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

HD中字

主演:Adam,Gillen,Lucian,Msamati,Peter,Willcock,Everal,A,Wals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莫扎特传 剧照 NO.1莫扎特传 剧照 NO.2莫扎特传 剧照 NO.3莫扎特传 剧照 NO.4莫扎特传 剧照 NO.5莫扎特传 剧照 NO.6莫扎特传 剧照 NO.13莫扎特传 剧照 NO.14莫扎特传 剧照 NO.15莫扎特传 剧照 NO.16莫扎特传 剧照 NO.17莫扎特传 剧照 NO.18莫扎特传 剧照 NO.19莫扎特传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莫扎特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Music. Power. Jealousy. Lucian Msamati (Luther, Game of Thrones, NT Live: The Comedy of Errors) plays Salieri in Peter Shaffer’s iconic play, broadcast live from the National Theatre, and with live orchestral accompaniment by Southbank Sinfoni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a rowdy young prodigy, arrives in Vienna, the music capital of the world – and he’s determined to make a splash. Awestruck by his genius, court composer Antonio Salieri has the power to promote his talent or destroy his name. Seized by obsessive jealousy he begins a war with Mozart, with music, and ultimately, with God. After winning multiple Olivier and Tony Awards when it had its premiere at the National Theatre in 1979, Amadeus was adapted into an Academy Award-winning film.魔幻奇缘之宝石公主3% 第四季龙城生死恋神秘工作拉斯维加斯第三季星际之门:时空连续老三追债记贝尔吉罗斯特辑宁多夫女王流言蜚语遇见最美校花环球卫士赶尸先生千门江湖之诡面疑云从前有座灵剑山电视剧旧伤生生世世美人骨死灵法师1988创造营亚洲世界奇妙物语 06秋之特别篇空中浩劫第二十二季我无法恋爱的理由致命录像带3:病毒恋情告急国语版披肩圈套马永贞金城武超人与蝙蝠侠:启示录悄悄话生死抉择第一季托芙2020第十二秒声之形粤语猛龙特囧(粤语)噬骨兄弟情这是南瓜大王哦! 查理·布朗!生存工具盒男人如衣服字母杀手我讨厌圣诞节第一季铁血守护者房奴试爱

 长篇影评

 1 ) 美国化的《莫扎特传》

一.演员不合格
老年萨列里解说词般的陈述,神甫记者般的沉默,这就是线索。
所有演员完全美国化的表演,令人啼笑皆非,难道这部影片要成为喜剧,或喜歌剧,但喜剧不等于搞笑。
即便是美国导演此片,也应该使演员讲德语,因为英语在此种场合不合时宜,它很难听。
莫扎特的傲慢无礼不等于愚蠢无知,不等于猴子般的耍宝。是谁设计了他的笑声,他一定不认识“儿童”。
从莫扎特身上,看不到任何属于“人”的东西,亦无“神”的东西。
奥皇前言不答后语的台词,毫无延续性。除非他不是正常的“人”。还有那死鱼般眼神,例行公事般的行动,既无和蔼,又无尊严。
学院院长无需如此戏剧化表演,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不是一个应该具有什么品质的“角色”。
还有,莫扎特父亲白开水般的面孔,就意味着那是谨慎,思虑吗?

二.情节不合理
莫扎特夫人起先体谅丈夫,向萨列里为莫扎特谋职位,而后又对莫扎特父出言不逊,而后又像为符合影片进度,又表现出持家,接着又变得懒惰。
莫扎特既想表现出才华横溢,又摆出一副白痴的脸孔
萨列里的忏悔,负罪,简直就是中国化的自欺欺人。可笑至极。
更可笑的是,萨列里竟派女仆到莫扎特家做内应,这位“内应”见莫扎特酗酒也会惊恐万分?
萨列里想出一个绝好的主意除掉莫扎特,什么主意,找人假扮死神,而且死神付他赏酬?假如莫扎特惧怕死神,他会怎样死去,而且假如莫扎特因伤神过度,也不至于扮出溺水而亡的死相。
萨列里嫉恨莫扎特,欲害之,目的又是为了得到伟大的安魂曲?他何以知晓安魂曲一定伟大?

