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乡民谣

HD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利特,马克斯·凯塞拉,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海伦·洪,杰克·奥康耐,里卡多·科德罗,伊恩·布莱克曼,苏珊·布洛马特,詹姆斯·科尔比,麦克·休斯顿,杰克·莱恩,丹尼尔·埃维里奇,吉纳维芙亚当斯,斯坦·卡普,罗丝玛丽·霍华德,乔治·凯特,比尔·韦登,马库斯·蒙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醉乡民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艾美的世界懒骨头小房东美女上错身第二季荒原风云医院里的中国双姝奇缘作家的洞穴杀死你的最爱疯猴灵书妙探第一季壬辰倭乱 1592午夜木兰情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一季民主青年进行曲无敌铁桥三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后篇生死连鬼魅浮生暴劫梨花拉雷手问天何时明初恋2019我怀了你的孩子与海明威为邻三个半小时马永贞决战上海滩曼达洛人 第一季谎话连篇浪花梦之阵鹿角男孩 第一季大红包神秘博士:红宝石路教堂豪斯医生 第一季鼠吼奇谈小医师大玩偶:欢庆10周年木偶奇遇记1940王者天下 第二季函馆咖啡玫瑰我爱你江城故事之局中局蔬菜宝贝历险记眼泪女王特辑

 长篇影评

 1 ) 就这样撒落一地

醉乡民谣,在三月份开始去扫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的时候,这部电影和《她》一样,光是名字就吸引住了我。虽然说实际的英文名字 Inside Llewyn Davis,走近路易恩戴维斯普普通通。我不大清楚我们对外国电影的中文译名是怎么采用的,但根据我的经验是好电影未必有好名字,有好名字的电影往往是好电影。

剧情片中,我向来非常喜欢以人物对白为核心,小人物小故事的电影。像伍迪艾伦电影中的主人公神经质般絮絮叨叨,爱在三部曲这种几乎全是对白的小故事片子,或者是王家卫那种完全贴近小人物的个人情怀的片子,个体在这样的世界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不是成为超级英雄的那种关注,而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人”的关注。从醉乡民谣的内容梗概里,我感觉应该是这种类型的片子。

片子讲的故事很简单,六十年代纽约格林威治村,民谣黄金时代的重要兴源地,主人公勒维恩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谣歌手,坚持追求自己的音乐梦,生活困顿四处依靠朋友的救济才得以勉强果腹,寄宿,流浪,卖唱,寻找着生活的出路,最后又重归原点。

在看片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心理在隐隐作祟,就是对某种结果的期望,期望到了后来主人公出人头地,上演一出丑小鸭复仇记之类的牛逼哄哄扬眉吐气的戏,就像武侠小说一样,主人公人微言轻不受武林高手待见最后扮猪吃老虎的戏码最是令人爽快。看的时候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居然有那么迫切的期望,直到片尾才发现,导演根本没有给出答案,或者说,没有给出你想要的答案,然后我整个人就像走路踩空了一样失落落地傻掉。转眼一想,才发现了
这种期望。而对于这种期望的反思,正恰恰符合了此电影的主题,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

甚是嘲讽,一些人往往对嘲讽,贬低成功学和主流价值观,赞美那种所谓“追求自我和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话信手拈来,什么“这个电影表达了导演对当代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讽刺,对于黄金时代艺术家们追求艺术,坚持追求独立精神的品质的赞美”云云轻浮之语,同时又做着自己的发财梦,成功梦。不得志者未必都是值得敬重的人,因为更多的人虽同样是因为得不到主流价值的肯定和认同,也批判也讽刺也反抗,但实际仍旧是使用他们所批判和嘲讽的主流价值的逻辑,他们的目的只是使自己得到肯定而已。即是以高尚之名,行苟且之事。

