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HD中字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卡洛斯·巴登,德米安·比齐尔,乔昆姆·德·阿尔梅达,马克-安德烈·格隆丁,罗德里戈·桑托罗,弗朗卡·波滕特,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马特·达蒙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200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切·格瓦拉传下部游击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9年,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与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率领的游击队组织“七二六运动”终于推翻巴蒂斯塔政权,在古巴建立了新政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切和菲德尔在治国理念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他辞去政府中的要职,并放弃家庭和古巴公民的身份,再次投入解放第三世界的战争中去。  几经辗转,切来到玻利维亚,与玻利维亚全国解放军共同展开游击队革命运动。玻利维亚总统René Barrientos(Joaquim de Almeida 饰)得知切的到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这个令人头痛的革命者……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革命岁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我们曾经是战士流人第一季上海探戈无尽世界二七风暴我的美丽胖女孩东游记1983生死之交:马尔科姆·X与拳王阿里灵车守护爱加油!小店苏弗雷火山自白无妄之灾妄想学生会2 剧场版恐怖愚人节拜托了!别宠我 第五季黑帆第一季城市广场完全婚姻手册彗星来的那一夜2延南洞吻神少女杀人犯的审判和宽恕小美人鱼营救距离状王宋世杰之时空探案间谍兔洞 第一季邂逅她的少女时代整容室 第三季玉帝传奇罗宾汉的真实故事千娇百媚对手荒野谜情精灵床道元东游记尼可曼斯日落巴黎曼谷爱情故事之魅力的他梦与无线电我记得你201520岁的青春四件套爸妈不在家

 长篇影评

 1 ) 瞧,这些人

2003年的夏天,我四处搜求,终于买到了一只印着那只著名头像的帆布背包。有一次背着它坐公车时,听到旁边有个少年问身边的女生:“知道他是谁吗?”女生答曰不知。他便解释:“他叫格瓦拉,唱摇滚的,可出名了。”

这结论情有可原。我还在卖这个包的店里买了一件科本的T恤。那里还有列侬、滚石等一众图案,只是没有迪伦。一度成了我的老大遗憾。那几年切突然加入了摇滚明星的行列,和张广天、黄纪苏的《切·格瓦拉》多少有点关系。此剧“被评为2000年中国知识界十大事件之一”。之后,就听说这两位主创都上山投奔某乡去了。这部伟大的“史诗剧”也许便是投名状。

现在我已经明白,消费是最无力的表白,占有一个符号和物件说到底是钱的事,与理想主义什么的风马牛不相及。喊口号相比之下更牛一点,前提是得有人听。当把电影拍到上下两集的时候,想让人听就有点困难了。

《阿根廷》采用的是索德伯格比较擅长的“多线交叉”法,把1964年格瓦拉前往联合国发言的美国之旅和1955~1959年的古巴革命交替穿插起来。前者采用黑白影像,后者用彩色影像,都采用大量手提摄影,带有浓重的仿纪录片色彩。二者的交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文”效果。黑白部分中格瓦拉接受采访时的陈述,变成了彩色部分中战斗场景的画外音,似乎成为他对过去战争岁月的一种解读;而彩色部分中的游击生活,对黑白部分中格瓦拉在联大的讲话,尤其是他对拉美国家代表的反驳,也形成了一种背景的投射——革命果实是用他亲历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他有权用任何方式去捍卫它。他在采访中恍若独白的那些回答:关于革命、信仰、人性等等,与画面中他在游击队员中间的表现并行,巧妙地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接受了这种“格瓦拉谈格瓦拉”的效果。

这也是为何我更喜欢《阿根廷》的原因。单从影像文本上看,索德伯格已经达到了目的,制造出了其实并不乏疑点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又不是那种“纪录片”式的真实。实际的《阿根廷》看起来更像一场梦幻:黑白部分中屡屡出现对格瓦拉面部的特写,各种角度的强烈光线对比画面,而彩色部分中很少有他的近景镜头,表情也大多被军帽的阴影所遮盖,只有当他戴上那顶著名的贝雷帽之后,才更多地露出了面孔。炎热的丛林、翠绿的玉米地不断忽然切换到纽约的黑白都市。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隔膜与距离,正像革命的胜利一般不可思议。然而切就游走在它们当中。我们看不透他,正如他也看不透它们。想找到他的哪一句话是真实的,哪一句是泛泛的敷衍,并不比从那场已经被“日常化”的革命中找到决定胜利的一次交火更容易。

