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擂台

HD国语

主演:王龙威,高雄,吕良伟,阮天云,林凯玲,徐锦江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打擂台 剧照 NO.1打擂台 剧照 NO.2打擂台 剧照 NO.3打擂台 剧照 NO.4打擂台 剧照 NO.5打擂台 剧照 NO.6打擂台 剧照 NO.13打擂台 剧照 NO.14打擂台 剧照 NO.15打擂台 剧照 NO.16打擂台 剧照 NO.17打擂台 剧照 NO.18打擂台 剧照 NO.19打擂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挥拳而立,打出赢的哲学

【建议观赏此片,观看此文之前,请热爱香港电影的童鞋们去温习一下几部邵氏老片:张彻导演的《马永贞》(陈观泰的豪情表演让我血热沸腾)、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陈观泰的仗义开了香港黑帮片的好头)、张彻导演《金臂童》(罗莽的一身肌肉太鼓胀了)、李翰祥导演《骗财骗色》、《风花雪月》(毫无疑问,邵音音的身材一度让我浑身充血)。PS:至于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的电影,想必80后都不会陌生,就不废话了】 周星驰在拍摄《功夫》的时候说过,你们缺的不是功夫,而是励志。而导演郭子健、郑思杰的《打擂台》,也是借着一个蝼蚁一样的草根青年和一群邋遢大叔学武过程擦出的火花,进行了一个非常具有普适的励志:赢是一个人品质的彰显;赢,更是一种自我修为的磨练。里面有一句简单平实却令人激奋的台词:“不打就不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赢!” 《打擂台》没有把时间设置在很遥远的古代,把里面的人物塑造成衣冠楚楚,风流倜傥的侠客。而只是截取了当代香港风情的一隅,来演绎下层草根人生,陈观泰、梁小龙、泰迪罗宾、陈惠敏、邵音音、罗莽、顾冠中这些老人们,都在起起落落的日常生活里,为自己的年老力衰而苦恼,往往打几拳就要坐下来擦药揉伤,泰迪罗宾和邵音音悬而未决的感情纠结也让人感动。威风凛凛背后,这些老前辈都有各自说不清的苦衷。 打擂台,在心态平和的人眼中,是切磋技艺、遍访名师隐者的交流方式,像下象棋、围棋,不徐不疾;在急功好利,忙于寻找一大堆美女粉丝的年轻人眼中,打擂台,就是打倒一切墨守陈规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威望,从此坐镇一方的通途。无论华山论剑还是笑傲江湖,都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擂台上胜出,才能获得名望。电影《打擂台》有些像反类型片,并不是通过打倒金发碧眼的洋人来树立民族自尊,也不是以打擂在江湖论资排辈,只是借用打擂的外形,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讲豁达人生的大道理,用行动来阐述赢的哲学。 香港电影产生不了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拯救世界和平的超级英雄,所以,他们有英雄也是来自草根,讲着世俗俚语,吃着茶餐厅的日常伙食,而励志方式,也是从吃喝拉的生活里去发现,在自嘲、揶揄里面提纯出自己的甜蜜素,来抚慰那些茫然苦涩的人。《打擂台》的老英雄们,个个都是普通人,自私、小气、刻薄这些怪癖,他们都有,只是他们的坚持、自强、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并不是每个人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 为了从故事背景上重现昔日香港,为大叔们的生活环境逼真再现,《打擂台》的布景、美工、取景花了很多心思。一街一巷,哪怕一块店面招牌,都是扑面而来香港风情,情动人,景逼真,大叔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就像我们熟悉的邻居。电影实实在在地恢复了一段似有似无中的香港往事,以及乐观前进的香港精神,用情真切人物自然,从一块块蒙尘的金字招牌里管窥主人公们的积极生活。 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素描了一个地方的两种生态,天水围成为香港地标。罗启锐、张婉婷夫妇的《岁月神偷》被媒体誉为“救活了一条街”,取景地永利街在上映后成为观光景点并被政府特别予以保留。里的九龙城寨深水埗,正是大叔们上演拳脚的舞台,它的逼真和市井俨然昔日重来,这里肯定也会在影片之后,为港人带来浓浓的怀旧情愫。 打擂,不仅仅是为出一时之气,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获得掌声,而是显示“我能”的态度。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以用拳头征服世界,到最后,你却必须和时间赛跑,在自己的擂台上,自己跟自己的内心打,才能发现人生寄寓,释然于时间的摧残之外。有时打擂,没有看得见的对手,却感觉处处都是对手,挥拳出去迎接冷暖空气,只为战胜另一个疲软的自己。只有不断和自己打擂,才能延缓衰老、呆滞、无用、死亡这些黑色宿命的到来。 《打擂台》这个小规模、小格局、小成本,却做足了各方面表现的电影,有了浅入浅出的核心价值体系。它不但回答了影片里人物的人生困惑,找到了功夫以外的存在价值,启发了个人精神无可战胜的思想。