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姆第二季

更新至06集

主演:加布里埃尔·利昂纳,Flávio Tolezani,Filipe Bragança

类型:美剧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3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2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3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4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5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6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3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4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5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6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7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8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19多姆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白熊中虐童案的原型

白熊中虐童案的原型:
号称“荒野杀手”的一对杀人伴侣——安·布雷迪(Ian Brady)和迈拉·辛德利(Myra Hindley)。他们在1963年至1965年间杀害了5名孩童与青少年,直到2012年7月30日,英国警方才找到最后一名受害者比耐特(Keith Bennett)的尸骸。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他们的暴行令全英国人感到恐怖、震惊。
      
其中一个凶案:

        1964年6月16日,这对男女又开始杀人了。这次的受害者是12岁的凯斯·比耐特,他最后一次被人看见是在去他祖母家的路上,每周二他都会去那儿,小男孩一头金发,有一双蓝色的眸子,这样的外貌很对布雷迪的胃口。照例是辛德利引诱目标上车,然后求他去找手套。他们把小男孩骗到一处峡谷,然后布雷迪折磨他并强暴了他,最后用一根布条勒死了男孩,就埋在了峡谷里。布雷迪还拍摄了照片留念,而辛德利则站在一块石头上全程观看了谋杀过程。

接受审讯:

  在这些证据面前,布雷迪和辛德利都拒不承认罪行。辛德利坚持说尽管她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当时并不在场,她正在厨房做饭或在浴室洗澡。布雷迪却说辛德利整个过程都在场,并且坚持要亲自杀死这个小女孩,而且就是她用一根布条勒死了小女孩,并且后来在公众场合,她仍然会玩那根布条。布雷迪还声称是两个男人把莱丝丽带来的,他仅仅是给莱丝丽拍了一些照片,其他什么也没做,拍过照后,莱丝丽就和那两个人一起离开了。

  不管他们是否认罪,由于控方证据确凿,陪审团认定布雷迪和辛德利有罪。此时,英格兰的死刑已被废除,两人最终被判终身监禁。

狱中: 

       还有一些失踪的孩子没有找到,人们怀疑是这对杀人伴侣所为。但布雷迪在监狱中精神一步步崩溃,自1985年以来就被安置在爱史沃斯精神病医院监禁。1999年他又开始绝食,随后被强迫灌饲,精神重度混乱,再也指认不出任何尸体了。2006年,监狱当局截获了一个女性朋友寄给布雷迪的一本犯罪小说,书的中间被挖空放进去了50对乙酰氨基酚药片,试图让精神错乱的布雷迪误服。


群众的态度:

       两千名警察,其中四十名带着枪,他们封锁了通往荒野的路,很多警察的任务是保护辛德利的人身安全,因为很多英国人认为她是本世纪最大的女魔头之一,恨不得立刻用石头砸死她。
       在事件过去几十年之后,这对杀人伴侣仍位列英国最受人唾弃的罪犯之列,审理布雷迪和辛德利案的法官认为他们是过去一个世纪里最邪恶的谋杀者。
  他们两人的真实故事成为不少犯罪小说的蓝本,爱德华·高瑞写了一部读者甚多的短篇惊悚小说《令人作呕的夫妇》。英国工业音乐的先锋Throbbing Gristle(颤动的软骨)乐队,也拿二人的故事改编歌曲,以配合他们反叛、好斗的曲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德利的结局:
2002年韩德丽年届六十,并曾多次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最后因心肌梗塞在11月15日病逝于“西萨弗克郡医院”(West Suffolk Hospital]。她有37年的时间都待在牢里,期间她曾取得了英国公开大学的学位,并表示她已经回归罗马天主教(她在15岁时曾改变信仰)。她是英国被羁押最久的女罪犯,也是仅有的两个完整接受无期徒刑的女囚犯之一(另一人是Rose West),她在过世之前接受了临终祷告。她的律师告诉媒体,韩德丽真的对自己的罪行感到十分抱歉。她总是形容自己是个悔过的罪人,但是也明白几乎没有人会愿意她。那些曾为她争取假释的支持者说,她不应该在牢里结束一生。这个团体的领导人Peter Timms曾经是典狱官,他坦承韩德丽的罪行的确很可怕,但是他觉得真正的问题是,和其他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比起来,她遭受的是完全不同的待遇。

 2 ) S0E02 作为公共景观的媒介审判

第二集编剧感觉蛮神的。

这集背后的隐喻主要是围绕媒介审判展开的。后20分钟直接深度挖到另外一个程度。


前20分钟:

