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尼克松

HD

主演:弗兰克·兰格拉,麦克·辛,山姆·洛克威尔,凯文·贝肯,马修·麦克费登,奥利弗·普莱特,丽贝卡·豪尔,托比·琼斯,安迪·米尔德,凯特·詹宁斯·格兰特,加布里埃尔·雅雷,吉姆·麦司奇门,帕蒂·麦克马科,杰弗里·布莱克,克林特·霍华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3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4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5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6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7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8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19对话尼克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对话尼克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歉。福斯特(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  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 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心动的信号第二季沃伦加长版薛之谦「可」线上演唱会铁猴子传奇之边城困兽那年夏天爱妻国语版古怪收藏大对决将·军唇心萌动她的嘴唇令我欲罢不能头文字D第四季国语美国金梦第一季爱的使命圣诞争宠大战遇见你之后电影版黑霹雳第四季王牌教师麻辣出击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机器战警罗非是条鱼星际探索(原声版)暗黑子午线我的爱蝴蝶夫人爆梗脱口秀身体集合麻辣白玉堂之血黄金(下)词典谋杀缔造者晁盖萌犬好声音2荣誉至上美国之旅2静水城蛋壳bilibili夏日毕业歌会2022你医我,我便依你我的锦鲤男友我的隐形男友第二季印度连环杀手档案:德里屠夫如烟旧事摩斯探长 第二季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 第3季雪国列车(剧版) 第一季高兴遇见你进击的皇后之旧梦重生来临

 长篇影评

 1 ) 当老狐狸遇上小狐狸

1972年的某一期《新闻简报》里,美帝国主义头子尼克松出现在中南海,出现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身边。这是一件大事,成为当时人们关心的大话题。

我那时候六岁,对新闻短片里尼克松的长相和他那只大鼻子印象很深,而且记住了尼克松的名字,于是,当大人们张口闭口“尼克松”的时候,我总会及时纠正他们,大声喊着“不对,不是尼克松,应该是理查德·尼克松,还有一个M”。大人们于是很惊奇,因为一个六岁的鼻涕孩子居然记得尼克松的全名,这在当时很显然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这件事情,直到今天还会有一些老人家津津乐道地向我提起,老人们模仿着那个六岁孩子的口气,啧啧言道,“你小时候可真聪明”。但我,却一点儿也不记得他们说的这件事情。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后来我之所以对尼克松抱有浓厚的兴趣,1972年看到的那期《新闻简报》应该是起到一点作用的,因为尼克松的鼻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当我对历史、政治、新闻发生兴趣的时候,首先奔向的就是尼克松,还有基辛格博士,当然还有水门事件。无他,脸儿熟耳。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尼克松,我总是觉得尼克松不失为美国历史上一位还算伟大的总统,也不失为一位靠谱儿的美国政治家。虽然说水门事件让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让他一时间灰头土脸,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他后来东山再起,而且不停地著书立说,并以外交战略权威的身份重新在美国以及国际政治舞台活跃起来,这一点经常让我想起海明威的那篇《老人与海》,——老渔夫桑蒂亚哥怎么说来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我看来,尼克松就有那么股桑蒂亚哥的劲儿。

从1972年6月水门事件曝光,到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下台,前后闹腾了两年多,倒霉的是尼克松,但很多人因此或获利或出名或名利双收,譬如继任的福特总统,譬如《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譬如“深喉”。而水门事件本身,也对美国政治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水门事件的爆发和尼克松的辞职,1930年代以来在美国政治中日渐式微的国会权力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之前日渐膨胀、缺乏制约的总统行政特权自此得到了有效的制衡,从而结束了尼克松当政以来总统掌控最大权力的“帝王总统”时代。

直到今天,水门事件仍然产生着影响,仍然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事件,——朗·霍华德导演的电影《对话尼克松》获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一大堆的提名,就很说明问题。虽然《对话尼克松》一个小金人都没拿到,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毕竟小金人不是检验电影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系数。

有人把这部电影形容成“猫捉老鼠”,但我觉得还是用“老狐狸遇上小狐狸”来的更准确一些。“斗智”这事儿,非得针尖对麦芒才好看,——阿凡提对傻巴伊、阿庆嫂对草包司令胡传魁,那不叫“斗智”,叫“逗闷儿”,所以,阿庆嫂非得对上刁德一刁参谋长,这茶才有味儿。所以,老狐狸尼克松vs小狐狸弗罗斯特,这才叫势均力敌,电影也因此有了张力。

