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代号:孙中山

HD国语

主演:詹怀云,魏汉鼎,石康均,蔡承恩,王裕城,袁加乐,高正倓,杨奕晨,张孝全,李千那,洪都拉斯,杨宜蓁,黄河,张书豪,胡玮杰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2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3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4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5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6行动代号:孙中山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行动代号:孙中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左(张怀云 饰)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阿左盘算著,但是,他没有盘算到半路会遇到小天。  小天(魏汉鼎 饰)也自认是全台北最穷的国中生,也为了改变这个现况,他也把脑筋动到了学校储藏室中没有人管理的废弃 物上,“如果把这些东西变卖给回收…”小天也盘算著,但是,他也没有盘算到半路遇到阿左,阿左也对废弃物有兴趣。  阿左和小天互不相让,于是,一场废弃物争夺战在平静的校园展开,而这场尔虞我诈,两败俱伤的争夺战终将让他们开始反省为何社会存在著贫穷,让他们开始面对即将到来成人世界……南茅北马皮囊之下2013恋者多喜欢借你的手儿牵他们结婚了还有很多孩子另一半2022拉普拉斯的魔女51号公式三色幻想:宇宙之星搏击英雄龙卷风1996蓝皮鼠和大脸猫反叛的鲁路修特别篇:暗黑的背叛龙潭巨兽扬州八怪陌上人如玉异生探云霄飞车重案六组3回西藏儿女冤家2010天才:游戏的法则鳗鱼1997班迪舒班迪斯H是幸福的意思青涩夏日跃动青春准教授‧高槻彰良的推测第二季独唱闪电侠第七季相扑道青春喂了狗临时工斗牌传说 鷲巣麻雀完结篇男人帮黑色圣诞节2019快乐星球第一部人兽杂交盒光之夜元气拯救队景德镇战·无双极度危机(原声版)生化战士:王者再临黑暗侵袭2呆萌酷男孩

 长篇影评

 1 ) 《行动代号:孙中山》:小清新还是社会批判?

原创郭松民
转载至此: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42119168805654

    《行动代号:孙中山》(以下简称《代号》)是台湾著名导演易智言执导,2014年在台湾上映的。刚听到这部电影名,我还以为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动作片或谍战片,看了以后才知道是一部成色十足的青春片,不过也可以说一部社会批判片,抑或政治寓言片。

     《代号》在风格上与在大陆风靡一时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颇为类似,延续了小清新路线,但在精神气质上,则似乎继承了大陆三十年代电影《马路天使》的社会批判立场,甚至依稀可见《美国往事》、《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类影片的影子,而与伊朗电影《小鞋子》最为类似,都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在他们看来非常大的麻烦,透过解决麻烦的过程折射社会阴影。

《代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阿左和小天都是台北一所学校的中学生,分别因为交不起班费和毕业旅行费而陷入尴尬,他们在学校储藏室里发现了一尊真人大小的孙中山铜像,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把铜像偷出去卖给废品回收公司换钱的主意,于是在两个人及其背后的小团伙之间展开了一场趣味十足的铜像争夺战。

  并不复杂的一个故事,易智言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给观众听,看似漫不经心,半真半假的开了个玩笑,但眼中却盈出了泪水。

  影片中一切元素都是标准的台湾青春片——白衣胜雪的校园、阳光明媚的教室、眼睛明澈奶油味十足的“小鲜肉”。但困扰他们的,不再是青春的骚动和早恋,而是一个简单但残酷的经济问题:2000元新台币(约400多元人民币)班费怎么来?