Hunters象征媒体,拍照的游客象征着如今媒介环境中所存在的各路看客。这一段不太难理解。

1. Hunter一路对于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报道对象穷追猛打,尤其是马头女手中的电锯活生生地让我想起来在电视记者手里拿的话筒。编剧很明显对于这种现象本身是反感的,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是极度畸形甚至变态的。所以就出现了中年男人拿着电钻要xx女主的镜头。

2.大众媒体、司法体系本身在这一类(虐杀女童)案件中也难以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于被告人本人的表述无视,而媒体在评价女主的申辩时直接斥为狡辩。而被告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辩护是合法且合理的


3. 各路看客对于新闻报道所涉及对象的感受熟视无睹。当女主高喊HELP ME HELP ME的时候,依旧在拍摄不帮忙。而且他们对于事实的真相本身并不关心,而是裹挟着自己的情绪做一个围观者,激动时用言语作为武器(在这集里女主游街时砸向车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视为其象征)进行攻击。

4. 这种大众传播的麻痹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社会公众表面上言语的参与代替了实质上的社会参与,表面上更为积极参与的背后实质上是更为冷漠的心态。编剧尤其强调手机,暗里有一种很悲观的心态。科技发展、技术进步实际上是让这种麻痹作用更为严重,而本应严肃的司法审判成为了一种娱乐形式。


(让我吐槽搜索....搜索花了100多分钟想表达的,黑镜20分钟就表达完了)

——————————————————————————————
最后20分钟,尤其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出现真心牛13


前20分钟所展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都只是白熊正义公园的daily routine,媒介审判成为了White Bear的一个公共景观。在这个公共景观是由四方共同完成的:公园管理者、无聊地演员、苦逼的女主、蛋疼的游客。

审判活动成为一种公共景观这个问题,在福柯《规诫与惩罚》里就已经分析过了(= =所以说福柯是个聪明的男人...),这集碉堡的地方就在于告诉大家:嘿嘿,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公共景观,我们不能单纯批评下媒体和受众就了事,而要看到背后的权力关系。

公园管理者象征着现实中掌握社会权力、把控意识形态的一方。把媒介审判改造成公共景观,以此牟利、把自己塑造成绝对的正确方。他们还把握着话语权,整个案件的描述、细节实际上都是以他们的为准。他们还设定了一些规则,要求所有游客遵守。这种公共景观的操控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比现代媒介环境....呵呵呵

苦逼的女主,有没有杀小女孩都不能确定。但是,她还是如囚犯一样,是完全不存在自由意识的,每天都要被迫上演同样戏码,成为公园管理者的工具。

演员象征着现实生活的媒体,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

观众象征着普罗大众,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这种公共景观当中,他们既是参观者又是演员。他们还是公园管理者真正利益的来源(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他们还必须遵循公园管理者的规则和控制(最后提到的监视摄像头)。

这四方的互动实际上表现了媒介审判作为一种公共景观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模式,以及之间的权力关系。

哎,以前都没有反映过来,媒介审判也可以是一种公共景观= =

有人觉得和楚门的世界像= =还真蛮像的....不过楚门的世界更关注楚门内心的挣扎以及与制片人两方的互动,楚门和观众(第三方)并不存在直接互动。如果编剧是意识到媒介审判是公共景观编的还蛮神的,要是是本来想copy下楚门的世界.....祝他们幸福。嗯

半夜三更果然说话没有逻辑

 3 ) 爱若是模拟的景观

完美诠释Guy Debord的书《景观社会》里面的一句预言:只有当人们被分离时(这里被推向极端案例——爱人的死亡),技术制造的景观幻象才被用来将人们重新联结。而这种联结一方面归根结底是一种模拟,因为无法取代真正的联结(人类的爱),却恶化了真正的人际关系纽带,比如女主得到人偶之后不再需要联系她的闺蜜。 影片的最后给了一个积极的结局,逻辑上其实是寄希望于人类意志上对上瘾的控制。其实整个影片中人偶就是一个极端化的上瘾机制——无法再带来快乐的满足却无法戒掉。最后所谓的每周末可以团聚“过瘾”一次,其实就像是我小时候那种节制儿童打电子游戏的逻辑。我觉得整个剧情之所以要安排怀孕这个内容也是为了让小孩成为新的可能的寄托,从而让女主角最后“解毒”变得略微合理。 可是大家想一下,那些没有小孩寄托的人,还有别的希望么,恐怕除了一直依赖人偶脱离整个真正的人际关系没有别的机会了。
反观现实社会,非极端案例,所有针对大都市宅男宅女开发的产品——游戏,肥皂剧,真人秀,在线娱乐,通过成为他们的公共话题的爱好,联结他们,然而代价是将真正人际间的社交活动挤压为零。同样是虚拟的沟通取代真正的沟通。
最后,如果我们将剧中的极端案例推向更加极端:如果女主Martha的不适只是因为人偶技术不成熟,无法做到和人类一模一样。那么,若如Guy Debord在书中的预言,景观的制造最终目的是制造更炫目的景观,也许有一天人偶的真实度能够无限逼近Martha死去的爱人,甚至继续随着之后的相处继续进化发展出性格和样貌随时光的成熟变化。是不是完美了呢? 然而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真实人类的人际关系呢,你还会珍惜你和真正爱人的关系么? 如果你离开我了,我只要花钱再造一个你不就可以了?
景观真正无法取代的是真实的不完美性。

