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2010

已完结

主演:江宏恩,陈仙梅,吕佳容,宗峰岩,刘博皓,高洋,顾宝明,王中皇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0

 剧照

团圆-2010 剧照 NO.1团圆-2010 剧照 NO.2团圆-2010 剧照 NO.3团圆-2010 剧照 NO.4团圆-2010 剧照 NO.5团圆-2010 剧照 NO.6团圆-2010 剧照 NO.13团圆-2010 剧照 NO.14团圆-2010 剧照 NO.15团圆-2010 剧照 NO.16团圆-2010 剧照 NO.17团圆-2010 剧照 NO.18团圆-2010 剧照 NO.19团圆-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团圆-2010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6年,虽然国内大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不过毗邻南海之滨的厦门则照常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和平景象。经营富祥绸缎庄的掌柜刘裕生意兴隆,家和安泰,他与夫人罗衣云共同育有士杰、士文、亚琪、士华、亚萍等五个子女。却没想到,在他们最快乐的这一时刻,竟是苦难和离乱的开始。中秋佳节,士文不慎遭人拐卖,刘掌柜和妻子追查儿子下落时双双溺水身亡。在此之后,富祥绸缎庄呼喇喇如大厦倾,万贯家产星飞云散,幼小的孩子们过早的承受了父母双亡的创痛,更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中分隔海峡两岸。  此去经年,刘家的孩子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路。而大哥刘士杰(江宏恩 饰)念念不忘父母、祖母的遗愿,殚精竭虑,栉风沐雨,坚韧地等待兄妹重逢的那一天……在爆炸前吻我淑女与髯存身2011妖铃铃粤语版父女情柯达克罗姆胶卷迎春的故事十三癫和尚我们共同的朋友浮生录翻开每一页幸福结局紧急救援实录残酷夏天第二季一叶小舟血溅牡丹红小丑梦摇篮第三季赎金危情亲爱的莫妮卡寻父之旅骑士杰克龙在天涯千古一帝吉吉和内特草原日出大爸爸,小爸爸和其它故事寻找满月亲爱的鬼先生豆娘了无痕迹再见青春动态漫画·极品家丁爱的真相制作新剧正当时七个隆咚锵咚锵航海王:红发歌姬欢乐一家亲第十季戴脚镣的女孩龙之谷:破晓奇兵福岡恋愛白書18爱心咖啡传国密诏海豹突击队 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生活在当下 爱情在远方

电影《团圆》开篇就是一家三代围着饭桌,孙女边吃饭,边读一封来自台湾的信,其他人则在她吃饭的间歇点评信里的内容。

信来自台湾,是外婆玉娥的“国民党”前夫刘燕生寄来的。大意是,当年因为离开大陆比较匆忙,自此一别三十多年,现在有个机会,可以回大陆参观,想来看看玉娥。信中最关键一点是提到在台湾的老婆已经去世,自己孤身一人。这封信像个炸弹,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

信并不是征求意见,反倒更像一份通知。老兵刘燕生如期而至,自然免不了吃饭接风洗尘。在那个组织生活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年代,这个上海的小弄堂也吹起小号敲起鼓,小学生穿新涂红地站在弄堂口对台湾访客表示欢迎,甚至于街道领导也列席家庭聚餐。这样的席间除了客套的欢迎,两个旧情人几乎没有交流。

玉娥的现任老公老陆作为大方的主人地邀请刘燕生住在家里,柴米油盐开门事,接下来又是一顿顿的家常饭。老陆这个省了一辈子的人居然花400元买了4只大螃蟹招待刘燕生。在东方明珠还没有建起来的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普通人也不过刚刚温饱没几年,这样的四只大螃蟹仿佛一种贿赂,希望刘燕生能够吃好喝好——走好。这顿饭也吃得和气,因为刘燕生和玉娥还是没有私下谈心的机会。

终于找到理由两个人出去走走,在孙女的带领下,两个人来到玉娥和老陆用拆迁补偿款在外滩边上买的在建房里参观。玉娥多年的疑惑终于问出来,当年我去你要我和你会合的码头,为什么没见到你,乌泱泱的都是人,但就是没见到你?