三.艺术不到位
为了表现莫扎特音乐的崇高,至少应该拍摄歌剧院的穹顶,但是没有看到。
当时的音乐指挥没有指挥棒,但是指挥家的手应该是弯曲状的,不是像那位莫扎特用手指乱点。更甚者,萨列里的指挥绝对是在赶马车。还有何神采可言。
拍摄剧院指挥的角度,俨然现代都会。
莫扎特对其音乐的理解仅是“它在我的脑子里,余下的只是借着酒与时间将它写出来”吗?
莫扎特的发式太现代化
莫扎特的夫人是被侍卫拽到台上来的,莫扎特果然很“乡下人”
莫扎特去应聘家庭教师,他的确是走错了地方,他走进了一户“美国居民住宅”,并且他们家的狗比主人更具音乐鉴赏力。
尤其莫扎特手持酒瓶的样子,宛然美国现代混混。
莫扎特至死也未想好如何去死,导演说到“时间到了”,于是莫扎特停止了表演。
童年的莫扎特没有台词,长大后的他又竭力扮天真。

四.对白机械化
由于演员弱智的表现与编剧稚拙的手法,导致了对白机械化。而且,我还看到有中国化的风格夹杂其中。

结论,作为真实存在的莫扎特被戏仿了,作为艺术体存在的莫扎特被玷污了。任何一部由欧洲名著改编的电影都要好过《莫扎特传》。

 2 ) 醒醒吧,庸才

天才一向是电影人钟爱的题材之一,除了可以满足人们对天才的关注和好奇之外,也因为天才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本。例如《美丽心灵》里的Nash,他在数学、经济学等领域独领风骚,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和摧残不可自拔;《她比烟花寂寞》里的Jacky自幼就被称作大提琴神童却严重缺乏爱,在事业的巅峰期患上硬化症而无法拉琴后遭受无情的世态炎凉;本片的莫扎特则受到宫廷乐师的排挤和诬蔑,不被奥地利皇帝的赏识器重,最后被嫉妒他的御用作曲家萨列里间接害死,留下未完的《安魂曲》。事实证明,曲折坎坷的人生总能得到更多的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竟是1984年的作品。无论以剧情片还是传记片的角度审视,本片都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电影元素,从过人的编剧水平、插叙的叙事手法、注重细节而不乏写实的拍摄技巧、几乎所有主配角的精湛演技,到高超的化妆与美术、养眼的服装设计、强有力的音乐背景,即便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参加各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也绝对有实力角逐大奖,真不愧为当年奥斯卡囊获8项大奖的大赢家啊。
当然,本片更让人无法拒绝的是对于两位主角人性化的深刻刻画,也因此对天才与庸才有了别样的理解和体会。
上帝是公平的。但凡天才都有执拗、偏激、极端、疯狂、神经质的一面,不为世人所容的一面,而正因为人格上的种种缺陷,他们顶多被称作伟大的天才,而不会是伟人。
莫扎特即是如此。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总是高调地挥霍和炫耀他的才华,毫不谦虚地接受赞美和崇拜;他狂妄自大、张扬跋扈,不留情面的嘲笑别人,擅改别人的作品;他极度自恋、崇尚完美,听不得别人的质疑,即便在约瑟夫六世面前仍大胆的据理力争。我们记住了他的毕露锋芒,也记住了他的不知天高地厚。
上帝是公平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天才也自有白痴之处。
莫扎特的白痴表现在除却音乐之外的一无是处,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任性的孩子:不会打理生活,没有家庭责任心;凭感觉交友,不留心眼,待人接物也一团糟;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不听他人劝告,不顾他人感受;不知理财为何物,却偏偏还在别人面前死撑面子;沉迷于放纵、享乐和酗酒,不分场合的嬉笑玩闹,标志性的放肆尖笑令他像个哗众取宠的小丑。我们记住了他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也记住了他那与年龄完全不符的幼稚和懵懂。
上帝是公平的。才华是天才赖以成名和受追捧的工具,却也是收获作为平凡人的幸福快乐的绊脚石。一来,天才被无限神化,他的努力和挫折大都被忽略、抹煞;二来,人们对天才盲目、无知的推崇或嫉妒、排斥使他们丧失了尊敬、保护天才的意识和鉴赏天才作品的能力;再者,或许是由于天才的大部分人生都奉献或是沉迷在源源不断地向世人展现才华,人们不知不觉就将其表面化、理想化,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天才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自是不幸的,最亲的父亲不理解他,最爱的女人不懂音乐,天赋才华却招致杀生之祸。可他又是幸运的:正因为严厉而势利的父亲悉心栽培,他打小就开辟属于自己的音乐疆土并得到无数展示于权贵面前的机会;如愿娶了心爱的女人,而妻子也同样爱他,甚至爱他多过爱自己,抛弃贞洁和自尊也在所不辞;结交到音乐上的知己,真正欣赏、理解他的音乐,并能感受到他的音乐所蕴含的包括对父亲的敬畏与愧疚等不为人知的情感,即使那个人是一心置他于死地的敌人——萨列里。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萨列里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莫扎特是一个完全缺乏音乐家气质的人,可“偏偏是这样一个粗鄙、低俗、缺乏教养、言行猥琐的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恨无疑强烈过任何人,因为他采用如此阴险卑劣的方式折磨并扼杀了莫扎特,但如果有人同情这个某种程度上的小人,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萨列里为什么会败在莫扎特手下?