更是为观影者,提供了一个自己去观察自己,自己去发现生活真谛的窗口。特别是对黄又南这样的小年轻,具有很大的启发,从此以后,他也敢对最近的人生说“我能”了。 电影内外,那群当年的英雄、大侠如今的仓皇大叔,都进行了一次难忘的“合影留念”,天晓得,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聚齐,他们还能打多久。从某种意义上说,郭子健、郑思杰,把这些老前辈聚齐了,让他们挥动拳脚,在大银幕上继续继续寻常功夫的不寻常意义,一方面是圆两个导演从小的功夫梦,一方面是他们用摄影机证明70后拍武侠片,依然能保持港味,香港电影继续“我能”。 关于《打擂台》的怀旧色彩,郭子健早就用《青苔》、《野•良犬》进行了一次审美上的操练,《打擂台》里面的港味、市井味,不过是他审美和特长的延伸。“癫狂”、“过火”是以往香港电影令人痴迷的地方,郭子健、郑思杰这两个70后,在《陈真》、《霍元甲》这样的片子里浸泡成长,一定想过让这些英雄们,在擂台上互相搏斗的精彩,充满了卡通味道。 《打擂台》让老人家玩得很尽兴,两个导演找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功夫偶像,并且在监视器后操纵着他们,进行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擂台赛。不过,尽管从字幕到海报电影具有浓郁的怀旧气息,却这不等于《打擂台》是老派武侠片,它的制作、剪辑、用工,人物气息都很年轻,算是香港精神在70后身上的继续发酵延伸,有了这一次尽兴的尝试,谁知道两个年轻导演,下一步会鼓捣出什么好玩的新奇玩意。 说到《打擂台》就不能不提,1970年代红极一时的邵氏黑帮片《成记茶楼》,桂治洪导演的这个电影,曾一度令郭子健痴迷,《打擂台》里的“罗记茶楼”就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致敬。在港片的港味日渐回归的时候,《打擂台》是郭子健和郑思杰的个人趣味的杂烩,身兼影迷、导演的身份,它们拥有鲜活的童年记忆,在《打擂台》里加上彼时香港人的心态、精神,做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回顾。他们借老人们怀旧,却也用黄又南这样的年轻人去验证新的行为方式。所谓旧瓶装新酒,一样也玩出了新意。 当梁小龙扛着“罗新门”的招牌,重返武馆,眼见他饱经时间洗礼的躯体和眼神,已经满是岁月阑珊的痕迹,不管他身上是有李小龙,还是霍元甲、陈真的影子,观众都会被这种执拗打动。可以说,电影里的角色们,在和对手、生活打擂台,而来自港片黄金时代的陈观泰、泰迪罗宾、陈惠敏这些老头子,也在脑子里回顾年轻时的强劲动作,青春少年时的种种精彩,直到今天用老拳来和自己的内心打擂台。不难让人想到,每个习武之人都要经过的手中有剑到心中有剑再到人剑合一的三重境界。 而黄又南饰演的小青年梁竞祥,人生懵懵懂懂,做事跌跌撞撞,跟前辈们学习武艺和做人,会让观众想起《功夫》里的星爷,《柔道龙虎榜》里的郭富城。他们痴迷于功夫的氛围里,在寻找武艺的最高境地的时候,也在寻找改变自己的力量。当他们的武艺和心理一起和周围的世界长大,就悟通了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的难题,也才能心有灵犀获的精神正果。 梁竞祥是新时代香港青年的代表,生活五光十色,却浮躁浪荡,无所选择,在物质社会里无能为力改变什么,甚至能混就行,随行就市,想要学武来获得征服和驾驭人生的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改变活着的气度和心胸。而梁小龙、陈观泰几个人,则是昔日香港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期,谱写了功夫电影的辉煌,《打擂台》的背景(卡通运用得真好)有一部分正是他们辉煌的1970年代。老少配戏,干活不累,两个时代的香港人在碰撞。 胜与负、成与败似乎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在《打擂台》里面,导演直到最后也没让角色分出胜负,这是一次有智商的反类型片的转折,从擂台上男人们的身手表现,台下柴米油盐的生活细节里,观众却对孰是孰非、胜负的结果了然于胸,并受到了一次开心感慨的洗礼。莫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是曾经敢站在擂台上的人,都是胜利者,他们战胜了自己,战胜了压在心底的遗憾。 一大堆成功学的书籍挤满各大书店,每家企业的老总都喜欢买上几本给中层、高层、基层学习,希望他们创造更大价值;一大堆励志大师、心灵导师,正在通过DVD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声嘶力竭地呼唤着赢的手段、方法、心态,唯恐天下皆懦夫。看来这个年代,自卑和自闭居多,励志奇缺。而《打擂台》是一部如假包换的励志片,简单却够真诚,而且制作力求审慎、圆融,用一个老故事来讲述年轻人、老年人关于输赢的信念。 成功学、励志学的书在华夏大地铺天盖地的大卖,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以及被现实和生活捆绑的年轻人们,多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赢得财富,赢得充实人生,解放身心,摆脱庸常的生活的困扰,去过明朗、有意义的生活。而电影《打擂台》,犹如一剂清凉药水,虽然只是小片,但它的精微细腻,已经具有大励志的效用。看过的人,结合自己的处境,想必都会收获到一些感悟和心得。