  阿左和小天相互发现了对方的计划,为了获得偷取铜像的优先权,开始比穷。阿左的阿嬷靠做塑胶花谋生,一朵五毛钱,要为阿左凑够两千元需要干上整整二十天,所以“我是绝对不能向阿嬷要钱的”。而小天认为这不算什么,他才是台北最穷的学生。他带阿左去看他的家:真可谓家徒四壁,阿嬷走了,桌子、床,“凡是带腿的都走了”,醉酒归来的父亲还要对他进行殴打,他无家可归,只能露宿公园。

  由于更深的感受到“贫穷之痛”,所以小天近乎疯狂地要独占孙中山铜像,他几次拒绝了阿左“加入我们”的邀请,在台北西门町大街上徒劳的想单独拖走铜像,但他蚍蜉撼树般的努力与铜像巨石般的沉重与威严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反差。

  最后一个长镜头拍摄小天与阿左扭打在一起,直打到筋疲力竭一声不响,颇似黑泽明《野良犬》中最后搏斗的场面。小天在这个镜头中显的疯狂、执拗、压抑。而在阿左和小天扭打的背后,夜晚的台北市显露出迤逦和繁华,手持《三民主义》的“孙中山”煞有介事的伫立在华灯璀璨的台北街头,完全无视脚下两个绝望的小男孩,这一画面也构成了一种深刻的反讽。

  《小鞋子》最后让刚领到工资的父亲为小兄妹每人买了一双鞋子而得到拯救,《代号》最后却并没有一条“光明的尾巴”,“孙中山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阿左和小天不仅被捉进了警察局,回到学校后还要每人写“至少三千字”的悔过书。班费和毕业旅行费最后如何解决?影片没有交代。阿左和小天虽然捐弃前嫌,发誓今后合作,但他们怎样摆脱“我们儿子的儿子也都穷毙了”的命运,也没有任何交代。

  该片导演易智言对台湾贫困问题的感受是准确的,就在这部影片杀青后没多久,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就爆发了。如果我们拂去其中涉及到两岸关系的浮词与喧哗,就会发现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岛内青年学生对贫富不均的不满和对失去未来的担忧——艺术家的前瞻性与对生活的敏感,于此也可见一斑。

  如果把《代号》看作政治寓言,我们也许可以悟出更多的意义。孙中山铜像,象征意义不必多说,体制、历史,三民主义,“国父”,等等。但在学生眼里,它只是储藏室里落满灰尘“没人要的东西”,是可以拖去卖钱的废金属而已。学校也没有把它尊崇地放在校园高高的基座上让学生膜拜,而是把它和废旧电脑、待修理桌椅、扫把等堆放在一起;但是,当影片借贫困生之手在黑夜将其空降闹市街头,“国父”赫然出现在西门町,并成为一条被反复播放的电视新闻时,其中对台湾现状的不满和对变局的暗喻,顷刻也溢满了画面。

  不过,虽然《代号》片的主题不算轻松,但电影欣赏起来却很轻松,妙趣横生的对话经常让你忍俊不禁。尤其是做为影片高潮的偷铜像一节,一群带着美少女战队面具的孩子,在漆黑的夜里用尽吃奶的力气搬运铜像,在学校门口被正与女朋友调情的保安发现后又灵光一闪,扮成僵尸鬼把保安和女友吓得躲进漆黑的教室,反倒成全了他们的“美事”,这些都是富有想象力的孩子气十足的情节,甚是好看。

  最近几年,似乎是受到九把刀《那些年…》的启发,大陆导演也开始拍青春片,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这些影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票房,但就思想性而言,却一概肤浅苍白,空虚无聊,无非是早恋或“我暗恋的女孩嫁给了别人”之类(见《郭松民 |《致青春》:青春的葬礼》),全无社会关怀。至于《小时代》的恋物癖、《夏洛特烦恼》的只要被女人抗在肩上就别无所求的恶俗,就更是等而下之,不值得一提了。

  大陆近年的青春片是模仿台湾的,但是不经意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行动代号:孙中山》为标志,台湾的青春片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大陆的导演们还要原地踏步吗?

