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

HD中字

主演:帕特丽夏·塞隆克,俄瑟尔·苏泽,拉瑞莎·塔瓦雷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5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零度 剧照 NO.1零度 剧照 NO.2零度 剧照 NO.3零度 剧照 NO.4零度 剧照 NO.5零度 剧照 NO.6零度 剧照 NO.13零度 剧照 NO.14零度 剧照 NO.15零度 剧照 NO.16零度 剧照 NO.17零度 剧照 NO.18零度 剧照 NO.19零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happy together

之前一直听说好,可是从来不敢看影评,不想在看之前有个主观的印象。 很喜欢,很喜欢。 不想再去说王家卫的电影语言,镜头运用得如何如何。再怎么好,说到底就是看一部影片能否让人感动。我。真的很感动,被一对gays的感情所打动。那个时候的tony 和哥哥的气质还是跟现在有些不一样的。有些青涩,很真诚。 最近突然对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感兴趣。觉得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极为丰富。王家卫是不想去刻意强调《春》所涉及的同性恋问题的,我也同意。但正是这种感情,淡化了妻子和丈夫的天然关系,及所谓的坚强与柔弱的对称,而使两个人的形象都更加丰富。 何宝荣会很依恋的拥抱黎耀辉,眼神极俱温柔之能事,而他也会心甘情愿被人打的鼻青脸肿就是为了一块送给阿辉的手表。坚强又妩媚。 而阿辉则是何宝荣的港湾,一个漂泊狂欢后的栖居地。同时他也会极度阴柔的默默为何宝荣擦洗身子。 两个人都如此互相依靠,互相安慰,互相取暖。有时坚强,有时受伤。 “我们不如从头来过”真的很有杀伤力。但我喜欢这个结局。不想看何宝荣在沉迷下去,也不想看阿辉再去鼓起勇气重新开始。 他们的故事属于他们自己,包括一切绚烂,激情,受伤,希望。 听到结尾的"happy together",还是深深动情。在阿根廷街头,或倒转的香港,其实真的忘不掉,即使回到家,再从头来过。有些东西是挽回不了的,能做的就是试着不要忘记它。 他们的故事还是让我心疼,探戈继续 想到我们的青春,像午夜的屠宰场地上一遍遍洗刷掉,有一遍遍回荡的鲜红;是从天台俯视,奔跑的孩子们脚下泛滥的青绿;是南美的最南端,冰冻起来的沉重的呼吸声。很热烈,很凝重。 有时候只要一个小小的支点,我们的情绪就会毫不犹豫无可挽回的倾泄而出。这样也好,就像几米说的:为什么你每次都要求我不要哭,不如大哭一场,然后再痛快的开始。 中午吃饭时突然想起来是鹭鹭教会我用筷子的,眼泪就从肚子里一点一点的冒出来,不知道是怀念,还是伤感,还是寂寞。身后树人的小孩儿还在全情投入的叫嚣着划拳,打闹。四周都是锅碗瓢盆撞击的猛烈的声音。喧闹真实冷酷。于是我吞一口米饭,把眼泪赛进去。 一切依旧 一切只是我的絮语 终于知道,真正伤人的寂寞,不是对影三人的茕茕孑立,而是狂欢后无尽的空虚

 2 ) 一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九百九十九个都得先死

       写在观《摄氏零度 春光再现》后

    以往拿D9看完正片再去翻featuring,有deleted shoots的拼命想看,心里大体如疯狂搜寻某人整容前秘照一般。不过一般的情况是旧照中的鼻子不如现在的高、眼睛不如现在的大,单眼皮的变双,飞机场的改建成了国家大剧院。那是碰上了高明的剪辑和开明的制片。或者还存在一种不幸的情况:鼻子整塌了,眼睛整肿了,本改建成大剧院的结果修成水立方或者甚至大裤衩了。那是遇上了蠢货剪辑和猥琐制片,当然也不敢排除是xx电影局的作用使然。但是这两种情况都不属于《春光乍泄》以及《春光再现》。它们的情况是:看了近颜再看旧照,发现原来有十只眼睛、五个鼻子,现在终于成了两眼一鼻的正常人种。但再细细观察整掉的那八眼、四鼻,发现它们个个也都挺拔俏丽。于是只觉得,不整掉便是怪胎,整掉却又可惜得很。

