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风云

HD中字

主演:浦克,李默然,周文彬,庞学勤,任伟民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6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甲午风云 剧照 NO.1甲午风云 剧照 NO.2甲午风云 剧照 NO.3甲午风云 剧照 NO.4甲午风云 剧照 NO.5甲午风云 剧照 NO.6甲午风云 剧照 NO.13甲午风云 剧照 NO.14甲午风云 剧照 NO.15甲午风云 剧照 NO.16甲午风云 剧照 NO.17甲午风云 剧照 NO.18甲午风云 剧照 NO.19甲午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甲午风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军在中国领海内肆意制造事端,昏庸胆小的西太后为息事宁人,委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王秋颖)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周文彬)等人去与日军讲和,傲慢无礼的日军却将中国商船击落。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李默然)为代表的爱国官兵两次请命同日军作战,李鸿章均拒绝,并借邓世昌揭露方伯谦渎职之机将其革职。日军不宣而战,民愤四起,顶不住压力的李鸿章重新启用邓世昌。海战中,贪生怕死的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李颉)打错旗号,致使北洋舰队出师失利,旗舰被日军击沉。邓世昌见势立即挂起帅旗,替代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与日军展开殊死大战,行为可歌可泣。私人女教练迷沙荒城歼霸失踪母亲杂牌军东征超级飞侠第十二季失信的村庄爱的召集令勇敢的人2006能干的猫今天也忧郁结城友奈是勇者长月烬明3D铁三角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赫鲁斯塔廖夫,开车!夺命手术袭击33号医院勇者无惧1997极光下远东之旅BB 3072小时魔鬼追杀令卡拉瓦乔消失的初恋神秘列车双龙记之和平契约失控玩家(国语版)古剑奇谭之悲歌咒 (2021)超能电竞:传奇一代神烦警探第三季摄影机不要停!续集好莱坞大作战!雪狼007之霹雳弹潜欲浮生摩登家庭 第一季警探红白黑青柠男女第二季汉娜的驱魔洪武大案小醉拳邪灵女巫克夫女野兽家族第五季割喉市

 长篇影评

 1 ) 中央六套的流金岁月里 李默然说

李鸿章的扮演者王秋颖在弥留之际,通过家人说要见李默然一眼。医院的过道是落地的透明窗户。王先生说了两句话“我走了”“替我照顾家人”之后不久,就辞世了。
家人随后跟李默然说,王先生在看到他走在过道的时候,说了句台词。“谁在二堂喧哗?”。
李先生隔世把未完台词续
“标下邓世昌。”

 2 ) DL

评价:说实话,新中国初期拍的战争影片有许多是很不错的。也许是那时刚经历过多年战争的缘故,战场效果处理得很动人,很有真实感。个人认为影片诠释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能人物内涵上表现得浅了些,但对于电影入门者却是个很好的引子。

推荐点:勿忘国耻。

 3 ) 【影评】“十面埋伏”琵琶曲再现清末危局——记老电影《甲午风云》

从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电影技术水平来看,1962年出品的《甲午风云》绝对称得上大片巨制。时至今日再看这部震动无数国人的老电影,仍有震撼人心之感。当然时代使然的关系,《甲午风云》电影中有大量的细节刻画是严重失实的。所以《甲午风云》改叫《邓世昌演义》或许更加精准些,因为影片着力刻画了邓世昌这位不负生前身后名的民族英雄,又难免夸大了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相比之下,职位远高于邓世昌、在战争中分量更重的北洋大臣和管带们都成了跑龙套的背景板。与此同时,人物脸谱化程度、京戏的配乐也很符那个时代刚刚把故事从戏曲舞台搬上银幕的特质。

《甲午风云》中最大的亮点莫过于戏曲风十足的配乐,尤其是刻画邓世昌降职后独自在房间里忧国忧民、弹奏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时候,激昂紧张的音乐将晚清社会重大变革、国家积贫积弱、北洋将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对朝廷前景黯淡的苦闷进阶表达了出来。该场戏邓世昌并无一句台词,但是在超强的琵琶弹奏配乐的衬托下,其伟岸的民族英雄形象立即深入人心,堪称绝妙!

