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

HD

主演:于洋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6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暴风骤雨 剧照 NO.1暴风骤雨 剧照 NO.2暴风骤雨 剧照 NO.3暴风骤雨 剧照 NO.4暴风骤雨 剧照 NO.5暴风骤雨 剧照 NO.6暴风骤雨 剧照 NO.13暴风骤雨 剧照 NO.14暴风骤雨 剧照 NO.15暴风骤雨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悲欣交集

这就很有趣了 农民一开始对地主没那么大的仇恨情绪说地主给我钱我们给地主干活是应该的,地主的家产也是他们自己一点点省吃俭用攒起来的也不容易。工作人员们一一个个找农民谈话,动员他们与地主算账,出了个口才好的人说自己如何给地主干活一年下来反欠了地主钱,农民们觉悟起来积极地参与打到地主分土地分浮财的运动中。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一发动,农民们的行动强度怎么也控制不了在正常水平了,一日解决个几十一百人,这其中冤死的不在少数,果然不枉了暴风骤雨这个名字。他们说,斗的这么卖力有一部分是因为害怕地主报复,这真是深諳除草比尽的道理。更有趣的是,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大多重新又集中回曾经被打倒的地主手中。
 
暴风骤雨纪念馆建成以后,许多小朋友们前来参观,只有刘福德那坐着轮椅进来参观的身影最能打动人。“这是高凤桐”他看着照片说。这个博物馆能感动的只有历史的亲历者吧。

高凤桐很有意思啊 一路骂娘。哈哈哈



从拍摄的角度说吧,这是一个双线的结构。建纪念馆和土改两条线。blabla

 2 ) 《暴风骤雨》:有些人是雨,有些人是泥

这部名为《暴风骤雨》的纪录片,与作家周立波的一部小说同名,描述的是同一段历史——XXXX领导下的首次土地改革运动。这段历史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全国范围内还在进行着XXXX对峙的解放战争。 这部关于XX领导下的东北土改第一村的访谈纪实资料,严格来说,史料价值大于艺术观赏性。影片深入元宝村,从不同个体角度,口述还原当时土改运动原貌,整体上细节丰富,颇为翔实动人。纪录片中,部分对比穿插的周立波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暴风骤雨》片段,也更进一步立体、多面、生动地还原了不同话语环境下,对同一段历史的表述差异。 纪录片在史料价值以外,引出的人性思考:1.“将土地均分给农民,消灭贫富阶层差距,用农民取得战争胜利,然后改变立法政策,再将土地收回XX,又出现贫富阶层分化”,谁之过?2.土改运动中,过火甚至无序混乱的血X批斗、暴X行径,谁之过?” 我想,这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说到底,是由来已久的权力、权贵阶层对文化(信息、资讯、资源)的封锁,导致民智未开,民众易被愚弄、易犯骄妄、易趋盲信、易于利用!反观欧洲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运动,尤其是宗教运动在民间的崛起和风行,对文化的普及、民智的开化、人性的自觉,影响可谓深刻、深远,直至今天。 纪录片中出现的受访者,有当时元宝村土改工作队普通队员,也有当时工作队的领X干X,还有其它省区土改运动的领X者、见证者,以及贫下中农阶层的参与者,甚至是自称省吃俭用的地主。印象最深刻的是丁老太。她本人受访时侃侃而谈的自豪与从容,与另一位受访者刘福德提及她时委婉所说之评论,形成引人沉默和深思的印证。 “给我一亩三分地儿,叫我干啥我干啥。”“他是我领导,跟着领导有肉吃,他叫我干啥我干啥。”“不管你是不是,只要上面说是、群众说是,她反正上去就打”。这是我私自加的台词,可能有误解或曲解,也可能跟这部纪录片,没有任何关联,没有任何意义。或许,我们身处的现实中早已不存在这样的人,也或许在我们身边还存在很多这样的人,那又如何? 纪录片尾,一名女教师在“暴风骤雨博物馆”对一帮小学生正以X方口吻在讲解那段土改历史,而刘福德老爷子面对桌上放的可能永远无法发表的“往事抒怀”,欲言又止。这一幕的对比,难免让人感慨万千。 回顾历史,在一场又一场的暴风骤雨中,有些人是雨,有些人是泥。可是,他们忘记了头顶共有的那片天空,脚下共栖的那片土地。 纪录片综评8.5/10. (感谢字母X的无私帮助,使得上述文字能够通过审核、发布出来)

