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2012

HD

主演:萨姆·赖利,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艾米·亚当斯,汤姆·斯图里奇,丹尼·摩根,艾莉丝·布拉加,伊丽莎白·莫斯,克斯汀·邓斯特,维果·莫腾森,史蒂夫·布西密,泰伦斯·霍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巴西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在路上2012 剧照 NO.1在路上2012 剧照 NO.2在路上2012 剧照 NO.3在路上2012 剧照 NO.4在路上2012 剧照 NO.5在路上2012 剧照 NO.6在路上2012 剧照 NO.13在路上2012 剧照 NO.14在路上2012 剧照 NO.15在路上2012 剧照 NO.16在路上2012 剧照 NO.17在路上2012 剧照 NO.18在路上2012 剧照 NO.19在路上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路上201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赛尔(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 是一个追寻灵感,渴望遨游的年轻作家,迪安·莫里亚蒂(加内特·赫德兰 Garrett Hedlund 饰)则是个风流率性,曾几进监狱的不安少年,还娶了16岁的浪荡姑娘玛丽露(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为妻。然而赛尔十分喜欢迪安充满激情的生活,迪安则钦佩赛尔的风度与学识,三个迷恋自由的年轻人结识后,很快便决定抛下生活,一同行走在路上。他们一路搭便车,吸大麻,行时高歌,醉时沉思。在穿越美国东西的大道上,放浪形骸,追寻自我,燃烧青春。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同名小说,该小说被奉为“跨掉的一代”的圣经。萤火虫银矿之城大耳朵图图之霸王龙在行动法律与秩序(英版)第三季红月黄袍加身春秋封神逃出食人农场火线警探第五季恶魔App草原风暴元帅与士兵我们的逆青春人狼爱情盲选第二季血旅怪谭韦贵妃传奇我的野蛮初恋赤裸的美奈子万世师表缉毒生死线追凶:黑夜狩猎者第二季生存家族(原声版)机智顾问蒲熠星:顾得上就问圣诞韵律弓蕉园的秘密权欲第三章 第二季假面骑士神车篇猎杀T34聊斋倩女传古畑任三郎 最后之舞时代革命以恶之名主宰这座城圣诞投爱昆塔:反转星球迷失季节瘦身家族毒枭第一季艋舺2010万万没想到 第三季窈窕淑女婚礼面纱遗产

 长篇影评

 1 )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老迪安走了,我想。我几乎无声地说:‘他会一切顺利的。’接着我们去听了那场讨厌的却又无可奈何的音乐会。我什么胃口也没有,一直都在想迪安,想他是怎么上了火车,想他要走过3000英里路横跨那可怕的大陆,想他也搞不清为什么来,只是想看看我。
    每当太阳西沉,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遥望新泽西上方辽阔的天空,我感到似乎所有未经开垦的土地,所有的道路,所有的人都在不可思议地走向西部海岸。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在衣阿华,小伙子们总是不停地蚤动喧闹,因为是那片土地使他们如此无法平静。
     今晚,星星将被隐去,你不知道上帝就在大熊星座上吗?在黑夜完全降临大地,隐没河流,笼罩山峰,遮掩最后一处堤岸之前,夜晚的星辰一定会向大地挥洒下她那璀璨的点点萤光。
    除了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老,没有人知道前面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念我们从未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
    我想念迪安-莫里亚蒂。”