 4 ) 不存在的男朋友

《黑镜》S2E1乍看真是妹子们的福音啊,人造男友百依百顺,不但省去吵架的精力,还可以让他想干嘛就干嘛,打扫房间做饭干重活修灯泡,还可以对他身上不满意的part进行修改(“乖,变一张马特·达蒙的脸”),甚至还可以让他的penis随勃随起!!!更可贵的是这货还储存了所有A片里的各色姿势,然后像小马达一样随叫随停!!!

妹子们再也想象不到有个汉子出现到世界上的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你”,难道这样不就会省去麻烦皆大欢喜世界更加美好了吗!!!科技不仅让汉子们拥有声音甜美爆乳娘的充气娃娃,还让姑娘们拥有技术娴熟温柔体贴不抱怨的人造男友!!!

片子开头sara对痛失男友的martha说:no one is real。我们的确曾浑浑噩噩地苟且在这世上,若不是死亡的冲击,我们也不知道汩汩如流水的生活什么时候会干涸。活着的人的感觉有千百种,无论是仰面大笑,还是撕心裂肺,所有的情绪都是真实的,只是被无意忽略掉了。死亡像是人们跳到深井底下的一滩井水,之前我们向下麻木地坠落,坠落,渐渐埋怨深渊的了无尽头和无尽难测,但是当我们的身体突然碰到冰凉的井水时还是会无可救药地大声尖叫。死亡惊醒了martha,也成为她的尺度,当她发现生活又呈现诡谲的一面时,便在悬崖边勒令人造男友跳崖自杀。她又怀念起生活枯燥的另一面了。

那么科技究竟在“真与假”的感官斗争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VD中人成为吸血鬼之后所有情绪会被放大,快乐会变成狂喜,当然伤心也会变成绝望。我在想我们适应科技的过程就像吸血鬼transition的过程一样,刚开始我们被突如其来的新奇和冒险刺激得浑身发热,像吸血一样在社交网络上窥私探秘八卦,然后开始搬弄是非嘲笑同伴传播谣言,最后发现这个已经被我们吸得千疮百孔的小世界也不过如此,朋友们的隐私也没想象中那么惊天动地,明星们的生活也没那么完美,但我们却要支付“永远也回不去了”的代价。我们饥渴地天天刷新社交网络,在无数无聊的状态分享中黯然神伤,曾经偶尔的沮丧被技术放大成巨大的失落感和没有存在感。

人们已经为杂乱无度追逐新奇而付出代价,无论是支离破碎的注意力,还是耸人听闻的纯真,人们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已经很难再有“感觉”了。我们与科技煅造的机器最重要的不同就是我们的感觉,更可贵的是,感觉在变化。我在社交网络上发状态称我讨厌凤凰传奇,并不意味着在我生命中的某一刻我不可以和我爱的汉子在车里纵情地唱“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即便我在网上贴出小时候的照片并跟朋友们分享打趣那时候的糗事,并不意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会抱着相框哭。哪怕汉子状态不佳早泄我会觉得沮丧,但起码我不必每天都跟porn里面的荡妇一样浪叫。

科技世界未曾料到的灾难之一是,人人成了感情残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几乎永远都不会离开一台机器,它保证会让我们浑浑然又色迷迷地逃离现实。当我们的眼睛盯着“黑镜子”时,我们无法去体验那些被镜子排除在外的感情。前几天看到的一本书中说“科学对我们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帮助我们控制了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且还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永不可能掌握的东西”。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如此怀念一个脸上有痣、吵架时天崩地裂、窝在沙发里懒懒散散、ml有时无法erection的真真切切的男朋友。

 5 ) 非常现实地揭露人性的黑暗。

接着说第二季,用黑暗的色调揭露着社会现实,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的话,更加揭露的是人性的黑暗这点。