 3 ) 暴风骤雨的一瞬

因为短评写不下,只好写在这里,多少有些不准确,烦请大家勿看。

在豆瓣搜索『暴风骤雨』,会有三个与土改有关的词条出现在眼前,一本小说,一部故事片,一部纪录片,如果想要了解更真实的历史,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在接下来与国旻党的斗争中占得先机,公产党决定进行土地改革。

镜头对准的是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这里是周立波工作并创作出小说『暴风骤雨』的地方,也是书中诸多原型生活的地方。幸运的是,当时的部分工作队成员和村民仍然在世,他们的口述历史也成为本片最宝贵的内容。

土地改革最为重要的一步,是要引起不同阶级的对立情绪,工作队将村民分为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及地主五个阶级。从当事人口中可以得知,阶级的划分有明确的百分比标准却并非公开进行,而实际上,当时的村民之间生活质量的差距并非极大,一些富农的地也是辛苦积攒而来,而有的贫农却只因恰好被土匪劫掠。书中著名的反派形象韩老六,虽有其人,却也远不如描述的那样穷凶极恶。

在土地分配完毕,『耕者有其田』之后,翻身做主的贫下中农们又引领起了新一轮的挖浮财、扫堂子运动,将地主、富农乃至中农的生活资料进行搜刮、分配。阶级对立的情绪逐渐失控,打、砸、抢,审判、处决『坏分子』,甚至出现了文哥中常见的比拼杀人的风气。

当时的元宝镇共有人家七百余户,平均每十户就有一人死亡。

土地改革后,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萌发出保卫家园的念头,继而踊跃参军,成为公产党抗衡乃至反击国旻党不可忽视的力量。

谈及这段历史,镜头前的被采访者们,工作队成员大都神采飞扬,而村民多少有些欲言又止。大家都知晓这场运动是暴风骤雨,并非和风细雨,必然有人被牺牲、被冤杀。或笑谈往事,或暗慰孤魂,可见的是不同的人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建国后,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五十年代后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再次失去了对土地的掌控。

 4 ) 《暴风骤雨》|土改的现实与魔幻

昨天看了蒋樾导演的《暴风骤雨》纪录片,原本人影寥落的放映厅此次却连楼梯上都站满了人。影片本身极具争议,导演之后的交流讲座也很有煽动性,有不合时宜的大笑,有不合时宜的掌声,有不合时宜的激情与无知,有些话大概是不吐不快。

       《暴风骤雨》纪录片得名于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小说主要记叙了1945年发生在元茂屯(原型为吉林省尚志市元宝村)的土改运动,主要聚焦于地主与贫农的阶级对立与暴力冲突,作为典型的革命文学作品,小说的主旋律非常明确,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二元结构。蒋樾导演的纪录片就是回到小说的原型元宝村:土改文化第一村,以口述史和影像资料的方式去追寻这段历史。

!!!一点点剧透!!!(不知是否涉及影片的版权问题,如有侵权,立删)

        纪录片开篇的处理很有意思,在交待土改背景时,特地选取了国共两党媒体对东北地区争夺目的与争夺形式的龃龉报道。导演的立意在这里已经稍微地显露,有意识地去探讨历史叙述的另一个视角。影片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关注土改过程中的暴力斗争,以口述历史为主要叙事方式,而对宏观历史的介绍与分析稍显不足。在口述史对象的选取上,按导演的话,已经尽量做到了客观,从省市委领导、土改工作组成员、普通村民(吃瓜群众与积极份子)、地主等等历史当事人全都包含在内。故而,他们的叙述,按导演的说法,是提供了“真实的历史”。

!!!剧透结束!!!

