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HD

主演:丽莲·吉许,梅·马什,亨利·B·沃斯奥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19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2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3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4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5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6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3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4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5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6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7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8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19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卡梅伦一家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卡梅隆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隆(亨利·B·沃斯奥 Henry B. Walthall饰)和埃尔西·斯通曼(丽莲·吉许 Lillian Gish饰)互生情愫。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本杰明参加了南方军队,奔赴前线,与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拉尔夫·李维斯 Ralph Lewis饰)成了敌手。战后,黑人烧杀抢掠。本杰明组织三K党,对黑人进行报复,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本杰明与埃尔西这对患难情侣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这部由美国电影巨匠D·W·格里菲斯编导的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鸿篇巨制《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式电影,也是默片时代的经典之作。本片因为对白人优越主义的提倡,以及对三K党的美化而颇具争议性。中产家庭第四季T教授 第三季风云年代奇妙酒店:大堂之外的生活第一季受监护的女人萌妻食神第三季光之帝国奥克斯破灭的美梦莫斯科保卫战蜀汉酒楼茶啊二中爱火硝烟秦时明月之百步飞剑下酒菜午夜拍门纪录片:家有萌宠20世纪少女传说在下午,有时会遇到吸血鬼无可救药第二季一触即发1991我的左手我是谁2015怒海追逐战舞伎家的料理人透析2011龙与虎库宾一家人露西与戴斯警察学校1警校风流侠探锦毛鼠之如梦令驱魔档案爱是阳光替身演员贺先生的恋恋不忘猛鬼街5:猛鬼怪胎当铺魔术大逃杀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十四季稻荷恋之歌珍珠港菲尔来蹭饭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世间本无耻辱柱

最近两天的成果就是看了这部真诚的、“种族主义”的经典大作,享受了若干次洗脑快感中的一次。真的,看过这个片,颇有种[猿猴星球]的感觉:黑人执掌权柄、横行霸道,白种人要被迫低三下四,文明秩序即将被颠覆,黑云压城……黑人不是野心勃勃,就纯属坏种,最不济的就是一众安心作奴隶的;反之,白种人都富有教养,若不是因为黑人,几乎都是“从此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终于,火山爆发了,他们组织起3K党捍卫自己的荣誉。

看过,我就颇怀疑美国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段“黑”云压城的岁月么?如果这样,黄种人兄弟都要表示怜悯一下,同时也要愤慨历史书的种种胡扯了。其实怎么样呢?原来是政治头脑不灵光的格里菲斯老师看了南方作家托马斯·狄更斯的作品《同族人》,觉得是个拍电影的好素材,然后就拍了同名的电影,上映时改成现在这个激动人心的名字。随后就捅了马蜂窝,有禁映,有声讨,大家也怀疑“导演的良心让狗吃了”。格里菲斯老师可是拍了十一部南北战争的影片啊,好不容易积累了拍战争场面拍大片的经验,哪里想到大家这么不珍惜自己的艺术结晶,于是就写了《美国言论自由的产生与没落》辩白。针锋相对间,丑闻刺激了大家的窥视欲,所以成就了这部截止1988年的最卖座电影。唯独可惜的是,广大美利坚fen青和良知的公敌不仅没有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反而挣得盆满钵满,不仅开创了好莱坞的纪元,而且有能力在[党同伐异]里面糟改。

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作用,[一个国家的诞生]都算得上殿堂级影片,里面“大理石人”和“喀麦隆”两家诸位都栩栩如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浓香四溢的种族主义情绪很容易“教坏小朋友”。参考[性书大亨]和[意志的胜利],凡此种种都涉及到言论自由的问题,电影本身只是电影,其社会意义本身完全不足以成为评判艺术甚至作者本人的标准。事实上,格老对种族主义并没什么特别的好感,他的本意在反战,却犯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错误。话说回来,这又涉及到一个“兼听则明”的问题,在思想只以一维两维程度存在时,蒙蔽和误导就很容易出现。如果从小到大只能看到[一个国家的诞生1、2、3……]和《环球时报》的话,一定会觉得白人黑人都是坏种……除了我们,什么人都不足信了。动不动就把谁钉在耻辱柱上,尤其是懵懂的文人骚客艺术家们,说来说去都是心虚的表现。世间本无耻辱柱,想钉就钉在自己心里,蛊惑公众就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了。

