过,他们便更长久地活着。

2021年4月17日

参考资料:

《美国华人史:十九世纪至二十一世纪初,一百五十年华人史诗》张纯如

《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荣立宇

走近一战华工后裔,追寻14万华工的背影: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9/c_1123686940.htm

百年历史终须记,一战华工不了情:http://www.chinaqw.com/hqhr/2018/11-11/207871.shtml

探访法国华工公墓:http://xinhua-rss.zhongguowangshi.com/232/565101602328378433/5046813.html

直至今天,许多英国人还在寻找他们的中国父亲://www.guancha.cn/StuartHeaver/2017_11_27_436580_s.shtml

浦之龙,寻找中国水手父亲:http://news.sohu.com/20060208/n241731214.shtml

专访导演罗飞:泰坦尼克号上有六名幸存者://weibo.com/tv/show/1034:4626653650026611?from=old_pc_videoshow

《六人》预告片://weibo.com/tv/show/1034:4626280856092836?from=old_pc_videoshow

Titanic: Searching for the 'missing' Chinese survivors://www.bbc.co.uk/news/world-us-canada-56755614

Clipped From The Brooklyn Daily Eagle://www.newspapers.com/clip/3466250/the-brooklyn-daily-eagle/

Documentary: The RMS Titanic's Chinese Passengers://www.maritime-executive.com/article/documentary-the-rms-titanic-s-chinese-passengers

 4 ) 任凭命运像云朵般变幻

看之前我没有想到当这些研究人员开始想要寻找泰坦尼克号上的八位中国乘客的下落开始。他们一手的资料只有两份名单,能知道的信息也只有八个人模糊的年纪和名字,还有他们共同的身份:seaman.

是不是也就是说,在他们寻找这段历史之前,几乎没有人去认真了解过船上中国人背后的故事。

因为他们曾经是异类,是负面的,就算今天的世界不会再为他们捏造是非,但他们已经被遗忘在了那段历史隐秘的角落里。也不会再被多数人期待着为他们去幸苦地正名了。

像那位中国研究员说的,如果知道泰坦尼克号上面还有八位中国乘客,像是知道了一个秘密。

许多人想借这场灾难获得名利,费力地去和它扯上各样的关系,而亲历的人却选择刻意地回避与遗忘,哪怕是对日日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选择缄口不言。

但是在给家乡人写的信里,他还是留下了只言片语,一首诗,两句模糊地描写出了自己在那场船难中死里逃生的故事,另外两句轻飘飘地写出之后是如何面对那个倒向一边的世界。

八个人的身份和今后的遭遇随着研究员前往不同城市的脚步一点点被揭开,看到片子的后半段,我开始止不住的流泪。

Fang Lang作为唯一一个能联系到家人的幸存者,他的故事在整部片子里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那些细碎的回忆里藏着的细节让我忍不住去想象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感觉和大多数中国人都一样:会为来美国讨生活的亲戚作担保,穿郑重的衣服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家人;会和第一次见面的小孩说“好大船”;晚年生活清贫可还是会给家里寄钱写信;性格看上去儒雅随和但仍然会毫不犹豫地给歧视他的人重重一拳;他时刻保持着西装革履,不知是不是因为心里藏着那个想要做商人的梦想。

但好像又有什么不一样,那首不像天使岛的诗,让我惊觉他的伟大:He is not only a survivor of the biggest shipwreck in history but also a survivor of that lopsided world.

他的故事值得再单独拍一部电影。

他的经历还让我想起前不久寒假在家的时候和奶奶一起看的《觉醒年代》里,辜鸿铭给北大学生开讲座那场戏,大概记得里面有这么一些话:他说中国人淳朴、深沉、博大、温良,但不是温顺,和懦弱,而是一种同情的力量;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心灵生活;中国人会用同情心、心灵来纪事情,会真的做到将心比心、以及几人。

他们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名字,好像已经不在乎人生的落脚点在何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觉得那场船难在他波折的生命里根本不值一提,还是面对后代,想要藏起这本不堪的历史书。

我不知道在那样交通不便的年代,比起今天我们走出家门,到底需要怎么样的的勇气。离开家好像真的就意味着他踏上一条one-way trip,从此失去合法的身份,只剩一张简陋的shipcard如身份证般存在。

在了解了故事背后的历史之后,冥冥中我会觉得这些中国船员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出现和幸存好像都是一种必然。