1977年,距尼克松辞职已经过去三年,离水门事件也已经过去五年,然而,那个时候,水门事件仍然是一件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情,毕竟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尼克松始终保持缄默,既没有对水门事件做过评价,也没有表示过忏悔。于是,对于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尼克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人们仍然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尼克松怎么想怎么说,其实是人们很想知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本身所采用的访谈台词,完全照搬当年的访谈对话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亲历当年这次采访的后来人来说,这部电影甚至可以算作是一部纪录片。

那是一次完全可以载入新闻史、政治史的电视访谈。说实话,作为媒体从业者,我很羡慕弗罗斯特有那样的机会直面尼克松,并且欣赏他的智慧、他的聪明以及他的技巧。面对尼克松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政客,没有几手葵花宝典般的绝招,根本抓不住他的狐狸尾巴。同样,当你事先不了解这次访谈的结果时,你会替弗罗斯特捏把汗,因为在高潮到来之际,他始终处于被抑制的一方,整个访谈似乎已经完全被尼克松主导了,而那个得来不易的访谈机会似乎就会这样被浪费掉,成为尼克松的独角戏。

然而,果真如此,就真的没什么戏可看了。弗罗斯特的技巧,在于先抑后扬,在于只抓重点不计其余,所以,他放纵尼克松炫耀他曾经的辉煌,譬如与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譬如登月计划的实现,譬如结束美国的越战噩梦,等等。这当然是尼克松不可磨灭的政绩,如果没有水门事件,他甚至可以凭借这些辉煌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之一,然而不幸,他毕竟是被水门事件绊倒的,而水门事件的真相以及尼克松本人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态度,恰恰是弗罗斯特所需要的,也是美国政界乃至国际社会、美国民众所期待的。

于是,弗罗斯特前三天的放纵,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让尼克松放松,而这恰恰是小狐狸给老狐狸挖的一个坑。惟其如此,当弗罗斯特突然尖锐起来、触及他真正的目标时,尼克松才能脱口而出,于是,高潮来了,——尼克松不仅承认“我让美国人民失望”,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说出“一旦总统窃听就意味着窃听不再是非法”这样的话来。那一刻,弗罗斯特的表情实在是令人玩味,既有意外,又有惊喜,还有不解。我曾经设身处地地想过,假如当时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想应该是惊呼,继而是震惊,然后是愤怒,再然后就是齐秦的一句歌词,——“我有一种被欺骗之后的疲惫”。

当老狐狸终于败给小狐狸的时候,你会发现弗罗斯特之前对尼克松的放纵以及漫不经心,其实上既是暗藏机锋,也是一种赌博。而这赌博的输赢,全在于看谁更能不为人性所左右。尼克松毕竟不是没有缝隙可趁的完人,在最关键的时候,他毕竟没有控制或者说战胜他人性中的弱点,于是,弗罗斯特赢了。正如编剧皮特·摩根所说,他的切入点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尼克松作为政治家,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牵制了自己”,所以,水门事件才会发生;也因此,他才会在与弗罗斯特的交锋中输下阵来。那个时刻,大约是自尼克松辞职以来最黑暗的一刻。

电影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我之所以说尼克松有股老渔夫桑蒂亚哥的劲儿,是因为在这些事情之后,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忏悔的态度做且做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改变自己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恶劣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二十年过去,他真的做到了,——1994年4月21日,81岁的尼克松在纽约去世。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前任总统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以及朝野政要出席了隆重的葬礼。“世界和平的缔造者”、“举世无双的战略家”、“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外交政策总统”,这些评价让尼克松享尽身后哀荣。

而当年那场精彩的访谈,在《对话尼克松》这部电影里,既非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也不是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体味对话双方,并且从中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也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酒醉的尼克松会在深夜打电话给弗罗斯特、说了那么多平日里他可能绝对不会说出来的话。

