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歌声1937

HD

主演:金山,胡萍,施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3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2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3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4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5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6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3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4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5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6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7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8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19夜半歌声193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夜半歌声193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俊潇洒的宋丹萍(金山 饰)是一名话剧演员,他与地主的女儿李晓霞(胡萍 饰)真心相爱,却遭到晓霞的父亲和恶霸汤俊(顾梦鹤 饰)的联合阻拦,宋更遭镪水泼面的虐待。在此之后,他假托死亡,白天躲在剧院阁楼,夜晚则引吭高歌,凄厉的歌声满载着对爱人的思念及对现实的控诉,久久盘桓在剧院上空,成为漫漫长夜挥之不去的鬼魅梦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眼几度春秋。十年后的某个雨夜,一个剧团几经辗转来到宋所栖身的剧院。青年演员孙小鸥(施超 饰),他偶然结识了宋丹萍,绵亘十年的爱恨孽缘将再次延续……  本片由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该故事曾先后数次被搬上银幕。恐龙行星上海滩之风云正道倒带闪闪发光的你犯罪心理:穿越国界第二季萌道猎妖记旋风管家第四季地球改变之年基因决定我爱你2007绝命枪王时空大挪移一夜2019覆面D鲸奇哥本哈根2014可然和阿俊扫毒粤语谷文昌芝加哥烈焰第十季超时空要爱龙哥幻世追踪四平警事之尖峰时刻延禧攻略番外篇之金枝玉叶假如爱有天意2020受难记情探1958空中浩劫第八季义犬救主僵尸和魔鬼列车我的1919新武则天外传夺命六小时2015苦茶香盼望的大海千门八将毫无痕迹第一季过关斩将1987奇情追踪

 长篇影评

 1 ) 《夜半歌声》影评

宋人设是话剧演员,被毁容后即使话说得很慢,依然听不清台词,和小欧各种夸自己是革命战士,但实际也没啥贡献;作为战士就被被毁个容就崩溃不已,毁容脸确实吓人;自作聪明骗霞妹说自己死了,把霞也弄崩溃了;道德绑架小欧帮自己继续骗霞,自以为是撮合欧霞,发现欧有爱人后翻脸,欧本意是安慰霞,又没答应真的与霞在一起;宋低估了如果一个女性真心爱一个男性,与容貌相比更在意的是他还活着。全场人设最佳是绿蝶,真心爱小欧,不因为汤俊是地主而攀附,最后为小欧挡枪而死,无形之中真的促成了欧霞,欧在蝶死后没有给镜头,反而在安慰霞那里戏份过多,编剧把欧最后也写渣了,蝶的炮灰之死太惨不值。宋是间接害死蝶的凶手,蹲在更衣室明明看到汤在占蝶便宜,一点不帮忙,如果不是欧及时赶来,蝶就被汤掐死了,宋为了报被汤毁容的仇才和汤扭打起来。

