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

HD国语

主演:李纬,韦伟,石羽,张鸿眉,崔超明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小城之春 剧照 NO.1小城之春 剧照 NO.2小城之春 剧照 NO.3小城之春 剧照 NO.4小城之春 剧照 NO.5小城之春 剧照 NO.6小城之春 剧照 NO.13小城之春 剧照 NO.14小城之春 剧照 NO.15小城之春 剧照 NO.16小城之春 剧照 NO.17小城之春 剧照 NO.18小城之春 剧照 NO.19小城之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城之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8年前后,中国某个平常的遍处皆是断垣颓壁的南方小城里,年轻少妇周玉纹(韦伟 饰)与生病的丈夫戴礼言(石羽 饰)过着索然寡味的日子。战争不仅令礼言失去了家产,也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念。而玉纹每日做的,是在早晨出门买菜、给礼言抓药,在城头踱步好大一会后伤神地复回到家中,将药丢于他时与他对话不过三两句,剩下大半时日,是坐在妹妹戴秀(张鸿眉 饰)房间绣花独自喟叹——除了早晨出门徘徊的城墙头,这是她认为的小城唯剩的有生气之地。暗黑破坏神在身边。威尔和格蕾丝第十一季海盗1984左眼不跳财蝙蝠侠大战忍者神龟武士的食谱融之堂(国语版)下大明悬案录之隐翅篇十八洞村轻触我心古宅老友记 第四季春水奇谭伦尼的故事铁甲小宝迈克和茉莉第五季追缉:炸弹客第一季物极必反1998家的形状随爱沉沦诸神之锤风犬少年的天空幸存者:老少对决第三十三季月光光心慌慌4大明嫔妃之反攻不良教育2015反诈风暴之不可饶恕补锅英雄(粤语)吃土的十二个月无法抗拒的恋爱七宝奇谋(国语版)隐藏你的钱阴影之下迷恋鸟咬子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六季游乡南北狮王(国语版)爱情盲选:日本篇天劫余生迷魂记

 长篇影评

 1 ) 没有标题

最近看了点东西,好像能够反对之前自己的想法。

小城首先是战争中被摧毁的断壁残垣。断壁残垣确乎作为中国古典意象,提供着纵深的、风蚀般缓慢的历史感。但新的因素也蕴含在其中。如空袭平民城市在西班牙格尔尼卡首次成为现代景观,“小城”被进行了一种人为的舶来的强暴的“突袭”,与古典意义迥然不同。这种突袭又是与医生的突然进入是同构的。隐藏于一种极具古典风格的“古难全”后的,是西医、安眠药与维C,是现代意味的女性主体性的解放和对于自由关系的反思。

在这两个意义上,“小城之春”并不是春夏秋冬轮回之春,并不是两千年超稳定结构的复现,而是废墟上的柳叶、少妇冲破玻璃的拳头、满满一旬怀思的尘埃落定。我此前厌恶医生出走的软弱、矛盾的悬而未决,就在于对这种轮回感的误解。

矛盾绝非悬而未决。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是《夜以继日》,最后伏在丈夫身上痛哭的玉纹,一定已经是从麦的车上走出来道别的朝子。在这个意义上,小城之春不是医生所带来的红杏之春,而是玉纹突破自身桎梏在影片结末才迎来的春天。医生在十年前的隐没如同此次的隐没,表面上是未有始料的未知数,却始终只是剪纸戏影一样的意象,在重量只由她自己决定。

那么历史呢?虽然认为更偏向女性特点的个人的梦呓般的非线性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权大历史话语的反抗,不把影片放在大历史之中我真的会狠快乐,但是第一次看完这个电影之后真的有种毁灭性的失落感,还是需要给自己一小个交代:如同当下对超稳定结构的批评,小城含蓄的生机也正隐含在又一轮的历史周期之中。

(被我一直忽略的是丈夫的线索。实际上他的主体性也有强烈的喷薄,即使大褂、肺病之类象征意义太明显,但一定有可以讨论之处。

 2 ) 风吹墙荒芜,草动心痒痒——简述《小城之春》中七次城墙表情


七次城墙漫步
看似漫不经心徜徉悱恻
实则每次都是心路的探索
步步小心步步深入
走得惆怅走得惊心动魄
逐个解读,也许只是个人的心理映像
尝试体会,费穆现实主义的隐晦告白

