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故事(1996)

HD中字版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阿曼达·朗格勒,格瑙西蒙,奥蕾莉亚·诺林,Aimé Lefèvre,Alain Guellaff,Evelyne Lahana,Yves Guérin,Franck Cabot-Davi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2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3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4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5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6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3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4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5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6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7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8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19夏天的故事(199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夏天的故事(199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贾斯伯(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来到布列塔尼亚的海边小镇度假,在这里,总是独来独往的他结识了餐馆招待玛戈(阿曼达·朗格勒 Amanda Langlet 饰),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贾斯伯告诉玛戈,他和一个名叫琳娜(奥蕾莉亚·诺林 Aurelia Nolin 饰)的女孩相约于此,玛戈对此一笑了之不置可否。在一场舞会上,贾斯伯遇见了野性美女苏兰(Gwenaëlle Simon 饰),对她一见钟情,苏兰也对这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心存好感。虽然玛戈心里不是滋味,但表面上她大度的祝福了这段感情。贾斯伯邀请苏兰共赴他心目中的梦幻之岛,没想到姗姗来迟的琳娜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梦中情人的出现让贾斯伯无比欢欣,很快就忘记了和苏兰的约定,可是琳娜的性格如这个夏天一般多变,此刻还风和日丽,下一刻便已下起瓢泼大雨。苦恼的贾斯伯只得去向玛戈倾诉,但心怀爱意的玛戈也无法给予他更多的帮助。  在这个充满了激情和艳遇的夏天,徘徊在三个女孩之间的男孩究竟会怎样面对自己的感情呢?短柄斧2剃须记座头市物语飞黄腾达 第二季迎头痛击(国语版)血染莎剧场遗留搜查温柔的草地天庭外传球来就打大理爱情故事三生三世枕上书孔雀蓝从今以后结了婚又如何岸边激浪表象之下十年侠盗联盟国语版人蛇欲血战质量保证班zero花满佟家峪秘书铁甲奔流极品劝退师联华交响曲飞跃情海香山里哇喔原来是女神世界由3构成血土2020木乃伊战士第一季困兽(国语版)我自己;你自己他来自未来共助2:国际玩命警探付岩洞复仇者们粽邪2018登峰酷儿执剑人刀尖舞者小女孩

 长篇影评

 1 ) 最令人難過、疼痛、苦悶、糾腸百結的,即是當人類發現自己能盡可以地理解“一切”時。

    侯麥的電影,鏡象平實,節奏大致平勻,為大量的日常對話所支架起來,就好像生活本身——雖然也並非巴贊、阿涅斯.瓦爾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那般極端地返回現實時間(毋寧說,新浪潮時期的現實主義本身構成另一面向的超現實型電影,因為人類的日常心理的時間,本身便是不均勻的,但總體而言,卻能構保持節奏的平均值)。然而,事實僅系如此簡單嗎?
  《春天的故事》象喻破除生活的慣性、怠惰的習慣性聯想(我執衍生的猜忌)以及睿智冷靜的理性的固步自封——這是一種變相的思維懶固,故起初便綻露的《純粹理性批判》及餐桌上穿梭著的關於康德先驗理論的“爭辯”和交談,暗示著生活的逆位及精神的重生。《夏天的故事》則截然相反,它關於浮躁及搖擺不定。攻讀民族學、在布列塔尼研究布列塔尼人的瑪格對賈思柏說:“每個人都很各有趣味”——賈思博的夏季則被預兆般地充分踐履於此——他遇到的每一個女孩都各有趣味與魅力,男孩在她們之間動搖不決、對每個女孩皆曲意逢迎,近乎毫無主見(雖作為觀者客體,包括導者主體都明察到,最可愛的、富有人性價值的其實唯瑪格而已)。J這個男孩,起初不合群的、憂鬱的音樂青年的氣質,構成一種與眾不同的假象,他比起群氓要深刻,然能夠被直接指認為“與眾不同”的存在,也究竟是膚淺的。而如果一個人,無法明見到大寫之美所內置的絕對的異質性(這一異質性也標示著審美者自身的價值,即,先驗所予的真正“公平”,本質在於賦給每一位格以各自的絕對的存在特性、個體性及意義),那麼他/她就只是將美敉平為毫無美感可言的可有可無之物罷了。所以,最終J以工作為契機,擺脫了所有的女孩。其實,在現代精神尋求絕對的自由與平等的普世價值的過度渲染下,大眾的精神解放無可避免地淪為生物慾的解放,因為絕大部份人不懂得自由同時標示著差異,而一種更深刻及開闊的自由層級,至少需要在最初階段,忍痛揚棄感官的任意。因此,J及他的那種將人類價值視為利契式的心理結構,于現代的曖昧的交往關係中,決不罕見以及普遍存在并不斷發生著,但他因此有資格成為民族學↗人類學在現代時境中的經典及重要的研究“樣本”。正如通過《春天的故事》中的康德的符示,暗示著人類精神在哲學維度中的升發般,《夏天的故事》通過浸透在瑪格理智與博愛、含蓄與熱情兼併的人類學符號,則超喻著最“平凡”的人性在此一維度中的深核價值,它可能作為人類整個存在結構的基質,無論其形態表現為因由浸入無意識而變形為消極的社會及醒智的支配力,抑或是表現為生存本能及至社會關係的合法/合理基構。
  若彼間的少年果印合了此間少年的心理結構——在下也一直以來,都漸漸解化之了。但也因而,真是難受至無以復加的地步。進來判斷力業已直線下降,有點牆頭草化的感覺,調節及自控能力有失靈跡象,受害妄想成倍增持,動輒悲傷難耐——看來以前發生過的類似心理現象,可見比此時所遭遇的遠遠較為虛假與不實。然仍舊有所“依託”,事情茍真正如此,那一直被延遲的檻躍,亦反倒更是時機發生了。

 2 ) 夏日情人:一份短暂的亲密

观后感记录

大量剧透,没看电影的你反正也看不懂, *′∀`)′∀`)*′∀`)*′∀`) 话痨电影,字多图多预警。

部分重点摘要:

1.看过电影后梳理了自己脑中存在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2.假如自己是男主,我应该会只爱玛戈!

