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

HD中字版

主演:伊佐尔达·伊兹维茨卡娅,奥列格·斯特里仁诺夫,尼古拉·克留奇科夫,Nikolai Dupak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四十一 剧照 NO.1第四十一 剧照 NO.2第四十一 剧照 NO.3第四十一 剧照 NO.4第四十一 剧照 NO.5第四十一 剧照 NO.6第四十一 剧照 NO.13第四十一 剧照 NO.14第四十一 剧照 NO.15第四十一 剧照 NO.16第四十一 剧照 NO.17第四十一 剧照 NO.18第四十一 剧照 NO.19第四十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四十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浪涛拍打着海岸,一支红军的幸存部队从里海岸边向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从死亡的包围圈里冲出重围的有23名战士和政委叶夫秀柯夫。他们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她是神枪手,弹无虚发,她的死亡簿上已经有40个白军了。一天夜里,他们架起了篝火,正躺下宿营的时候,忽然听到骆驼队的蹄声自远而近,玛密特卡叫醒了政委。政委命令大家从四面围上去,不得把骆驼打死。他们和骆驼队的哥萨克兵交火激战,一个白匪军官躲在骆驼后面朝他们射击,玛留特卡放了一枪,满以为准能打死这“第四十一”个,谁知未中。那军官从骆驼后面伸出一把挂着白手帕的刺刀,成了这支红军部队的俘虏。白匪的这些骆驼是由吉尔吉斯村民牵来的,那个吉尔吉斯老头把骆驼牵回,政委征用了其中的一半。红军战士们从白匪中尉身上嵌着的一个暗兜里搜出一份文件,文件证明这个军官姓戈沃鲁哈一奥特洛克,是个近卫军中尉,他被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委派为驻邓尼金的里海东部政府全权代表,他负有秘密使命,要向德拉琴柯白匪将军面陈。政委试图让其招出秘密使命,但他缄口不言。政委决定把他押到司令部去审问。政委把看管这个重要人犯的任务交给了冯留特卡。  玛留特卡发现这个俘虏的眼睛澄蓝澄蓝的,和海水一样的蓝,她几乎都不敢看他的眼睛,这双眼睛撩得她心慌意乱的。但她立即记起了自己的任务是严加看管,于是便用骆驼级绳捆绑他的双手,连睡觉也不给松绑。当天夜里,那个吉尔吉斯村民乘哨兵丘皮尔柯失职睡着的时候,把骆驼悉数牵走,还杀死了看管骆驼的战士马满库尔。风雪交加,这支幸存的红军部队在沙丘上走着。只剩下11个人了,其余的战士在这艰险的路程上已一个个倒下。只有一小锅水了,他们传递着一人喝一口。行进的队伍排成单行在盐碱地上走着。一个人倒了下去,战士们忙拥上去抬他,画面上立即化出一个坟堆,坟顶上插着用盐木枯枝做成的十字架。战士们艰辛地走过了大沙漠,沿着阿拉尔海岸走去,他们来到一个吉尔吉斯村落。村民们招待他们饱餐一顿抓饭。吉尔吉斯姑娘阿尔腾挪对白匪中尉仅剩下的一个肩章发生了兴趣,玛留特卡伸手扯下中尉的肩章给了她。  吉尔吉斯帐篷里烧着火盆,战士们都睡了,马密特松在阿尔腾娜给她的一张纸上写诗。中尉好奇地想听听她写的诗。玛留特卡念了一段,诗中描绘红军如何同哥萨克作战。中尉称赞她“感情丰富”,建议她以后好好学习,冯日特卡盼望能进学校学习作诗。她突然关切地问中尉:被捆绑着的手是否很痛?  她让中尉起誓决不逃跑之后,替他松了绑。红军战士离开了吉尔吉斯村庄继续上路,他们在海岸上发现一条被大风吹来的渔船。政委让战士们把船修好,决定派玛留特卡与两名战士押着中尉从海路出发去司令部,自己带领其他人沿海岸步行前进,以便沿途招募新兵。  他嘱咐玛留特卡不得让这个俘虏逃走,否则以军法论处,如遇到白党,不能把活人留给他们。  渔船出发了,中尉拿着胶,他过去有私人游艇,其他的人还真不会驾船!  玛留特卡里着海水,又望望中尉的眼睛,不禁叹道:“天啊!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海上起风了,乌云遮天,疾风阵阵,巨浪把两个男战士卷入海中,海水灌进了船舱。中尉吓得划十字,浪涛抛掷着小船,船被冲到了一个孤岛上,均留特卡和中尉着陆了。他们走到一个板房鱼仓里,设法点上了火,用鱼作燃料,坐在火旁烤供湿衣服。中尉冻病了,说起了呓语,把玛留特卡称作《鲁滨逊飘流记》中的”礼拜五”。玛留特卡到海边的船上去找吃的,谁知船已不见踪影。中尉昏睡不醒,玛留特卡细心照料着他。他醒后感激不已,认为她“比保姆还好”。他要抽烟,这位女战士把写诗的纸给他卷烟,她还告诉中尉:俘虏他的时候,她就感到他的蓝眼睛对女人来说太危险……玛留特卡在海边发现了一所有玻璃窗、有炉子的渔民小屋,他们就从板房往小屋里搬家。玛留特卡背着大袋,提着小包,生怕中尉累着,只给了他一个小背兜。他们意外地在小屋的床底下找到了面粉、一大米。中尉夸奖这位女战士能干,没有她,他早就活不成了。玛留特卡只盼着两星期后,渔民们来运鱼时能救他们出去。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尉老管她叫“礼拜五”,于是,中尉给她讲了《鲁滨逊飘流记》玛留特卡听得都出神了。她奇怪中尉怎么知道这么多故事,中尉说他过去是研究语言学的大学生,生活优裕,在彼得堡的家里三面墙都摆着书柜,中尉因病后体虚,不能多说。玛留特卡怜惜地吻他的脸颊,他也吻她,他们相爱了。  俩人在沙滩上追逐,陶醉在爱情中。兴尽优来,他们躺在海滩上,各想各的心事。中尉担心自己的美好年华在这愁煞人的大海中虚度。玛留特卡则思念着战友们。中尉不以为然地奚落了布尔什维克的真理,两人发生了争执,玛留特卡打了中尉一记耳光。中尉终于主动求和。他们虽然还在相爱,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迅然不同。玛密特卡在这里已难以忍耐,她盼着渔船来,要是三天后渔船还不来,她就要朝自己的脑门开枪了。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条帆船,两人都挥舞着手臂雀跃起来。一只小划子离开了帆船,划子上坐着几个白匪军,中尉欢呼着跑入水中。玛留特卡一再夺其站住,他却继续在水中奔跑。玛密特卡犹疑再三,终于放了一枪,中尉停止了奔跑,慢慢倒了下去,他终于成了她格下的“第四十一”个。中尉躺在海水里,玛留特卡奔过去,把他的头紧紧地抱在怀里,哭喊着:“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鲜血映着蓝蓝的海水,浪花拍击着海岸……扬帆小型事故免费赠品世界奇妙物语 25周年秋季特别篇 电影导演篇家庭2019神月大陆蜘蛛侠3X陷阱英雄地之小刀会古山子:大东舆地图星落凝成糖霓虹声梦关于伊丽家有仙妻神奇2013将军日记肌肤传教士第二季职场攻心计女人的抗战柔道龙虎榜(国语版)不可告人20248天:往返月球惩罚者嗨,妈妈!阿亚潘和柯西(英语版)三毛流浪记1949十五贯排爆手无赖勇者的鬼畜美学通灵车教京都人的秘密欢愉~BLUE修业中~燃情之秋~关机 (国语版)史努比秀第三季骷髅山奇谭名姝第一季半年快乐我是女人中央公园谈酒说爱聚宝盆

