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HD中字

主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胡歌,孙淳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辛亥革命 剧照 NO.1辛亥革命 剧照 NO.2辛亥革命 剧照 NO.3辛亥革命 剧照 NO.4辛亥革命 剧照 NO.5辛亥革命 剧照 NO.6辛亥革命 剧照 NO.13辛亥革命 剧照 NO.14辛亥革命 剧照 NO.15辛亥革命 剧照 NO.16辛亥革命 剧照 NO.17辛亥革命 剧照 NO.18辛亥革命 剧照 NO.19辛亥革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只见历史不见人

        因为同属豪华明星阵容出演的现代史题材电影,人们会很自然将《辛亥革命》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两部电影相并列,但由于《辛亥革命》只集中在同盟会广州起义到清帝退位这一年的时间,情节安排上要从容得多了,而且这里的明星人海战术也不像前两部一样刻意,这更像一部常规的电影了。张黎因为此前拍过电视剧《走向共和》,因此对这段历史很熟悉,也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最大程度地感受那份岁月激荡和壮志豪情。由于张黎是摄影师出身,《辛亥革命》在视听语言上十分考究,战争场面的摄影和声效都很出色,其中成龙的动作戏也融入得很自然,没有炫技的成分,影片对场面调度和整体节奏的掌控力都是令人满意的。从视觉的冲击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力上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首次执导电影,张黎也暴露出一些创作上用力过猛或不成熟之处。
        张黎的电影电视剧风格很接近,所以看他的电视剧时感觉像电影,而看他的电影时又感觉像电视剧。张黎属于中国比较精耕细作的电视剧导演,所以他的电视剧经常会表现出电影的特征。如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董建昌接电话得知卢沟桥事变的场景,从得知事变到做出反应中间加了个黑场,表现人物的震惊和茫然,这种处理手法一般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但到了《辛亥革命》,张黎的电影却在某些方面的处理又偏电视剧化,但有些在电视剧中看上去很高端的手法用在电影中却显得很做作,隐喻蒙太奇用得太频繁太露骨,感觉是在使拙劲。如袁世凯在逼迫宣统帝退位后,走在紫禁城城中,伸开双臂做出了驭风而行的动作,这是要表现人物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但这一举动却超出了人物的性格属性和行为方式,是强加给人物的,这让人很出戏,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导演和演员的生硬发挥。孙淳本来就是张黎拍电视剧时的爱将,更曾经在《走向共和》中扮演过袁世凯,虽然心有灵犀、驾轻就熟,但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找电视剧的感觉。
        尽管不再是PPT式的事件罗列,但《辛亥革命》还是没有解决叙事片段化的问题,于是还是用大量的字幕交代事件做过场戏,整体感觉像是一部精编后的历史情景再现剧,拍到后面还是成了一笔流水账,这是这种大事年表电影最容易犯的错误,归根结底,一方面是过于求全,另方面是没有一个可以统领全片并让观众有代入感的人物命运线索。《辛亥革命》是一部值得尊敬的电影,包括其中的仁人志士。影片主题可以概括为信仰和牺牲,包括生命的牺牲和利益的牺牲,这都是值得人们去尊重和向往的境界。但这个大主题之下却显得寸草不生,全部是扁平的高大全人物符号化地轮番上阵,相比之下倒是一些反面人物的刻画更加立体一些,如袁世凯、黎元洪、裕隆皇后等。本来黄兴和徐宗汉之间有一条相对完整的感情线,但由于内容删减的原因,表述是残缺的。所以即使是电影创作水平比较高的西方国家一般也不拍这种历史人物群像电影,就是拍的话也会埋一条小人物的线索,并适当关照平民视角来迎合观众的接受,否则就只见英雄不见人物了。 【南方都市报】