 2 ) 情绪很饱满 故事稍单薄

最近香港本土电影好像都有点怀旧病,确实是老了。《每当变幻时》《老港正传》《岁月神偷》到《打擂台》,从市井变迁到政权转换,功夫早就不时髦了,谁还相信擂台上能打出一片天?
怀旧病的毛病就是这样,絮絮叨叨地,翻来覆去讲的就是那些破事儿,虽然《打擂台》看的时候也是唏嘘激动不已,但从情感上来说怀旧励志的成分很讨好观众。但故事其实没什么创新,激动完就激动了,没记住啥具体的。
当然这个电影还是非常值得看,我群发短信推荐给朋友了。

 3 ) 多少青春不再 多少情怀已更改

朝阳门外的繁华地,居然有一片荒草丛生,我看着这个正在装修中的大楼,连入口在哪儿一下都找不到,还好墙上有字说“博纳影城正常营业”。沿着指示标走到地下一层,穿过木板围墙的通道,找到了售票处。旁边还有叮叮当当轰隆隆的装修声,售票员说“影厅里也会受干扰,您还看么?”我毫不犹豫地付款买票。没得选,这是我家附近唯一上映此片的电影院,也许也是三环里唯一的。

提前十分钟入场。看到百多人的放映厅只坐了四五个人,其中一位老人后来起身去了放映间然后银幕上开始有贴片广告,让我知道他其实是放映员。昨晚还在微博上询问美嘉影城为何不上映此片(那是我最常去也很满意的影院),但此刻,我终于面对现实,这是部小众电影,甚至是部偏门电影,估计除了像我这样看海报看预告片就期待万分的一小撮爱看邵氏片熟悉上世纪七十年代功夫明星的人之外,广大影迷是没兴趣的。

一出场就很衰的黄又南。记得曾经就为一句台词而看的一部小众电影《一碌蔗》里也有他,也很衰。所为的台词就是葛民辉饰演的武馆师傅怒斥徒弟少看那些打打杀杀的片,“最近那部《报仇》,狄龙啊姜大卫啊……”,我们一众争论明明看过的人都知道《报仇》是姜大卫主演且凭该片拿了影帝,为什么编剧这句台词放狄龙名字在前。看,为这么句台词还讨论的人,能有几个呢。跑题了。

片头字幕是浓烈的邵氏风格。毛笔字的演职员姓名一个个弹出来,竖向,从右至左排列,背景是剪影人像跟着强劲音乐节奏做出一个个武打动作。我开始在包里翻手帕,因为眼泪已经忍不住涌上来。多少次在家里的液晶屏前看过类似画面,终于,第一次,看到大银幕了,而且是熟悉的那几个名字,瞬间有时空交错感。

我听说其实此片拷贝是双语的,影院可以自行选择。因为在北京,所以这里放的是国语配音,稍微差了一点儿怀旧意味。但反正我看的邵氏片也都是国语配音版,所以不那么在乎,尤其我也听不太懂粤语,国语版反而省得我因为看字幕而分心了,可以专心盯着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