 2 ) 活在路上 死于途中

我徜徉在他们身后,就如我一直以来跟随着那些吸引我的人身后一样。只有那些疯狂的人才能引起我的兴趣。那些人疯狂的生活,疯狂的表达,同时对一切事物心怀渴望,他们毫无倦意,不屑于陈词滥调,只是燃烧,燃烧,如子夜的烟花般绚烂。
                                              ------------在路上 on the road
我们所崇敬的很多经典,其实我们已经无法完全的,真正的理解。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产生这些作品的空间和时间。你可能了解 可能知道,但是 毕竟没有也无法经历,无法经历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生活。 但是经典之所以谓之经典,就是因为就算我们不能回到作者所在的世界,可是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字,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曾经感受到的一切。
关于书:
我一直认为有两种需求不能委屈自己,一种是吃,一种是 书。不食,身无以立;无书,立身何用? 物质需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但是满足物质需求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精神需求。就好像我每次都喜欢在床上看书的时候,手边放着一堆零食。
高中时,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它现在躺在我家里书架上,应该已经落满了灰,封面褪了色。为了不辜负书价 我断断续续看了一遍。 最后只记得三个字:在路上。
我至今也说不清杰克 凯鲁亚克到底想说什么,或者他根本什么都不想说。我只是和他一样喜欢这个三个字,这就够了。
关于电影:
虽然我的确读过原著,但是基本上和没读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可以说是以半陌生的感觉来看这部片子。还好,它没有让我失望。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长达数年的故事线,碎片化的画面感,众生相式的人物设定,几乎原作所有的特点都在说着一句话:不要把我拍出来。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拿到版权的弗朗西斯 科波拉没有操刀的原因。不过还好沃尔特 塞勒斯最后拿到了这个本子,虽然不说惊喜,可至少不愧对本子本身。
镜头,剪辑,配音等等基本无话可说,一方面是因为能做到的基本都做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半吊子都不到的水平实在不好意思说什么。还是说点能说的吧。
臃肿的背包,长到几乎没有尽头的石子路,在泛着金色的阳光下行驶的破烂的皮卡,一瓶劣质的酒在陌生的手和嘴之间传递,粗鄙甚至粗俗的话语与嬉笑夹杂着酒精与烟草的味道在空中弥漫,角落里粗糙的嗓子,哼着一首不知名的歌谣。片子的开头正是是我心中最经典的“在路上”。虽然片子中更多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想到“垮掉的一代”能想到的都是“性 毒品 酗酒 无视法律和道德规范 同性恋 爵士乐”。但是我心中的,却仍是这最简单的,最字面意思的“在路上”。
晨雾与晚霜,大雨和星辰,我和路上的风一起,将天堂带至丹佛。只是因为那里有个叫做迪安的混小子。这混小子 是我哥们。
“赛尔,你终于来了。”

不得不说,无论是赛尔,还是迪安,亦或是卡洛,都可以算的上合格的表现了角色本身的特质。不过我印象最深却是克尔斯滕 邓斯特扮演的那个吉卜赛式的年轻母亲。她身上有一种以我这个年纪和我目前的阅历无法解释的美。不清新脱俗,不娇柔可人,不妩媚妖娆,只是美,就像夏日南加州黄昏的阳光,模糊但是暖人。
她与赛尔分别的那场戏,镜头在蓝天白云草地与路中不断的在两人中间进行近远景切换,最后停留在邓斯特低头后那一丝淡到近乎没有的微笑以及赛尔远处的背影上。
再见,再难见。
关于故事:
片中跨年狂欢举杯庆祝新年的场景,总让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群大院子弟在王朔的带领下,举杯共饮:四海之内皆兄弟。
片子以极短的篇幅交代了南美之行,并在此分离了似乎永远不会分开的赛尔和迪安,然后又在纽约让两人相遇,最后归结于赛尔的呓语和打字机“嗒嗒嗒”的打字声中。似乎戛然而止,又似乎余音绕梁。但至少我知道,迪安 还在路上。或许,应该会死在路上。
  在美国,夕阳西下,我坐在快垮掉的老河墩上,仰望新泽西上方的天空,想象大片的荒野,绵延不绝,在大地上隆起,直到西海岸,道路没有尽头。人们在这无尽的路上,纵情遐想,在爱荷华,我终于知道,长庚星一定会低低挂在天空,昏暗的光洒在大草原上,而这只是在夜晚还未完全降临之前。当夜晚到来,笼罩了大地,描黑了河流,包裹了山峰,掩藏了海岸......没有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谁会怎么样?只知道我们都会凄凉地老去,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甚至想到了老年的迪安·莫瑞亚提,我们从未见过身为人父的他,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我想起了迪安·莫瑞亚提......
另:很喜欢片尾模仿老式打字机打印出来的稿件式的字幕形式。

徘徊着的 在路上的 你要走么Via Via 易碎的 骄傲着 那也曾是我的模样
沸腾着的 不安着的 你要去哪 Via Via 谜一样的 沉默着的 故事你真的在听吗?