 2 ) 《辛亥革命》:从小说看电影的五大败笔

我也算一个历史发烧友了,口碑好点、炒作多点的历史剧和历史书一般都不放过,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最近的《辛亥革命》,一个不拉。最近看了《辛亥革命》电影,感觉不过瘾,朋友推荐说编剧写的书比电影更好看,就找了《辛亥革命》电影的小说完整版来看。看过书之后,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朋友圈子里有个共识:中国电影,差就差在剧本。这句话的第一层含义是说,中国电影圈里的好编剧、好剧本是凤毛翎角,比三条腿的蛤蟆多不了几个;我还要引申出这句话的第二层含义:即使偶尔有了好编剧、好剧本,导演和投资方也不会去尊重,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甚至是必备流程,似乎不改一下剧本,显不出导演的水平有多高,最终剧本惨遭蹂躏,面目全非。
业界传言,一大导演陈某,早年拍出几部片子反响平平,一时有找不到片子拍的危险。此时,某投资人找来一个剧本给陈某拍。陈某看过之后,大放厥词,说剧本写得真TM烂,自己决定先改剧本,提高三个档次,然后开机拍摄,定能票房大卖,口碑绝佳。不料,投资人竟冷冰冰回了一句:想拍就拍,不拍就走。陈某此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这一点很重要,若非处于事业低谷,以陈某的个性必然不接拍,或者坚持改剧本),只好忍气吞声接下了这部片子,结果拍出了一部著名大片,斩获“金棕榈”等多项大奖,也成为陈某迄今最为成功的电影,也是陈某一直想超越却永远无法超越的作品。
这个故事可以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给剧本以应有的尊重,是可以出好作品的,遇到好剧本更应尊重。
《辛亥革命》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导演乱改剧本,硬生生将一部好电影拉低了几个档次。看过电影的朋友已经总结出了,这部电影支离破碎,故事不连贯、没有细节,不符合历史真实,个别之处不合逻辑、一味催泪,等等,这些我就不多说了,仅谈谈从小说来看电影发现的五大败笔,也就是改剧本改出的五大失误:
败笔之一,黄兴成了预言帝,预言袁世凯要复辟。稍微懂点辛亥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兴与汪精卫是主张让临时大总统位与袁世凯最力者,黄兴甚至给袁世凯写过信,称袁世凯为中国第一位华盛顿。书中也是这么写的,但电影中黄兴却成了反对袁世凯最力者。历史怎能随意篡改?一部历史正剧,就这样被搞成了戏说意淫剧,喜欢历史剧的朋友们伤不起啊!
败笔之二,选举临时大总统的那场戏,孙中山在门口蹲着,三位候选人只有孙中山一人蹲在门口,这不是逼着里边的议员选举你自己么?导演是不是还可以在门口加几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这样才更有效果?看电影的时候,就觉得这场戏非常弱智,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又是乱改的,书中是黄兴提出自己去南京劝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样更符合历史,也体现了黄兴功成不居、宁静持身(蔡锷语)的人格。
败笔之三,袁世凯编了一段法国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杀的故事,就吓得隆裕太后退了位。单纯看电影,这场戏倒也没什么不好,但看了小说,我才大为震动:书中写清帝退位,一方面是袁世凯威胁,另一方面也是感受到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如退位诏书中所说的“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这虽然有场面话的嫌疑,却也是实情,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辛亥革命的主题——民主共和,乃是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与小说的情节比起来,电影中没有了民主共和精神的辛亥革命,只能算一段狗血剧情的古装戏罢了。
败笔之四,阳夏保卫战明明是失败了,黄兴去南京说是为了夺取更大的胜利,而黄兴在轮船上与徐宗汉对话时,又承认说是失败了,自相矛盾,看得我一头雾水。后来看书,发现是黄兴认为武昌不可守,与武昌革命者闹矛盾,主张撤退到南京,张振武等人主张坚守武昌,后来黄兴才失落地离开。这才是历史真相,编剧没有因为塑造黄兴形象的需要而篡改历史,但最终在电影中还是被改了。
败笔之五,多处精彩戏被删,一部好剧惨遭自宫。黄花岗起义时黄兴、黄一欧父子血战,温生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彭家珍舍身炸良弼震慑宗社党,最早秘密北上与袁世凯展开和谈的秘使朱芾皇,冯国璋与袁世凯的矛盾与斗争,袁世凯决心逼宫时与唐绍仪的精彩对话,也被删没了,可惜啊,这简直就是自宫,阉割了的东西还有个什么劲!
看了《辛亥革命》的书,我才理解了为什么编剧王兴东要痛批导演张黎乱改剧本了。一个好剧本改成这副模样,编剧换做是你,你受得了吗?