黑幕散去,开场,就见玉纹一人,挎篮凭风,心中苦闷浓得吹不散。飘荡着的独白,只有天空知晓。一个主基调,就被这城墙定下了——断壁残垣,正是这份爱情的具象写照。风吹草荒,看似充满生命的迹象,然而更多的述说着荒芜与漠然。好像那个家庭,每个人都活着,实则每个人都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第二次恍然成了四人,志忱的突然到访,使这个被土埋了一半的家庭遭遇了措手不及的欢乐。
“他们三人走在前面,他们停下来等我”听着那些舞台提词儿一般波澜不兴的独白,觉得冷飕飕的。而突然,志忱装作不经意地握了一下玉纹的手,那一刻我整个都惊了。之前的故作矜持,都在那一瞬崩塌。他,还爱着她!

当城墙成了“吃过饭撒个小谎”的目的地时,两人已经亲热得尺度很大了。但那股张力依然在他俩中间死磕着,好像两块磁铁,男极已经放出最大的新引力,女极却故意把相斥的一方对着他,但其实保持这样的距离已经不是出于理智,而是一种游戏。城墙上志忱居然试图抱她,她嗔笑着躲了,然而到了林间小路,她却主动与他胳膊挎在一起,仅走几步便又分开成之前的距离,步履却多了几分轻盈。
城墙毕竟是她最后的心灵归宿,也许是不准也许是不忍,这一次,她没越过那堵墙。

第四次仍旧是两人,男人仍旧是那个志忱,女人却换成了小妹。他玩得有点心不在焉,城头也难得的无风。回来后,玉纹生他的气,其实气的不是他俩出去玩,而是他带别的女人去了属于他俩的地方。于是一切防线在那个夜晚被打破了,其实我一直在想两人感情的这道坎要怎么迈过去,原来城墙给了他们一个契机。费穆爷爷够狠,杀人于无形~

待两人白天再去城墙时,“小谎”已经撒得名正言顺了。城墙成了伊甸园。两人的口气俨然小别重逢的小两口。近景的切换,(我不肯定是我的版本问题还是确实用这样的手法)很独特,仿佛玉纹没有动,原本在她右边说话的志忱却忽然切到了左边,大约有三处这样的镜头。不知道有什么含义,还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第六次关于城墙的镜头是全片最短的一次,也就20几秒,却是之前全片高潮的一个精致的小转折。天亮了,酒醒了,我们随着冲到顶峰的情绪也得以吹吹风。中景的独自的女人,眼中的景色是空的,偷偷跳动的心却是满的,杂陈交结着责任的羁绊与激情的难抑。

最后一次城头,看得出玉纹见到礼言时明显是惊喜,不知二人能不能看到志忱远去的背影,城墙成了心灵最后的回归。两人一如剪影,等待的又是什么。两人又能否面对城墙下的现实?是玉纹终于打开了礼言踏上城墙的阶梯,允许他进入到她的秘密花园,还是礼言终于有勇气把妻子带下城墙,重新回到生活本身。城墙隐喻了对那个小城的压抑最直白的逃避,捍卫了一个女人最后的寂寞,尽管高出整个城市的庸碌,却不足以到达她理想的天堂。所谓的爱情来了又离开,离开的又回归,城墙尽管已经荒芜,当风再起时,吹走了某些记忆,吹醒了几个被感情淡忘了的人,吹开了小城的春。