第二季依然有个特别亮眼的故事,白熊,这个故事我记得太清楚了,看的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看完觉得谁都不可信,每个人都是黑暗的。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并且失去了记忆,然后她跑到街道上求救,发现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拍自己,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求救,并且,成为了一个面具人的追杀对象,不得已,她只能跑,路上遇到了“好人”,带着她逃亡,渐渐地发现了“好人”也想杀自己,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好人,女主角快崩溃了,这到底怎么了?!最后,当她被绑着坐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一切终于明朗了,自己杀了人正在被审判,而拿着手机的人们是游客,这是游客们的一个旅游项目,审判自己!游客们可以通过给钱达成此次审判。当夜幕降临,游客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女主却并不能结束,审判会一直一直下去,因为晚上,主办方将会把女主继续放在同一个位置,并用电击让她失忆,永远重复着逃亡审判,这是对她的惩罚。

这故事看的真的有点沉重,杀人犯法应该由法庭审判,那些说着审判罪犯的人正做着和女主一样的犯罪事实,罪人是不可以审判罪人的!然而,并没有人觉得不妥,主办方游客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这就很可悲了,沉重的不是做了错事不能改,而是永远也没有机会改。

 6 ) 不同的未来

(有一些剧透)这里想说说关于机器人的方面。先说点远的。基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西方的科幻和日本的科幻作品里,对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未来设想有着不同的偏好。像《黑镜》这样,对人工智能保持着一种机器人还是机器的态度,而日本的作品,更多的是在考虑为一种“新人类”的设想。

剧中的"新Ash",也就是后面的机器人Ash,在女主这里明显是不能过图灵测试的(也就是说在Martha这里看来,他还是机器人),编剧Charlie Brooker所设想的应该是近未来,按照剧中所表现的“新Ash”应该是:

1.基于过去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加上人脸识别和云技术等等来实现对Ash过去的复制和模仿(高级版的小黄鸡的感觉...),但是学习能力少得可怜(睡觉的时候不会呼吸的细节,不会和女主Martha争执的片段)。果然是和剧中说的一样,只是一个测试版。

但是如果是学习能力强化的正式版呢?睡觉和真的睡着了一样,均匀的深呼吸,动作柔和像真正的人类一样,会学习如何争吵然后回头来哄人,那会怎么样?(而且如果换成女性机器人,像《Chobits》一样,估计会有很多宅男被其呆萌的属性每天萌到一脸血吧...(¯﹃¯))

2.基于网络的数据,也就是电子化的数据而“重生”的男友,最终还是输在了一些不会在社交网络上表现的细节。那些私密的信息,不管是私下里的习惯,小性子还是某些场景下的下意识反应,这些都无法同步到“新Ash”的记忆中。最终导致各种微妙的陌生感,自始自终女主感到这些细微的不同,下意识的感到不适(当然在前面已经有说明这个项目是在实验阶段),一开始她想适应,但最后还是被这个重构的“新男友”情感上表达的匮乏所击溃(女性细腻的感觉?)。剧中男主的名字叫Ash(灰烬)感觉也有暗示的意味,最终还是和阁楼上的回忆一起成为了过往的云烟。

但是如果我们再往前想象一下,你的人生大部分数据都电子化,甚至像诸多科幻作品中想象的一样,你的人生电子化了,像《最终剪辑》,《攻壳机动队》,《真名实姓》所描述的一样,人的记忆,感觉乃至思想被精确的保存为电子数据,那可否制造出一个完整的你?

日本的相关作品中,探讨的多是上述疑问得到肯定回答之后的故事。像《夏娃的时间》,一开始字幕已经表明故事背景是人形机器人广泛使用的时代。当然关注点和《黑镜》不同了,算是《黑镜》里面的机器人Ash成熟化之后的故事了。

距离现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其实也就半个世纪左右,现在我们手上的智能手机的处理能力已经超过当年占据几个房间的ENIAC不知道多少倍。而现在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研发方面已经出现了一些曙光,而量子计算机意味着什么呢?一台量子计算机可能就可以超过现有的所有计算机处理能力之和。如果再过半个世纪,量子计算机成功研制并得到普及,机器人在情感上的拟人肯定也会更加真实。

那么我们现在有些什么了呢?