 3 ) 革命是什么?

导演试图想讲明白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革命?革命是什么?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
革命者的初衷都是简单的,是为了全天下的孩子被世界温柔对待,是为了主宰自己的命运,是为了唤起民众崛起。
革命不是流血。革命不是牺牲。革命不是为了革谁的命。

有人说此部片子里的人不够血肉丰满。
我以为2个小时的时间就算再天才也无法完美诠释概括那一段最激荡的风云变幻。
一个不激进的革命者孙文,一个忠诚的信仰者黄克强。还有革命的投机份子北洋军阀派,以及那些如今已经面目模糊的年轻革命者。

一个人的革命是简单的,许许多多人的革命因人性变得复杂扭曲。

在那个英雄与枭雄并立的年代,在那个诡计与阴谋较力的年代,为了维护保存革命的果实,孙文选择了妥协与退让。
在革命后期,他一直都在妥协。他和袁世凯妥协,他和俄共妥协,他和内部异见者妥协。
他是懦弱吗?他不是。因孙文在,革命才可得至少早十年喷薄而出。
革命不是几个人操起枪杆就能成事,革命不是一腔热血撒地就能成功。
因他,各方力量才可统一到革命大格局中来。因他不在,各方瞬间分崩离析。

中国人不是没有觉悟,只是私心太重。人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即便是在那国将不国的时候。
中国人太聪明,聪明的人太多,他们不相信会亡国,他们不相信自己生活的最悲惨,他们不相信几千年的皇帝时代可能结束。

是以,一个无私的,一个不相信那些的人,他心中的大义就是革命。

在影片最后的字幕打出了一句话:虽然XXXX,但是它没有彻底推翻XXXX。

果然是站在说话不腰疼。以他一生之力,可以做到那些。试问几人敢说在当时当刻,自己可以做到比他还要多。

试问如今之天下,又彻底推翻了XXX了么。

革命是什么?革命是以无私之心,护天下之有私。
从此,君王再没有理由说:普天之下皆王土。
你以为你如今凭什么有权利护得住那么多私心。

可悲的是,好多人看笑话一般看这部电影。你又何德何能?

 4 ) 君颜如玉,君心似铁,从梅长苏到林觉民,或者从林觉民到梅长苏

写在前面的话:不讲一点电影技巧,不去评论演技高低,我给这个分,只是因为这份情怀,它打动了我,让我红了眼眶,让我沸腾了热血
不常看影视作品的人,从这两部作品,逐渐意识到了影视文学的独特魅力。我在偶然机会看了琅琊榜,迷上梅长苏,迷上胡歌,所以才有了,对辛亥革命这个老电影的兴趣,这是我的初衷
然而,这份评论,和胡歌无关,和梅长苏有关,也许有一天,我会单独再写一份胡歌个人的吧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那是个腐朽的王朝末期,那个时代的人,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我佩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因为,他们是坦然赴死,他们,原不必死,他们才华横溢,他们家世优越,他们有娇妻爱子,他们本来可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至少,他们可以活得很长久
平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像琅琊榜中的虾酱大人
然而,生命中总有一种追求,让你战胜死的恐惧,让你放弃爱情和安逸的生活,那,就是自由和理想吧。莫名想起那首著名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林觉民,当然是这部戏里面最抢眼的一笔,很早时候读与妻书就知道了他,两年前去广州黄埔军校也有看到过与妻书,但是,这都不及影片活生生的影像立在你面前来的震撼。
那个面貌如玉,心似钢铁的青年,像一颗滑过天际的流星,用他短暂的岁年轻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郎心似铁
不是不爱家人妻子,而是他心中,有着太多大爱
如果不是与妻书的流传,在我们心中,也许林觉民只是一个模糊的烈士符号,他的优秀,只存在于身边少数了解他的人心中
然而,这封温柔与残酷并存,柔肠和铁胆相伴的与妻书,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一个烈士的生活柔情的一面
为了共和国,他燃烧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牺牲,震撼了更多世人,唤醒中国,更早走向革命
一九一一年初,林觉民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祭品,诱发了辛亥革命,次年,清廷退位。
虽然真正独立统一的中国到三十八年后的一九四九年才建立,但是他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作为先驱,他用血肉铺就了后人的道路。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人的一生终有一死,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更有甚者,行尸走肉。
作为有灵魂的人,希望能多一点点思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梅长苏和林觉民本质上都是一类人。他们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胸中怀有大爱,所以能牺牲自己的小爱,所以,他们都是英雄,做英雄的身边人,其实很痛苦,比如霓凰,比如陈意映。不同的是,理想文学中的霓凰会坚强的活下去,成为了比肩的木棉树;而真实历史中的陈意映,却因为走不出伤痛,两年后郁郁而终。
我不能说谁做的更好一些,因为,她们都忠于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用了不同的方式。
还好,现实,有时候比理想文学更让人欣慰,给了人一丝丝暖意。林觉民虽逝,陈意映却帮他留下一个遗腹子,这个孩子,在困顿中被祖父带大,长大后国民政府一直抚恤供他上学,后来娶了一个富家女儿,在国民政府和新政府都做了小官,平安喜乐,子女成群,最后颐养天年而逝。感到很庆幸的是,文革时期他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不知是不是父辈的荫泽,让我很欣慰。
烈士当年舍生取义,为的,不就是子孙后代,国家民族,能够有尊严幸福的活着吗?
平凡很好,幸福就好。

