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

HD

主演:林心如,李铭顺,张本渝,丁也恬,阳咏存,黄采仪,徐华谦,洪宜卉,张少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遗忘 剧照 NO.1遗忘 剧照 NO.2遗忘 剧照 NO.3遗忘 剧照 NO.4遗忘 剧照 NO.5遗忘 剧照 NO.6遗忘 剧照 NO.13遗忘 剧照 NO.14遗忘 剧照 NO.15遗忘 剧照 NO.16遗忘 剧照 NO.17遗忘 剧照 NO.18遗忘 剧照 NO.19遗忘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遗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迷你剧/电视电影《遗忘》由李晓苹编剧、连奕琦执导,是专门为台湾金钟奖而制作的。   该剧是林心如工作室投资的第一部电视电影类的作品。新加坡男演员李铭顺担任男主角,这是他第一次来台湾拍戏,也是与林心如的首次合作。   何薇安(林心如 饰)和罗品中(李铭顺 饰)因为生活观念的不同,面临离婚的地步,已经开始分居的生活。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一段岌岌可危的破碎婚姻,有了重新开始的契机。在妻子因此何薇安受伤失忆后,分居的夫妻两人,竟开始发觉彼此心中最真、最初的情感。他们婚姻的命运,因这场意外而改变,他们是会牵手过一生?或是放开彼此的手呢?特快列车小妇人2019女人之源铜月亮红番区(国语版)回首尔麻将街娃洪荒之战旺卡路德第五季等不及说爱你溶尸奇案新天方夜谭邮差的白夜热爱2014西部热土霸道学姐爱渣男日常对话战地之花带剑的小孩守候阳光繁花盛开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不及格:永无止境的留堂九条命美食家紧急救命特别篇另一个战场半妖倾城2杀手(1956)女子特战队虎贲情欲与虐杀便衣警察虽然不是英雄不夜城1957列夫·朗道:娜塔莎飞狐外传粤语巴比伦饭店第四季特种部队: 终极地狱周 第一季别对映像研出手!电影版极主夫道第二季春光灿烂猪八戒2000

 长篇影评

 1 ) 创伤与遗忘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2 ) 随笔

对他者死亡的戏谑 对于绝望本身的享受 他者的绝望 一种庆幸 地狱式的黑色幽默

他者的悲哀紧承自然音 寂寞的平静 生活常态的写真

超常的记忆力 却难以记住人名(个体的定义)聚焦于事件发生本身 一种超脱于个体定义的记载者 博尔赫斯小说

“为什么他们要给我减刑” 人对自己丑恶的淡化

墓园是充满遗忘和记忆的地方 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从叠的镜像对于暴力的淡化

巨大的手掌

关注关注以外的关注

活着的人独自为自己的故事寻找结尾 每个故事都需要一个结尾

墓地埋藏各种各样的身份 政治和文化责任

捡拾滚动的水果 有目标和热情的人

南美洲吃尸体的蜜蜂

忘记已经忘记 遗忘中的遗忘 想起忘记 意味着想起没忘

遗忘中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

鲸和十字架 上天堂的鲸

寻找他人的故事 人的探索

遗忘自己是谁的上帝

宣传

摩西分红海

不得不的遗忘 水杯在失衡的边缘

 3 ) 恶行与善念

恶行与善念

镇压民运的历史总是黑暗的。电影《遗忘诗行》(Los versos del olvido 2017)似乎并没有太多关注历史,而是借历史之背景来谈人性之善恶,虽然有些地方不太好懂,但以此主题来理解本片大旨可行。

人性的确有多个层面,最为人们所关注的应当是它的道德性。所以,人有了恶行,往往想掩盖,一旦掩盖不了,便会采取选择性遗忘,或将责任推给大环境。本片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个特点,探讨大环境下(1)个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恶行的;(2)即使恶行遍地,人性中的善念是如何产生的。