 长篇影评

 1 ) 看“人性”三部曲之一《第四十一》短感

    画面构图极美,运动镜头少。
    强健英勇的女战士,出身贫寒,会照顾人,被男人的美和学识所吸引,但也坚定地追求着真理,徘徊在女人和革命战士的角色之中;高贵英俊的中尉,有学识,有吸引女人的气质,爱女人的坚强善良,无奈上战场,渴望安宁幸福的生活。
    影片利用蒙太奇手法,大海波涛汹涌代表男人病情严重头脑不清,海潮轻拍沙岸表示在女人精心照顾下男人渐渐平静好转,爱情开始时大海温柔摇荡配上浪漫的音乐,仔细听那和着涛声的哼唱却也悲哀,暗示着由于阶级不同思想不同两人最终无法幸福美满在一起的结局。最后关头,女人望着男人跑向船的背影,阶级思想冲向脑顶,女人瞬间化为革命战士,忘掉男人是她爱人的身份,将这个白党一枪毙命。男人悲伤的回眸才让她猛然醒悟,哭泣着拥抱着她的爱人,呼喊着离去她的蓝眼睛......

       红军和白党,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集体,我并没有看出哪方正义哪方邪恶。红军为了自己存活,为了革命要抢哈萨克人的生活支柱骆驼,白党为了搜人烧毁人的帐篷,开枪逼问。
    其实女战士和中尉都是向往和平的,最终理想是一样的。但由于女战士过去受尽欺辱,因此坚定地要打了胜仗,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才肯享乐,鄙视中尉的独自享乐,将这种思想视为白党阶级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中尉过去生活幸福,他被莫名卷入战争,他不明白战争的意义,不知道战争是为了什么,他现在只想回到过去的状态。因此痛恶女人想继续斗争的想法。
    战争是可耻的,并没有为正义而战之说,因为引发战争的根源就是罪恶的,罪恶种子开出悲剧之花。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做不到拯救他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向上帝发誓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剥夺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力。不播下罪恶之种。
    愿来世你们能在和平的世界里相爱。


 2 ) 当信仰超过了爱情

要了解这部电影需要了解一下电影所处的时代背景,电影中的女主来自红军,男主来自白军,那么,什么是白军和红军呢?

简单的说,红军是革命军队,白军是反革命。苏联红军是由列宁和托洛茨基一手缔造的,主要的组成成分就是工人、农民和沙俄旧军队中觉醒的革命士兵;白军,苏联建国初期1918年-1920年间的内战中反对苏联共产党的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军国主义者、自由民主分子和温和社会主义者组成,与苏联红军对立。从组成成分来看代表的利益是非常鲜明的,红军的组成过去就是被压榨、被剥削的那部分,白军代表的是现有有产阶级,所以电影中的女主出身低微、热爱诗歌却没有上过学、满怀革命热情,而男主则是很鲜明的有产主义的享乐分子。在这一基础上去理解电影中的两人的情感走向就不难理解了。

电影的一开头就是红军击灭了一小队白军,女主角神枪手正打算射杀白军将领男主时男主摇白旗投降了。作为战俘,女主担任起了看守男主的责任。在将男主押往目的地的途中两人逐渐了解彼此,男主得知女主热爱写诗歌,女主喜欢男主拥有迷人的蓝眼睛,而这一切还只是互相欣赏而已,直到他们在海上发生海难,两人漂泊到一个孤岛。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没有敌我、没有阶级对立,两人的情感迅速升温,最终爱上了彼此。然而同住在一个地球村上,没有哪一片荒地是孤立存在的,海面上出现了一只船,原来是白军的船队。男主欣喜若狂的抛下女主向船只奔去,女主最终是信仰战胜了爱情,她举起枪瞄准了男主最后射杀了男主。

面对这样的结局,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时代命运的悲剧,不是个人、革命、立场的悲剧。在那个战争时代背景下,没有人知道自己做出的选择到了明天还会不会是正确的选择,当下那一刻做的都是关乎自身利益的选择。

有些人说女主被洗脑了,我极其不赞成这样的看法,能这样想的人我倒怀疑你是不是被洗脑了。电影很直接的告诉我们女主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民,她没有上过学,写出来的诗歌甚至被公子哥男主嘲笑,最后还被男主骂粗鲁,可这是她的错吗?并不是,不管哪个时代最底层的人都是悲苦的,更别提那个战争时代,而她为了自己的自由加入了有同样信仰的团队并坚守这样的信仰,你还觉得这样的人是被洗脑?我倒是很佩服女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能力超群,比如枪法如神,野外生活能力强,要知道他们能在孤岛上存活靠的就是女主强大的生存能力,而这一份能力则是底层人民与生俱来的,而不是那位来自上层社会公子哥所能的本领。电影的最后,女主射杀了奔向白军的船只,他是义无反顾的,连问都没问女主,奔跑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下女主,要知道那可是白军的船,当他们知道这里有个杀死过他们几十个人的红军,他们会放过她?电影开放式的结局并不能掩盖女主的悲剧命运,不管如何,白军上岸的那一刻起死神就已经开始靠近她。