连人物出场的字幕也是邵氏片式的,每一个角色刚一亮相,一个面部特写,旁边竖排字告诉你他姓甚名谁由谁饰演。
梁小龙的出场是港版漫画式的情节,大隐隐于市深藏不露的高手,其貌不扬身手不凡。
茶馆里众茶客闲话当年风云人物的往事,连说带比划的样儿,令人忍俊不禁。我等影迷聚在一起讲起邵氏片来不也是这副眉飞色舞的劲儿么,只是还没有像他们一样鸡皮鹤发而已。
期待着,期待着,最最熟悉的陈观泰出现了,两鬓斑白微微发福的英雄暮年,但我还是忍不住赞一声“帅!”
到了这种岁数的人凡事都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但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手是罗莽,曾经坦胸露腹红披风的壮小伙儿现在人到中年穿着T恤衫领着一群小混混来闹事了。
一场小规模冲突引来了片儿警,挖,是小顾,要退休的老了的顾冠忠,呵呵。
穿旗袍的老婆婆医生邵音音颤巍巍出场诊脉,白发苍苍的她曾是老照片上那明媚艳丽的女郎。
躺在床上做僵尸状的泰迪罗宾还是通过床头挂的腊鸭让人感到一丝幽默,果然后来他醒转后调皮谐趣依旧,笑料主要来自于他。当他指着两个老徒弟(孙)说“你俩长得还算帅”的时候,真是笑死了,夜总会歌厅一场也是令人捧腹。
几场对打与其说跟对手较量,不如说是跟时光较量,一拳一脚又是热血又是沧桑,重一下是昨日重现,痛一下是岁月无情,笑是赢了自己,泪是谁都赢不了时间。

不想述说太多细节,从我的视角看出去,此片太多亮点(连牌匾我都一一细读,那里“中国功夫 天下第一”,这里“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道具布景做足了氛围)。但在大陆院线,这注定是一部小众电影,他们最辉煌时候的电影都从未在此上映过,只靠近几年修复发行的DVD而聚集了一小群年轻热情的影迷。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好在,电影是不朽的,胶片上凝聚的画面是风采永存的。每一滴血,每一粒汗,每一颗眼泪,每一个笑容,都会永远留在影迷心间。

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你还拥有我的爱。

PS:影片中某些回忆以及打斗瞬间的漫画式处理效果很好,去年《风云》里也有类似做法。

 4 ) 关于《打擂台》的二三事...

•《打擂台》是向桂治洪导演的《成记茶楼》致敬的作品。

•本片的拍摄期共计18天。

•片中搭建的茶楼武馆景设在屯门和元朗之间。

•林家栋(本片监制)看到郭子健的剧本大纲后非常喜欢,就推荐给了老板刘德华,本片才得以顺利开拍。

•泰迪罗宾、柯星沛(本片摄影师)是郭子健和郑思杰当年在导演会的导师,他们相识已经超过十年。

•郭子健的童年偶像正是陈观泰和梁小龙。在老友叶伟信的《龙虎门》片场,郭子健跟陈观泰恳谈良久,终于落实了角色。

•泰迪罗宾当年曾拜入大圣劈挂门下(大坑道址),而陈观泰正是其师兄。

•梁小龙当年在佐敦开武馆,曾在楼梯遭遇(据传)几十人持械打劫,他竟赤手空拳挡刀击退了歹徒,到现在手上还留有疤痕。其实梁小龙的入行经过也颇具传奇性:当时他在街头与水兵打仗,大导演吴思远刚好路过见到,对他的身手颇为赏识,遂提携他加入演艺圈。

