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

HD

主演:本·卫肖,妮可·基德曼,休·博纳维尔,莎莉·霍金斯,萨缪尔·乔斯林,马德琳·哈里斯,朱丽·沃特斯,吉姆·布劳德本特,彼得·卡帕尔迪,艾美达·斯丹顿,迈克尔·刚本,杰弗里·帕尔默,蒂姆·唐尼,迈克尔·邦德,马特·卢卡斯,裘德·怀特,西蒙·法纳比,洛蒂·斯蒂尔,特丽萨·沃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帕丁顿熊 剧照 NO.1帕丁顿熊 剧照 NO.2帕丁顿熊 剧照 NO.3帕丁顿熊 剧照 NO.4帕丁顿熊 剧照 NO.5帕丁顿熊 剧照 NO.6帕丁顿熊 剧照 NO.13帕丁顿熊 剧照 NO.14帕丁顿熊 剧照 NO.15帕丁顿熊 剧照 NO.16帕丁顿熊 剧照 NO.17帕丁顿熊 剧照 NO.18帕丁顿熊 剧照 NO.19帕丁顿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暖心熊的伦敦奇幻漂流

    一部真人与卡通CG相结合电影,《帕丁顿熊》这部合家欢且有点偏儿童类作品的电影究竟会有多大能量?



   这是俺在看《帕丁顿熊》之前的想法。因为该片有着不少参照物,比如《精灵鼠小弟》、《猫狗大战》、《蓝精灵》、《鼠来宝》这样的同类作品,其核心无外乎是CG生成的动物或卡通形象与人类家庭之间的搞笑的故事,因可爱的角色形象能获得不少孩子们的喜爱。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对这种题材并不是十分待见,因为总是感觉这类电影不如真正的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故事有趣,而依靠形象卖萌的CG角色在人类世界中的表现又不如纯粹的CG卡通给力,且很容易低龄化,上述几部作品其实都有这个问题。


不一样的英式合家欢

   但这部《帕丁顿熊》让人意外的是,本片虽然同样是一部相对低龄化合家欢喜剧,但特殊之处就在于该片乃是一部英国电影,可爱的英式幽默,温馨浪漫的寻根之旅,温暖奇特的一家人,憨态可掬的英国大叔,这些元素完全不同于美式的插科打诨,使得观影过程简单愉快,推荐全家欣赏。

   《帕丁顿熊》根据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的同名畅销儿童文学中的小熊形象改编而成。本片围绕一只年轻的秘鲁小熊展开,故事整体发展如《101斑点狗》和《蓝精灵》,都是描述小动物在新家中、在人类世界中的点滴和搞笑事件,且电影也安排了一个大坏蛋,妮可•基德曼饰演想要抓捕小熊做出标本的恶毒馆长。怎么样,故事模式轻车熟路,一部标准的低龄真人合家欢电影就这样出炉了。但本片不同之处在于原著的取材,原著是写给二战时期孤儿们的故事,这样一来,《帕丁顿熊》就多了一层内涵,在卖萌与幽默的前提下,增添了对乡愁和归宿感的刻画。

   英国电影,无论什么题材作品,都会夹杂着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充斥着现实生活中的庞杂,就像狄更斯的《双城记》一样。本片的故事主线就是小熊寻找在伦敦的新家,而之前它的家庭刚刚遭遇分崩离析。电影的这个设定与原著的内核接近。小熊代表了二战之中失去家庭的孩子们,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寻找自己最终的归宿。当帕丁顿熊在伦敦车站孤独的坐在站台前,帽子中干瘪的三明治,胸前挂着一个牌子“请好心人收养”,这一刻其实有着莫名的悲凉,电影随后的欢笑与泪水都至此展开,也为本片打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