对于男主,虽然很不喜欢这种有产阶级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那也是他所处阶级造成他那样的想法,有能力躺平的谁还会去拼命呢?在那个战争革命时代,他想到的并不是去战斗,为自己、为他人、为后人做战斗,他想到的却是享乐,甚至想带着女主去他的别墅安居乐业,且不论雪崩之下容不下一片安全的雪花,他本来就是一名将领,即便他没有杀过人,他带领的军队没有杀过人?身处江湖的人能退得出江湖吗?当他看到友军的船队时,他甚至都忘了这个救过他一名并且还和他深情款款的敌对女人。

生活在和平年代很庆幸我们不用去做那样生死的选择,女主选择了她的革命事业,没有错,男主选择了他现有的安逸享乐,也无可厚非,两人都没办法说服对方同意自己。女主用枪射杀了她的爱人,反倒是一种保存爱的方式,因为她很快也会被敌军绞杀,即便没有如此,离开孤岛回到战场,立场不同、选择不同、追求不同的他们终究也是会分开的。

 3 ) 《第四十一》:革命年代的诗与真

《第四十一》的开场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场景,同时伴以旁白,“虽然这个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它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回到那些火热的,美丽的年头吧。”海浪无疑代言了革命狂潮的席卷,旁白又将观众引入到革命历史题材的固有语境之中,观众会错以为由失败走向胜利的浪漫化叙事模式将再次上演,但本部影片却早已跳出革命叙事的逻辑,诗与真两种话语的交汇与对抗,构成本片异质性的因素与巨大的阐述空间。
   一、从沙漠到大海:两种话语的对抗
全片很自然地被分为两个大段,即沙漠与大海,以玛柳卡等四人渡海交替场景。影片的前半段精心构建了与革命逻辑相契合的叙事线索。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或电影通常以遭遇失败肇始,对艰苦的环境加以渲染;同时以乐观主义情绪穿插其中,体现走向胜利的目标与许诺。本片以一个远景镜头引出红军突围分队的队员们,由于逆光的效果,所有队员的面目都是晦暗不明的。镜头的背景是密集的烟雾与浓云,透出微弱的阳光,这一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红军小分队的困难重重。乐观主义情绪同样是不可少的,在影片中除去队员们的调笑外,也表现为与牧民们的融洽。对政委的特写同时道出这句台词,“服从命令,这是革命的天职,不然就拉到墙边去枪毙。”除玛柳卡之外,所有的战士最初都是匿名的和晦暗不清的,这同时也体现了革命对个人性的侵占和要求服从。
红军在沙漠中的进程同样是有结构可循的,同一段欢快的音乐在抢夺到骆驼、俘虏中尉、被牧民接待后响起,穿插于红军的艰难境况中。俯拍的全景式镜头频繁出现,囊括所有红军战士,随之采用推拉摄影将镜头逐渐拉远,构图被扩展到整个恶劣的沙漠环境中,战士们成为沙漠中的斗争者。这里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抗和征服式的,远景所提供的开阔空间,既表现了场面环境的庞大,又体现了对革命本身的渲染与再浪漫化。这些都是影片在后半部所试图极力消解的。
经历苦难后的红军战士理所应当找到了生的希望,然而这一叙事线索却在此戛然而止。影片没有交待政委所带领的战士们是否成功抵达指挥部,中尉所承载的重大情报也没有了下文,与政治与战争有关的元素被彻底抛弃。从这一转折开始,电影的主场景变成充满波涛的大海,主色调也由晦暗的黄色变为明朗的蓝色,形成巨大的反差,同时提醒观众影片的主题在此已经发生了转向。后半段的开始是一个逐渐推进的镜头,帆船在海上行驶,随即切入对中尉的中景镜头;此时的音乐是舒缓而悠扬的,与之前的紧张或革命乐观大异其趣。男女主人公与另外两个战士分别处于船的两端,这同时也是人性与革命的分野,随后的波浪将同船的两个战士沉入海底,两位主人公流落荒岛。这隐喻着前半部战争与政治的全面退隐,在孤岛上他们被还原为最普通的人,与前半部具有神性笼罩的战士形成鲜明对比。
海难过后耐人寻味地出现了影片前半段开头的镜头背景,同样的晦暗与密集的乌云,在一个远景镜头中两人走向破败的小屋。随后的影片则频繁使用中近景镜头表现两人的逐渐相爱过程,尤其是大量面部特写的出现。前半段的叙事逻辑被毁坏,在废墟上重新发生了另一种由晦暗走向光明的形式。同时,前半段的场景被有意地再现,如密集的乌云、黑暗中的篝火、看守者与俘虏,形成一种相互对抗性的张力。
               二、服饰的隐喻:从战争到日常
影片在后半段已经完成了对前半段的消解,我们反观前半段之时,会发现其中早已在革命进程中渗入了人性与诗性的叙事线索。女主人公玛柳卡的衣饰则是伴随着她与中尉感情的深入和诗性的逐渐发现而变迁的。影片的开头,在她初次出场的近景镜头中,玛柳卡的面目与其他战士一样是匿名和隐蔽的,我们除了在旁白中得知她的身份标识“曾经打死过三十八个白卫军”外(而这一标识并非不能出现在男性身上),难以将其与男性战士区分开。她的服饰也如同她的身份一般,与男性无异,棉帽和军装遮掩了她作为女性标识的长发,同时说着粗野的脏话。当政委将俘虏托付给玛柳卡后,一个侧面拍摄的镜头表现了她的犹疑与躲避,这是其心中诗性的最初激发。穿过沙漠后,影片的转折点发生于牧民家中玛柳卡写诗的场景,这时的玛柳卡第一次脱下了军帽,露出被隐藏的长发;中尉也同时说出“人与人之间总是可以理解”的台词。值得注意的是,玛柳卡自此以后再也未戴上她的军帽。中尉与玛柳卡关于诗歌的讨论,对诗性与人性产生了持续的激发,诗歌作为一种对主体意识进行探索的文学体裁,无疑是人性的最佳代言。玛柳卡口中一再重复的“蓝眼睛”,便是这样一种诗性的语言,这与最初她口中一直重复的“臭鱼、鬼东西”相对照,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女性,从战争语言到诗性语言的过渡。
海边破屋中烘干衣服的过程,同时也是两人最终相爱的过程。脱下了象征着战争的军装后,玛柳卡的女性气质逐渐凸显,在后半段竟出人意料地穿上了裙子。中尉的长靴与在镜头中频繁出现的胸口的勋章,同样也提醒着观众战争对普通人的控制与伤害。当海滩上主人公的服饰已看不出任何战争的痕迹之时,前半段的叙述逻辑终于被完全消解,也标志着两个普通人的爱情的真正完成。
服饰的变迁体现了对日常生活的渴望与对战争的背弃。这一母题在全片中也是不断渗入的。如看守骆驼的两个战士的对话,忽然毫无意识地转到“我们村里杨柳花青了”;随后则切入在黑暗中对战士眼睛的特写镜头,村庄、向日葵、河流、鸭子的镜头轮番切换;背景音乐亦一反之前的紧张气氛,转入柔缓的女声合唱,渲染出日常生活的美好和普通战士的向往。叱问声忽然打破了这一场景,随即镜头由眼睛的特写转到政委的愤怒动作。战士的疏忽虽然造成了巨大损失,而政委最终的谅解无疑标志着某种妥协,即战争终究难以完全控制人性。正如影片的开头旁白所点明的,“这些都是红军战士,是一些最普通的人。”
              三、失乐园:孤岛被侵入的悲剧
海岛上的主人公在逐渐的摩擦中相爱,画面也由沙漠中的大量全景镜头转为小屋中表现两人对话的中近景镜头,被放置于同一构图中,这象征着阶级对立在孤岛上已被抛弃。玛柳卡将自己准备的卷烟递给中尉,并说道“我知道你要抽烟的”;在缺少卷烟纸时就牺牲了自己的诗稿,中尉说“我永远也忘不了你”。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无疑为电影中的主人公构建了一座人性与诗性的乐园。这一乐园的集中表现是中尉为玛柳卡讲《鲁滨孙漂流记》,同时也是全片的高潮情节。讲述过程的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镜头在玛柳卡与中尉的面部特写之间切换,同时又频繁叠加着燃烧的篝火与闪烁的波浪两个镜头。关于这两个镜头,可以做出不同角度的阐释:火象征着人性,而水则是影片开头出现的时代的狂潮;亦或是水与火分别象征着乐园之外两个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所属阶级,其中闪烁的波浪在玛柳卡拥抱中尉尸体之时再次出现,似乎更加深化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中尉作为叙述故事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叙述者;影片以这个故事提醒观众,如同鲁滨孙终究要回到人类社会一样,他们所建构的乐园也难免被侵入的命运。
乐园的内部同样也潜伏着危机,战争和政治依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控制着主人公的行为和语言。一旦他们的对话被引入政治,其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在争吵之时,他们便不再处于同一个画面,镜头互相切换构成对立的情境。在一次争吵后的场景,影片通过远景镜头拉开了两个人的距离,在月夜下他们各自在海边独行,中间间隔了一片海水,而且是以相反的方向。这体现出战争试图完全控制日常生活,对作为人本身根深蒂固的伤害。固然爱情和交流会暂时将伤害治愈,但这也埋下了乐园最终被侵入的隐患。
在之前我们已经辨析了革命乐观情绪与日常生活中愉悦情绪的差异;在影片前半段红军小分队获得骆驼和得到牧民帮助时所响起的背景音乐,在帆船靠近孤岛之时再次响起,这似乎也是一种具有象征性的互文。有关政治与战争的侵入毁坏了乐园,我们惊讶地发现已经恢复女性气质的玛柳卡再次操持起了粗野的语言,对中尉作出发信号的命令,之前的交流式的话语完全变成了命令式的口吻。“把枪拿来”,正是这一命令,毁灭了她的爱人,也毁灭了他们一手建构的乐园。这几乎是来自无意识的行为,之前政委的命令操纵了玛柳卡,“假如碰到了白党,别把活的给他们。”乐园的毁灭再次渲染出革命与战争对人的伤害。
革命叙述中诗与真的交错,在此似乎诗已经被毁灭了;但影片并未在此结束,玛柳卡平静后的崩溃让她冲向海浪,拥抱着中尉的尸体。“我的蓝眼睛!我的蓝眼睛!”诗性的呼喊再次向战争与非人性发出了控诉与反抗,使得开枪杀死爱人这一行为本身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因为他们的乐园在革命的真实中是难以存在的,只有死亡才能使得诗性和人性长存,而永不会再被现实所侵入。权力和战争是作为“命定”的背景而存在并无可避免的,正是影片中诗与真的反复交错,与由此产生的丰富的对抗性张力,构成了在现代语境下高贵的悲剧。