 5 ) 耐力!耐力!张黎去练叉腰肌!

这部片子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至少让我浮想联翩。路人夹道,却皆尽茫然,无人知道这个女子姓名籍贯政治面貌。秋瑾对这个世界最后一瞥,唯一动容的,只是一个埋头吃奶的婴儿罢了。引刀一快,从不是难事,更不用说这位弃夫抛父东渡日本,倭刀手枪从不离手的鉴湖侠女。关键在于,这一刀,是否能斩出希望;这一屏幕的赤子之血,会不会化作下一代中国人的春泥。面对行刑官,她只说,安得广厦,哺乳天下。可她还有好多话没说。
不知道张黎有没有让秋瑾明白,正如《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一再暗示的那样,她所追求的事业,并非革几次命就大功告成,并非几代人之内就可以解决,甚至并非是一两个王朝所能承载之重。那个婴儿仅仅是一个最不靠谱的希望。如果他家境富裕,20岁以后可能会考个公务员,从此蝇营狗苟。如果家境贫寒,则可能浑浑噩噩,来不及被人唤醒,就在不到20岁的年纪变成了军阀混战的炮灰。如果他侥幸未死,并且有幸开化,对不起,还有北伐,还有中原大战,还有剿匪,还有用人肉扛过来的淞沪长沙。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和前浪都死在沙滩上。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林觉民一帮孩子在沙滩上嬉戏。后来他们都成了烈士。林觉民这一代没有完成革命,那他的后代呢?他的堂侄女林徽因,建国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你懂的。李鸿章说过,黄仁宇也说过,当前中国所经历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依然身处这一变局之中。

开头的几分钟一过,后面的剧情就无可救药的迅速滑向平庸和幼稚,几乎可以称为一部准主旋律电影。说平庸,生搬硬套的武戏和感情戏相当令人作呕。难到商业片就一定要靠哗众取宠来获得认同?胖胖的黄兴摇身一变辗转腾挪飞檐走壁,革命党唯一知兵的将领硬生生的成了保镖。保镖也就罢了,你丫还和星矢有一拼,大炮都轰不死,爆破弹近距离爆炸衣服都不破,从头到尾就断了根手指,还是自己切的,我了个去。(其实我在成龙影城看的电影,而且他们家团购真便宜,就不说这是成龙大叔的错吧……)感情戏,我就没明白李冰冰是干嘛滴,莫名其妙的哭,莫名其妙的笑,一会扮护士一会扮人妻,还不知所云的臭骂成龙一通。说幼稚,朱尔典和袁世凯虽然是跨国好基友,但他俩的对话也绝不可能如此一丝不挂。朱说:“我的目的就是给英国在华利益找个代理人。”袁说:“那你可找对人了。”……你当人人都学过中国近代史纲啊!还有林觉民就义前受审那段,张铭岐可真是一个作风民主、爱民护民的好官啊,居然1对1审犯人,旁边连个衙役都没得,而且还让嫌犯站起来,而且在嫌犯咄咄逼人嚣张气焰下依然和颜悦色循序善诱,甚至不惜违抗上谕法外开恩,这是什么精神!我好不容易去次电影院,本以为可以像《让子弹飞》那般频频被台词戳到G点,或者会和《走向共和》那样被详实又韵味无穷的叙事、爱恨交织有血有肉的人物刻画所倾倒,没想到看的睡意盎然。我真想问问,张黎,你招安了?

