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雾

HD中字

主演:艾沃·皮茨克,塞巴斯蒂安·科赫,托马斯·舒伯特,弗丽茨·哈勃兰特,亨丽埃特·肯夫里乌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八月的雾 剧照 NO.1八月的雾 剧照 NO.2八月的雾 剧照 NO.3八月的雾 剧照 NO.4八月的雾 剧照 NO.5八月的雾 剧照 NO.6八月的雾 剧照 NO.13八月的雾 剧照 NO.14八月的雾 剧照 NO.15八月的雾 剧照 NO.16八月的雾 剧照 NO.17八月的雾 剧照 NO.18八月的雾 剧照 NO.19八月的雾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集,权的屠刀对外,也对内

原文(种族改良与人种进化:种族学说)
 
   1938年秋天,一个叫做Knauer的人写信给希特勒,说他的儿子生下来就失明、智障、少一支胳膊和一条腿,抚养他将给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并且他活得极为痛苦,因此请求允许“仁慈的死亡”(a merciful death)。希特勒让他的私人医生卡尔 布兰特(Karl Brant)前去检查,如果情况属实,他将有权对这个孩子执行安乐死。
  Knauer案例成为了纳粹之后执行安乐死的标准模型。1939年3月,卡尔 布兰特在希特勒的授权下组织了一个秘密委员会,专门负责对有残疾或智力障碍的婴儿执行安乐死。该委员会由总理府直接负责,由Hans Hefelmann主管,对外宣称是“严重遗传性疾病科学治疗委员会”(Committee for the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Severe, Genetically Determined Illness),简称T4。该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纳粹德国“安乐死”运动的正式开始。
  1939年8月18日,该委员会下达文件,要求接生婆和医生遇到出生时带有先天畸形的婴儿必须到当地卫生部门进行登记,原因是要“弄清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领域的某些科学问题”。每登记一个将受到两马克的奖励。由接生婆和医生填写的问卷被送往柏林,几位医学专家(Catel, Heinze, Wentzler)根据问卷的情况进行某种“筛选”(Selection)。添加到安乐死名单中的婴儿用“+”表示,允许活下去的婴儿用“-”表示。被判死刑的婴儿迅速被转移到指定执行安乐死的28家大医院中,而孩子的父母被告知这种转移是为了进一步“特殊治疗”。
执行安乐死的方法包括注射吗啡,喂食毒药,氰化物毒气等等。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采取任何医疗措施,让带病的婴儿“自然死去”。纳粹医生认为,这样可以最少程度地避免外界的批评,并宣称他们只不过是取消了干预,让本来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发生而已。在纳粹的医学哲学中,现代的医学技术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种挑战,因为辅助生育导致那些本来应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劣等基因存活了下来,这对“种族的进化”是一种妨碍。如果没有医生的介入,带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根本不可能存活。
  起初,安乐死仅限于三岁儿童以下。然而,在1940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中, Hefelmann认为三岁以上的儿童应当享有同等的“关爱”。1941年7月12日,政府下令德国所有的医生、护士、以及相关医疗人员,对所有带有身体残疾的儿童进行登记,不仅仅只是婴儿。并要求所有教师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残疾学生的情况。不报告者将受到150马克的罚款并判一个月监禁。这种“医学关爱”很快从三岁扩大到了八岁、十二岁、十六岁、十七岁。
  “安乐死”运动本来主要针对的是婴儿和儿童,但纳粹政府立即发现这也可以是解决成年残疾人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起初对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的成年人主要进行的是绝育(sterilization),而不是“安乐死”。1933年7月14日,纳粹政府通过了预防患遗传病后代法(the Law for the Prevention of Genetically Diseased Offspring),即绝育法(the Sterilization Law)。绝育的对象是那些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的成年人,包括弱智、精神分裂者、躁狂抑郁症患者、遗传性癫痫患者、亨廷顿舞蹈症患者、遗传性失明或失聪、或者严重酗酒者。最初使用的绝育手段主要是输卵管结扎(女性)和输精管切除(男性),后来则使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在“安乐死”运动兴起之后,纳粹医生们开始用“安乐死”来代替“绝育”,因为“安乐死”显然要比“绝育”来得更直接与彻底。1939年10月,第一批“安乐死”申请被送到了政府专门机构,由48位医学专家评审。在总共283,000份申请中,有大约75,000名病人得到了批准。如此大规模地执行“安乐死”也很麻烦,很多病人直接受到枪杀处理。