 2 ) 前浪死在沙滩上

小心剧透。

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那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对话尼克松》顶多只能拿3.5分。虽然我是朗霍华德的小粉丝,但是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家伙,和他的好朋友卡麦伦比起来,他的电影四平八稳,仿佛从小到大不会抽烟打架的优秀生似的,很闷骚。

比如说,都是讲征服太空的,迈克尔贝的《绝世天劫》可以让布鲁斯威利斯在一万英尺上空边引爆核弹边大声呼唤爱,而霍华德的《阿波罗13》就比任何人都内敛,最HIGH的高潮就是让汤姆汉克斯在太空舱里用袜子制造二氧化碳过滤机。再比如说,都是讲精神分裂的,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可以让爱德华诺顿彻彻底底炸瘫丑陋虚伪的钢筋水泥森林,而霍华德的《美丽心灵》却让罗素克劳乖乖接受电击休克疗法,没有向任何丑恶势力开过炮。不过,所谓“闷骚”,就是有闷也有骚,朗霍华德的本领不在于凶狠的爆发力,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点点推动剧情向前进,然后再在某个点小小爆发一下,是谓煽情。故即使都不惊世骇俗,但票房基本有保证,有时还能碰巧拨动学院的心弦,小小冲奥一把,没事偷着乐。

《对话尼克松》就是这样。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一部利用话题进行投机取巧的电影:动不动插入完全多余的“彩蛋访谈”——所谓“彩蛋访谈”,是我造出来的词,即《对话尼克松》在讲故事的途中突然打住,插入当事人的事后访谈(当然也都是演戏),说些当时他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废话,好似DVD中的“彩蛋”花絮。每当看到这样的访谈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天啊,拙劣!如果对于故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创新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而故事也无非是两个团队之间对垒:一个是强弩之末但余威尚存的政客尼克松,一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投机主持人福斯特,他们各自想在电视访谈中掌握主动权,迎来事业的第二春。谁都知道最后是尼克松败北,所以当看到福斯特一度被尼克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能如期激发福斯特的小宇宙,而且能让这个老套而乏味的较量早点结束。

果然,转折点如期而至。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折点竟然是神来之笔,为这部表面空洞的电影来了个高超的画龙点睛。

神来之笔是一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以“我要芝士汉堡”开始,以“晚安,总统先生”结束。对这通电话,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解释:一个解释是尼克松喝醉了,把自己的心里话吐露了出来;另一个解释是其实根本没有这通电话,是福斯特在重重压力之下自己臆想出来的。后来,影片有两次通过尼克松的当面疑问,来引导我们去怀疑这通电话的真实性,但对于故事来说,这通电话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漂亮地完成了三个任务:

一,推动剧情向关键的高潮发展。电话给了福斯特以极大的刺激,像巴掌一样打醒了他,促使他认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在最后一次访谈中击败尼克松,不然他就会是新闻界永远的笑柄。于是福斯特以从未有过的勤奋、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准备最后的对话,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地转换了影片的主角。在电话之前,观众跟随的主角是福斯特,尼克松只是福斯特眼中的尼克松。电话之后,福斯特身上再也没有能引起观众的好奇感和代入感的东西了。影片的视角开始向尼克松倾斜,转向了他的孤独的落寞,他的矛盾的懊悔。

三,扭转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认知。电话之前,影片只是让观众看一场你撕我咬的闹剧,一场双方虚张声势的拳击赛;电话之后,尼克松略带醉意的慷慨陈词让观众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不关乎权利,不关乎利益,只关乎一名垂暮战士所留恋的往日的荣耀,只关乎两位从底层不顾一切往上爬的“芝士汉堡”的惺惺相惜。看到这里,我觉得《对话尼克松》不再是讲福斯特vs尼克松的故事了,而是在讲我们所有正在看电影的——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是得势的还是失意的——人的必然宿命:被打倒,或者下次被打倒。而你以前击倒的人,或许才是你真正的知音。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对话尼克松》通过那通莫须有的电话,加上最后尼克松那孤独的背影,其实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朴素而悲凉的道理。玩游戏《魔兽争霸》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英雄喝无敌药水的时候,往往不是准备冲锋,而是准备逃跑。顶着无敌光环当然感觉很好,天不怕地不怕,但真正可怕的就是无敌光环消失的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太空虚了。这是闹出水门事件的尼克松的教训,也是对所有得势者、得胜者、得高位者的警示。我永远也忘不了杰克伦敦写的《最后一块牛排》的结局:老拳手输了最后一场比赛,就像当年他年轻时所打败、所嘲笑、所不屑的老将一样,独自坐在漆黑夜空下的街边长凳上,呜呜哭了起来。