http://www.mtime.com/my/underground1984/blog/1018302/

 2 ) 一部电影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 看了三个小时的默片, 还是一部以种族话题为首的默片, 还是一部给美国黑人带来很深远灾难的默片. 但是却没有办法否认这是美国商业片的鼻祖. 有的时候想 电影剧恐怕是当今社会最廉价而普及的一种精神传教了 电影剧同时也记录着当代那个时刻人们略微滞后或者开创的思潮 有如老三国演义的树立诸葛亮,新三国标榜曹操,到了司马懿的吴先生版本则更为透彻的讲明司马懿的黑化历史,不过是情节的产物. 只是可惜,什么时候能够多讲讲荀彧,多谈谈崔琰,恐怕风气就会变得更好一些. 这些都是后话 影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交叉镜头的首次运用,也不是跟踪拍摄的第一次开创 让我回忆恒久的则是 描绘黑人到了议会大啃鸡腿的场景 就这么一个场景 估计会让当时的白人们为之侧目了 说的更明白一点 就是鄙视 而现代社会 则是一个鄙视链的构成 香港人鄙视地铁里吃东西的内陆人 巴黎人鄙视扎堆在老佛爷买香奈儿的那一拨非法国人 国人这几年是门里一个活了起来 所以晃晃荡荡的身上都要带几个标志来证明 你身上没有 鄙视便开始了 即便是奇缺的教养,遍地的奢华 仍然挡不住众多对小鲜肉的前仆后继 所以罗胖子才说 同质化的社会和人工智能 让独立思考的人越来越少 让聪明的的人也越来越少 人们身上的标签累赘越来越多 脑子里面却越来越空洞 马云很焦急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 我却发现 前几年的中国很像韩国 韩剧里面的高利贷逼死人 慢慢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了学生贷 韩国极度重视包装和整容 慢慢moments里面也开始充斥着玻尿酸,塑料微笑 连个司马懿这样的古装剧里的美女都要人工让人看着别扭 韩国经济巨无霸高度集中 慢慢我们也要生活在腾讯,阿里这样无孔不入的商业帝国下 当萨德事件后 慢慢的国人开始鄙视韩国了 韩国服装,韩国化妆品慢慢成了低廉的代名词 去趟首尔感觉跟去了省会郊游一样 那么 下一个消费谁呢? 法国,意大利,英国? 不,还太遥远 下一个 消费日本吧 前几天看到了一片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报告 年轻人 没有欲望炒股 没有欲望买房 没有欲望结婚 没有欲望生娃 没有欲望买奢侈品 一日三餐靠外卖 一部手机就绑定了一生 把当政者焦虑的要死 看起来中国目前流行起来的 佛系 离这个风潮快不远了 有人说你是在年代鄙视吧 可不是呢 存在即便的是合理 社会依然会飞速的进步 还是很高兴找到了阿甘正传中的三K党的影子 算是最后一句回到了这部电影上了

 3 ) 【影史笔记】美国大选日,狐狸猎手却想说说一百多年前的一部毒草电影

1

这段美国总统大选,狐狸猎手比关注蚂蚁金服上市还上心两个老头的这场恶斗。可是再怎么狗急翻墙东听一耳朵西听一耳朵,对二老哪一位能胜出也没什么预测。不过有一点挺肯定:

大选怕就怕两方票数接近,胶着不下,于是各种不堪不雅的事情都会出现,甚至闹到街头动武高院裁决。那就会说明美式民主和政制继续的螺旋下滑,其实并没有触底。

最好的结果,其实是他俩不管是谁,都能在大票差取胜。因为这会代表美国这个国家开始出现一个相对代表性的政治取向,有机会走向共识,而不是两股力量的过度均衡和对撕。

其实历史也证明:凡选举人票非常接近时,选举人票数和绝对选票数就会发生“倒挂”,上台的反而会是少数选民的选择。这种情况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多,但最近两次,小布什对戈尔,川普对希拉里,其实都是记忆犹新。

