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四季

HD

主演:黄晓明,蒋雯丽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地球四季 剧照 NO.1地球四季 剧照 NO.2地球四季 剧照 NO.3地球四季 剧照 NO.4地球四季 剧照 NO.5地球四季 剧照 NO.6地球四季 剧照 NO.13地球四季 剧照 NO.14地球四季 剧照 NO.15地球四季 剧照 NO.16地球四季 剧照 NO.17地球四季 剧照 NO.18地球四季 剧照 NO.19地球四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配乐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影片中的配乐真心不错,跟随着画面音乐一直变换,让我仿佛置身在那里。音乐很悦耳,配上画面更棒了!喜欢这部纪录片!

 2 ) 两种自然“故事”

两种自然“故事”
           --《地球四季》和《我们诞生在中国》
           
因为国庆档期太满,“小镇”上所有的电影院都把《地球四季》塞进了犄角旮旯的时间--深夜十一点半。真不知道有谁会在午夜时分去看这样一部毫无噱头的纪录片。终于等到假期过去,发现有家电影院在今天中午一点放映。当我发现自己是唯一的观众,独自坐在黑漆漆的放映厅里时,平生第一次体验到,包场的滋味竟然很不好受。(脑子里迅速闪过某女孤身一人在放映厅被害的报道。)同样是自然纪录片,一个月前陆川挂名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待遇就好得多,排片虽然不算密集,却相当充分,又在暑期当中,许多小学生都有时间去看,上座率颇高,最终收获6600多万票房。而《地球四季》呢,可谓惨淡之极,远不及导演上一部作品《海洋》,目前只有区区四百万。如此结果与宣传力度有关,但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两部片子采用了不一样的记录方式。
陆川说过,其实《我们》不能算是纪录片,而是自然故事片。我们看到的影片,是从几万条拍摄素材中按照四季更替,母子情深,少年成长的剧情,精心编排而成的结果。它所讲述的故事,延续了国家地理和“探索发现”频道一贯的风格,以人类视角、人类情感去观察表现动物的生活,有时为了主题需要,必须通过剪辑甚至摆拍、虚构的方式完成叙述。比如雪豹达娃,已经有果壳网热心观众科普出压根就不存在;比如金丝猴淘淘救妹妹那一组镜头,剪辑得极其明显,一望可知是为渲染兄妹情深“编造”的情节。因为在人类世界当中,这是家庭成员面对外来威胁时很常见的反应。同理,大熊猫母子情深的故事也颇能引起观众共鸣,熊猫呆萌的表情和动作,经过精心的剪辑,再加上周迅生动有趣的解说辞,共同塑造了伟大母亲和勇敢少年的形象。身为人类,在动物身上看到这种既熟悉又充满陌生感的情绪,当然是妙趣横生。这也正是大多数自然纪录片会采用相同叙事方式的原因。广大观众也很喜欢这种故事。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并无太多创新。为了讲好故事,生动的旁白就成为《我们》当中最为重要的设计,作为导演编剧的代言人,故事讲述者,其作用类似于上帝。但是,雅克•贝松在《地球》当中却十分克制地尽量不去以人类的情感模式去解释动物,所以也就很少甚至从未让人声去解释动物的行为。影片中,我们只是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四季轮回,动物们新生,长大,捕食,老去。如果希望从这里看到故事,你会觉得导演的叙事能力好差,翻来覆去地只会拍些森林动物,还莫名其妙地重复了好几遍。但如果因此认为《地球》的纪录方式纯粹客观就错了,因为片子伊始旁白已经告诉我们,事情要从一万年前讲起。这里也有故事,不过并非那种温情故事,而且更宏大更久远更沉重,有关人与动物纠葛的大历史。影片最后二十分钟,“人”的声音也像《我们》一样,变得又大又多,在展示森林动物数千年的自在生活之后,揭示了本片的中心思想:人类对地球和动物世界的巨大改变。直到此时你才明白,之前的画面都是一唱三叹的渲染和铺垫,是用当下的现实镜头对史前世界的想象。前面许多看似随意的细节其实都得到了呼应,比如那个一再出现的水池,一直是动物的水源,当人类统治地球时,它成了装点花园的喷泉。因此,这部纪录片中刻意的设计一点不少,甚至远比《我们》当中要多。我相信,它是立意要拍出史诗效果的,尤其结尾处,伴随着动人心魄的音乐声,马群放纵奔跑的画面令人深深震撼,那是对原始力与美的完美呈现,也是对这种已经逝去之美的凭吊。我喜欢《我们》,就像喜欢一个童话;但我更爱《地球》,因为后者呈现了更多现实,传达出更多思考。
纪录片以“非虚构”为基本特征,但事实上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够做到彻底的纪录,完全的还原。就像物理学界“测不准原理”揭示的那样,镜头的介入会不可避免地让表现对象发生改变。人类拍摄的自然纪录片,自然会带着人类的视角,肯定不只是一大串原生态的印象记录。所不同者,只是具体视角的差异,是“人”的理念渗透的方式。《我们》精心剪辑故事,刻意回避了动物生存的困境;而《地球》回溯历史,用各种拍摄手段穷尽自然之美,彰显人与动物的共生和矛盾。
好了,在严肃的讨论之后,号召大家都去影院为《地球四季》贡献票房。