  这些整掉的眼眼鼻鼻,是依着探戈的节奏被快剪到一起去的素材中闪过的几个身影和他们背后似有似无的联系,以及以此为基础可能发展出来而又未果的一切故事。当一个中年女医生颓废的背影出现,《春光乍泄》的其中一张原始面目展露了——《盛夏光年》式的两个gay和一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典型的有中传特色的新时代爱情悲剧)。当梁朝伟在布伊诺斯艾利斯街头追逐的影像掠过,又一个可能性浮现了——一个丧父人由直变弯、重识自我的故事。而当有关张震的一大堆删减片段展现,另一种全新的假设也获得了自圆其说的依据:这是一个关于三个男人纠结关系的故事。当最后,又一个《春光乍泄》正片中不曾出现的女人侧卧车窗闯进我们视野时,又一个可能的版本出现:故事中出现了个女人,她和梁曾有一段往事。但最后的最后,如果将以上的所有假设都粘合在一起,那么一个终极版的、但也未免有些臃肿的庞大版本诞生了:这是一个关于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庞大故事,四个三角恋关系联系着这五个人物(这样的设置明显带有《阿飞正传》的影子)。

  不过话说回来,导演的野心或许从未达到过如此地步,或许这是对王家卫的众多穿凿附会中最新的一次。我认为一切杜撰,无外乎出于两种原因:误解和利用。一切误解,又无外乎有两种情况:处于主观的估计过低和估计过高。而王家卫遭遇的,往往是第二种。

  看完这个纪录片,才发现之前对于王家卫电影的大部分溢美之词是出自对屏幕上成片的过分笃信。原来依他的工作方法,现在我们看到《春光乍泄》的这幅面目并非导演控制力的必然结果,而是导演无限冲动下创造的大批材料中恰巧被筛选出来采用的版本。那些没有采用的片段,也并不是无数的NG和相较成片显得苍白无力的鸡肋,否则《春光再现》中《春光乍泄》里不曾出现的镜头、人物甚至全片的另几种发展走向也不会让人看时顿感大开眼界。正是这些遗弃片段与成品品质上的同样优秀和方向上的截然相反,使得我愈发觉得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分析王家卫的电影。他影片中的一切设置与导演的关系,并非是前者诞生于后者绝对的、理性的思考。

  电影可以被谨慎严肃的导演按符合客观规律的步骤,井然有序的制作出来;也可被奔放不羁的导演按自己非理性的情绪和灵感,自由随意的创作出来。其实这本就是艺术创作的两个倾向,只不过电影较之别的艺术,更昂贵、更费时费力,代价更高。这样,电影在所有艺术中也就最需要用步骤和计划换取拍摄过程的万无一失;最不该依赖出自个体、稳定性不足的灵感和冲动。但是王家卫(甚至戈达尔等)偏偏以反理性作为他创作方式的支撑,而且他还真的这么做了,并且做成了。

  照我看来,不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心中亦如是。只不过因为大多艺术需要一个成品以证明其探索的完整,就不得不要求作者将只留其中的一个。这样,剩下的九百九十九个得先去死。只不过有的死得无影无踪,有的则暴尸于被蹿成球的草稿、被砸碎打烂的石膏、被剪掉的胶片之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掌中的铅字书,陈列窗内的石雕像,以及荧幕上影像最终被选择的那个版本。我们将这样的结果视为艺术的结论,认定它们中的一切设置是出于艺术家的绝对意志和刻意安排,但是它们又何尝不是出于艺术家的胡思乱想和运气使然?