 2 ) 58年的穿越。

两部《夜半歌声》看下来,37版偏向精良摄制的话剧,95版更类似一部音乐剧。
故事构架上,37版必然是原著,中规中矩。从孙晓鸥的视角展开故事,到之后的宋丹萍插叙其悲惨经历,再到最后的主人公齐登场,可算是一气呵成。以当时的编剧及电影剧本角度来看,应当是相当有悬念感、戏剧性及思想性的剧作。95版的堪称经典,从看门人老陈的讲述引入故事,其间小高潮不断,层层深入递进,如剥葱般带领观众们进入戏院的核心地带。当然,这一切都是在37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随着时代发展,编剧们在讲述故事文本时一定是更加纯熟,更擅长运用各种手法。只是我对两版的结局处理有些看法:37版居然将小鸥和小霞安排在了一起,宋丹萍跳海自尽,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二人相差至少十年,暂且不论各自年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变化,怎么可能。莫非这是穿越剧?95版就符合常理,人性化些,卫青仍和兰蝶在一起,云嫣失明,宋丹萍正好可以免除面貌上的顾虑,和云嫣远走高飞。这样的故事结局设置更贴近观众所想,也更接近事情的发展模式。
在人物设置上,37版中的人物远不够丰满。小霞年轻时很傻很天真,失心疯之后又只是表情木然,并没有对人物内心进行更深的挖掘,看上去是一个平面,不够立体。宋丹萍较为完整,早年的革命青年、红歌唱家,之后的歌剧院顶楼鬼魅,我们起码看到了一个有浓重心事的失意人,会随着他的事情而心绪波动。孙晓鸥在37版中像是一个简单的线索道具,他来了,唱不好歌,于是宋丹萍出现了,于是宋丹萍告诉他一切。小鸥到底是怎样的思想斗争,我们看不到,我们诧异于的是他惊恐的表情。绿蝶更是单纯,她是从始至终的受害者,最后居然死在枪下。而在95版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宋丹萍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温文尔雅痴情专一。被毁容之后,性情乖戾阴晴不定,对杜云嫣的心全然没变。杜云嫣是一个敢于冲破世俗阻拦的女孩儿,生在封建家庭,身心渴望自由。有想法,却被现实束缚了手脚。无奈被逼婚,人生艰辛之极。韦青是一个胸中有抱负的青年,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因而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波中。兰蝶虚荣心挺强,但她仍旧是爱着卫青的,这一点的矛盾冲突也造就了戏中不少小高潮。我觉得赵公子这个人物在戏中被符号化了,愚钝无知,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可就是这样的蠢蛋,就凭着家族势力大,气焰嚣张,性情可怕暴力无比,稍有不如意就拳脚相加。没了他父亲,他什么都不是。赵公子完全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是对这一阶层最大程度的丑化。
场景布置上,37版就没什么好说了,比较粗陋,导演马徐维邦自己都说,他摸过戏里的每件道具。可见,道具实在很有限。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此的化妆与道具准备还是比较尽心力的。95版立刻体现出了优越,夸张奢华的不止那家戏院,包括演员们穿的服装,满世界的帷幔,在中西对比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杜家是传统中式家庭的代表,家中的布局一眼便知:高不见顶的砖瓦房,几根立柱方方正正,墙上巨幅家族显赫长辈画像,檀木桌椅摆放有秩,效果阴森恐怖。宋丹萍的戏院纯欧式结构,富丽堂皇,如同梦境一般绚丽。两者对比,更是增添了矛盾冲突。
我特别欣赏95版《夜半歌声》:张国荣的原声音乐演绎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光影的运用相当出彩,色彩手法炉火纯青,所有情绪都表达的特别到位。这一部着实震撼到我。

 3 ) 新华公司-马徐维邦-恐怖类型片

在这时期的代表作品《夜半歌声》中,他以军阀时期一个革命者的命运和爱情故事,揭露了军阀势力对革命者的迫害,描写了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和对青年一代的感染。

影片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背景,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势力的主题,虽然落入个人复仇的局限中,但是也暴露了封建恶势力的罪恶和凶残。

影片以恐怖类型片的面貌出现,在技巧上学习了好莱坞恐怖电影的很多手法,通过悬念的制造和光影的渲染,的确具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影片音响音乐效果也十分切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总体情节和氛围十分完整。

这部影片还是电影公司进行商业化宣传十分成功的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进行影片宣传时,公司策划出此片广告曾吓死一位妇女的宣传口号,从而吸引了大量观众踊跃观看,造成了市场轰动。这在当时的中国影坛是十分罕见的电影商业宣传手段。编导马徐维邦也因此被誉为“恐怖大师”。在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中。这部影片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4 ) 革命尚未成功

《夜半歌声》,不仅马徐维邦拍过续集,此后更是被翻拍5次(最近的是05年的电视剧)

我姥爷曾回忆民国时期他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夜半歌声的恐怖和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的惊险。

这个片子我觉得融合了德国表现和好莱坞恐怖片(好莱坞的恐怖片还不是表现主义来的)的风格,加上一个中国式的革命爱情故事~

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段长长的主观视听推镜头带观众进入灰暗,破败的剧院了(还真有点慎人。。。)

还有就是片中的戏剧腔(说的就是剧团故事么),最搞笑的一段台词,富少爷问穷女演员:“你靠谁?”

女演员很戏剧腔的答到——:“我靠——,我靠——,我靠我姐姐!”