3. “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 。

4.诚实且自在是感情里最舒服的状态。

5. “第二次见面的缘分” : 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 。

6.“存在与死亡”:别人以为我讨厌他们的愚蠢,其实是他们不能把我正确的分类,他们对我的认识特别敷衍,我在他们心中毫无存在感,我没有被重视。

7.没有伴侣的人不自在的原因:不具备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过大,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


………………………以下是最开始不知道怎么写的碎碎念……………可以直接跳过……………………………

电影一直都是很好的参照对象,这篇观后感酝酿几天了,断断续续的还没开始汇总,一般让我有记录念头的事物,总是希望自己不那么快忘了或者让它真正的属于自己,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了解到了“夏日情人”这个名词的概念,拓宽了自己看待男女感情存在形式的眼界,同时也反思的发现了自己目前收获的感情数量与多少,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心境就得到了微调,意识到能和自己交换故事的人太少,我要学会珍惜,于是跟之前存在一些小矛盾和隔阂的两位朋友重新和好了,对此有必要进行一次更为深刻的记忆和体会。
这又是一部话痨电影,喜欢的不得了,同时这也是自己第一次看侯麦的电影,以前也经常看见别人说通过调色来认侯麦,也模糊的记得有很多我喜欢很久的导演形成最终风格都是受了他的较大影响而成的,但最开始自己也只是被这部电影的一些剧照吸引,被演员的颜与颜的组合吸引而来,通过照片就体会到了某些总是吸引我的感觉。
过程中的感受是轻松的,就连这种轻松,看完后都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一方面肯定归功于导演的叙事节奏和故事本身的起伏大小,但更多的应该是剧中人物的气质与性格特别的柔和,特别不要脸直接表达就是男主的脑回路跟我几乎完全一致,女主(玛戈)的性格和外形特别戳心,那种极强的代入感与共鸣真的很久很久没有体会到了……
其实写到这里,看着自己小本子上写的一些草稿和摘抄,我还是没有做决定我要怎么来整理自己想说的一些观点,请各位原谅我这个思路不清晰罗里吧嗦的人吧!哈哈哈~


总的来说,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对男女情感关联的一次深刻美好的展示,并不是其中完美脚踏三支船的男性快感,而是过程中,侧重于男主在纯爱氛围中,“美好单纯”的心态去解决感情过程中,有关“我到底爱不爱她?我为什么会爱上她?我到底有多爱她?我到底最爱谁?”等等一系列,特别纯粹的困惑。我还喜欢电影给我呈现的一种特别清晰的两性情感的自然递进,其中还夹杂着主角们个体性格对待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对待感情的不同看法,自己通过宏观的观察,看见了自己以前不曾存在的“关系层级”和“交友目的性”的一些盲区和收获,还体会强化到了一些与异性相处的乐趣来源和方法。所以要记录一下。

最后决定按照男主和女主(玛戈)的多次见面主题来开展话题以便梳理它们,PS:并不讨厌片中另外两位女性,只是只想聊玛戈而已。


第二次见面——时间与情感&"第二次见面的缘分"

故事从七月十八日开始,八月六日结束,用十个手指自己数了两三遍,一共是二十天,之所以特意把具体的天数拿出来,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有的时候两个人相处的时间长短与他们的感情深浅关联并不大,单纯从时间这个维度来看的话,因为时间的重量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大道理就不细说,只是这里有几句一直没机会给好朋友聊到的一些话,我们的感情真的很小,而且这是我们各自双方的责任,小的我很担心它会消失,很没有安全感,在这我再一次反省自己的问题,自己本身也把感情看待的太过单一,以前认为我跟你们不会去发展更多的关系,而且双方也没有那个意愿来发展它,我就没必须跟你培养这份不清不楚的感情,于是我也变得自私,狭隘,冰冷,现在来看一份不温不火的感情真是难看,自己委屈拘束的样子真的让人讨厌。一点都不大方,不潇洒。

说回电影,玛戈真是好,全是都是宝,她看见自己的菜就主动,虽然需要一点缘分,但那也只是常见的“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这个缘分,有的人只是在人群里看过几眼,如果大家都相互印象良好的话,第二次偶然重逢确实会变得特别神圣和幸运,因为它本身也确实是小概率的事件,再加上现实的场景中,很少存在允许单纯相互吸引的空间,没有这么纯粹的偶遇吧。后细想这个“纯粹空间”好像还跟自己的年龄和需求有关,比如中国的高中校园,不说高中就算是大学,是谈恋爱的年纪,但是如果不是联谊或者特别强调交友的场所,人们的需求范围就会变得很杂乱,就算是有机会得到“第二次见面的缘分”,你也猜不准对方是否有这个需求,现实中话题就先这样吧,说回玛戈,喜欢她第一次主动出击时的自信与大方,“请坐”“去拿过来”恰到好处的幽默 “诡异吗?你觉得我像女佣?”,之后轻松的聊到了自己的感情过程与收获,完全没有顾虑的聊到前几任男友,之后就约男主明天出去一起玩了,简直不要太主动,干净利落,自己也发觉了这个点,最开始互相有好感的前提下,轻描淡写的聊几句沉重的话题,对方也不会觉得特别沉重,说多了沉重的话自己也会觉得不合适了。


第三次见面——开始时大家都会投其所好

自己也喜欢和人说话,特别是刚刚认识的或者第一次见面的人,很在意他们脸上的细小神情,有好感和无感的表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慢慢的意识到人们相互吸引,总需要几次固定的“面谈”,通过一些小的默契,一些小的共识,来透露着对对方的好感,你跟他总有一些类似的说话语气,而且最开始的大家都会“投其所好”,完成自己与对方最基础的交流,到达我们互相是认识的一个关系位置,比如剧中玛戈第一次载着男主出去玩,车上的几段对话,在各抒己见的同时,有默契有同步,都特别的专注,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知识结构很重要吧,以前天天听人说羁绊,自己却对此迷迷糊糊,现在明确了一点,每次和别人去一个地方玩一天的经历就是一次羁绊。