  王家卫杀死他的哈姆雷特们的方式是东拍西拍,然后几乎不用,再另起炉灶。不过好在哈姆雷特们也有他们复活的方法。塔科夫斯基说,一旦与观众接触,电影便与创作者脱离而自获生命,依时间的变化而遭遇形式和意义的变迁。艺术塑在创作者的残忍选择中诞生,更在欣赏者的恣意想象中长大。

 3 ) 零度无糖

我觉得这个回忆式的副片更好过正片,正片太过平淡,容易让人忘掉太多细节,直到半年后看副片我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画面和语言太过晦涩却富有深义。

这个故事是平淡的,很冷,没有滋味。零度无糖,但你用心都能喝出一丝甜。

这其实是一种感觉,电影要抓的也是这个不能言语的晦涩的滋味。
不管吵的多么凶,不管互相造成的伤害,每次他们其实只要一句“由头来过”就可以再在一起。在我觉得或许并不是两人之间太多情愫纠缠,可能或许只是因为年少飘泊的没有安全感,是独在异乡的没有存在感,在我看来所有的同志中人都是两种缺失互相弥补,或者是相同的缺失互相依靠。伟仔仍然对过去的生活充满依恋,渴望回归香港,回归到父亲的膝下,渴望生活可以由头来过,他相信自己可以由头来过,于是当何宝荣说出这句说话的时候,他就无法抗拒了。

从黎耀辉不肯拿着护照给何宝荣的这个细节就能看出他们的孤独感和没有安全感,两人也在不断变换彼此角色,不断暴露和弥补内心缺失。所以在阿根廷他们是不可能分开的,但对于回到香港的情感又是每个夜晚都会冒出的念头,此心中的纠结又不是谁人都能明了的。

人凭着一时意气出来时,永远都不想走回头路。但历经漂泊过后又会对生活产生怀疑,直到遇到当初的那个自己,在路上的小张。他要走到世界的尽头去看看,充满了年轻的情怀,他要带上黎耀辉的痛苦,去释放,但黎耀辉的录音只是一段哭泣。小张觉得听不出黎耀辉为什么而痛苦。这段看的我很触动,黎耀辉在酒吧里拿着录音机时抽泣,他什么也没说,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不去倾诉,无人倾诉的孤独,但是当有人拿出录音机出来愿意倾听时,他的内心就再也无法抑制对于和亲人倾述的渴望,于是打电话回家,然后被拒。但其实黎耀辉的痛苦在看到小张时已经释放和了然,因为那就是他的向往,他渴望的过去,他的由头来过。他把小张看做过去的自己,攒够钱之后他去到了台北,或许回家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但是去到台北去到小张家满足了他心理上对家的渴望和缺失。

在我看来,大部分的中国式同志不是爱人,而是缺失者在一起相互弥补或者相互依偎,只是一堆无法倾述的人,他们的爱无法长久,因为他们的在一起的情愫不是爱,而是追求自己的内心缺失,他们不断变换爱人是不断在追求自己的缺失。他们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的缺失。

还有一些关于王家卫的想法,张叔平的美术,哥哥和伟仔,一些零碎的没有在春光乍泄里播出的镜头,拼凑出了一个如此美好的电影。我喜欢里面他们租住的那间公寓,有绿色的斑驳墙纸,还有他们的衬衫夹克,台灯和烟,细节构造了这部电影的完美,像杨德昌一样精雕细琢。春光乍泄没有了这些零碎,反而显得太单调,失去了张震和哥哥的多角度叙事,只剩下了一个想家的伟仔,看上去像个单调的同志爱情片,于是我看到很多人执着于里面那句不如由头来过,为里面的春光乍泄里面的爱情着迷,但其实在我的感觉电影一直在讲的就是年少漂泊渴望依靠,无法回归,人生亦无法重头来过,珍惜眼前。

布宜诺斯艾利斯&摄氏零度,我在世界的尽头,南美大陆的最后一个灯塔,想念着你们。晚安,此刻在北半球沉睡的你们。我是旁观者或是你的过路客?何宝荣是你还是我?我始终觉得这样的风景应该是两个人一起睇。