       导演希望藉由影片表达的“反思”精神是不言而喻的,与小说《暴风骤雨》中所塑造的压迫与被压迫的二元对立结构不同,纪录片藉由亲历者的叙述试图完“去标签化”的过程,使叙述能够落实到可触摸、可感知、可亲切的个体的人的层面,于是我们发现“韩老六”并不是家财万贯却可恶可恨的地主老财,而只不过是住在三间漏风草房的经营地主(没有土地所有权,作为地主与佃农之间收租的中间人),有一个爱唱歌的妻子;又发现受剥削压迫却具有革命精神的“郭孩子”不过是好吃懒做撂荒地的可怜可恨人,在得到权力之后,会冷漠地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以及更多从视线中消失的地主们,舍不得吃穿,精细地算着分分角角的钱,勤勤恳恳地攒着一分一分的土地。口述者的回忆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可触摸的时代和人,知道有人努力生活,有人无所事事,有人会唱一首歌,有人会在檐下吹风,一点点人味透过时光的大幕渗了出来,而不是标签与样板之下善恶鲜明的对立。导演反思最后落点在“暴力”身上,当乌合之众的情绪被某个妖魔化的形象煽动起来之后,他们自己就成了魔鬼。这样的暴力是毫无规则所言的,“群众说杀,我们就杀,只要有一个人说该杀,我们就杀”。作为在现代文明下成长起来的人听到这话恐怕很难不感到义愤,群体的无理性暴力时常让我们感到人性的可怕。

        我自然赞同作者的反思与关注, 没有这样的反思与关注,我们将永远不能前进,所以我们看到网络时代的暴民行为的反复,时常让人感到可怕与心寒,但有几个问题仍不得不做合适的探讨。我无意对土改做一个定性,这远超我的能力范围,不过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学习者,大概还是有些可以置喙的余地。首先,是纪录片的客观性问题,导演在讲座阶段重复强调,他所做的不过是把一个“真实的历史”、“客观的历史”拿出来给大家看,从观众的反应来看,大家似乎也都认为导演呈现的就是真实的历史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是在历史学习者与研究者的眼中,我们从不敢妄言“真实”“客观”这样的词汇。历史需要完成一个很重大的任务就是求真,然而在这过程中,主观性是绝对避免不了的,写成文本的史料有主观性(如何选取哪些该做纪录而另一些则不,其中是否有修饰性的成份),研究历史的学者有主观性,不然何来如冲击--反应这样的理论架构。力求客观,力求真实是历史学习者、研究者最基本的良心与责任,同时我们也承认主观性同样重要,司马迁说“成一家之言”,过去的事情终究是过去,没有我们对它的认知与反思,这样的历史是在故纸堆里,最终归于天地罢了。所以导演大可不必这样强调“客观性”“真实”这样的词汇,在专业学习者眼里实在经不起推敲,不如说是提供另一个“视角”更好,正如影片开头所表现的那样。

        同时导演拍摄的是一部“口述历史”的纪录片,虽然受访者都亲历了真实的事件,但完全受限于自己的身份而使“主观性”更甚,导演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同时作为一部可以被观众观看、理解的纪录片,零散的片段拼接是不可能的,必须有一以贯之的主线串联起来,导演选择了反思这样一条线,就无可避免地必须牺牲其他别样的声音。虽然导演自称尽量纳入了多方当事人,但从受访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呈现出省市委书记、工作组成员这些“强势者”的思考,他们如何理解土改与他们自己的工作,那些与历史密切相关的主观能动性,那些或质疑或激烈的情感全都归结在对上级命令服从的被动当中,他们的人格被完全地削弱了,以此衬托这场运动的不正确。