 3 ) A Love that Burns

Dean Moriaty的迷人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有着James Dean一般形象的年轻人身材健硕,笑容纯真,一双湛蓝的眼睛清澈透明,谁能忍住不爱他?不仅姑娘们要被他迷得神魂颠倒,就连朋友们也如痴如醉,不惜丢掉好日子跟他上路,从纽约到丹佛到旧金山到新奥尔良再到纽约——音乐、激情、性、毒品、书、自由——你能想到的跟青春有关的一切,让生命澎湃灵魂飞扬的一切,都在Dean Moriaty的路上。

电影《在路上》有两场舞蹈,两回爵士表演直看得人血脉喷张。一次是1949年新年夜Dean Moriaty(Garret Hedlund)和他年轻的小妻子Marylou(Kristen Stewart)在聚会上对舞,两个人跳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面颊潮红;另一场是Sal Paradise(Sam Riley)和Dean南行墨西哥,在当地小酒馆里喝得天昏地暗,与一群浓妆艳抹的妓女从室内跳到室外,从地板跳上欢床。Sal与哥大的朋友Carlo Marx(Tom Sturridge)初识Dean,一行三人在纽约某个黑人酒吧听爵士萨克斯飙乐激动不已,讨论如何才能获得“it”——真理、涅磐、自由,随你怎么翻译。后来Dean不顾怀孕在身的妻子Camille(Kirsten Dunst)和襁褓中的婴儿,与刚抵达旧金山的Sal去听奔放的爵士钢琴,被Camille扫地出门,这成了他再顾丹佛寻找父亲的起点。看吧,音乐、酒精与毒品是在路上的催情剂,是诗与歌的催化剂。在不断的寻找、经历与逃离中,Dean不断地展示着青春惊人的华美与生机勃勃;与此同时,他的任性、自私与怯懦却在Sal的眼中慢慢剥离,终于变成墨西哥肮脏病床上控制不住的眼泪,绝望得叫人窒息。

连接这一次次高潮与低谷的是延绵不绝的公路,是路两侧望不到尽头的原野与戈壁,是一个个的搭车客,是路上的人。Sal对“it”的寻找有种宗教般的执著与虔诚,他在Dean的身上看到了真相的某个侧影,看到了灵魂对自由与真实的最原始的近乎兽性的向往。这种向往以放纵的形式出现,与宗教的灵魂献祭相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决绝的自我奉献,是抛弃式的反叛与自虐式的心灵折磨,是迎向美的丑恶的跋涉。这条以离开为姿态的朝圣之路注定要承受罪孽与不忍,注定要在伤害中慢慢老去,迎接生命最严厉的惩罚与千疮百孔的馈赠。

Sal爱Dean,Carlos爱Dean,但谁也无法成为Dean。Dean Moriaty是不羁青春的实体具象,是规范世界里所有饥饿渴望的平行幻影。我没想到巴西导演沃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真能把这样一种具有音乐旋律的迷雾般的文字变成可信的视觉符号,在一段段往复上路下路的演奏中让每个视觉形象慢慢演变、成长。在季节与情感的变化中只有Dean永远都那么可爱、那么可恨,永远都那么迷人。谁也不能像他那样迎接彻底的离去与献祭,谁也不能像他那样在某个突如其来的夜晚闪着永恒清澈的眼睛向已远离的人们说我爱你。那是遥远的青春,残破的理想,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再见。我没能忍住眼泪,因为我终于知道在每一扇打开又合起的门背后都有Dean Moriaty在轻轻吟唱。