金山毁容毁的够CULT,这个革命者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跳海,临死还在诅咒万恶的旧势力,和当时电影中群众拥护的革命者形象实在是有太大区别。



关于马徐维邦,这个有这着传统名字的一代名导,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所以美工强么),曾留校任助教。也是个电影青年,影迷,从后在明星做演员出道,为了爱情,电影梦,倒插门女婿(值得电影青年学习啊,也不知道后来影片始终表现男女爱情为旧势力打压有没有关系,我看有~),到开创国产恐怖片,自组一片死的天马影片公司,后来孤岛妥协“华影”,实在是个当年典型的有梦想,坚持拍片的电影人。

解放后在香港一直力不从心,一代名导沦落到领救济金度日,1961年2月14日,除夕日,在领救济金的路上因车祸不幸身亡。让人感叹,为什么当年的娱乐片导演都没得好下场,不是饿死就是摔死撞死斗死吓死。。。

电影青年们,还是早日该行吧~

PS,关于马徐维邦的资料,他的婚姻我只是个人猜测~请各位自己琢磨~

我的爷爷马徐维邦——
http://ent.sina.com.cn/x/2005-11-29/0944911177.html

 5 ) 《夜半歌声》的改编之旅

                                 《夜半歌声》的改编之旅
                                         原载于《大众电影》第840期第40—42页(2012.18)

    被法国人尊称为“永恒的记者”的加斯通•勒鲁,创作的侦探惊悚小说《歌声魅影》,在世界上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原著讲述了一段凄美哀婉的三角恋爱故事,即作者如何进行追踪调查,最后终于证实歌院幽灵并非子虚乌有的经过。1925年,美国导演罗伯特•约里安改编此小说拍摄了《歌剧院的幽灵》,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7年,马徐维邦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摒弃了原著和美国电影版的主题,执导了《夜半歌声》。从此,《夜半歌声》相继在1937(1941)、1962、1985、1995年,经过改编,四次搬上银屏。可是《夜半歌声》这一趟趟改编之旅,却历经艰辛。

(一)如何逃过审查
    1937年2月20日,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被卷入了汹涌澎湃的反帝的革命浪潮中。一面是人心惶惶的日本帝国主义战争;而另一面则是恐怖惊悚的《夜半歌声》。《夜半歌声》在这微妙的时间节点上,无意识地填补了观众的心理缺失:对战争的恐惧、对安稳的追求、对斗志的激发。
    然而,要将这一部恐怖大片搬上银屏,对马徐维邦来说绝非易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的电影审查机构对此类涉及恐怖、神怪的作品控制得非常严格。有些片目上呈中央后,都是“通令全国,一律禁映”。这让《夜半歌声》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时期。如何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契合观众的需求,同时具有中国内涵,让电影又能通过审查?马徐维邦开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关,便是故事。早在1925年,这本小说就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为了与美国影片有所不同,马徐维邦必须在故事内容上做出一些改变。1925年的《歌剧院的幽灵》讲述了一个被硫酸毁容形同骷髅般的歌剧演员,躲进歌剧院地下室,每晚在剧院中游荡。为了让自己所爱慕的女演员成名,干出了许多不寻常的事。马徐维邦决定将故事背景搬到中国,以辛亥革命后陷于内战苦难的中国为背景,塑造了一个革命怪人宋丹萍:遭军阀追捕,改名当了一名话剧演员。在他成名后,吸引了地主女儿李晓霞的注意,两人坠入爱河。后来由于地主父亲的阻扰,恶霸汤俊的破坏,这对恋人最终被迫分离。故事以“革命者”与“封建地主”,以及“恶霸”,呈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面貌。而这样一个的故事与传统的故事并无太大区别,基本无新意可言。马徐维邦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将故事进行了第二次创作:一座破废剧院,每当月圆夜,楼上便有暗影怪人引吭高歌,而对面楼头一痴呆散发小姐则听到入迷。有一天,文明戏团安琪儿剧团准备在此演出,剧团里年轻有为的演员孙小鸥在练习演唱时遭遇瓶颈,忽闻楼上有靓绝人声唱着相同曲调反复调教之,遂发现楼上怪客,原来乃是十年前传闻已死的名演员宋丹萍。最后宋丹萍与恶人汤俊搏斗,汤俊失足摔死。
    马徐维邦采用漆黑的寒冷、暗无天日的布景、以及黑暗阴森荒废了的剧院,描述了面貌怪异狰狞的看门老头、幽灵一般苍白病态的女子等身处社会底层、遭受压迫的人民,结合了德国表现主义的视觉传达方式,以革命抗击的意识形态贯穿全片,表达“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的斗争欲望。而这种思想的由来,与马徐维邦个人经历不可割分。马徐维邦短小精悍,削弱的脸庞、软弱乏身的瞳孔、加上辛劳带来的皱纹,完全是忠厚勤奋的相态。再加上他严肃的私生活,不嫖不赌、不跳舞不喝酒,这些生活习惯和作风,使他能用冷峻的眼光、独立的思考能力,来解读社会。1935年,洗星海回国后,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在《夜半歌声》(1937年)的创作过程中,洗星海总是和马徐维邦、金山从电影公司走回家,在路途中探讨着电影的音乐风格、主题思想。因此电影中的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和《热血》,都只是他音乐事业的热身。
    最后,《夜半歌声》通过了国民党电影机构的审查,在金城大戏院上映,迎来了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