 3 ) 重看,一些梳理。

重看,一些梳理,不是评论。

1.四人关系:丈夫礼言,妻子玉纹,丈夫妹妹戴秀,好友志忱。礼言患病,玉纹和礼言生活寡淡乏味,志忱和玉纹是旧日情人,健康又有魅力,志忱到来打破了他们乏味的生活,志忱和玉纹有旧情复燃之势,礼言想撮合志忱和他妹妹,最后却在接触中发现妻子和他的暧昧关系。兄妹是有性格差异的,哥哥内向寡言,妹妹外向开放;从诸多的对话场景中看出,夫妻之间颇为生分;玉纹和志忱两人的情感“拉扯”也是颇值得玩味和研究,刚见面时他们的举止谈吐是拘谨的,通过慢慢接触和交流,他们有了旧情复燃的苗头,玉纹的念头更强一些,因为她被乏味的生活和无聊的小镇环境压抑的太久了,丈夫又患病,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抑。到影片的后半部分,玉纹和志忱仍然纠结于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符合道德。这样的差异特征让四人的关系在情感的碰撞上拥有了较强的张力。

2.画外音使用,妻子玉纹的画外音是本片重要的叙事元素,舒缓、忧愁的语气透露着她内心的焦虑和纠结。

3.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似乎有着相同的主题,即描述夫妇之间的关系(如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或者是讲述女性的苦难和心理挣扎的故事(如黄佐临导演的《夜店》)。而费穆的这部电影在女性心理和情感状态的刻画和技巧的使用上是相当出挑的一部,而且,它的政治性也没有同时期的电影那么强烈。

4.说到技巧,本片的运镜是相当流畅自如的,虽然人物较少,走动也比较简单,但摄影机在恰当的地方摇动或者推拉都明确地暗示着人物的想法,没有刻意的痕迹。还有光影的运用,虽不及当时的世界一流电影,但在国内已属于比较先进和先锋的尝试。

5.除了玉纹的画外音,本片的对白和台词较少,费穆可能试图给观众留出足够的自我解读空间,同时,本片细节也很多(如盆景),剧作虽单一简单,但细节作了一些补充。

6.本片最值得称道的是景深运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乎都是揭示着四人关系的镜头。比如,在志忱刚住在礼言家时,有一场妹妹见志忱的戏,费穆用一个镜头简洁利落地说清楚了四人关系:妹妹站在后景处愉快地看着志忱唱歌,志忱也在后景处看着她,但时不时会回头望向前景处的玉纹,玉纹为礼言准备药,左移,玉纹给礼言拿药,此时只有夫妇二人,右移,镜头里再次只有前后景的三人,志忱心不在焉,妹妹继续看着他唱歌,玉纹也低头,摄影机再动扫过四人,在这个一镜到底的场景里,四人的关系,情感状态和忧愁的思绪被很好地体现出来。类似的场景在后面的部分还有两三场,在喝酒那场里,还给了玉纹特写,全片只有这里用了近景,镜头里玉纹是哀伤的,是被压抑的。费穆善于用这样的镜头调度配合舒缓的节奏讲好他的故事。

7.演员的表演偏向舞台剧式,这是全片情感进入最大的阻碍,也是本片比较遗憾的地方。

 4 ) 70年后,依然没有华语电影能够超越《小城之春》

下为修改版,发于2018年6月12日澎湃新闻“有戏”。

费穆1948年拍竣于历史拐点的《小城之春》,春虽至情料峭,夹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合乎国情顺应民意的电影之间,上映之后偶有欣赏者称赞它的“美丽的风格”“人事的凄怆”,多数评论认为“缺乏思想”“空洞无聊”,以不合时宜的寂寥躲进角落,一藏30余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及已故知名文化学者黄爱玲等机构和个人的推动下,《小城之春》表面的落尘被轻轻擦拭,率先在香港被品鉴出逾越时代的况味。其后,影片颓败的画面、灰色的基调、压抑的情绪以及先锋的语言,打动两岸三地华语电影圈甚或世界影坛。

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时,香港电影金像奖将《小城之春》评为百年百大华语电影第一名。作为导演的费穆,被认为是最大功臣。此份后辈追授费穆的荣誉,时至今日在众多影迷心中依然实至名归。

尽管6年之后台湾电影金马奖邀请122位资深电影人评出的百部华语片,《小城之春》被《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童年往事》《阿飞正传》超过名列第五,但从根植中国传统、传承文化根脉的成效来看,独树一帜的影片的江湖地位相当牢靠。而残破小城里脚步或踟蹰或迂回的女主角玉纹,更成为其时无所适从的费穆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代言。