是不够投入、不够勤勉吗?还是不够谦卑、不够虔诚?如他所述都不是。对于从小就将音乐视为理想和信念的萨列里而言,音乐就是圣经,为了踏上至高的音乐圣殿,他发誓坚定不移、孜孜不倦的奉献一生。那么答案呼之欲出:不够天赋。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天赋吧。莫扎特神童时期的事迹暂且不说,当萨列里亲自见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后,发出了“前所未听的音乐”、“上帝的天籁”、“最纯粹的美”等感慨,惊叹之情可见一斑。然而,那时的萨列里仍坚持认为那只是个意外,直到拿到莫扎特的原稿也是唯一的手稿后,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嫉妒和愤恨纷至沓来,汹涌澎湃,最终达到顶点,使之彻底崩溃。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竟可以对音乐挥洒自如、信手拈来,而如此完成的作品竟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毫无破绽!就好像上帝事先将音乐刻在莫扎特的脑海,而莫扎特的任务只是将其默出一般!“才华横溢”这个词简直是专为他而设的。与之相反的是,对萨列里而言,音乐就如他的女学生,可爱却不可得。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到这样一句谚语:“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但在莫扎特身上却得到了悖论。而莫扎特对音乐的态度也令人无法忍受:一方面肆无忌惮、恣意张扬着他的才华,满足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方面将音乐作为谋生工具,以继续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无一不是对萨列里的无情讽刺。
在种种证据下,萨列里不得不承认,莫扎特正如名字中Amadeus的拉丁文原意是上帝的宠儿,而上帝给他的奖励不过是了解莫扎特的才华。然而与此同时,萨列里也坚定了迫害莫扎特、毁掉莫扎特的决心,以作为上帝选择莫扎特为代言人的代价,以及对上帝不公平、不仁慈的报复。即使一切是命,他也要竭力反抗,因为某种程度上,对莫扎特的恨已经超越了对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天才的爱惜。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一山容不得二虎,庞涓害孙膑,曹操杀杨修,皆本因后者太过出色。然而,上帝赋予天才聪慧,是为了嘲笑世人的平庸,还是为了宽恕世人因平庸而犯下的错?
天才,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令人艳羡的字眼,从不缺鲜花、掌声的他们拥有光环照耀的人生,可在无法掩饰的光芒四射之外,失去了什么又有谁了解?
当我们一边为大学数学绞尽脑汁、肠思枯竭,一边又缅怀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们时,除了感叹天才多薄命,是否有时也会怀疑他们究竟值得不值得?
如果可以选择,你更情愿在爱的包围下波澜不惊、碌碌无闻地平淡一生,还是甘愿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辉煌灿烂,却或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或品尝半生孤苦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诚然,“如果是天才”这样的假设性问题毫无现实意义,但至少不能强求包括非凡天赋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免步萨列里的后尘,犯下永远弥补不了的错,欠下永远偿还不清的债,最终导致余生在良心的谴责和煎熬下度过。
既然既定事实是并非天才,那么,何不做一个快乐的庸才、一个善良的庸才、一个积极上进的庸才、一个可造福于社会的庸才?平庸不是我们的错,失败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过,何不乐观地接受平庸,坦然地承认失败?
只是,别忘了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条,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勤恳而不懈的为此努力,品味成功路上的每一步艰辛与挫折。也别忘了时常提醒自己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已经拥有的微小幸福,学会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收集并与所爱的人分享身边的点滴美好、喜悦与感动。
所以,庸才们,醒醒吧,面对现实吧!毕竟,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回馈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不是天生了什么,不是么?