刘燕生的解释是,我们当时走得急,那天天气也不好,国民党的军官士兵及其家属一共只有两艘船,一艘军舰,一艘客轮,客轮很小,挤上去的人很少。后来军舰还被击沉了。我能活下来实属幸运。

这看似合理的解释其实并没有回答玉娥的困惑。孙女也适时地因一通电话离开了,两个人又去寻找当年定情的小旅馆。在逼仄的楼梯上,刘燕生说,自己在台湾的老婆是个很喜欢吃醋的女人。玉娥紧接着就问,那么是不是如果她没有去世,你也不会想到我?刘燕生没有回答。

两个人找到当年的定情的房间,回忆起恋爱时的美好。刘燕生顺势提议,带玉娥回台湾,去宜兰的海边买栋房子,冬暖夏凉,一起度过余生。被生活摧残得完全没有自我的玉娥终于等来了解救自己的“王子”,虽然是老王子,但不妨碍带自己去别处生活。

玉娥答应了,两个人像一对初恋定情的年轻人怀着热切的心情回去和老陆谈。老陆这个一生因为娶了国民党“遗孀”的共产党军官而窝囊了一辈子的男人,居然爽快的答应了,还安慰玉娥,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操劳一辈子,是时候该为自己活着了。

接着,两个人开始去办理离婚手续。到了民政局因为没有结婚证办不了离婚,两个穿着簇新的人只好去拍结婚照,办理结婚证。拿到结婚证后马上去隔壁的房间办离婚,这下却因为夫妻共同购买的期房没有拿到房产,无法进行财产分割办理不了离婚。

闹了这样的乌龙后,两个原本不受法律保护的夫妻此刻才终于成了夫妻。一家人又去饭店聚餐了,席间老陆自嘲到:没想到啊,没想到啊,我混了一辈子领结婚证,居然是为了离婚。回忆了自己因为娶了玉娥还早早结束的仕途生涯,而文革期间自己也因此所受的委屈。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终于肯让所有人看看自己的付出,却不幸因为激动和酒精的作用,中风了。



中风的老陆终于留下了玉娥,刘燕生做了一顿十全大补汤和几个菜犒劳老陆,三个人吃吃喝喝似也解开了心结。这是整部戏中最妙的一段,老陆客气的坚持让他们俩去台湾,刘燕生和玉娥愧疚地拒绝提议。又回忆当年分别的事情,才发现刘燕生当年离开的码头和他要玉娥来会合的码头根本不是一个码头,而老陆作为解放军接管上海登陆的码头,才是玉娥最终去的那个码头。动乱的年代,爱情是最后一个被邀请上船的。

电影是典型的四段式故事讲法,要说缺点还是剧本稍有些弱。很多需要追问的地方,都语焉不详地一笔带过,比如如果台湾的妻子没去世,是否刘燕生还会想起来寻找玉娥等,这些关键问题因为没有解释,也让观众无法理解玉娥愿意随刘燕生去台湾的理由,除了一条,玉娥以为,那段和刘燕生在一起的不到一年时间的自由恋爱是自己一生仅有的美好岁月,也是心向往之的爱情。而从一开始就是因为想找个依靠而结合的老陆,在往后庸常的岁月里,因为苦难大于幸福,所以最终也没能培养出爱情。

这是一部成本极低的小电影,因为几乎所有的情景都是围绕着吃饭。七顿饭的功夫讲完了三个老人的一生,生的貌美的玉娥依旧老来俏,一口吴侬软语让乡音难改鬓毛衰的刘燕生念念不忘,更是让寡言少语的老陆为她默默付出一生。

留下来的玉娥,封存起的往事。那个在玉娥心里住了一生的男人,临了也无法给她最后的温暖;倒是老陆,这个放弃一切只为了保护玉娥的男人,陪着她走完了所有的艰难与幸福,最后还是没能换到一条通往玉娥内心的路。

 2 ) 《团圆》:正午的乡愁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来。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分割而大打出手。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4日B9版)

 3 ) 成年人该有的把控都有了

因为《戏精的诞生》找到这部电影,想看看原版是如何演绎的。

中国人家的戏份都是在饭桌上升华的,老戏骨的演技很到位,失散40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哭哭啼啼,内敛控制地很好。