因缘际会促就的旷世经典

1948年初,费穆所在的上海文华影业公司鉴于筹拍的电影《好夫妻》迟迟不能完工,开支很大,计划速战速决拍摄一部低成本的新电影,先行上映减轻运营压力,《好夫妻》编剧之一李天济在曹禺提议、鼓励下写就的《苦》的剧本,因为只有六名角色且场景较少被挑中。黄佐临、桑弧等文华公司的其他导演都对剧本不感兴趣,费穆一口答应下来。

时间紧任务重,对绰号“慢车老费”的费穆看似构成极大考验,但他其实一切胸有成竹。

电影开拍前,费穆与李天济一起花费时间,在不伤害剧本结构、保留重点戏份的前提下,重新梳理人物关系、减少场景的变换次数,并把剧本定名为《小城之春》。妻子周玉纹、丈夫戴礼言、小妹戴秀、仆人老黄的人物设置保持不变,礼言的朋友、玉纹的旧情人章志忱与老中医的角色,合二为一。志忱与戴秀的感情戏份被删除两三场,他与玉纹的情感纠葛则被放在更为集中的场景中展现。

据李天济追忆费穆的文章,就剧本如何改动,费穆与他共有三次别无外人在场的私密谈话,每次费穆皆是有商有量,要求严格又平等相待,谆谆教导却不落痕迹,大导演对小编剧发自内心的尊重,让李天济多年之后回忆,仍然历历在目心怀感激。而两人首次面聊,费穆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剧本的写作受到苏轼《蝶恋花》的影响,更让李天济吃惊不已,知道他的剧本找到了真正的知音。

虽然影片的大致模样已在脑海形成,费穆的现场工作方式却不死板。玉纹饰演者韦伟曾在接受黄爱玲的访问时提及,玉纹与志忱游罢城墙回家途中的戏份,跑向他们身后的一只鸡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偶然进入镜头。费穆看完样片觉得效果不错,保留了神来之笔。

从筹备到杀青,《小城之春》用时仅四个月,却无损费穆一贯的艺术品质。

妻子的视角与丈夫的目光

《小城之春》拍摄外景地选在上海西南方向的江南鱼米之乡松江。松江古老的城墙和旧式的房屋经过连年战争的破坏,断壁残垣野草杂生,恰当构建费穆想要的封闭而沉寂的天地。活于其间的伤春少妇走走停停,每天例行公事般过着买菜抓药、城墙踱步、三言两语打发丈夫、闷不做声独自绣花的生活,任凭日子一日日地来,又一日日地去,以内心的波澜抵抗周遭的哑然。

影片伊始,玉纹的画外旁白响起之前,镜头旋转扫描小城景色,城头出现的小小人影,推进正是玉纹。随后观众跟随她的视线,看到三个人的背影,她正目送戴秀和老黄送志忱离开。电影借玉纹的内心独白展开的叙事,原是她作为当事人,讲述亲身经历的“小城故事”。

玉纹的独白用时而主观时而旁观的全知视角,将对过去的记叙、当下的描述、未来的预叙含混(“他进了城,我就没想到他会来,他怎么知道我嫁到了这里”、“他,他们站定了等我”、“谁知道会有一个人来”),观众得以多层次窥见她心绪的起伏与芜杂。而第一人称的叙述中夹带的第三人称指代对象的更迭(志忱到来之前,“他”指的是礼言),更把玉纹从对丈夫恪守妇道到与情人旧情复燃的过程袒露无疑,横空插进来的那句第二人称的“你为什么要来,你何必要来,叫我如何见你”,则是心如死灰与心潮澎湃的分水岭。

大闪回结构的剧情虽然是从玉纹的角度出发,诸多画面的水平高度却反映出镜头的视点来自礼言。有他及无他出现的画面,镜头高度分别是一个普通身高的人坐定后目光的平视与微仰,毋庸置疑由礼言通常或坐在床上或躺在椅上决定。

礼言略带自卑的目光,与玉纹的声音构成叙事的矛盾,某种程度上甚至将她的行为束缚,暗示她与志忱的余情未了,只能是首插曲。三人之间曾经平衡的情感关系,跌荡过后将循着伦理的指引,达成新的平衡。

