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年8

HD

主演:迈克尔·艾普特,Bruce Balden,Jacqueline Bassett,Symon Basterfield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七年8 剧照 NO.1人生七年8 剧照 NO.2人生七年8 剧照 NO.3人生七年8 剧照 NO.4人生七年8 剧照 NO.5人生七年8 剧照 NO.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3人生七年8 剧照 NO.14人生七年8 剧照 NO.15人生七年8 剧照 NO.16人生七年8 剧照 NO.17人生七年8 剧照 NO.18人生七年8 剧照 NO.19人生七年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生七年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八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人生七年》还将继续。熟男我爱你猪猪侠之大闹皇宫黑暗乡村心中之眼邻里一家人勇士恋爱不可承受之轻无人生还2015众里寻他登陆日浴血战泰版放羊的星星神话胡歌版夜半歌声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在世界尽头咏唱恋曲的少女现场直播恶魔的手球歌2019聪明的一休之反斗公主寒栗第一季和平2019山影迷踪胃我想去那里倾听我的声音季节变幻贵族大盗我们还是她们夺命金6秒钟的轨迹~烟花师望月星太郎的第二个忧郁阁楼里的花:恶之渊源古墓凶铃缘来柿你之告白刑事物语1王牌情敌真爱骗子小娇妻单身日记:好孕来袭神的测验百战天龙第四季铁狱雷霆两傻大战化身博士危险境地时代精神耀香江漫研社 ~Surgical Friends~罗英锡的吵吵闹闹蹦蹦地球游戏厅篇光芒万丈

 长篇影评

 1 )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打脸

  今天是2015年9月23日,《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或许真的看了一个月之久了。好像是八月初开始看的,偶然刷微博看到穷人和富人的一生,好奇的点下去了,便觉得纪录片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够让你看到很多真实的却不在你身上的发生的事。的确,正如大部分人说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光拍摄的时间就跨了半个世纪,不得不佩服导演组。把不同阶层的人汇聚在一起,将他们的一生展现给人们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this has been a glimpse of Britain’s future.这句话是贯穿这八集开头和结尾的一句话,透露出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和意义。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Nicolas,Tony, Andrew,John,Bruce,Suzy,Jackie,Lynn,Sue,Symon,Neil,Paul,Peter,Charles对家庭,爱情,社会,世界的看法(Peter,Charles,John有几集都没出现),真的很震撼,看一个人怎么度过自己的大半生。穷人的孩子依旧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依旧还是富人,除了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的Nicolas。下面就聊一下我对这14个人的看法。
Nicolas,说实话真是学霸,也证明了教育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虽然是农场主的儿子,有着一个聋的弟弟,他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每次面对导演问爱情的问题,Nicolas都避之不谈,好在经过了一次婚姻之后,他找到了挚爱(ps,现任妻子真美丽)。

     Tony,a happy-go-lucky,一个乐天派,他很知足,我很羡慕他,他看很多东西都很乐观,在7岁时说自己会成为一个骑师(Jockey),14岁就在朝着自己的这个小小目标一步步的走,当导演在14岁问他如果做不了骑师时会怎么办,他回答说,那就不做了呗,导演又问那你准备做什么,他回答说他想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在21岁时在赛马场做着小混混的事,在28岁的时候,骑着小摩托逛伦敦的街道,他当时说,谁说我不能做一名出色的出租车司机,我做给他看。之后,他成为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和导演聊职业当中的趣事,比如说遇到了很多明星,显然,Tony很喜欢且很享受这份工作,虽然开出租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什么高端的职业,但是这份工作Tony干的舒服,这就够了。婚姻方面,虽然在35岁左右出现了一点危机,但是他意识到了,且改正了,当他在《56up》里说: I owe Debbie everything, because good or bad, higher or low ,rain or shine, she stuck by me, At the end of it I still love her so .时都快落泪了,就证明他是新时代的好男人啊。(其实,我觉得现在的我融合了Bruce和Tony的一些特质)
(Tony的一句话:We’re Mr. and Mrs.Average我们就是平凡的人)

     Andrew,哈哈,高富帅三人组之一,出身于上级阶层,(我发现Jhon和Andrew这种贵族阶级都去学法律了,当律师了,肯定英国的律师很吃香),上私立学校,“教育很重要,它是父母唯一能给自己的孩子留下的有用的东西“,Andrew的这句话对我来说意义很大,我的爸妈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能耐,但是他们一直教我要接受教育,并不是去当一些无所事事的混日子人,很感谢爸爸妈妈。爱情方面,虽然他自己是上级阶层,但是他娶了一个不是上级阶层的女孩,这说明爱情是没有阶层区别的,,哈哈哈哈。事实证明,过了那么多年,他们俩夫妻还是那么的和睦,挺好。

    John,高富帅,我叫他翘嘴巴,哈哈,因为他的嘴巴说话的时候总是翘着的。后面好像去矫正牙齿了。在他14岁的时候,我就觉得他的理想好高大上,什么政治啊,法律之类的都懂。我14岁的时候还不知道在干嘛,他就已经开始思考国家的事了。到21的时候,我依旧觉得他很高大上,直到后面他娶了什么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我还是觉得他很高大上。不过他在这部纪录片里说了一句大实话,这部纪录片每个人都只是一瞥,并没有全面的展现一个人,他们背后所承受的所付出的并没有展现在荧幕上,这也算是这部纪录片的一个缺点吧。后面有一集,还是两集,他没有出现,不过再次出现的时候,确实让我刮目相看,他不是那种说有钱就自己花的人,有钱了会去做慈善,会去帮助他人,这是我非常欣赏他的一点。(其实,当你拥有了很多东西之后,给予他人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个人体会,哈哈)

    Bruce,他是我一直想成为的那种人,在7岁时他那楚楚可怜的眼神,正太一枚。14岁发现他有点忧郁,21岁时感觉像典型的英国绅士,他对爱情和社会的很多观念和我现阶段的想法很多都契合。(或许我们都是那种有点保守的人),他到了40好几才结的婚,不过我可没打算40好几,哈哈哈。他在穷困地区支教的时候说,自己还没有遇到对的那个她,这或许我现在想要说的。不过,能和老婆平平淡淡的过一生,讲好自己的课,然后饭后茶余打个cricket(板球)也挺好的。对了,Bruce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股票投资和私有化都是赚快钱。