玛戈回来之后又向男主提出了请他吃晚餐邀请,男主又回避了一下,性格所致吧,特别喜欢玛戈这里这个回头,无以言表。


第四次见面——夏日情人

男主侧面的说出了一些他前两次婉拒的缘由,如果是我,我应该也会在这个时间点把这些情况告诉给对方了,但是这里的一个很大的逻辑区别就出现了,只针对我身边的朋友和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男女交往逻辑:首先预想交往条件是我们双方都是单身,处在空窗期,不存在致命的感情纠葛,不存在其他的暧昧对象,同时要求对方同样如此,我们视之为默认常识,总的来说关系层级里就只有三层:普通朋友——异性朋友——男女朋友,但这里剧中展示了国外20世纪就存在的关系层级:普通朋友——异性朋友——情人——男女朋友。

多出来的那个关系层级,特别冲击我,国内的意识对待情人的看法只有,炮友/小三/插足者/外遇等等恶劣的鄙夷形象,对于剧中所有人都默许的纯粹美好的情人关系也第一次体会到,可能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侧重道德批判的社会氛围里,逐渐的把这层关系完全的丑恶化了,外国的意识形态里是接受这种“短暂的亲密关系”存在的,虽然玛戈有男朋友却也在找夏日情人的举动,对于自己是出格的行为,但她并没有“劈腿”的念头,她会最终选择,结束其中一个。而且她全程都是理智的,独立的在为自我考虑,她也只是在思考和另一个的感情,是在准备结束时的合理打算,所以也可以归纳到“短暂的亲密”里。


第五次见面——继续聊情人&个体与群体

这里的对话特别触动我,也解答了有的时候很明显有女朋友的男性,在女性面前会更加的自在的部分原因,潜意识里他们没有很强的性别区分,潜意识里他们不缺少女性的关怀,有男朋友的女生也一样,“若没情人就更受不了异性朋友”这层逻辑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则是对一段关系推进的忍耐力,或者说是感情需求的急切度,没有女朋友,人就特别想把情人变成女朋友,没有情人, 人就特别想把异性朋友变成情人,感情需求的重点可能就在这里吧,身份的推进是急切的,不然会觉得自己是缺少的,会焦虑,苦闷也有这一层的原因。

自己也是停下来又思考了一些关于夏日情人的问题,身边的人都特别执着一生只爱一人的感情生活,但是我不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坚定这个念头,还是被其他的东西制约着,如果双方是真的对的那个人,这个念头不存在也是正常的,排除“真爱”的概念,客观的看要遇到对的人,就像买彩票一样,哪能一次就中头奖啊?侧面想说一些是,我们看待感情的方式过于“严格”,得到了会特别兴奋,失去了会特别特别的难以接受,我们对待感情的得失有点过于脆弱,过于惆怅,其实这个跟亲密关系的获得概率有关吧,我们获得亲密关系的难度很大,环境恶劣,条件繁琐,所以就衬托出背叛与失去的伤害变大了。好吧这个话题就聊到这,说的自己很坚强一样,不好。

服务生职业病233

第六次见面——脆弱男的习惯(害怕主动)

赞美出现啦~

有人先选我,我就追!我也很喜欢偶然挑动主动的随机性!


第七次见面了(穿的特别好看)——存在于死亡&赞美的意义

继续博同情~

太骄傲会变得没有存在感

自己也一直觉得很难融入人群,更喜欢一对一的和人相处,和后面男主说的一样,进入人群之后,我会觉得自己特别没有存在感,会有那种被冷落的失落感。

慢慢的意识到“赞美”原来在亲密关系里这么夺目,被对方吸引是一种赞美,包容很多人不喜欢的缺点是一种赞美,被接纳、允许自己和对方敞开心扉也是一种赞美,还有可以一起说那么多废话也是一种赞美,每次的赞美双方的身心变靠近了一点,没想到赞美的魔力是这么出乎意料的大。

喜欢不是女性的直觉,不喜欢全剧的翻译

第八次见面——诚实且自在

一个小三八追你就让你这么得意忘形!23333

最喜欢这里玛戈对男主的形容,无比贴切特别有共鸣

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诚实在爱情里太重要了,而且还那么迷人,让人沉醉,这样的踏实与自在难道不就是爱情吗?


第九次见面——我会只爱玛戈!

又一次美丽的回头

有的情人确实比不上那几个朋友,但正如玛戈说的那样,她超越了一切,我认为这就是爱情的伟大的地方,爱情原来如此强大,如此宽容,如此的让人心疼,如此的悄无声息,可能这才是导演的初衷,让我这样不懂的爱的人仔细的看清这一切,看清自己想要的是到底哪个女人,世上没有让最理想化的爱情擦肩而过更为难过的事了,而且生活总会让过度的美好变得不那么艳丽,会有更多的不如意,更多的阻碍阻止我得到它,美好的东西总是极少人能片刻的拥有,而且还让我浑然不知的拥有。 错过,然后老去,不复返。

Je pars pour de longs mois en laissant Margot.心疼玛戈

哈!

终于写完了,我好开心~

PS:见面的顺序有部分微调,是为了更好的归纳主题~

6/2 短评:

我所拥有的感情真单薄啊~

 3 ) 我纷纷的情欲

立夏,看了一部属于夏天的电影,由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执导的《夏天的故事》。

侯麦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的故事框架:“在一个男子想要和一名女子结交的时候,他受到了另一名女子的挑逗,从这个想法出发,我建立起自己的情境,情节,结局,直到人物的性格。” 其实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热衷于谈论和研究的一个话题,关乎道德,也关乎人性。虽然故事结构如此,但是电影并不像想象的充满戏剧性,再加上侯麦喜欢用素人演员,影片则更像是拿着摄影机去记录日常。说到这里,就要提到他的第二个特色—高密度的台词。男女之间充满试探性与哲学性的对话使主人公们在你一来我一往的对白中渐渐流露出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展现出一个个丰富饱满的个体,而且在这种满是理性与自我分析话语下也完美避免了人物因为激情而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夏天的故事》在一位男生和三位不同的女生间展开。