 3 ) 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玛丽•安东尼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莫扎特才死了两年。恍惚穿越回三十年前,小神童在奥地利皇宫中摔了一跤,上去扶他起来的,就是这位小公主。神童还嘴贱:你会嫁给我吗?时代动荡,命运诡异,这是多少大师的剪刀也剪不出来的蒙太奇。

  《颜子家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西方近代也有所谓的天才论,连康德都赞成牛逼者天生牛逼,天赋是努力代替不了的。大多数人如你我,都是“不教不知”的中庸。中庸最不理解天才,可也正是中庸,最喜欢折磨天才。

    电影初始,导演就给出这样的镜头:尚未脱去稚气的小童莫扎特在父亲的引领下向贵族们献技,蒙眼弹琴,当场作曲,钢琴弹毕拉提琴,提琴完毕自唱。可别真以为周围的贵族是在欣赏他。电影固然有戏说成分,可是看看保存至今的莫扎特十四岁时的音乐会节目单,贵族们指定要看的六个节目,竟然全是临场即兴创作和演奏。其中一项是一个咏叹调,当场看歌词,当场谱出,还要自弹自唱。那时,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名流关系密切的格林姆男爵有这样的回忆:“音乐家把所能想得出的最难的测验都提了出来”。就连英王也亲自出马考这孩子。甚至,臭名昭著的萨尔茨堡大主教为了证实作曲过程中没有作弊,把这孩子软禁了一个礼拜。神童莫扎特的才艺展示,说是表演,毋宁说是献技,是给贵族们解闷的一出玩具总动员。

    重重磨难之后,莫扎特终于在欧洲宫廷打出名头。每个无聊的贵族都要将这个活玩具叫过去狎弄一番,长长脸。云游四方,他渐渐对自己的天才愈加自信,同时,自然而然地也学会了对付庸人。他竟然对奥地利皇帝说:陛下,音符一点也不多。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顾客给什么货。一个如此敏感的孩子,早早地就领略到了人生残酷,众生傻逼。

    古典音乐史上一个个璀璨不已的明星,彼时却大多沦为上层社会附庸风雅的工具。玉树凌风的才子生生给磨去棱角,剪去枝杈,发了制服,给了号码,混迹于俳优之流,夹杂于仆妇之中。为一口面包装孙子,海顿忍了;而狂人贝多芬拂袖而去;莫扎特嘴上虽然没说什么,可背地里净出幺蛾子。大主教实在忍无可忍,一声令下,令手下主管给他来了一记排山倒海,逐出门庭。