最后一根琴弦掣断,一切戛然而止。这极富中国风的乐曲突然终结,让观众耳内反而一阵嗡嗡,心中充满了对深爱的祖国面临存亡危机的忧愁与苦闷。激昂的琵琶曲在片头以及片尾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时候都有出现,前后呼应,升华了整部电影的主题,达到了最后的高潮。

相关链接:雲绯【影评】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4 ) 《甲午风云》随感

我是甲午战争的历史爱好者,对甲午战争有或浅或深的了解。我想谈谈《甲午风云》,谈谈甲午战争和邓世昌,进而再发散一下,谈谈民族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如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见解粗陋之处,欢迎指正批评。

给四星是稍微有点高了(实际我觉得值三星半),但是冲着以下三点原因,再加半颗星:

1、爱国电影,价值观很正

2、演员等非常敬业,演出了哪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样子”

3、1964年的老电影,具有历史价值。值得回顾。


出生于1997年,但我永远无法忘记1894年9月17日午时打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海上战争。时至今日,每每回想起来,我仿佛都能听到大东沟上空的隆隆炮声,嗅到从烟囱冒出一直飘散到历史尽头的团团黑烟,看到战舰交错白刃相向(文学手法,甲午海战应该是没有白刃战的),尝到不止于苦涩的黄海海水,听到,水兵们在甲板上的奔跑呐喊。或激昂,或绝望,或悲恸。每回忆起这场战争,我的思维总是会长时间停留在一艘名为“致远”的穹甲巡洋舰,它在北洋舰队最为危急的时候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承受了最猛烈的炮火。(也许还有鱼雷。)纵使甲午战场如何昏暗混乱不见天日,它的疾驰却犹如雄壮的烈日迸发无法抗拒的能量。它的管带和水手们是如此的视死如归:注定失败的战争、注定葬身的命运,却有无所畏惧的决心。


《甲午风云》的随感和评价

暂且抛开史实的准确性,演的很好,做的用心,情真意切。民乐的配乐总是能恰到好处的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我们很容易被带回那个时代。没有高科技,仅凭演技、剧本、配乐,一些基础设施和有限的外部援助等,在60年代能做到这个水平已经可以了。我有一个感受是:打仗固然难,但是在晚清“想要”打仗更难。即使请战也要冒着被革职甚至杀头的风险,即使想为国杀敌可能也会被怯懦小人背后谋害。这也许是比战争的injure更加painful的。

溢美之词不必多讲,我谈两点问题:

1、剧本的思路有问题。全剧太过于依赖邓世昌了,从开篇到结局几乎都是围绕着邓世昌展开。邓世昌固然是一位十足的正面人物,他的形象(包括丁等)也许因此塑造的足够充分(但也许仍然会脸谱化。什么叫不脸谱化:邓也是人,他面对残酷的战争就没有一秒钟动摇吗?是人一定会害怕,一定会动摇对不对。真正的英雄应当是即使害怕过、动摇过,仍然能贯彻自己的信条。),但是没有邓世昌就打不了甲午战争吗?不是。当看到《甲午风云》这个宏大的主题时,观众期待的应该是对于甲午战争始末有一个全面、透彻的描绘,战争应该是主题(可以商榷),然后在其中涌现了英雄人物和叛国小人芸芸众生等等。《甲午风云》大半片在动嘴。然后真的开战了,描绘的极其仓促(对于日舰就不用说了,就给了吉野舰长和随从、水兵的刻板镜头,完全忽略了日本联合舰队以松岛为首的本队。):列队形、旗舰旗杆被炸、致远接替旗舰、邓世昌发号施令王国成开炮打得很准、炮弹用完了、邓世昌说“撞沉吉野!”(我一脸期待等着他做最后的演讲,结果一点也不浪漫!)、致远追吉野跑(真的能追上吗?)、致远沉——结束了!我想替全体观众问一句:我们的战争呢?这就结束了吗?