  然而,“安乐死”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各方面的抗议,尤其是天主教会。1941年8月24日,希特勒被迫给布兰特下令,禁止精神病院继续毒杀病人。然而此时已经有65,000-70,000名病人被迫接受了“安乐死”,早已实现了预期目标。“安乐死”运动并未因此而消退,反而愈演愈烈。1942年,执行“安乐死”的权利中心由T4委员会转移到了各个医院,医院自行决定是否执行安乐死,实际上导致了“安乐死”运动的进一步扩大化。
  犹太儿童本来是被排除在外的,因为他们还不配享有“安乐死”这样的“关爱”。在纳粹医生看来,“安乐死”是一种“仁慈的行为”(merciful act),它让病人以最小的痛苦平静地死去,免受更大的痛苦。尤其是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在他们能够感受到痛苦之前就结束他们的痛苦,这是一种莫大的“关爱”。他们还援引帕拉塞尔苏斯的名言:“医学是一种爱”(Medicine is a love)。这种爱就是要“结束痛苦”(end the pain)。 1943年,这种“关爱”终于还是“仁慈地”给了犹太儿童,并且不仅给了残疾的犹太儿童,还给了健康的犹太儿童。在此期间,大约有5000名犹太儿童被迫在医院接受了“安乐死”。(P188)
  更为恐怖的是,“病人”的概念范围逐渐扩大,所有多余人口(Undesired People)都变成了纳粹医生所要医治的“病人”,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共产主义者和战俘,甚至包括穷人。(P162-163)犹太人不仅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病人”,而且其本身就被视作了一种“危险的病毒”。希特勒变成了德国“最伟大的医生”,因为他要医治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种族和国家。希特勒出台的“国家公共卫生政策”,即是要清除“犹太毒瘤”,让社会恢复健康。“安乐死”的扩大化在“大屠杀”中达到顶点。“安乐死”的处理方法被广泛运用于集中营,大批犹太人被送入了毒气室。纳粹医生认为毒气可以最快地让病人以最小的痛苦死去,可以说是最仁慈的“安乐死”处理手段。在众多的“最终解决”(the final solution)方案中,许多便是来自医生的提议。医生们在研究“犹太问题”的解决途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安乐死”运动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有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在纳粹统治期间,不仅仅是犹太人遭到了屠杀,很多德国公民尤其是残疾人和病人在“安乐死”的幌子下同样遭到了屠杀。其死亡总数约为4,000,000,而犹太人死亡总数约为6,000,000。这一点很容易受到忽略。
  (2) “安乐死”运动本是种族内部的纯化运动,起初与犹太人问题关系不太。“安乐死”运动有一个逐步扩大化的过程:从婴儿到儿童再到成人,从极端病人到普通病人再到普通人,从少数犹太人到所有犹太人再到所有“多余之人”。最后发展到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安乐死”的滥用。
  (3) 纳粹政府从上至下发起了整场运动,并成立了专门执行“安乐死”的中央机构,这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政府从来没有强迫医生去执行“安乐死”,只是授予了医生执行“安乐死”的权利。因此纳粹医生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理解纳粹的“安乐死”运动?在何种语境下它可以变得合乎逻辑和可以理解?它有理论和现实的根据吗?纳粹为何支持“安乐死”?
  其实,在纳粹兴起之前,“安乐死”已经是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19世纪晚期,就已经有许多学者在讨论如何杀死疯子以减轻社会负担。1912年,Dr.Namenyi在一次大会上提出通过“安乐死”手段清除“无用的白痴”(useless idiots)。1920年,Alfred Hoche医生和Rudolf Binding律师合著了一本《解脱和消灭无用之人》(Release and Destruction of Lives Not Worth Living),倡导仁慈地结束“不可治愈的病人”的生命。
理论上而言,纳粹医生所倡导的“安乐死”看起来并非毫无根据。进化论、优生学、遗传学、种族卫生学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拿来支持纳粹医生的“正当性”。
  (1) 进化论。前面已经提到,消极的“安乐死”就是取消照顾,让病人自生自灭。在纳粹医生看来,按照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某些疾病,尤其是遗传性的疾病,是“自然”对“不适基因”进行“淘汰”的一种手段,而医生的介入则打乱了这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妨碍了种族的进化。
  (2) 优生学。根据优生学的观点,要对婴儿进行“挑选”,以最好地保存优良基因。因此,不仅要“自然选择”,而且还要进行“人工选择”。在这种理论下,可以看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纳粹对婴儿进行大规模“淘汰”,对带有残疾或疾病的婴儿强制实施“安乐死”;另一方面纳粹则在大力提倡妇女多生育,甚至强制生育。生育四个孩子以上的妇女将获得国家颁发的十字勋章(The Honor Cross of German Motherhood),而二十岁仍未生育的女人将不被视为德国公民。在众多鼓励措施下,仅在1933-1935年之间,德国就多出生了290,000名婴儿。