     Neil,这个人算是整部纪录片最有故事的人吧,七岁时像小天使,14岁就感觉有点忧郁有压力了,21岁的时候看起来就有点不太正常,28岁到35岁之间都是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居然说出幸好政府的救济金,要不然就要去偷抢了。看到这真揪心啊。好像到了56的时候,剧情大反转,遇到了Bruce,当上了议员,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不过好像有点晚了。一生未婚,不知道他有没有遗憾,这14个人当中应该只有他的境地是最差的,好在人生就是这样波峰和波谷都存在的,他的人生才有了一丝起色。(是不是Bruce大圣人和他聊人生了,这说明交个靠谱的好朋友有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啊)。Neil和Bruce其实算是一类人吧,都在做自己,虽然有很多其他人的看法,Neil没有做什么违法的事,一直在做自己,Bruce虽然很晚结婚,也没有像咱们中国人被逼婚,他们都在做自己。
    Be yourself,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因为人生是自己的,由自己掌控)分享一下Neil说的一句话:教育并不会让你学会怎么去面对生活,只有life会教你。

   Suzy,算是四个女的里面的白富美了,家里有钱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7岁时的天真烂漫,到14岁时的懒得搭理,再到21岁时的叛逆少女,还说cynical about the marriage,到了35岁,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贤妻良母,那是因为遇到了她的老公。这说明一段良好的婚姻对于女人来说或许会是一次重生。然后到后面,气质越来越好,越来越美,到了56岁依旧保持着28岁的样子。哈哈。

   Jackie,感觉在他21岁的时候,说的很多东西都在理,后面觉得她有点愤青,怪社会制度,生气不想参与拍摄之类的。虽然19岁就结婚了,(28岁后悔结婚那么早),但到35岁才因为离开上一任才和第二任有了孩子,她才发现,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真的是很大。我们每个人都将会为人父母,很多的想法和感情只有在你成为一个小生命的爸爸妈妈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是艰辛,同时也是最大的幸福。

     Lynn,7岁的时候清纯可爱,到了14岁好像就开始积累怨气,21岁时还是一种洋溢在婚姻幸福的表情,再到后面真的是老的特别快啊。Jackie和Sue都是读的综合学校,而Lynn读的是文法学校。(百度:综合学校和文法学校是英国教育体制中中学所分的两个类别,现在两种学校一般都是免费的,但综合学校是来者不拒,而进入文法学校需要通过特定的考试,也就是说文法学校对学术水平要求会更高一点。一般而言文法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高中,而综合学校稍微有一些类似于中专/技校。也就是说文法学校的目的是为高等教育做准备,而很多(但不是全部,综合学校的孩子毕业以后会直接参加工作),不知道是压力大还是什么,总觉得在她身上很多东西都看起来那么的不舒服。当他35岁的时候,还在做图书馆的工作,我仿佛在她身上看到,虽然她自己觉得在图书馆工作并不是那么大高大上,但总是逞强去让别人以为自己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我觉得她满意的应该是她的婚姻,从初恋到老,真是不容易啊。)

     Sue,这个女人算是活的很精彩的吧。当Lynn、Jackie早早不如婚姻殿堂的时候,她还觉得:the minute you get married, you’re no longer a single being, you’re a partnership, and that should be the idea behind it.虽然有一段不美满的婚姻,不过好在后来遇到了真命天子。在职业上,她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阶层,从来没上大学的她当上了一所大学的教导主任(不太记得了,好像是)

    Symon,这个黑人真是厉害,生了那么多的小孩,也不怕自己养不活,还说我不想让孩子们之间产生隔阂。7岁的时候在抚养院那个天马行空的黑弟,到14岁时的一丝忧郁,他说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好像是哈),21岁时从事超市冷冻产品运输的工作,他说,人总是会慢慢变现实,有些想法总会改变。(其实,我觉得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这和他是私生子有一定关系,性格有一点缺陷)。和第一任妻子生了五个小孩(真是太能生了),后面离婚了,孩子长大了也没几个会来看他,作为一个父亲,他做的还不够。遇到了第二任妻子,这才算是般配吧,不知道是哪一集,他们开始参加家庭领养活动,帮助那些孤儿,成为他们的爸爸妈妈,我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真的觉得他们两口子很有爱。瞬间也深刻了我对Symon 的印象。第二次的婚姻真的很美满。

    Paul,同样也是抚养院的小孩,在7岁时那一双忧郁小王子的眼睛,梦想着不受big boy的欺负,14岁时到澳洲去了,想做体育老师却被告知需要上大学,21岁就开始砌砖了,就开始赚钱了,28岁遇到了一个开朗的女人susan,两个人环游澳大利亚。(这真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他唯一后悔的或许是没有好好和自己的父亲走的更近。我们也总是这样,父母其实一直都站在我们背后支持着我们,我们一个劲的往前奔跑,却来不及回头看爸爸妈妈一眼。希望我们都不要有这样的遗憾。当被问到,你是否会觉得有什么成功的人生和失败的人生之分吗?Paul回答说最好的人生是有自己最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的陪伴,这也是幸福的最好诠释。

     Peter,一个帅哥,21岁时因为在节目上说错了点话,后面就不再出现了,直到56up才出现,也再婚了,他说的很多话我都觉得很好:①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礼物是什么?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②人生不是要你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对人生做过太多的妥协的感觉。③生活不应该因为你曾经出过差错而不再继续,曾经走过错误的道路,不代表你就没路可走了,你还是有机会重新开始。(好像第三句是Peter说的)。还有,他组的乐队唱的歌,好听。

      Charles,又一个帅哥,不过感觉没有很大的精神劲,看起来有点颓废,21岁之后就不再出现了,21岁时没有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后面成为BBC内部人员了,没有采访,也就没有故事咯,不清楚不清楚。

    下面总结一下我对14个人的人生感受:
    这14个人,从黑白电影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一个已经长大成人,步入中年,把人间的酸甜苦辣都快尝尽了,看这部纪录片时我总会带着一种时代的沧桑感去看,不同社会时期,不同人生阶段,每个人的三观都不一样,本来就是嘛,如果每个人都一样,那还得了啊。精英阶层由于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旧在享受精英阶层应有的一切,而低产阶级很多都在随遇而安,让自己过得舒服即可,他们的下一代还是做着和父辈相似的工作,极少人能成为命运的漏网之鱼(Sue和Nick),改变自己所处的阶层。

   还有,很多人在获得自己内心满足的时候,开始去做慈善,这让我明白,等到有了一些所谓的让自己满足的“成功”之后,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往往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最好途径。

     人们都从幼稚到年轻,再从年轻到年老,会把很多东西看的越来越现实,不再去追求什么,所以我认为,趁着自己年轻,有时间有活力,必须去尝试更多的东西,让自己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