 4 ) On The Road

前几天看了由凯鲁亚克的小说On The Road改编的电影,让我想到一些事情。电影说的是二战以后美国平民阶层的青年希望自由掌控人生,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从传统中突围出来,这场战争几乎持续了这一代人的一生。直到今天,全世界的青年人还在继续这场战争。
新科诺奖得主Bob Dylan在歌词里写下的:“You don`t get anything you don`t deserve,where we were born in time.( 你不该遭受你不该受的,因为你生逢其时。) 是这一代人的脚注。他们注重精神体验,文学,不管走到哪,迪安都会带上那本残破的《追忆逝水年华第一卷》,爵士,血脉贲张的节奏,还有汽车让人无我的速度,陌生地域的强烈刺激,人和人的亲密无间(这其中就包括性的解放,身体回到人类原始阶段作为交流的媒介),这样的生活是迪安的理想。
理想的售价往往比你兜里的钱多一刀。迪安没有工作,当然这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工作。在路上他们没什么东西吃的时候,都是用偷的,汽油也是,他们有口头禅,杜鲁门总统说要降低生活成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他们也有自己的风格,迪安的妻子怀孕,家里还有一个婴儿,迪安自顾自地带赛尔去听爵士音乐会,妻子要和他决裂。之后他们俩驾车飞奔墨西哥玩了个昏天黑地,碰巧赛尔生病了,迪安又丢下他回去和卡密儿复合。影片结束的时候,在纽约街头,迪安想和赛尔单独呆一会儿,赛尔也拒绝了。他们处的原则就是你有求而我不必应。就像布尔.李问赛尔,像迪安这样的人为别人做过什么?他压根就没有责任感的概念,可他却总是觉得别人有满足他的义务。可是赛尔,却觉得他神圣的一面带给人快乐。这样的人际关系不会给人压力,不用总想着知恩图报,当然也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玛芮露的离开就是这个原因,卡密儿和迪安决裂也是),不过对他们来说,安全感是建立在自身上的,无需进口的。
迪安的理想的确是实现了,因为他要的生活不是一种范式的目标,是时时刻刻性的,不工作就是理想,听爵士就是理想,飞驰在西部公路上就是理想,所以说他时时刻刻活在理想里。而凯迪亚克,迪伦也是,他们生活,他们写作,他们的理想全在里面。而更多的青年人呢,他们无法不工作,工作即生存,他们又不想被工作奴役,到这里,就自然而然想到80年代的中国青年,玩摇滚,很有力量的摇滚,写诗,遍地荒芜里野花燎原,我记得哪位老师说过一句,看不见希望的时候是感觉最有希望的时候。
当格局建立之后,几乎所有的力量都是同向的(这时候的力量已经变质了),后文革的知识青年惧怕在野,惧怕身处权利体系外的被动,但是进入体系的条件首先就是反对自己的立场,服从传统,站在自己的对立面怎么坚持自己呢?对历史的拨乱反正往往会有矫枉过正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on the road,日本式的,温和的,就像是枝裕和《奇迹》中小田切让扮演的父亲,热爱音乐,却一直没有机会出道,边打零工边做音乐,至少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地on the road,可是还是和爱人分开了,还是不能被传统接受。传统到底是什么?集体生活智慧?还是吃人不见血的魔鬼?
2016.10.14

 5 ) 时代就像一面倒视镜,回放的未必是幸福!

终于有人将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 《在路上On the Road》这部名作搬上电影屏幕了,这是一部非常不好拍摄成电影的书籍,所以这么多年来还没有拍成电影版,如今,来自巴西的导演Walter Salles敢于将它拍成电影,看来这个以职业赛车为副业的赛车手对杰克·凯鲁亚克作品的狂热!

 说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好友,美国著名当代诗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gsberg的《嚎叫Howling and Other Poems》诗集, 作为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的代言人人物, 他们曾经在80年代的中国改革狂潮的席卷下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文人。
 
《在路上》,起源于四十年代时,杰克·凯鲁亚克与他的一帮文人朋友横穿美洲大陆的经历写照。这一路上,他们干尽了那个时代不良年轻人干的事情,偷窃,吸毒,性爱,爵士乐外加诗歌,整个旅程弥漫在彼此对人生对生命都采取的一种毫不在乎、漫不经心的生活态度上。经过了几年的酝酿,杰克·凯鲁亚克于1951年4月用几天的时间狂热地打字完成了这部小说的最终版本,但在出版的时候几经磨难,到了1957年才得以出版。没想到此书一出, 以[纽约时报]以及[村声]等主流文学媒体纷纷表示了极大的赞誉,称此书为表现时代的杰作。因为此书,跨掉的一代正式出笼主流,成为了描述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对时代不满的而产生的反叛行为的最佳总结。
 
《在路上On the Road》创延续了美国纪实文学的一种自然简洁的文风, 大家对此好坏评论不一,杰克·凯鲁亚克自己讲述,他的写作方式相当于印象派画家,将所见所闻用直观的方式纪录下来,抛弃了传统的语法与修饰,而是直观地自发地完全凭借个人感情而书写下来的纪录。对此,我很表赞同,中国作家的很多文字充满了太多的对传统语法以及写作方式的羁绊,再加上政治特有的染色与限制,能够完全发自内心呼声的作品很少。当初王塑在出来时一鸣惊人,很多文人以为他的文字非常受杰克·凯鲁亚克的影响,笔到手到, 直观地将生活经历书写出来,打动同一个时代的人心。
 