(二)如何摆脱恩师
     1937年后,《夜半歌声》给马徐维邦带来的成就超越其他的影片,他甚至在1941年拍摄了其续集,但是续集在艺术成就和影响力都不及前部。十几年过去,马徐维邦考虑到当时的制片和技术等缺陷,计划和邵氏重拍该片。1961年,马徐维邦像往常一样走过一个街头,却听到一阵莫名其妙的声音,此时他迟疑了片刻,忽见一辆电车呼啸而来。可怜一代恐怖电影大导,就此撒手人寰。这让计划重拍《夜半歌声》的邵氏公司陷入了困境,同时也让马徐维邦的徒弟袁秋枫十分痛苦。袁秋枫是马徐导演拍《厦门语》电影时的副导演。马徐维邦因车祸逝世,邵氏决定用袁秋枫来接替其恩师执行导演任务。袁秋枫曾替邵氏在台湾拍过《山歌姻缘》,《黑森林》等片,但是面对恩师当年的成功之作,如今交由自己干,内心自然百感交集。
      袁秋枫一直难忘师傅对自己的影响。因此,当他加入邵氏后,当有机会独立执掌导筒,便是重拍师傅在上海的《夜半歌声》。袁秋枫的版本相当忠实于恩师的原作,影片也同样分成上下两集。据黄爱玲回忆,袁秋枫十分尊重原作,甚至有照抄师傅的剧本之嫌。然而,袁秋枫也知道,重拍并不等于重映,决不能落入原来的窠臼而成为复制品;但又不能完全摆脱原片的束缚,天马行空。怎样才能拍好《夜半歌声》,既不脱离恩师的初衷,却又要有自己的创意和内涵,这是摆在徐秋枫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
为此,徐秋枫将《夜半歌声》(1962年)归类为爱情文艺恐怖悲剧,影片以爱情“冲锋陷阵”。爱情是人类最圣洁、最崇高的感情之一,而一旦这种美好崇高受到酷烈的打击,便容易引起人们心中一种共同的怜惜,对美好的追求。徐秋枫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吸引观众,而这也是1937年和1962年中《夜半歌声》的不同之处。在一次工作会议举行完毕后,袁秋枫曾打趣地问乐蒂,“乐蒂啊,你怕流泪吗?”乐蒂回答,“我怕什么流泪,有万万千千的观众陪我流泪,只是我见到赵雷那个怪样子就恐怖。”袁秋枫反问,“你怕赵雷丑怪吗,你不但要和他做对手戏,而且还要爱上他呢!”“我才不爱他呢”乐蒂嘴一撇就走了。《夜半歌声》上集拍完后,有一天晚上,乐蒂对朋友说了这样的一番话,“只要是真心去爱他,不管他怎样丑恶,你都会觉得他是可爱的,连一个刀疤也有它可爱之处,而且面孔丑恶的人,他良心并不一定丑恶啊。”而当时的朋友并不知道她何出此言,事后才得知她所指的是《夜半歌声》中的一段情。
     进入60年代的香港电影,其生产环境已迥异于十几年前的上海,电影的制作步入了完善且条理化的正规系统。因此,徐秋枫拍摄《夜半歌声》面临了许多的挑战,不得不为此而做出一些改变。片中一大不同之处在于绿蝶的变化。原作中的绿蝶与孙小鸥是一对恋人,绿蝶本是个纯洁、勇敢、刚烈的姑娘。但是,徐秋枫版本中的绿蝶,是由娇柔妩媚的艳星范丽扮演,这自然让孙小鸥的人物形象也不得不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必须要符合人物既定的性格和命运。该片在色情展示上对观众交足功课,于是一名率性而为的好女子就变成了一个贪慕虚荣的轻浮戏子。这一角色的位移,徐秋枫自然是为了迎合邵氏时尚的娱乐至上的方针,或者说是受到片场制度的制约。从根本而言,则是为了生存。
     在1962年和1963年香港邵氏公司就先后翻拍的《夜半歌声》和《夜半歌声续集》,袁秋枫将编剧仍写着马徐维邦的名字。这是一种对恩师敬意,一次与恩师的合作,也是一场与恩师的较量。