这是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因素造成,利弊各有,自不详说。但重要的是:每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都是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和对立走到走到谋种极端之时。过去这几年的分裂和对立已经历历在目了,如果大选再激发更深的分裂和更过激的对立的话,那真的是灾难性的后果。

那么大选后会美国更加分裂还是能走向共识?如果让狐狸猎手大胆预测的话,说实话我并不敢太过乐观,其中一个原因,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 --- 《一个国家的诞生》。

2

倒也不是有意识地找这个1915年的老片子看的,事由是因为狐狸猎手最近决定耐心修一修影史,找了些电影史的书来读,边读边去看硬盘里那些黑白老电影。这样1915年D·W·格里菲斯(后被尊称“格氏”)的电影的绕不过去的坎,而他的电影两部必看:《党同伐异》和《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原文就是“不容忍”的意思而已

还需要把影史再往前倒一下带。

最早最早的电影是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的《火车进站》,说白了就是把摄影机支在月台上拍的一小段素材,但就是这50秒的小片子,其实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

那时的法国人真是领风骚之先。1902年,另一个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拍出来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这部14分钟的电影里,人类被一个大炮打到月球上,经历了一番奇遇,最后还把两个月球人带回地球。现在看整部电影实在是粗糙,但你想那可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多浪漫和有想法的创意啊!

那是婴儿时期的电影,之后进入现在说的默片时代。这种电影这种新兴技术,开始成为一些富于野心的创作者的实验田,一种新的艺术和娱乐方式迅速诞生。这些富于野心的创作者里,是里程碑一样的人物:D·W·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是从爱迪生的摄影场开始接触电影的,那时他是一名不成功的演员和作家。但因为是最早接触电影的少数人,他很快有机会拍了几百部短片并开始实验长片。这些经历一定让他探索和运用了许多萌芽状态中的电影技法,而他作为作家的文学和人文层面的追求,又让他有了更大的野心 --- 用电影讲述历史。

1915年,格氏的《一个国家的诞生》问世,举世皆惊。这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电影,将许多特为电影而生的技术推向成熟,比如电影叙述南北两家人的故事,已娴熟运用剪辑手法,让“平行蒙太奇”向前走了一大步;还比如电影首次用全了中景、近景、特写和大远景的不同景别, 还制造了闻名于世的数百位临时演员上阵的南北战争大场景。

(料想当时的人只见过舞台上小打小闹的模拟战争,突然看到这样的运动画面,的确会有被吓晕的感觉)

《一个国家的诞生》制造的惊奇远不止这些。那个时代的摄影机大多是静止的,对着一个景拍拍拍。但这部电影里开始出现了摄影机机位和角度的移动(也就是最早的“运动镜头”),甚至还有将摄影机绑在马匹上拍出来的奔跑中的骑士。

如果你如狐狸猎手一样摆正姿态,时刻告诉自已这是105年前拍出的电影,那么你会和我一样感到震惊。

但《一个国家的诞生》真正令人感到震惊,还远不是这些电影奇观,而是3K党的出现。

3

《一个国家的诞生》叙述南北战争的历史,但基本是一部南方电影。它的视角聚焦在一个南方的上层家庭,本来过着和乐优雅的贵族生活。但与北方的战事既起,贵族子弟们热血奔赴前线。他们为南方荣誉而战的豪情,消逝在战争的惨烈之中。

1895年,南军告败,贵族子弟怀着悲愤回到家乡,这时《一个国家的诞生》进入下半部,情节就再不是我们预想地那样发展了。

残酷的内战之后,本来双方应该舔舐伤口,谋求民族和解,但电影中却反映出另外一种历史。战后南方奴隶制被废除,农奴翻身得解放。这些黑人在废奴人士的怂恿下,仗着手中的武装和攫取到的政治权力,横行街里,欺压白人,打砸抢烧,还玷污强奸白人女子,可谓无恶不作。