 4 ) 春光乍泄是怎样炼成的

王家卫丢在剪辑室里的东西比他让观众看到的东西还要多。于是在这部所谓的纪录片里,我们看到了春光乍泄可能的故事和结局。
摄制组一行人前往地球的另一端拍摄一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要拍什么的影片,然后如同黎耀辉和何宝荣一样,在一个陌生的异域城市迷失和茫然。我想王家卫之初只是想用这样两个人去拍摄出他想要的感觉,至于剧本或许连他自己都茫然,所以我们看到关淑怡的出现,看到梁朝伟自杀,看到大量被剪掉的镜头。我只是想如何将这个城市放入这两个人的生活中去,当王家卫的这句话出现时,我想,这该是一个多么热爱电影影像的人啊~
然后又说,电影中有生活,但不能代表全部的生活。天堂电影院里的老人对托托说,生活远比电影复杂。色情男女里张国荣老妈也说,他们这些人啊,爱幻想,常常分不清电影和真实生活。
其实具体怎么说,也记不清了,只是想说,电影本身,毕竟源于生活,但是融入了光、影、声和电影人自己的思考和解读。当这样一个混合多元的事物出现时,我们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去热爱他。
于是我又不知道我扯到哪里去了~
昨天看了东邪西毒终极版,丢掉一些镜头,加入一些镜头,大量刺眼浓烈的黄色,以致于让我误以为落魄武士苦等的那批马贼是从黄色颜料里冲出来的~-_-|||。沙漠的颗粒感没了,少了旧版的真实与质感,开头竟然立马想到英雄。再之,将故事以观众最容易理解的顺序讲了一遍,因为现在多数我们拒绝和讨厌思考,所以我不那么辛苦地讲故事给你听了~剪辑再好又有什么用呢,电影票那么贵,观众去之前会斟酌,你觉得春光乍泄和东邪西毒哪个场面适合在电影院看呀?答曰,当然是东邪西毒啦~场面多宏大啊,演员阵容多强大啊。(我躲在角落里画圈圈,可是春光乍泄里的leslie那么迷人,ost那么棒那么棒,同性情感那么有带入性……画圈圈~~)然后观众走出电影院,这是个什么垃圾呀,完全看不懂,比画皮差得远了~若是今天,王家卫才拍东邪西毒,还是那样的演员,又将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摄氏零度讲了一个故事,春光乍泄是怎样炼成的。
finale的tango apasionado结束,黎耀辉,不如我们从头来过。王家卫最好的电影出现,音乐、镜头、画面、演员都是最好的,没有布宜诺斯艾利斯,可能不会最好。

明天,去海边。逃离张国荣和王家卫。
毕竟现实面前,电影就无力多了~

 5 ) 《摄氏零度.春光再现》

前几天终于下到了传说中的《春光再现》,这是由《春光乍现》衍生出来的一部记录片,听说是在《春光》上映的两年后,剧组里面的工作人员再次回到阿根廷取景回顾。

其实这部片子脱离了《春光乍现》就会变得很无味,凌乱的剪辑,零碎的镜头,支离破碎的情节和全体工作团队的迷惘与徘徊。

可是心中一旦有了《春光》的影子,再配上那首Cucurrucucu Paloma,于是张叔平的色彩,杜可风的空白镜头,王家卫的黑色墨镜,就又重回了熟悉的情怀,那份不可抑制的落寞和伤感,曾有过的感动和感慨。

人们说夜里他会彻夜哭泣, 人们说他只是吸烟喝酒, 人们发誓上天听到他恸哭也会动容。 他为她受了那么多苦, 即使在他临终时还呼唤着她的名字。 咕咕咕……他在歌唱 咕咕咕……他在欢笑 咕咕咕……他在哭泣 ……他死于致命的激情。 忧伤的鸽子一早前来歌唱, 飞到那间孤单的小屋前, 小屋木门大开。 人们发誓那鸽子定是他的魂魄, 他仍然等待着她。 等待那可怜的女孩回来。 咕咕咕……我的鸽子不要哭。 石头和鸽子永远不会知道。

他们如何会知道什么是爱情!