    本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最擅于在人物传记片中营造强弱对比,唤起观众对弱势一方的情感代入。他在自己执导的另一名片《飞越疯人院》中,就塑造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护士长瑞秋,堪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化身。主人公墨菲在瑞秋跟前的碰壁种种,不妨看做社会偏见的缩影。而在本片中,导演用同样的手法,塑造了一位一号反派——御用作曲家萨列里。这个角色承载了整个时代的“庸才”们对莫扎特的钦羡、嫉妒、愤懑甚至加害。其实,不过是导演为营造氛围进行的误读。历史上的萨列里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等许多大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电影中,Tom Hulce饰演的莫扎特,招蜂引蝶,怪笑连连,满嘴脏话,放浪形骸,瞧着实在并不很像“天才”。可据传莫扎特就是这样不靠谱的。他不喜欢读书,从小就习惯了自驾游,尝尽世态炎凉人间冷暖。这个不世出的上帝之子,五岁时成人般的老成,三十岁时却孩子一样顽皮。比起音乐,更喜欢跳舞,他留下的家书中脏话连篇。不仅打得一手好弹子,还参加了秘密的共济社。这样一个不太“纯”的人,写的音乐却纯真如跳跃的小童。

    他去世百年后,有点为世人冷落,之后又再度热起来,一直滚烫到今天。萧伯纳认为,冷是因为从前热过了头,以及拙劣的演奏和指挥。公平地讲,是海顿给他以影响又反过来受他影响。而那比他小十几岁的贝多芬,《第一交响乐》中明明有莫扎特的的影子在逡巡,可暗暗又有新的英雄气概在迸发。莫扎特的高明之处在于既对内行有交代,又满足了外行悦耳的要求。他自己有封家信中谈到刚谱成的钢琴协奏曲:许多地方只有内行才知其妙,至于外行,也会喜欢,但好在哪儿,莫名其妙。

    大主教的主管那著名的一踹,让莫扎特沦为沿街兜售脑浆的乞丐。他留下的许多乐稿,有些只开了个头,写了若干小节便搁下了。有人以为这是江郎才尽,可其实是因为无人订货,不能换面包,天才就懒得记录下脑子里天然的妙想。有人向他定制一首二重协奏曲,写好后订购者竟只给一半的酬劳,理由是:叫你到府里授课已经是天大的面子。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把他看成一个标新立异之徒。他死后百年,萧伯纳等人才顿悟:莫扎特其实是一代乐风的总结,犹似拉斐尔之于绘画,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至于莫扎特的死因,中毒之说早已澄清是子虚乌有,本片中风雪中下葬贫民墓地的镜头,也是艺术化了的。究竟葬身何处,已经不重要。倒是可惜了那些曲子,随天才肉身的陨灭而就此不见天日。影片的最后,导演很突兀地给了一声莫扎特招牌的怪笑,而观众却泪如雨下。

    庸才们是早已经习惯用半吃醋半嗔怪的口吻对上帝抱怨的:他是上帝之子,受上帝之爱,我们都是他妈的被抛弃的灵魂。多数人即正义,大众从来认为自己无辜。越是罪大恶极的,却越充满了罕见的委屈。是不是无论怎样的艺术,都不能做到遗世而独立?是不是无论怎样的天才,都免不了要为庸才甚至蠢材所狎弄?难怪古人云:“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早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晚于时代而生,必死无疑。

    现世多奢谈“神童”,却不过是成年人无耻的嘴脸和庸俗的审美在儿童这个无辜客体上的主观投射与意淫。突然记起,那天有人招呼去看音乐会:“走啊,去看神童!”“哪个神童?”“郎朗呀!”

【途加千字文俱乐部专稿】

PS:豆友补充,Amadeus翻譯成“莫札特傳”是一個明顯的偏離主旨的誤導:應該翻譯成“上帝之寵”,或“神之偏愛”。这个由头太多评论写过了,所以没在正文中提出,附在后边吧。

    这部电影的OST还是很棒的,建议找来听听。

 4 ) 古典音乐爱好者的肉质问题


(预先声明,这篇文章的主角虽然是莫扎特,但和这部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我只是找个地方储存文章而已。)