 4 ) 《第四十一个》

    电影《第四十一个》是前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代表作,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导演完成。
电影的开始由死亡包围圈冲出重围的几名战士在沙漠中求生,他们意外的遇到了一支骆驼队。玛柳特卡以为自己射死了骆驼队中的白军中尉,这是她死亡簿上的第四十一个,但是事实上却是没有射中。玛柳特卡恶狠狠地说:“别以为我是个女人,你就可以逃跑,第一次打空了,下一次可便宜不了你!”这句话就成为了玛柳特卡与中尉的结局写照。白军中尉成为了他们的战俘,由玛柳卡特看管。整个电影的场景是在沙漠中展开,仿佛预示着战争的冷酷和人性的“荒芜”。电影以玛柳卡特的这句话作为一种暗示放在影片的开始,不熟悉原著的人不会想到这是电影的结局。
    在沙漠中的行进异常艰难,许多战士体力衰竭,而他们的坟墓就像是这沙漠上的路标,指示着他们走过的地方。能够走过沙漠的人都是有着坚强意志和信念的人。当他们到达阿拉尔,受到当地人的盛情款待。这一队人马仿佛初回人间,吉尔吉斯人对他们的盛情款待及山回路转后的起死回生使玛柳特卡诗兴大发,开始写记录这一路走来的感想。而这时,中尉对玛柳卡特说的话:“或许内容对我格格不入,可是人了解人总是可能的呀。”成为了他们在孤岛上成为情人的基础。
    影片事实上是从这里开始的,前半部分的铺张叙述只不过为了向人们展示环境的残酷和在这种环境下不同人们的生存处境。玛柳卡特是一个穷人,她革命是为了生存,在她看来革命是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中尉的革命与她是不同的。这是造成玛柳卡特枪杀中尉的终极原因。事实上,当他们在孤岛上受困多日之后,两人处于绝望之际时,海面上出现的帆船使中尉兴高采烈,因此“得意忘形“,不顾玛柳卡特的警告奔向帆船,中尉奔向的未必是“我们的人”的帆船,也许在他的意识中帆船代表的不过是返回人间的希望,而在玛柳卡特眼中,中尉的呼唤是对自己信仰的“礼拜”,他们之前的争吵,中尉的妥协,在此可看来都是无意义了,两人之间的信仰的鸿沟最终造成了生与死的距离。直到中尉死后,玛柳卡特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杀了自己的爱人。在玛柳卡特的潜意识中,信仰的力量要大于情感的力量。玛柳卡特始终理性的警告自己——自己是站在那一边的。
    如果说沙漠代表了人性的“荒芜”,那么,大海代表着人性的复苏。在海上,玛柳卡特第一次认真的看待白军中尉,从而发现他的蓝眼睛。“蓝眼睛”从此就成为了玛柳卡特在孤岛上对中尉的昵称。这个“蓝眼睛”跑出了阶级观念,没有了敌对的情感,只是单纯的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海上,兴奋地中尉自己驾驶着帆船,正如一位红军战士所言,他正自己把自己押送到“监牢”。其实,在海上的这些押送者与被押送者都没有了战争的困扰,仿佛离开了陆地就进入了和平时代。而当他们共同与暴风雨抗争时更是显现出了人类相对于自然时这一个共同的属性。但暴风雨还是将玛柳卡特与中尉两人留在了孤岛上。
    孤岛这一地方可以赋予很多的寓意。在这部影片中,孤岛成为了玛柳卡特和中尉两人“脱掉”所有在人类社会中附加的任何属性而回归到本性的“真空地带”。孤岛可以是这两个人的天堂,也可称为两人的地狱。面对生存的困境,这两人共同放弃了所属的政治身份,共同帮助从而也爱上了对方。可笑的是,当他们搬到一个渔民的房子生存困境暂时解决之后,两个人的信仰又跑了回来,开始制造分歧,矛盾,斗争。而这却是在两人都深爱对方之后,在这孤岛上,矛盾的解决也异常简单。然而,当帆船出现,中尉奔向“自己的人”时,一切社会现实冲击了这个孤岛,如果手这个孤岛是玛柳卡特与中尉相爱之后唯一可以躲藏的“心灵之岛”,那么伴随着其他人类的出现,这个“孤岛”也就土崩瓦解了。脆弱的“心灵之岛”最终没有守护住玛柳卡特的情感,随着一声枪响,中尉果然成为了玛柳卡特枪下的第四十一个亡魂。那么,随着中尉的死去,玛柳卡特的内心是否还会保留着这最后“心灵的净土”呢?只有她自己知道。