至今,《在路上》都被誉为100本最佳英文小说中的一本,成为美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一章!其实,《在路上》对我而言,只是一部回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当代文学从开放走向繁荣的盛况,让我们想起彼此都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和反叛心态,以及盲目崇拜美国跨掉一代文人的年代。
 
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总投资2500万美元,今年五月首先在法国首映,大概觉得欧洲更能够接受一部由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吧,所以美国迟迟没有上映。迄今为止,这部电影的影评一般,基本上都是觉得两个半小时的长度以一般散沙式的讲述方式描写了杰克·凯鲁亚克在四十年代横穿美洲大陆的过程,非常沉闷。其实,这本书描述的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美国历史战后出现的麦卡斯主义,对红色共产主义的惧怕、冷战时期初期等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那种放任自流、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生活态度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青春代言,与现在的美国生活相差甚远,因此,文字上的那种狂热反映到电影中去可能就会成为莫名其妙。然而,出于对杰克·凯鲁亚克的敬礼,这部逆流而上的电影多少让我重新拾起在求学时代对美国当代文化的了解,回首往事中,亮色的青春如同电影镜头从眼前流过,带点辛酸,带点苦痛,更多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出来的冲动。有时候,时代就像一面倒是镜,回放的未必都是幸福。
 

 6 ) 在疏离和意义路上

我第一次读凯鲁亚克得在路上时候是高中或是大一吧,记不得太多了。

我记得不多的是几个爱好文学的青年进行公路旅行的故事,唯一有印象的人物只有Dean Moriaty,甚至对作者本人的名字都未曾记得。一开始我觉得Dean只是凯鲁亚克的臆想,不过更加专业的60年代文化粉丝都知道Dean的原型是尼尔卡萨迪。卡萨迪是个真正一生践行了嬉皮士精神的人,作诗,离婚,一生真正的“在路上“寻求意义。并且因为贩毒入过监狱,最后走向了死亡。

当时我也并没有特别得了解垮掉派和六十年代得亚文化等等,直到最近也没有勇气再读一遍《在路上》。只不过去年在北京三联书店,在某个冷的有些 desperate 的夜,我发神经的跑到三联书店去读了一本《孤独旅者》,读完就在圣诞的寒夜自己睡在空空无人的书店地板上。

说了那么多废话,我注意到的是本篇的导演 Walter Salles 导演过《中央车站》还有《汾阳小子贾樟柯》,而编剧除了凯鲁亚克,另一位 Jose Rivera 曾经导演过《摩托日记》这样的电影。从这两点估计也能嗅到太多的信息了。

读这本书,看这种电影,和拍这种电影的人,我们这些人总有某种莫名的联系。

我最近开始反思以宏大的方式探讨自己为未知的事情,原因其一在于六十年代的亚文化也有它非常复杂难以捉摸甚至矛盾的一面。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为了输出文字而输出。电影就是电影而已,它的直观感受相比背景来说也很重要。电影的画面感和戏剧性有它直观的魅力,虽然缺点上是传播的信息远不如小说多。所以也并不再希望侃侃而谈那个六十年代,和所谓的亚文化,反文化。

在小说中,如果我没有记错凯鲁亚克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那些形似公路流浪汉一般的生活,诸如他们如何在回去纽约或是某个州的路上不得不偷一些食物和逃避一些加油站的油费。当你真正遇到过这种生活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他会对你的精神生活有着怎样的摧毁性和重塑性。一方面我觉得今天中国社会的青年同样面临着物质生活和价值意义的巨大的焦虑感。如果你真的生活贫穷,那么贫穷和苦难有可能将你对于它的思考激发出来,你会变成一个对于人文体系有所感知的青年。但是实际上我们更多的真实发生的情况是另一种:我们的青年希望与贫穷彻底的决裂,变成了恐惧的功利主义者。