•郭子健给邵音音提供的角色参考是《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

•泰迪罗宾的角色最初是想找刘家良师父做的;而罗永昌的角色原来是想找曾志伟做的,后来因为曾志伟的档期实在排不开,林家栋便找来昌哥救火。

•监制林家栋、制片陈献官、演员罗永昌、美指张世宏、剧务赵志诚、鸣谢郑保瑞均为银河班底。

•郑思杰最喜欢的场景是太极罗生临死前训话的一幕;郭子健最喜欢的场景是雨中训练的一段蒙太奇。

•原来设想过片尾字幕出完后有一场泰迪罗宾和林子祥的两分钟对打戏,交代太极罗生为什么会昏迷不醒三十年,但后来因为技术原因而不了了之。

•郭子健为泰迪罗宾写了一个有关罗宾探长(《鬼马智多星》、《我爱夜来香》)的剧本,目前尚未找到老板投资。

•郭子健的下部作品《为你钟情》业已拍摄完毕,是一部讲穿越的“伪科幻”片。

 5 ) 《打擂台》:打断骨头连着筋

        这注定不是一部像《叶问2》那样可以通吃的电影,虽然同样是打擂台的功夫片老套路,《叶问2》是在逼着自己往前走,它的姿态是张扬的,对观众心理的把玩是带有侵略性的,而《打擂台》则是牵引着观众和自己一起往后退,一起去挖掘深埋在记忆深处的点点滴滴,每一点小花招小心机都在算计着如何让观众投入到这场遗老遗少的春梦之中,如果能体会到对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片刻穿越,创作者就觉得功德圆满了。
        应该说《打擂台》是一部有点门槛的电影,对于我这样对邵氏动作片只停留在“见过猪跑”水平上的观众来说,并不是影片暗送的所有秋波都能意会的,不过骨灰级功夫片迷自有骨灰级的解读,而我对《打擂台》的观感尽管业余,但也许能代表大多数围观群众的感受。
        《打擂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泰迪罗宾、梁小龙、陈观泰师徒三人逛夜总会,呆若木鸡、歪瓜裂枣的陪酒女很有早期香港电影那种尽管顽劣但混打混有理的感觉,记得当时在录像厅看香港电影中的群众演员就感叹,这些人怎么这么丑啊!但是那时的香港电影气场很强,足以让观众无视掉一些制作环节上的简陋和敷衍,这是一种基于对导演和演员个人能力和号召力的自信之上的挥洒自如。昏迷30年后醒来的罗新点了一首“新歌”《万里长城永不倒》,三个人的豪迈让我有点心酸,想起了当年靠《霍元甲》和《少林寺》完成的功夫片启蒙教育以及此后在录像厅内享受巨星耀眼光环所带来的心灵激荡,用我们的成长来见证他们的老去和落寞,这本身就很残酷。剧中泰迪罗宾扮演的罗新始终是乐观昂扬、自信满满的,只是因为他的记忆停留在三十年前,他活在自己的境界中,所以这个自称“阿ben”的人就成了影片中最重要的喜剧元素,但这只是一个混沌中的喜剧,清醒时的悲剧。其实这是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五短身材的泰迪罗宾在这里真是有气场啊!举手投足全是岁月的积淀,大有鬼马成精的感觉。只不过一个昏迷30年的植物人一朝醒来就谈笑风生健步如飞还不忘泡妞,医学上好像解释不通,香港电影有时在假定性上的反逻辑性是很霸道的。
        片中已是满头华发的邵音音扮演的阿芬无奈地离开泰迪罗宾时,桌子上是她年轻时笑靥如花的照片,曾经的鱼水之欢到现在暧昧的守望,也正是这一代电影人与断代前后香港电影的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给这些曾经风光但现在已经渐渐被人遗忘的香港电影人一个鸳梦重温的机会,《打擂台》也算是一部公德电影了。
        如果不是邵氏功夫片的死忠,对于陈观泰这个名字的认识应该是相当模糊的,更不会想到当年的功夫明星会成为《锦衣卫》中出场没多久就直接被秒杀的龙套。早在李连杰和甄子丹之前,梁小龙版的陈真才是亿万人心中真正的精武英雄,而这个秃顶老头现在只能成为《功夫》和《越光宝盒》中被暴打和调侃的肉靶子,想当初看到《功夫》中梁小龙被周星驰踩在脚下扭曲的脸,心中泛起了一阵酸楚,为了陨落的英雄梦。但是在《打擂台》中,梁小龙和陈观泰的出场方式让我一度以为又进了一个猪笼寨,这次他们真正来到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虽然是一个小格局的反拆迁故事,但毕竟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演绎迟暮英雄,而梁小龙最后的飞身跃起横空侧踢的动作所再现的正是当年风靡华人世界的电视剧《陈真》片头定格画面中陈真踢飞“东亚病夫”牌匾的动作。影片从片头字幕完全是70年代老电影的风格,动作设计也是在邵氏功夫片基础上改良而成,最重要的是对抗节奏和强度的改进,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到香港功夫电影在动作和电影语言上的传承关系,其间尽管经过了新武侠风格的演进以及视觉特效比重的增加,但这种拳拳到肉的热血真功夫才真正代表着功夫电影的外在价值和内在精神,也是能够在电影市场上与好莱坞大片相抗衡的支点。
        《打擂台》中有丰富的细节可供老港粉丝回味,但故事方面略显薄弱。这个故事实际上是由黄又南扮演的收楼员串起来的,但是由于他在事件过程中的成长有欠完整,导致影片戏剧高潮不够劲,结尾有点仓促,观众会感觉还没有真正过瘾电影就结束了,当然也可以说是意犹未尽。按常理来说,线索性的人物的历练最后应该达成一个具有目标性的结果,这样剧中的很多情节才能最终被赋予意义,这是《打擂台》这部电影缺憾之处,本来可以更完满一些。另外,与黄又南这个角色相对应的欧阳靖可以说是这里唯一能与“帅”沾边的角色了,展现了几下子花拳绣腿,倒也显得斗志昂扬,想必是当年在美国与黑人斗rap养成的好斗气质使然。

《南方都市报》稿件

 6 ) 打擂台评论我原来也写过!!!!