 5 ) 无法超越阶级的爱情

2023.04.03

本片是获第1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的电影。苏联国内战争最初时期,暴风雪中走来红军特别纵队的23名红军战士和他们的政委,他们是从里海岸边白匪军的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准备向卡拉库姆大沙漠撤退,途中女神枪手玛柳特卡又打死了两名追踪他们的白匪军骑兵,这样她一个人击毙了40名白匪军。对于一只缺吃少喝的队伍来说,进入沙漠就等同于自杀,对此白匪军司令心知肚明,他因此不屑于派人马去追击,这才使这只红军队伍得以暂时逃脱。他们决定翻越沙漠返回红军前线指挥部。

就在这只红军队伍忍饥受饿,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发现一只有十匹骆驼的运输队,这下子得救了。一番枪战,玛柳特卡瞄准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开了一枪,可惜没打中,没有想到军官竟然举着白棋出来投降了。

红军战士要牵走所有骆驼,领头的掌柜的苦苦哀求,这个时候这伙红军咋看都像打家劫舍的土匪,听着掌柜的一口一个“老爷”的叫着,政委更烦了。不过在沙漠里没有了骆驼无异于坐以待毙,会活活饿死,政委最终给他们留下来五只骆驼,还给他打了一张借条。

骆驼队里面发现一个白匪军军官,他自报家门是禁卫军奥特罗克中尉,在他身上搜出一份秘密文件,是个委任状,可是这个白匪军中尉什么都不说,政委决定把这个奥特罗克中尉带上一起去司令部,一路交给玛柳特卡负责看押,没有想到这一无意之举竟然让他俩演绎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

有了骆驼和给养,红军战士们脸上露出来笑容,他们互相之间也开起来玩笑,言语间充满了俄式幽默感。不过好景不长,夜里哨兵站岗放哨时睡着了,梦见了他美丽的家乡,醒来发现骆驼一头都没有了,原来一个同情哈萨克驼队的士兵半夜偷偷把骆驼牵走了,不过在不远处的沙漠里发现了他的尸体。

埋葬了士兵的尸体,红军战士继续徒步前进,他们只有翻越沙漠这一条路可走。此时哥萨克骆驼队遇到了白匪军,白匪军从掌柜那里知道了他们的奥特罗克中尉被那伙红军带走了,立刻展开了追击。

没有了骆驼和给养,红军战士不断倒下,剩下的人现在全凭意志和信念来支撑着走下去,奥特罗克中尉一直坚持和红军战士一起走,没有掉队,这让政委和玛柳特卡都刮目相看。就在有人饥寒交迫到崩溃不想走了的时候,他们看见了哈拉尔海。

没有骆驼居然翻越了沙漠,惊呆了海边的牧民,让他们对这些红军战士刮目相看。牧民们载歌载舞,迎接红军,很快准备好热气腾腾的手抓饭,盛情款待这些英勇的红军战士,饥渴难耐的红军战士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一个红军战士吃了一盆又接过来牧民递给他的满满的一盆,惊呆了一旁的牧民们。

奥特罗克中尉是个出生在优渥家庭的公子哥,撩妹子是他的强项,他看牧民的女孩单纯可爱,就随意搭讪挑逗她,让玛柳特卡有点看不惯,其实以女人的天性应该还有点妒忌,他们回到帐篷里,女孩也跟了过来,女孩看上了中尉军服上的肩章,玛柳特卡随手拽下来给了她,没有想到这个肩章却给她惹来了杀身之祸。

穷苦出身的玛柳特卡纯朴善良,还很天真浪漫,闲暇之余喜欢写诗来抒发革命情怀,中尉发现她写诗很惊奇,要和她一起切磋,玛柳特卡轻蔑的怼他道“你们只会写花和女人,我都是写穷人和革命”,中尉解释道“内容生疏,但是人与人之间总是可以理解的”,两人因“诗”开始而近乎了不少。中尉的见多识广,博学多才让玛柳特卡刮目相看,开始动了恻隐之心,让中尉打赌发誓不逃跑后给他松了绑。其实中尉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时已经悄然打动了她那颗少女的心扉。

玛柳特卡奉命坐船押解奥特罗克中尉去指挥部,一路上两人继续“诗情画意”,奥特罗克告诉玛柳特卡,他在彼得堡有一只游艇,不过玛柳特卡一点也不羡慕,因为奥特罗克是她的俘虏,现在她俩的身份和地位颠倒过来了,为此玛柳特卡非常自豪,也非常自信,玛柳特卡惊奇的发现中尉的眼睛蓝的和海水一样。海上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转眼间狂风暴雨几乎把木船掀翻,两名随行的红军战士被大浪卷进了大海,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小岛,玛柳特卡和中尉千辛万苦的爬上小岛避风。