  (3) 遗传学。纳粹医生反对拉马克主义,是孟德尔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认为遗传占据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环境。由于很多疾病被证实具有遗传性,纳粹医生坚持认为应当阻止这种遗传,否则种族将可能面临极大的退化危险。对严重遗传病的患者进行“绝育”或“安乐死”,不仅关系到病人的福利,更关系到整个种族的福利。但是遗传性疾病概念非常广,比如同性恋、犯罪、贫穷等都被视作一种遗传性疾病。
  (4) 种族卫生学。实际上,“安乐死”最大的理论支持是来自种族卫生学(Racial Hygiene)。阿尔非德 普洛兹(Alfred Ploetz,1860–1940)于1895年提出种族卫生学的基本思想,强调种族进化的重要性。在种族卫生学中,最担心的问题不是犹太人问题,而是对弱者的照顾(the care for the weak)。这部分弱者,尤其是残疾人、精神病人和遗传疾病患者,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本来应当被淘汰,然而社会给他们太多的照顾,使得他们幸存了下来,并繁殖了大量后代,而这些后代同样需要需要社会的支持才能活下去。并且由于他们通常生育众多子女,他们在社会的人口比例将越来越大,社会的负担将越来越重。如此恶行循环下去,当他们成为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时候,整个种族将面临退化乃至消亡的危险。(P19-20)调查数据表明,这部分人口的比例在德国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该问题由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种族卫生学得到了许多医生的支持。1905年,种族卫生学会(The Society for Racial Hygiene)建立,到1930年时,其分支学会已经有16处。
  然而,“安乐死”运动的兴起不仅只是具有以上所述的思想土壤,更具有许多现实的原因。在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战争危机的多重背景下,使得“安乐死”看起来显得十分“合情合理”。
  (5) 经济危机。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原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变得更加稀缺。战后许多医院失去了政府的经济资助,面临巨大的困难。由于缺乏食物,连医生们都必须忍饥挨饿。这个时候还必须去照顾那些“无用之人”(useless eaters),把食物分给他们,让医生们觉得简直荒谬至极。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尤其是带有肢体残疾或智力障碍的病人,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社会负担。
  (6) 社会危机。纳粹统治期间,社会矛盾激化,政府无力解决。通过医学化(Medicalization)的手段,可以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转变成“医学问题”,从而转移社会矛盾。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犯罪问题、贫困问题等一系列本该由政府通过行政或其他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医学问题或生物学问题,从而让医生们用手术刀(绝育)和注射剂(安乐死)来解决。
  (7) 战争危机。自纳粹上台起,就一直在积极为战争做准备。纳粹政府为发动战争而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医疗保障,尤其是要有足够的病床以治疗受伤士兵。一战期间,当受伤的士兵被送往医院时,他们发现,医院的大部分病床都已经被占用了,而且是长期占用。由此滋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显然希特勒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发动战争,就要清空医院的病床。战争因素同样成为了执行“安乐死”的隐藏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陈述并非表示对“安乐死”运动的支持,而是为了通过寻求某种“合理性”,以理解其何以可能发生?然而这里只是对文本的一个粗略分析以及对该事件的一个简单解释。真实的情况显然远远要比这复杂得多。其中包含了各种理论的纷争:医学的、生物学的、遗传学的、哲学的、伦理学的;同时又受到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的。对纳粹“安乐死”运动的研究,必须打破所谓思想史和社会史研究的隔阂,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这里可以借鉴席文先生所提倡的“文化整体”的概念,来分析整个事件的情况。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 ) 人性最深的恶与善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八月的雾,看完心里非常压抑。影片几乎是完全白描的手法,没有特别的渲染正义或者邪恶,只是把这段二战真实的过往拍出来,让观众自己反思。每个生命的逝去都悄无声息,围观的人也默不作声,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情。