当看到台山那些镜头的时侯,觉得画面突然变得很温柔:山和水都是绿绿的,大家的生活好像也不紧不慢,石咀码头那几个远景是整个片子里最美的几幕了。

静静看完你可能会感觉片子很寡淡,叙事有些过于平缓,但是无法否定它的视角又是如此的真诚而温情。

谢谢始终关心着这个隐秘一角的人们,我们才能知道那段小小的delete scen后面居然藏着这么多的故事,了解一段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历史。

(看完第一遍之后出来又回去看了一场 第二次看的时候没有忍住拍下了这一幕)

看到讨论回来补一点 回想起来 施万克的一些细节也很让人感动 他一开始去做那个木船实验的时候 好像就带入了一种 “中国人不会藏在船底”的肯定心态 他也不像很多对中国历史轶事有着强烈猎奇心的研究员 感觉更像是带着一种最简单的人与人之间关怀去寻找这些故事 为什么因为是外国人拍的就一定要带着政治立场去考虑它的目的 同理心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啊

 5 ) 消失的“六人”,被历史裹挟的悲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的,观影之前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希望从自己本民族的人口中听到关于那场海难的更多讯息,或者从那些熟悉的中国面庞里寻找到些许的民族自豪感。我们总希望找到一种“亲切”:就像在外地的时候尤其希望听到乡音,对于那些与中国人无关的历史,如果听说其中有中国人的参与,那感觉都像是自己都参与了一样。

然而很遗憾,这六个中国人在影片里自始至终是处于一片大雾里:这不是一部口述史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关于找寻的纪录片。我可以直接地告诉各位准备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尽管调查员们历尽千辛,他们仍未能从这六个中国人的后代或者任何的文字记录当中得到更多关于这六个中国人的内容。

纪录片当中有一段讲述了《泰坦尼克号》引进中国时万人空巷的场景,连制作人自己都说,没有想过这部片子会在中国得到如此巨大的成功。人们喜欢看凄美的悲剧,喜欢看跨越阶级的浪漫,更重要的是,这类大胆的题材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于精神文明的渴求。于是一群人抱着期待的心情进了电影院,然后泪眼婆娑地出来,享受了一次灵魂的涤荡。

这与纪录片后来所展现的当时西方各国的排华政策对华人的伤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们说,海难发生后,他们找了很多幸存者做了采访,可是因为当时中国人地位低下,所以没有人想了解他们的故事。直到这么多年过去,那六个中国人早已“dust to dust,ashes to ashes”时,再想做一份迟到的补救,却发现一切都是如此艰难。

当时有人记录说海难发生后,救生人员要求“妇女儿童先上”,而四名中国人佯装成女人混上了救生艇并藏在船底下,这才让自己活了下来。许多人因此对中国人展开了批判。调查员们为了还这几个中国人一个清白,便找来几个学生一比一还原了当年的救生艇,又让几个人扮成当年的中国人藏到船底下,看看目击者所处的位置是否能看到船底下的中国人,以此来力证目击者的证词是有失真实性的。

其实我想,就算是真的也没什么,影片《寄生虫》里说,人不是因为善良而有钱,而是因为有钱才善良。所以要让当时地位如此低下的华人遵守上流社会的规矩、保持上流社会的道德,太难了。因为他们从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所以他们太懂得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不择手段,这就是穷人的生存法则——只有当你足够富裕了,你才能伪善地说:“我们来讲点道德吧。”

所以与其责怪那四个中国人抢占了妇女儿童的位置,不如责怪当时的西方世界对于亚洲的世界压榨得太狠。

影片讲述最多的是一个叫“方荣山”的人,因为他的后代是调查组唯一能找到的。其他人的消息早就消散于大海,只是偶尔从卷帙浩繁的资料里,看到一两句描写:有个叫“Lee Bing”的人,在加拿大的咖啡馆里诉说着自己当年从泰坦尼克号上得救的消息。当调查组来到当地想获取些什么信息时,却再一次扑了个空。

当方荣山被五副哈罗德·罗威发现时,哈罗德看到他非常聪明地坐在一块漂浮的木板上等待救援——Rose得救的灵感,就来源于他。而且《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当年拍了这段中国人的戏份,只是后来给剪掉了。

可即便是占据影片一大半内容的方荣山,关于他是否乘坐过泰坦尼克号这件事,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泰坦尼克号上,方荣山登记的名字并不是方荣山,而是“Fang Lang”,当调查员来到方荣山家里,问他是否知道父亲为什么改名时,他的后代表示完全不知情,并且他们还意外地在家中发现,父亲的照片上还有另一个名字:方森。至于为什么又改成“方森”,他们就更不知情了。