电影风格高度融汇个人气质

朋友妻终究不能欺,哪怕她是初恋情人。志忱与玉纹的“发乎情止于礼”,并非说明费穆道德上的滞后,而是彰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秩序的最大敬意。

1906年出生于封建大家庭的费穆,成长环境保守而严格。他在少年时代饱读圣贤之书,耳濡目染母亲执迷地方戏曲与民间说唱,对以诗词、京戏、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艺样式异常偏爱并有深厚研究。同时,法文高等学堂的求学经历又为他打开通往西方文化的大门。他除了中文根基深厚,还精通英语、法语等语言。学贯中西的学识之外,作为家中长子的费穆修养上亦无瑕疵,是三个弟弟的榜样。他一生孝敬父母、厚待朋友,建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的婚姻家庭后,始终忠贞妻子、疼爱子女。

费穆对父母唯有的叛逆,是放弃安稳的文书工作投身电影行业。但在看过他早期的几部影片后,母亲认为他的电影与个人气质融为一体,便不再劝他改行。而这也正是今天回看,电影之于他的意义。

某些层面,费穆是把从西方舶来的这一现代艺术门类,当作托物言志、借物喻理,温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他被誉为“诗人导演”,不单是指电影风格的隽永,更说出他的拍片思维,与中国古代诗人、文人的写作方式一脉相承。这是他与同时代同行的区别所在,也是后“文化断层”时代的导演们无法追赶的根本原因。

他借《天伦》《孔夫子》等说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的儒家文化的“中正平和”,在变乱的时代并非全无意义;用《斩经堂》《生死恨》等记录周信芳、梅兰芳等京剧艺术大师的表演,中国戏曲昔日的璀璨得以被后人直观了解;拿《狼山喋血记》中村民怕狼打狼的寓言故事,唤起国人对时局环境的清醒认知。

换言说,费穆一直在用既具前瞻性又有忧患意识的独特影像,书写他对民族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而他的这份与众不同,早在联华影业公司1937年摄制的集锦片《联华交响曲》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由费穆、孙瑜、沈浮、蔡楚生等分别执导的八则短片组成,虽均围绕民众的抗日情绪或底层水深火热的生活展开叙事,但唯独费穆的《春闺断梦》不对现况实写,而是采用默片形式,以同床共眠的两名女性三段彼此关联的噩梦,带出国民情绪的郁结与抗争,极富表现主义色彩。两人做梦时面部肌肉的抽动,梦中的秋海棠叶子、头上长角的恶魔、熊熊燃烧的烈火等,均成为情绪的外化象征物。平行蒙太奇交代的军人在战场上的抵抗,则是古典诗歌比兴手法的拿来。

这种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手法丰富电影语言的实验,在《小城之春》里结出值得一再品味的硕果,并从文学扩延至国画、戏曲等艺术领域。

时代语境下的精神寄予

“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在这破败空虚的城墙上”,“像是喝醉,像是做梦,这时候,月亮升的高高的,微微有点风”。《小城之春》里玉纹的画外音,多次说出她的寓情于景。而自然景致的入画方式,则是对中国画的写意的借鉴。开场镜头铺展出的城墙、小道、流水、春枝,是春的寂寞也是人的闷苦。玉纹送给志忱的那盆兰花,属试探与观望的象征。

京剧旦角的水袖、云步技法,也被费穆用于玉纹几次去找志忱时的脚步变化,从步履徘徊到碎步慢行再到疾步向前,配合她着装、饰物的逐渐精致,直指她的心境改变。谢铁骊1963年拍摄的《早春二月》,也用自然环境映衬男女主人公的心情,并数度特写他们或急或缓的脚步,可是使用效果,远不如费穆的几笔来得有神有韵。

中国文化讲究兼容并蓄,费穆从古典诗词、国画戏曲中汲取营养之外,也从他从事多年,同样由西方而来的新剧,话剧艺术中找寻灵感。从电影语言看待玉纹的独白,是摄影机指向角色的内心,把她的内在情绪外化于银幕,似乎正与观众“对视”交流,而面对面说出心灵的秘密,正是话剧独有的魅力。伯格曼1953年执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莫妮卡的视线慢慢转向镜头,与观众发生10余秒的对视,被影迷津津乐道称是影史的首次,但其实相似的功用在《小城之春》里已有,而且费穆用的是声音。