    同时,在很多男人眼里,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你所受到的教育和其所带来的是别人永远都夺不走的。在很多女人眼里,婚姻是很重要的,遇到一个soulmate是如此的难得。

     每一个人生时期都必须要设置自己的一个目标,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只是自己享受现状,不思进取才会做出的选择。正如Tony,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到后来也有一份不错的收益回报。

   人要懂得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有孩子和没有孩子不管是对于男人来说,还是女人来说,区别都很大。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很多想法都会围绕着孩子转。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打过去的自己的脸。
 
                                                                         2015.9.24阴 北京

 2 )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只是笔记而已

片子最初目的似乎是要证明阶级对人生的影响以及社会的阶级固化,从社会观察的角度看,导演很幸运,几个孩子涵盖了相当广泛的可能性,工人阶级孩子后来有领救济的,有工厂纷纷关门后最常见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教育改变人生成为教授的,有撒切尔时代推崇的不依靠工会集体而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成功个体户的,连中产这么稳定的阶级都出了一个流浪汉。但片中每个孩子的人生都被抽象为阶级、学校、职业、家庭结构,成为一张干巴巴的表格,而表格画到28岁时已经基本没有了悬念,结果来得太早太容易太明显,以至于这个社会观察看起来失去了分析研究甚至展示的意义,导演也无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只是锲而不舍地更新展示着表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在旁人看来平淡无奇的喜怒哀乐,可能对个体来说,这些喜怒哀乐、这些幸福和不堪才是人生,虽然在某些社会学家眼里,他们只是标签和数据,中产/工人阶级平均结婚年龄、结婚次数、教育程度、职业发展等等。孩子们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成为了所谓阶级性的载体,14岁已经开始明确提出不满。十几二十几岁时,上层三男孩和东区三女孩都对自己的阶级进行了激烈的辩护,我一度怀疑他们性格有问题。后来才慢慢知道,导演的采访方式带有很大的激怒因素,那些孩子们当时并不在正常状态。激怒可能是采访的一种必要手段,促使采访对象思考平时不太(愿意)思考的东西,打破他们在舒适状态下的一些伪装或者说自我展示上的选择性,但这里导演只是每隔七年坚持追问大家对贫富差距、结婚年龄之类的看法,好像迫切地要填好那张表格。每个采访对象作为一个人,都并不喜欢自己变成“姓名/年龄/阶级/职业/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对贫富差距看法/对教育看法/对婚姻看法…”表格中的一行数据,对这样看待自己的采访者,可能也会加深不信任感。同时,一般人生活中并不会经常琢磨贫富差距,以及这种社会问题对自己的人生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缺乏深入思考,又因为不真正关注也没有足够的学习(了解更多视角就可能发现,某些曾经以为绝对正确的东西换个视角看就没有那么绝对了),被迫当场作出的回答就很可能是人云亦云甚至只是情绪表达,并不真正反映他们的态度,于是这张用半个世纪填出来的完整表格也就显得缺乏意义。

除了一个走偏了的孩子之外,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平常,或者说从导演的观察角度展现出来很平常甚至乏味,简直给我一种人生无趣众生皆苦生无可恋的感觉,而孩子们每七年来参加一次拍摄,可能就像是枯燥日常中的一点令人稍有兴奋的小波澜,自我总结的一次机会,也试图借这一部来修正大家对之前几部中的自己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带着一点走出那张干巴巴表格的渺茫希望,却每次都只是重复一遍毫无意义的审问和自我辩护,成为表格中更新后的一行数据。如果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是社会研究,这些数据样本太小,称不上多么科学,如果主题是人,这些人又被抽象为数据,并没有多少机会展示他们自己眼里的人生。我就不由得困惑,大家以这么大的毅力投入这么多精力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到底是为了什么。

对我来说,这片里难得有兴趣的点是,觉得儿童时期大家口音都比较接近普通话,后来东区就越来越东区(特别是那个去了苏格兰的姑娘,一直保持着东区口音,而她的儿子讲苏格兰口音),中产阶级应该没什么变化,但那个有外国血统后来又娶了外国老婆的律师居然让我感觉有了外国口音,当然也可能这一切都是我的错觉。