还有一点有关本专业的唠叨,电影里有个场景。刺客在开会时妄图刺杀革命党人。被抓住后,黄兴去审他,就问了一句话,刺客慷慨激昂的说了一通伦理纲常,黄兴满脸不屑的听完,冷冷的丢下一句:“别审了,这个人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然后就潇洒的走了。这句话居然引出满场欢笑……革命党人可是要建立民主共和,建立法制的啊。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没有用任何法律,没有经任何程序,怎么能定罪?怎么能下令“别审了”?就算是大总统也没有这个权利。不清楚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这种混账话怎么能出自革命党之口?又怎么能在百年后的今天激起笑声一片?实在不解。

 6 ) 生活的意义


前些日子看了电影《辛亥革命》。看完后有许多话想说。遂将话语付之于纸上。

   一、林觉民。少年。

年幼时,就曾看过林觉民写的《与妻书》。彼时不知这书信的背景,故而无法深会其意。而今看过此电影,又翻出此文细细品读,读至一段便已满面泪流。他有自己可爱的孩子他有深爱着的妻子。他与他的妻子如此相爱却不得不生死相别。只是因为他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先用血与生命换来的。广州起义,除却他,还有许许多多个革命烈士。他们有些家境优越,有些满腹才华,他们大可以选择安逸的生活,他们可以对革命置之不理。可他们没有,他们不能,他们不愿苟且偷生地活着,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他们的后人创造一个幸福的坏境。

片头秋瑾说,我死是为了所有的孩子。是啊,她是为了所有的孩子而死。林觉民也是为所有的孩子而死。所有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孩子。
 
孩子,孩子。他们口中的孩子便是我们。他们为我们而死。


电影里林觉民说,我虽然死了,可是我依旧是少年;你虽然苟活,但你已经是腐朽不堪。记得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有一段话,“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我们的国家都靠少年。从前的少年为了救治自己的民族,他们革命,他们流血,他们牺牲。他们有勇气与决心。有理想与信仰。哪怕明知是一死也无所畏惧。我想他们死时一定笑了,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
 
而今的少年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整日忧伤颓废。心中空白无信仰,只会捱日度过此生。
 
试问我们的国家如何兴?何如盛?我们的名族如何强?如何大?


二、革命是什么?无私。

革命究竟是什么。一百年以后还会有人问革命是什么。

孙中山说,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的人活得更好。

林觉民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秋瑾说,革命是给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他们的革命成功了。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如今一个安逸的生活。不可否认我们的生活的确还有许多不完美,可比起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清朝的压迫中,生活在战争的烟火中。他们无力抵抗。我们这点不完美又算得了什么呢?

你在悲伤什么?你在抱怨什么?你又在愤怒什么?请你在有这些情绪的时候,想想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

革命成功了。革命却又还未成功。


电影里袁世凯大笑孙中山说,“无私的人,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人!”是,我相信而今已没有无私的人了。这世上之人千千万万,可真正无私的人又有几人?人人自私自利,如今的社会早已千疮百孔。

可我无比坚信在那时除了孙中山还有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人,他们都是无私的人。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秋瑾死了,所以林觉民死了,所以无数的革命烈士死了。

他们抛家弃子仅仅是为了我们能获取安逸的生活。

我们怀念纪念悼念他们。更应该对他们充满感激。感激他们为了我们而今的生活做出了这样的牺牲。我们已没有什么可以作为报答,唯有愉悦的幸福的生活才对得起他们的血与命。因为他们正是希望我们能过幸福的生活。