回到影片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编导仅仅是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话,那么不写电话这场戏也无妨,福斯特最后本来就是背水一战,做好充足应对、最终咸鱼翻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看那种电影,还不如看圣斗士五小强勇闯黄道十二宫。这也证明了:电影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必须要千方百计为人物添加动机。没有贝吉塔的死亡,孙悟空能变成超级赛亚人吗?没有十五年的囚禁,吴大秀能变成一个复仇的恶魔吗?尼克松的这莫须有的电话,如同是炒菜中放的一点盐,看似可有可无,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呢。最终,朗霍华德这个温吞水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五星大餐,虽然前年的《达芬奇密码》味同嚼蜡,但是却让人对他下一道菜《天使与魔鬼》分外期待呢。

评分:4.5

转自SPACE: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18.entry

 3 ) 中国何日有水门

   水门**距今已经有些遥远,这一事件给今日世界带来的影响无非是拉链门,艳*门等等的大小丑闻,都能传承有序。


    其实说白了,水门是个多大点事儿啊,无非是N的竞选班组有人被权力感毒害,感觉可以为所欲为,自作主张去竞争对手的大楼安装窃听器,行事不密以致被抓。而N在获悉事件发生后,出于“一个领导者做事,需要有心”保护下人,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湮灭证据,抹平此事,上海话叫做“搞定”。试想,N可是米国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又不是谋财害命,把X*户关进精神病院。只是在后知后觉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并不算过激的行动“稳定局势,做应该做的事”。这个对中国人的政治观来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边际范围内,甚至略微超过底线的程度上,做成一件大事,这在我们这儿叫“有手腕,搞的定”!这是中国式的以成败论英雄,不管手段是否合法是否道德。


    而N呢?一个向毛XX中国伸出橄榄枝,与周总理跨越时代的握手,任内将X战气氛极大缓和,将几十万美国青年从越战泥潭中挽救出来的民选总统,人类终于在其他星球迈出了伟大的一步,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人类进步的领路人,就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任内辞职的总统。多会小题大做的国家和政制,7分功,3分罪都不妨碍成为永垂不朽的伟人,劳苦功高的N实在只能用苦命来概括。难怪当年毛XX热线电话接通Nixon,“水门不就那么点事儿么,我来帮你平反”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伟人的气魄。


    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挑战权力的制度,有凌驾于一切权威的契约,有人人平等的法律。所以N这样的模子成为了赤佬,美国的精神长存。任何人不能够凌驾于X法,每个个体都值得国家用一切去捍卫,无论那个对手是la登还是sadam,是街拐角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还是Nixon,或者 McCarthy,每个公民都是顶天立地,每个个体都能够理所当然的挑战任何侵害自己的事物。哪怕那是一个总统的权威。而这个伟大传统的传承之中,传媒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往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Goodnight&Goodluck,反应的是新闻人Edward R.Murrow独立调查麦卡锡,以事实为依据和依靠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权力,让麦卡锡的法西斯逆流从美国的主流社会彻底清除。而这部
Frost/Nixon则让一个走下神坛的总统“认罪”。

    
    回到影片,五项奥斯卡提名名至实归,史实感极强的氛围营造,行云流水的运镜,缜密精彩的剧本,精到细致的表演,各方面都是上乘佳作。尤其是N的扮演者Frank Langella,把Nixon的落寞,倔强,孤独,傲慢,颓丧、狂妄,游刃有余和无法自处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这一个演员,就足够你聚精会神看完全片。没有对于总统罪行的道德说教,也不仅仅是金钱至上的媒体人,象牙塔里的学究也有人性丰富的一面。忠实的展现新闻史上伟大的一幕,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与其说水门是影片的中轴,不如说水门的背景下,两个富有才干,充满欲望也进退维谷的人之间的故事。不过相对于Frank Langella,Michael Sheen的表演和戏份,就显得略为轻浮,配合他那张无比轻浮的笑脸,更让影片有些失重,或许改为Nixon/Frost来得更为贴切。