 3 ) 有变化,不大

一共14个小孩,家世排名: 1.苏西:大地主 2.安德鲁:中产 3.约翰:贵族之后 4.查尔斯:中产 5.布鲁斯:军人,单亲 6.尼尔:老师 7.彼得:警察 8.尼克:农场主 9.琳恩:工人 10.苏:工人 11.杰姬:工人 12.托尼:家庭比较幸福 13.保罗:单亲 14.西蒙:单亲 7: 富小孩:有见识,聪明自信,阶级意识相对也很完善 穷小孩:比较善良,相对率性 关于乐观:不分贫富,跟家庭亲密度有关 关于特别:富人太小大人,很无趣。Bruce从小就特别善良与众不同,果然长大也和他人路线不一样。 托尼,从小就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感觉。 14: 富小孩:有见识,目标清晰,阶级意识分明 关于钱:越穷越没欲望,可能是觉得离自己太远了 特别:搞物理的很干净,表达清晰,并不觉得害羞或自卑 21: 有钱确实能过得更轻松啊 性格:越富,性格差异越大,各异,比如沙发组的查尔斯。越穷,性格差异越小,趋同,比如衰得一样的塞门和保罗 怪:尼尔怪的很明显了,性格大转变到底是因为本身内心不够强大,还是外界压力过大?应该还是内因吧。两怪的尼尔和布鲁斯都是出自小康家庭。 最乐观&自信&自然:1托尼,2尼古拉斯,3约翰,4安德鲁。基本和他们的干劲和现状满意度有关。猴子托尼已经进化成人精托尼,人最矮,最爱笑,居然主动找最精英最自傲的约翰聊天,照相也站中间,和导演侃侃而谈,已然生成了以前没有的长袖善舞功能,情商满格 28: 这集其实很无趣,基本都定型了。性格不常变,观点经常变。 漂泊的尼尔这集的状态其实比14和21岁的时候好多了,但仍然不及他7岁时候的巅峰状态。想想也正常,一个人不可能年年都处于意气风发的巅峰状态。 另外一个重点,基本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免失望。不知道这叫失了天真,还是断了野心。 小孩:生了小孩的都觉得小孩是幸福,没生的,仍然怕小孩成为自己的障碍,其实这点钱能解决,可见钱的重要性 35: 如果一直把重点放在阶级上,不仅无趣,还很无聊。人生和人性,比阶级重要,也有趣多了。 尼尔痛苦的重点不是病,而是他仍然迷恋世俗标准。所有比他混得好的人都在放下,他却相反。 剧中三分之二的人,都有音乐表演绘画这类艺术梦,是不是说明英国的艺术氛围真的很浓? 外形论:比晚年身材没意思,就中年的初始阶段来说,男的除了布鲁斯,都没发福,只是秃顶的多。女的底层全体发福,无一例外。但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所有阶层都发福。 伴侣:除了安德鲁,所有夫妻都是门当户对,并无跨界级婚姻。安德鲁并不算特例,他不是完全的高富帅,娶到苏西那种白富美的可能性小,向下娶是他这种类型的正常之举,并不少见。一二梯队的男人娶的老婆,无论颜值或背景,全是瘦子,且中年伊始无发福。 42: 英国再差,它的救济金也帮了不少人渡过难关。英国再好,大多数人多少都需要啃老。 普通阶层的大人,非常需要幼儿园,或者保姆,或者父母。 所有小孩,非常需要家庭的爱,以及补充家长见识不足的学校教育(并不单是应试教育) 底层sue,是唯一一个每集化妆的女的。 尼克:一路看来,他其实是最理想主义的,物理是他从小到大的爱好和梦想,居然有中国人猜测他是为了更便捷的挤入中产才选择的道路。。。能说什么呢?屁股决定立场,在哪都不缺这样的人。 看到现在,虽然觉得确实写实,但为了中心论点,很多细节处理得比较僵化和片面,很像为背书而拍 49: 修正,加上体育,片中90%的人都有艺体梦。再加上政治的话,就是百分百了。 底层:父母不严,小孩偷懒,不念书提前走入社会,早婚多子,复制了父母的人生,面对同样的困难,基本印证了此片的命题。 尼尔那个蝴蝶的故事,所谓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角色,中国人大概就叫知天命吧。从此多了内心的平静,少了人生的变化。 约翰:此贵公子从小到大都是如假包换的保守党,从未变过。 56: 伴侣:也不是完全门当户对,那两个可怜的小男孩其实就算高攀,都找了个阳光强大的另一半。如果无法从小在爱中茁壮成长,也无宗教之类的信仰,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和青少年时期的对比:梦想远去。除了混得特别差的,无论贫富,所有家庭比较幸福的,都比童年更从容,自信。富人少了轻狂,穷人少了不安。 新排名: 变化不大,第二集团的尼克快接近第一集团了,同集团尼尔跌入第三集团垫底,陪他垫底的两位底层女,和他的共同点都为身患隐疾。因病低谷,对普通人来说太普通了。第三集团的托尼窜上了第二集团,但他孩子的婚姻及事业基本在复制第三集团的命运,不太看好。苏西命太好,同样高中后辍学,从没上过班,什么都不用做,继续稳坐第一。 不喜欢用阶级一说,毕竟第一集团大多数人也只算中产。唯一好奇的是英国父母的重要性在孩子成年后,只在第三集团继续显现,一二集团啃老迹象不明显,貌似家庭亲密度也不如第三集团。 1.苏西:嫁高富帅律师,继承苏格兰庄园,继续大地主,一直全职主妇。 2.约翰:法官,娶大使女儿 3.安德鲁:律师 4.查尔斯:BBC 5.尼克:美国教授,二婚 6.彼得:公务员+知名乐队,二婚 7.托尼:出租,置业西班牙 8.布鲁斯:老师,最后在贵族学校 9.苏:大学行政主管,二婚 10.保罗:老年中心杂工 11.西蒙:叉车工,二婚 12.琳恩:儿童公益图书馆职员,失业,患病 13.杰姬:银行职员,失业。患病,领救济,离了三次 14.尼尔:患病,低薪乡村议员,无家无亲,所以把他垫底