难得高潮就是一个敲钟的哑巴大叔在发现自己一直很照顾的聋哑小女孩死去后的放声大哭,以及男主小男孩在敬爱的护士去世后,痛苦大骂院长是杀人犯。

而影片最后一段几乎寂静无声的画面切换,只有些若有似无的乌鸦扑楞翅膀的声音,那种张力,几乎把影片的压抑黑暗情绪推到最饱满,心脏似乎也快停止跳动了。所有打着伟大,庞大目标旗帜而做的行为里一定隐藏着人性最深的恶!

 3 ) 《八月的雾》有感

/个人感想很xxj不喜就跳过/

《八月的雾》有感 之前说写《香水》的观后感,也没有写(鸽王),今天看完了《八月的雾》真的很难受,再看了简介的那一刻,我就对这个电影很抵触,希特勒年代,发生在病房的事情。如果说之前《希特勒的男孩》是讲述当时的教育体系,来反映当时年代的黑暗,那么《八月的雾》就是讲述了方面除了教育的另一面,病残。 故事发生在一家医院,小男孩Ernst因为在教育所太淘气被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人来到了医院,父亲答应来接他,并带他去美国,却因为是流动商贩居无定所被驳回请求,走前承诺两三周后回来接小Ernst却再也没回来过。就这样,突然间来了个护士,她会给小朋友们喝甜甜的果汁,可离奇的是,这些小朋友第二天都会死掉,用突发急性肺炎的方式,那时他才知道这不是医院,这是一个利用药物使那些老弱病残的人亦或者是孩子毫无选择的安乐死。理由是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未来,我们不需要这些对未来没有贡献的累赘,或是弱者。男孩和同伴试图去阻止,最后却被认为是绊脚石,强行使用了安乐死。 文章的支线让我觉得感人,女孩(原谅我没记住名字)是个有着癫痫的病人,两个人第一次相遇就吵了起来,后来在一次捉迷藏中了解,并成为朋友,一起外出活动中,女孩突发病症,男孩救了她,女孩别别扭扭的在回程中印在男孩脸颊上一个飞快又青涩的吻。夜晚,男孩带女孩来到医院顶部,对她说,我们叶尼赛人会实现愿望,但只能实现一个愿望,你一定要好好考虑告诉我,我帮你实现。在后来,女孩和男孩准备逃离这个可怕的杀人场所,却遭到了导弹的突袭,女孩的腿不再健康,她让男孩自己离开,男孩却说我不会自己一个人,如果没有你。女孩说,这是我的愿望,我唯一的愿望,你答应过会实现的。男孩摘下象征着叶尼赛人标志和信仰的项链交给她,说我走了。男孩最后也没有活下来,成为了那20万茫茫人海中的一员,那为了战争,为了“更好的”希特勒统治中的一员。 这部电影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在那个时代。第一,叶尼赛人。希特勒当时的思想,除了日耳曼名族的人其他人都算是“杂种”,理论上都应该清除,而德国需要的是一个高贵的纯种人民。所以才会有当男孩和他父亲说出他是叶尼赛人时,院长的那种轻蔑,并告诉他,作为叶尼赛人,这里就是他最安全的选择。第二,人民对这个政策的麻木和听从。为了给人民交代,政府说明不再用安乐死,背地里却依旧实行着这些可怕的手段,他们会被剥开身体,取出大脑,成为实验品,而最小的才3.4岁左右大。而做了这些的人,丝毫不觉得自己的思想错误,认定他们这种人就不值得活着,而自己只是给他们解脱。第三,强者生存,希特勒当时很大的一个主要思想体系就是,病残,同性恋等都视为弱者,视为心里亦或者是生理上的不正常。而他们不需要这些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而国家只需要强者中的强者而已。 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不只是孩子抛开内脏的模样或者是那些员工的冷漠,而是电影结尾的那句“故事改编为真实故事”。

我永远庆幸我生长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

 4 ) 隐藏在伪善面具下的丑恶——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啊!

影片讲述了一位年仅13岁的吉普赛少年在二战中与暴虐的德国法西斯政权抗争的故事。1933年纳粹上台以后,对外穷兵黩武、蓄意发动侵略战争、屠杀600万犹太人;对内则建立法西斯独裁、叫嚣种族主义、大肆迫害进步人士。本片揭露纳粹政权为“净化雅利安人的血统”,以“安乐死”手段对德国境内的智障残疾人士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谋杀。

对这一罪行,此前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国内翻译出版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所著《第三帝国的兴亡》曾经系统介绍过。在二战片当中,这一历史事件大概是第一次被作为中心事件搬上银幕。在另外一部美国连续剧《大屠杀》中,男主人公因被法西斯暴徒强暴而精神失常的妹妹最后也是这样被杀害的。