        现场观众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大多数人表示很受感动,认为见到了“真实“的历史,大概我国的历史教育真的任重道远,有一位女士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她就坐在我旁边, 蒋樾导演演讲的全过程中,她不时暗暗地说句“瞎说”“说的都是啥”这样的话,但拿到话筒后的发言还是得体而礼貌的,基本是用学术探讨的语气提出了与导演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导演这样狭隘地将这场运动定义为政治权力对人性的摧残是不正确的,还应该看到它所具有的更有价值的地方。我虽然不同意她所提出的几个史实上的观点,但十分赞同她这样批判性思考与冷静分析的能力,只是这样的探讨却让群情激愤,坐在她旁边的一位男士大声喊道“要让你这样你愿意嘛?!让你被人杀,财产被人抢走!搁你你愿意啊!那不就完了吗?!”,可笑的是,这样近乎人身攻击的话,居然得到了后面的一票鼓掌,倘若鼓掌的人当中有清华的学生,麻烦你为自己羞耻一分钟,你何尝不是再用另一种暴力对一位女性进行凌辱当你自己可笑地说着反对暴力的话,不在同一话语圈的讨论时常让人感到悲哀。这位女士后来愤而离席,满室观众皆是施暴者,我沉默着亦是施暴。

        蒋樾导演说纪录片所能实现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在一间小小的放映室里,它又确实地展现了一出暴力,影片打着真实的旗号为我们上演了一出《1984》,谁掌握着过去,谁就掌握着未来。我自然感激与赞同导演通过另一视角所呈现出的别样的历史,这让我们反思,让我们能更好地继续接下去的路,只是不可以不严谨,不谨慎,因为你做的是“历史”,是我们一切行为、思想、文化所根植的时间土壤,我也很遗憾的看到,在整部影片的拍摄中,没有任何历史学者的参与,不免偏激与狭隘。我们一直相信“真实”的力量,只是何谓真实还需要更理性地甄别与探讨,蒋樾导演这部片子大概还可以做得更好,只是亲历者现在都已去世,只怕再无更好的可能了。

 5 ) 记录下几个点,以后补充

1、贫富差距不大,难以发动

2、诉苦-积极分子/二流子

3、群众一旦发动就难以控制

4、村与村之间的攀比,元宝元兴,后来合并,700→73人被枪毙

5、最坏的:淘气,给老师打小报告

6、丁老太太,平庸之恶,“周立波是著名作家,我在他手下做事”。

7、砍挖运动,扫堂子、真正的农村包围城市了,抢东西

8、动员效果:参军踊跃:阶级复仇的话语下,实际上是 保卫个人土地的诉求

1950s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战争的诉求就是要土地,土改不能停

1948《暴风骤雨》小说出版

口述-笑与悲伤,激动,不同情绪的转换

把矛盾并置在一起

和纪念馆的建造穿插叙事,发展红色旅游

 6 ) 又写过短评字数限制了

客观的呈现那一段历史,从单纯的想改变底层人民的生活、团结可团结力量为起,发展成为畸形的社会事件,当群体形成,剩下的只有群体共同的原始欲望了。有趣的是,这竟然大大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战事。

两个细节点:
1 此时土地改革已经无法停止,农民为了保护自己土地参与战争,而如果停止土地革命就意味着战争也必须停止。
2 现在种地(发展)较好的还是那波当年被清算的人家。有个有趣的故事,“浮财”分配到一匹马又不会骑,只好换了一头牛,又不会用牛耕地,只好用牛换了骡子,可以帮忙磨磨,最后用骡子换了羊,羊直接杀了。如果现实真的大规模产生这样的现象,那只能说土地改革到头来更多的只是暂时平衡阶级发展,主要成为解放战争的工具了


还有一点,给平日完全没有话语权的人做主的机会,死心塌地,但是混乱无比。

 短评

同名电影的另一面。故事片和纪录片,在不同的时代下看其实都是接近真实的,只是角度不同。土改之下还有“砍挖”运动、“扫堂子”运动,那时几乎不存在法制,乱世当中人命总是被轻易践踏,亲历者们几十年再回忆追述时也都看得淡了。历史终究归于历史。片中穿插三部四五十年代纪录片影像片段:《伟大的土地改革》《民主东北》《中国人民的胜利》

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剥落宣传的外衣,还历史一个真相

8分钟前
  • 浒子曰
  • 力荐

瓢虫映像#导演的话很少却很有深度,片子平静却传达出既是历史,也是现代人的焦虑感;所谓的改革和变化,都看出来大多数人的劣根性,而这种埋在人性、社会和文化背后的力量,是非常难以撼动的。不同于同场的徐童导演,更喜欢蒋樾导演这种克制和与采访者亲昵的距离感。ps东方时空当年真是人才济济啊