本片主人公是个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被送到入殓房的尸体一般是有身份的,只待家人来确认。一天,秘密警察处决了一批政治犯后给他留下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年轻女犯尸体,那么,这个老人如何对待这具女尸便是整个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老人是这样一个人:他遗忘了自己姓名,但事实上他有惊人的记忆,对他人的恶行恶事却记得很清楚。为什么影片会作如此设定?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曾有过恶行有关。当那个找错自己母亲坟头的家伙被老人告知他在监狱曾犯下的罪行时,这个家伙矢口否认,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场噩梦。显然,这个家伙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往采取了选择性的遗忘。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运尸车司机身上,因为他也提到他的“噩梦”,其实就是他不忍回忆的真实场景。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较这个劲:这样的事如何忘记得了!应当说这只是影片的一种艺术表达。所以,老人既然连自己的名字都“遗忘”了,那么,这就可以让我们推测,他也曾是个罪行累累的人,以至他对自己必须完全否认。

然而,行恶事者通常也有善念,这是“人”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秘密警察在处决政治犯时是想杀人灭口将老人一同处决的,不过执行者应当是动了善念放了他一马,否则那么近的距离,老人是无法逃脱的;运尸车司机其实跟秘密警察关系非常,否则他不会知道那些人“需要时间行动”、“找地方抛尸”,但他还是告诉老人应当如何正确应对;就连那个随时想勾搭逝者遗孀的挖坟坑的瞎子,他未尝不是帮助“未亡人”寻找一个好的“故事结尾”,即使我们可以说他存心不良,但从他祈求“那些人”遗忘他们所遗忘的,以及最后愿意帮助老人一起筹办陌生姑娘的葬礼,我们也无法怀疑他确心存善念。

当然,我们主要应分析一下老人是如何起了善念,要为一个陌生的姑娘举办一场葬礼的。虽然影片在老人心理的变化方面似乎着力不够,但也并非无迹可寻。细究之,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线索可资思考。(1)那个“没故事”的冬天。老人凭什么肯定,“他们会回来的”,他又是怎么知道,那个冬天“把尸体埋在山里,不露痕迹”的?他大约是那个冬天事件的参与者吧;与那个找错坟头的家伙一样,他也耻于谈论不光彩的过往或将之从记忆中屏蔽。无论基于什么考虑,为这个年轻的姑娘做点事,或许是他的一种救赎。(2)鲸鱼搁浅的报道。影片至少四次提到鲸鱼,除了一前一后是广播报道,中间还有两次鲸鱼的哀鸣和哭泣的意象,这两次意象应当是促使老人从决定为陌生姑娘伪造身份,到决心为姑娘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的重要因素。其心理逻辑是:鲸鱼尚且不愿意抛弃同类,况人乎?(3)尊严意识。与那多次出现的流浪狗的意象不同,它们有着没有尊严的自由,但人不同,人宁可没有自由也要有尊严,而身份认同是人性尊严之始。与留在入殓房中的另外两具尸体不同,这个姑娘是没有身份的。在“给予”了身份之后,他又目睹和亲身体会到“那些人”是如何毫无人性地对待活人的,要想他们能给予死人以尊严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在给予“她”身份后再给予“她”以尊严的葬礼,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体现。(4)移情的作用。若不是因为那个有规律地守候在入殓房旁等候自己女儿的老妇人,若不是老头子自己也有一个女儿,若不是因为两位老人的“移情”,她不会为他的伪造提供自己女儿的出生证明,他也就无法实践自己的善念,当然也无法为自己的故事寻找一个好的结尾。(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ps.感谢熊洛伦佐翻译并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4 ) 无人生还