日薄西山一样如日中天!
这真是个矛盾的命题,点解明明是一群糟老头子的戏却让我热血过一切日本青春剧。
照理说作为一80后,除了各种原因为了小宝小姜两兄弟煲番的有数的几部,我真的对70年代的邵氏武侠零认知的,可竟然也这么爱这部片。
不过话说回来,岁月神偷又干我什么事情,我还不是看见那些街道布景就立刻想哭了吗。。。
原汁原味的香港味道!!!当合拍片日盛,这类就估到在大陆米有市场的片子我反而格外推崇。
梁小龙版的陈真你不识么?(厄,其实我都不怎么熟的)陈观泰呢?泰迪罗宾呢?陈惠敏呢?邵音音呢?都不熟都不紧要,他们几十年前那些激动人心的光影都不紧要,片子做到好看好玩有故事有情怀最重要!
ps 当我看到老掉的顾冠忠出来一分钟的戏码我就很激动,我的启蒙武侠片是他的《天蚕变》,拍于1979年。
还有95版射雕里的郭靖,当年在邵氏也很是风光过的肌肉男罗莽。
抛低句金句就是:不打就不会输,打就一定要赢!

 短评

功夫片岁月的往昔情怀。个人情怀很珍贵,市场现状要正视。但无论如何,做自己喜欢做的电影。

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泰迪罗宾就是龟仙人!

6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旁邊一哥們笑得不行,不是他有問題就是我有問題。

9分钟前
  • 左手斷掌@HK
  • 还行

说什么港片复苏、往昔回忆,不过就是起用了一批老演员的小成本影片而已。

1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师傅醒过来后,当时我就精神了。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因为泰迪罗宾,我已经失去评判的能力。

14分钟前
  • 沒有魚的貓
  • 力荐

这片子是展现老先生们现状而非故态的电影,多的是对一生的总结,看得人唏嘘,少的是对功夫片黄金时代的致敬,酣畅淋漓的感觉。除了打斗段落之外,从镜头到技法都是现代文艺片的路数,不如预告片爽快。最后决斗还是梁小龙搞定,情感无处宣泄。所谓港片开头,日片收尾。不如《刑房》系列。

18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励志励的我好窝火~

22分钟前
  • L@TtE™I我亲爱的偏执狂
  • 还行

是功夫片,但绝对不是打来打去的鸡血片,壳是老港片式的搞笑功夫,核却是励志,看到最后满腔热血,充满斗志。老家伙们的演技像陈年的老酒,品起来有点苦,有点甜,回味却绵长。不能不说戏骨也要看骨龄。

23分钟前
  • 英炸鸡
  • 力荐

怀旧风席卷而来,就算我没赶上那个《霍元甲》、李小龙的年代,还是觉得这样电影的感觉真好

2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不看好郭子健

27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如果你不知道梁小龙和陈观泰是谁,那么你就别评论这部电影,因为无论你评论什么都能显出你的无知

32分钟前
  • 大黄哥
  • 力荐

最愚蠢的致敬手法之一,反例参照热海搜查官

35分钟前
  • 耳田
  • 较差

很精彩的小制作电影,刘德华作为投资人的眼光以及品味确实值得称赞

39分钟前
  • 张朋辉
  • 推荐

居然是金像奖最佳影片

40分钟前
  • mmhh
  • 还行

怀旧.

43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万里腊鸭永不倒

47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还好吧

52分钟前
  • jameswoo127
  • 还行

当年两个新人导演和第一次做监制的林家栋站在金像奖领奖台上,多次感谢刘德华愿意投资这部很可能会赔钱的电影。现在差不多过去十年,今时今日的hk更让人觉得「唔打唔会输,要打,就一定要贏」不单单是一句口号,更代表着深入每一代hker骨髓的香港精神

57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陈观泰都这德性了

60分钟前
  • 辽东胖尊者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