白人本已怒火中烧,而那位战场上回来的白人贵族子弟,面对自已妹妹的被残害,再也坐不住了。他开始四处串联白人民间武装,开始以暴制暴的斗争。一天,他看到孩子们身披白色床单的游戏,忽然计上心头 …… 于是3K党的“战袍”出现了。

之后的情节就更奇葩了 --- 几百名3K党骑士像潮水一般习卷道路和乡野,高举义旗惩恶扬善,最终夺取反对黑人暴政的斗争胜利。于是,一个国家诞生了……

看着漫山遍野的3K党“英雄”们,我已经完全说不出话 --- 之前只听道《一个国家的诞生》有“美化3K党”的批评,远没想到这是一部为3K党立传和讴歌的电影!这都不是政治不正确的问题,完全就是一株种族主义的大毒草嘛!

4

《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史诗作品,其种族主义价值观简直就是令人瞠目结舌。但震惊之余又不禁好奇:南北战争结束六十年后,为什么还会有格里菲斯这样的文化精英,这样旗帜鲜明地持有“白人至上”的立场?只是因为他一已的偏见吗?南北战争之后南方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南方种族间的对立甚至仇恨真的那样剧烈吗?

这些都是暂时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有问题总比没问题来的好。

但起码有一点开始明白,美国直至今天仍甚嚣尘上的种族主义问题,其实有它非常深层次的历史根源,从五十年代的平权运动到后来通行天下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再到今天的黑命贵和街头抗争,历史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留下的阴影并未完全涤荡干净。这些残存的阴影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之下,又会以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再进一步撕裂社会的共识,甚至加剧仇恨的产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不管是不是格式的个人偏见和仇恨之作,不管是不是反映了某种历史真实,这些其实不重要,它存在的本身,就代表了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根源的深厚。

而除了种族问题之外,从宗教到拥枪、堕胎、逆全球化等等,哪一件又没有同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这些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差别在某些特殊人物(比如懂王)和特殊事件(比如疫情)的刺激之下,让美国政治更衰落,人群更纷争,社会也更撕裂,让 2020, can’t be more 2020er. (脱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语)。

只是物极必反,不知他们那边,现在到了“极”的时候没有?我们再看几天也许能看出些门道。

 4 ) Its pioneering technical work

Griffith brought all of his experience and techniques to this film from his earliest short films at Biograph,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the use of ornate title cards
2.special use of subtitles graphically verbalizing imagery
3.its own original musical score written for an orchestra
4.the introduction of night photography (using magnesium flares)
5.the use of outdoor natural landscapes as backgrounds
6.the definitive usage of the still-shot
7.elaborate costuming to achieve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accuracy
8.many scenes innovatively filmed from many different and multiple angles
9.the technique of the camera "iris" effect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circular masks to either reveal and open up a scene, or close down and conceal a part of an image)
10.the use of parallel action and editing in a sequence (Gus' attempted rape of Flora, and the KKK rescues of Elsie from Lynch and of Ben's sister Margaret)
11.extensive use of color tinting for dramatic or psychological effect in sequences
12.moving, traveling or "panning" camera tracking shots
13.the effective use of total-screen close-ups to reveal intimate expressions
14.beautifully crafted, intimate family exchanges
15.the use of vignettes seen in "balloons" or "iris-shots" in one portion of a darkened screen
16.the use of fade-outs and cameo-profiles (a medium closeup in front of a blurry background)
17.the use of lap dissolves to blend or switch from one image to another
18.high-angle shots and the abundant use of panoramic long shots
19.the dramatization of history in a moving story - an example of an early spectacle or epic film with historical costuming and many historical references (e.g., Mathew Brady's Civil War photographs)
20.impressive, splendidly-staged battle scenes with hundreds of extras (made to appear as thousands)
21.extensive cross-cutting between two scenes to create a montage-effect and generate excitement and suspense (e.g., the scene of the gathering of the Klan)
22.expert story-telling, with the cumulative building of the film to a dramatic climax
http://www.filmsite.org/birt.html