最后,这部电影如果让我命名,我会叫《民族英雄邓世昌》。它承担不了《甲午风云》这个主题。

2、历史考证有问题。

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撞沉吉野”从史料来看并不真实。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三时许,直到致远沉没之前,邓世昌可能从来没想过要撞沉吉野!2011年,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不清了可能不准)刊登文章,(借致远残骸被发现的机会)专家重新考察文献并用模型推演,还原了黄海海战始末。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致远当时突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炸着火的旗舰定远(也可能是为了追击敌弱舰赤城)(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核心攻击目标,也是北洋舰队最强大、最珍贵的两艘战舰),结果因受到敌主力舰队极其猛烈的炮火攻击而被击沉。而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当时作为第一游击队旗舰已经绕到北洋舰队后方,致远需要掉头180度才能去撞吉野!

任何中日官方、民间的文献均无致远去撞吉野的任何记录。

再者,吉野的最大航速高于致远数节,这点邓世昌身为管带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船有没有对手快。他真的能撞上吗?(不过并不是说致远没去撞吉野他就不是英雄了,这点后面还会谈到)

定远管代刘步蟾在剧中被描绘为站在方伯谦一边的反面角色,但事实上刘步蟾是一位爱国将领。威海卫港失守后,他毅然炸舰自沉。(为什么自沉?同级舰镇远被日本人俘获后,以原名编入了日本联合舰队,并以此羞辱国人。)

致远真的接替了旗舰指挥吗?即使定远信号旗被毁,第一备用旗舰不应该是同级的镇远吗?

此外,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丁军门)和镇远管代杨用霖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都拒降自杀,难道偌大《甲午风云》只有一个英雄邓世昌吗?

另,剧中“炮弹里全是沙子”的剧情也存在不属实。北洋水师确实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本,但原因并不是这样。(详情自行考究)

这方面我不得不说几句:我们总说日本的教科书歪曲历史,逃避责任,我们的教科书对于历史就足够重视了吗?我记得我上中学的历史教材介绍甲午战争的篇幅好像只有区区半页,放了两艘船的照片和邓世昌头像就算过去了。这样真的可以吗?我们的国民真的了解历史真相吗?你看,64年的电影,就已经在历史考证上漏洞百出。

所以,这是一部有诸多缺陷的好电影。所以我也真的期待一部运用现代技术拍摄的更加优秀的甲午战争作品!(没错它不是《1894甲午大海战》众所周知它只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精简)

甲午中日战争(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事实和反思

我最后发现无论致远是不是撞吉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邓世昌是一位英雄。北洋水师有很多英雄,他们也许只是水手,他们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却无法拯救必败的命运。甲午中日战争让我感到,最难的不是打不过。而是明知道打不过,却还要以100%的勇气去面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世昌对他的水手们说的话: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现在的形势危急,有死而已!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甲午战争是一场清朝(基本上)必然失败的战争。我们纵使有两艘巨型铁甲舰和四门双联装大口径主炮(当然,“大口径”是对于19世纪末的历史背景而言)(我去威海参观过定远模型,那主炮确实够大,黑漆漆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北洋舰队的大部分战舰都是19世纪80年代从欧洲订购的(比较老旧),当时清朝海军的强势让日本人极其惊恐,所以接下来的10年就有了天地逆转。北洋舰队虽然操练勤奋,但是没有足够的经费维护和更新装备,十年后还是那几艘旧船。日本在这10年举国上下疯狂敛财,最终以最快的速度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弹药。最终在甲午海战中,日舰炮的平均射速是清舰的10~20倍,而每发炮弹的威力是清炮弹的100余倍!后人对于日舰残骸的考察发现,参与甲午海战的日舰被命中的多是要害部位,说明北洋舰队的水兵们打的非常准。奈何威力实在相差太多。事实上,致远舰很可能在冲出去掩护着火的旗舰的最后时刻,承受了来自多个日主力战舰的死亡火力。现在想想,不沉才是见鬼了。方伯谦之流以及主降派也就不是不能理解了:如果对手比你强20*100=2000倍,不跑、不投降还等死吗?当官的都不傻,差别只是责任心。