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前后呼应的对比,电影开始,男主在酒吧演唱完后出门被揍,淡出,进入回忆,典型的倒叙手法开头,很多外国电影都会用这样的开头。到了故事结尾,到了回忆的节点,电影也交代清楚了男主为何被揍的缘故----在酒吧嘲讽一位老太太的民谣表演。但在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方式处理了这一结尾,在机位角度,台词,人物动作上面做出小小的变动,事件仍然是片头男主被揍一事,在细节上却展现了差异,仿若一个轮回。天呐,这寥寥几笔直接道出了男主命运的循环,整部片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事件,一个生活的小小片段,而是构成了一个生活的全景。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了这个人物的一生,或者说起码是他的年轻时代,潦倒困顿,面孔苍白,病怏怏的神情,被轻视,被可怜,悲观软弱中又是狂妄蔑视和坚定。奥斯卡伊萨克的表演真棒,一看到他的神情你好像就差不多明白了他的性格。在社交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loser,没有话语权,按我们现在的话来形容就是孤僻冷漠之类,所以他要么是软弱的老好人,要么是软弱的沉默者,愤怒不会是常态,悲哀才会成为经久的态度。

而我从片子中看到的,正是无力和悲哀,对于命运和人世的无力和悲哀。不论勒维恩是怀才不遇的金子,亦或是天赋不足的loser。即使毫无天赋,令人悲哀的也是上天赐予了你对民谣坚定的热爱。
勒维恩即使到了最后从芝加哥失败归来,各方人际关系糟糕透顶的时候,也没有展现出一丝丝的愤怒,咆哮,只是坐在桌前对凯瑞穆里根说,我真的累了。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
(而那时候她对他说了全片中唯一一句温柔的话。
简直泪奔!)

人有对于他人认同的需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甚至是人内心非常核心和重要的心理驱动。但如果不巧的是你偏产生了一个和主流价值观念相悖的观念,你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屈从,坚持,抗拒,接纳,寻求归属,追寻自由,反思,茫然。最后将肉体与灵魂奉上,献作真理的祭品,不论化作尘埃,抑或灰烬。这是令人十分感动和敬佩的。勒维恩坚持自己对民谣的见解和品位,对于商业化的意见置若罔闻,这其中渗透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如他的姐姐反问他为何不去寻找一个像样的工作,比如做一个船员,他回答”like Dad?”,父权权威的倒塌或许是他对传统权威不屈从的驱动力之一。

还有一处也特有意思,勒维恩反驳穆里根的价值观念说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就是把人分为两种人的人。这里我表示是悖论啊~这不把自己搞入集合悖论的问题里去了= =。

昏暗的酒吧,民谣歌手,老派的人们谈天说地,狭小的租房,猫,手织深色毛衣,地铁里的目光,邻家女孩的长直发,潦倒的在路上,沙发客,天,多迷人,淹没在时代浪潮里是悲哀,错过的是遗憾,一切都过去了,化作迷人的光影了。

当初大概看了一下内容梗概后,我猜这可能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估摸着看完片后肯定需要看看背景资料之类的影评,但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一部完全不需要看背景资料的人物传记片,正如电影导演科恩兄弟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的解释,本片并不是一个民谣歌手的传记片,而是一曲追忆1960年代民谣音乐黄金时代的挽歌。“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导演说道,这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

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这场民谣浪潮的一份子。 如果你还为片子的结局或是你的处境感到遗憾,读这句话,读十遍。