(三)如何达成共识
       马徐维邦对于《夜半歌声》的重排想法,从四十年代就开始了。五十年代在香港,马徐维邦见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一名编剧,两人促膝长谈,马徐维邦就深切地谈到了自己重拍《夜半歌声》的心愿,但是当时条件不具备,然而那名编剧却一直这件事事情搁在心里。直到1985,他找到徐银华,一起写出了《夜半歌声》(1985)的剧本,他就是沈寂。
    80年代的中国是一次新思想的启蒙时期,电影的创作者大多以遵循时代的新思想为创作的轴心。而马徐维邦《夜半歌声》是以斗争抗日、反抗封建、争取自由为主题的电影。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环境,创作者对《夜半歌声》各有各的想法。编剧出身的演员李天济,此次在该片中扮演张老头。他认为这部影片应当定义为浪漫主义的作品,而非严正的现实主义。要求在时代背景的渲染上点到为止,宜虚不宜实,且要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而自己所扮演的宋丹萍应当从爱情和苦难中解脱出来。而张老头更加的具体化和情感化,虽然张老头是一个配角,但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制造恐怖气氛的老头,而是一个具有人格、灵魂高度化的人物。
     而编剧们则认为,改编之后的《夜半歌声》(1985),艺术设想和追求都融化在剧本里,观众和读者应该在作品中去体会,如果还要作注解,则会显得多余。此外,关于“善良”,编剧给予新的内涵,认为善良是软弱。善良虽美好,但光靠善良改变不了落后的环境。《夜半歌声》成为了上海电影总公司生产计划中的重点产品,导演杨延晋不仅需要将编剧和演员们的想法列入考虑范围,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构思。导演要求摆脱以往的艺术风格,让故事有情节、有悬念;讲究艺术性和可看性。它不是一部历史片,也不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加入想象的成分,增强感觉和意念,强调印象。导演坚定地要拍一部文艺片,而非娱乐片。新拍的《夜半歌声》要在《巴黎圣母院》的娱乐性加上《古堡幽灵》的神秘氛围;同时与《转折点》中对人物心理细腻刻画融合一起。总体风格,是与之前拍摄的《苦恼人的笑》和《小街》相统一,但却比它们更强烈。
      艺术是一个集体的创作过程,编剧、演员和导演,三组团队必须齐心协力,方能铸造“真金”。在1985年上映的《夜半歌声》中,编剧不仅改变了李晓霞的戏份,还以“李晓霞刺瞎双眼,与宋丹萍共同葬身火海”结尾。同时,背景取代了破败的祠堂,而是以整齐舒适、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迎春大戏院里。宋丹萍居住的地方不再是那地狱般黑暗、狭窄的角落。编剧的这种修改,不仅迎合了导演的艺术化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当时宽银幕彩色的电影院,呈现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而关于“善良”的表现,导演进行了另一番解释。宋丹萍与汤俊搏斗,当宋可以杀死汤时,突然手软心慈,颓然地垂下了手。这种处理方式将宋丹萍的人物性格立体化,人物处在一个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而这种状态或许正能够代表在八十年代那个思想泛滥、却不知何去何从的群体。
     最终,《夜半歌声》依旧充满着杨延晋式的“人们该如何忍受孤独和痛苦而生活”的思考,把原来的抗日背景适当淡化,丰富了争取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内涵,使影片充满了对文革的反思。