关于战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旋律。国际社会无不呼吁叙利亚停止战争,让人民免于苦难。但是却有必须要战争的时候——不是侵略战争,而是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时候。有说法认为,偷袭珍珠港实际上是罗斯福一手策划好的,目的是为对日宣战提供借口。因为罗斯福意识到必须要参战。为什么必须要参战?日本法西斯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疯狂扩张,而一旦日本继续扩张对美国西海岸产生威胁,美国在欧洲的兵力就不能保证,而一旦不能保证,协约国就有可能输掉战争,法西斯就可能胜利。当时,美国的民众不懂得对日宣战的急迫性,有女议员投了宣战的反对票。固然,打仗会死人。但是不打仗会亡国。美国的参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甲午海战也是这种“必须要”的战争。我们可能打不赢,我们根本打不赢。但是就像百姓的愿望那样:必须打。要守护自己的土地和人民。要向对面的侠客亮出自己的剑。这也是《甲午风云》的启示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今年2018年,这十年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很快。我们习惯于微博微信,我们沉迷于电视剧和游戏,我时常在想:发展的越快,是不是迷失的也就越快呢?对于历史,应该尊重而不是扭曲,应该铭记而不是背叛。120多年前,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们的先辈为了祖国的事业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对他们愈了解,我们就愈珍惜今日的和平,就愈发明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这些东西网红直播不能告诉我们,内涵段子不能告诉我们,低俗的电视和游戏也不能,需要我们静下心仔细领会。

此日漫挥天下泪 有公足壮海军威

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5 ) 《甲午风云》

在历史上,经过甲午海战,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到现在这部展现以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 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110年前,在我国黄、渤海水域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那是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至今仍隐隐作痛。110年的国耻,提醒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0年的屈辱,我们将永不忘记。

 6 ) 观后感

这部影片很真实,很吸引我。

《甲午风云》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英雄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主张求和。日寇击沉中国商船,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威海百姓,坚决要求对日作战,但邓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李鸿章被迫起用邓世昌。

在海战中,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号后,旗舰被日击伤。邓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我看这部影片时十分激动,真想把那些人都杀了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被邓世昌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短评

邓世昌请战,被革职在家。刘步蟾趁机在军营做戏给水兵,诽谤邓世昌畏战,水兵们将信将疑来到邓家院子,一曲忧愤的十面埋伏从卧室里传出,水兵们顿时就明白了,邓大人还是邓大人。这一段院中闻曲,特别动人,隔窗看影,闻曲会心,久违的中国式的浪漫主义。

3分钟前
  • TUO
  • 推荐

精神是好的,不过史料考证是混乱的(在80年代以前还算主流,21世纪后更新了好多史料,推翻了好多影片中的情节,比如致远舰是锅炉爆炸而非中鱼雷爆炸),道具是扯淡的,战斗是想当然的。

6分钟前
  • 半日光辉
  • 还行

李默然已经没了 不会再有第二个邓世昌!。。

10分钟前
  • virgin
  • 推荐

6/10。声画蒙太奇最撼人心魄的一幕:王国成和未婚妻在渔港劳作,未婚妻担心鬼子会打进国门,此时王国成果决的面容和渔民拉网的群像叠置,船工号子声的声浪就像立体的交响曲,以听觉补足视觉强调广大老百姓保家卫国的信心。衙门庆功宴、请递万民折、外国使节和被捕日谍与邓世昌在官邸展开舌战,民间吹打乐的背景伴奏很慷慨激昂,当北洋舰队被命令熄火,富有民族原生态特色的琵琶音配合邓世昌心急如焚的脚步,传神表现出战事被延误的急切心理。但中国导演一旦涉及战争场面,空间调度就变得混乱可笑,最后海战同样的机位,前进的吉野号却从前景切换一下镜头退回中景,北洋水手抱着炮弹在甲板上来回乱窜,擅离岗位分不清前、后主炮的炮位,毫无想要展现的英勇气势,吉野号的鱼雷特效直接从海平面发射令人误以为是导弹,各种扎眼的错误把史诗变为欢乐的闹剧。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北洋舰队一百年前就此覆灭,今日的中国海军不知道会不会出现邓世昌这样的民族英雄。闻该片邓世昌扮演者李默然老先生去逝,怀感童年观看此片时为之嚎啕大哭,莞尔,愿老先生走好。

18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一句"撞沉吉野!",气势何其恢宏,气志何其壮烈!可惜政府不争气,长使英雄泪满襟。政府太弱注定是个悲剧!7.5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3.4 經典的早期正義類型片,宣揚愛國主義情懷,正角正氣凜然,奸角獐頭鼠目....有的鏡頭十分妙趣....