2014.7.23

 2 ) 失败的突破

    非常感谢豆瓣的最热门影评,不然真的就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描述卢瑟歌手的失败故事。事实上科恩兄弟没有变味,这又是一个带点存在主义味道的科恩兄弟故事,一个“梵高”式的故事,可惜兄弟俩放弃了文本的封闭性,使我这样丝毫不了解民谣的观众完全没有理解到这层意味。或许兄弟俩就没有定位于普通观众,民谣圈或爱好者才是他们的观众,但无论如何,对封闭性的无视使这部电影“失败”了。
       对于一个电影作者,让观众在影院开始前有一个期待是重要的。像科恩兄弟这样个性突出的作者,观众了然其风格和故事特点。以我个人而言,从前期宣传和观影经历,我期待看到一个有关民谣歌手的黑色或存在主义故事。但对于这部电影,这个期待或者背景远远不够。我完全不了解1961年是民谣复兴的前夕,完全不了解组合是那个时代的滥觞,完全不了解独唱是那么不合潮流,我甚至不知道片尾的那个歌手是鲍勃迪伦。对于背景的无知造成了我对片子主题理解的巨大偏差,主人公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卢瑟,但更是一个逆流而上的英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歌手,但更是一个坚持理想的斗士,主人公是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更是一个牺牲在复兴黎明的先驱。而这一系列理解的偏差皆在于观众背景知识的缺乏,但我认为还是作者对故事文本封闭性无视造成的。
        故事并无高下之分,也没有真假之别。观众期待一次有所感的观影体验,但这个体验要在两小时内实现,不需要事先做功课,事后上论坛。所以文本的封闭性保证了即使缺乏背景知识,观众仍然听懂了作者的话,仍然能有效地移情于主人公。交代背景是作者的功课,而这一次科恩兄弟显然没有在这方面及格,甚至显得毫无诚意,拒人千里之外。现代电影或多或少都有点突破文本的封闭性,譬如各式各样的致敬,各式各样为粉丝准备的彩蛋。但这些对于影片的整体把握并无大碍。而科恩兄弟这次的作业似乎越界太多,以至于无背景观众完全无法理解其中机场戏,譬如主人公无法忍受老太太为他和声,譬如经理完全被主人公歌声打动但还是认为他不赚钱。有了背景知识我们当然知道原来那个时代组合是大势,但恕我孤陋寡闻,一个1961就指望我这样的观众了然全局太强人所难。作者应该有所交代。
        回到科恩兄弟个人风格,自严肃的男人开始,兄弟俩似乎对浓烈的个人风格有所抑制。超现实场景和黑色幽默在渐渐减少,影像风格上也收敛很多,巴顿芬克中那样浓烈的色彩不复出现,提喻或是比兴式的开头小段在这部影片中也没有了。这部电影中,只有那个让人讨厌的胖子让你看到了科恩兄弟的签名。但科恩兄弟一以贯之的存在主义主题依然没有改变,而这一次兄弟俩似乎异常温柔,我们感觉到作者对主人公充满赞许的爱意和怜惜,而不是如缺席的人或是巴顿芬克中那种嘲讽的感觉。总而言之,没诚意,欠雕琢,但依然很科恩。