(四)如何颠覆经典
    《夜半歌声》(1995年)的导演于仁泰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心存自卑。后来碰到了他坚强的太太,视他为正常人,给予了他难以形容的爱。而这种爱却改变了他对生命、对人生价值以及男女关系的看法。曾一度着迷于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燃起了他决定重拍《夜半歌声》这一不平凡的爱情故事。他以“爱”为宗旨,让这对有情人在遭遇了非人性的摧残后,凭借对爱的信念,共筑人生。。该片以1328万($)票房,赢得了1995年香港电影年度总票房十五名的好成绩,仅次当年获奖无数的《女人四十》(排名十三),造就了“颠覆经典”的传说。
      “颠覆男主角”。宋丹平这样一个角色,牵涉到许多内心斗争,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地表现以个人的内心风暴,对任何演员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第一人男主角金山,是民国时期的话剧皇帝,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本身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感受,宋丹萍的革命个性和斗志,在片中无处不在。第二任赵雷是以拍武侠片出名,他所演绎的宋丹萍,远比金山多了一份刚烈和雄武。第三任翟乃社是第一波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表演系学生,经历了文革的翟乃社少了一份书卷味,性格棱角分明,这个“宋丹萍”似乎更像一位来自生活底层、追求民族使命的“秀才”。张国荣是一位歌影双栖的明星,不仅在歌坛独霸一方,在影坛也是名声大噪。因此,第四次演绎“宋丹萍”的张国荣,此刻对宋丹萍有了不同的认识:“一个很骄傲的人,突然连面对爱情的勇气都没有”。张国荣决定摆脱以往宋丹萍“程式化”“高大全”的形象,想要表现得更真实,更有血有肉,也更能引起共鸣。张国荣说:“我希望观众看时能有痛的感觉,看一个最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信却又天才横溢的人,如何演变成后来那个把自己藏在阁楼中的人 ,他不敢见人,就连一段珍贵的爱情也不敢面对。” 因此,此时的宋丹萍不仅多了一份儒雅和忧郁,更浑身散发着一股诡异和浪漫。宋丹萍埋在云嫣怀里哭泣,细语轻声地表达着自己的内疚,“我对不起你”,云嫣紧紧地把他拥在怀里,在马车上迎接属于他们的晨曦和浪漫。
     “颠覆歌声”。此刻的《夜半歌声》已不同于1937年时的时代情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再以鼓励革命斗志为中心了,因此,电影中《夜半歌声》的插曲的主题和风格也应当完全摆脱洗星海的曲风。张国荣说:“宋丹平有点像我,我们都一样喜欢作曲和唱歌。”而戏中的宋丹萍是个很前卫的音乐家,正因为如此,张国荣觉得自己与宋丹萍是如此的接近。于是张国荣除了担任《夜半歌声》(1995)的主演和监制之外,还为该片创作了三首电影插曲。然而,要颠覆传统的音乐曲风却得费点心血。首先,张国荣几经努力,才说服导演于仁泰和黄百鸣用国语现场录音。此外,张国荣根据宋丹萍是音乐家的身份,完全摒弃了中国曲调的歌曲,大胆地尝试借鉴外国歌剧唱腔,去掉敲击部分,以剧情来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这三首歌受到了影音界的一致肯定,主题曲《夜半歌声》第三十二届金马奖和第十五届金像奖上都获得了最佳原创歌曲的提名。
     事实上,《夜半歌声》真正做到的不是颠覆,而是一种转变。从表达人与环境的对抗转变表达人与自我的抗衡。这种转变也正是是1937版与1995版最大的差别;成为了近现代电影与当代电影在精神意旨上的分水岭。

 6 ) 《夜半歌声》:我是黑夜里为你歌唱的幽灵

《夜半歌声》:我是黑夜里为你歌唱的幽灵

“九一八事变”,以及紧接着发生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使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黄金期戛然而止,电影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1932-1937)成为变革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凡有一丝进步思想的人,都会义不容辞地为救国存亡贡献力量。然而,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严查,抗日题材的电影不会轻易被审查通过,进步人士也遭到或大或小的迫害,但是,这仍不能抹杀掉进步电影人士的创作热情,他们通过描写个人革命者的坚定意志,感染着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

这部1937年,马徐维邦的编导作品《夜半歌声》就属于这一类。这部影片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的稀奇,真正做到了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试想一下,37年的人们,看过的电影要不是展现小人物生活的社会题材的剧情片,要不就是纯娱乐片,也就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之类,这部电影竟然包含了惊悚和悬疑成分,虽然历史记载这并不是我国第一部恐怖片,但绝对是带来巨大影响的最早的恐怖片。

影片迎来了当时国产影片的最高票房记录,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公司的宣传,据说新华公司策划了一个广告宣传这部影片,然后传出消息,这则宣传广告就把一个小孩吓死,以及影片上映之后,在影院门口放了两个幽灵像,眼里还能发光,手臂可以摆动,总而言之,宣传做的很是到位。

还有一个原因,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厌倦了与战争有关的沉重的话题,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缓解人们的焦虑与不安,放松之余,还可以振奋人心,一举两得,不卖座都难。

讲完了这部电影的前期的种种噱头,来说一说这部电影的内容。影片的故事是根据经典影片《歌剧魅影》改编的,讲述了一个被迫害毁容的演员,不敢面对他的爱人,躲在剧院地下室十年,每晚都为发疯的爱人歌唱,终于碰到一个来这里演出的剧团,他嘱咐其中的一位进步演员小欧来继承他的事业,而他在看到之前迫害他的地主强暴女演员的时候,挺身而出杀死地主,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面对众人的追赶,无力再辩解,纵身跳入大海,他指点过的小欧和他清醒过来的爱人一起,继续他的事业的故事。