观众就是在这些幻觉中看到了神话的“常人版”:一个携带着沉重的哮喘穿行于丛林的病人,一个总惦记着教新兵们读书写字的“战地知识分子”,一个像小学老师一样解决战士告状的“教导员”,一个坚决处决祸害百姓的逃兵的“铁面法官”。甚至是一个无异议无条件接受菲德尔·卡斯特罗所有人事调动的“忠诚战士”。这仍然是一种耳熟能详的英雄套路。只是在索德伯格的加工之下,狗血被影像的叙述稀释掉了。而摄影机也根本不让人看清他的表情。它只要观众知道,切就是这么一个人,这些对他都是非常自然的表现。就完了。那些模糊、沉思、捉摸不定,只在黑白世界里闪现而过。那时,他已经不在革命当中。

革命缔造了神话,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神话。

在影片的结尾,补全了开头两位未来领袖在阳台上的对话。之前卡斯特罗问:“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有点疯狂是好事。”而两个多钟头后,观众才看到之后切告诉他,自己要在古巴革命胜利后继续“解放全南美”。卡斯特罗的回答是:“你也疯了。”

等到《游击队》的开场,已经是1965年。正好砍掉了切“建设和平年代”的那段历史。很明显的避重就轻。但此间古巴高层的某些“内幕”,恐怕只在唯一的知情人卡斯特罗那颗83岁的大脑里存着,外人是搞不到手了。牛人如CIA,也只能根据M主义政党的某些习性来玩推理,以为切和托洛茨基一样,已经被自家的老大清洗,告别信什么的,全是伪造品。幸而最后切又现身在刚果,给美帝国主义的谣言以致命的反击。那时,他已经告别了地球人的常识。

从形式上说,《游击队》是部“正常”的电影。中规中矩,按时间顺序讲完了切在玻利维亚的三百多天。从化装入境、组织队伍,到转战密林,最终覆灭。当情节变得残酷时,往往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真实。因为“胜利叙事”的套路正在被一次次的失败证明并非定理——同样的宣传美好未来,为村民施医送药,不动百姓一针一线,却无法打消那些木讷的面孔上疑虑和恐惧的神色,更无法让他们跋山涉水地前来投奔。相反,他们报之以说谎和出卖,直至围观了英雄被处决。

切还是那个切。他拖着沉重的哮喘,读着书,解决战士之间的纷争,坚强而公正。但在完全相反的境况面前,他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疲弱。其实并不是他在变弱,而是现实在变强。这时观众才能感受到,所谓的传奇之光环,不过是被胜利的结局涂抹上的虚饰。同样的举止,在收不到积极效果的情况下,就不再那么高大了。反而有些“形式主义”。因此,请不要相信什么过程比结果重要。对每一个追随切的人来说,与民众一起欢庆胜利、开着吉普车进军哈瓦那,和饥寒交迫、带着感染的伤口行军,没有任何防备地死在某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上,根本不是一回事。就是这同一个人,前者让你觉得他无所不能,而后者让你疑心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只有胜利的革命才能缔造神话,只有胜利的革命才是一个神话。

所以,切和所有的人一样,只是一个人,他生命的结局并不完全取决于他自己。无须再用“暴躁”、“滥杀”这些更戏剧性的东西来突出这个性格的矛盾复杂。即使他简单到只是一条线,这条线仍然不可能是笔直的。因为他是在一个如此高低起伏不平的世界上行走。密林可以是胜利的摇篮,也可以是迷失的绝路。至少,还原如此残酷的游击生涯打破了那些关于“追求浪漫”的传闻:谁能觉得这种生活是浪漫的?

我有时怀疑他也是中了玻利瓦尔的毒。那位南美的“解放者”一气解放了五、六个国家,其间付出了不计成本的代价。而那些被他解放的人,无法接受他的“拉美合众国”设想,终于变成了他的敌人,甚至想暗杀他。切的区别,是只在走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被干掉了。帮助一个国家赶走殖民地总督,和帮助一个国家推翻现有的政府再换一个,毕竟是两回事。后者注定不会被所有的人视为“解放”。玻利维亚,这个用“解放者”的名字命名的国家,毫不客气地成了新梦想者的葬身之地。

《游击队》的结尾也用了一次回溯,这次是切和卡斯特罗一起乘船驶向“革命道路”的那段镜头。历史回到了起点,胜负未卜,前面可能是神话,也可能不是。两个“疯人”面对着苍茫大海,沉默无语中带些忐忑和茫然之意。他们都只是人。