 4 )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上次看七堇年转了一篇长微博,当天晚上就看见双凤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遍,第二天一大早基友的tumbler跟新摘抄了,《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我读了很多遍,真的有很多遍。到现在还存在我的instapaper里面,蹲坑的时候会不自觉的翻出来看看,因为特别受启发。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这段让我让震惊,也让自己警醒。一直以来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以为这就是自由,以为这就是洒脱,可各种凌乱与不安总是围绕着自己。打算坚持做仰卧起坐买来的瑜伽垫子放在角落里大半年了,躺在床上思考未来的时候,也恨自己为什么不去行动,可懒得时候也周末窝在家看一整天美剧岿然不动。这样的日子20岁能叫自由,30岁就会看到恶果吧。 基友上次半夜发微信我,激动不已的告诉我他正在米其林享受着头菜,显得好纨绔浮夸的铺张浪费,可是我知道这是他对自己的奖励,他已经坚持半年把休息时间都用在学西班牙语上面了。一个人在国外,却还能自律的坚持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我以前跟他讨论过我们起点的差距,我觉得他说的最对的一点就是,身边的人只看见他妈妈给他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却完全无视了他从初中就只有大节假日才能等到妈妈回家,他把所有孤独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我经常想,如果换做是我,肯定堕落的一望无际,因为有很好的借口,爸妈不在身边吗。呵呵,但凡找借口就直接输了。我想起了天涯上一个文章《我的舍友是二奶》。文中提到这位二奶同学,每天早晨6点起床健身塑身,吃饭只吃一点点,每天花三四个小时护肤,各种保健品胶原蛋白什么的每天吃一大把,仔细的料理自己的一点一滴,晚上被豪车接走半夜送回来。作者特别感慨,不要觉得二奶就是轻易得到什么,没有谁能轻易得到什么,二奶的辛苦你下不了,所以你没有那样的容颜与身材。当然不是说二奶很光荣,而是说,你以为很轻易的好像是关乎天赋的事情,可背后的辛苦你看不到;没什么人天生丽质,只是看你愿意把辛苦花在哪里。 大学一直坚持跑步,所以身材一直属于修长偏瘦型的,一直走书生气路线的,衣着也偏英伦,所以几乎不会担心自己的体重问题。可当工作两年之后,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每次去游泳池或者跟朋友去汗蒸的时候,总能听朋友惊呼:卧槽啊,磊哥,你看着瘦,居然还存了如此深厚的脂肪藏在肚子上哈。我每每低头,看着腹部日益隆起,真心惭愧,连科长都能厚颜无耻的跟我比,号称比我的肚子状态要好。深受其刺激,就慢慢把停了快半年的运动重新拉进生活里。买了一块瑜伽毯计划坚持做仰卧起坐的,计划的很完美:晚饭后跑5公里+跳绳10分钟+20组20个/组的仰卧起坐。开始是热血沸腾,像是看见了自己八块腹肌铁骨铮铮,随后慢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那块瑜伽毯叠起来放在墙角,只有偶尔大扫除的时候看见才懊恼自己又浪费钱了,懊恼不过几分钟马上又心情愉悦的看美剧去了。 因为我跑步从大一到现在有好几年了,所以距离短了不会累,而跑步又是一种最孤寂无聊考验自律的运动了。试过跑步的时候听英语练听力,听三分钟能听懂的单词不够十个,只是听了一肚子火。又换了听喜欢的歌,居然把好多首喜欢的歌听的厌烦到一听前奏就切歌的程度了,平常我可是能一首山丘听半年不换的人。心情不好,灌一大杯温水咕咚咕咚的喝完,然后闷头跑10公里,一身大汗回来洗个澡倒头就睡,第二天醒来比昨晚睡了林志玲都心情好。偶尔放松是愉悦的过程,但是长期坚持,难受死。后来又试过听郭德纲的响声,他有好几个单口我一直想听嫌长来着,听了两天,明明应该很好笑的地方我索然无趣,苦笑。逼着自己去做一件事,那么知道行动是正确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是依然是很难受的。必须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心态跟境遇,这个道理我非常明白,所以我总是在调整,希望找到一件适合我跑步的时候能让我感到愉悦的事搭配,能让我觉得有能锻炼,又没浪费时间,想更高效的利用时间。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跑步时开始用懒人听书这个app听百家讲坛。讲一节平均时间是35分钟,在家热身完出发开始,到跑完回来时间刚刚好,我一般留五分钟跳绳,完了听着歌往家里走。如此这样,运动就不在是一件我刻意去逼着自己去做的事了,这个过程虽然也要自制力去坚持,但没之前那么多抵触了。这几个月以来,我陆陆续续听完了易中天讲春秋战国35集、苏东坡传25集、海瑞16集、于丹讲孟子,最近听的是曾国藩家书。我一直很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但是专门花时间去看的话,又看不进去,但是搭配着跑步时间,这两项本来我都需要但不愿去做的事,能同时达成,并且我能保持很愉悦的完成。 除了阅读,好像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无聊。但如果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能独自化解这种无聊。 上次跟朋友去健身房的时候,蹭了朋友的教练,教练给我做了一个详细的指导。我的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利用有氧运动保持就好了,可以有很多姿势自己练习,锻炼身形。我也一直在尝试,做仰卧起坐搭配哑铃+臂力器,可无法坚持。下了很多手机app指导,都挺垃圾的,浪费钱。直到上个月下载了Six Pack。它像懒人听书解决了我跑步无聊的问题一样,Six Pack解决了我无法坚持锻炼腹部问题。现在每天早晨7点起床后都会完成Six pack的运动量,晚上重复一次Six Pack的锻炼当热身,完了再去跑步。我用Running统计跑步消耗的热量,我每天的运动量是足够的。 充足的运动量,让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几乎不存在失眠的情况了。过了10点不碰手机只看会儿书,到11点就能睡着了,早晨7点自然醒,都是我醒了刚好闹钟响。我现在下了几首舒心的闹铃,设置不同的起床闹钟铃声,每天的闹钟铃声不一样,免得烦腻。上班时间也更有精神了,我现在不喝速溶咖啡了,买了几包枣,捏了泡水喝,养肺。微博上甚流行一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水平很浅的一本书,故事糟糕、把佛教的一些教义搭配着禅修,”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种情绪性的归属来吸引人。但这本书有一章,好像是第15章,前几天还重读了这章,讲到了饮食。觉得还能参考下,我现在慢慢矫正自己的饮食。我是一个吃货,用方言讲就是好吃佬,工作之后自己可支配的钱变多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毫不夸张的说,光谷这一片区,好一点的酒店因为工作的关系蹭吃过大部分了,特色餐馆几乎都自己去吃过了。步行街那里有特色的餐厅,我都有会员卡了。吃无节制、暴饮暴食、不规律,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轮流清流请客,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去酒吧还要吃汉堡、完了还可能去宵夜,极其不规律。我用随手记记了几个月帐,仔细分析了下我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发现居然吃占了特大部分。我常计划要减少的购书,反而只占了极少一部分,够一顿饭钱吧。以前觉得吃货很萌,觉得想吃啥就吃是自由、是洒脱,晚上抱着三罐薯片看电影是放松,也正在极力调整。老吕前天给我带了一罐薯片,昨天晚上几度纠结,到底吃还是不吃呢,心里一边想着不就一盒薯片吗,吃了又不会死,又一边马上警告自己,有一就有二绝对不能吃。薯片就放在眼前,本来不饿的,看着却又饿了,几回合挣扎下来,没吃。 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愚昧,要从盲从中挣扎出来,独立清醒的活着,不是光想,要做到。 年轻的时候,不要想着存钱,要投资自己,通过投资自己、提升自己,以后赚更多的钱,比当下存钱要好得多,会花钱,才会赚钱。 人生苦短,要对自己好一点,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爱就去爱,要洒脱的活着。 以前总拿这些看似有理实则愚昧至极的歪理还自我安慰,逃避现实。狭隘无知的理解自由、洒脱,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跟精力,这笔学费教的很昂贵。时间是可以更高效利用的,最近我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苏菲的世界》读了一大半,在公交车上读了两本《易中天中华史3、4》,这些时间以前我都用来刷微博、刷空间了。 工作也到了自己可以尝试着做点事的阶段了,所以把身体通过饮食、运动调整好,保持充足的精力,以最高效的状态面对工作。利用休息时间读书,学英语。我现在平均一年能读60-100本书,以我再活四十年来算,我也能还读2400本书。三十年后,当代的牛人都相继入土,如果能一直保持学习,我就能成为那个时间段的牛人了。我爱慕虚荣又如何,我贪图虚名又怎样,我曾在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之前挣扎了很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也解决不了我的问题,终于让我慢慢学习日本文化之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行动才是一切,中国人都是虚荣的,想要却不敢讲,儒家对我们腐朽侵入骨髓,只有执行力能帮助我们,停留在想的阶段永远没用,唯有行动。知道这点也没一点用,必须拿出行动出来,必须按要求完成行动,并且不能敷衍。 常有朋友很夸张的问我:“你本来就瘦,干嘛还坚持锻炼减肥啊,你应该要更壮一点。”我说,就是瘦的时候才应该坚持锻炼,keep fit。为什么会认为运动就是为了减肥呢。运动可以让人更有精神、可以放松、可以让人工作更有激情。等到胖了再运动,那真成减肥了。 我现在的生活很规律,内心踏实安稳,适合自己。 人都惯有一个狭隘的思维,总以为别人的世界是完美的。实则并不是,生活是需要选择的,没有对的生活方式跟错的生活方式,只取决于你喜欢生活样的方式。譬如我,我喜欢的生活需要我付出很多很多才能尝试着去追求,那么必然的我就要失去很多东西。常有人讲选择先成家还是先立业,我越来越觉得这些选择都是狭隘的。家庭跟事业一点都不冲突,并且是能相互支持的,你有好的事业,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能给家人提供好的物质生活,你家庭生活幸福,能让你工作更顺心,更有精力去迎接事业上的挑战。 每个人都有欲望,有的人想要房车,有的人喜欢美女,有的人想要名声。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客观的,没有褒贬区分,但是太多的人只是想,成天的想,成天的讨论,唯有行动上停滞不前,当然空想可笑。如果真正从行动上去付出了,真的不会再想这些了,因为这些都是可得可必完成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说出来像是狂妄,所以我从来不对人说,可我心里就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买个房子买个车,这不是必然的吗,你有必要成天想吗。我们的生活很美好,也很短暂,现在的时间里,我明明可以想一想苏格拉底疯得时候成天问谁是最聪明的人,可问到底他也只能问出希腊,他能跟李聃比较吗?到底是狭隘的把自己局限了。还有那么多书没读过,还有那么美的风景没看过,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没去经历过,想想这些吧。至于物质需求,留给工作的时候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吧。 Everyone deserves not just to survive, but to live.