英国导演的掌控手段

   对比好莱坞传统导演,英国导演拿手的是情节和调度,对剧情张力的营造很有一手,不擅长的是人物刻画的独立性,大家可以回顾一些英国导演的作品,迈克尔•纽维尔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非常强大,故事坚实可靠,《火焰杯》的观影效果是几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数一数二的。但人物塑造比较乏力,完全是在借前几部的光,这个特点到了他后来的《波斯王子》中也是一样。同理还有丹尼•鲍尔、莱德利•斯科特、盖•里奇、邓肯•琼斯斯这些英国导演,他们的电影闪光点全在剧情、情节营造和节奏把握方面,用情节来反衬人物,这与好莱坞导演用人物来塑造情节是完全相反的。


   《帕丁顿熊》的导演是曾拍摄过《神奇动物管理员》的保罗•金,同样是典型的英式导演,片中角色刻画及其一般,包括用类似《天使爱美丽》那样童话般的语气去介绍布朗一家,但后来就全无下文,小熊与一家人的关系从回避到接纳,就像一个急转弯,之间少了过渡。尤其是对小熊的刻画,没有抓住其呆萌的特点,众所周知,无论是《小熊维尼》还是《熊出没》,角色身上对“熊”这个特殊身份的夸张演绎总是排在第一位的。憨厚、呆萌是熊角色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帕丁顿熊》这个故事模板下,将小熊替换成其他CG动物角色也是完全成立。这就是电影的缺陷,角色刻画能力不强,没有突出角色的特点。



英式幽默下的伦敦风情画

   当然英国导演在处理情节和故事节奏方面的长项,却也为《帕丁顿熊》赋予了非常爽快的观影过程。奇特的布朗一家通过大量事件性的刻画才显示出角色定位,古板的英国大叔,时髦的婶婶、叛逆的女儿,还有刻薄的邻居等等,这些角色虽然刻画不深入,但电影为每个角色都安插了一段非常可爱的小故事,英式幽默在这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强烈的讽刺和自嘲的主题贯彻始终,阴雨连绵的伦敦,卖萌的英国地铁站,就像一幅伦敦风情画。比如当小熊离家出走的时候,雨中没落的身影与高大的皇家卫兵形成鲜明的对比。当观众就要被小熊的二次遭遇而同情至落泪之时,身边的卫兵不合时宜的拿出了食物,而是从那顶皇家卫兵标志性的高帽子中像哆啦a梦的口袋一样变出大量食物甚至还有咖啡,这样温馨且搞笑的一幕恰到好处的出现在全片最伤感的环节,这一点正是英式幽默的特点。

   不要忘了结尾大作战中,妮可•基德曼在烟囱里追逐小熊,后者用便携式吸尘器当做墙壁吸盘,背景音乐换成了《碟中谍》,这一段明显是在恶搞《碟中谍4》,但电影最搞笑的不积极是恶搞,要知道,此时电影的大反派正在其中,妮可•基德曼是汤姆•克鲁斯的前妻!这段恶搞+背景音乐与前妻同学放在一起,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加令人会心一笑了。

   
电影背后的内核
   
   帕丁顿熊寻找探险家的情节设置,在电影的大主题下呈现出单纯的寻根之旅。不过结合电影原著和英国电影特殊环境下,这段故事也有了背后的深层含义。

   电影开场,蒙哥马利•克莱曼之前的所有探险家,去拉美考察的目的之一,都是搜集动物标本,因为在地理学家协会看来,这些不通语言、粗鲁、愚昧的动物,根本不配跟人类成为同等层面意义上的个体,他们的命运只是用来被解剖、被研究。蒙哥马利因为遇到了小熊一家,被后者的温馨所感动,拒绝把熊制成标本,就遭遇了被撤销协会会员,以穷困潦倒终老的命运。秘鲁所在的美洲大陆被誉为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后发现的新大陆,这种“新大陆”的称呼本身就是以西方为主视角所下达的定义。无论是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还是南美类似秘鲁、阿根廷这样的国家,都曾经是“日不落帝国”全球殖民经济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帕丁顿熊的故事,自然而然就跟当年全球殖民体系下,殖民地土著居民的命运产生了对应。其实电影用帕丁顿熊这个角色,代表着当年那些从来没有得到西方世界认同的个体。