而方荣山生儿子的时候已经六十高龄,所以在他的儿子还忙着和女孩儿谈恋爱的年纪,他父亲已经寿终正寝了。到最后,他的后代也没来得及从他口中听说太多关于泰坦尼克号或者他来美国的事情,他就带着这么多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进了坟墓。

可以说,方荣山这个人就像无底洞一样深不可测。

这样压抑的、躲躲藏藏、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方荣山愿意的吗?当然不。因为美国那时的《排华法案》,让这群流亡在外的华人没有选择。

我对方荣山的后代讲的一个情节印象还蛮深的:他说自己小时候随父亲去敲人家门,问人家可不可以租房子给他们住,结果对方说自己不可能把房子租给黄种的贱狗,方荣山这时“punched on his face”——方的后代说,自己的父亲是个从不认怂的人,可以想下,在当时的美国那样的欺侮之下,他这一拳的干净利落脆,背后是多少伤痛与失望的累积。

历史的惊雷往往藏在他人云淡风轻的只言片语中。

该是有多惊人的毅力和信念,才能让他在美国社会立足,并且为后代打下一个还不错的未来。

狱中的华侨,面对命运的无可奈何,只能以这样的诗句为自己默默加油打气,并且一点一点的,改变着美国社会对华人的看法。

最后连调查组们都不由得发问,为什么外国的生存如此艰难,他们还一定要留在外国呢。

为什么,因为这山看着那山高呗。反正自己的国家那会儿都乱成那样了,别人的国家再差还能差到哪去,况且人家那边还有好的资源。就算在国外被当成廉价劳动力,还要被驱逐,在风云莫测的国内就会好一点么。

所以与其说他们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有了可悲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作为小人物,作为历史的尘埃,这是他们必然要去面对的。富贵险中求,挣一挣,要么是个死,要么就是翻身把歌唱;不挣,那横竖是个生不如死,像渣滓一样消散在空中。

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那么多人宁可死也要偷渡。

方荣山的后代与哈罗德·罗威的后代来了个迟来的拥抱,方的后代心情复杂地说,要是没有他,可能就不会有自己。哈罗德·罗威也送了一张自己的父亲的照片给他,并在上面签了个名。

令人喜闻乐见的和解。

可是影片直到最后,我们仍不能确定Fang Lang是否就是方荣山,调查员也只是根据有限的信息说了句:“Very closed.”

其实是或不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即便不是,Fang Lang的人生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可能他也在某个西方的大都市里,因为别人一句“黄种狗”而一拳把一个白人揍趴在地。

虽然关于这六人的历史注定是缺席了,但是从这找寻的过程中牵扯出的另一段历史却让人唏嘘。

尽管历史从不会为小人物书写,可是小人物的挣扎总是大抵相似的,历史的洪流,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小人物的“乘风破浪”,才使其显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6 ) 追寻真相,为之正名

记得早于泰坦尼克上映前两年,我就在课堂上听过老师讲过这次大西洋上巨轮首航撞冰山的事件,直到前几年看到了一篇有关几位华人经历了这次海难的文章,内容涉及为被污名化的华人乘客正名,感谢良知和正义没有忘记他们。导演卡梅隆在拍摄泰坦尼克号之前就了解了这段历史并拍在电影之中,罗丝靠一块门板最终获救的拍摄灵感,也是来自最后一个获救的中国人(删减片段会在新片中呈现),时隔一个多世纪,当年的见证者早已往生,想要还原被欧美社会刻意歪曲的历史,导演与他的创作团队要做出多少大的努力才能如愿。泰坦尼克号救援结束后,这六位幸存的华人因为排华法案的存在,并没有被允许进入美国,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医疗援助,而是在24小时内就被遣送上了去古巴运送水果的货船,带着失去2名同胞的悲痛从此销声匿迹。这6位华人同胞未必有多么高尚的品德,他们只是做了所有乘客都有权利做的事,但当权者对他们的侮辱、歧视、丑化着实让正义人士感到愤怒,他们的故事理应被客观对待。这一切都是因为英国导演罗飞热爱中国,并为之付出不小,他们不仅翻阅了众多的历史资料,寻找众多的专家,还上线寻找线索的网站。踏遍中、英、美、加等多个国家,寻找幸存者的后代,只为还历史一个真相。施万克为求真像身体力行浸入模拟的冰水测试人体在极寒条件下的应变能力;京西学校的老师为了证明折叠式备用救生艇根本不可能躲人,复原了一艘完全相同的模型;携手二代华人远赴威尔士探访坦泰尼克五副的后人;深入广东侨乡台山古村遍访村中族人长者;时隔多年后逐一联系电影原片中每一个演员为取得他们的授权,以上种种良苦用心努力,只为对历史认真负责。这样一部揭露欧美世纪谎言的佳作来的正逢其时。这么多年来,我们看了太多外媒的选择性,甚至是凭空捏造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报道,这些报道用来去蒙蔽本国民众,去诋毁中国形象,比如BBC中英文报道故意使用不同的滤镜,特别是前几天的新疆棉花和强迫劳动的不实报道,让人义愤填膺。西方媒体和百年前一样,用谎言抹黑中国,选择用话语权篡改历史,这部片子就像一剂良针,提醒欧美民众该擦亮眼了,激励中华民族要捍卫民族尊严。因为它不仅忠实记录了泰坦尼克号幸存者们是如何被污名化,以及之后的人生轨迹。还公正客观的记录了中国人在欧美社会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遭受的委屈和不公,他们的故事展现的其实是勇气与机智,而不是懦夫行为。其实根据后来幸存者的证词,踩伤女乘客的是美国富翁斯腾格尔和所罗门;当年船上被传假扮女人换取生机的人是日本人;至于偷渡客也是欲加之罪,这几个中国人都是拿着正经船票去新的工作地的劳工。当今的中国国情已不再积贫积弱,但华人乃至所有亚裔人群依然在受着傲慢的歧视和无端的攻击,想要有话语权唯有全民族自强自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事实会被混淆,但真相不会永远尘封。