 2 ) 唯有荒谬才能表达一部怒气冲天的喜剧

看完电影,我问了照片中这群高中生,他们心得是什麽?“我们周遭也有像男主角们一样的同学,虽然不像他们那麽夸张,但依旧看得出来他们的困境”,我想这样的回答切合导演想传达的。

许多人回忆起高中时期,想到的不外乎是课业、未来、朋友、男女关係等等酸涩的忧愁,就如同易智言的前一部长片《蓝色大门》一样,这次他选择的主题是“贫穷”。贫穷紧扣著每个事件的发生。

许多导演处理贫穷时会採用写实手法,从穿著、形象、环境,营造出一片衰败感,《行动代号孙中山》反其道而行,裡面的人物都打理得很乾淨,不像他们嘴巴上所强调的“我很穷”。许多人批评这一点,但其实在电影介绍时,易智言就强调这是一部“最最怒气冲天的喜剧”,因此《行动代号孙中山》必须是荒谬的,唯有荒谬才能表达一部怒气冲天的喜剧,儘管在我看来其实还可以更荒谬,更无厘头,这对导演及演员来说难度都太高,整部电影就处在一个写实与荒谬间的尴尬处境。

回到人物身上,阿左与小天都为了生活而努力,无奈的是,校内地位由金钱衡量。阿左因为缴不出班费被女生嘲笑,小天则想去毕业旅行,这是他们的偷窃动机,但他们没有沉沦,人物特质在铸错中展露,阿左的纯真善良,小天的锲而不捨,都是让观者揪心的安排。青春期就必须背负家庭、贫穷以及许多渴望,因此越陷越深。

其实,若我们将自身经验投射于戏中主人翁,大概会觉得他们很笨,加上导演刻意“Repeat”许多对话,更会令人感到不耐,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刻意创造的节奏,戏中他们只想著下一步要做什麽,被贫穷压著过活,无暇思考求学,遑论替未来打算。这情形最后被小天看破,当大家被老师罚写,每个人都在回溯谁家长辈比较穷的时候,他说:“再吵下去,你们儿子的儿子都会是穷人。”此时,他明白了贫穷正在世袭,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认为这结尾点睛。

《行动代号孙中山》是一部深刻的喜剧,电影安排的笑料不少,笑完后却给人深沉的悲哀,类似剧中的高中生出时常出现在你我周遭,只是我们习于忽略。这部电影的目标群众很广,能将沉重的社会议题以喜感十足的手法来包装,让观众更易接受,愿意面对,甚至做出改变。

 3 ) 戴上面具续写《宝岛一村续集》

《行动代号 孙中山》观后感小记,开篇镜头语言全部反向运动,这种运动从时间上给我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给我传达一种“叛逆”,所以不要看是小清新画风,这电影一开始就告诉观众他绝对不是撸顺毛的。 的确,后面老狐狸就露出马脚咯。当美少女面具一出来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根本不是在说2014年的事情那么简单,而是在台湾九十年代长大的一代人。三民主义登陆台湾之后眷村的下一代,那么这本电影就是《宝岛一村》的续集,宝岛一村的孩子们啊爱陪美国兵跳舞的姐妹变成了跳广场舞的阿姨,街头到处打架的少年变成了酗酒打儿子的父亲,馄饨挑子的妇女变成编织塑料花养活一家人的阿嫲。孩子们都是大人的镜子,他们知道有些话不能被街上的人听到,路人就像路上的纠察,他们的父辈都是吃过亏的。他们的爸爸还是穷,爸爸的爸爸穷 儿子的儿子不想穷,他们有理想却迷茫,片尾的孙中山做在卡车后面一会儿向画右,一会儿向画左,而那些孩子们啊,将会跨过天桥,将来他们会在高处审视,正如他们知道了!知道了当下自己能做到的。

 4 ) 偷国父——荒唐了谁?