    当小熊只身一人来到伦敦后,在街道上所遭遇的冷眼,就像在美国西部片中黑人待遇一样,是那样的不值一提。因此,对电影的主角小熊来说,他一定要找到探险家,找到当初承认自己作为与人类平等个体的恩人。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沉重的历史与现实的庞杂在欢乐的主题中烟消云散,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尽管探险家寻根之旅宣告失败,但他遇到了布朗一家,在伦敦找到了家的温暖,更重要是,得到了当代社会的认同。这正是一只会说话的熊在伦敦的奇幻漂流,也是电影背后的意义所在,用拟人化的角色将历史问题夸张演绎,从而迎来一次非常欢乐且温馨的浪漫之旅。


   爆笑激萌、人见人爱小熊,感人温馨的家庭故事,欢乐团聚的主题下夹杂着横跨半个地球的乡愁,虽然没有应景的赶上贺岁档,但合家欢的主题在任何时候都流行。

 2 ) 伦敦:从殖民帝国到后殖民乌托邦

(全文剧透慎看)
-----------------------

临近回国,第一次和室友出门看电影。之前去伦敦玩看到满街都是穿着大衣的小熊塑像(还写着易碎…),后来才发现paddington电影海报,就开始一直心念念这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差点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学狗血泪史加伦敦风土人情宣传片,开场20分钟也如预期般哭瞎,后面温情家庭戏虽然酸了鼻子,却很煞风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论问题。于是保持情绪冷静。

但是很惊喜。片子探讨的问题远超一般儿童贺岁片。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父亲是风险分析师。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伦敦很冷,一直下雨。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她不仅是反派人物。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绅士们反问,文明?他们会说英语吗?他们会打高尔夫吗?他们会喝茶吗?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

(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协会排挤,在动物收容所度过一生。妮可发誓以父亲为耻,并希望为父亲雪耻,然而却因此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现在是开放的伦敦,街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强调种族平等与融合的呼声,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时代的权利早被摒弃了,因为她也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打扫动物收容所。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鲁”的黑暗历史,永远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馆的标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馆是个异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个词。虽然现在早已成为公众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学习知识、游客们瞻仰珍奇的空间,它同时也是他者的空间;是一个镜子,让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地理家协会”——以及同类的园林家协会、动物学家协会、人种学协会——不光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机构,而是帝国殖民机构,是一个权力机构,人类压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种的机构(institution)。institution一词在片中也被夸张、嘲讽。影片开头,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个地方,搜肠刮肚说出institution一词,小儿子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儿院)”。这是个好笑点,但笑过之后又别有意味。这种压迫少数的权力机构——孤儿院以及同类的医院、学校、动物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人种研究所——都是人类(或者西方白人)权力的化身。福柯说过的事,我不必重复。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这种“黑暗”机构以最调侃、尖酸的方式被否决了。伦敦不需要这些,动物和人都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一个家以及真正的帮助。因此最后,连标本爱好者妮可都没有被送去监狱,而是社区服务——对机构权力的最终否决。

暂时撇去这些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吧。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当代世界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算是美好的,伦敦没有重蹈覆辙,小熊在现在的伦敦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幸好叔叔阿姨当时没有去伦敦!我看开头再也不会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动物生死大权的标本家被送去为动物进行社区服务了。Paddington把这种希望、包容、和谐展现给我们,然后如何将它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2014.12.17


--------------------
PS.片里有些笑点实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带上taxi的时候,一拉门发现是taxidermist……差点笑晕过去,觉得这个单词简直就是为这片子而设嘛。

此外,一直觉得Tony是个笑点……有人理解我吗。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3 ) 伦敦欢迎每个人

This is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that means everyone can fit in. 这是结尾的一句话,是我很喜欢的一句,也是伦敦之美,也让人很爱伦敦。

伦敦欢迎每一人,这里的人不仅仅是生物圈所定义的人,应该是包括所有生物,《帕丁顿熊》就用另一个方式表达出这个含义,表现出伦敦的包容性。也是因为这个包容性伦敦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伦敦也更具特色。