PS:当年真实的访问,Frost并没有那么的脓包,之前他也有过采访美国总统的经历,而Nixon也并非电影所刻画的那样心理防线尽溃,真情流露。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Nixon得到了特赦之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美国人民道歉。而Frost正好跟他一拍即合,因为除了所谓的60w美元之外,Nixon还享有此次访谈 所有收益的20%,也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因此,一场两个聪明“演员”的Show,两个人的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Frost/Nixon

 4 ) 性格互换与法庭剧

本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都很有特点。

首先是叙事。导演以纪录片手法反复穿插了对两位参与者,同时也是尼克松的坚定的反对者的访谈,大有一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架势。可真正的采访过程是在照在搬美式法庭剧类型片模式: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律师(偶尔也会是嗜酒意志消沉的过气老律师)一定要出师不利处于明显下风。随后也一定要因受到了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召鼓舞,或是某位正义人士的鼎力相助而发现强有力的新的证人或证物从而一举反败为胜打赢官司。诸如我的表哥尼文,义海雄风等……。本片中的脱口秀主持出身的英国人福克斯显然就相当于年轻律师,而他的采访对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是老奸巨猾的检控官或控方律师。

角色塑造方面的有趣之处则在于,福克斯和尼克松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出现了戏剧性的互换。作为知名的英国脱口秀主播,福克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和善辩(当然后者多少因为他临时改变跑道所致)。这一角色在片中被极力刻画的反而更像是他的对手尼克松所应该具备的。他不计较对方的冷嘲热讽而将山姆·罗克韦尔所扮演的美国记者招入团队,可谓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第二阶段采访效果依然不佳罗克韦尔再度发难时,果断平息内讧。“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存怀疑,请现在就退出!”,更显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

而尼克松,这位美国前总统,反而却在片中提供着本该属于福克斯的幽默与观察力:访谈开始前戏谑评价一把对方的女友(福克斯的女友一角,不知是照搬真人真事,还是纯粹虚构出来的。如果是后者,似乎有花瓶之嫌。因为此女在影片后半程唯一可能具有的戏剧性功效,即以爱的力量鼓励初战失利的主人公振作精神重新再战,还被酒后失控的尼克松所取代),同时,对于对方脚上的那双无带意大利名牌皮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但遗憾地是,法庭剧模式所提供的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以及角色性格特征上的“颠覆”,并没有使得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更具感染力。其中,福克斯的问题在于,所谓的领袖气质与其在故事进程中所作所为发生了矛盾。照理,自掏腰包百万美元、被各大的电视网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促使其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可从头三天的初战表现来看,这个英国佬更像是一种心不在焉和敷衍了事,而并非出于经验不足。此外,他慧眼识得罗克韦尔,却在大段时间内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不知对方握有对尼克松一击制胜的杀手锏。而非要等到那个诡异的电话之后,才如如梦初醒般地深夜电话联系?

对于尼克松一角,观众看到的则已不是单纯的人性化,而是非常明显的“戏说”痕迹。比如,因情绪失控而失言并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情节,便很容易使人想起5、60年好莱坞影片《写在风中》和《叛舰凯恩号》。特别是后者。精神状态失控下的尼克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都和鲍嘉所扮演的老舰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一差别是他手里没有那对铁球。

虽然必须承认,这种表现手法使角色本身更为生动。但同时不可否认,也会让人开始怀疑此角色在“神似”方面较之真实的尼克松相去更远。即使那些并不在意演员是否形似的观众。

而尼克松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正好呼应了之前他打给福克斯的那个电话。这个纯粹虚构出来的情节,除了在叙事上面较夸张地挽救了逆境中的福克斯之外,也巧妙地在历史层面上美化了一把这个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下野的总统形象。因为当酒后行为失常并且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的秘密曝光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所作所为与此精神状态进行联想,并进而推论出他是在一时糊涂才渎职犯罪。

是否应该以某种虚构的艺术手法为尼克松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开脱,身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更何况在打开中美外交大门这一层面上,尼克松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相反,本人倒是更加注影片通过访谈所透露出的某些让第三世界人民十分敏感的美式理念和价值观。

当福克斯尖锐指出“柬埔寨”问题时,尼克松平静答道:无论当时如何心存怀疑,首先想起到了还是费城的建筑工人。因为他对我说,如果你早点介入,就能发现打死我儿子的武器!所以我不会对入侵柬埔寨感到后悔。相反,我甚至认为应该更早更有力!