       片名很容易跟民国时期的政治谍战剧联系起来,但是随着影片的开始,镜头的缓慢推近,画面出现了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校服,稚嫩的脸庞,让人顿时明了,这是一部典型台湾味道的文艺青春片。
      此片的灵感来源于一句被删掉的台词——《蓝色大门》中,张士豪嘲笑同学吃泡面,同学回他:“你以为我爱吃泡面吗?因为缴了班费1500元,所以我只能吃泡面!”于是,这句台词就成就出了一部电影,一个由缴班费引发的妙趣横生的校园盗窃案。
       表面看来,无论是影片结构、剧本、还是台词,都似乎跟大多数台湾青春片一般,谈不上厚度和深度,有着文艺片特有的慢拍,但是因为时而出现的爆笑台词,以及情节的几次突袭逆转,却让每一个看似平凡简单的段落漾起彩色的波澜。
       影片讲述了两个主人公阿左和小天,因为交不出班费和毕业旅行费,不约而同打起了学校储藏室里铜像的主意,展开了一场趣味十足的铜像争夺战。并不复杂的一个故事,平铺直叙,看着漫不经心,更像是导演在半真半假的开玩笑。
       这是一部校园青春片,但是相比其他清新十足的青春片,这看似喜感的影片实际很严肃,带着政治意味的严肃,如同它的片名一般。
      偷铜像的原因。影片开始,阿左被逼缴班费,偶然看到了储藏室的铜像,于是在夜里召集了同样被催缴班费的同学准备共谋大计,却遭到了两次打断。第一次被两个在闲谈洛杉矶的空姐打断,第二次被正在训练走路的老人打断。分别出现的空姐和老人,代表着这个社会表面的欣欣向荣与和谐友爱,但是同时在没有人的寂静角落,却有几个因为缴不出班费而要去偷窃的孩子,实际上又仅仅是阿左这几个人吗?在阿左和小天互相比穷的画面,在行动最后失败被罚写检讨的画面,影片所传递出和呈现出来的不是一个、两个阿左和小天的特例,而是无数个阿左和小天的普遍存在,整个社会底层的横截面呼之而出。在有人躺在洛杉矶酒店失眠的时候,在老有所依的时候,有一群人依然生活在妻离子散的阴霾里,生活在饥寒和窘迫的无奈里。
       影片最后,小天和阿左在超市的偶遇,以及小天的豪言壮语,无不暗合了影片某种意义上,他们对于自身命运和所处阶层的幡然醒悟。
       他们知道了。教导主任尴尬的连声说“他们知道了”,让人觉得毫无因果相连的莫名其妙。他们知道了什么?是一群犯错的孩子们对自己的错误知道的清楚明白,还是他们知道这尊铜像是谁?或者学校甚至是大部分人还知道这尊铜像是谁?孙中山,国父,一个本不该被忘却的伟人,在现代却只能被人遗忘在储藏室,甚至为青少年所不知。他的“三民主义”,他的革命信念,是不是也随着这忘却而烟消云散了呢?时代变迁,片尾小天的决心,又仿佛预示着当初的这场革命将跨越时代,卷土再来。
       一场你争我夺、喜剧感十足的校园盗窃案,笑出了荒唐。是青少年对国父不知的荒唐,对本身行为不知的荒唐,是这个时代本身已经变的荒唐。

 5 ) 如何讓臺北最窮倆國中生的“十月圍城”計畫 演變成牛頓與萊布尼茨的“惡作劇”之爭

2004年易智言導演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是一部不太容易歸類的電影,而且這很可能是編導的刻意為之,一般“刻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矯枉過正,希望由此產生一種新風格,甚至是新類型,第二種則是以所謂另類“文藝”的腔調,以一種類型潔癖的心態,避免落入任何所謂的“套路”中,清清白白開場,飄飄蕩蕩落幕,套用武俠的名詞來解釋,第一種就如同“萬人斬”,在千刀萬剮中殺出一條新穎的血路來,而第二種大致就相當於“萬人不沾”,以極輕快靈動的身法或輕功,在萬人大潮中穿過,就如同把紅海一分為二,不沾一點血腥,也不傷半根毫毛。我覺得易導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應該是屬於後者,雖然他自己,甚至片中的“孫中山”未必同意這種看法。

《行》中後半段孫中山銅像被搬到大街上後,兩位學生在“他”周圍扭打,後來銅像被高高吊起的畫面,不可能不讓人想起《再見列寧》來,當然後者的喻意是很明顯的,而不是隱藏在所謂“弦外之音”中。而另外一部,將所謂民國政治元素,藏在類型片中的,當然不是指《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而是李仁港那部《94獨臂刀之情》,不過那片更多還是把心思放在了取人名上,故事情節本身還是武俠的套路,而且氛圍與招式上有一種民國與古裝雜糅的古怪腔調。