没想到这首歌翻译成中文歌词也那么好,第一次看到时就有莫名的感动,那么契合“春光”。原来在《春光再现》里,还有一个女子反复的吟唱着这首歌,悠长的声线,成熟的表演,却成了王家卫废弃的胶片。

看过《再现》之后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故事,那么多种可能,那么多个结局,就在王家卫的反反复复,兜兜转转中被一块一块剥离。 我终于明白了王家卫的“磨人”到底可以磨到什么程度,那么多优秀的演员和全体工作人员原来是在经受着这样一种“折磨”。

我终于看到了王家卫的可怕,就如张荣国拍完春光后说,从此再也不要和王家卫合作,就如梁朝伟说,他就是要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想死”的感觉。

我现在才发现,有些人是不适合王家卫的。我曾经还一度以为所有的演员到了王家卫手里都可以爆发出惊人的演技,挖掘出他们最极致的魅力,可是现在我居然害怕了,这样的“磨人”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得了的。

我想起某一个人,也许他根本经受不起一点点误会,一点点欺骗,一点点意见不合。如果像梁朝伟那样,到了阿根廷才发现被王家卫骗来拍一部他发誓不会接拍的同志片,我不能想象,如果是那个人碰到这种情况,他会不会气到跳脚,立马翻脸,拍屁股走人,回去后还要一蹶不振,不相信所有人,害怕,拒绝,疏离,孤立。如果像张国荣那样,说好拍完三个星期的戏后,就要用下半年的时间去准备自己的演唱会,结果那个戏一下子拍了六个月之久,直到演唱会前的记者会那一天才从阿根廷赶回香港,我无法想象如果是那个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完全的无法想象,那个连少了几天排练时间都不能忍的人,如何去克服这样的困难。

呵,想起那个人,在王家卫的手下恐怕是无法存活的,或者说在大多数有点主观,有点偏执,有点小计谋的导演手下都是无法存活的。

好像有些人天生就是用来疼的,他不需要做太多事,他不需要太努力,他不需要付出些什么,我们都可以纵容他。可是这种纵容是很不安全的,如果他有自知,他应该要有危机感,因为没有人会永远等着,忍着,另一个人的反复和不在意。即使是黎耀辉也会说,“每次都是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没有理由总是我伤心,这一次我们要互换一下,换我先离开……” 说着说着,居然离主题好远,其实我没有偏题,很多人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会看到那些被废弃剪辑掉的镜头,会替关淑怡被剪的一秒都不剩的精彩演技遗憾,会猜测更多故事外的故事,会看张国荣,会看梁朝伟,会看王家卫……可是我看的时候想的并不是这些,我想的是因“这些”而引起的“那些”,很个人化的“纠结”。

 6 ) 生命感好严重。好像有生命。可是有点生病

"生命感好严重。好像有生命。可是有点生病"
  
片子里一个女孩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简直是王家卫所有电影主角的认证标签:“生命感好严重。好像有生命,可是有点生病。”
  
说明白点:一直在找此身的寄托,同时不确定未来却带着一点对光的朦胧希望勉强活着,是王家卫主角的最大特色。那些过于明白自己的人——比如辞职去跑船的警察,追寻爱人的舞女,在世界尽头找自己的青年——都不属于他的主角,充其量只是构成故事需要的角色罢了。
所以《春光乍泄》里张震饰演的张宛有点疏离。有他很好,但去掉他也没什么所谓,他太阳光、清晰,不属于“好像有生命,可是有点生病”的世界。

《摄氏零度》是《春光乍泄》废片的重拾,托导演的福,它是一部新片子,而不止是《春光》的画外音。虽然它们都在讲一个 “回归”的故事: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回归,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地方。何宝荣的回归是黎耀辉,黎耀辉永远不会改变,永远可以“重头来过”是何宝荣任性的资本;张宛的回归是家,他最幸运,即使走到世界尽头也不会怕没有下一步,大不了买一张机票回台北;而黎耀辉没有别的归处,只有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跑掉的爱人,于是最后他终于开始烦。

一个人总不能单方面做另一个人的寄根,压力太大却无承托,迟早会摔倒。

《摄氏零度》的另一个黎耀辉这样说:“为什么每次都是你离开而我要做伤心的那个,这一次换我”。

镜头在这句台词里改变了角度:黎耀辉的头部特写占满1/2个屏幕,稍微变形。在正片里这样的角度属于何宝荣,所以这时候的黎耀辉是何宝荣,这是一次反转:承托的和伸展的,离开与回归。这个反转又与《春光乍泄》相呼应:“我曾以为我和何宝荣不同,其实寂寞的时候,我们都一样。”