影片行至尾声,眼见着长衫一副病态的丈夫的自杀,曾对穿西装意气风发的情人说出“除非,他死了”的玉纹,转向情人发出“你得救他,谢谢”(一度指向志忱的“他”指回礼言)的求助,更是借经历烈焰奔突的玉纹心态的回复,道出费穆对遭受西方新思潮冲撞的中国文化的态度。玉纹没有选择出走,而是等待礼言颤颤巍巍爬上城头,两人一起目送志忱离开,体现当时处于历史关隘的费穆等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家园的一份难以割舍。

大概正因费穆的精神困惑与希冀舒展离不开时代语境,田壮壮2002年对《小城之春》的致敬翻拍,成为画皮难画骨之作。田壮壮版《小城之春》隐去贯穿全片的玉纹的画外音,画面调为彩色,并把空间延展。除了原片中的五个人,小城里还有诸多和戴秀一样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借助伸向远方的铁路,随时说走就走,与外面的世界发生联接。费穆镜头语言的丰富多义,消失殆尽。

可叹的是,费穆次年因为种种原因无奈出走香港。他满心希望尽快返回大陆,却于1951年病逝香江。他的家国情怀,再也无法借由电影寄予。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45262

 5 ) 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是部超出了时代的电影,空前或许还会绝后。当费穆的同行们在为新奇的技术,紧凑的剧情和夸张的表演而绞尽脑汁时,他已经进入了人物的心理深处,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完成个人内心的隐秘倾诉。《小城之春》中有诗的韵味,也许费穆自己喜欢里面的气息,故而不觉得那是诗。但终究他还是个孤独的诗人。这样的电影以前没有,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没有。

小城是如此地丰富,以至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气质,从头到尾,完整而伤感,平静却又是充满了折磨。小城又是如此地乏味,破旧的城墙,残败的古宅,多病的丈夫,老弱的仆人,五个人的狭小空间,满眼尽是些颓败的事物。

“影片并不能解答那些近乎玄妙的人生问题,只是拾起一些人生的断片,素描地为人生画一个轮廓”。费穆拍《人生》时这样说道。

玉纹的世界是一潭死水,志忱的到来掀起了一阵微澜,在层层涟漪过后,还是无可奈何地归复了平静。首尾循环的结构有力地控制住了时间,旁白的语调成了表面平静的象征。《小城之春》是朴素而又神秘的,它所体现出的中国古典情怀饱满而又丰溢。费穆曾说电影重要的是空气,无奈就是《小城之春》里的空气,它无所不在,弥漫开来变成一种叫做伤逝的东西。伤逝是一种面向永恒的东西,也是一种渐渐稀薄的东西,象一条失去源头的小溪,它不再活泼,期待复活不是它的属性,寂灭才是的必由之路。

接下来再写点什么?写玉纹礼言志忱之间的逐步展开的微妙思绪?写看似随意却又余韵无穷的构图画面?写内部时空与外部时空的分离契合?还是写夜谈、醉酒、服药这几出戏?其实这都是不需要的,真正的电影是一个完整,不必也不能枝节地多说什么,思其概要回味几分也就够了。如俞平伯所言:不能名言,惟有赞叹;赞叹不出,惟有喜欢。

当年《小城之春》公映后,褒贬不一。兴趣所至,找来几篇翻了翻,别的看过也就忘了,但有句批评的话,是一直记得,那位作者指责影片是“根本忘了时代”。着实有趣,这句本意在贬的话却是对《小城之春》的完满评价。