个中原因我觉得当然是个宏大的问题,不过总体来说和个人的审美,道德价值取向和思辨能力有关系。

关于电影

很重要的是我觉得凯鲁亚克得境遇一定和这部电影的描述相去甚远,虽然我已经忘了原著太多的细节。但我依然确信这一点。

电影过多的描写了Dean 这个人物和他复杂的爱情生活,以及他对于生活的热烈,奔放,sex方面豪迈的细节。再说句没用的,我对女主角选 Kristen Stewart 颇为不满。可能导演出于票房的考虑,但凡是有些颓废向甚至和嬉皮士感觉有点沾边的主角的电影都会选择她。我认为她已经成为了一个美国电影十分公式化的人物。比如内地得唐嫣或是杨幂什么的。回到Dean,反倒来说主角Sal成了配角的感觉。也需《在路上》的主角本来就应该是Dean,或者说Dean的反文化形式生活正式凯鲁亚克开始他垮掉派形式生活到后来纯精神主义生活的开端时期的理想写照和向往。(一定只是开端,而后来凯鲁亚克似乎走向了更加禅宗的向路上)

关于这部所谓的公路电影,我最感动的细节是开篇,Sal走在田野的高速路上前往丹佛,卡车司机和前往几个不同州的50年代工人,流浪汉拉他上车的细节。他们问他还有多少钱,他说只够在丹佛买一瓶威士忌。凯鲁亚克会花很多笔画描写他故意把自己从一个中产阶级掉入流浪汉的的窘迫的生活细节。例如他在为了赶路的生活费用不得不做为火车搬运工的辛劳和对于那些工友的生活的等等诸多细节描写,应该是垮掉作者作品中很重要的主要部分。包括Sal在和Terry在作为棉花采摘工的生活的辛劳和那些社会底层残酷却充满自由诗意细节应该才是垮掉派作品的核心。实际上从这点来说,一些现实主义作品显然要好得太多了,诸如贾樟柯的作品就会描写其实男主角说不定只是应该和女生闲聊了一天,看似隐晦的确定了爱情关系,只不过最后轻描淡写的被女生甩了而已:如果你作为一个社会的底层,你最有可能的真实的境遇就是如此罢了。而像电影中Terry和Sal一见即啪的…我以对美国50年代文化十分狭隘和无知的理解,在性解放还没有来临之前,美国人有这么开放。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垮掉之王的凯鲁亚克虽然与其后的嬉皮士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但是他作品中的行为确实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代人和那些社会运动,

另外从凯鲁亚克得作品来看,爱情应该绝对不会是主题,甚至不会是以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并且主角们看似疯狂的酗酒,性爱,疯癫是一种极其形而上的行为。如何脱离现代性的生活,脱离城市和消费体系,脱离美国50年代中产阶级固有生活线路,然后在极端的恶劣的,贴近底层的流浪式生活中找寻意义感和精神生活才应该是垮掉派作品的主题。

最后在电影的结尾Dean与Sal告别的一刻,我们也可以看出凯鲁亚克并没有如Dean那样迅速的走向一个坠落的极端。凯鲁亚克在描写了一个影响了一代的人的经典得嬉皮始祖的形象之后,自己却走向了另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凯鲁亚克一直都知道自己的文学工作会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名誉和良好的生活。只不过他是主动的抗拒远离了这一切,最后他同样客死他乡。如果说我们对于他作品中描写的迷人的迷离的游走于诗意的迷幻的意义感的精神生活与公路景观的世界中的人有过一些了解的话。那么凯鲁亚克本人的显然更难了解。这种对于主流价值的疑问和疏离感与疲惫的美感和背后隐藏的对于意义的拷问的文化,至今未能真正的走进中国的青年思想生活中。

 短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期望过高,失望过大。在“垮掉的一代”面前,电影在诠释“垮掉”二字,却忽视过多内在的东西。那生活是你我迷恋的-“不羁,疯狂,自由,浪漫”,可电影丝毫没有让我感受到。除了性爱,大麻,音乐,还有什么?最后那被拉回的现实,并不会震慑到我,一丝可怜而已。斯图尔特去死吧!