易導可能會很不爽上面一段中,將《行》與其它相近類型或元素的電影放在一起,畢竟再上面一段中,我猜測他是“萬人不沾”的那一類作者,而不是那種殺氣騰騰的“萬人斬”,那就只說《行》本身,故事可能比一般的電影還要精簡一些,講兩個各自認為是臺北最窮的國中生,為了交班費或畢業旅行費,不約而同的打上了倒賣學校儲藏室“舊貨”的主意,而那個可以用來換錢的舊貨,便是國父銅像,因為一本寫著“收舊貨”計畫的冊子,很偶然的讓這兩個可能並列最窮的臺北國中生意識到對方的存在,一方希望另一方放棄,另一方希望對方合併加入,最後兩派勢力在爭搶銅像的過程中,於臺北午夜的西門町大街上兩敗俱傷,又不偷不相識的故事,對了,差點忘了提,其中一方的小頭目叫阿左。

如果從男主角叫“阿左”這一點,就認為找到瞭解開這片“政治密碼”的鑰匙,那可能是高興的太早了,因為跟薑文那種《讓子彈飛》不同,《行》中涉及到的元素非常少,除了學生自己之外,連老師的戲份都極少,唯一在偷“國父”過程中,能給學生們造成一點麻煩的,就只有張孝全客串的學校大門保安了,而這位保安對於“國父”顯然不太上心,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跟女友親熱,於是這麼一個容易對立起來的角色與符號,也就這麼“雲淡風輕”了。當然除此之外,很多人也注意到《行》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對白故意的重複,反反復複,這一點也讓人容易想起薑文電影裏的對白設置,也是不斷重複,重複自己的話,以及別人的,我覺得薑文這麼弄,是有他下意識裏的強迫性思維,不可抑制,而易導在《行》裏這麼處理,可能只是一時的“靈感”,反正應該不會是湊片長這麼簡單的動機啦……

其實這種另類風格的偷盜電影,也並不罕見,如同彭浩翔導演的《大丈夫》可以說是偷食偷腥電影,而他監製的《飛虎出征》風格上的反差與錯位就更明顯了。而《行動代號:孫中山》中的處理,可能更類似於《色,戒》,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類似於那一句對白:再不殺,就要開學了……我個人覺得雖然此片劇作得到了金馬獎的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整體而言還是覺得太清淡了,情節與喻意都比較簡化,與其說是黑色幽默,還不如說是淡灰色幽默,或者米色幽默。

那如何加強這樣一個故事的黑色幽默風格呢?我的設想是這樣:國外大學有那種惡作劇的比拼,比如把什麼標誌性的雕像,放到了學校的屋頂上之類的。這所國中有一個老師,突發奇想,也想開展這一活動,但問題是,不管是學校領導,還是學生自己對此,都不是很感興趣,更關心升學率,或者追星,於是這位老師只好自己在校內盡可能的“推銷”惡作劇計畫,認為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及發散性開創思維,極有好處,開始他還把希望都寄託在好學生身上,但很快發現所托非人……

而另一方面,兩個各自認為是最窮臺北國中生,起初又互不相認的,因為其中一位叫小天的把寫有偷搬“國父”計畫的本子遺落在街上,又極為巧合的被“英雄所見略同”的阿左撿到,於是知道了世上還有一顆偉大的另類頭腦,與貧窮的青春肉體,兩人起初比窮,後來阿左想拉小天入夥,但後者拒絕,並把阿左等人好不容易籌集到的“裝備”給偷走了,而接下來的劇情,並不是馬上動手偷搬“國父”,兩支隊伍又狹路相逢……