剧情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有了悬疑的成分,而不像之前的故事片,是直线叙事的方式,靠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冲突来制造跌宕起伏。观众需要跟着剧情,去猜测,甚至带着纳闷,这样就使观众有了代入感,也就有了更好的观影体验。导演厉害的地方在于,影片中还应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思想,通过线条、色彩、音乐等来表现特定的情绪和气氛。影片还运用了一些诸如镜头拉近来表现内心愤怒的手法。

反正这是我一路看过来,第一次看到强暴的情节,是不是银幕第一次就不知道了。

影片以爱情悲剧来展现黑暗,然后通过个人的不屈来表现对封建的对抗。由于要对进步思想进行宣扬,影片弱化了爱情的成分,但这一爱情模型,仍然让无数后人动容:我是黑夜里为你歌唱的幽灵。

不足之处,也是老电影的一个通病(当然也是受时代所限),那就是台词。台词大部分都很露骨,很直接,不饱满。诸如这样的一些台词:“让我来告诉你我的一切!”、“霞妹,让我们勇敢爱!”、“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我再也不想和你见面了!”等等。所以有人会开玩笑说,看老电影的时候,男主角不开口说话的时候,还觉得他们挺帅的。

厉害的是,影片的三首歌曲《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是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特别要说明的一点,田汉不是只创作了个国歌歌词,冼星海也不是只有一首《黄河大合唱》,他们都是很高产的爱国音乐家、作家。在影片的主题曲《夜半歌声》中,田汉的歌词“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被广泛传播,被无数少年用做情书的开头语。

电影之外,《歌剧魅影》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这部作品在中国相继在1937、1962、1985、1995年经过改编,四次搬上银幕。

 短评

全片夜戏占八九成,偏偏画面对比度极差,几乎就是一片黑里间或出现一张白脸,细节完全看不清,恐怖就更谈不上了,表现主义如今看来很搞笑,尤其是让一帮咬舌子还有口音的演员诗朗诵一样的革命念白,太喜感了,我忍不住录了几段

4分钟前
  • 走马
  • 推荐

麻麻小时候在电影院看过,说看完不敢一个人回家,所以选择了白天观看,尽管有心理准备,毁容后的形象还是给吓的差点把小电推到地上。。。。ANYWAY除了吓人剧情内涵神马的就乏善足陈了。。。。

6分钟前
  • DuoDuo🐿️
  • 还行

非常西方古典悲剧味道 不管是小霞衣服的褶皱还是背后柱式庭院都很古代希腊风格 中间还插了一段极其美妙的古典吉他 还有一开场雷斯庇基的古典风格舞曲 看得出马徐维邦审美很西方 部分窗户镜头以及详略像支线但表达像主线的青年运动倒是很本土 不过结合起来真的裂隙蛮大 不是太成熟的作品 冼星海作曲的是那个《热血》?不咋出彩 片子音乐铺的也太满 生搬中西 不少桥段蛮生硬的 最后桥段宋丹萍的bgm是G弦上的咏叹调(?) 也感觉不咋搭...表现主义的风格不大纯粹 构图自成一派还是蛮令我惊讶

10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剧本是真的牛掰,难怪后面翻拍了两次。宋丹萍与李晓霞这一堆苦命鸳鸯被恶霸汤俊活活拆散,人鬼两隔,谁知道多年后孙小欧的出现,让宋丹萍找到了替身,却不知又是一个痛苦轮回。最终剧情的导向并不是简单的复仇,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恶霸猖狂致人间如鬼域来反应出这世间的险恶,唯有革命,彻底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扫清魑魅魍魉,还浊世清净,否则宋丹萍的悲剧轮回将会不断发生。马徐维邦只此一部电影为人称道,其他片子大多追求形式恐怖,没有扎实剧本,多为失败之作。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找了田汉来,田汉作了一次彻底的修改,才有这般效果。马徐维邦潦倒一生,可若没田汉相助,恐怕很容易淹没在民国导演之中。因此,一个导演若没有深厚的编剧功底,技术再强,也是枉然。剧本永远是电影核心,其他不过相辅相成。

13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德国表现主义

18分钟前
  • 一灯
  • 推荐

表现主义电影中国化的杰作,国产CULT片之始,甩开于仁泰版本好几条街

19分钟前
  • 大灰狼
  • 力荐

號稱中國影史第一部恐怖片,看得出來受德國表現主義影響很深。表面用愛情來包裝,裡子卻是政宣電影,坑爹啊!還有那鐘樓怪人,該不會就是他嚇死了人吧...