 3 ) 失败的人和时代的挽歌——电影《醉乡民谣》解读

         失败的人和时代的挽歌——电影《醉乡民谣》解读
                                                                   魏 丹
       作为独立电影人的科恩兄弟,导演了一部与众不同的音乐片《醉乡民谣》,不仅延续了他们的一贯风格,更赢得了2013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这部电影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现出科恩兄弟的独特风格和高水准, 科恩兄弟的电影既有商业元素的标志,又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他们的作品同时具有的娱乐性和深远性使得电影难以解读,然而其作品却总是在关注普通的民众,《醉乡民谣》是科恩兄弟电影作品中非常独特的一部。
一、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科恩兄弟的电影常常讲述失败者的故事,伊桑曾坦率地认为“事业到后来很容易就会变成职业。当你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崭新且令人激动的。这种感觉一去永不返,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你开始踏出第一步,一切就都在走下坡路。
       影片《醉乡民谣》中的主角卢恩就不是一个励志的成功人士,而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电影中卢恩的生活困顿落魄,他寄宿在朋友的沙发上,靠在酒吧演唱谋生;甚至他事业也没有起色,录制的唱片无人问津;他甚至要借钱度日,片中他爱的吉恩对他的评价也非常糟糕,和他的对话满嘴脏话。电影的开始是卢恩在小酒吧演唱完一曲,就在漆黑的后巷被狠揍一顿。随着电影的展开,这个小人物尝试着做出改变,他经历了一次从纽约到芝加哥的旅行,最终无功而返。这个有些才华的民谣歌手生活中处处碰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倒霉蛋和失败者。
       整部电影中隐藏着一类卢恩一样的失败者,这些人和卢恩又构成了强烈的对照。首先是吉姆和吉恩,这对男女二重唱既是和卢恩一样的民谣歌手,又是卢恩的朋友,他们同样靠在小酒吧演唱为生,但又与卢恩有有明显不同,在吉恩和卢恩的一次争吵中,吉恩指出了差异,相比吉恩和吉姆一直在努力进入主流音乐圈,卢恩拒绝成立组合,也相当排斥演唱流行歌曲,从吉姆创作、录制歌曲《Please Mr. Kennedy 》中可见一斑。其次是并未出场的麦克,麦克是卢恩曾经的搭档,电影中没有交代他的死因,我们却可以从他们曾经合作的歌曲《If we had wings》中明白,麦克也是一个有志青年,因为承受不了压力和理想的破灭而跳下华盛顿大桥。而麦克的死亡也给卢恩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不仅是组合的破裂让卢恩的歌手生涯变得日益艰难,他无法进入主流音乐圈(60年代十分流行组合音乐人),而且带给了卢恩巨大的精神打击,他在演唱歌曲时,拒绝朋友莉莲哼唱麦克的合音部分;也拒绝再一次成立组合。这些围绕在卢恩身边的人物构成了一个时代里的底层艺术家的缩影,影片的背景是60年代的美国,正是民谣黄金年代的前夜。由此来看,卢恩对音乐的坚持是那个年代里一群人对音乐的坚持,卢恩的失败也映射了一群人的失败,这才是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卢恩的人物原型是60年代民谣歌手戴夫•范•朗克,但电影却不是民谣歌手的传记片,电影中卢恩的失败就有真实情况有出入。卢恩的失败可以看作是命运的偶然,他在芝加哥面试失败,又失去了一炮而红的机遇;也是命运的必然,卢恩尝试妥协成为一名水手(这是之前他非常看不起的职业),但命运最终没有让他得偿所愿,他没有成为水手,而且连身上仅有的钱也没有了。兜兜转转之后,卢恩又回到原点,继续在小酒吧唱歌。
二、电影中特殊的符号
       电影里除了剧情发展需要的角色之外,往往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角色,他们承担的是一种象征意味。
       首先是无处不在的猫。电影有趣地将卢恩的挣扎、抗争投射到猫的身上,所以片中出现的猫和卢恩基本上是异质同构的。刚出场时,猫从卢恩开门的瞬间溜走,就已经暗示卢恩试图冲破现状;紧接着猫从消防通道彻底逃走,之后卢恩开始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寻梦之旅;卢恩返回纽约时撞上一只猫,车上残留的鲜血暗指着卢恩抗争时付出的代价。在夜色中,卢恩与猫凝视的一瞬间完成了二者的同构,猫就是卢恩。影片中卢恩抓错的猫暗指卢恩的迷失;走失的猫最后又回到了教授的家中,预示着经历过一番头破血流的抗争后,卢恩再一次回到到原来的起点。由此看来,猫其实就是卢恩的隐射。有趣的是猫叫做尤利西斯,这个名字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这部史诗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罗马名尤利西斯)在特洛伊战争中取胜后及返航途中的历险故事,奥德赛经历了十年漂泊,最终和家人团聚。电影中这只猫从走丢到回家,借鉴了这部著作,又将这样的流浪赋予了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意义。