从前,我可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以为那是一群死去许久的老头儿谱写出的时而听不见时而轰隆隆的调调儿,没有多大的差别,乏味无比。还有一个暂时活着的老头儿,拿着一根棒棒,杀鸡抹脖地使眼色,威胁下边无精打采的乐手,还有离他最近的胖女人,警告这些家伙不要睡着,敦促这些家伙干得更卖力一些。尤其,那个胖女人很害怕老头儿的棒棒(没办法,她离老头儿的距离最近),非常努力地尖叫。

直到有一天读到了莫扎特的家书。其中有一封写给老婆的情书,因为实在精彩,兹征引如下——

如果把我对你的相片所干的事都说给你听,你一定要好笑的。 举个例子吧:把它从匣中取出来的时候,我会自言自语:“你好,斯坦查尔!你好,小坏蛋!你好,小猫咪!小翘鼻子!小家伙!喝一口,捏紧了!”等到把它放回到匣子里时,我总让它一点儿一点儿滑进去,一边放一边咕哝着:“呶!呶!呶!”到最后那刻,急忙说出“晚安,小耗子!好好睡吧!”好啦,我知道自己写了一些傻得要命的话!(至少对于外人是这样)但对相亲相爱的你我而言,一点也不傻!
  
还有一封是莫扎特写给妈妈的,他居然大说特说脏话,全是屎尿屁之类——

好吧,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礼拜,而我们天天都要拉大便。为巴黎人写的协奏曲暂且放在一边,更合我的意的是,我要一边拉屎一边把它写。等到星期一那天,啊呦!我将荣幸地拥抱你,亲吻你好看的手,可是且慢,首先让我把屎拉在裤子里!

我觉得这简直可爱死了,一下子扫清了我对古典音乐家那些沉闷的臆想。有这样的深情,有这样的促狭,有这样的灵动,自然能够谱写出绝对的天籁之音吧。

就这样,我开始聆听莫扎特了。欣喜与赞美的话无须赘述。当我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驶过灰色的城市,天色昏沉欲雨,身边貌似保险推销员的男子在口沫横飞地讲着手机,我虽然尽力拗过头去,仍是不免从他嘴角喷射出的气息里,判断出了他的午餐食谱,其中有一道蒜泥拌茄子是毫无疑问的。只要掏出MP3,带上耳机,调出《土耳其进行曲》,眼前顿时出现了璀璨的晨光中小鹿轻快舞蹈的场景,保险推销员和蒜泥拌茄子顿时离我远去……

莫扎特的音乐连蠢牛都会乐此不疲。神户牛肉价格最为昂贵,一头好牛可以卖到65万人民币的天价。据说它们生前每天都听莫扎特,心情愉悦,肉质鲜美。中国成语故事里,“对牛弹琴”那一位乐人,不应该肆意贬低牛的音乐品位,而是应该惭愧他不是莫扎特。不仅是最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单细胞生物都爱莫扎特。日本有个酿酒师,专门做了声音对于酵母的影响之研究。他播放各种音乐给醪糟里的酵母聆听,发现听了莫扎特之后,酵母数量大增,活性十足,死亡率降低,导致香气良好无杂味。

身为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免如同神户肉牛一般,自我感觉高贵。举个例子吧,倘若外星人侵占地球,却有食人的原始嗜好,古典音乐爱好者会是上佳之选,因为他们的肉质更为鲜美。可以如此预测市场肉价行情:超男超女的粉丝,一斤10块,周杰伦、王菲的粉丝,一斤20块,陈绮贞、苏打绿的粉丝,一斤25块, Miles Davis、Chet Baker的粉丝,一斤50块,莫扎特的粉丝,一斤100块!