只不过凌峰和卢燕岁数差了太多,本想到金士杰,可金士杰年龄更小,总觉得找一位和老太太年龄相仿的会更好。

喜欢卢燕讲的上海话,就像是小时候奶奶讲的,自己听不懂,反倒说奶奶是外国人。

 4 )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爱情的力量不容小觑,爱到等你几十年,还愿意奋不顾身背叛一切跟你走。燕生,玉娥,老陆三个角色都演得绝了,人到暮年安静慈祥的面庞下有感情涌动的波澜壮阔,也有对过往的释然,没有仇恨,没有怨念,对你后来的夫也好,对你后来的妻也好。两鬓花白的时候人生已经看得通透,特别是喝了酒后吐真言和唱歌的几幕,一壶浊酒尽余欢,再多的心酸过往都放下了。爱情只有一年就够爱上一辈子了,为了活着为了小孩在一起的老陆是几十年的恩情,爱情与生活之间不用你选择,爱情和生活就在那。 我从来不小看爱情,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太难受开始吸烟,奶奶是一位操劳一辈子的顾家带孩子的传统女人,人老了以后手边的事记不住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得特别清楚,忘不了,爷爷去世后奶奶几乎每晚都梦到过去。 电影中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特别好,大儿子不愿意接受这个“台湾爹”,“和他没什么感情”,却也让他把钱自己留着,钱留着总是有用的,走的时候去送他。大儿子的过去一定不容易,从小因为身世忍受过多少欺负,有过多少心酸,可以想到一个小男孩曾经多不理解多伤心多怨恨又多想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搬进新房子里,玉娥在餐桌上多放了一双碗筷,不停地为他夹菜,外孙女随口说外婆“再久也不如外婆你等的晨光久”,是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生。

影片是难得的优秀沪语电影,弄堂里晒在外面的衣服,餐桌上的煎饺、蒸螃蟹,黄浦江、卢浦大桥、上海中心,浓浓的上海风味。玉娥在问燕生“上海话还晓得讲伐”的时候仿佛在悄悄地质问他“你对我的感情你还记得嘛?”

可是爱得多坚定也抵抗不了一个大时代。

等开花…(*^ワ^*)

 5 )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一部老戏。
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戏骨,在平淡生活里埋伏的旧情,地道的中国古式伦理……戏叫作《团圆》,聚齐了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分分钟用有心无意的违和唐突每一个观者。
是上海侬腔里横冲直撞的台湾普通话,是颤颤巍巍的老太太站起来介绍家人时的窘状,也是片末家宴,下了一场雨,刘燕生尴尬地站在一家人的旁边躲雨……
在别人的故事里,复习了一下自己对标题这两个字的见地,内心横冲直撞地入戏。 所有一切的不合情理,不过仗着“我爱你”——令人失控的,正是不受理性控制的七情六欲,那种垂老最后的念想,和那颗热了又凉,凉了再暖,暖了再沉,终于生硬而迟钝的心。

我发觉自己开始贪恋这种年迈演绎的爱情,厚度堆积,层次波澜,然后在一种“我会像这样终老吗?”的心态推你向前,在来自朋友的规劝里,像是敲开了一层壳,去思考父辈,甚至是祖辈的立场。

乔玉娥最开始的决定并没有犹疑。为一个家和众多子女辛苦大半辈子,却觉得三十年来仅仅是活着(翻译用了survive),突然想给自己一次任性。“我跟你爸几十年了,有恩情;我和刘燕生只有一年,我们有感情。”
可是最后,这依然是不够的。
无论是出于对“家不能散”的认知,还是对于“不公平”的感知,以及后续带来的一系列补偿的牵扯,都没有那一碗佛跳墙的冲击强烈。
我不知道那个情节设定的缘由,但我和其他姑娘一样,在老陆回忆死了的台湾老婆的当下,替乔玉娥死了心。“这个佛跳墙,还是我台湾的老婆教我的。她在天上,要是知道我把这么好吃的东西做给你吃,一定会生气的。她啊,是个爱吃醋的女人。”
当下我眉心一跳,觉得乔玉娥绝对不会跟他走了。
因为她不能不想,这真爱究竟重有几分。在鳏居之前,没有被想起的旧时记忆,关于城,关于人,以至于自问,飞蛾扑火,是不是一场自作多情。倘若只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念想倒不无不可,但一个女人为之的奋不顾身,的确值得更好的理由。

譬如,仅仅只是旁观,都会心疼的那句:“我这一辈子,一没有钱,也没有本事。既不懂情,也不懂爱。”可若不是情爱两字傍身,一个背景极好未来光明的军人,又何苦为国民党“遗孀”做了一辈子的电焊工,在文革时间面对抓捕,记忆里却是哭得滔天的她和孩子。
这漫长的柔情,捆住了她的手脚。受一个人的好,的确是需要背负的。