 5 ) 终于你到了60岁

《七年》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个人史,它的令人震撼之处不在于它的波澜壮阔,而在于它的平淡。其实本身这是一部了不起的片子,它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你想象不到竟然有那么一个人,他能够孜孜不倦地去记录一群人的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现在是56岁。而且当然,这群人又具备了某种典型性,他们有伦敦郊区农民的儿子、有工人家庭的小孩,有中产阶级子弟,也有上流社会贵族,更住在寄养学校从小愿望就是“不挨打”的超底层儿童。当然,或许看完片子后你会觉得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归入某一阶级是对他们自身的不尊重,但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阶级烙印,以及时代影响。
在我的童稚时代,我也曾幻想若是身边有一台camera,纪录下我的终日言行,记录下我的灵光乍现,作为我将来或许功成名就或许平淡一生的见证,那应该多么美好!毕竟,这世界,I come,I exsist.可是,在我人生的第四个7up之后, 我会觉得,这个想法,多么ridiculous。且不说曾经发过的宏愿能否实现,单是面对人生的平淡,又是否有勇气来conquer。更恐怖的是,我的婚姻会不会不顺?我的工作会不会丢失?我的感情是否会枯朽?而我自己,是否又会依旧快乐?我是否会生病,满面愁容?我又是否会骤然老去,沧桑匿隐?
《七年》里面的这十四位小孩,有两名中途退出了。一位是来自上流社会的查尔斯,他在第二季便问过导演“拍这部片子的意义是什么?”,而第三季里面,他长发瘦削,充满愤怒。还有一位是和人生起伏最大的尼尔在同一所学校的中产阶级小孩彼得,他在28岁时同样是一名愤怒青年,抨击撒切尔的执政方式、抨击教师制度,他斗志昂扬,在节目播出后引发轩然大波,那些报纸的报道令他不想再在节目中出现,然而,28年后,56岁的他又出现在节目里,想为自己的乐队做宣传。因为我事先看过《49up》,所以在《56up》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尼尔而是彼得。
年轻时的彼得很帅,老了的他也反而更有魅力,他有一双深邃忧郁的眼睛,在56岁的年龄,那双眼更加的犀利尖锐,年轻时他什么都不在乎,也什么都看不起,他对一切保持怀疑和愤怒,他走路的姿势大步流星,双肩用力,双手插兜,任围巾随意在风中飘扬,他是充满才华的愤怒青年。就这样,28年后,他结了两次婚,做了一名公务员,开始玩乐队。这名愤怒青年,管自己的乐队名字叫“善意乐队”,他的妻子也是乐队成员。
如果没看过节目,我建议你去听一听他的声音,清澈、纯粹, 充满善意,就像陪伴身边的一声叹息,他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而一名满腹才华者,要过多久,才能会将自己对世界的愤怒转化为善意,这值得探讨,但更令人欣慰的是,善意这种东西,吹尽狂沙之后,才弥足珍贵。
于是这群孩子,从天真烂漫的7岁之后,终于到了56岁了,终于,有些人也开始追忆过往,托尼带着导演去看自己曾经在那里度过了青春时期的赛狗场。这个看上去多动、肤浅,似乎很容易走上邪路的青年,变得肥胖、缓慢,充满祖父的慈爱。他的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几乎每周都会被被捕拘留,因为干着街头行骗的勾当,而他则是父亲的小跟班。就这么一个从小酷爱打架的小混混一样的臭小子,竟然在15岁放弃当骑士的梦想后,安安稳稳地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当然,开出租车也是他的童年梦想。
他的赛狗场,如今变成了伦敦奥林匹克体育场,今日的托尼坐在体育场的座位上,百感交集,奥运圣火将在他童年赌博的地方传递,世事沧桑,城市建筑和这个人,都被改变了。
我想每一个人看《七年》,都会绕不开尼尔。同样,我也绕不开他。年轻时,他想改变世界,他想参与政治;年轻时,他认为自己是基督徒,理解宗教。但是,在终于没有进到自己心仪的牛津大学,并由于心理疾病困扰终于流浪居无定所之后,我想,他或许对政治,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从20多岁就开始流浪并经受精神疾病折磨之苦的人,终于在42岁时,成为了伦敦地区某党的议会成员,49岁,他成为另一地区的议员,56岁,他不仅是议员,还受邀到澳大利亚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澳大利亚电视台介绍说,“尼尔是一名动机极强的政治家,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英国首相。”而且,他也被主教任命为了当地的助理祭司。这是否听上去相当励志?是的,这里面肯定不排除励志的成分,因为尼尔在35岁流浪之时,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任何理想都没用实现,他也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精神问题。但是,正如他所说,他当议员,或许不单单是为了实现理想,而是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从事的、可以让自己果腹的工作,教堂祭司也是。
这部纪录片令人欣慰,因为每个人在他们的56岁,都有了一个不错的、安定的、正常的生活。你能在他们的这56年的生活里头得到什么?
正如同尼克所说,“他们每七年,花7天的时间来拍摄我们去做一些蠢事,而电视剪辑的时候,又因为时长的关系仅能展示一部分,搞得好像《圣经》的启示录,他们展示的不是我们的生活,而是把我们当做了一个代表,展示了人类的状态。”在一旁的苏问到,“可是,为什么要让我们来代表这全部人呢?”
是啊,拍这个片子意义在哪里,或许,导演自己也在思考。而更或许,仅仅是呈现,就足够有分量。
你看那上流社会的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知道小学毕业后会去哪个中学,最终会去哪个大学,最终会做什么,而果然的是,他们都按照自己所说的,上剑桥,读法律,做律师,过着不错的生活,甚至还保持着贵族的风范。而且,7岁的他们,就知道金钱的重要,知道教育的收费是为了区分穷人和富人,而这些理论,出身农民家庭的我,却只是在28岁左右的时候,才对此有所认识。这就是思想的差距,这种差距,如同蝴蝶闪动的那一下翅膀,最终影响了我们的人生走向。

 6 ) 人生百态,各自欢喜就好!