贾斯伯为了赴女友的约来到了这片海滩,只是飘忽不定的女友再一次放鸽子了,而这时玛戈,一位留着短发的可爱女生与贾斯伯在咖啡店内邂逅了。玛戈仿佛总是创造机会让自己偶遇贾斯伯,他们一起漫步田间,海滩,谈着各自学业与感情,玛戈进一步发出了邀请让贾斯伯同她一起去跳舞。面对采取主动的玛戈,贾斯伯似乎没有拒绝的理由,他就这样享受着这般朦胧暧昧的友谊。玛戈对贾斯伯的喜欢是含蓄内敛的,他面对这个如春风般善解人意的女孩时心态是轻松的,也更容易敞开自己。虽然玛戈看透了贾斯伯的懦弱与道貌岸然,但是相比于失去他,她宁愿这样僵持下去。

在舞会上贾斯伯遇到了留着茂密长发的苏兰,她的气质就如同她狂野的秀发,直爽奔放,敢爱敢恨,虽然她不拒绝与贾斯伯亲热,但是她也有着自己的底线—不会和第一次见面的人上床。再往下发展就要回归理性了,苏兰的底线之二是不允许自己被当成“替代品”,要恋爱就得认真,她逼迫贾斯伯做出选择。

当他要和苏兰计划外出旅行时,他的女友琳娜来找他了。琳娜就如一只抓不住的鸟,她与贾斯伯约会从不定时间,一切是那么的随意又阴晴不定,受尽百般折磨的贾斯伯也逃不出对她的爱慕与欣赏,他愿意一直追随这只自由的鸟儿。最终他决定忠于琳娜。

来让我们想一想,一个男人在着三名女性中徘徊不定,大概有这样几种可能:1.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下害怕自己再次变回孤独一人,宁滥勿缺2. 不确定哪个是最佳选项,还需进一步考察 3.谁不想同时拥有三个情人呢?但是这种状态却又使他陷入困境,这种内心的动摇与不确定感的折磨也无法让他放心的去享受每段关系。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当贾斯伯百般犹豫苦恼后做出的艰难选择又被琳娜放鸽子了,于是他回头去找他的替代品们,冲动之下许诺了同游威松岛的承诺。约定当日恰好三名女生又可以赴约,与此同时一通售卖吉他的电话也为焦灼的贾斯伯曾添了一条恰到好处的逃避之路,最终他买了下午的船票离开了这个小镇。

在微咸的海风与夏日的暖阳下,侯麦冷静的镜头似乎给这些年轻欲望的交织带来了几分浪漫又小资的情调,那些满是人生理想的大段对白会把观众拉到一个过于青春美好的世界,浪漫化那些流于表面的爱欲,人物们多情但不淫乱。只是无奈的结局也揭露了摇摆不定的贾斯伯的命运,他渴望得到爱,却缺乏付出与牺牲的勇气,殊不知爱情是甜蜜与痛苦的结合体。尽管他在每个女孩的面前是坦诚真实的,但是犹豫不决只会让他无法守住任何一段关系。

法国,一个多情浪漫的国家,不管在埃马纽埃尔.穆雷执导的《所言所行》还是菲利普.加瑞尔的《一日情人》,都有着侯麦式爱情小品的影子,而母题也都绕不开爱情,道德,谎言,忠诚与选择这些万年难题。虽然人们实在舍不得在爱情降临的那一刻去用理性分析,有时也会沦为欲望的奴隶,不管大师们的镜头语言有多美,也抵不过讽刺的结尾把观众拉回现实。

只是在爱情面前,全人类都一样。

 4 ) 有一种男孩这样长大

1996年76岁高龄的侯麦(Éric Rohmer)完成了他广受赞誉的“四季故事”(Contes des quatre saisons)系列电影中的第三部《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此前《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与《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分别于1990和1992年上映,而该系列中的最后一部《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也在1998年与观众见面。这部在系列电影中与前作相隔4年的作品(其余均为2年)也是唯一一部在发行初期没有在美国上映的——直到2014年侯麦逝世4年后, 我才有机会在美国的电影院里欣赏这部迟到的影片。这些或许并不引人注目的特殊性使我开始思考并意识到,与其说这部电影延续了系列电影对爱和人性的关注,倒不如说侯麦用《夏天的故事》 讲述了一个男孩如何成长的动人故事。

影片是关于男孩加斯帕德(Gaspard)与玛戈(Margot)、莉娜(Lena)和苏莲(Solene)三个女孩发生在夏天的法国布列塔尼海滨发生的一段情爱纠葛。加斯帕德独自乘坐渡轮来到度假小镇,原本是为了等待“不确定的女友”莉娜,却在空窗期邂逅了温柔聪明、善解人意的餐厅女招待玛戈,在多次散步聊天之后,两个人的感情慢慢升温,似乎跨越了友谊的边界;几天后加斯帕德在舞会上偶遇的苏莲是一个热情性感却对感情有着坚定原则的女孩,主动的她很快攻占了加斯帕德的心,两个人甚至相约去加斯帕德原本计划和莉娜同去的岛屿游玩;然而莉娜突然从西班牙旅行回来,加斯帕德决意放下玛戈和苏莲打定主意和莉娜同赴岛屿之约时,莉娜的敏感多变阴晴不定又带给加斯帕德巨大的挫折。正当加斯帕德为几段关系所困几乎无法全身而退的时候,一通朋友的电话向深陷感情泥沼的他伸出了援手——为了得到心仪已久的录音器材,加斯帕德匆匆踏上了离去的渡轮,把三个女孩和一段回忆留在了碧海蓝天的夏日里。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电影评论家史蒂芬·霍尔登(Stephen Holden)曾写道,“……侯麦本人几乎如同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一样严肃地对待其所处的恋爱困境,却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加斯帕德和玛戈的多次散步和对谈,这些段落贯穿全片,毫无疑问是影片的精髓所在。侯麦却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镜头语言或剪辑技巧,絮絮叨叨的对话,暧昧不明的神情和时而做作时而随性的身姿,都被侯麦以旁观者的视角,不加过滤地赤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从另一个侯麦热衷的题材“道德“的角度来看,男主人公面对爱情时的等待,被动,优柔寡断甚至朝三暮四必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批判;而影片尾声加斯帕德自身的软弱导致他与苏莲和莉娜的约会被安排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此时男主人公的一筹莫展和他所面对的必须做出选择的绝境,似乎也符合了观众的心理预期与好奇心。一向在电影中给人“无为而治”印象的侯麦,却令人感到意外地停止了此前的礼貌旁观,安排了对加斯帕德而言救命稻草一般的电话,给了他“绝处逢生”的机会和继续将选择拖延下去的借口。