 5 ) 镜头中实现时空的交换

       也许人寂寞到一种程度就会找更寂寞的东西消遣,寂寞的我选择了一部1915年由美国电影之父D.W.格里菲斯执导的老式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没有人声的电影,只有几段 loop式配乐,没有预先了解剧本,唯有硬着头皮靠演员夸张表情猜剧情,既然寂寞,为何不把寂寞发展得淋漓尽致,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把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跳跃性地看完。
    电影描述的是两个分别原属于美国北方和南方的家庭,因南北战争而产生的不同政治立场,让两对痴心相爱的情侣给分开。(途中发生了黑人对白人疯狂地施虐,白人组织三K党反抗等等)当这两对患难情侣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同样是三个小时,如果说《阿凡达》是把特效带来新的纪元,那么《一个国家的诞生》便是开创了镜头剪切的先河。(这次就暂且不讲片中内容:种族的色彩,讲讲手法吧)
    虽然这些镜头在现代的电影中经常看到,如闪回的运用(类似倒叙的手法),在《疯狂的石头》赢来了很多的称赞声。可是否知道,这就格里菲斯发明的电影手法,当斯通曼向玛格丽示爱时,玛格丽脸上出现矛盾痛苦的表情,用一个镜头表现了玛格丽特兄弟在南北战争中弹濒死亡的样子,然后镜头再切回到玛格丽拒绝了斯通曼。也许在现在看到这些手法并不惊奇,但在1915看到,会是如何感觉,就像现在大家都吃螃蟹,可是没有第一个吃,会吃吗?
    还有那加速剪辑的运用,在著名的一分钟的营救中,整个段落出现好几次小高潮。在接近高潮时,剪辑的速度总是在加快,以造成不断加强的气氛,然后突然缓下,缓慢观众情绪。这种手法在《魔鬼代言人》中也曾出现过,奇洛面对自己妻子自杀惨痛后,走出医院,整条大街空空的,音乐减缓,让观众不久前屏住的呼吸得到释放,得到解脱和思考。再为下一次的气氛加速提供了提速的空间。通过时速变换,而不是保持不变的速度,显然D.W在上个世纪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片中除了镜头剪切手法的感受,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处,就是本杰明的妹妹被迫自杀。在这一段中,不仅特写镜头运用恰当,把妹妹的焦虑和黑人的贪婪眼睛和急不可待之情完全呈现在观众的眼球,还有是妹妹的那一份精神。从她身上学会了尊严严肃的一刻,我们不应该为她悲痛,因为她在死亡之门找到了快乐。好一个士可杀,不可辱啊,但现在多少chicken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唉……
    不过我是不太建议想消遣的朋友看这部电影,黑白片还是挺单调的,而且是没有人声,只有偶尔的字幕介绍。但如果想知道什么是LOMO暗角,了解下电影发展史,感受电影之父创作镜头切换的电影,关注种族色彩在镜头中的表现,也许这部片会帮到你。
    看完电影的感悟是:创作是非常重要,要当就当第一,正如格里菲斯发明的电影镜头交换手法,也许以后的人会完善得更好,但让更多人知道的是第一个发明的人。另外,很多人说这电影是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格的辩解是:“它只是一桩生意,非常简单,没有想到它对国家的描述和对群众思想的影响。”如果这么说,格了解的电影并没有到艺术的层次了,他关注的仅是如何表达,而不是表达什么。从这个角度,这位电影之父还不可以完全称为一个艺术大师。
    呵呵,有点不知所言,请见谅,赶紧收笔,看来真的是寂寞了。。。