一个比另一个多活了44年,而已。

 2 ) 多么美丽的灵魂


1
当年轻的切格瓦拉从阿根廷进入古巴,投奔卡斯特罗的7.26运动阵营时

他只是被安排在后勤部队里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军医

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埃内斯特医生”

他却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

他,总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

 他在山区挑选可加入游击队的农民,没有挑选三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却选了一个妇女和两个16岁的孩子

因为只有他们三人会识字,能阅读,

切格瓦拉说“我们在山上不只是打仗,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会识字阅读,就容易被人蒙蔽”

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

甚至在与巴蒂斯塔的政府军交火最猛烈的日子,他也带着一本歌德传,停火时就靠在树荫下阅读

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灵魂

他从不抢掠粮食和女人,就算在游击队最饥饿的时候,他用钱去向当地农民买牛奶

当农民害怕被盖上支持叛军的名目而不肯收钱,只是让他把牛牵走,他却毅然两手空空走了

既然对方不愿意,那么就做不成生意交易,虽然他身后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

他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尊重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

他,总是知道自己的队伍是军人,从来不是强盗

 在获得在哈瓦那的最终胜利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信,

辞去高官职位,放下开国元勋可享有的一切待遇,然后远赴玻利维亚,继续战斗,继续无尽的游击战

他从没忘记向世界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

切格瓦拉之所以那么的吸引人,完全在于其本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从不迷惑,如此坚定

多么美丽的灵魂

2
记得威廉华莱士上断头台前说过

“必须有一个人用死,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人”

人类中总是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极度透彻,看透所谓死的意义

例如逾越节前的耶稣,还有1963年越南西贡街头的释广德

人类历史上,站在当局的立场来看,最最愚蠢的处决,有三宗

处死耶稣,刺杀甘地,枪决切格瓦拉

对于刽子手来说,与其说主动屠杀了他们的肉体,倒不如说,被他们强烈的意志吸引着,

却帮助完成了他们理想道路上最伟大的一部分--用死来影响后世的千千万万人

有什么比圣贤与领袖的死,更强烈的冲击旁观者的心灵呢?

愚蠢人希望从世上抹去他们的肉体,可结束对他们的恐惧,却现实却令人讽刺的适得其反

3
切格瓦拉有两张照片最广为流传

 一张是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头戴贝雷帽的照片

 一张是弗雷迪·阿尔波塔拍下的,他去世时的照片

两张都极其耐人寻味

第一张目光坚定,被誉为“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被后世的摇滚界发展成一种标志

第二张中的切格瓦拉,逝去得如此安详,骨瘦如柴,头发蓬乱

对于这张“切格瓦拉之死”,评价得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玻利维亚当地的一名修女

她不知道军队为何交火,也不知道被枪决的是什么人物

在目睹切格瓦拉的尸体被抬出时,她说

“这个人死去了,看上去好似耶稣”

 3 ) 血肉之躯

  我看《格瓦拉》,觉得是个隆重的仪式,是一场对青春的漫长告别,充满了不舍。
  
 他是浪漫骑士、悲情诗人。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他。但是我把对他的爱与对生活的期待剥离开了------我确信自己不会骑着摩托车去漫游;确信自己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确信自己并不热爱玻利维亚的丛林......相较于格瓦拉的信仰,我所信仰的是什么呢?我想我的信仰不过是踏实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依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那些潜伏在人心深处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不过,这可以说是信仰吗?
  
 格瓦拉的前半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投入革命,成了英雄;他的后半生,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我流放,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战士。萨特,这个存在主义者,这个视他人为地狱,对人性幽暗之处洞若观火的人,在评价格瓦拉时说:“切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完美的人!”格瓦拉的魅力,在于他的决绝,他的激情,他的冷酷,还有他信仰的始终如一。
  