观众们在分析侯麦设计这一戏剧性转折的原因时,被提及最多的原因还是他对人性的脆弱的宽容和怜悯。我虽然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如果追问下去,为什么侯麦选择在这个时候表现他的宽容和怜悯?为什么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显得如此合理而被观众接受?在我看来,这所谓的救赎恰恰是在侯麦看到(导演)了加斯帕德的长大后,给予他的赞扬和褒奖,给予观众的鼓励和希望。

加斯帕德承诺为莉娜写一首歌,好不容易完成之后却盼不来莉娜,又架不住苏莲的热情攻势,竟然将它送给了苏莲;几天后莉娜意外现身,提起加斯帕德曾经许诺的那首歌时,加斯帕德只能搪塞说还没有写完。 有趣的是如同加斯帕德自己在剧中所说的那样,“我讨厌说谎”,他令人欣慰地没有把同一首歌送给两个女人;于是在影片日记式结构的最后几天,可以看到加斯帕德在夜深人静时还抱着吉他冥思苦唱,试图履行诺言为莉娜写一首新歌——但直到他乘船离开,也没能将断续的音符编织成流畅的旋律。新歌没有写成,但是加斯帕德在面对自己失约在先造成的被动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做出了更好的选择,体现了他对莉娜和苏莲的尊重 ,这是一种长大。

加斯帕德和玛戈的两段对话也值得玩味。一幕发生在加斯帕德安抚生气的玛戈并为自己辩解时,

加斯帕德:“我不会同时叫两个女孩去的。”

玛戈:“叫两个女孩去?是三个,你忘了我。”

另一幕发生在影片的结尾,玛戈在码头上送别加斯帕德,在谈到他和另两个女孩的关系时,

加斯帕德:“第三个呢?”

玛戈:“现在你算上我了?”

十多天的兜兜转转,加斯帕德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站在对面的玛戈,坦诚内心超越友谊的爱恋。从起初的怯懦回避到临别时的敞开心扉,这同样是一种长大。

长大后的加斯帕德最终依旧孤身一人,为了钟爱的音乐选择离开。影片末尾的长镜头中加斯帕德乘坐的渡船倒离码头,转向,加速,变小,最终几乎消失在茫茫海天之中。此前一直聚焦在四个青年男女身上的视野突然开阔了,海滨小镇对于无垠的大海如此渺小,十几天的旅程对于人的一生如此短暂,还有太多的未知和可能性在等待着加斯帕德,玛戈,莉娜和苏莲,等待着其他的青年男女——这个远景镜头就是侯麦给予观众的希望。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来自声音——加斯帕德在片中完成的那首歌。这首水手歌与他忧郁伤感的气质大相径庭,名为情歌却唱出了一个海盗女儿对远航的向往和无畏,“我想到世界的尽头,看看地球是不是圆的”,节奏轻快充满激情,透露了加斯帕德内心不为人知的坚定和勇敢的另一面,为观众对男孩未来的信心提供了重要的来源。

借由描摹男孩在面对不同女孩的行为和心理来表现青春期的骚动、迷茫和成长的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也屡见不鲜。侯麦对男主人公的厚爱和折磨使我想到了钱钟书在《围城》前段是如何对待软弱迂腐的方鸿渐的。虽然将方鸿渐这一旧时知识分子同男孩的形象联系起来太过勉强,但是谁知道方鸿渐 “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的时候,有没有想起曾经的他和高冷优雅的苏小姐,火辣性感的鲍小姐,温柔聪明的唐小姐的点点滴滴?另一个更为恰当的例子是作家冯唐的《万物生长》,秋水正是在与初恋,前女友和柳青的相处中扎实用力地“生长”。冯唐将《万物生长》“献给老妈”,因为“许多母亲可能不知道有些孩子这样长大”。侯麦一生极为行事低调,甚至他的母亲离世之际还不知道自己的儿子 Jean-Marie Maurice Schérer(让-马里·莫里斯·舍热) 就是战后法国New Wave(新浪潮)的标志性人物导演侯麦。我时常怀疑《夏天的故事》是不是侯麦拍给当时早已不在人世的母亲,告诉她有一种男孩曾经这样长大。

影片的拍摄地位于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的迪尔纳,这里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夏季的平均气温只有21摄氏度。片名叫《夏天的故事》,而侯麦选择了这样一个“非典型性”的夏天海滨,在我看来能够更好地表达年过七旬的他对于青春对于成长的独到思考和态度。侯麦讨论的重点不是青春期里像法国南部海岸的骄阳一样似火的热情,不燥热不粘滞,也不是青年男女的冲动和渴望;他站在人生边上,感受到的是青春的懵懂,是成长的阵痛,是不舍伴随着释然;他坐在监视器后面,拍的是海面的薄雾,是海水的微凉,是海风的淡淡的咸腥——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曾发表文章评价侯麦对于生活的见解随着年龄增大却越来越年轻,而观众们最终看到的夏天就是他将年轻心态和岁月积淀融合而成的“侯麦式”夏天——薄如蝉翼,透明而美丽。

当时在戏院里看着加斯帕德乘坐的渡船卷起的白色的浪花翻涌绵延,最终在蓝色的大海中消融不见,心也渐渐归于平静。但有一个信念延续至今——男孩终会写完那一首歌,遇到那一个人。

 5 ) 请赐我一个法国姑娘吧!