在一个破旧漆黑的小木屋里,玛柳特卡发现中尉不见了,立刻警觉起来,一边骂道“你在哪?赶快回答,你这条臭鱼”,一边端起枪拉枪栓,还好中尉只是去找生火用的柴火了。两人脱掉身上湿衣服以便烤干,中尉有所顾忌,玛柳特卡却不管三七二十一。中尉发高烧说胡话,玛柳特卡不知所措,急的称呼都变成了“蓝眼睛的傻小子”。好在暴风雨过后中尉也退烧好了,玛柳特卡欢喜的像个孩子,给他端来汤和饼。为了能让中尉抽上一口烟,细心的玛柳特卡给他烤干了烟叶,还把自己写诗的纸送给他卷烟用,此时玛柳特卡对这个连手都抬不起来的敌人完全没有了戒备之心,反而非常体贴的关照他,同情弱者是人的天性,而母爱更是一个女人的本能。何止这些,性格直爽的玛柳特卡直言中尉的蓝眼睛“你的眼睛对女人真危险,钻到人心里叫人不安”,这无异于自我表白,一句“蓝眼睛的傻小子”,回答了一切。

他们乘坐的木船被大浪卷走了,好在在一个渔民的房子里发现了大米和面粉,这下子饿不死了,现在只能坐等渔民来收鱼时救他们了。无聊的时候,知识丰富的中尉给她讲《鲁滨逊漂流记》,玛柳特卡听的着迷,不知不觉中中尉也喜欢上了这个善良直爽的姑娘,特别是她骂人和抱怨时的那两句口头语非常独特,有趣,“你这条臭鱼“,“鬼东西,我跟你真是活受罪”,一个不经意间两人动了真情,心猿意马的相拥而吻,于是小岛的沙滩上留下了两人嬉戏打闹的足迹。

但是当谈到现实的时候,两人又产生了分歧,中尉看破红尘,厌倦了战争,向往和平安逸的生活,而玛柳特卡依然坚持为了信仰追求真理。两人急瞪火眼吵的不可开交,玛柳特卡还动手打了中尉,而中尉只会哭着扭脸跑开,回头玛柳特卡委屈的一个人在外面哭泣,奥特罗克又心疼的反过来承认错误安慰她,像极了一对吵架的小夫妻。

两人终于等来了帆船,高兴的像两个手舞足蹈的孩子,两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美好爱情终结的时刻到了。帆船渐渐近了,他们发现船上不是渔民,而是荷枪实弹的白匪军,玛柳特卡惊呆了,奥特罗克高兴的迎着帆船跑了过去,玛柳特卡连喊几声站住,似乎忽然感觉到了什么,下意识的举枪射击,当奥特罗克倒在沙滩上那一刻,玛柳特卡丢掉枪,不顾一切的跑过去,嘴里念叨着“我的蓝眼睛”,抱起中尉的头失声痛哭。玛柳特卡最后开枪打死奥特罗克中尉与其说是为了革命理想信念,不如说还为了爱情的背叛而杀死自己心爱的人。豆友金刚怒目说的非常深刻“如果玛柳特卡不是坚持她的革命信念,他们的爱情无法产生和维持。玛柳特卡最后开枪打死奥特罗克,维护的不仅仅是革命信仰,更是维护她建立在平等基础上超越阶级观念的爱情。”

 6 ) 《第四十一》:苏俄文化伤痕的凄美寓言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一部传统叙事电影最基本的吸引力就是它的核心戏剧冲突。而在《第四十一》中,我们感受到的最引人入胜的冲突,无疑是白匪俘虏与女红军玛留特卡之间的爱情纠葛。导演将阶级立场、战争阵营和价值观念冲突尖锐的两人放在一起,使他们无可避免地爱上对方,实际上赋予了这一感情冲突复杂的象征意义。一般可以将其解读为无产阶级和“公子哥”阶层之间的命运,但以我个人见地,将其看作苏俄时代文艺界中的两股势力——正统知识分子与自由派艺术家之间的对立与包容,也许更恰当。正如以赛亚·伯林在《斯大林统治下的俄罗斯艺术》中所述,本片的冲突似乎反映的正是苏俄时期文学艺术一个基本矛盾特征:

时而表现为一种希望融入并成为欧洲生活主流的狂热渴求,时而表现出对西方价值带着怨恨的轻蔑,更常见的是将这两种对立的情绪不恰当地结合起来。

一、女神枪手——来自布尔什维克的“保民官”

玛留特卡,出身贫寒家庭的泼辣女孩,布尔什维克的坚定追随者,在战争中表现异常天赋。这本来是一个苏联电影中屡见不鲜的类型角色,但在《第四十一》中,玛留特卡因为与对立阶级谈恋爱而摆脱了脸谱化人物的命运。除此之外,导演还有一个暗藏玄机的安排让她变得新颖、血肉丰满——她愿意在艰苦的行军旅途中作诗。而在整部影片中,玛留特卡和白匪帅哥之间真正意义上打破感情隔阂,也是在吉尔吉斯村庄的篝火下,她找白匪求教写诗技艺的时候。当她饱含激情朗诵诗稿时,连同一屋檐下的队友都被惊醒了。

在这个热情而笨拙的女诗人身上,我们可以一瞥苏俄文艺体制的些许背景。自从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建起了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许多与政治无关的艺术形式(通俗爱情剧、侦探小说等)遭到反对和禁止,观众的注意力被强制集中到政治出版物上,文坛上一批革命文艺家希望实现他们最激进的反资主张,所有艺术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目标。激进的革命文艺家对不务实务的旧文艺的深恶痛绝,在玛留特卡对白匪的嗔怪中可见一斑:“你不懂诗,你们都是老爷派,只会写什么花呀草呀,从来不写穷人、写革命。”

布尔什维克诗人中主要的精神领袖,是被誉为平民的“保民官”马雅可夫斯基,他的诗句与玛留特卡刚烈的性格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马雅可夫斯基被后世形容为“楼梯诗”的市井化语言,往往富有节奏感和口号特色,例如《穿裤子的云》中的“你吃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明快高昂,和玛留特卡朗诵时的喊声显得无比契合。而“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似乎也和玛留特卡在海滩边斥责恋人的消极避世有一致的意味。