故事由此从对归宿的迷茫转为自我认同的茫然,大概又掺了些97前港人普遍情绪的投射:属英还是属中,会更好还是会更坏。未采用的何宝荣和黎耀辉的身份调换、相似又不同的何宝荣和张宛、似爱又不像爱的张宛和黎耀辉、若即若离的关淑怡……这样的情绪和杜可风的摄影、张叔平的剪接又特别搭调,像一曲酒醉的探戈。

《摄氏零度》开头有一个女声说:“看完了这部片子以后,我就决定回到阿根廷。”,结尾也是同样的人说一样的话:“看完了这部片子以后,我就决定回到阿根廷”,镜头里是飞机的巨大机翼。

实际上交通工具和人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它象征着发达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危险以及人与人之间有恃无恐的疏远。

王家卫很喜欢交通工具们,又从不好好地拍交通工具,总是一个局部:或机翼,或后座,或窗口。主角从小车的窗口探出头,把头探进周围与ta似乎没什么关系的忙碌和未知中,手上是烟或者录音机,享受与周围息息相关又毫无挂碍的完美状态;要么就是完全隐藏各种交通工具的轮廓,由摄影机带着主角和观众的视角随着人不能掌控的速度冲入车流人流中,伴以灯光场景的变形和最大化的光影流动。影像的分割使疏离感放大化,然后就可以讲更多的故事。

比如何宝荣在车后座抽烟而黎耀辉在车外看他远去。这一幕让许多人印象深刻,疏离的同感勾起的旧记忆应该功不可没。这个时候你会不会想起“Ashes Of Time”?好巧,是《东邪西毒》的英文名。
 
或许王家卫的电影中有平行宇宙,要不《阿飞正传》里的那只无脚鸟怎么会一路飞,使大沙漠、老上海、现代都市或者瀑布边都看到他的身影?如果没有,那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相似,与工业文明反复做关于丢失和寻回的抗争?伊瓜苏瀑布中心有大批的飞鸟,它们是回去,还是正要出发?

《摄氏零度》里,至少每个人都明白当下自己最想要的状态,与此同时《春光乍泄》负责提醒那些放大化的不安。

诗人说,读一首诗到最后,即使忘了所有字句却仍然能想起的那种情绪,就是那首诗留给你最深印象的情绪。 看完《春光》和《摄氏》我的感受是将醒不能醒的午后,窗外阳光很烈,室内却阴凉和暗。

生命有时会有些生病,可它仍是生命。幸或者不幸?




哎呀差点忘了
何宝荣农历生日快乐

 短评

97年像香港人的末日狂欢 所以一切都很完美

7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王家卫的无穷魅力来源自他电影的无限可能性,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段故事,我们会和有着同样故事的人错过,也会和一点也不了解的人们相遇。这多可惜啊,就连在电影里我们都不能知道每个人物的故事,但这缺憾亦是美丽。关淑怡真是太美了。

9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布宜诺斯艾利斯,你这悒丽拗折音韵铿锵的名字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由王家卫删掉的春光乍泄片段和重回拍摄现场纪录片穿插而成。让观众看到电影的另一面。王家卫拍片真是既纠结又狠心。他曾尝试让梁朝伟自杀,让张国荣扮女人,并最终剪掉了关淑怡整条线的所有戏份以及张震的大部分戏。这些片段无疑是珍贵的。而王家卫还有多少这样的胶片只有天知道

1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生命味的光线飘散于BA无处藏匿 所有的情绪无解无界就是你说的那句分不清楚疑似放逐

17分钟前
  • 𝙎𝙥𝙖𝙧𝙠𝙮 | ✟
  • 力荐

《春光乍泄》的创作灵感来自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事件/The Buenos Aires Affair》,还受另一位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的影响。纪录片中包含的废弃胶片和创作思路,至少还可以剪出另外两部完整的故事片。1)互换姓名身份的主题:梁朝伟为办父亲丧事来到阿根廷,发现父亲的情人竟是男人,通过与之交往体会父亲的感受。二人发生矛盾,梁自杀被送往医院,与一位中年护士产生情感,张国荣和护士之间互相嫉妒。梁的角色叫何宝荣,而张国荣才是黎耀辉,梁自杀后把护照还给张,从此张变成何宝荣。之后张爱上一个面容和自己相像的女人。2)以声音为主题:从中央餐馆开篇,张震先后分别结识梁和关淑怡。通过录音机和闪回,逐渐揭示出梁和关的恋情。最后,梁生死不明,女主在瀑布工作,偶尔看一眼瀑布,想象梁是否会出