1964年的时候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选取了14个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英国小孩,对他们的生活、梦想以及很多人生问题进行提问和记录。以后每隔7年进行回访,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在2012年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他们的56岁,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随着纪录片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成长,虽然他们自己也说每一集短短10来分钟根本不足以说明他们7年的生活,但是大多数还是坚持一路拍下来,而我依然觉得这部片子很有意义。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从小看到老,西方也有句7岁知命运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的道理,“龙生龙,凤生凤”这句话在这部片子里面也有很大的体现。现在来说说里面我印象很深刻的几个人:

首先是Sue,Sue给我的感觉是她一直是个很乐观人,在拍摄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觉得她是发自内心面带微笑。没上过大学,最终却在一个大学里当上了行政主管。虽然经历了离婚,但最终还是找到了最契合的伴侣,过的很幸福。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小房子,知足的幸福。她说:“我退休后钱不多,没法去世界各地旅行,但是只要我能把家里弄舒服,大家都能温饱,那我就很满足了。” 反观儿时和她一起的两个女孩,她是过得比较幸福的,另外两个,一个身体不好又经历家庭各种悲剧,三个小孩也过的不怎么样,还有一个面容变化相当吓人,真是岁月催人老呀!总结:人还是乐观的好,无论我们经历了什么,都要相信前方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好,只要相信自己能幸福,就一定能。

对于女性来说,选对一个人结婚实在是太重要了,至少在这部片子里面能够感受到。只要家庭幸福,我发现她们的脸上都是很满足的笑容。接着看suzi,她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拍这部纪录片但却一直拍到了56岁,21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很痞子气,但当她找到她现在的这个老公时,慢慢地越来越幸福,两个人一起并肩走了30多年。家庭幸福和睦的女人总是显得特别温柔知足。Suzi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五口人相当地幸福,脸上也总是洋溢着笑容。

然后是Paul,Paul是下层阶级中长大的孩子,从一些中下层阶级中长大的孩子身上可以看到:(1)教育很重要,小时候接受了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很有好处。Paul干过很多工作,最后却只能到一个社区当维修工。他们的小孩也很少有能上大学的,工作也是一些维修之类的。(2)身材都很走样。一般上流社会的人,直到老年他们都保持着很好的身形,而其他大多数中下阶层的人都身材走样,很胖。所以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人的自制和自律。
但是Paul和他妻子是没有离过婚的,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们在20多岁的时候卖了所有的家当,开着房车环游了整个澳洲,也是这些经历,让他们更接近彼此,让他们真的认识了对方,最终才一直走下去!所以钱钟书说的要结婚的两个人一定要一起长途旅行一次,把两人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两人的旅行情况就能大致看出二人是否合适,毕竟以后的人生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
家庭的和谐幸福也相当重要,Paul说他们跟小孩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花时间和他们相处。特别是每逢假日,就和他们一起露营。有很多家人一起的照片。他也依然健身,虽然在老年社区当维修工,但是和大家相处还挺愉快的。导演问:“你们会依据成功与失败来衡量自己的人生吗?”paul 说:“基本上不会,我想成功就是我们能一起坐在这里,没有发生什么不幸的事情,就是好好过生活,享受儿孙和朋友的陪伴。我们的生活目标从来不是为了工作什么都可以的搁下的那种”。(夫妻两人的基本上是同时说的,所以找对象还必须找价值观、人生观一致的!不是完全拼事业的那种,我希望找那种家庭事业都很重要,同时爱旅行爱美食的人!)

再接着是Peter,他在参加了28up拍摄后选择退出,直到56岁的时候再次回归,他也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孩,读了综合性大学,一直很迷恋摇滚乐,现在是一个公务员(之前当老师,后来去修了法律,当了公务员),和妻子朋友一起组了一个乐队,一直在玩音乐(乐队所有的歌都是他写的!),而且还拿到了音乐奖。有一个幸福的小家,有一儿一女。(夫妻双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实在是太重要了。小孩不要太多,一儿一女就很棒了。这样才能给他们很好的生活和教育)导演问他:“父母能给予小孩最大的礼物是什么?”答:“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和他们投入的时间。我觉得小孩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能无条件地花时间陪他们。”他在最后说的一句话印象蛮深刻的,他说:“我想人生不是要你去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践,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一种没有对人生做过太多妥协的感觉,能够感到你走出的人生旅程跟你希望走的方向一致。”

然后再是Bruce,在第一集看他们7岁的时候,我就对Bruce印象很深刻。他给人一种很平和的感觉,也是一个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他虽然从牛津数学系毕业,但却一直关注有色人种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毕业后他在金融区工作一年,然后转投教育,直到快40岁才结婚,妻子并不漂亮但却很善解人意,两人也是一直相伴到现在,直到40多岁才有了2个儿子。他没有像其他牛津高才生那样去追名逐利,而是去了一个小地方当上了数学老师。很喜欢他们和孩子一起去露营,一起搭帐篷一起准备食物的画面。导演问他:“你的老朋友会不会嘲笑你做过的事?”“当然会罗,他们说跟我在一起,简直就像加入保守党啦,高尔夫俱乐部啦,共济会之类的,我相当庆幸在我有生之年能够当一个普通的数学教师,我蛮庆幸自己现在的野心不那么大。”我觉得他过很知足很幸福!