小熊的家乡遇难,无处可去,从家乡来到伦敦市区投靠曾经的一位去过他家乡的朋友,因为伦敦欢迎每个人。它的一举一动都彬彬有礼,尽显绅士风度,在出口挂牌等待好心人的领养,布朗一家在帕丁顿车站遇见他,并领养给他取名帕丁顿,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熊与人的生活交织,有喜悦也有矛盾,在不合拍中也一步步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最后一家人的团聚,而是帕丁顿离开布朗家遇见英国站岗士兵,在雨中站岗士兵从自己的帽子里拿出了一片面包给了帕丁顿,挺有趣的,而肚子咕咕叫的帕丁顿把面包分享给了鸽子,那一份传递着的温暖照亮了整个雨夜。

这是一部喜剧也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帕丁顿用心温暖我们,伦敦用她的包容温暖每一个漂泊的游子,伦敦欢迎每个人,伦敦温暖每个人。

  

 4 ) 《帕》小熊VS《超》大白:呆萌治愈了我们干涸的心

看完《帕丁顿熊》和《超能陆战队》这两部电影的人,心情十分爽朗,无论工作与生活给予我们多少不堪与疲惫,总能被这两个可爱的吉祥物给感动一番。在我看来,这两部动画都是治愈系的佳作,两者都尝试将一个呆萌的卡通形象以极为生动的方式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他们身上所流露出的真诚与善良,来唤醒我们被现实所累而几近干涸的心灵。更让我回味的是,同样是“呆萌治愈心灵”,但两部电影在内蕴表达上则各有侧重,从而折射出英美之间在理念传达上的不同。
一、纯正与融合:文化构建的差异
两部电影背后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小熊还是大白,都俨然成为英美文化输出的重要符号,从他们的举手投足间,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两国文化魅力的差异,一个保留着纯正的古典意蕴,一个则展现出融合的现代活力。
《帕》从头至尾浸染着纯正的英伦味:无论是小熊绅士般的言行举止、小红帽加达菲外套的经典造型、还是橘子酱与三明治的传统美食、失物招领与署名胸牌的集体记忆,帕熊的一举一动都是英国国民及其文化的生动写照。他的每个造型都反映出英国人独有的性格与姿态:脱帽行礼展现了标志性的英人风度,穿戴警帽则传达出英国警察的飒爽英姿,还有他在地铁电梯上抱着小狗金鸡独立的模样,则透露出英国绅士们近乎单纯的幽默感。其实,从电影伊始,英国朋友就视这几只秘鲁“眼镜熊”为自己的朋友,友好地分享着彼此的一切;即使帕熊初来乍到,每个英国人都没有视为异类,丝毫寻找不到人熊间的生分与不合。可以说,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地将帕熊塑造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宠物”。也难怪威廉王子来到中国时会特意参加《帕》的首映礼了。
相比之下,《超》则一如既往地展现出美国文化极为开放的融合走向。从故事发生的地点就能可见一斑:旧京山(San Fransokyo),一个融合东西方文化(旧金山+东京)的虚构大都市中。男主人公滨田宏就是一个典型的日美混血儿。而这个姓名还巧妙地将日美文化有机地融合,表面上叫“宏”,英文抒写“HIRO”则与“HERO”(英雄)语带双关,既贴合故事本身的人物塑造,也反映出美国英雄主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再如主角小白,那种纯白的色调、圆润的造型,无不让人联想到日本文化对纯粹与静谧的追求。他的小步行走的特点和有板有眼的空手道,都突显出日本文化的特质,从中我能强烈感受到美国文化的包容性。其实,文化融合的成功形象早有先例,“功夫熊猫”就是最佳代表,只是这次将中国换成了日本,但必须承认,真正的赢家还是美国。无论是熊猫还是小白,在大众眼里,他们呆萌可爱的外表下依然怀揣着一颗再典型不过的美国心。
二、简单与复杂:童话叙事的侧重