 3 ) 三千世界仍寂寞,长剑归来不复鸣

以为会没有人,结果影院几乎坐满了。看到后半部分,要不是顾及还有旁人在,我真想嚎啕痛哭一场。啄木鸟的笃笃声,之后是伐木的铿铿声,再接着是锯子,是炸药,是炮火,是毒气……动物退无可退,人类进无可进。森林的四季被颠覆,但并不是不可以回转,只是我们的时间真的所剩无几了。

影片本身有三个方面非常打动我:

一是摄像。在油画般的场景摄像之外,有三个画面的意境极其近似于中国的水墨画。一是迷雾笼罩的群山,一是群鸟迴飞的白雪枯枝,一是暗香疏影般的月亮,蓝得惊人。

二是细节。当一个生命诞生,整个世界似乎都在屏息凝神,初生的小鹿颤微微站起来的时候,躲在洞里的小鸟歪着头,露出了好奇的神色。当一个生命开始拓展自己生命的边界,这个世界似乎都在随它起舞。巢中的最后一只小鸟在妈妈和兄弟姐妹的催促声中,硬着头皮从几十米高的树上跳下,它在空中努力伸展着肢体,终于安全地摔在了落叶毯上。晃晃头,就跟着大家一起上路了。

三是角度。影片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的表现是非常巧妙、含蓄和隐忍的。人类在森林里被赋予了他者的身份。最初是吹草笛者与鸟儿互相应和,之后,几支破空的木箭破坏了林中优豫的气氛;再然后,是一群骄傲的狼群悄然跑过洞穴边的篝火;再然后,野马被追捕,被套上笼头、罩上铁网,成为被禁锢着不得不战斗的武器,路上的小刺猬只好缩成一团,等待暴烈的战车的马蹄;再然后,是战壕中一个孔洞露出的望远镜,一位持有它的士兵仔细观察着一只呆立的小鸟,他翻开了自己的博物笔记,画下了这只小鸟的样子,后面的后面,我们都知道了。

后面的后面,我们真的知道吗?