而是設想開頭提到的那個老師,注意到了這兩個學生,以及類似的計畫。他如獲至寶,覺得這是潛在的人才,以及偉大的另類頭腦,絕對不能放過。小天開始以為阿左太不上道,雖然他之前是“黑吃黑”,偷了他們團隊的“裝備”,但上報老師,總是不應該的,就如同黑道可以火拼,但報警的那一方,肯定是最不講道義的。不過小天很快發現自己是誤會了,這個特別的老師不是怪他倆,而是欣賞有加,但眼下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判斷兩人的計畫到底誰先誰後,這就如同牛頓與萊布尼茨G. W. Leibniz之間關於微積分的那段公案一般。於是雙方都各自提供人證物證,試圖證明自己的偷搬“國父”計畫,才是最早最正宗的。而且更重要的一點,這個老師為了這次惡作劇大賽,是籌到了一筆獎金,而這筆獎金的數額,跟賣掉銅像的錢差不多,而本質的區別,前者是合法的,而且還是一份榮譽。

經過一番爭辯分析,老師得出結論,小天的計畫在先,所以他才是這個計畫的合法實施者,接下來還沒完,小天還不得不配合老師,一起設計銅像搬出儲藏室後,應該放到哪里,怎麼放,才是能最大程度發揮惡作劇的精髓,在這過程中,原先不太愛學習的小天,倒真的是在“惡作劇”過程中,開始對理科產生了濃厚興趣。但另一邊,阿左不服氣,他的小夥伴們更不服氣,竭力要用自己過剩的聰明才智,破壞小天的“惡作劇”計畫,像《十月圍城》一樣保護“國父”,並讓他老人家待在應該待的地方,不是學校儲藏室,當然也不是垃圾回收站,或者學校大樓樓頂……並以此證明自己才是民族的棟樑,兼惡作劇之王……

 6 ) 「他們知道了」

http://chemistrysucksguy.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14.html

與其說本片是青春影片,
我覺得它其實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
透過各式符號的交織,
隱晦的(或者為了市場考量的),
透過年輕人的視角、趣味的「行動」過程和目標,
來掩蓋導演真正的企圖,
甚至我覺得連貧窮的世代複製也不算是真正的核心,
而是更純粹的,對於人性的一種試探性解讀,
才是導演嘗試在本片所呈現的。

沒有錢繳班費、沒有錢繳畢業旅行費,
少年想到突破現狀的方法是偷,
但他們偷的不是別的,
而是儲藏室裡的國父銅像。
先不論戲外的受過良好解讀訓練的觀眾見獵心喜立馬把國父視為某種符碼,
戲內的少年們,動機卻是單純的,
因為「反正放在那邊也沒人要」,
本著廢物利用的心態,收了垃圾,還掙上一筆,
「我沒有想偷。我沒有想偷。我沒有想偷。」不斷重複著,
這算是偷嗎?拿沒人要的東西也算偷嗎?
這種純粹與天真看的讓我臉上笑著,心裡揪著,
為什麼他們不在大賣場試吃之餘直接順手牽走幾包食物,
為什麼他們不用打掃阿姨的鑰匙直接進辦公室拿錢就走,
甚至更簡單的,直接憑著血氣去搶,
去用更強硬的方式到達目標。
或許是他們不敢,
但我覺得是他們根本無意傷人,
他們對於周遭的世界,
還沒有成熟到去恨、去對抗,
而是停留在害怕,
害怕催繳班費的同學,
害怕路邊的空姐、拄拐杖的老人、清潔隊、慢跑的人,
城市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敵意的,讓人恐懼的,
台北的繁華如此徹底的包圍他們,
「這個國家什麼都不缺。真的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希望。」
村上龍的《 希望之國》這麼寫。
台北市的炫目倒映在雨後的街道上,
淪為某種歪斜、曖昧的存在。

這些小孩看起來不窮,真的不窮,
他們的制服白的發亮、穿ADIDAS、長的乾淨俐落,
怎麼說都不符合中產階級對於「貧窮」的想像,
他們沒有呈現那種上新聞的,全家擠在破爛屋簷下共食一份食物的髒亂不堪形象,
也不像飢餓三十募款箱上面印製的那種皮包骨,連抬手撥蒼蠅都沒力氣的皮包骨,
他們的悲劇就是看起來不夠窮,
他們還是靠社會的福利機制維持著可以過活的生存姿態,
還是能去上學、能去畢業旅行,
這是他們的幸,也是不幸,
當套上相同的白色制服之後,
每個人看起來總是差不多,要真的很努力、很努力的看,
才看得出來他們窮的是對於現狀的改變希望、是對於未來的想像,
「我們兒子的兒子,都註定窮斃了。」