同样是关于童话的叙事,但英美之间对于童话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英国更讲究简单。帕丁顿熊的故事已经在英国民众中孕育成长了近半个世纪,保持本色是电影拍摄的首要原则。所以,故事也就显得中规中矩,你找不到太多过于复杂的分支线索,寻家之路的坎坷与挫折也始终维持在少儿皆宜的程度之内。可以说,虽然《帕》加入了真人真景,但骨子里还是一部动画片,它唤起的是男女老少们曾经拥有或者正在享受的一颗未泯童心,让我们在风趣幽默的情节中感受最为温馨的欢乐。
相反,美国则追求复杂。这也是好莱坞、迪士尼电影产业的发达使然,长久以来的影业繁荣,让美国人有资格与能力去编撰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又不乏精彩的动画电影。这一点,英国电影业显然不是处在同一个等量级之上。和帕熊不同,大白并没有在电影开头就粉墨登场,而是在一系列人故事背景与人物线索的铺垫后才悄然出现,并逐渐从一个不起眼的医护机器人升级改造成闪耀着真善美光芒的救世英雄。我想,若没有成熟的编剧作为依托,这样的叙事设计将是极为冒险的。另外,在感情的处理上也能感觉出美国电影复杂叙事的驾驭能力:同样是亲情的失而复得,《帕》有意识地将情感渲染的程度控制在伤感与温馨之间,而《超》的感情线索则是由大悲至大喜,再由大喜至大悲,最终回到大喜。同时,不同线索的人物情感亦不尽相同,除了滨田宏的亲情伤痛,也有科学院教授痛失女儿的性格蜕变,即便对于陆战队中如弗雷德等配角人物的心路历程,导演编剧们也有着别出心裁的设计(如电影最后关于弗雷德的彩蛋设计)。由此可见,《超》和许多好莱坞、迪士尼动画电影一样,是一部以动画形式讲述成人故事的电影,它构思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普通孩童的接纳程度,要真正理解电影传达的内容与意义,对于广大的懵懂少年而言,绝非易事。
三、治愈与被治愈:各自角色的定位
在我看来,这一点是两部电影极为有趣的差异所在。总体上,两者都成功塑造出一个呆萌可爱的卡通形象,但仔细观摩电影,会发现其间,他们各自与人物的关系是迥然不同的。
《帕》中的小熊显然是被治愈的对象,而人便是实施治愈的主体。帕熊得以走出失去亲人的阴霾,最终重新找到家的温馨,无不源自布朗一家人的真心与善意;《超》中的大白则恰恰相反,他从出现在银幕的第一分钟开始,就是以治愈他人的形象示人——医护机器人,并随着剧情发展升级成为技艺超群的超人英雄。而故事中的人物滨田宏,教授及其女儿等等都是他的治愈对象。
我想,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角色载体的不同和主旨表达的需要。小熊是动物,大白是机器。前者的生命与生俱来,后者的人性则是后天赋予的。《帕》有意传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情怀。而《超》则设置了一个人与机器究竟是共生共荣、还是两败俱伤的时代命题。可以说,一个观照现实,一个则面向了未来。着眼现实,我们人类自然是高级生物,保护小熊,视为家人理应成为我们的共同责任。着眼未来,人类逐渐被发达的物理世界所蒙蔽,从而忘记了为人行善的初心,大白作为先进文明的符号,代替我们保留住了人性本善的基因。
其实,无论角色关系是治愈,还是被治愈,作为观众的我们,始终是被治愈的真正对象。同样,英伦的传统也好,美国的开放也罢,他们只不过是以各自擅长的手法向我们传达出“真善美常在、人间有大爱”的真理。抛去这些差异与不同,可以发现,这两个故事都是设置了同样的人物结构——一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外加一群善良的人——只要他们同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艰难的胜利也能共同铸就。
小熊和大白,我说不上谁比谁好,在我眼里,他们是一样的楚楚动人,他们都是用一份呆萌的真情激活了我有些干涸的人心,让我意识到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我们和谁共处相待,这个精彩的世界应该是、也能够是充满“家”的温馨和“善”的美好。