       其次是卢恩前往芝加哥的路上遇到的两个人,爵士乐手罗兰•特纳和演员约翰尼•菲伍。罗兰•特纳对卢恩的不屑与嘲讽、约翰尼•菲伍对卢恩的冷淡都象征着同时代人对民谣歌手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罗兰•特纳的一段话,“不管我做什么,就是无法成功,我简直就是一事无成。我的人生就是一盆狗屎。我不清楚自己如何制造出了这样一盆狗屎。” 其实爵士乐手罗兰•特纳和演员约翰尼•菲伍也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他们的存在验证了一个群体的存在,而他们俩在卢恩逐梦途中消失(罗兰•特纳倒在厕所,约翰尼•菲伍被警察带走),都预示着这趟旅行的结局。
三、电影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可以看出导演的拍摄意图,科恩兄弟擅长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人物情绪,凸显主题。
     《醉乡民谣》中常用特写镜头对准人物面部表情,配合大面积的明暗对比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在电影开头,声音先行,紧接着是话筒的大特写,镜头平移后,卢恩的头部特写占据右边屏幕,灯光只照亮卢恩的半边脸,随着镜头的微晃和主角身体的自然晃动,明暗不断在卢恩的脸部变化,传达出主角内心的微妙情绪。紧接着镜头拉开,我们发现卢恩正在一个灰暗的小酒吧演出,狭小逼仄的小酒吧里各色人物出于一种阴暗浑浊的画面中,使得在舞台上的卢恩身上具有明显的孤独感和与人群的疏离感。
       还值得一提的是,《醉乡民谣》巧妙地运用音乐来推进剧情的发展,音乐的功能在于给人物不同阶段的情感做铺垫,让观众能够进入角色的心理世界,呈现出特有的张力。片头歌曲《Hang Me, Oh Hang Me 》中的压抑和无奈,《Please Mr. Kennedy》显出的搞笑和不适。其中也有例外,在号角之门演唱《The Death of Queen Jane》时,导演将镜头缓慢地推进,人物的情绪也随着音乐慢慢展露,当观影的期待着卢恩将实现命运逆转之时,音乐巨头巴德•格罗曼斯面无表情的形象占据了整个屏幕的正中央,卢恩并没有成功,这是电影最直接地展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情绪与现实的反差不仅仅是故意为之的黑色幽默,更传达了对主角命运的调侃和反讽。看似卢恩的失败来自现实的偶然,但影片最终都将失败归结于命运的不可预测和必然,《Please Mr. Kennedy》的大红并没有给卢恩的人生带来转机,就如同命运对卢恩的玩笑,让他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一无所有。
       电影的构图也配合着人物的发展,科恩兄弟的电影似乎特别钟爱狭小的空间,例如卢恩在敲开吉恩的房门时,卢恩出在画面的中间,画面中狭长的走廊和两旁的门构成了一个狭窄局促的三角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卢恩窘迫现状的写照。约翰•古德曼饰演的罗兰•特纳用庞大的身躯占据汽车的后座,都具有象征意义。电影中不时出现拥挤的酒吧、狭窄的走道和逼仄的车内,也不同程度地展现卢恩的生存空间,也揭示电影的主题。
四、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是同一个场景——卢恩在小酒吧演唱之后在后巷被陌生人揍了一顿,然而这绝不能看作是一种重复,从内容上说,开头并没有完整地交代卢恩被打的原因,从而给观者设置了悬念;从形式上说,这样的安排十分完整地展现了卢恩人生的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环形结构,卢恩从不满现状到出走芝加哥,最终又回到小酒吧;从主题来说,这样的圆形结构其实隐射了一批卢恩这样的失败者,在挣扎徘徊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从来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喜和命运。
       那么卢恩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电影故事表面是卢恩的一次人生历程,其实这又是一次芸芸众生要经历的生命历程。科恩兄弟电影中常常出现的命运之手总是折磨着这些底层的小人物,电影更应该被看作是对命运的解读。《醉乡民谣》的主题跳出了反映创作个体的悲喜这个狭小的圈子,而具有广泛的指涉意味,卢恩的失败和孤独更是一种广泛意义上命运。卢恩的挣扎和失败,是一种无意义的虚幻运动。卢恩的人生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比如搭档麦克的死亡使得组合被迫解散,比如卢恩放弃了歌曲《Please Mr. Kennedy》的版权,结果歌曲大热等等。但卢恩的失败又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既有卢恩的个人因素——他的不愿妥协,也是大时代的背景使然,整部电影笼罩着一股浓浓的怀旧情绪(画面的灰蓝色基调),这部电影既写出了一群人,也写出了一个时代;既有个体生命的伤感,也有时代的感伤。在广阔意义上去关照个体的人生和生命,才能获得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作者,谢谢。)