 4 ) 应该不能算是存粹的纪录片吧

不久前才看过《Planet Earth II》,所以拿《Seasons》与之作比较,明显是差了不少。当然,有观众说电影的名字起大了,明明是一片树林,非要夸大到整个地球。这个倒不是导演雅克·贝汉的错,因为英文名称只是《Seasons》,和地域、范围都无关,只是中文片名被冠上了“地球”这个大帽子。
但毫无疑问,雅克的野心是大了点,这部实景+合成(没找到相关的拍摄花絮,但不少镜头肯定是合成的)的所谓纪录片,到最后对环境保护的呼吁有些苍白和说服力不足。人类的加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是导演的本意,用来突出人类对大自然和动物世界的冲击,但画面略显生硬,感觉虚假而做作。当然群狼捕食的片段还是非常震撼的,也正因为如此,当狼退化成狗,当狗陪伴着猎人围捕鹿的那一场戏中,那一群耷拉着耳朵,对着猎物狂吠又不敢扑食的猎犬,显得出奇的讨人厌。
My Vote = 7

 5 ) 不错,值得一看

这个地球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们共生的地方,只因为人类只顾自己发展了,而忽略甚至破坏了其他动物们的生存环境。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也在默默地反抗,近几年也有各种恶劣天气的反馈。总体而言,其实人类的力量比起自然是微小的。影片最后也表明了,现在改过还来得及,至少保护好目前还存在着的原始森林吧。想了一下,我们普通人能做的事,少用一次性物品,少浪费,多关注环保。
另:看完电影出来,一下子感觉建筑物都好丑,自然森林的丰富构造确实更吸引人啊。推荐一本与影片主题表达有些关联的书《人类简史》。

 6 ) 为什么雅克•贝汉这次导演的《地球四季》这么不好看?

  不好看的意思不是难看,就是不好看,就像鸡肋一样,不看好像可惜,去看了又失望。

  一开始在微信电影票里面买票的时候看到《地球四季》的评分才7.9我是不相信的。我觉得可能是微信里面的评分品位不够,因为像雅克贝汉的纪录片,冲着镜头也至少应该8分以上啊!

  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感觉7.9分,估计还是因为雅克贝汉的过往名气和好评积累,所以习惯性地给了高分。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7.9分的话仍然是给高了。后来忍不住上豆瓣一查,原来7.5。觉得这个分数更正常一点。

   这部电影的评分就应该在7.0-7.5之间,如果是别人导的,可能就是7.0, 7.1了,7.5分是因为导演的声望或者大家对导演的好印象。

  雅克•贝汉当然无需多的介绍,代表作都在9分以上,稳稳的高水平。单说他的纪录片《海洋》和《迁徙的鸟》,只要喜欢看纪录片的人估计都会看这两部,只要看过的人必然都被他的高水准的美好而震惊难忘。

  但《地球四季》的评分反差确实太大了。和我在观影时的感受一样,这一部纪录片是雅克•贝汉的败笔。

  这并不是说这部电影难看,而是对于雅克•贝汉这样的大师来说,这部电影确实太平淡太不好看了。

  原因并不复杂:

  1.要表达的主题杂多混乱,且每一个主题都没有表达好。我想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去看《鸟的迁徙》、《海洋》以及《微观世界》那种大自然的优美、狂野、生命的神奇这样一些期待过去的。但这次电影试图表现的主题和风格太多,尤其是环保和生态、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之类,由于电影的时间有限,因此每个主题就像旁白的那几句话语一样匆匆而过,太苍白无力了。这种混乱在前半部分还不那么明显,从下半部分加入环保主题之后就完全失控、每一主题都开始匆忙并因此让人不可忍受了。

  2.以往镜头的精美和表现力的水准在这次电影中并没有表现,更别提更进一步了。电影除了开头的一些镜头偶有精彩之外,其他镜头的水准甚至比以往更粗陋。甚至想找几张足够好的图片做插图都找不到,然而按照原先的期待难道不是随便截一幅图都能做海报吗!

  3. 试图以优美、清新的镜头去表现宏大主题。优美清新的镜头是雅克•贝汉的优势,但在表现自然的进化、人类的发展、自然与人类关系变化、生态与环保等主题上,这样的风格是根本不够、不合适,甚至是滑稽的。因为生态、环保这类问题并不是感性问题,而是利益问题、理性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绝不会因为自然界的美或者动物的珍稀就去保护自然,再美再动人的自然物给人的审美,也比不上人类对野味、皮草的追求。保护自然必然建基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理性思考之上。归根到底这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

  如果要讲述环保,电影所能做的是从感性和直观上对观众造成冲击,让人明白后果的严重性。显然,《地球四季》没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在观影的时候感受到旁白那强烈而苍白的说教。(别提配音了,男女配音分分钟让人深感无奈无力,为什么这样的纪录片要用那种一板一眼的主旋律似的男音和沧桑得好像看破红尘的那种女音.....)