 6 ) 《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带着上帝笑容的撒旦

[曾经是影视欣赏课作业]
格里菲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导演,一个深刻影响电影艺术发展却同时伴随着异议声的导演。
本部影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后来电影艺术的发展。格里菲斯在本片中使用了同时异空的平行蒙太奇叙述了美国内战时的深交至深的两个家庭,这两个家庭一南一北,一边是北方资本家,一边是南方种植园主,在政见上是完全处于对立立场上的。
南北家庭的情节分列表现,并逐步发展,最后两条支线汇聚成在一起,这在今天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在制作粗糙的电视剧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是在1915年可谓是是一种首开先河的创举。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同样有一部叫做《千王之王》(King of Kings)的影片,尽管此片同样不俗,但是对电影艺术发展进程的影响力上,远不如本片。
关于平行蒙太奇在本片中运用最出色的无疑就是两个战争场面了,分别是“一分钟救援”与“3K党营救”,这两个片段中,格里菲斯采用交替切画的手法来展现双方的情况,这无疑让影片增加了许多紧张感,这是当时常见的叙事蒙太奇所无法比拟的,就算在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也一直在采用格里菲斯的手法,可见格里菲斯所给后人带来了多珍贵的艺术“宝藏”。
同时,我注意到本片中格里菲斯采取了一种很特殊的手法,某些片断的镜头采取胶片未暴光区域组成圆来突出焦点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大全景中,他会慢慢的将胶片暴光区域缩小,最后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暴光区域圆,而那个区域圆则是格里菲斯所希望让大家注意到的地方。我猜想这是最早代替调焦的手法,而如今我们已经基本看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完全可以通过调焦来突出某人或某物,可见他在当时能够运用这种方式来表现,说明了他的艺术天赋。
让我们暂时撇开格里菲斯,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女纪录片瑞芬斯塔尔,她的影响力尽管可能并没有前者或者其他大导来得深刻,但是她所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却在电影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说的,她的作品却带着强烈的纳粹意识形态,这使得她一直被外界所批评。
聚焦到格里菲斯,在看本片时,我一直很不舒服,因为我发现格里菲斯不断的在丑化着黑人种族,黑人在影片中大部分时刻被描述成可恶并且毫无人性的低劣人种,他们耍心计,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同时大家稍微细心就可以看到影片的字幕卡中多次出现了“nigger”——黑鬼,这个极端贬低黑人的字眼。在影片后半部分,甚至出现了3K党,格里菲斯将他们描绘成一群正义的骑士,虔诚的教徒,并且代表着正义的审判,同时还美化了3K党的创建主旨。任何稍微了解3K党的人一定会知道他们都是一些极端激进的种族主义分子,他们的手段及其残忍,并且受到大多数白人的反对。而格里菲斯在本片中展现的这种意识形态无疑就是表明了自己大沙文主义的倾向,这种极端种族主义思想充斥着全片,并且对当时美国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大师是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一个完美支点的人,而格里菲斯这样的做法和瑞芬斯塔瑞尔几乎无二样,尽管在艺术上他们的杰出成就让人佩服,可是在意识形态上却无法让后人认同。格里菲斯在我眼里会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而永远不能成为一位艺术大师。
格里菲斯他不是艺术的上帝,他只是带着上帝笑容的撒旦。

 短评

说实话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手笔 而且是真正的强烈 现在看起来 有点像赞美强盗一般的浪漫

9分钟前
  • Clash-Cash-Car
  • 力荐

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从本片开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语法:经典的连贯性剪辑原则开始成为缝合故事流畅性的不二法宝。电影也由此真正成为一门关于自由时空的艺术。然而纵观全片,依旧有不少地方出现衔接生硬,不连贯的毛病。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影片最后20分钟的营救场面:通过交叉剪辑三组不同空间的镜头,将营救成功的快感酣畅淋漓的呈现给了观众,特别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说是将最后一分钟营救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当代电影,也无非做到这个程度。虽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场饱受诟病,但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美国精神,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四星。

14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看了好几次,逼着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中间去基努里维斯吧、布莱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长时间,中间睡着数次,第二天早上发现电脑还开着,还有一个小时没看,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接着看完,现在回想起来一片混沌,不过移动摄影和最后一分钟救援都没拉下,我承认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17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力荐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21分钟前
  • 推荐

看几次睡几次

24分钟前
  • 淘金汉
  • 还行

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谈政治,比起《党同伐异》,更喜欢这个...