 短评

8.4的开分已经让我挺惊讶的了,竟然还涨了0.1分呢,看来大家不仅没有产生蹭泰坦尼克号和卡梅隆热点的负面想法,反而觉得电影挖掘到了一些特殊的内容。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因为太忙没有看到这部电影,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上座率还不错,且中途无人退场。从这样一个震惊全世界的历史大船难中找到这样一个切口去深挖,本身还是值得敬佩的,也算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拼图。尤其是这些研究员们从纷繁复杂且历史久远的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行拼凑的精神确实也令人敬仰,包括在账号后面添加各种邮件名后缀来找人,以及对人名线索的逐步追踪方式,都挺不错的。不过测试低温下能坚持多久以及造一艘小船看能不能躲藏则确实觉得大可不必,有些无聊。另外最后落脚点成了各国的排华法案,讲述华人的移民血泪史,岂不是偏题了?很多结论其实也主要是一种推理猜测。

7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不是偷渡,一共8个中国人,以前是轮船上的锅炉工,因为英国煤炭工人罢工,导致失业,他们8个人共用1张船票,作为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上船工作,想去美国找工作。发生船难后,他们被锁在船底,直到快沉没的最后一刻才打开舱门给他们逃生机会,6个人活下来。

8分钟前
  • Your Ferry man
  • 力荐

类似《哈马舍尔德悬案》的纪录片,写特稿,下田野,做实验,拍摄是目的,破案是过程,老外团队抽丝剥茧,独自奋勇,去挖掘泰坦尼克号中国人幸存名单背后秘辛,海外华人一代代开花散叶,历史是因,也是果,功德圆满。

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抱着“Titanic”忠实粉去看,在看到具有年代感的《李奥纳多真情写真集》时差点笑出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呈现了卡神《泰坦尼克号》华人劳工被删片段,杰克和露丝的结局(露丝趴在门板上最后获救)灵感正来源于此,这位华人劳工也可能是当年被救的最后一个人。“是谁那夜在漂浮的门板上哭泣,勇敢的灵魂在空中飞翔” 看完全片,发现这部纪录片不仅仅这么简单,它通过层层挖掘、拨云见日地探索6个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有《网络谜踪》《寻找小糖人》带有悬念和探秘般观影体验。施救者与被救者的时空见面,排华法案的历史渊源…通过这些探讨的人文关怀、种族歧视问题、中美关系,放在当下看更多一层现实意义。“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片尾曲加分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棍子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14分钟前
  • wqbduiq
  • 力荐

他日豪强日,定斩胡人头。

16分钟前
  • 李昨
  • 力荐

6.0/10心里很明白,这类电视专题性质的纪录片,比起艺术性,看的更多是实际意义。在如今平权狂潮的语境下,借着知名故事拨乱反正寓教于乐,的确非常应景。但片子里有个细节着实把我气笑了——施万克造模拟救生艇,委派给帝都的国际学校也就罢了,还故意给京西的招牌几个特写,似乎正站在台上标榜:看,百年前排华法案撕成一片,百年后中外少年和谐互融!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乍一看很暖心,可是仔细想想,这帮贵族学校里和外国同龄人朝夕相处的中国孩子,一年学费就得20万,真的能代表中国民众的大多数吗?这种精英化高阶化的表现媒介,有没有反作用都另说,实际意义更是瞎掰。很多时候看这些欧美慈善家,毕其一生事倍功半,真的既感动又难受。安逸单纯的生活环境已经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了,对中国,他们真的不懂。