扣一星,有一点滥用符号煽情过渡的嫌隙

在我看来,本片最惊艳的地方是在它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使得影像修辞重新返回到了某种纯粹的境遇(电影本体意义上)。举个例子,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老人在被警察殴打(在一个多层嵌套的镜子中映射出来的画面)之后,他独自在月光洒落的平原上行走,眼前是一张漏出半只的大手,仿佛还能让人看到泥土下的半个身体。在此处,影像的绵延与现实的“超现实化”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给人一种古典、肃穆、宁静的悲伤。后现代电影有一个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泛滥的欲望促使一种消费主义的能指霸权几欲攻占了大部分荧幕。虽然仍然不乏大卫林奇、大卫芬奇这样的导演在重叠与眩晕的自我指涉中述尽晚近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的现状。但我仍觉得,电影创作在这种“古怪”的转向之下(此种电影占了大多数)变得“庸常”了。我个人越来越排斥形式感太强的电影(其实这部电影也有这样的毛病),形式主义走到最后,它仍然无法脱离创作者所建立的自我霸权,在电影曾几何时还是天真无邪的年代,摄像机只是面向世界、面向现实,就像我们用肉眼看到世界的无限,而仅仅只能用头脑捕捉其间的一缕华彩,形式的退场意味着摄像机变成眼球,影像变成现实本身(但这还很遥远,诚如巴赞所说的“真正的电影还未诞生”),创作者与观众几乎站在同一个位置,观赏无限。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由他入神注视的事物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张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以上是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沉思,影片讲的是遗忘和对抗遗忘的故事,与上述思考不谋而合。事实证明,尽管胜利者不留余力地为自身的合法性书写历史,并不断塑造各类文法纸张切割人群,遮蔽记忆,但是痛苦仍然像幽灵一样不断被召回。集中营仍然像一个文明的滑体,若隐若现,不断被有心人重提,重新尝试处理。

鲍德里亚认为,死亡不是一个生物学规律下的事件,而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在较原始的社会里,人们跟私人保持了亲密的象征交换(各种仪式)。但是在当代,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人被隔离了,但正如监狱本体就是为了掩盖所有社会机构的监狱属性一样,我们对死亡的驱逐只是为了掩盖我们与死人别无二致的生存境遇。为了涂抹掉一段暴力的历史,国家机器就能竭尽所能去将为暴力而死去的人们从符号秩序中抹去,正如他们从不存在一样。但是,为暴力而死的人、为游行而被抓住的人、为生存而苟且的人们,他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国家机器作为一个无主的判决者,随时能够独断地安置任何一个个体的位置。在今天,为了稳定秩序,我们可以抹除一小段记忆,可以处理掉一批不能够被记住的尸体,在明天,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我们可以心安理得、不动声色的处理掉一小批人,这些行为根本别无二致。

为什么在当下一定要去对抗遗忘?过去就是当下,活人就是死人,我们在一片几乎坍塌的天空之下苟活,无人生还。

 5 ) 这位80后拍出了一部魔幻的电影

作者:方汉君

1

如果一部电影,整体上极为沉默、寂寥,我想,这既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导演的创作风格。1980年出生的伊朗导演阿列热扎·卡塔米,就拍了这样一部相当冷硬的《遗忘诗行》(又名《湮没的诗》2017),可谓出手不凡。如此克制又自虐的影像,充满历史的反思,融入了拉美的魔幻风,尤其承续着伊朗电影一贯的简约风格,所以我说他用西班牙语,在智利拍了一部伊朗式的电影。

智利这个狭长的国度,犹如一把高悬的长剑,其历史也多有磨难。影片的背景,出于智利一段皮诺切特独裁统治的黑暗时期。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陆军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进行长达16年的军政府统治,直到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才结束这段臭名昭著的历史。

位于首都圣地亚哥郊野的这座入殓殡仪馆,连着墓地,老看守(西班牙著名演员胡安·马加略饰),一个70多岁的老头,性情沉默寡言。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其它角色的姓名也都隐去了。影片贯穿着一位我们看不见的盲人老头,边挥铲挖着墓地,边跟老看守讲述一个电影的故事。他说,好电影,需要一个好结尾。虽然他只是随便一说,却涉及到影片的核心主旨,这个新墓为谁开挖,将要安葬的是谁。

影片的简约,突出其藏的部分。当一个老男人,向老看守问路,自称迷了路,走不出去,还说看到一个墓碑,跟他母亲同名,让他驻足好久,直到那家祭拜的后人来到,他才如梦方醒。老看守倒静静地说,我认识你。那人吃了一惊。老看守的记忆力惊人,他知道对方关押了多长时间,如何被提前释放。对方简直不敢相信。

原来老看守,以前也是一个政治犯。他说,当时每天枪毙很多政治犯,你得到了监狱官的信任,他们就让你用石灰洒在那些政治犯流血的地方,你从中得到遗留物诸如手表之类,然后就卖给狱友。你还让我替你给表妹写过一封信。老看守甚至仍能背下来给他听。对方说是的,那是我一生唯一的一封信,但你就是个骗子。