《摩托日记》《格瓦拉,阿根廷》《格瓦拉,游击队》可以看做是跨导演的格瓦拉传。前者唯美,后两部则沉重,尽量在贴近和还原格瓦拉自己。
  
《摩托日记》记载了格瓦拉的青春岁月。我很喜欢他这段骑摩托漫游拉美的经历。他送给女友一条叫“回来”的小狗,不过经过了这次游历之后,他显然再也无法回来。
    
《格瓦拉,阿根廷》,描述的是他在古巴的胜利。这个胜利很偶然,我私下猜度,格瓦拉的出走,是因为他把这个偶然当作必然了吗?他开始迷信自己个人的力量了吗?又或者,他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流放?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他对那些游击队员说:“你们现在在受苦,还可能受伤,牺牲。也可能会胜利,然后就会变成一个没用的人,这就是全部。”他的出走,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于权力中并非不可缺少的一个了吗?也许,他想去用血再写一个神话,证明他是唯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他做到了。
 尼采说:男人都应当是战士。 《格瓦拉,游击队》里的切,是一个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许,接近于神。他被他要解放的当地居民出卖的。玻利维亚的军官对他说:“也许他们并不欢迎你。”还有一个军官骂他:“你这个古巴蠢货!”
 可是,如果他是愚蠢的,那么耶稣可能也不那么聪明。  
  
  
 他死的潦草,轻易。不过是几个不知名战士的乱枪,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别打他的脸就行。子弹扫射过来的时候,格瓦拉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但他却永远留在了三十九岁,留在了鲜血淋漓的青春时代。

 4 ) 英雄葬礼

英雄葬礼
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5 ) 索德伯格的诚意之作

对于全世界的热血青年来说,切·格瓦拉是神一样的人物,关于他的纪录片、剧情片也并不鲜见,但索德伯格仍用自己的诚意和努力交出了一部扛鼎之作,用史诗般的气魄真实而鲜活地还原了格瓦拉的传奇一生。影片长达257分钟,不得不分上、下两部上映,上部讲述了格瓦拉成长为革命领袖,与卡斯特罗一起领导战友推翻古巴独裁统治走向胜利的历程,下部则描绘了他离开古巴,前往玻利维亚进行丛林游击斗争最终被枪杀的过程。基于结局的不同,索德伯格选用了不同的手法,上部处处刻意渲染着激昂、热烈、团结的革命情怀,突出切·格瓦拉的伟岸,下部则充溢着紧张、逼仄的节奏,笼罩着英雄末路的悲壮气氛,一张一收,但同样的扣人心弦。高密度、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调度也充分显示出索德伯格的导演实力。他小心翼翼的回避了切·格瓦拉备受争议的一面,配上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以假乱真的出色演绎将切·格瓦拉“革命至死”的精神魅力凸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

 6 ) 附上一首关于 切 的 歌词

来自一支武汉的乐队 愤怒的狗眼

格瓦拉

我听见他的笑声“切-切”
在波利维亚的山谷里
开枪吧,胆小鬼,你打死的是一个男子汉
格瓦拉,因世人的罪而死
但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
我父母为了那个伟大的荒谬
正充当着凶手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停止谋杀
我们都是谋杀者
我们享受着凶手的安逸
就像从剧院中走出一样
我们陡然轻松然后回家
嘿,我们在绝对安全的地方谈论着这场革命
我们把手插在口袋里前进
我们只是一个酷爱他的观众
也许我们还能再做多一些
但我们无法改变这一切

 短评

沒有了Part1裏面英雄傳記的感覺,英雄的隕落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6分钟前
  • l.m.
  • 推荐

没耐心看了。。。。。。

8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一般了

10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男人总是沉迷女人总是想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去了一个他知道不那么美丽的世界,试图把他改造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他失败了他失败的罪魁祸首美国,他们的奥斯卡奖项上居然拒绝提名这部电影从此奥斯卡永远被我个人无视

11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12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理想,现实,人生。

15分钟前
  • Arthur
  • 力荐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19分钟前
  • MissXtotheO
  • 力荐

再见理想

24分钟前
  • 沈昆莫
  • 力荐

理想的傻样儿,死的镜头角度不错

25分钟前
  • 大麻
  • 还行

未看完,卡碟Mark。

29分钟前
  • 乔小囧
  • 还行

很好的传记片 但有些闷

30分钟前
  • ken_zhang
  • 推荐

索德伯格这个唐三藏

35分钟前
  • Top♛Ace
  • 还行

感觉比上一部还要真实、残酷又诗意。《摩托日记》加这两部《切》都是极好的...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这种自己无法做到的理想主义

3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慢热,绝对不是我的菜。

39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是非功败后人评。。。

43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46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切在这里就像耶稣一样圣洁。

48分钟前
  • 力荐

这个电影不好拍。

51分钟前
  • 浪遏飞舟
  • 推荐

比上部稍嫌纷乱

55分钟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终于看完了

56分钟前
  • CC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