最后就是同样在第一集就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两个上流社会的小孩,一个是Andrew,一个是 John。明明还在学前教育,他们就已经在看《金融时报》之类的报纸了,并且开始谈论股票金融之类的东西了,而且他们多才多艺,从小开始学各种才艺,有明确的人生方向,要进剑桥,要搞政治,最后两人基本都如愿以偿,当了律师。John一直从事律师行业,他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且身边还有一群极佳的同事,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他说能有这么好的工作圈子真是一大福气。J35岁的时候和一位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结婚,他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不过他一直还是有从政的梦想,想到两个小时候的玩伴现在都已经是部长了,他还是对自己感到有点惋惜。而Andrew28岁的时候就进了一家律师事务所,35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合伙人了,他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两个儿子都是高材生来着,都很棒!(一个在金融区上班,一个马上读硕士)他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虽然可能人物介绍有点混乱,但我还是想说几点我的感受:
(1)关于人生。每个人如果能在早期对自己有个很好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走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梦想和目标是最棒的。就像一艘要启航的轮船,有目的地远远好过在大海里随意穿行。所以,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好好去追寻,如果你暂时还没找到梦想和目标,那么也许除了多多去尝试外,你还需要稍微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这一生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2)关于婚姻。这14个人里面有结婚后两个人走了几十年的,有不断离婚结婚过的不得志的,也有离婚以后找到最终归宿的。你会发现,结婚前充分了解对方很重要,两个人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要一个追求平平淡淡的人生,一个却老想着追求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人生,那你们两个的前方目标根本不在一个方向,离婚也是迟早的事情。两个人在大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待很多事情的看法上越一致,结婚以后的摩擦会小的多。同时,两个人应该培养一到两个相同的爱好,让你们在相同的爱好里面共同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圈子,这样你们会有很多的话题可以聊。当然,好的婚姻也需要包容、责任、担当、空间和信任。

(3)关于小孩。教育真的很重要,好的教育能让他们接触的更多,思维的面更广。同时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花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一起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们天天相处的日子最多也就20来年,当他们读大学要开始追寻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们会飞出巢穴,这时,你会在祝福他们的同时非常想念他们,而这一起相伴的20来年的回忆会是很好的调剂品。我相当赞同Andrew说:“人无法确定能留给下一代什么财物,但至少可以确定,一旦给了他们很好的教育,他们终生都可以受用。”

 短评

成就是一回事 幸福是另一回事 阶层的滞化并不妨碍你幸福

4分钟前
  • 糖烘烘
  • 力荐

“宜早恋晚婚,忌交浅言深”

5分钟前
  • 小愉深情款款地
  • 力荐

不知道倒着看会有怎样的体验

10分钟前
  • Vikiconovsky
  • 力荐

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大方向......

14分钟前
  • 大鱼熊掌猫
  • 力荐

“if you want to get succeed,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sh yourself.”我相信上层阶级真正优于其他的,是他们一些品质:远见、勤奋、乐观。有些事家族影响的,有些是教育带来的。

17分钟前
  • 傅里叶级数思考
  • 力荐

AV9 最近播的3集 应该是这个56 up,我虽然没看过前面的系列,但这一季(不知是不是最终季)已足够吸引人。你可以说想出拍这样的片子的主意并不稀奇,但一直拍到现在并不容易,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这个 "剧" 拍的是生命,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21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如果在中国做,可能就不那么客观了吧,真人秀里的人可能会因为有曝光率从而在社会上享有特权,也有很多商业方面的机会吧

23分钟前
  • HL
  • 力荐

现在地球上有七十多亿个人生,记得过好自己的。还有,“别人唯一无法夺走的就是知识”,这句话在片子里重复了两次

28分钟前
  • 吴异.nova
  • 力荐

终于看完了全部8部。最大的惊喜莫过于28岁之后退出节目的Peter带着他的乐队新专辑回归!苏西和尼古拉斯成为好朋友!遗憾的是查尔斯21岁退出后至今不参加。只看这一集也能粗略了解他们的人生,但不看之前的7集绝对无法体会那种世事变迁的感情。真心强烈推荐!希望导演健康长寿,期待2019年的63UP!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里面大部分的人生是:7岁萌14岁丑21欠揍28岁有家庭35岁离婚42岁再婚49岁宽容乐呵56岁坦然。平和谦虚知足感恩的人都夫妻和谐永葆chemistry。虎父无犬子,寒门难再出贵子。

35分钟前
  • LU
  • 力荐

这一集最大的惊喜就是,一个在28岁选择退出纪录片拍摄的年轻人Peter在56岁又重回了纪录片,56岁的他和28岁时一样帅气、迷人、身材匀称,还是乐队主唱! 一个很不赖的乡村乐队,所有的歌都是Peter写的。看完片子我就去买了他乐队The Good Intentions的CD。

37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不论何种无奈、抱负、运气,最终都归于平静。35岁那一集尤其震撼,prime age,事业家庭或一贫如洗,但都脱去了稚气。有些人一生对自己的初心无悔,有人妥协;愿我至少不变成少年的我所痛恨的人。我想像Tony一样,说开始就开始,try everything。

41分钟前
  • 私~川流
  • 力荐

豆瓣有人写说 爸爸去哪儿导演组其实可以借鉴下这个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每隔七年回访下每对父子 应该会别有一番滋味(点赞

44分钟前
  • 陈圆圆
  • 推荐

现在觉得这是恐怖片啊……

49分钟前
  • S/Z
  • 推荐

读书,学习。思考,规划,去做。运动,克制。不枉此生。

51分钟前
  • 麦冬
  • 力荐

乐观与自律,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少所在阶级带来的不利,提高生活品质,俗气点说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谢谢导演,老爷子一定要长寿,多拍几个UP。

55分钟前
  • 雨夜
  • 力荐

年轻时我们奔跑着去追寻什么,年老时便坐着希望生活给你什么。短促的一生,每个时段的人生状态大抵相似。留下些什么,看着由自己而生的事物,欺骗地告诉自己,不枉此生吧。生活像是打开一本烂书,但我读了一些选择忠诚地读完。

59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这节目其实很残酷,但意义非凡。普通人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几个人的一生我用4天甚至几张照片就看过去了。到了晚年,各种回味,尝尽甘苦,冷暖自知。不公平是天然的,寒门确实难再出贵子。对我而言,我想学会珍惜,珍惜亲情和时间,然后,及时努力,莫负年华。人生苦短,这系列将值得我一生回味。9.5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The series began like Zola, but, half a century in, it touches Proust."

1小时前
  • eighthday
  • 力荐

人生七年:1.原生家庭是影响人生命运的绝对因素 2.教育是改变生活状态的主要因素 3.高知都结婚较晚,孩子较少,婚姻更稳定,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下一步该做什么 4.At last but not least,一个女孩,一定不要把婚姻当作人生理想。ps:能跟踪拍摄几十年的媒体👍

1小时前
  • 越鸟巢南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