人的本能,和植物一样,趋向光和热。
可内心还是会焦灼,不知好歹地享用,但内心却像苦行僧一样,需要日夜压抑那些隐秘而庞大的渴望,直到把自己渡成佛陀,把一百天当一天去过,把一天,当作一百天去消磨。
内心平静安逸甚至自在,可是死水一潭,甚是犯懒,不想起波——每一颗石子,都只能认命且惜命地接纳,在内心深处日日葬花。
刘燕生说自己不带走也带不走乔玉娥的时候,请求老路允许,和她合唱一首歌。
老陆说:“啊呀那个我知道的,我也会唱。”
乔玉娥惊讶地否认,说他不会的吧。他说,会的,但你从来没提过唱歌的事。
又何止是唱歌的事呢。连自己都会规避的,打过的趣儿,吃食里飘出的饭香,第一次见面的小饭店,喜好一直一直一直记得,然后一直一直一直,用规避冒充着掩埋。

年前的时候,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用一句古诗来写“我不爱你了”。
记得很多姑娘赞的那句来自鱼玄机的《赠邻女》,却不是最广为人知的“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而是尾联——“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翻译过来,大体就是既有才貌,那么主动争取,便是宋玉这样的才子也能求得的,又何必怨恨王昌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呢?不恨,也就是不爱。但说来轻巧的,永远是刀刀溅血,入骸三分,即便给了一打宋玉,她也只是那个被送上道观自诩看破的红尘中人。
心又比谁多一窍?唯自己,救不了。

从小到大在合唱团里唱的歌,最喜欢的是小学时候一首古律,由一群尚连年轻都不能称谓的小姑娘,羊角辫、白布鞋、没有装饰的连衣白裙,咿咿呀呀,只要想想就感到战栗: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定不负相思意。再美也跟着如上的条件状语。

 6 )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嘛

柏林乡愁
       柏林一向是王全安的福地。2000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月蚀]首次丈量这片土地,在“青年论坛”单元展映;2004年,[惊蛰]到来,这次是鼓励小成本和独立制作的全景单元;2007年,[图雅的婚事]擒熊成功,终于让国内影迷大规模识“王全安”这个名字的中文版本。今年一月,[团圆]开幕柏林电影节的消息传开来,给人第一感觉往往是“应景”,柏林做寿,难免需要“团圆”添点喜庆,但[团圆]不仅破了“开幕片不拿奖”的惯例,还用实干精神刷新了德国人的味蕾,掀起“佛跳墙”热,终于让人明白,王全安的柏林探亲之行,从来都是“不客气”的。

小城款曲
       [团圆]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87年,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同年12月,第一批老兵踏上返乡之路。1993年,载着老兵董万华的飞机降落上海虹桥机场,让他与阔别近四十年的昔日恋人邵玉华重逢,整个过程被跟拍成纪录片,在电视上热映时,引起坊间热议,大家都在关心邵老太太的去留。[团圆]既是演绎了这段颇耐人寻味的现实:大家都在猜测陆善民不会同意离婚时,他同意了,大家都在敲定玉娥一定会和刘燕生走时,她却又留下了。

       现实中的邵老太太并没什么文化,对人生的理解也简单直接,比如,她会戴上董万华带给他的金饰一脸幸福,大谈过去的苦日子,显然是对自己跟着董万华去台湾的选择畏人言、有心虚,最终决定留下也带了点怨气。而电影中卢燕扮演的玉娥却娴静、内敛,双眼藏住了精气神,常淡淡地望向一边,显得心思没那么活络,让人遥想起古城墙头上悠悠散步的周玉纹——表面上看,[团圆]的故事好似[小城之春]现代版,同样是归人、旧情与中间隔着的丈夫,也正是这种相像第一时间触动了导演王全安。可以说,[团圆]是董、邵纪录片与[小城之春]的奇妙结合,出来的却是迥异于二者的不同光景。