各位,想要改善自己的肉质,至少改善一下自己的品质,不妨听听莫扎特,那样就算被吃掉,也不会散发出蒜泥拌茄子一样令人厌烦的气息……

 5 ) 上帝的宠儿不开窍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不修边幅的莫扎特一脸颓废倦怠,左手玩弄着台球,右手用白鹅毛“沙沙”不经意的谱曲,而旷世绝响竟就这样诞生了,一点不”难产“。事情往往这样,行为乖戾举止白痴的天才天生就能风流一赋《广陵散》,“头悬梁锥刺股”的乐匠可能日操千曲而弥留之际尚不能领悟音乐的妙谛。 天才,意味着他的心思永远像白云一样飘在天际,浩然无涯,哪没有时间去关心脚丫子那点破事,结果如脱缰野马、大步流星的践踏了人类设置的种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藩篱“。很喜欢片中莫扎特常常在重大场合于一群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刺耳乖戾的笑。 那刺耳的笑恰似上帝对世俗虚伪聒噪的揶揄。 电影的顶级的视听堪称顶级!恐怕电影史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配乐能跟此片相提并论了,因为该电影的音乐剪辑师由沃尔夫冈莫扎特扛鼎。摄影、表演、台词等等极具水准,影片中的莫扎特固然用他的天才与不羁让我常常不禁惊叹与暗笑,但那个撒列里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他像个”秃鹫“,虚伪狡诈、卑鄙善妒,未达目的誓死不罢休。看到他的一次次”温柔“出场我不禁不寒而栗。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又有什么错,酷爱音乐然而才能平庸,恰如上帝给了一个厨师最好的炊具,然而却仅仅配给他粗糠污水供其烹饪。 撒列里最大的原罪上帝给了他无比的野心,却忘记了给他的野心插上翱翔的翅膀!!!!! 影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莫扎特和撒列里之间种种龃龉冲突,暗线则是莫扎特那天籁般的音乐。片中有大量莫扎特的原创音乐,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非常妥帖自然的鱼贯而出,大有音乐代替镜头和台词担当解说员的意味,味道很正,毕竟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艺术家本身最好的诠释。 莫扎特留下了那么多华美的篇章慰藉着我们的灵魂,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彻底的悲剧。天才作为上帝的宠儿往往不开窍,不通世故,在俗世弄的头破血流。影片中莫扎特可与日月争光的才华曲高和寡,让那个”品位高雅“、”英明睿智“的奥地利君主哈欠连连,这些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常常出现,还比如那个”群狗贵族“(养了很多宠物狗的贵族)让莫扎特弹钢琴竟然仅仅是为了让爱犬High起来!!!最可恨的是影片的结尾。在大鱼瓢泼中,他的葬礼草草收场,出席者寥寥,像个无名氏一样葬于“乱葬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俗人不懂莫扎特随意轻贱他也就罢了,连他唯一的知音都意图谋害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莫扎特临死前他跟撒列里唯一的一次合作)PS: 哈哈,原来某扎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音乐,而他的敌人则是整个世界。 影片中君王跟主教之间的权力争夺明争暗斗的那个桥段让我会心一笑,争夺莫扎特不过是个噱头,天才又能怎样,不过是王公贵胄的一枚棋子与玩物罢了。不过话说回来了,就像《社交网络》《飞行者》之类的传记电影一样,“小说家之言”,那不过是把导演和编剧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变个戏法放在舞台博大家一乐罢了。 我可不相信历史中真实的莫扎特其短暂一生至始至终就跟撒列里”搞来搞去“,还是被撒列里给害了,大家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去翻翻那该死的教科书为妙。 千万记住!!!!:传记电影大变活人的注脚多半是是“本片多为艺术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此片也不例外。

 6 ) 纵情声色: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在山间跳跃,又象清泉,温柔而不流于细腻,美丽而不华贵,就象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欢乐!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樱樱制造

 短评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9分钟前
  • 冥王疗愈师
  • 力荐

Too American

13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16分钟前
  • 寄意寒星
  • 力荐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2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2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31分钟前
  • Ocap
  • 推荐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32分钟前
  • 周祺 Zhou Qi
  • 力荐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42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45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

53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56分钟前
  • 右手
  • 推荐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57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58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59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1小时前
  • 大-燕-威-王
  • 力荐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1小时前
  • Yolanda
  • 力荐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1小时前
  • 白发生
  • 力荐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