被揭了老底的家伙,心生不安,再度撂下了“你是一个肮脏的骗子”这句话,就逃之夭夭。在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无疑,老看守的话,会让对方不寒而栗。但老头眼下操心可不是这些过往的如烟往事。片中,他主要的交流对象,就是运送逝者的司机。每个周日,他们都能看到那位80岁的女老人,孤独的等待她女儿的消息。

2

老看守在星期日的那个夜晚,遭到了不明人的殴打,因为他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他们让他别乱说。第二天,入殓房负责人,问询他昨夜看到了什么。他说没有听到什么,也没看到什么。这是特殊时期以求自保的统一格式化语言。负责人说那就好,这儿安葬了上至总统、各界名流,以及各级官员,如此重要的地方,不能让你再呆下去了,你也老了,该让你退休,回去陪陪孙子。我没有孙子。那你就养条狗。但老头并没有走开。紧揪他的,就是那个让他寝食难安的心事。

实际上,那晚,那帮人运来了12个装尸袋,他们慌乱中,落下了两个,其中一个,正是那位女老人的女儿,仍放在冷冻间。老看守想的是,如何安然运出去,给她一个简单的葬礼,却难比登天。首先,要警局开设“死亡证明”,还要入殓房的“身份证明”。老头是个天才。他对这一套程序了如指掌。关键是他一颗良善的心和内在的驱动力。他不忍心看着孤零零的老太如此难过,也不愿看到这位女死者就一直赤裸裸地躺在那。

影片并无详细交待这位漂亮女死者的身份,只知道她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从老看守查询的剪报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三名女性与六名男性恐怖分子,在与武装力量的交火中被击毙”这样的新闻,以及上面刊有的照片。也就是说,这些持不同政见者,因参加了反对军政府独裁统治的抗议游行,居然被当作“恐怖分子”击毙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老看守有条不紊地着手,给这名女死者,做着完整的身份档案,如何瞒天过海,骗过负责人,并非易事。他首先从入殓房的冷冻间,找到这名流有血迹的女死者,给她进行了简单的清洗和妆饰。她静静躺在那,仍如此的美丽,这是最凄美最悲切的诗篇,她不能被遗忘。然后,老头给负责人呈上他做好的材料,在看过“死亡证明”和“身份证明”后,那家伙说还缺“出生证明”,如何证明她就是她呢,这就是法律。

影片打趣的是,这位臃肿不堪负责人的办公桌,满是他设定的闹钟,隔几分钟就会响一下,显然,这暗讽已浑浑噩噩的独裁政体。老看守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找到老太太。他们之间并无对话,只是他在她门外等着,她如期出去又如期回家。甚至招呼都没打。然后,影片直接跳到入殓间,让老太看看那名女死者。老太轻轻掀开死者身上的遮布,瞪大眼神,终于认可了。

老太并无嚎啕痛哭,她必须克制这深藏的悲伤。任何的大呼大叫,都是对于死者的亵渎,也是影片的滥殇。如此,老看守通过老太拿到了死者的“出生证明”。那位僵死的官僚终于开了合法的“入殓准予安葬证明”。

就在此时,老头的行迹,引来了不明者的怀疑,他们跟随老看守来到死者的档案地下间。其阴森恐怖气氛,吓得他们出来,居然强行留下老头,并用砖砌起开窗,这样就把老头永远地密封于这幽闭的黑暗空间。

3

他们之所以要置老头于死地,无非仍是对老头不放心,索性就把他禁锢于黑暗中,让他活活憋死。可老头真是神人,他对这儿了如指掌。他从中找到一条缝隙,艰难地撬开后,硬是爬了出来。逃出生天的老看守,并无后退。他仍要为这位女死者安葬,但她还静静躺在入殓房。他找到司机,司机说我女儿明天就要举行婚礼。老头独自来到入殓房,正在他撬门时,新来的小伙子过来帮了他。

这让他感动,年轻人的帮忙,让他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等司机开车过来,他们就一起抬着女死者上了车。他们即在教堂举行悼念祭祀。

这时,我们才看到了那位一直挖坟叨叨的盲人老头,他假扮神父的说辞,给影片带来了一丝轻松的气氛。然后,他们在挖好的墓地,位于那棵古老又虬劲的大树旁,给这名女死者举行了简单的安葬仪式。