 5 ) 温暖和残暴的人性

看了预告片就很想去看这部电影,和朋友相约去看,结果买票还买错了,没看成原版,看的是配音版,影片开始了才发现,差点就想走人了,朋友说来都来了就看吧,于是安坐看,没曾想这部电影那么好看,笑点不断。只是下次要去补一场原版。

看的时候觉得邪恶女主也是挺可怜的,本来能够融入上流社会,或者至少是绅士阶层,结果老爸被赶出协会,这在外人看来是奇耻大辱甚至不屑与之为伍的,想必她也受到过嘲笑,并从小就耿耿于怀。这也就造就了她畸形的心态,认为标本就是一切,她疯狂的喜欢上了标本,并还更加变态的喜欢上了自己制作标本。感觉上她的生活除了追逐稀有动物还要制成标本之外没有其他目标了。难得的是她居然还会色诱,知道忍一时之恶心。还会特工必备技能。看来为了标本她是无所不用其极啊~简直是丧心病狂的地步。

(未完)

 6 ) 《帕丁顿熊》:融与解

帕丁顿喜欢戴那顶红帽子,仿佛这样做它就离人类更近了一步。它用它所理解的关于脱帽行礼和主动问候的绅士礼仪,来向它所遇到的每个人示好,仿佛这样它就能获得等价的尊重。它不敢踏上滚梯,直到它自以为是地解读了滚梯旁边的标语,抱起一条狗以后,才给了自己可以像正统伦敦人那样踏上滚梯的心理暗示。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伦敦,融入人类社会。

这不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一个外乡人的心理。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所以你会看到它既可以勇敢地去追一个小偷——虽然它错误地把小偷当成了丢钱包的人,也会看到当它认为布朗一家并不愿意继续收留它时选择默默出走。

你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自立、执着和忍耐。它自己独自走遍所有可能是它寻找目标的地址,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面对饥饿和乡愁时,都没有把藏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吃掉,真的像它叔叔小时候教导它的那样留到了最后关键的一刻。

它或许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当它向别人脱帽行礼和问候时,大部分人都对之无视,因为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里,一千次脱帽行礼或许都不及一次登上报纸头版能赢得“尊重”。还好,帕丁顿无需理解这些。

充满爱心的探险家,他的家人却一点也不善良。就好像同样是白金汉宫门口的守卫,有的就对素不相识的帕丁顿施以援手,而有的就把它赶走。影片就是通过帕丁顿的旅行,把世间百态展示给观众看。那些长得漂亮的人,可能是恶魔;大城市和所谓的礼仪之帮,其实人们还不如一只熊懂得礼仪。

喜欢吃果酱这点,强化了帕丁顿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善良的单纯,才为它赢得了家的温暖。它身上有英国“绅士”所不具备的东西。这些东西融化了布朗一家人的心,使他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对方和爱对方。

影片充满了高品味的幽默和事无巨细的照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尤以布朗一家中不愿冒任何风险但最后却在危险时刻挺生而出的爸爸,以及台词很少却字字珠玑的奶奶最为鲜活。加上艺术感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英国元素,该片无愧2014年英国最佳电影之一。

随着帕丁顿这个外乡人融入布朗一家,它算是初步融入了英国、融入了人类,它孤独的心终得以解脱。而布朗一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父亲可以放下风险意识跟儿子搞起科学实验,女儿也将男友带回家给母亲看,他们彼此更加了解,各种心结都解开了。融与解,就是由帕丁顿这个外乡人所带来的一切改变的两个关键词,当你身处异境需要面对孤独之时,当你的家庭充满矛盾之时,或许这部《帕丁顿熊》真的能成为你的心灵鸡汤。