玛留特卡不仅集中反映出了无产阶级作家体恤人民疾苦、忠于革命的精神风貌,她与白党军官之间从敌人到情人的关系,也与苏俄时期文艺审查者对待自由派艺术家极其相似。她接受看管蓝眼睛这个政治人犯的重务,正如苏联监管国家文艺活动中的一言一行;而当红军幸存部队悉数死于海上后,她又无怨无悔地救助重病的蓝眼睛,这很像是1928年托洛茨基垮台后政府鼓励自由创作的反映;电影最后一幕她用枪弹终结了拥奔白党的蓝眼睛,暗示了政治大清洗相伴的文化猎巫运动对思想文艺领域的毁灭打击。

玛留特卡对蓝眼睛的爱恨之情难以取舍,让她变成两个人:感性上,她对蓝眼睛滋生了深入骨髓的情爱;但在阶层背景决定的潜意识里,她又把蓝眼睛视为危险的敌人。这样的矛盾心理,和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的苏联对待艺术家恩威交织的态度是一致的。

而玛留特卡所深爱却警惕着的阶级敌人蓝眼睛,自不必说,当然就是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派艺术家、出身家境良好的贵公子这类人物的缩影。

二、蓝眼诗人的可能形象来源

曼德尔施塔姆,与蓝眼睛最像的诗人

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生于圣彼得堡,死于苏联集中营。出生于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受过正规彼得堡中学教育,曾到德国、瑞士和法国游历,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深刻,与同时代艾略特、庞德和温德姆·刘易斯创作理念极其相似。在革命初期的一个晚上,因为在咖啡厅夺走侩子手所持的“秘密警察头目名单”(即将被处决的人),并撕得粉碎,而被判处终身流放。他并非是对新政权怀有敌意,但他是一位狂热的诗歌捍卫者,反对任何企图扼杀诗歌的人,故此克拉洛思·布朗在他诗集的导言中写道:

他欢迎革命,却是对革命所产生的必然后果最不妥协的一个。

曼德尔施塔姆并没有一双蓝眼睛,但他与本作中的白党俘虏有着诸多相似的观念和精神特质。在他多舛的一生中,白军和布尔什维克的监狱他都蹲过。深感在“整个联盟中居无定所”的他,写下过“我们生活着,感受不到脚下的国家”这样叛逆色彩鲜明的诗句,这和蓝眼睛所说的“无所谓理想,无所谓祖国,连地球毁灭也见鬼去吧!”同样表达了对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的深深厌倦。

严格来说,蓝眼睛也并非寓指阶级敌人,他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宁静、在乱世中飘忽不定的普通学者,他厌恶被标榜身份立场,所以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把体现白党军官高贵身份的肩章,送给一个吉尔吉斯小姑娘。像蓝眼睛和曼德尔施塔姆这样天性自由的诗人,十月革命对他们无疑是致命的,他们没法适应社会要求,也不愿意与新生活的建立者合作。但他们也不会拿起钢刀和枪炮顽抗新政府,这并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善良。蓝眼睛面对粗言恶语待他的红军队员们时,总是露出一副怡然自若的微笑,对待穷苦的吉尔吉斯村民,他更是表露出热心和关照。这是诗人剥离于纷争混乱的人世、去尽心体验生活美好后才能形成的性格,正如曼德尔施塔姆的朋友对他的印象一样:

性格怯懦、瘦弱、亲切、充满爱心、多愁善感,像只温文尔雅的小鸟。

白党俘虏的双眼中澄澈如海水的蓝,也是他心中一片明净优雅、不被尘世污染的理想天空的颜色。对于他这样的人,诗意就是生活的全部,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就像曼德尔施塔姆所写的诗句:

但愿我的双唇能获得 那最原始的寂静, 仿佛水晶般的音符, 带着与生俱来的纯净。 请在浪花中停留,阿弗洛蒂忒 而让词汇,回到音乐之中 让心灵,为心灵而愧疚, 并与最初的生命交融!

因此,他们常常被当世批评为脱离社会的颓废唯美主义者,但他们并非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蓝眼睛在茅屋篝火中被玛留特卡斥责后温柔地说:“内容或许我会生疏,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他们是站在世界文化地立场上,与时代丧失理智的文化专治对抗,要求人道地保护文化学术的传统。

三、孤岛——爱情与悲剧发生之地

影片中最具象征之美感的景象设置,莫过于让男女主角无可避免地堕入爱河的那座里海孤岛了。孤岛不同于其他事物,需要用电影艺术手段赋予其象征意义,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属性——与世隔绝、无人定居、生死未卜。而影片中的孤岛并不如鲁滨逊赖以生息的小岛,因为猛兽出没、野人肆虐而危机四伏,相反,这是一片安逸宁静、易于存活的孤岛。它象征着一个脱离现实革命和战争纷扰的唯美避难所,两个阶层的爱情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升温到极点。创作者两人在这样富有寓意的海岛相爱,实际上也提前宣告了他们之间的爱情,必然会因为离开海岛而破灭。

玛留特卡在远离战火硝烟的无人之地爱上蓝眼睛,并深为他充满浪漫情怀的灵魂吸引,为他口述中美好诗意的过去、一个个隽永的文学故事打动,这其中蕴含的寓意,正如生活安定、政治氛围宽松的社会环境下,任何曾经最狂热的文化专制者,也会去向往自由派文艺家描绘的理想精神家园,接纳他们非正统的价值和信仰。全片最让人感到意蕴无穷的情节,应是玛留特卡将自己拙劣的诗稿卷成烟筒递给蓝眼睛,这个桥段每个观众理解不一,但在我看来,其中也有当权者放下艺术的正统、规范的框架,将创作自由馈赠给技艺精湛的诗人的意味。

最终,善良、充满诗意、像孩子一样奔跑着的蓝眼睛。还是死在玛留特卡的枪孔下,女枪手从瞄准到叩动扳机整个过程表现出的冷峻果断,似乎也是影片最为高明的表演设计。这其中透露出的是玛留特卡根深蒂固的、革命主义的敌我意识,同时也反映了苏俄文化环境下独裁者对艺术家与政治敌人联系的坚定杜绝。当玛留特卡的感官重新打开后,她又那样悲痛欲绝地拥抱着诗人的尸体啜泣,她口中“我亲爱的蓝眼睛”也有一语双关的意味——导演用这一出悲剧委婉地道出,当无产者失去了感受美的“蓝眼”后,只留下冰冷的政治争斗,等待他们的只有生活褪去诗意后无止境的悲伤、枯涩和苦闷。

 短评

玛柳斯卡说:等革命成功了~我要进教写诗歌的学校,有那样的学校嘛?有~但你的革命成功后只有恋人身上的枪眼儿和古拉格的大狱在等待你~人何时才能不干这互相杀戮的蠢事?