       在现实版中,利益是故事的一个引子,最终形成的因果还是落在道义二字上,从这个层面看,[团圆]对现实进行了很好的还原。片中玉娥将一干儿女、外子召集在一起摊牌后,引起全家激烈争吵,激出许多不该说的话,大女儿攻击大儿子没用,总归排斥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外人”,二女婿从生意人的角度夹枪带棒,潜台词是“怎么和钞票不相干”。幸好讲故事的人是王全安,让电影并未纠结于一大家子的鸡零狗碎,终究要落力的点都在人物的心理需求,显然在剧作上显出几分过人之处。

       玉娥与周玉纹境况类似,刘燕生的到来带给他“为自己而活”的一次机会,但在心绪上,她却不似周玉纹死灰复燃的大喜大悲。她要淡然许多,克制许多,对两个男人的恩情和感情都显得十分干净,这也正是经历了太多起伏的岁月教会她的。而相比刘燕生面对一大家人“理亏”之下的和悦,对应[小城之春]中戴礼言角色的陆善民却成了最抢戏的一个。[小城之春]的三人纠葛中,患病抑郁的戴礼言居于弱势,与半毁的老屋一起,将玉纹禁锢住,代表生活中最为死气沉沉的部分,而[团圆]的老陆,站在“成人之美”的道德制高点上,爽快答应了卢燕的离婚请求,却很快觉得心里不对味,用王全安的话说,就是“那我成什么了?”从酒桌大侃特侃、和陌生人吵架昏厥、到脑出血入院,这种微妙的心态渐渐放大,终于在一坛佛跳墙和二十年老酒的激发下,成为三人餐桌上最张扬的一位,不但时时抢话头,还把玉娥和刘燕生定情的一首[满场飞]抢过来唱得不成调,可是,极尽癫狂的表面之下,却是这位老人心中的憋屈不平,自己和她四十年的厮守,不及他和她一年的回忆?该释放了,毕竟大家已是耄耋老人。

       如[小城之春]一般,[团圆]也精心选择了几首小曲,玉娥一首[天涯歌女]分别用“小妹妹想郎直到今”和“患难之交恩爱深”望向左右两个男人,给了他们情感和道义上的均分;幼儿园课室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唱了一遍又一遍,仿佛预示着二人不得不再度分离的结局,而在玉娥和刘燕生回到当初第一次约会的小旅馆叙旧后,镜头略过成片老房的屋顶,响起不知谁家录音机放出的[花好月圆],“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醉”,至少,在再度初见时,团圆是个多么美好的愿望。

鱼丽之宴
       团圆是中国人的老讲究,在[团圆]中由一场场宴席兑现。影片开场,便是孙女在饭桌上念着刘燕生的来信,家人围坐磕牙;随即镜头落在上海里弄热火朝天的共用厨房,在邻居“你们今天烧这么多菜呀,比过年吃得还好”的调侃中,满桌食材,煎、炸、焖、炒,一场家宴拉开序幕。

       《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说的便是周代士人燕飧宾客的情景。[团圆]发生在上海,正是江海汇源之地,因此几场重头宴戏便重现了“鱼丽于罶,鲿鲨。”的热闹境况,为刘燕生接风的是松江鱼和清蒸河鳗,陪席的街道大妈一句“愿天下有情人……”说走了嘴,尴尬得弯下了腰,好似一句谶语,戳穿了一个秘密;老陆独自去街上买菜,末了提四只个头顶大的青蟹回来,被玉娥不住嗔怪“穷人买不起你买得起”,然后咽下嘴边本打算摊牌离婚的话,这是小门小户人家最为淳朴的待客之道,可见老陆是个不该受到伤害的善良人;三个人的面上和内里兜兜转转,最后在一道“佛跳墙”面前达成真正的和解——这回换作刘燕生专程跑遍上海最大的水产市场,挑来正宗野生甲鱼、上等海参、金钱鲍,然后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汇聚一罐之中。但医理上来说,鲍鱼与鸡、野鸡与葱蒜同食是忌讳,刘燕生一句被删掉的对白是这样说的“佛跳墙的好处就是它把不同的东西、好东西都炖到一起,然后花时间一点点火、慢慢炖,要有耐心,一直给它炖化了”,好似在说这三个本性纯良的人,只是被命运反复捉弄,到头来总要有人不得不受到伤害,但彼此终究真诚以待,因此,无论老陆的不平,玉娥和未偿和刘燕生的相愧,最终还是释然了。