 短评

我觉得霍金斯比好多奥斯卡影后都好多了!当然本片主要就是萌下本卫肖的声音……

4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昨天终于去看了一直心心念念的<帕丁顿熊>,真是太温暖太治愈了,笑点和萌点都特别多,希望每个在伦敦漂泊的异乡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9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比较低龄向的故事。影片并没有特别好的利用这个萌熊,其实可以更好,总觉得差一口气的感觉。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的好好笑的,可以忽略剧情那种,非常接地气的好笑♥本卫肖就是一个,能把一个性向不明的熊,配的非常非常gay的,gay gay的gay。

19分钟前
  • 毛豆バブン
  • 力荐

以一部城市宣传片来说,拍得好,但也有「粉饰」之嫌,英国佬的那些个毛病没见。不过也可能像英国同事说的,在伦敦大街上就没有伦敦人,这是全腐国最没英国味的城市。故事儿童向得很圆满。影响时政的意思也到了。重点是我很喜欢Brown一家的穿着打扮和装修摆饰。Brown太太穿衣style六星好评!

20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好看哭了 好想再去一次伦敦 妈的像伦敦巴黎扭腰这种难道不是都需要呆上两三年的吗55555555555

21分钟前
  • sdt
  • 力荐

穿衣一直homoless风的小本终于也演了一回无家可归。巴特寡人有疾,寡人看动画片必哭。所以看到熊熊孤独坐在车站失物招领处,胸前挂着Please look after this bear, thank you的时候,立马泪崩,都忘记吐槽小本的声音是如何软萌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基(省略120字都是基)。

26分钟前
  • ANNA
  • 力荐

妮可·基德曼的两段碟中谍……向前夫致敬!

2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小本说的台词我都听懂辣!【自豪脸

30分钟前
  • J E A N
  • 推荐

才开场不久眼泪就涌了一下 因为他胸口的小纸片上写着“请照顾一下这只熊”

33分钟前
  • RITA
  • 推荐

城市宣传片~

36分钟前
  • 三匝
  • 还行

很圣诞很合家欢,伦敦生活过的人估计都会爱这片(虽然还是很想吐槽鬼天气)。小本配音的小熊实在太萌啦,让人的心都快化了~~~~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伦敦是童话也是梦想 是全世界最想拥有一个家的地方 不是在看电影 是在看回忆

42分钟前
  • bamboo
  • 力荐

感觉我好像是豆瓣上第一个看过这电影的,略骄傲,哈哈。很标准化的一部动画真人电影,很搞笑,很注重细节,Paddington不出意外非常萌,在屏幕上看起来毛非常柔软。有几处很赞,比如看幕布然后穿越进去那里,还有《碟中谍》音乐响起时。总之,无懈可击的一部家庭喜剧,来自《哈利波特》的制作人。

47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时间如此飞逝,转眼我已经看了传说中的帕丁顿熊,感觉离出家已经不远了,快了,快要去麦加了。

52分钟前
  • 魁建国☘
  • 力荐

我会好好照顾这只熊的!!虽没有期待中搞笑,整体还是典型合家欢。自从知道帕丁顿熊是写给二战时期孤儿们后觉得这个故事特别有爱。电话亭旁边的皮卡叔比熊bearbear还萌,上影院看12叔啊各位!最喜欢介绍主角一家时WA附体的片段

54分钟前
  • 推荐

时差熊的初遇伦敦手记,英国留学中心不给新生人手一份么?

55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就好像看到了2012年9月份的自己,也是提着行李箱,在站台上,外面下着雨。||妈蛋皮卡叔为毛那么萌……而且熊也一点都没听出是小本的声线,那熊如此软萌……

59分钟前
  • Dr.小蝶
  • 力荐

一封时差党写给伦敦的情书。房子的色彩好童话,浴室里的洪水喷涌而出时我们在一群小朋友中间笑得人仰马翻。小本声音太软萌,唐顿老爷自毁形象有够,皮卡叔见到妮可时的BGM太高能……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

挺好的圣诞合家欢电影,尽管定位仍稍嫌低龄,但拍得有想象力,笑料也不错,潜入博物馆那场戏像是韦斯安德森乱入。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