这段情节给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尼克松的回答本身,而是之后福克斯的哑口无言,及其罗克韦尔的“他很有自信”的评价。他们的反映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那些最强烈反对尼克松的美国人,在是否应该仅仅是出于怀疑自身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即可对外动用武力甚至不惜牺牲大量无辜平民这个问题上,都和美国政府持有相同的立场。而正是因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错误立场(至少是从美国人之外的角度上看)和较低的道德立足点上,所以才造成了尽管半个多世纪来涌现大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反战作品,美国这个国家却是越反越战,从韩战一直打到了伊战……

 5 ) 失意者的相逢,还是聪明人的双赢


     “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在大大的特写镜头里,尼克松布满皱纹的脸显得沧桑疲惫。此前,因在竞选对手房间安装窃听器而败露的水门事件,他被从总统的位置拉下马。以总统的身份践踏美国的宪法,他却从未为此公开道歉。直到这一刻。

    使他说出这番话的是坐在面前的大卫·福斯特,英国电视节目的脱口秀主持人。他在所有美国记者的不屑与惊讶中,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水门事件后采访到尼克松的人。

    没人料到福斯特能顺利访到尼克松。第一,尼克松好不容易被继任的总统福特给予赦 免,免掉上法庭的难堪,为何还要主动接受媒体的诘问?第二,即便尼克松想谈,又哪里轮得到福斯特?美国大有如《60分钟》的迈克·华莱士等等名记,而福斯特在美国名不见经传,此前刚因收视率不济被取消在纽约的节目,每周被迫于伦敦和澳洲往返主持“惊险逃生”。

    可机会偏偏砸在了福斯特头上。尼克松正看中他的无名无势,料想自己可占绝对上风,一来要借节目为自己澄清,渴盼重树形象,甚至再次回到政治舞台;二来趁机赚点零用——他借经纪人之口向福斯特索要采访费六十万美元。

    分为四期的电视节目里,尼克松在前三期占据绝对上风。这位曾与赫鲁晓夫和毛泽东谈判的高手毫不费力地应对一切质问,转移话题、放大无关细节、拖延时间、着重讲述自己的政绩,三次的访问如同垃圾时间一样迅速被消耗掉了。

    是什么让他在第四天放弃抵御?在这最后一集节目里,尼克松不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还坦诚说出自己长期以来的信仰:“无论总统做什么都是合法的。”仅凭这两句发自内心的表述,这个节目已成为经典,并成为后来诸多学者研究尼克松的可信资料。

    为什么尼克松说出了心里话?诚然在影片中,福斯特为最后一期的访谈做了超出从前的准备。他借助手之力,找到水门事件中被疏漏的证据,伺机以死硬问题伏击,使对方措手不及。但这一切都源于尼克松此前深夜打来的电话。他抱怨、咆哮、喋喋不休,使福斯特得以窥见这个巨人背后脆弱的一面。事实上,他们都不过是落寞的失败者。他们都为进入主流而拼命奋斗,得到的却总是奚笑冷落,他们都曾经取得事业的辉煌,却仍然甩不掉心底里隐隐的自卑。

    尼克松也许是因为窥见这样的相似而袒露心扉。与其说他败给了福斯特的提问,不如说他败给了自己。他终于卸下盔甲,还原为一个普通男人。在结尾那个特写里,他脆弱、无力、伤感,简直要让人原谅他所犯过的罪了。

    只是电影始终是电影,它刻意削弱福斯特,成就了一个具有莫大魅力的尼克松。而历史并没有这样打动人心。当时的民意测验显示,看过节目的美国观众中,有69%认为尼克松仍然想要掩饰自己的过错,72%坚持认为尼克松有罪,75%认为尼克松不能再回到政治舞台。