请赐我一个法国姑娘吧!

“可真想做一个法国姑娘啊!”走出地铁口,我闷闷的说了一句。
尽管已经习惯我的思维跳脱,M还是吓了一跳,“什么什么,你做自己不是蛮好的嘛!”
“我倒不是觉得中国妹子就不如法国妹子好,只是,法国妹子爱别人和得到爱的机会似乎总是要多一些!”
M有点手足无措,“好吧,生在法国似乎真的是有一点先天优势呢。不过,Rohmer这片子里的男主真的是蠢透了啊!”
“什么,什么男主?根本看不到!只看到妹子好么!”

Rohmer的片子时隔十多年在美国上线,电影院里除了我们,果然只有两三对半老的夫妻。即使是那一小部分会看法国文艺片的美国人,大概也宁可选择woody allen的月光魔法什么的吧。
四季故事里,夏天的这一部显然不是最好的,但怎么能抵挡得了在夏天的末尾来影院重温一遍呢?我爱秋天的那个故事,但我最爱夏天故事里的妹子。
爱夏天的海边,蓝白条纹的小帐篷,沿着海岸线的石头城堡,布列塔尼的crepe,海边、树林里冗长的调情与对话,sunset\sunrise那里的对话虽然也是好的,但比起Rohmer设计的这些来说,略显做作了。
一本正经的、长得像是博物馆希腊雕塑活起来的少年遇到三个妹子。
玛歌是最招人爱的,笑起来甜甜的,像梨子果汁。偏爱她出于私心,因为她是一个民族学的博士生,跟随着自己的喜好,颇有些任性的世界各地做调查、爱一个人,因为爱的人漂泊到下一个地方,从爱里脱身出来,好整以暇的继续做研究,继续爱下一个人。这种不带目的性的爱情与漂泊,简直迷死人。驱使玛歌的,大概就是一种天然而强烈的好奇心,去老渔夫家里采风,听老渔夫唱几乎快要失传的船歌(天哪,这和我做过的那些调查是多么像!);好不羞涩的搭讪一脸迷惘的小帅哥男主,没有心机的聊天,带男主四处玩耍,也懂得恰如其分的闪躲。“喏,我是不会傻等的,我要找一个夏日情人”。但她从未软弱,即使要一个夏日情人,也不能要摇摆的、赌气的、替代品那样的,对不对?玛歌这样聪明的姑娘,实在很像我周围那些优秀的女孩子了,既不懦弱畏缩,也懂得什么样是好的爱情,分分钟看到自己得到的感情究竟有几分。因而特别的懂得保护自己,但渐渐无法控制感情的时候,也只能眼睁睁的接受“他确实真的只爱我两三分吧”,是啊姑娘,你如此冰雪聪明,从不让他苦恼迷惑,是不是只有接受这样淡淡的羁绊就好了。
苏兰是我一向羡慕的那一种女孩子,《海盗婆之歌》绝对是为她天造地设,敢爱敢恨,盛气凌人,天生就该在暴风骤雨的远航高歌。“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我也是有自己原则的人,我绝不会第一次约会就和人上床”。你这么美,又这么坚定,显然男主这样的,只能默默在心底说:不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才能征服你啊。
所以男主魂牵梦萦的是琳娜,就是那种时常耳闻、但不会出现在我生活圈子里的“磨人的小妖精”,不晓得Rohmer是不是故意安排,这个女孩子最不漂亮,但分分钟把男主玩弄于鼓掌之间。她也不是狡黠,就是情绪化,时而甜蜜,时而情绪爆发让你再也别来找她,说着“我周围的人都不如我好,为什么我还一直要顺着你们生活”,第二天又温柔乖巧的黏上来。她要你围着她转,还要你觉得你做的总是不够多,百炼钢也会化成绕指柔好么。有些短暂而深刻的爱情都是这样的斯哥德尔摩。

不管是哪一个爱情,在夏天的余温里,都看起来不太坏。男主就和大部分男生一样,无法消受这等艳福,借口自己的音乐远远的逃走了,我想,留在玛歌心里的是淡淡的一声叹息,留在另外两个被放鸽子的女孩子心里的,大概就是“谁年轻时候还没爱过几个人渣啊,简直没有比逃走更令人讨厌的了”。
不过她们都有大长腿、细腰、巴掌脸,根本不要两天就会忘记了吧,这样的女孩子,我只想说,请给我也来一个啊!

看我有点失魂落魄,M说:“我觉得你还挺像法国女孩子的,起码你穿衣打扮很像,也很有些法国的性格,非常接近了呢”。
我简直更受打击:“一点都没有被安慰到好么,我最讨厌‘非常接近’这种了。好吧,我认命了,既然我没办法做一个法国姑娘,那么,哪一天,让我和一个法国姑娘相爱吧!”

 6 ) 人间四季

from my blog: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5918267.html
    终于看完了侯麦的人间四季,对于这样的片子总是既爱又怕。在侯麦的电影里,经典的三角关系总是如影随形,即便某一时刻你瞥见的只是杯中云影,甚至都难以确信它曾经存在。片中人物的对白总像是在自我反省,却往往找不到答案,我所能记忆的大多不是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是被对白概念化了的人物性格。
  看片的顺序: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很奇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按照顺序来看,不过做事不一定都需要顺序,尤其是像看电影这种随心所欲之事,“随缘”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自己的喜爱程度:夏天的故事,秋天的故事,冬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有些巧合,却也不尽然。似乎很多人更推崇秋天的故事,我并非只简单的喜欢年轻人,而是相比较而言夏天显得更真实,导演拿捏的分寸极好。还不曾体会中年恰到好处的绝妙,自然有些难以揣测,大概心中也怀着一种对现实的惧怕,感情也就生疏了些。

  春天的恋情,来无影、去无踪;
  夏天的恋情,三心两意、不知何去何从;
  秋天的恋情,需要费心照料,才能等到瓜熟蒂落;
  冬天的恋情,非得地老天荒、苦苦守候。
  