3分钟前
  • 一身的霉味
  • 力荐

“我只是奇怪你一个女孩子怎么学的这么粗野”,其实女主角不那么粗鲁的时候对着她的蓝眼睛花痴的样子真是挺可爱的。人类的自然本性到底是被什么侵蚀掉了……

5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苏联最好的战争片都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了,远比后来的那些更出色、更富有反思色彩。本片讲述的是俄国内战期间的故事,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导演在拥护红军时也没有丑化白军,基本办到了中立,对男女主角赋予人性化的描述。不过因为当年苏联和中国都正处于严重的军国主义状态,所以本片在两国都受到了批判

6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很喜欢这种剧情,冲突如此尖锐而且浑然天成,不禁感叹"人性,太人性了"。什么阶级意识洗脑、俄罗斯民族性格,此类评论完全胡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受到惊吓的年轻女人都有可能本能地做出射杀的举动

7分钟前
  • 希尔达
  • 推荐

纵然你有比大海更蓝的眼睛,纵然世界上有相爱这么美好的事,也难敌洗脑过的意识。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丘赫莱依的作品,50多年前的苏联版色戒,不过汤唯一枪干掉了梁朝伟!其实女权主义者可以看看,感受无产阶级女战士的坚定意志,为理想男人可以牺牲自己,牺牲爱情,女人也可以!比色戒强的是男女主角间我们看到了爱情,而色戒里我们更多看到是肉欲!

14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认为女红军被“洗脑的”评论觉得女主应该背叛革命和白匪浪迹天涯吗?战争是残酷的,而革命不是打游戏。一个人为什么当红军又坚持了下来?是闲的吗?是因为被洗脑吗?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这种情况,那么容易被洗脑的是你。我们是普通人,不必经历那些,也希望我们不需要经历那些,但我们应该有良心,别把“洗脑”二字扣在红军战士身上。天打五雷轰。

19分钟前
  • 陈绿
  • 力荐

想起来我朝某高校举报自己教授为反革命的女大学生。人性是什么?狗屁。人的愚蠢和无知才是永恒的。

21分钟前
  • 铁皮人
  • 还行

摄影很好,故事也好。可惜台词傻了点。不过,革命故事的台词不傻也难。

26分钟前
  • 艾習角™
  • 推荐

极左而坚强的女布尔什维克与有教养有情怀的英俊白匪在特殊环境下滋生爱情。女方文化不高,洗脑后对马列信念顽固执着;男方较有思想深度,焦灼而难堪地包容她。开始是姑娘对俘虏的照顾感化了酷哥,末了是下意识的阶级仇射向因得救狂奔的爱人。看了很沉重,蛮受撼动。另斯大林时代苏联片题材也很宽松嘛。

30分钟前
  • 小重山
  • 推荐

人性,大海,诗意。新浪潮第一枪,我的蓝眼睛。

3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从中尉对吉尔吉斯村民抛媚眼、登岛争吵后虚伪的哄骗、自始至终称特柳丝卡为星期五、最后见到白党的帆船的反应来看,他对特柳丝卡自始至终都不是真心的,此片反应出的不是阶级对立对于爱情的分裂,而是单方面批判小资阶级的欺骗和虚伪,以及对于信仰的不忠诚。另外火烧吉尔吉斯村落也可看出白党的残忍。

39分钟前
  • 远方的咆哮女郎
  • 还行

战争年代的儿女情长其实什么都不是,爱情连物质都超越不了,怎么可能超越不同的思想呢。稍稍有一点分段感,以及打光真受不了,不过在1956年,既高唱凯歌,又低首独酌,既革命当先,又人性张扬。

44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阶级和人性这些宏大的概念不是一个压倒另一个的关系(在中国往往如此),而是相互缠绕,相互搏斗,最后究竟哪一个胜利了,都很难说,也都不必说。四年之前看过拉夫列尼约夫的小说,夜不能寐,四年后看电影,仍然禁不住流泪的冲动。

46分钟前
  • 轻逸
  • 力荐

她不是王佳芝,她最后一枪打死了自己爱上的蓝眼睛俘虏。多情应悔无情枪,碧海青天蓝眼睛。

50分钟前
  • 依然在拾晏
  • 还行

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战争”三部曲第一部。影片改编自前苏联作家拉夫尼约夫的同名小说《第四十一》,只找来了上译的版本。原著的选材很有特色,它没有去展示群众斗争那种史诗般的画卷,而是描写在杳无人迹的小岛上,两个阶级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追求不同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53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如果要让中国编剧,想必又会变成一部男欢女爱的玛丽苏神剧。幸好苏联没有这么low。小岛就像是桃花源,岛上没有阶级没有政治和敌友,也没有贵族与农奴的社会关系,因此,岛上只有生物意义上的男女,却没有社会意义上的人。在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小岛,女红军单纯只是个女性,而白匪也只是个有魅力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要一谈及岛外的现实,两个人的关系就紧张起来。男白匪满脑子佣人保姆,女红军则踌躇满志于消灭剥削者的伟大宏愿。两个人都找到了在岛上和平共处的方式,即:不谈岛外的现实。然而桃园鸳梦只是暂时的,当白匪的船开始登陆,他们就被强行拉回了现实。俘虏兴奋的跑向了自己的队伍,而女主也重新拾起红军战士这个身份。作为红军,她射杀了白匪,但同时,她也作为爱人,痛悼蓝眼睛的离世。

56分钟前
  • 幽深邃
  • 力荐

党性面前无异性,原著提供人性困境沃土,大环境不易,戛纳主竞赛提名。红白军敌对,彼得堡知识分子公子哥和伏尔加乡村野姑娘,硬邦邦的革命语言被亚当夏娃赤身裸体瓦解,爱情在荒岛发生,当真浪漫又残忍。

59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11th BJIFF No.5@颐堤港。“我爱你,但是我难过你如此落后。”生死关头可以患难与共,但跨越阶级的爱情终将亡于观念理想主义之争。结尾看着刚刚妥协,认同了自己主义的爱人,本能地又奔向自己的阵营,是女战士的心碎时刻。“第四十一”,片名已然剧透。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

結局比小說里描寫的還是溫和一點兒的。蘇聯演員們都好迷人…尤其是男主角,看起來有點瘦弱但那麼肥美的妹子人家一把就舉起來了!另外中譯配音好噁心…想起波姬小絲的藍色珊瑚島,同樣是荒島戀情美蘇之間的鮮明對比哈哈哈哈(笑點好奇怪 /_\ )

1小时前
  • 席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