    现实中尼克松从未打过那通泄露心思的电话,福斯特也没有那么不堪一击。事实上,他一直在采访政治人物方面颇有心得。他是新闻史上唯一一个采访过六位英国首相和七位美国总统的人,尼克松并不是第一个。不可否认的是,与尼克松的对谈是福斯特事业的巅峰,它的唯一性与重要性为他今后的事业铺平了道路。福斯特迅速登上《时代》与《新闻周刊》的封面,并凭此名声陆续采访了福特、吉米·卡特、里根、布什、克林顿与小布什,名利双收。

    尼克松也不吃亏,不但拿到60万美元的采访费,还有电影中未提及的一项收益——那次电视访谈收入的20%分红。要知道那期节目创下的收视率至今在美国政治新闻类节目中未被打破,而单福斯特本人就赚到一百万美元。

    历史比电影来得无情。原以为这场对话是两个失意者碰撞出的火花,原来不过是两个聪明人的双赢。

 6 ) 追逐成功的源动力

今天HBO的Lunch movie是《对话尼克松》,电影在近两个小时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在截然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与人生境遇下对成功的追逐。

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那时候的尼克松一方面并没有向公众道歉,另一方面仍难掩对返回政坛,掌握权力的欲望,于是他接受了这次看上去极为不靠谱的访谈,想利用这个看上去轻浮愚蠢的脱口秀主持人,一位英国花花公子重新树自己的立公众形象。饰演尼克松的弗兰克兰格拉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位备受争议的总统,缓慢前倾的身体,意味深长且咄咄逼人的眼神,扭转乾坤的谈话技巧,政客的老道,机警和狡诈,和对权力,成功永不疲倦的追求。

大卫福斯特,英国脱口秀主持人,看到电视里尼克松在机舱门口向民众挥别时微妙的面部表情,产生了采访他的想法,目的很单纯---名利,几乎遭到所有同行的不齿。所以当他找来的愤青顾问问他你此番折腾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福斯特难掩自己的尴尬,反问说你来到这儿是啥目的呢?气得愤青当场掀桌。但随着第一次见到尼克松,他才明白自己的对手是个多么难搞的老怪,更明白了如果自己最后被尼克松耍了,不但是偷鸡蚀把米,来一次纯粹地自取其辱随之身败名裂,更会让尼克松彻底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这才是他造的最大的孽。麦克辛在《女王》里饰演那个urgly版布莱尔让大家记住了他的一脸谄媚和囧相,《对话尼克松》里他的媚笑更加灿烂。但他表现出了另一种追逐成功者的特质:虽然哗众取宠,甚至轻浮,但永远积极,乐观,忙碌,承受压力接受质疑,不屈不挠。

结局我们都知道,尼克松在这场较量中最后承认:自己滥用了权利,辜负了美国人民。大获全胜的福斯特名利双收。整场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最后一次访谈的前夜,一个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诡异电话,一个尼克松第二天完全不记得的电话,导演对这通电话的处理如此关键又如此恍惚,但就是这通电话让我们对俩人的境遇和信念恍然大悟,也是这通电话让福斯特横下一条心不成功便成仁。

什么样的人才欲火焚身的追求成功,什么样的人才追求巅峰荣耀又时刻在不甘的烈火中煎熬,摘录这通电话里的一段,就是答案。

尼克松:那些剑桥的势力鬼也瞧不起你吧?

福斯特:当然瞧不起

尼克松:这不正是我们的悲剧么,福斯特? 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不管你得过多少奖,有多少专栏写过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够,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是小人物,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高位的,那些出身名门的,他们所享有的崇敬才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不正是我们今日玩命工作,分号必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么?让我们都别再装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么?找一条路重试阳光,成为大众的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因为我们感觉到他正在渐行渐远,而我们正朝真尘埃而去。势力鬼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我们灰头土脸,干得越多,羞辱就越多。好吧,随他妈去吧!我们绝不会让他发生!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 ,让他们在我们不停的头条,不断的奖杯权势和荣耀面前喘不过气!

 短评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4分钟前
  • l.m.
  • 推荐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10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1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16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17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流畅 自然 行货

22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25分钟前
  • 霍伯森的选择
  • 推荐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26分钟前
  • 🌙e-L°。
  • 还行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不错

30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31分钟前
  • 利奥波德
  • 还行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34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推荐

好看

37分钟前
  • Vincent
  • 推荐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4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43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很棒

44分钟前
  • 夏局中年爱jazz
  • 推荐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4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52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