23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每次看都热泪盈眶

24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那个年代历史题材基本上都不尊重史实。这个片子为了塑造邓世昌这个正面形象,把刘步蟾和李鸿章等都在违背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扭曲丑化,同样是爱国者为了给“撞舰”壮举让路而背负骂名,真的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得分还这么高。。Orz。。都washhead了咩?

25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国产战争片补遗。在特殊年代带有特殊目的的历史主题佳作,能够在技术上还原的部分堪称典范,无法自主书写的部分留下了时代印记的遗憾。

29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李默然话剧演员出身,肢体语言和表情都很戏剧化,在电影里有些夸张,但胜在正气凛然。这段历史后来还有一部电视剧《北洋水师》感动到我。

33分钟前
  • 新月
  • 推荐

对照《1894·甲午大海战》,我觉得1962年这部更好。虽然当时古装片的表演方式,今人可能不习慣,但在剪辑、叙事和场面调度,包括打光等细节却都不错。我的教育中真没听过"邓世昌",和同学讨论之后才明白。洋人和日本人都说中文,一下子看得我糊涂了:)

37分钟前
  • 麦公关
  • 推荐

“邓世昌是来拼命的”“开炮啊”“太近了”……艺术和情绪感染力极强的中影经典。虽然片中主要角色来自投拍方长影厂的固定班底,比如浦克庞学勤李颉周文斌方化,但最出彩的两位反而是从辽宁话剧团请来的特邀,演邓世昌的李默然与演李鸿章的王秋颖。一正一奸,一热一冷,极具张力,统辖全片,更神奇的是居然靠着许多大特写镜头做到的!为什么神奇?因为这本该是电影演员的专长。两处用典:一、邓世昌深夜抚琴十面埋伏,情绪激昂,曲中弦断,貌似用力过度所致,隐含意思却是在仿古伯牙叔齐,代表了这位北洋水师的军界精英与屋外聚拢听琴的水手们(人民群众无产代表)消除隔阂互为知己。二、渔民父女的角色构设疑似借用了京剧经典曲目《打渔杀家》的萧恩(其实就是阮小七)父女。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女儿划桨,父亲掌舵,智擒东洋特务交付致远号!

39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老电影了,十年前看的,那时候挺喜欢,音像店里头看的是封面很封面的介绍,说什么获得多少奖多或少奖的是最吸引我的,常泡在里头淘碟,记得那时候有家音像店里头摆了美国强奸什么大案什么的,当时是由衷的罪恶感啊

41分钟前
  • 悯笈
  • 还行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屡次请求对日作战却遭贬黜,因两国开战被复用后在黄海海战中率领官兵殊死奋战、以身殉国。李默然老师塑造的邓世昌令人难忘,“撞沉吉野”的情节相当悲壮。电影缺点是出于艺术性对史实进行了改编(譬如以讹传讹的“撞沉吉野”),部分角色过于脸谱化。

42分钟前
  • 巴巴罗莎蠢猫脸
  • 推荐

在领导关怀下的产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产物

43分钟前
  • lee
  • 推荐

那年头,看了这部,哭着喊着要去当海军!!

44分钟前
  • .
  • 力荐

这是真正的大制作。隔了五十多年仍旧觉得是大制作。这才是真正的李鸿章。各位不要再被走向共和欺骗了。越早的电影越有接近真实的底层群众和封建官僚的模样

49分钟前
  • 幽若/ty
  • 推荐

这部电影虽然改编了历史,以便突出人物矛盾,但其艺术性是非常高的,影响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人。这部影片贬低了李鸿章刘步蟾,突出邓世昌的伟大,有失公正,让我说,他们都是值得我们缅怀的。

53分钟前
  • 鲁西狂人
  • 推荐

虽然李默然的表演值得推崇,但本片对历史的肆意篡改,多处情节严重偏离事实的情况也绝对值得人们的诟病与反思。

56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