24分钟前
  • 雨果
  • 还行

“马徐维邦运用诡异乖张的视觉影像,效法西方恐怖片手法,拍出了极尽恐怖妖异的气氛。影片有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痕迹,擅以音乐配合电影节奏,烘托气氛,用光尤其高明。尤其是影片中的高潮戏,女主角得知男主角已死后,运用颠倒错乱的运镜、变焦和剪辑,拼合成一部黑暗的华彩乐意,在当时极具革命性。”

25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推荐

主要设计是加了革命线进去,但是整体还是不行的,分都加在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意义上。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左翼表现主义。尤以构图、角度、场景而言,非常明显的“德国表现主义”手法。结构太戏剧舞台化,文本简单而炽热,是那个时代对自由爱情的歌颂。剧本归功于田汉的改编,在音乐方面,马徐维邦找来冼星海担纲作曲,使得本片的三首插曲《夜半歌声》、《热血》和《黄河之恋》都传唱一时。在1937年,自然难免粗糙,但影史留名,在上海创下连映34天场场爆满的记录。《夜半歌声》标志着恐怖片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正式登上了中国电影之林。应当说,从《夜半歌声》开始,恐怖片才真正作为一个类型在中国影坛被确立了。7.6

3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表现主义风格左翼男男版歌剧魅影+基督山伯爵[呵呵你就鬼扯吧= = 结尾有联想到大都会

35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还行

还可以么,少了浪漫主义,多了geming色彩:)

39分钟前
  • 冰点之1234
  • 还行

化妆和灯光有点表现主义,台词有点好笑,腔调有点让人看不下去,但总体是OK的

44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还行

其实就是中国版的卡西莫多 但竟然还能听到萨蒂 巴赫他们的曲子 很意外 不过霞妹这个人物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3.5

46分钟前
  • 南方♪
  • 还行

纵使粗糙,马徐维邦仍为中国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类型,而本片的化妆、布景等在同时期作品中都有着里程碑式突破,即使它的恐怖程度被这个个人复仇故事削弱不少,以及受意识形态和当局政策制约只得戴着镣铐跳舞,但给我的震撼依然比肩《诺斯费拉图》。现在言不恐怖,穿越到80年前坐在电影院看这部片试试。

4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镜头剪辑叙事的技巧略显初级,也较拖沓,到后半段明显要好一些,其实剪到90分钟左右会更合适。男主革命党的设定加的不够自然,显得是硬添上去,拿掉后根本不影响剧情,限于当时年代需要要有口号宣传。

4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被汤俊迫害的戏子宋丹萍,硝酸水毁了容,躲入破园一躲便是十年,十年后,晓霞还在盼着丹萍,丹萍还在夜夜高歌,是思念,是苦楚让他人鬼不分,而汤俊还在强拆鸳鸯,本片之吓人,一是映在墙上的巨大黑影,一是金山糊着烂泥的面庞。

50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看完1995年张国荣主演版,再来看看1937年马徐维邦导演版。虽然以我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拍摄挺粗糙、也没那么“恐怖”(毁容后的宋丹萍露真相时,颇有些《象人》的感觉),但偶尔看下这样的黑白老片也别有一番滋味。—— 孙小鸥对李晓霞说:“(宋丹萍)他现在被汤俊打死了……”应该是演员说错台词了,原话应该是:“(宋丹萍)他现在把汤俊打死了……” —— 孙小欧:李小姐,过去已经过去了,同时,丹萍的牺牲给了我们极大的教训,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去奋斗,打破这黑暗的势力,为大众来争取自由,完成丹萍一生未了的志愿。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糙得很,节奏缓慢,表演生硬,滥用音乐。确实不甚恐怖而是一个左翼电影“革命加爱情”式的故事,也并没有特别使用表现主义式的布光。某些主观镜的使用还是有些电影化意味的。重要之处在于1)类型片尝试,2)那些社会文化含义。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革命文艺爱情恐怖片。作为中国版歌剧魅影式故事的滥觞具有一定的影史资料价值。就作品本身而言,节奏较为混乱,表演太过戏剧化,宣教痕迹太重,难为今日观众所喜。喜欢的台词:难道我的革命事业被发现了?不,是我们的事被发现了;我来请你已经是看得起你的人格了;我靠,我靠我的……

5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