片中,老看守和老太,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真正的对白,顶多只有他的问询。这种克制可谓到了极点。老头终于完成了他的“义举”,犹如保留了一首被遗忘的美丽诗行。在我看来,这位八零后导演深藏的隐含意味,对于他当下的祖国,同样有着不言而喻的现实感。

葬礼之后,便是婚礼,失望总是会伴随着一丝喜乐的熹微光亮。广播曾不停播出巨鲸搁浅的消息。在老头为女死者忙碌之中,他曾听到凄切的嚎叫,原来一头巨鲸从天空掠过。

所有的罪恶都不会轻易地被抹去,所有的死亡都不会被遗忘。但一个时代需要老看守这样行大道的人。如果没有他、盲人老头、司机和年轻人,那位女死者将永远寂寂无名,那位老太也将永远无从知晓她女儿的下落。这是一个社会尚存的良知和正义感。如同博尔赫斯一首诗说过的“黑暗需要眼睛才能看见,声音的寂静需要耳朵分辨,镜子要形象充斥才能反应。”

最后,已被退休的老看守坐车来到了海边。大地荒凉,犹如遗世独立的僻静。现在,他就来到了搁浅巨鲸的眼前,他无能为力推他们下海。海滩搁浅的,不只是巨鲸,而是一段已湮灭的历史。但他可以瞩望大海,如同期盼不羁的未来。一会,一头巨鲸突然从海里跃起,这就是无界的天空和自由的海洋,这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飞跃和瞩望。

2017、9、27

 6 ) 遗忘诗行:永不被遗忘的前行者

浅浅为遗忘诗行写一点感悟 示威者的被抛弃的尸体,在社会底层默默工作的守墓人,看起来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比如需要出生证明才能入葬,主角被打后提前退休),交织成了现实。 抗议者们永远不会停歇的,他们需要自己的权利,当局的镇压也永远不会停止,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权利。 温铁军在《十次危机》中谈到,农村是危机转嫁的天然海绵,对映在影片中,社会的普通人们,或者说孕育出了反抗者们的顺民们,同样是这样的海绵,他们会平静地埋葬,同时也会真诚地纪念这些死去的人们,他们是社会惯性的最大组成部分,是鞭子下的绵羊,他们同样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是代价的承担者。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来是nobody,死去之后也是nobody,不过,你们大可舍身去做一些事情,历史可能不会铭记你们,但是,包容的人类族群会照顾好你的痕迹。

如若这片土壤所孕育的希望之花被掐断,花儿的尸体会被这片土壤无声的埋葬,这片土壤则会继续沉默着,并等待着下一次希望之芽的迸发。

 短评

#Venice2017# 本届第二个五星!伊朗导演的处女作竟然是智利题材,有着极其精到的对政治话语的把握,遗忘、记忆、历史与现实的主题在少言寡语的守墓人身上完美统一。处理极为节制而且形式感真是到位(超现实的段落多了点)。导演电影语言意识极强,前途绝对不可限量,好好发展成就不会亚于萨金塞夫!

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政治高压的社会环境里,反叛者的故事注定要被掩埋。

9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8.0】感觉有点太刻意,不过摄影是真的美,随便截一张图都和油画一样,主角都仿佛油画里的人物一样,真是如诗如画。

14分钟前
  • FrozenElsa
  • 推荐

2018电影节@影城,智利乃至拉美残酷历史的悲鸣,淹没在逝去的年代里那些消失的身影,沉默在迷宫般的故纸堆,生如孤独游弋在深海的鲸,沉重悲切的呜咽,带来大洋深处的信息,为逝去的同伴迟迟不愿离去;影片细节讲究,墙上画也是鲸,屋门放的是守护与引导亡灵的阿努比斯之犬,反光镜所见如定格的老照片

18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遗忘尸行【中字度 /s/1c2fFJQ4 码 sipt 小娟】

19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B+ / 荒漠中的诗无尽头,海边的鲸鱼马戏团,地下室的幻梦墓园,随风而逝的残影余像。玻璃窗分割复制,低机位掘土镜头,房间与冷柜的双重空间遗忘。一开始觉得堆砌感过甚,之后魔幻现实中的一切在不断呼应连缀中获得了诗意的合法性。80后伊朗导演处女作居然如此克制地拍出了南美奇幻历史气息?