27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32分钟前
  • Line
  • 力荐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可以学到很多,尤其是剪辑的基础。但受限于默片时代,还需要依靠字幕来完成故事讲述。瓦格纳的音乐真是气势磅礴,对画面的冲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38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鼻祖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完整故事剧本、叙事蒙太奇的长篇电影巨作,创造了默片电影票房最佳的纪录,奠定了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确实是涉及极端保守主义种族歧视,以现在的观影阈值来看也是沉冗的(无聊沉闷,看得很累),但其开创性的电影语言手法无疑是伟大的,格里菲斯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蒙太奇”剪辑长电影的人。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商业大片制作方式,大场面调度、全实景大制作(两军对垒硝烟滚滚的大空间远景),都从这部电影开始。影史地位五星。8.6

4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第一部故事长片,票房最高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及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技术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开创古典剪辑(片尾的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第一次使用磷灯拍摄夜景,通过镜头运动、全景镜头创造绵延数里的战争大尺度空间感和大型动作场面;文化层面饱受争议,受种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局限,3K党的暴力行为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所谓国家的诞生实为一个隐形的国家的诞生,这对有色人种的伤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党至今仍把此片作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讲述南北两个家族在内战时期的多舛命运,直到林肯遇刺北军获胜,后半部聚焦战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党的“光辉”崛起,假想了黑人强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选举等情节来恐吓观众

4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1.”电影之父“影史首部商业片/史诗片,现在看也不算很闷(丽莲吉许和Miriam Cooper超美);2.题材争议性极大,洗脑性极强;3.开创古典剪辑,平行和交叉剪辑;4.首创特写镜头和跟踪拍摄,多机位多景别切换;5.首用遮光板,结合圈入圈出转场和限制观众视点;6.首次尝试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乐配乐。(8.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摇镜头 娴熟运用了中景接特写的放大剪辑 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虽然并没有很多精彩之处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没有发明正反打剪辑 战争场面拍的极糟(大远景靠调度的失败看出后世对这种战争拍摄技巧放弃的原因)遮挡镜头技巧;第二部分极其扭曲但把一个不大敢言说的话题通过虚构与编造搬上银幕,借助叙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这片子的一种成就,也由此可见叙事电影的力量

56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看你们的短评真是各种欢乐~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感形式感大于具体。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了敘事蒙太奇。

5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分三次才看完。确实够反动。哈哈

1小时前
  • 赱馬觀♣
  • 力荐

一个无事的下午,在长沙看完了这部影史经典。瓦格纳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蒙太奇,简直不能更赞。1915年的片子,虽然镜头还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场面、叙事和悬念设置上,已经十分高明。对三K党的礼赞简直直接开启了元首那部《意志的胜利》。Bravo!PS:三K党造型确定不是模仿十字军?

1小时前
  • Bolin
  • 力荐

一部典型的种族主义电影,历史上曾间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电影本身于我的观感,即使不谈政治也实在是难说精妙。时代错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难看。

1小时前
  • 徐若风
  • 较差

好长好长好长,我认为可以剪掉一半……演员表情夸张,镜头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电影做到这样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钟战争和营救场面是大高潮,当年的观众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倾向,你懂的……

1小时前
  • withinbeyond
  • 力荐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故事庞杂,从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讲述到南北战争的残酷和暴虐,继而是战后的痛苦与充满希望的重建,直至3K党报复行动的终章。采用了大量的类似于“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闪回”等各种摄影技巧,分解时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让整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述方式区分开来。各景别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远景镜头不再是单纯作为记录的手段,而成为了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的阐释。特写镜头的使用成了有意识的行为,用更为具体准确视觉手段突出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观念。景深镜头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医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现。两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电影剪辑作出了创新。此类种种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1小时前
  • 高詩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