 4 ) 民谣里没有醉乡的浪漫

影片结尾,当远景中的鲍勃.迪伦吹着口琴唱起《再见》( Farewell),Wendy和我异口同声:“这不就是我们沙发客的故事?”我是在闲逛到鹿特丹时,从沙发客网站Couchsurfing上认识的Wendy,一位平日在库尔德地区研究民间音乐的荷兰人类学家。

相比我们这些拘谨礼貌的陌生沙发客,《醉乡民谣》的主人公 Llewyn Davis可谓是支有人爱有人厌的流浪猫。在电影故事时间的一周内,他不断从熟人的沙发滚到陌生人的沙发上,身边甚至没有可供其谋生的吉他,而只有一支帮人照料又随时溜走的猫咪。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状态实在糟透了,搞大朋友老婆肚子的事实也实在窘透了,就连家乡纽约和希望之地芝加哥的天气都和他作对,一场大雪后,廉价鞋子泡满脏水的感觉实在狼狈透了。好不容易来了个配唱机会,走进录音棚弹了一曲《求求你,肯尼迪先生》,“这是谁写的烂歌?”身边主唱尴尬道:“我写的……”那么,今晚方便去你那住一晚吗?

Llewyn Davis,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文青。如果你曾有过摇青岁月,他就是你在鼓楼东大街吃烧烤时,凑上来蹭一碗面喝一瓶啤酒后匆匆赶末班车的“好哥们”;就是你在五羊新村出租屋里沏茶招待一番后,临别时顺走一包烟一根吉他背带的“好兄弟”;甚至可能就是曾经屌丝或者继续屌丝着的你。

可别指望好心的好莱坞能给他一个命运大翻转,科恩兄弟笔下的人物鲜少给你荡气回肠的童话。《老无所依》里老警长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不再关心逍遥法外的杀人狂魔;《大地惊雷》里的老牛仔抱着小女孩瘫倒在荒原上,绝望呻吟出“我老了”;《醉乡民谣》的Llewyn Davis未老先衰,跟着几乎老死在加油站厕所的经纪人和一言不发的诗人司机,白跑了一趟作为救命稻草的芝加哥,又空着口袋回到植物人老爸的病房前,弹唱一曲后,老爸有了反应,却居然只是尿裤子。电影英文原名《 Inside Llewyn Davis》压根没去暗示什么“醉乡”的浪漫,而只有毫无命运大扭转奇迹的残酷现实,总得有些人实现不了美国梦吧。

就连电影中最动听的那曲、来自故事原型Dave Van Ronk的民谣《吊死我吧》(Hang me oh Hang me)也没一丁点小清新的温暖气息。19世纪的黑色英国叙事民谣扼杀了1950年代的美国牛奶砂糖猫王式歌谣,却没有让Van Ronk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反战、叛逆的“好时代”却让影片结尾初次登台的鲍勃.迪伦赶上了。而作为其老师的Van Ronk却以Llewyn Davis的身份,被科恩兄弟假设在酒吧外被他人打倒在地。

去年3月在纽约时,我曾拜访过这家名字更换了多次的酒吧,台上的乐队操着班卓琴唱着热闹的美国乡谣,兴奋的主唱站到架子鼓上高呼:“我实在热爱自己,每个早晨都要念着自己名字打飞机”,或许又是一位怀才不遇的Llewyn Davis

 5 ) 请给喵酱一个奥斯卡金毛奖和金球毛线团奖好喵!

演员
喵酱绝壁是电影核心演员!神演技!销魂的背影,深邃的眼神,灵动的身子,炸着一身黄毛从碟子里舔牛奶的时候,下面的费城大婶们的心全都化在一起不分彼此地“aww”出声。

我觉得这个选角非常成功。选角的成功是票房的重要保证,要知道大婶是文艺片夺么重要的一个观众群!抓住了大婶的心!你们就抓住了一切!
这是电影的灵魂!神来之爪!

咳咳……什么你们问其他的演员嘛
伊萨克叔表演很好呀,就是一个活活的卢瑟。活脱脱。人穷没前途还忍不了嘴贱高能吐槽体质,那种“明知说了就会死欲言又止然后还是忍不了嘴贱死就死吧”的心情掌握相当到位。还有芝加哥鞋子被雪弄湿了,在桌子底下偷偷脱鞋取暖的时候,当时瞬间觉得叔的表演天赋都长脚上了……