4分钟前
  • 发条哥
  • 推荐

首先,我不是原著党,因为这本书被萨比摇滚青年们天天挂在嘴边用来装逼搞的臭名昭著,所以至今我也没读过。单说这部电影,实在是难看至极,作为一部公路片,连风景PPT的最低标准都没能达到,满眼都是流水账,除了滥交和飞叶子就没别的了,难怪摇青们会喜欢,呵呵。

9分钟前
  • Don't Panic!
  • 较差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10分钟前
  • 龙梦熊
  • 还行

忍著一臉bitchy相的暮光女看了這部。Sam在我眼裡算是亙古不變地被Ian Curtis附身了。Dunst小姐光速坍塌成了大媽。沒必要迷戀垮掉派,我們是爛掉的一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曾經多麼嚮往顛沛流離,卻始終相對封閉地熬著。旅行是令自己警醒跟充實的方式,在迷失之前,去進行一場自我清洗之旅吧。

13分钟前
  • 新竹
  • 推荐

塞勒斯肯定会让原著党们不满甚至愤怒,影片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原著中的核心,反而通过Dean刻画了一段如黑夜蜡烛般极度燃烧的迷茫青春,技术环节在水准之上,片尾纽约街头重逢那场戏眼眶微湿。加内特是众年轻演员中表现最出色的,性感野性不羁同时又迷茫脆弱,完全刮目相看。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当然,对于原著党,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理想和现实总归会有差距。这个片子的制作其实是很好的,它的味道是对的。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棒,性感、叛逆,笑起来还带些孩子气,是一个想象中的榜样,他让主人公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三星半。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在路上》现有字幕渣得离奇像是机器翻译。电影不太喜欢,零散琐碎,太平实缺少诗性自省,演员不入戏,美丽的克里斯汀·邓斯特居然不是主角,和《逍遥骑士》《午夜牛郎》等不在一个档次。沃尔特·塞勒斯虽有《中央车站》《摩托日记》,但对《在路上》小说理解有问题。这个小说应该在四十年前就拍出来啊

2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垮掉的一代”在路上寻找自我,我从来没觉得《在路上》是本伟大的小说,它只是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了对的时代。这部电影更是浅显,没有了意识流的文字语法游戏,电影保留了追求自由个性这一路上的事件,萨尔的内心转变只剩下了软基情,其实改变他的是信仰,神秘的东方禅宗让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片就像只毛毛虫,随时挠着你那颗骚动的心。可惜公路味差了那么一点儿,到南美才上道,却被一笔带过了。

28分钟前
  • 龟去来西
  • 推荐

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是不是本身就是这样,剧作本身是比较散的,不过几个演员一个比一个浪荡不羁,倒是气质十分贴合。(斯图尔特演浪荡女简直手到擒来啊。)看到最后纽约的重逢还有点眼眶微湿啊,这一辈子,其实都是on the road

3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不向往也不喜欢这样的青春。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文学影像化的优势和弊端都在这部电影里显露无疑,Dean越看越像年轻几岁的Christian Bale。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比我预期的好太多,大概读过几十页的原著,也就当没读过好了,电影一点也不让人失望。公路片一贯令人神往的风景,又文艺片独有的情调,结尾Dean泛着泪光的眼神直击心坎,不得不说选角真是出色,加内特在水准之上不说,Sam Riley初见便爱上,KS终于得到了释放。所谓的垮掉的一代,闪着光啊。

43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What is love? A passion that burns, a secret that dooms, memories that linger? In search of humanity and dark truth, we are always on the road.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命题作文吗?女人爱你,男人也爱你,可惜你只爱自己。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原來Garrett Hedlund說話声音这么好听,低沉迷人超級性感!男演員都不錯!牙叔很开心的打了个崩坏的酱油!可惜女演員問題太大,斯图尔特拼尽全力跳的那段放荡舞看着实在别扭,没气质没演技令人捉急,邓斯特又特別显老 像个跑错片场的大妈,杯具。。。

53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人不疯狂枉少年,人要疯狂趁少年

58分钟前
  • 推荐

原著的故事梗概让电影剧情虽显冗长却仍讨喜,结局让人慨叹唏嘘,【青春路上多过客,相爱容易相忘难】。摄影配乐俱佳,卡司过于讨喜,配角闪瞎眼,尤其是Dean,颠倒众生,如火不羁却如水柔情,梦里花落知多少,故交不知在天涯海角,仅可怀恋:I think of Dean Moriarty, think, of, Dean, Moriarty...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且走且停且搞,胡天胡地胡骚。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我想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波拉,应该拉不来那几个每个人都能独挑一部戏的明星。Tom Sturridge还不错。其他演员不是太滥就是乏善可陈,导演的问题深重,演员长的和演的都太现代了,dean是那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但是我一看到Garrett Hedlund就出戏。另外摄影还好。再有配乐挺好,原声会很不错。

1小时前
  • 安獭獭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