 6 ) 此情不应人间有

好像若干年前看过VCD版本,但已经不记得了,看第二遍就是在不记得的路上又走了一遍。好像比若干年前能看懂这本电影,能看出它的好来了。

最令我佩服的是全片的旁白,非常出人意料,中国电影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尝试,完全是叙事学的高明手段。我想起格里耶的名篇《嫉妒》,也是通过剧中人的视角,而又凌驾于人物之上。就像一个人既是法官,又是审判对象,他(她)看自己和旁人皆是双重视角。粗看在情理之中,细想就会觉得不妥,这个旁白的力量太强大了,她又不是上帝。但这种不妥丝毫没有露出来,至少不会让观众觉着。叙事技巧确实高超。

二是此片欲说还休的古典境界,在电影里十分难得,稍微一出格就成了普通逻辑,或是杀夫案,或是情人远走高飞。在不堪的尽头悬崖勒马,还原人间的常态,片尾似乎是人性的升华,很有些志存高远,好风凭借力的来年洒脱。

三是演员的选角,都能套在人物里,而没有演戏的痕迹,也没有明星的派头相。如此精炼的人物,简陋的布景,细淡的情节,却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等佳片。像嚼橄榄一样,我还只是佩服,还未由衷喜爱,所以,还是值得若干年后看第三遍的。

 短评

戴锦华:1997年我在法国主持中国电影之夜,放完《小城之春》后,法国记者水泄不通把我围在中间,只问一句话:“制作年份你们搞错了吗?”我就直接回答他们:“对,这时候中国已经出现了所有你们引以为傲的新浪潮电影语言。”他们就闭嘴了。

5分钟前
  • 日灼
  • 推荐

本片曾被不少人誉为中国影史第一,因此命运好似西方影史第一的《公民凯恩》,两者在问世当初都票房惨淡,口碑不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散发光芒,登堂入室,彪炳史册。费穆作为文人拍出这样的诗意电影确实令人赞叹,早在72年前中国就已经用西方尚未发轫的新浪潮电影语言讲述婚内精神出轨及性压抑的故事,之后也滋养了如王家卫等名导,这也才有了经典作品《花样年华》。这种超越时空的传承与影响总是让人心旌摇曳,虽然现在看起来角色的表演带有一种舞台话剧感,台词如同siri的人工智能语音一般机器呆板,却也透着一股特有的年代质感,城头上的一段表演其实非常自然,屋内的一些长镜头所展现的暧昧氛围也极为高级。如今我们应该更加包容,同左翼电影一样,都是中国影史的佳作。女主韦伟依然还在世,98岁高龄了,简直是中国电影的活化石。

7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女主角的腿很美;四个人的纠结感情,没有赢家;对那个时代念台词的方式有点不太适应;章志忱有一句台词:“怎么办?你让我怎么办?”——这是我最讨厌听到男人说的一句话,没有之一。

12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全片声画叠用!堪比格里耶和杜拉斯!真是不朽的伟大作品!神乎其技的长镜头!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7/10。费穆从舞台中汲取了形体和言语的表现手法,女主角游离于主客观之间的旁白仿佛在叙述过去的故事,并借用道具外化角色内在,譬如开窗开门的欲拒欲迎、灯关掉又开的性释放、时而绞动时而掩面的纱巾,但由于镜头和表演的僵硬停顿、复读机械的旁白,根本不足以表达情感的复杂波澜,使影片流于沉闷颓废,好几处情感爆发(玉纹借着烛光对志忱哭泣、手锤门玻璃的碎裂),都因为女主角似哭似笑的表情产生了错位的喜剧感。不断走位的景别变化和镜头的摇曳相当有意境,志忱与玉纹私会归去的小道上,身影越靠越近,两人站住,挽着胳膊面对面交流后玉纹挣脱手跑开,志忱紧追,利用远景让观众更关注动作的亲密,而戴秀提高歌声来吸引志忱的注意力那场戏,镜头左右摇曳刻画四人的暧昧关系,并暗示玉纹在责任和自由中左右为难,但这些手法也是由于舞台空间的限制。

2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我不想说电影,但这确实是我在小西天最迷惑的一次观影。。。全程观众一直谜之笑场,分坐我两边的女士一直在看手机+自言自语,电影结束观众鼓掌还没停就听后面一哥们大吼三声“有约炮的吗”然后就跑了。。。离之大谱!

24分钟前
  • Ssyzm
  • 还行

仅一个破败院子里的四个人,怎么就能牵扯出这么大的格局?