回歸「孫中山」本身,
蠻佩服導演能把這樣的意象融合進片子中,
從年輕人作為引子,
場景放在校園,
偉人銅像成為偷竊標的,三者串連起來自圓其說,
至少不會是為了隱喻而隱喻。

推翻帝制的國父,在少年眼裡只是「沒人要的東西」,
我覺得這倒不是時代的割裂而產生對於文化的無知,
而是對於「理念」的嘲諷。
他們從頭到尾,都只用「銅像」來稱呼「孫中山」,
民族、民權、民生,
成人世界中宛如銅鐵般的教條,
對他們而言只是資源回收的來源而已,
在生存的燃眉之急底下,
形而上的價值被抽離了,物品回歸物品。

如果導演只著眼於世代間貧窮的複製、來自成人的壓抑等等,
那種觀點固然可以激發青年的被迫害感,
去控訴世界對他們如此不仁云云,
但是本片精彩之處是在於,它點出了,
就算沒有旁人干擾,
「 人民」自己也是一盤散沙,
以行動那場戲來看,
從小天偷了工具之後的絕望,
到體育館內合力搬出銅像,
那轉折,導演狡猾的先讓觀眾看到了人民的團結,
試圖合力去搬運、對抗某種沈重而壓迫的存在,
那一瞬間,會讓人在灰暗中看到人民的團結,
彷彿世界的不仁、社會的不公都可以透過攜手來解決,
他們全都在相同的面具底下,
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
很夢幻,
夢幻的宛如競選口號,
一夜激情之後就被隨意棄置在地。
那個合力的假象在「成功」之後,
都不需要別人碰,自己就立刻散了,
當銅像上了車,
資源已經就分配位置,
Lasswell的政治觀點隨即出現,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原本一起流汗的同袍,
瞬間個個成了禿鷹,
原本荒謬的「面具」形象瞬間變得難堪而諷刺,
從搶車的那幕開始,直到阿左與小天在西門町扭打的那個長鏡頭,
再也笑不出來,而是讓人感到心越來越寒,
寒到骨髓裡頭去,
完全沒有任何「行動成功」的喜悅,一點也沒有。

導演反應了他對於「人民」的不信任,
就算同樣是在面具底下,
他也不認為人民會在1812序曲下炸毀西敏宮之後,
戴上相同面具,為了相同信念走向一起,
而是在面具脫下後,林惠萍的《往昔》播送,
「一朵盛開的花,如詩如畫」,
諷刺的與畫面上血淋淋的爭奪成對比。

最後小天與阿左的扭打,
打的其實已經不是彼此了,
而是一種巨大無力感的釋放,
阿左恨小天怎麼就是不能體會團結的力量,
可是對小天而言,
阿左也只是另一個資源掠奪者而已,
他不有錢,但絕對不是最窮的,
憑什麼來和他瓜分這個資源,
於是他更恨阿左,
階級不是絕對性的概念,而是相對的,
「下層階級中的階級鬥爭」聽來荒謬,
卻又似乎精準的命中人性。

到了最後,少年們終究是去打了工,
回歸社會期待的「常軌」,
訓導主任說,「他們知道了」,知道什麼呢?
他們天真的對話,
若無其事的敘述整個行動留給他們的,
那些片段的、零碎的記憶,
好像什麼也沒有留下,
孫中山捧著三民主義,搖搖晃晃穿過台北街頭,
天橋上,
他們舉起手。


「他們知道了。」

 短评

表演可够蠢萌的,剧本是较为俗套的喜剧路子,但是效果还可以,比穷啊什么的怪好笑的

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想法蛮好,略有一点单调

8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比預期中好一些,劇本平庸,細節粗糙,不過亮點還是有一些;兩個小男主角討喜有加分,青春就是無敵啊……2014.07.18

9分钟前
  • 圓心
  • 还行

那刻意为之的表演方式真心喜欢不上来,也见不得到底有多聪明。

1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较差

That's why I love somewhere called Taiwan.这种让人失措的纯与真,只得来自这块小岛的风土。少年不识孙中山,却举起了革命的拳头:“他们知道了。”