穆里根演起小婊子来也很有长进,华盛顿广场郑重讨论要钱堕胎的时候十分像回事。祝她早日脱离小白花角色。

古德曼老爷爷不说了,给别人一条活路嘛。

设定,场景什么的:
明目张胆给纽约写情书简直太不要脸了,1号线开过79街66街哥伦布圈圈还都给站名特写。60年代格林威治村真是令人向往……客厅睡满了流浪歌手呀,路上跑着哼哧哼哧流线型的汽车还有路上的老式风衣帽子大雨伞……还有不要对上西区友善的中产阶级这么刻薄嘛。大家连猫头鹰形状眼镜框架都一样是要作死嘛。

与此同时芝加哥=一脚一泡脏雪冻成傻逼躲在火车站还被警棍赶的鬼地方。导演这样真的好么……

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了:

活学活用摄影自拍技巧:
其实我觉得里面歌儿都挺好听的,可是为什么乐文呆维斯一出来挠琴,大家都觉得立刻从卢瑟变身音乐小王子?
当当当!我研究了半天,答案就是一定要暗背景加侧脸自然光,慢镜头进出丫!只有一边脸,四十五度角光,气质蹭蹭长十斤没商量。
千万不要用头顶日光灯,除非追求的是“嗷嗷肯尼迪先生不要把我送到嗷嗷外太空的”蠢萌效果。

音乐方面:
我啥也不懂,所以这方面就坐听各大神追本溯源,听的感觉心里有什么东西挠啊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遏制不住想回家挠琴的心情!
But poor Queen Jane beloved lay cold as the stone
Lay cold as the stone
渣男其实也想着他的没出世的孩子好嘛(我觉得圣母病又犯了)而且天然呆的特洛伊唱起“俺离老家五百里来路漫漫哎”也好可爱。

还有啥:
我觉得这个片子基本可以算是弗朗西斯夏的姐妹版(兄弟版?)弗朗西斯爱跳舞,大维斯爱唱歌。都是写大纽约的小卢瑟。当然我们乐文更加卢瑟一点。其实卢瑟都深深地渴望有朝一日变身买得起房堕得起胎的社会精英的。好歹渴望一个卢瑟不用蹭沙发的大同世界。但是世界上要是全是精英,想想多无趣呀。想想我大纽约,有那些撞南墙撞到头破血流还是贼心不死的不靠谱青年在晃荡,其实就挺好的。

房价:
布鲁克林那时候一栋房子只要115K!
请允许我做一个悲伤的表情!

最近片儿真是多啊!冬天放假回来就像饿成傻逼猛然发现冰箱里屯了好多好吃的一样!幸福来得好突然!

 6 ) Inside Everybody!

忽然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也许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前程如朝霞般绚烂
也许,永远没有那一天
成功如灯火般辉煌
也许,只能是这样
攀援却达不到峰顶
也许,只能是这样
奔流却掀不起波浪
也许,我们能给予你的
只有一颗
饱经沧桑的心
和满脸风霜

大多数的我们大概活在这也许的可能性之中,而我则是确定无疑的活在这可能性之中。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命运,其实慢慢想想,自己也许,已然灿烂。

 短评

主角的命运各种失控,其实有点【冰血暴】的意思,但碍于是部关于loser的民谣小清新,这些恶趣味的东西顶多让人觉得是命运的玩笑,也凸显了坚持梦想这一路上现实的残酷和生活压力。出入意料的各种小黑色的转折,但留白式的处理也没改变主角之后的动作,反而开放式的处理相当的欧式文艺片。★★★★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打光实在太过温柔。给所有曾经或正在被生活击倒的人。生活是个泥潭,我们都身陷其中,没有光辉高潮和灿烂结局,转了一圈什么都没有改变。地铁一站一站行进也是流浪,真高兴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9分钟前
  • Line
  • 力荐

猫像是Llewy自己的生活轮回,带回的猫和Llewyn一样寄人篱下;跑丢又追回的猫却不是原本那只——为交堕胎费放弃版税,结果一事无成;撞伤野猫——先后被两个老板婉拒;跑丢的那只自行回家——轮回。猫叫尤利西斯——希腊神话中漂泊多年的尤利西斯,与Llewy划等。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歌好听,中二病部分自行跳过,酒吧老板的名言“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ean,有人来听歌是想睡jim”简直可以裱起来送给婷婷君,嘻嘻。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没有在深夜后巷被人狂揍,不足以谈音乐、文艺跟梦想啊。在一个谁都可以尽情挤兑、开涮甚至直接否认文艺青年的时代,看这样一部的电影,真是对大家都好啊……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如果一首歌不像是新的,也永远不会变老,那就是民谣。