男主人公埃勒斯·洛沙,曾经是一位放浪不羁、勇敢坚强的吉普赛少年。和许多雅利安孩子们一样,他也有着活泼好动、乐于助人的天性。

由于身份卑贱,他被纳粹从居无定所、做流动商贩的父亲身边强行带走。

最后他被收容在一家专门收留残疾人士的疗养院里,这里风景如画、人流熙攘。

也就是在这里,小洛沙亲眼目睹他身边熟悉的小伙伴们——艾蜜丽、托尼、特丽萨......一个一个的离奇死去。

在这家神秘疗养院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在一位修女的帮助下,洛沙同装扮成白衣天使的法西斯恶魔展开抗争、试图挽救伙伴们幼小的生命。

最后,修女在一次空袭中为掩护残疾儿童而死去。

悲愤交加的少年同伪善的院长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恼羞成怒的院长无言以对,最后签署了埃勒斯的死亡证明。

当晚,年仅13岁的埃勒斯·洛沙也被纳粹注射药物夺走了生命。

除了注射药物,刽子手们还用饥饿疗法来残害病人们

法西斯罪行,罄竹难书;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让我们记住这些凶手们的嘴脸吧。

善良的人们,你们要警惕啊!

——尤利乌斯·伏契克 ·《绞刑架下的报告》

 5 ) 此片虽然克制隐忍,但却让人看得高潮迭起

【转自微信公众号 壹早电影】

这是一部既能让我们看到电影的多种可能性的,又能引发我们或多或少深思的剧情类影片。

此片豆瓣评分虽然只有7.5

但却被网友们评价说, ——时代背景之下的悲剧,结局更是令人动容……@阳光散落在脸上

如同网友的评论一般,这部片儿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施行的以“关爱”为名的纳粹安乐死计划。这个计划虽然披着“关爱”的壳子,但实际上,它却在实施着耸人听闻的谋杀。而它谋杀的,则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或有着病痛,或有着残疾的孩子们。

据史料记载,在这个全民为恶的计划当中,被以安乐死之名谋杀的孩子们超过5000人,而在这种被当权者用“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来解释的关爱计划中,受到“关爱”的孩子们也逐步的从三岁以下的儿童,逐步扩大到八岁、十二岁、十六岁等的孩子。也就是说,纳粹政府想要借由此计划,有效的摆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累赘——残疾人。

这种光明正大的谋杀,简直丧心病狂。 电影《八月的雾》就是基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德国,一个13岁的男孩埃勒斯因为没人照顾,而不得不进入了一家医院工作。工作后的埃勒斯,无意间发现了医院里正在发生着震撼人心的事情——许多孩子被医院以“关爱”的名义,被施行安乐死。

为了阻止此种事情的发生,埃勒斯和朋友们一起,企图破坏这场阴谋。

在此片中,导演用了一种既隐忍又克制的手法,向观众们客观无比的展示了当年“纳粹安乐死”计划的真实和可怕。 ——很沉重的话题,导演用克制隐忍的镜头还原“安乐死”的真相,虽然是孩童视角,但依旧看得人心疼,染血的手术刀,苍白的尸体……披着宗教外衣的杀戮,Ernst只不过是众多受难的孩子们的其中一个……@kiki204629

虽然也有网友们表示,这种克制和隐忍的拍摄手法,令整部影片缺少高潮,缺少煽动性,缺少震撼画面,可壹姐却认为,只用写实的手法来还原事件的本身,有时候比煽情、比刻意夸张来得更加震撼人心。

而此片中,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也算是在波涛汹涌的黑暗社会里,给我们带来了点滴光明的希望。

或许,即便生活在今天这种光明普照的世界里,我们也不愿意去揭开过去某段社会时期中,这个社会对孩子们做过的恶行、犯过的罪责。但电影《八月的雾》却愿意倾尽一己之力,带着我们去直面那些社会中的假恶丑,它用一种冷峻严肃的平铺直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而这种真实,则能够直击我们的内心。 即使我们不愿直面过去,但愿《八月的雾》能够带给我们多一些的心灵拷问。 如果你想多知道一些这个社会的恶,那么你有时间就看一看《八月的雾》这部电影吧。

 6 ) Nebel im August

配乐师是Martin Todsharow,他最出名的作品应该是沙漠之花 <Desert Flower>了。这部片的配乐找不到下载的,只能在配乐师的官网www.todsharow.com#projects上听和看影片节选,哪位大神能找到配乐的话麻烦相告啊

前半段情节没什么惊爆点又是德语看得有点不耐烦,后半段是很控制的爆发啊...