15分钟前
  • 力荐

大家都知道这片子有隐喻啊,但是有隐喻不代表可以这么粗糙啊!台词说好听点的是呆萌,难听点就是无聊简单到死。全片好重的日本风,标个荒诞签不过分。

18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较差

节奏过慢,对话拖,表演端着不入戏,打架那场还可以,最后写检查那段演的实在太表演了。

20分钟前
  • 马克西米利安
  • 较差

波米有赤子之心。

24分钟前
  • デブリ
  • 还行

CVF 闭幕片。整部片故意将少年们塑造成善良无知的形象,导致对话节奏太慢,生硬、一个梗重复太多遍,让人有些疲劳。相比之下,本届电影节还是纪录片水准较高。但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

26分钟前
  • 天行者爱grogu
  • 较差

第51届金马奖最佳最佳原著剧本-易智言(看完五部入围影片,想表示,这一届我个人心中的最佳原著剧本还是《殡棺 / 心迷宫》),并提名最佳新演员-魏汉鼎。—— 1.(制作方/出品方?)「藍色」片头惊喜听到《蓝色大门》的配乐,而电影正片里侯志坚制作的配乐也有些《蓝色大门》的味道;2.这样一个“偷盗”故事如果能像《天才枪手》那样拍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会更精彩吧?现在的成片给我的观感有点像国中生们的小打小闹,不够扣我心弦,另外个人觉得装丧尸吓人那段是败笔;3.洪都拉斯的小天父亲,张孝全的学校警卫、李千娜的警卫女友、张书豪的生教组长……有些惊喜的客串;4.吊孙中山铜像的画面联想到《尤里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11555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一个字,白, 色调白的,人物是白(痴)的。

33分钟前
  • 阿生
  • 力荐

超出預期的一部片,歡笑之外提供了很多想像的能指,即將被賣掉的孫中山和叫做阿左的計劃賣掉孫中山的學生盜賊,以及白色校服下面的黃色T恤……噢好的好的夠了,自己慢慢看吧,免得一會兒這條短評不見了。

34分钟前
  • 独孤树
  • 推荐

很有隐喻的片子,然后这些社会阶级和教育体制却披了一层厚重的小清新美少年外衣。。。不难理解为何分数并不高。但没办法我就好易智言这口,甘愿陪着片中人一起呆萌

37分钟前
  • Weirdo啊啊瑞。
  • 推荐

浅薄且粗制滥造,导演一直在制造小清新的气氛,却不肯花时间在故事上细细琢磨一番,最后导致电影整体显得非常业余,除了画质像电影之外,剩余的都极像网剧。演员非常刻意,表演痕迹太重,不自然,连念个台词都相当的生硬,有人说这是呆萌,我觉得其实就是傻。只有张孝全的客串还算得上是惊喜。

39分钟前
  • Ron Chan
  • 较差

呆萌呆萌的笨拙感,有点单薄但单纯,而且很好笑><喜欢它是因为青春片可以不光是分手撕逼堕胎,甚至跟男男女女爱情无关。p.s.制片公司叫蓝色工作室,而且Logo是一扇蓝色的门,这点好萌。

4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清新到腻歪

4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難得在香港看首映,在大螢幕上看小成本青春電影,萌萌的輕幽默略腐臺式小清新。好奇支撐導演的信念是什麼哈哈哈

50分钟前
  • 觉某人
  • 还行

故事感觉像学生作品

53分钟前
  • 楚门
  • 推荐

就这还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啊????????

54分钟前
  • Syfannn
  • 较差

开始以为刻意 渐渐发现并不是 人人都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对白 为了争夺孙中山的两帮人 没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得到 得手后在车边又瞬间反目 暗夜台湾街头的追逐和大家 想起了 一页台北 当初放着没打分 现在一并记录下来 而在一片“你吵屁”中 国父又被束之高阁 回到了杂物间的角落里 同学 我叫阿左 左边的左

55分钟前
  • Sebasti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