19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也許王家衛很不負責任,但他的不負責任造就這部片,造就很多的故事人物的秘密、一間飯店、一部電影如何影響當地的華人社會、如何影響到與他拍電影的人。春光乍洩是華人社會目前最佳的同志電影,沒有其一。很喜歡關淑怡,她是痴情的。在這部片裡被還完可謂增添了曖昧的色彩。

22分钟前
  • Dorothy
  • 力荐

竟然比正片更打动我😅,一群人回忆拍摄经历,仿佛在看一群有战争后遗症的退伍老兵怀念沙场…痛但上瘾。但确实太强了,这种片场的混乱味道…感觉把这帮艺术家随便扔去某个远离香港工业环境(艺人于是成为了艺术家)的地方憋半年他们都能给你搞出惊人的东西来…杜可风引用某摄影大师的话说“如果你走完一条街都想不出三个新的东西/玩法来你就不配叫艺术家”这真的就是🙃(那为什么还拍那么慢?因为一条街就能想出三招来所以标准才会那么高啊)

2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一个飞天了,一个娶妻了,后来你们消失了,后来你们不哭了,后来我们都回不去了。

27分钟前
  • 何志武
  • 力荐

布景板上写的名字是B.A.Affair 初期版本包括call me by your name(也是不是很懂这种情侣操作)/黎耀辉自杀/黎在瀑布边生死不明/黎寻父/何宝荣女装/关淑怡在瀑布等待黎耀辉/张执着想录关的声音/张宛学拳击/张关夹娃娃等等。自此加入咬牙切齿求春光菲林大军

31分钟前
  • Alein
  • 力荐

他是任性的孩子,他是不渝的爱人,他们的绝望如整个乌云翻滚潮气湿重的南美大陆一样荒凉破败,于是必须要有一个眉目清朗的张震跑到世界尽头拓展空间、延展叙事,要有一个缠绵悱恻的关淑怡,但故事仍是他们的,只叹斯人已逝恍若隔世,对片中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分水岭。于我亦然。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泡在羊水里的的那个粘稠,黯哑的《春光乍泄》。感叹一下张叔平的美术,无论是病态或者健康。都能让你触觉到生命的厚重感给你的那种无处喘息。没有了张国荣的梁朝伟,再也不是黎耀辉。曾经多么美丽的过往,多么绚烂的一切。消散,仍有余香,用随往后的日子,曲终人散去,意犹未尽......

40分钟前
  • L.L
  • 还行

原来王家卫拍一部片子的Footage足够再做几部电影了。。

42分钟前
  • Zeno!#Schizo
  • 力荐

曲终人散的落寞味道更让人难于割舍~我们喜欢偶尔回到那个曾经受过伤害的地方,平静的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往日波澜

45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一个女人的退出成全了两个男人

49分钟前
  • 浑浊儿
  • 推荐

还有哪个地方能令我如此颠沛流离神魂颠倒。

53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Wong Kar-Wai本来要拍的《春光乍泄》其实是另外一副样子,有女人、有自刎、还有另一个结局,只不过都被删了,这部纪录片收录了这些遗珠,算是春光粉最大的欣慰。影片剪辑和摄影所构成的蒙太奇意乱情迷,纪录片所鲜有情欲充斥着全片,看完这部片你才算完整地看过《春光乍泄》。

55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王家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犯罪现场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原来是有拍过那么多种可能性,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有的人物最后甚至全部舍弃了。“为什么我一定要做不开心那个,你要做走那个。其实我也可以,不过我不舍得罢了,让我们互换一次,我走先。”

1小时前
  • RealityBites
  • 力荐

我一如当初般对你萌生爱慕,看你黯然只能自顾伤神。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