22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力荐

生活一团糟 犹如那看起来无尽的寒冬之旅 但当他一开口 天都亮起来了

23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这个精致小品,不是奥斯卡的喜好,却是影迷心中的佳酿,散淡平和的情绪和失败民谣歌手刚刚合适。即便这样,科恩兄弟还没放弃一贯的黑色标签,往返芝加哥在路上这一段真有神秘主义气息,雪夜开车就是一首诗的质感,灵魂出窍一般的意境,而那神出鬼没名叫“尤利西斯”的猫就是歌者的灵魂。

2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我想变成一只猫,和这个loser歌手结伴同行,一起缅怀一个逝去的民谣时代——哪怕最后走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温柔而又冷冽的科恩兄弟,将音乐路上的苦趣一点点抖落出来,那种感觉就像行走在雪开始融化的都市,泥泞中传来乍暖还寒的气息。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柔光把电影里的每个人都照得好美,Llewyn放弃了三只猫,两个孩子,一个女人,甚至连最后的梦想都要放弃,这样的loser最后在循环往复中原步踏地,却依然为他的坚持心酸难过,谁都有失意的时候不是吗?音乐很美很享受,电影总觉得还少了点触动,四星吧。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民谣一分钱也不care。片子看得堵人心口。那双跳过雪后,湿叽叽的鞋子,妈的真像穿上也受罪,脱下又太冷的,尴尬得要死的人生。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科恩兄弟已把整个电影拍成了民谣,那种年代的香醇,过目即醉,无可救药。

4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撸了几十遍预告,听了两个月原声,换剧照当桌面,心里早就对电影有个自己的大致形象,醉乡民谣四个美好的字眼,和真正看到的这部片子如何都不重要了。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开场即抓住人,一秒之内沉醉于那些音乐,美到想哭,给前半小时5星。后面的剧情没有提升乃至一路下滑不痛不痒,好听的歌少了,最抢镜配角的那只猫也不见了,又只能给3星。综合一下,加上之前歌曲印象分太深,还有年度最佳开场,以及《Five Hundred Miles》,4星差不多都是音乐的作用。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看完赶紧拍拍衣服,免得沾上一身穷气

4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深夜有人在街上大笑,纽约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你在好几英里外都听得见笑声,你会觉得那么孤独,那么沮丧。他妈的金钱。他妈的爱情。到头来它们总会让你难过的要命。——塞林格

5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一曲失败者之歌。整部片子形成一个失败者的轮回,从头到尾,仍在原地。并不励志,也不会有什么太深的东西。这大致是说,在那个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怀揣有梦想,并为梦想奋斗过,可惜,最终他们失败了。很舒服的音乐,又间有科恩兄弟的冷幽默(可补入很多男主的内心吐槽)。很舒服的电影。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科恩兄弟用一个有才华的loser永远是个loser的故事让我回到了此前一直纠结的选择之中,他没有用坚持梦想做自己的烂俗蒙蔽你,也没有用认清现实的故作成熟打压你,只是用一首首溢满人心的民谣,一个个猫眼里快速掠过的站名,让主人公回到原点带着同样态度唱同一首歌,讲同一个笑话,告诉你选择没有对错。

6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Bob Dylan时代的前夜,有一个唱民谣的loser抱着一只叫尤利西斯的猫,从纽约到芝加哥,东奔西走,碌碌无为。科恩兄弟在遍地励志的好莱坞讲一个loser的故事,不是说多可悲,而是说既便是loser,也有人这样可爱可恨有情怀地活着 #年度最好听电影 “余音绕梁”#

1小时前
  • davekozg
  • 推荐

非常独特的“拍了等于没拍”的,无法定位的电影,神秘的环状结构很科恩,其余彻底颠覆。有后劲,有诗,难以描述。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