  夏天的故事

  男孩儿贾斯柏在夏日海边的度假小镇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红玫瑰、白玫瑰与熏衣草:梦中情人琳娜是朵白玫瑰,优雅美好,却是可望不可及;野性的苏兰是灿烂热情的红玫瑰,绝佳的夏日恋情对象;聪明又善解的玛歌则是熏衣草,你会喜欢处处都见到她,插在裤袋里、洒在背包中,不时感受到她柔和的芬芳,但却绝不会想要把她别在宴会的礼服上。
  随着贾斯柏在玛歌眼中的不断变化,从开始为情所困的年青人,到有些像个傻瓜,然后逐渐的奸猾起来,又有些调皮可爱,直至最后的得体大方但仍然有点狡猾。贾斯柏似乎总是搞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所谓的原则被一次次修正,不断地答应这个而又在另外的逼迫下同时答应别人,不过他还没有狡猾到要把同一首歌分别送给两个女孩儿的地步。大抵是出于一种对美好爱情的梦幻般的追求,心中总是向往更完美的,却又难以割舍其余的爱恋。忽然想到了《俄罗斯套娃》,里面的男主角也总是怀着同样的心思,在车站听了女主角即便明知道他有缺点还依然深爱着他,请求他留下的表白,男主角却没有动,而是火车动了,虽然他心里很明白:任何男人听了这话,都会主动去拥抱她。年青人都在小心翼翼的试探,试探对方也反省自我,大家为了避免处于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往往摆出一副小心谨慎又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感情就是如此微妙,在不经意的一颦一笑中流露,却又来去无踪影。
  
  热情最会假装,而越是隐藏
  则越是显露;正如最阴暗的天空
  预兆最大的暴风雨,热情的活动
  就从那徒然警戒着的眼睛中泄露,
  不管它把自己打扮成什么模样,
  它依然是一样的虚伪;
  冷淡或是嗔怒,甚至于轻蔑或是憎恨,
  是它常戴的假面具,但戴得还不见得及时。    
                ——唐璜 第一歌 73
  
  侯麦把年青人的小心思拿捏得极好,既有那种年轻气盛、不怕辜负时光的奔放大胆,又有自诩成年、不能自轻自贱的自尊和思虑。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不断地左摇右摆,像是不太优雅的华尔兹,有点幼稚,却让人可以理解和宽容。
  于是我微笑着看完了夏天,也相信其中包含了部分的自己。
  
  秋天的故事

  故事里虽然没有出现明确的社会群体,但从片中的人物我们却可以想象到截然不同的背景。中年——像是极端的另一个代名词,这么说也许有失公平,因为被吓到的是我,而不是导演,所以就随我信口胡说好了。
  如果说年青人的搜索是无所顾忌的,中年人的试探则显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所以故事里没有感情的大起大落,除了Isabelle在酒醉后说:“我当然要所有的男人都爱我,特别是我不爱的人”让我大大惊讶于这个女人的坦白,其余就多是些温温吞吞的情愫。
  Magali一心守候着葡萄园,不愿参加任何社会交际却希望命中注定的男子可以从天而降,她是一个心思简单却又内心敏感的女人。对于预先知会的“巧遇”尴尬而又不自信,而不知情的邂逅却可以被她认为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我有些搞不清楚这二者的区别,大概有人会和我一样,若是事后明了这一切只不过是他人的安排,美好很容易大打折扣。而Magali并不这样想,即便是好友故意安排的,对她来说却是一个“自然”的开始。
  相比Isabelle的酒后狂言,Gérald的观念转变更是结结实实的吓倒我了。忽然间对中年人的爱情观似有体味:寻找生活的另一半多是为了往后不太寂寞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爱情。贴近实际的中年人啊,该是可悲还是沾沾自喜呢?忽然就有点木了,影片如此现实,却也如此吓人。故事在结尾处终于有了温馨的转机,勤奋耕耘,我已经看到了那果实之前的花朵。  
  记起一段曾经读到的对现实生活的评论,现在想想,确是很有道理了。“生活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而是一场传奇剧。一场没有加工粉饰过的传奇剧。要是哪个剧作者胆敢把自己的传奇剧搬上舞台,一定会受到哄笑,作者本人也会被公众讥讽为江湖骗子。一切来的蹊跷,但又不可避免。每件事情发生时,你都可以清楚地窥见命运之手的捉弄。事情一开始我就做了抗争,我反对,我诅咒,我坚持要给一个说法。可是天神只是轻轻地说‘在劫难逃’,然后摆出一副目空一切的孤高样子,遁失在高高的云层之后。”
  在劫难逃,呵呵,活着就是“在劫难逃”么?一个师弟曾如此记下自己的苦闷心情:“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真正让人惧怕的东西,那肯定是自己。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魔鬼,只有它才永远的拽住你不放。从某种意义上讲,死亡是一种诱惑,倘若死亡意味着新生的话,它是对魔鬼最直接的抹杀。凤凰涅槃的传说是诱人的,因为凤凰能够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获得新生。对于我们这些凡身肉体来讲,我们又该如何获得新生呢?倘若有人能够使我确信,死亡之后,你将会复活,那么我立刻就会选择死亡。不是对世界感到厌倦,恰好相反,是对世界充满了眷恋。”这些话引发了大家的一阵恐慌,我却清楚地知道他对生活有多么眷恋。能说出这一番话的人必定是清醒的,对自己还有信心,他需要的不是安慰而仅仅是一种自我的抒发。
  中年人大概为了珍惜时光已经来不及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如何活着,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是一种设定好的程序,需要的仅仅是无限靠近,而不讲究过程的方式。这样说有些偏激了,一定会刺激到很多人神经,但是浪漫对于“习惯”总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会鸡蛋里挑骨头,有些自以为是了。

参考:http://202.38.93.9/intro.php?id=1079

 短评

摇摆不定,一个天秤男的夏天。

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侯麦人间四季第二部。必须五星,这故事讲得太妙了。虽然只有一个少年、三个叫雷娜、玛戈、苏莲的姑娘。但当船开走时,我突然明白,这竟是我们所有人的青春故事。那片海岸,就是我们的青春,卡斯巴,是所有少年曾经的模样。恋人、情人和友人,你曾辜负了谁?那个叫威松的岛,年轻的时候,我们怕是到不了

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那个叫威松的岛,我们在还年轻的时候是到达不了的吧

11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纽约夏日露天法国电影第二弹,部部精彩啊!到了90年代的侯麦,在“爱情你我他”这个话题里更加炉火纯青,圆润丰满的人物、悠闲自在的节奏,让人觉得2小时里读了一本酣畅的小说。电影里几个女孩就像代表了蓝白红三种不同的颜色一样,迥异且各有特色。法国的年轻人呀

1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敘事節奏,紀實表演,小動作,氣氛營造,細節……哇不得了阿……這樣一部隨時可能變成鬧劇的戲竟然能拍出這種味道!非常牛逼!