看到小朋友们之间的情谊,Hoya对哑女Teressa的爱护,我就在想他们虽然残疾但是有能力去爱别人,他们跟健全的人一样都是有情感的,怎么就忍心灭他们的口...

不少感人之处:

修女Sophia很坚定的辩驳:您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生死! Sophia为救Amelie牺牲,主人公Ernst也很勇敢,故意弄倒树莓汁,抱着Amelie躲窗户底下,带着大家反抗不吃东西(这一幕太神奇,分食物分整条鱼,拍了之后鱼还能贴天花板)

我泪点比较高,在小女孩Nandl被飞机炮轰的墙体砸伤腿,她认真地对Ernst说:“我想你走,那就是我的愿望!” 的时候忍不住掉眼泪...

修女Sophia的葬礼上那人性已被泯灭的护士Edith跟院长说:“我们会想念她的” 太恶心了...

提及的一些issue:

教皇对纳粹安乐死行动无能为力

欧洲人对别的人种 如Gypsy 的蔑视

*树莓汁里加的是 Barbiturate 巴比妥酸,安乐死成分

* Ersatzkost: 院长发明的毫无营养的蔬菜汤,三餐都喂给病人使其体重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后饿死

另,日本也曾有优化自身人口的行动,强制有精神疾病的人结扎,精神病院也有病人非正常死亡

 短评

如果你向叶尼赛人许一个愿望,他不能拒绝。

9分钟前
  • 无鬼斋
  • 推荐

冷门好片。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之一,莫过于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权利决定另一部分人的生死。

14分钟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德国二战题材影片,全球第一

19分钟前
  • 郑允昶
  • 力荐

人性的泯灭

21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人性,人心,人先

24分钟前
  • 荆棘鸟
  • 推荐

当人类将自己所不需要的孩子和敌人的孩子都以“关爱”的名义消灭时,我们还何以配生存于世上?

29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每年都有这么几部以孩童的视角来表达的类型片,有的叫嚣呐喊,有的像本片样涓涓细流。都在面对历史,总有人让你别忘记他们。挺好。

3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战争的残酷,用儿童的纯真善良来抵抗肮脏的世界,用最德国的方式来批判德国曾犯下错误。

36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太沉重了!真的无法想象人性到底有多阴暗

40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选择克制的表达方式并不等同于平淡的叙述。最终,Lossa变成了一只黑色的乌鸦,飞到心爱女孩的窗前停驻,萦绕的低语,虽有不舍和未达成的愿望,但它告知了灵魂已到达自由之国的喜悦。八月的雾,浓烈而冷寂 弥漫开来,将他的生命扼于其中,期待风吹散雾的那天,有你垂头哭泣的痕迹。

45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理性克制把感情给克制没了。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沉重压抑

52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推荐

压抑

55分钟前
  • 推荐

并与朋友们团结在一起,企图破坏这个计划,影片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性的善恶,二战时超过五千名儿童死于纳粹安乐死计划

56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拍的很克制,包括几场高潮戏份都没有太刻意煽情,反而是几个小孩角色间的情谊更让人感触。只给三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类似题材确实太多,如果单纯的以为从孩童视角入手便可先声夺人获得满堂喝彩,那么导演就想的太简单了。客观上来讲,本片在诸多方面都仍存在些许不足,在同题材中仅算中等,远非优秀。

5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非常典型的德国电影,两个多小时看似沉闷却暗藏波涛,踏实的剧本稳重的节奏揭开了人性的两面性以及所谓优胜劣汰的残忍和披着宗教的杀戮。影院上座率一半,大多数都是一个人来看,没有一个迟到的,没有一个随便说话制造噪音的,没有一个提前离场的,最后结束掌声整齐的响了起来。都是尊重电影和自己的人

1小时前
  • Jonathan
  • 推荐

可怕的犯罪

1小时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向来不啻以最坏的恶意面对人性,团体,政党,国家。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估计真的已死。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拍的很棒,从画面到剧情都属上乘。灭绝人性的长官们、善良的中年护士、被洗脑的年轻护士、犹豫的男医生、态度暧昧的教士、麻木的解剖师、天真无邪身患残疾的儿童及我们最善良的小男主角,角色特点显明。埃勒斯被迫害了,但小女孩和大家说他去了美国,这是希翼也是深深的绝望。而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

1小时前
  • 瑶瑶
  • 推荐

怎样一种共鸣才能震撼人心

1小时前
  • 已注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