       片中最为难堪的一幕当属刘燕生的饯别宴,一段庄重的开场白,一首精心准备的“压轴曲”,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散,大家匆忙离席躲到屋檐下,却无人抢救那一桌几乎未动筷的菜肴,好似在说,这场宴席根本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满怀希望的“团圆”以这种尴尬的方式悄然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片中所有的家宴都是在长形方桌前进行的,好似循古礼排座次,并不合“阖家团圆”的传统,暗示了“团圆”之难。

       [团圆]是王全安首次大规模启用专业演员,也是首次套用一个明确的形式——颇具古典特色的百姓宴文化,终究要传达的,还是他一贯崇尚的古朴道德观和婚姻观。[图雅的婚事]中,有带着半瘫丈夫征婚的图雅,[纺织姑娘]中,是木讷的丈夫对绝症妻子不离不弃,到了如今的[团圆],玉娥本意要争取“为自己而活”,却最终无法割舍急火攻心、中风入院的丈夫。这是属于传统中国人的婚姻理念,责任重于爱,重于回忆,重于自我,看似与这个西化严重的现代社会脱节,却是这片土地万千寻常百姓家婚姻的最常态。依旧是戏剧上的减法,理念上的低姿态,王全安与大多数作者导演一样,在多少无奈的物是人非中,讲的仍是那同一个故事。

原文载于《看电影》

 短评

我记得那天打雷下雨,那艘大船沉了;我记得那天艳阳高照,得了块大奖章

6分钟前
  • 正在
  • 推荐

重要的情节都是在饭桌上发生的。。#论聚餐对中国家庭的重要性#

9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糟老头子版小城之春

1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啊呀最后真是扫兴啊,那一年后根本就是画蛇添足。全片的戏剧冲突的最高点明明就是下雨的那场,各种呼应,荒诞感,无奈感和回味都刚刚好,直接结束多好。除此之外完成度很高,很细致,拍结婚照那段真是哭笑不得。卢燕好棒啊!饭桌戏都特别好看。

14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又爱又恨的观感,如果去掉那些牵强造作、悖离常情的设置,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影史的和民族史的。可惜……

1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3.5 沪语听起来太亲切(YP有什么资格亲切!

1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扮演“老陆”的徐才根在片中表现的非常抢眼。作为上影厂老演员的徐才根,他的银幕处女作居然是《舞台姐妹》!

24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大概是因为有我熟悉的城市气息……我真的很喜欢T T

27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32分钟前
  • 层出
  • 还行

剧本单薄。尤其是后半段,写得真不对头。想走生活流,遗憾的是只有那么几句台词有点贴近了生活。值得鼓励的是王全安这个北方人拍上海人,味道还挺正,难得。

36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无法理解刘燕生怎么就能开口说带玉娥走,也无法理解玉娥怎么就立马答应,老大教育说这就是地域人文差别

40分钟前
  • 暴蓝
  • 推荐

一部几乎由饭桌戏组成的电影,一点不闷,戏排得好,其他都成立,唯独刘燕生的动机,一般回家探亲的老兵不会抱着要接老伴儿回台湾这么强烈而明确的目的的,看到自己原来的老婆已经成家并且儿孙满堂,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这老小子怎么不懂事呢!

43分钟前
  • 赵启辰
  • 推荐

题材老套,手法陈旧。剧情中原本戏剧感十足的冲突都没有拉出张力。从头到尾充满刻意和做作,甚至还浪费了几位老戏骨。王全安近年最差作品。

4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有着王安全与生俱来的做作劲:导游的“看这边看那边”,几次奇怪的歌唱,故意制造码头再离别……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53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无关现实主义,就是情节剧。跟《纺织姑娘》类似的题目,一个女人在理想的爱情和日常的生活之间的选择,可是这部电影成了政治的图解:坐在左边的共产党和坐在右边的国民党老兵争夺作为女性/客体的中国,然后共产党赢了。后半段三首歌联唱,导致本该放在结尾的《送别》被挪到中间。有向老上海电影致敬。

5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总有离岸的船,靠不了岸;总有想家的人,回不了头。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王全安凭此片拿小银熊,名至实归!老演员太有味道了,编剧确实精心,有技巧。在一次次饭桌上,一个个长镜头中,我很感动。

1小时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有一种魂在,却没有出彩。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在华语圈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应该都会懂这种电影,根植于东方伦理,很有味的华语片。王全安对此片的意境拍出来了,就是总感觉远远不够的样子。7.5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