1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人间四季”之夏侯麦一直如此:在看似无止境的唠叨中,探寻男女关系的真相。三个女人中,女店员温婉如水、“海盗之女”热情似火,但当那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女子突然出现时,刮乱了夏日乐章上的每一个音符,随命运逃离是抚平这乐章的唯一方法。P.S.那个永远被动的贾斯伯与我的性格太像。

18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阳光,海滩,轻风,游艇,贝壳,碧浪,白帆,木屋,沙排,吉他,露天咖啡馆……侯麦恬淡悠闲的气调与宁谧的夏日小镇浑然一体。在养眼赏心的同时,爱情的本质也在影片中缓缓展露出来。一位英俊男子脚踏三只船,在徘徊犹豫间不知何去何从,三位女性各有自己的爱情观,性格也恰成互补:有坚持谈心但至终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有热烈主动但要求双方都一心一意的,还有不断放鸽子飘忽善变的。兴许,我们不应该放弃永恒的真爱这一理想,但现实中的大部分爱情确乎是不断游移、难于久长的罢。侯麦运用了不少长镜头,雅致而耐心地聆听一场场暧昧而细碎的对话,几无画外配乐(男主的吉他弹奏或歌唱作为调剂),夏日的微风、鸟啼与虫鸣声贯穿全片。(8.5/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前半部时间溜得快略显琐碎,随之略发入味,侯麦式的人物一直来都很有趣,所以电影中的矛盾处理很有意思(至少从“路人”视角而言,电影前半小时时我竟还有点觉得:“这人挺像我的”,然而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 aha)。

23分钟前
  • TWY
  • 推荐

看侯麦讲爱情,就像高中时独自坐在堤坝上看河水。无可言喻,无法形容。

27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Rachel花了整整十季的时间才发现Ross最适合自己,卡斯巴想用短暂的夏天作出取舍也不太可能。年轻人的姿态被捕捉得不错,我们总是既大胆奔放又畏手畏脚,想奋起逐爱又摇摆不定,真是个可爱又美好的夏天。

31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重看#可能“友情以上恋人未达”的状态是最完美的两性关系---既拥有倾慕的向往,又兼有客观审视的独立,与马戈似有若无的情愫的确如“仿佛并无故事”,在漫行的运动长镜中建构起关乎情感的深层探讨。色调从明媚转入阴霾,结尾时再度明媚,三段关系结构折射出的性格完满成型,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蠢萌男孩或许藉此契机走向成熟。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男猪脚天秤,玛戈双鱼,苏兰射手,琳娜天蝎

37分钟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观感比《春天的故事》好一些:卡斯巴与玛戈各种散步对话联想到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与莲在房间里弹吉他唱歌联想到2004年的《爱在黄昏日落时》;与蕾娜吵嘴时联想到2013年的《爱在午夜降临前》;然而《夏天的故事》还是不及后三部电影让我心仪和享受。P.S.:<Definitely Maybe>的封面→小惊喜。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玛戈,真的太迷人了,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那些雀斑都是那么美好。然后我想说小伙纸贾斯伯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了吧,应该好好找罗志祥哥哥学习一下,哈哈,另外说自己不会犹豫,但是明明可以改名叫“纠结伦”了好哇。其实苏兰也蛮好,挺cool的,直接了当。侯麦真的有毒,在本片中对这类青涩文艺男青年的挖苦讽刺简直绝了!非常精准,惟妙惟肖,有太多台词适合截图当表情包的哇。我游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Oh,没有关系,因为我也是个海后,哈哈哈哈。法国人是人均脚踏三只船是吗?所以理论上全法国人都在互相谈恋爱呀。用绿茶、PUA、渣男这些概念来形容侯麦的电影可能不一定合适,主要是画面的调色着实太美了,美到可以不去计较那些混乱的男女关系罢。最后想说这么帅的帅哥会担心没姑娘喜欢,太凡尔赛了!请往死里打!

4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玛戈其实没有交谈时那么淡然,苏兰也没有外在那么奔放,琳娜实如男主所说的性情多变,谈一场恋爱的话夏天还是太短了。

44分钟前
  • 永久影
  • 推荐

男主最喜欢的是性格、人品、相貌、大脑最差的一个,另外两个,一个真聪明,一个真性情,以他的心理成熟程度,确实没那个智慧能力爱上她们……这种男生比话多浮夸男还容易吸引女孩,虽然约会、恋爱本该是先轻松后慎重的多项选择,但他根本搞不清楚爱是个啥子,一如在座的各位年轻仔。

49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力荐

#侯麦展#我选玛戈,以及,遇到男主这样的男人请打死他。

54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水手之歌,夏日感觉。这大概是看过被动的渣男,想玩弄女孩但一直被一堆女孩玩来玩去。从来不感觉侯麦拍的是爱情片,反而觉得是反爱情片,他压根不相信爱情,只是喜欢一堆青春的肉体走来走去。

55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推荐

题外话:男主的美貌在2005年达到了巅峰!

57分钟前
  • shu
  • 力荐

贾斯伯是寻找爱的小王子,玛戈是狐狸,教会了小王子爱的意义和如何去爱,并且爱上了小王子,却得不到爱;琳娜是玫瑰,自负地总在伤小王子的心,小王子却始终爱她。

1小时前
  • 耳东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