2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7.几乎没有迫害殴打的镜头,却无处在说残暴,有人极力抹去罪行,却抹不去普通人的记忆,而且这种记忆知道什么该遗忘,什么该永远都记得。几处超现实镜头不经意出现,却惊艳。缓慢的人物动作言语让记忆凝固。

28分钟前
  • jude_chen
  • 推荐

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却忘记不了每个存在的故事和精确到细微的数字 影像是伊朗风 可是故事却充满了南美的魔幻主义 存在 死亡 政治 和世间的所有纷扰都在一方墓园中暗淡寂静下来 只有时间不会遗忘

31分钟前
  • doherty
  • 推荐

伊朗导演Alireza Khatami的处女座。获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费比西奖-最佳处女作奖

3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沙漠盛开的手掌,天空遨游的蓝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后继有人。那些消失在独裁年代的人并没有被遗忘,纵使没有名字,但每个逝者都有一个故事。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可能更多的人会留意到大漠中伫立着的“五指山”劫后余生,呻吟的蓝鲸划过天空,空荡的前挡迎着冷风,此类等等,魔幻现实往往就是将现实的一切罪恶化作触手可及的梦,让观者自己选择沉默抑或觉醒,伊朗导演的殇,穿过智利历史的痛,让世界另一头的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镜像,也可能是似曾相识恶的平庸

4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BIFF# 伊朗导演的西班牙语片,生与死、葬礼和婚礼交织,好几个段落有阿巴斯的影子(起初不露脸的掘墓人、滚动的橙子和轮胎)。飞翔的海豚作为唯一的超现实元素感人。『记得忘记不是忘记,忘记忘记才是真正的遗忘。』

44分钟前
  • btr
  • 推荐

夐绝的诗意!越是非常的时期,越容易看到应景的电影。通片犹如在溺水后海马体缺氧神思混沌,但迷走神经的回路依然本能地向自己暗示着求生的情感信号。前赴后继牺牲身躯护卫巢穴的蜂群、长歌当哭依旧从容搁浅的鲸群……将记忆湮没在无垠宇宙中、蓄意屈服于磅礴暴力的人类,远不如那些向死而生的动物!

46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力荐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遗忘之尸,遗忘之诗。

4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正直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姓名,却不会忘记在这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黑暗者会记得自己的姓名,却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什么。影片很沉闷,语言很少,却是满满溢出的对暴政的控诉,对虚假民主的控诉。没有一滴血,没有一个直接的暴力场景,鲜血却溢出屏幕。

55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细腻写实的伊朗导演遭遇拉美魔幻土地,混合的气质是另一番新的气象,成熟的影像风格和沉重的叙述完全不似处女作品。通片是超现实以及符号,殡仪馆的故事串联起家国历史,这部作品真需要导演现身解读,到底什么是超现实下的现实。用通俗故事承载碎片化诉求,鲸鱼搁浅的情感力量又将碎片拧成一股线.[B+]

5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沙漠盛开的手掌,地上矗立的孤坟,鲸鱼在天空哀鸣,尸体于地下腐烂。诗人的天职是还乡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独裁的手掌立在文明荒漠骇惶人间,反抗的尸体滞留历史殓房籍籍无名。掘墓人无眼,葬礼上看得见凶手;守墓人无名,材料里写得出姓氏。鲸鱼翱翔天际,寻找滩涂上搁浅的同类;老头举起明灯,探寻被遗忘苦难的典籍。孤身对抗荒谬系统,迟暮撬动集权大门,滚着轮胎的男孩倏忽长大,男孩唤作信念,浇灌记忆。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3.5;消匿于历史罅隙的微末个体,化身冰冷数字徘徊于尘埃档案,鲸鱼掠过的那抹天空颜色,最终停留于也曾温润鲜活的年轻躯体,符号意象纷繁堆砌;一出民族集体失忆症,如百年孤独中仿若从未发生的屠杀,马孔多四年多的雨意外降临,伊朗导演在南美的文学作品和土地滋养中,也获得神奇的魔力。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