此后,我将心存感激,微笑幸福的生活。若这世间真有鬼神之说,我想他们看见也该心存安慰,因为他们要的只是我们能幸福。

什么是好的电影。我以为,好的电影便是看完后给人以深深地启示。而这部电影便是如此,它让许多人了解了历史,了解了革命,更了解了生活的意义。

 短评

可叹国父之理想,至今不但未实现,还被沦落为立牌坊的工具。

8分钟前
  • 巴喆
  • 较差

“没什么可审的了,他没跟我们活在一个世界里” ——黄兴(成龙),这句很不一般

9分钟前
  • 王敖
  • 还行

张黎不容易,主旋律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12分钟前
  • sophycai
  • 推荐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然后,一百年过去了,那些“同志们”还在努力⋯⋯

1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一百年前,这群优雅高贵的年轻人,他们过着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好日子,有知书达理的美女老婆。然而,他们缺愿意冒血肉横飞之险,慷慨赴死,为的只是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文忠先生说,鄙俗的现在的我们,真正有这样前辈吗?我们的血管里,真正还留着这样悲壮凛然的血液吗?

19分钟前
  • meromer
  • 力荐

有刺客,黄兴一秒变成龙……

2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几次想在电影院里振臂高呼发动起义

24分钟前
  • 鸟三
  • 还行

看完这部电影 略有震撼 这里的演员演技在线 更让我看到清王朝的腐败与不堪 看到革命所必须 看到那些臣子的愚忠 我们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年代 一定要感谢这些为革命不屈的先辈👍

28分钟前
  • 不将就。
  • 还行

几千年来,每次彻底的变法都需要流血!

31分钟前
  • 深情的艾老师
  • 推荐

还是袁大总统的戏最好啊哈哈哈哈

35分钟前
  • 老晃
  • 还行

李冰冰真美!(片子就那样,大家都懂得)战地护士们真美!!!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女人比男人抢戏,隆裕入木三分了

38分钟前
  • 饭饭、龙
  • 还行

从《建国大业》开始,中国开创了一种拍历史片的新方法:无需连续的剧情,只用大段的文字注释和事件片段就能堆砌出一部所谓“宏大叙事”的片子。

42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主旋律拍的再好也有喷子

43分钟前
  • 月迷风影
  • 推荐

看的时候很激动,为了那股子情怀,里面的每个主演都很不错,一开始不知道里面有胡歌,不过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那个白衣青年满身血痕撑着木椅说出的那句“大清取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的是全片非常大的亮点,各人觉得称为最大亮点也不为过!

44分钟前
  • 默默的蘑菇
  • 推荐

100个青年死了72个,就想推翻清朝,如果清朝不是摇摇欲坠加上北方军阀的算计。根本不可能革命成功。中国的革命,只有青年有热血。问题真的愿意以命相争的,还真不多。我很佩服这些人。比后来的革命者更纯粹。坚持民主的意味更浓烈。后来,在复杂苛刻没饭吃的环境中。很多所谓的“革命”已经变成一种

48分钟前
  • 水墨画眉
  • 推荐

一部由当年公开对媒体说中国人就是需要被管的戏子来投资导演和演绎的电影,是对当年的革命人士对民主的莫大讽刺。

53分钟前
  • 懒猫
  • 还行

张黎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史料,当然21年之前的历史也不必有什么隐晦。所以你看到了一个不太懂政治的苏文,一个半吊子军事家的黄兴,一个聪明绝顶的袁世凯和一个深知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隆裕太后。

55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谈不上精彩,但也值得一看。赵蜀黍有点面瘫,发挥不佳。陈冲和孙淳演技超霸气,演技高手果然一直在朝廷!

56分钟前
  • 让十三灰
  • 推荐

导演拍摄还挺用心挺文艺的 孙淳姜武和陈冲确实不错 其实林觉民这线挺好 小人物之前的欢乐 中途的无畏 等来的幸福 只是胡同学无畏的表情怎么有点痞样 | 二刷星光四人一起看的

57分钟前
  • 匹咔咘
  • 推荐

这才是所有中国人、华人应该铭记的伟大革命。

60分钟前
  • lc回憶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