梳理就我个人所知道的一些信息:在数据挖掘方面,像IBM的智慧地球项目,其中一个案例是,在巴西一座犯罪率高的城市建立模型,最终可以预测到在下一个小时内,在城市的哪些区域很有很可能发生犯罪,而警察可以在预测的区域守株待兔。而Martha用来做插画的柔性屏,最近的CES电子大展上已经有多家厂商推出了基于柔性屏的原型手机,例如三星。而其他方面,可弯曲晶圆IBM已经在实验室制造了出来,LG已经展示了可弯曲的电子纸。

现在和将来的趋势是无处不在的小型嵌入设备(各种电子屏)或者可穿戴设备(像Google眼镜),在街上,在家里,在任何地方,各种数据(类似于Google Now现在在做的)如洪流般,远远超过现今数据的量级,最后再由成熟的云技术处理...

那么通过图灵测试,也许就是时间问题了。

50年之后,同样的开始,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Ash,可以和她创造新的回忆与可能,Martha最终会把“他”放在阁楼上吗?

========================================

PS: 社交网络目前能提供个人信息到何种程度,这有个视频(公益广告),可从中窥探一二,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U0NjYwOTQ4.html

 短评

第二季第二集实在太折磨我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阴暗故事

5分钟前
  • 杉源给
  • 推荐

其实没有上一季那么惊艳了,不过东西嘛都是第一口最好吃所以还是公正的给满分

6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麻烦把第一集里所有电子产品都打包:那个超薄手机、超薄笔记本、触屏式电子绘画工作台…另外,再给我来一栋那样的英国乡村老砖房,和一个留胡子版的阿德里安.布劳迪。谢谢,一共多少钱?

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1、鉴于现代人在社交网络所表现出的虚伪性,我认为这种假设至少在50年内不成立,也就是说,科技仍然无法改变人外在的假模假式。2、冲锋枪狂扫微博众傻逼,假正义、伪公知、麻木不仁的看客、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送你们一句话就是“都你妈别装了“。3、网络红人什么的真可怕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其实相比第一季的耸动我偏爱第二季呢,并未完全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玩概念,实则温柔地杀死你。现代性有时候残酷到让人怎么也抓不住生活的实感,过度依赖社交网络的自己其实也是live in the cloud吧,恍惚中我觉得自己说的话所花费的时间就是在复制粘贴,多可悲。(201看到哭啊我真是弱爆了

11分钟前
  • Nolita
  • 力荐

(第二集:《白熊》)何止未来,现今大众早已把恐怖事件当早餐吃,罪犯在这个能够得到大量关注甚至欣赏的社会里,乐此不疲,于是到头来,最终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从旁观者到受害者的蜕变——谁说世界在发展进化?我们一直都在弱肉强食,唯一区别不过是以前用石器现在用枪支。

1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第一个故事:女主角无法和模拟自己男朋友的人工智能好好过日子,很大一部分是程序没编好导致的吧,宅男程序员们实在是太不懂得感情了。第二个故事:把惩罚虐童罪犯当成每日娱乐活动,人内心的攻击性总是要找一个渠道发泄,与其以道德的名义惩罚别人,不如多来点足球这种无害而有趣的活动。

21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我有几十个G的视频资料,能做一个苍老师么?什么?中文服务还要另加钱?不是有谷歌么!

23分钟前
  • 离开了的猪
  • 力荐

去年被第一季第一集深深的震撼了,今年的第二季相比去年变得温和了许多,每一集的创意虽然依旧很正点,单独展开都能拍一部不错的小电影,但都没有往更加极点的方向发展,祈祷明年的第三季可以超越首播集那座高山吧。★★★★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今晚连着看完三集之后,忽然瞥到IPHONE黑色的屏幕,瞬间觉得脊背一阵发凉。可怕的并不是科技改变了什么,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到底是什么。

29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第一集回味长,第二集极扭曲,但第三集才是整季里感觉最英国的。

32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推荐

需要一个替代品,需要一个惩戒园,需要一屏遮羞布

34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生存还是毁灭,进化抑或消亡。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似乎愈发明朗。科技让人类逐渐失去生命的华彩,人性在冰冷的机械时代里早已黯淡无光。所谓的现代文明不过是燃烧未来的虚空假象,我们始终在作茧自缚的道路上奔走匆忙。

38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去世的人的“东西”都放在阁楼上……不知道呆在阁楼上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寂寞(☍﹏⁰)

39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我喜欢第二季第一集。我想让失去的人回来。

41分钟前
  • 推荐

第三个故事不是在王尼玛的身上发生了吗

42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47分钟前
  • Eroica
  • 力荐

社交网络反噬社交主体,信息不等于存在;道德审判反致道德沦丧,娱乐之罪不轻于犯罪;政治娱乐趣味根深,民主不一定得到明智。

51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

54分钟前
  • RITA
  • 力荐

继续犀利,然而突破性比上一季有所降低。最喜欢第二集,挑战人的道德观逻辑和底线。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