13分钟前
  • 阿澍
  • 力荐

太好看了,交流也非常有质量。蒋导的人生境界不是一般的高,非常有魅力。另外,好几次去看交流的时候都非常有幸地挨着导演坐,哈。

14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力荐

导演的倾向性是无疑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更多的是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为后人留下材料。土改中流氓无产者表现出的极左危险在苏区就已经存在,但蒋樾用元宝村的案例做影像呈现也一样价值重大。据说背后还有孙立平百万字的调查材料。脸谱化的地主,脸谱化的无产者,作为政治手段而后变成政治正确的阶级仇恨。

19分钟前
  • Solomon
  • 力荐

非常喜欢口述历史的纪录片,以前总是只去阅读文革以了解文革,总是不理解文革,把建国前后的群众运动串起来后就豁然开朗了,没有阶级就创造阶级,发动群众并利用群众,运动失控,人性的恶就被运动放大,几代人活在恐惧之中,这样的人就容易被“神”操控,,至今这些运动得不到官方的反思,这才是我们害怕的

24分钟前
  • 海飞丝用户
  • 力荐

触目惊心

29分钟前
  • 秃了却没变强
  • 力荐

苦大仇深 还是个褒义词的时候

33分钟前
  • 纠结的茶
  • 力荐

跟着瓢虫映像看的。很有意思,多方视角

37分钟前
  • 嘻嘻白白
  • 推荐

从根本上了解土地革命,了解中共发家史。

41分钟前
  • 荆轲007
  • 力荐

别看21世纪了,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土地引起的。进而延伸出税收财政,最终引爆各种问题。其中则自然而然地分化出各种阶级,按马克思那一套,最后就是一波打倒另一波,周而复始。有解吗,有解。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几个亲身经历过的老人缓缓道出历史的另一面,与先前官方拍出的几部相关纪录片相对比,试图还原更多的真相。谁都知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在我看来,中国的土地革命就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社会达尔文主义运动。先不论功过,发起这种级别大运动的毛绝对是顶级社会学大师。

44分钟前
  • 进击的Chic
  • 力荐

瞎说什么大实话

45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为什么亲历的农民和干部之间的讲述总会有矛盾和出入?我想到了看贾樟柯《二十四城记》时看到过的一段话:“为什么越老的工人越在维护这个体制,绝不是他对这个体制没有反省,没有批判,而是他很难背叛他过去青春的选择。”

47分钟前
  • 轻狂难御晚秋风
  • 推荐

政治一定会革了谁的命,可不代表其中的真相和残酷应该被粉饰。一部很棒的口述历史片,视角全面有研究的感觉。但纪录片的任务更多是去呈现。映后蒋樾很真诚地与现场观众交流了2小时,他讲如何运用史料、如何在丰富的田野调查之后再访谈;更多的是现代社会时隐时现的暴力其实有史可寻。

51分钟前
  • 森林公民
  • 推荐

虽然都是我知道的事,但还是说一声,卧槽,折磨牛逼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腥风血雨

54分钟前
  • zitsunari
  • 力荐

《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哨遍·高祖还乡》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穿着些大作怪衣服。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也曾与我切草喂牛,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什么汉高祖!

5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划成分,讲立场,激发仇恨,煽风点火,趁人之危,利用人性之软弱、恐惧和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上承了太平军、义和团的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斗争技术,而下启反右、文革。一种凌驾于生命和人道之上的残忍斗争技术和统治权术。

1小时前
  • 杨殳
  • 力荐

乌合之众等等经典理论最好的阐述,人性之恶比屠杀犹太人更有甚之,毕竟纳粹没有屠杀自己的国民,土改之后,中国彻底的物理上失去了乡绅(士大夫)阶层(地主被杀200万),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论述的社会被消灭,直至以后,国家直接面对个人,社会(民间)彻底失去力量

1小时前
  • 谢小非日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