17分钟前
  • 眼睛瞪得像铜铃
  • 还行

百年以后华工们刻在墙上的悲愤正在实现,就差排美、排英、排加……法案了。什么时候我们能拿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像能给真相、道歉的只有异族,未免过于自薄,要自信。ps:游戏被安利到了。

22分钟前
  • 着迹
  • 还行

整体看下来比较像电视纪录片 客从何处来 。本片的选取角度比片子本身更有意思,更多是华人海外闯荡时,后段出现的美国天使岛和当年遗留下的诗也是一个好的题材。

27分钟前
  • 用户名太长了
  • 还行

“泰坦尼克号”触碰的只是“冰山一角”。

28分钟前
  • [未注销]
  • 推荐

会把牛奶送给孩子的他没能把咖啡店开下去,带着西装登船的他突然失去了合伙人,从加尔各答上岸从此杳无音信的他不知是否回到了祖国。若没有一根棍子的救生,没有人性的救援,有的人生将不复存在。人类历史最著名的船难,或许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小风浪。排华法案背后,还有更多移民抹干眼泪,笑呵呵。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像破案一样的节奏,几大洲到处飞,重点是说 排华法案,涨姿势。最后的旁白说出了我的观感:泰坦尼克遇难记对他们的人生来说,都不是最大的灾难。。。

32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好像在他们生命里,那年那次的沉船,只不过一场小事。

35分钟前
  • 陳顏
  • 力荐

这部纪录片上映也等了很久,就像这段历史被揭开的时间也是等待了太久,这几个人的人生或许仍然不能被探索清楚,但至少已经开始被发掘,其实这不仅是关于八个中国乘客,也是那一代华人移民故事,方的故事尤为震撼,一个从冰海里挣扎出来的幸存者,又如此努力在美国讨生活还要帮助亲友,他的故事比电影更加传奇。

3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本以为是个蹭热度的小片,没想到居然很好看,导演和主演(研究员)都是中文流利的外国人。开始只是为了找到一个世纪前6个中国普通人的下落,没想到越挖越深,挖出一部一代劳工移民的血泪史。我作为记者,很能理解那种靠海量资料的蛛丝马迹、各种奇异方法拼出线索时的惊喜感,也感动于主创明知这个几个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深海里,依然坚持数年打捞他们在世上存在过的痕迹。寻找过程充满格物致知与人道主义精神,最后救人者和被救者的后代相见那段看到泪目。一代移民受尽凌辱和苦难,也依然远渡重洋,在陌生的大陆顽强生存下去,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苦,很心酸和心疼。上映时恰逢亚裔歧视风暴,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更添现实意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电影。片尾曲是导演的父母写的,很好听。

4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海难,只不过是他们人生的一道小坎坷

43分钟前
  • #85
  • 力荐

作为你朋友圈唯一摸过泰坦尼克号遗骸的人,我期待了三五年终于等到了《六人:泰坦尼克号幸存的中国人》纪录片公映。吴亦凡《大碗宽面》歌词「我这一生漂泊四海 看淡了今朝」可以形容这部电影主人公的境遇——六位中国幸存者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至死都未跟子孙讲一句自己在泰坦尼克号的遭遇。这部纪录片果然展示了《泰坦尼克号》删减片段——以中国幸存者为原型的救援镜头。我觉得所有人婚前都应该经历一下「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之后再决定是否和对方结婚。此前有一部同样由后人讲述祖先移民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两部纪录片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透过后世查阅的各种材料,复原(数)百年前历史上小人物发生过的故事。

48分钟前
  • 未成话
  • 推荐

多一个人见证,真相就多一份意义

49分钟前
  • 一字千金小可艾
  • 推荐

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在讲排华,但整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克制和客观,比我想象中的好看。想起昨天看的抗疫纪录片里的一句话:我不想用正能量或者负能量这样的话来说,但是真相就是真相,它本身就具有力量。很棒,看完之后我突然觉得survivor这个词充满了力量。

53分钟前
  • 陈大痣
  • 推荐

“那个人说‘我才不会把房子租给黄种狗’,他一拳打过去,打的那个人跪倒在地。那一年他70岁了,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57分钟前
  • Moo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