27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小城之春》幽怨之春,国破山河残桓瓦砾,阻不了一城柯枝碧叶,花影斑驳芳草萋萋,你侬我侬,发乎情而止乎礼,欲拒还迎。“沿着城墙走就有走不完的路,往城外一看,用眼睛使劲往远处看,就知道天地不是那么小”。健康和美的甜蜜生活,也许“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的歌吹里。

3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4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女主角砸开门中间的小窗口,男主角急忙冲进去却不巧弄伤了她的手。从里到外,再由外到里的爱的攻防战。门的破裂是对伦理逾越的同时,从砸破的小窗口投射进来的圆月的光亮,巧妙表现女主脸部情绪细微变化。而为什么是手,是因为从始至终手是他们互相最密集的身体接触部位。配音,日常的声音被隔断。

38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民国破小城在,小城春草木深,长镜接荒城,断井颓垣谁家院。他说他有肺病,我想他是神经病。死水微澜,在那遥远的地方。吃了早饭,撒个谎,到城头上去找我。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小城之春。

4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作为外来者的志忱更新了时空秩序:其出场方式对礼言来说是空间上的越界(“跳进了花园的墙”),也使玉纹对时间的感知从无望的重复转变为线性计数的时日,以“跟着抗战跑”来逆转老宅内凝滞的、创伤的战争记忆。医生悖论般成为病人自杀的肇因,却由此激活其能量,并为旧的关系带来新的转机。

45分钟前
  • Cory
  • 还行

【B-】我实在受不了当时念台词的方式……

48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1.透着静静浅淡的忧愁哀思(浓郁悲剧预见的外现) 2.文学化但和时代合拍的台词 3.一个脆弱无助、精神上尚未长大成人的女性 4.一个旧时代、没落自怨自艾的小家庭 5.一个外来的\旧日的情感回忆,在死水中投射出了些微反射阳光的浪花 / 在资料馆重看,修复版更加完整展现了本片完美无缺。

5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并没有造成太多的触动~~

53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中国现代电影前驱,中国古典诗画艺术:诗的比兴,苏轼蝶恋花,画的虚实,散淡简约;非情节化诗情叙事,人物心理流变而非事件贯穿衍生情节,内在戏剧性,环境写意化,旁白叙事视角,中国第一部全片系统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段落、运动摄影及音响蒙太奇的影片。费穆空气学说

5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影视文学课】窸窸窣窣的暗流,潜在身体里却无法排解

57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不知为何,想起了“寝室之春”。明明是燥热、烤人的夏天,躲在开着空调的寝室里如同回到春天的感觉,寝室就像一堵围墙,限制了对外界的渴望。而对内,空调中的风带着嗖嗖的冷意吹拂着我,时间一长,体温渐凉,在这种独属于空调房的静谧、死寂还有期末复习病的骚扰。如同很多大学生一样,“寝室之春”里的人总是闷闷不乐,满腹牢骚,但却又无从交流,只能选择“独白”的方式讲述内心挣扎。在这独具中国特色的“寝室”关系中,是中国传统家庭的遗留与规训,尽管人人心有不甘又极其敏感脆弱,但却能如此亲密的相处而相安无事。在这样一种几近凝滞、焦灼的氛围中,直到一个神秘的人敲响了寝室的大门——阿姨来查寝了。

58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封闭的空间、精减到极致的人物、流水一样的节奏、视角、声响,将人心的压抑与荒凉刻画得入木三分。故事发生了,变化了,却不忍讲下去,留下一个欲说还休的结局待人猜想,沉默啊沉默,春天来了,城头的每块砖瓦都忍不住哭喊。

59分钟前
  • 碎岁
  • 力荐

【资料馆修复版】终于看了这部被捧为中国电影史神片的作品。果然有女性主义色彩。画外音旁白不仅是女主角的心声表达,更是站在一个全知的地位上。这在国产电影中极罕见。而对于这部只有五个演员的电影,居然也表达出四角恋的纠缠与家国衰破的大时代格局,实在厉害。只是觉得文戏和对手戏表演有些不自然

6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