  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态环保主题,影片就不需要讲自然的历史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但《地球四季》很不幸讲述了宏大的主题。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却太过仓促,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太过片面。因此,人类对自然的压制性和剥夺性的影响,电影只能以旁白的方式表现。但作为电影艺术,这样的方式是不能打动人也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从直观上观众不能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剥夺。而旁白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压制显然与常识不符合,因为电影忽略了自然对人类的压制一面,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化为单方面的剥夺。

  人与自然关系主题的表达,甚至还不如《奇幻森林》当中以“火”(red flower)的隐喻来得有意味:人从自然中出发,在自然中觉醒,成为自然的主人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个无名之辈可以随便拍拍像《地球四季》这样的电影,但作为大师应该更加慎重。

  不能精进也无法创新、或试图进行新的尝试却未能达到预期值的时候,大师的思想或艺术生命实际上就结束了。

  思想和艺术也有其规律。一个人只要活得足够长,他的思想就不能永远犀利,他的创造就不可能永远闪烁火花,除非英年早逝,因此保持其在最鼎盛时的鲜活与力量。

  思想和艺术的规律,和生命一样,有生就有死,有鲜活就有寂灭。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EwODIyNg==&mid=2650262698&idx=1&sn=e9de4d1352bd356deb1b0433002b8fd1&chksm=88470147bf3088510f1cf302f440034aace1b031559464176c9603c7edef87e2f995ae8bf72c#rd

 短评

挺失望的其实。很多很好的画面,拍摄难度确实挺高的,也明显花费了数年,但是线索非常散拍得很乱,色调也太过于朴实,影片的主题和角度也很老套,无非就是人类不爱护自然那一套说教,还有乱入的人类演员,还以为自己花了钱到电影院看CCTV科教频道。

3分钟前
  • 樱花花花花
  • 还行

片子本身很棒,每一帧都在教陆川之流如何做人。不过豆瓣国师们的逼格评语实在辣眼睛。如果说环保是幼稚,我也就不知道你们所谓的成熟是什么了。混吃等死吗?

4分钟前
  • 制片人
  • 力荐

没有排片,跑郊外小影院观影纪念。此乃自然电影非正宗纪录片,有些闷场。4星给利用山地轮“与动物1米的真实距离”的超高难度摄录。前半段生态映像,后半段穿插人类打破平衡,“时间篇”终章结构未如理想,靠造像与旁白引领。即使黄晓明配音,号召效应竟与《我们诞生在中国》相差那么远。

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到森林去 2016/9/28@万达

11分钟前
  • O
  • 推荐

万达CBD店2016.9.27.10:35am

13分钟前
  • xīn
  • 推荐

温带阔叶林的四季。大量剪辑技巧和配乐的使用极大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感,并不能说这就是动物世界剧场版。雅克贝汉的纪录片永远都很漂亮,但是这一次,大量的人类摆拍显得不尴不尬,环保主义的宣讲也有些泛泛而谈。另外为啥我感觉教主给一自然纪录片配个音都有点用力过猛?

16分钟前
  • 应用层协议
  • 推荐

看《海洋》就觉得并不喜欢,太自傲,雅克·贝汉原来那种单纯地赞美自然的敬畏感没了。这部更糟,莫名其妙的空洞说教。前半部分还算是《动物世界》的话,后半部分就离题严重。而且也别怪人家劳力士,投钱给你把画面拍漂亮,不代表就可以搞些幼稚的价值观来充数。

20分钟前
  • 鬼腳七
  • 较差

技术手法越来越高明,为舒适打量天地生灵提供更好角度。非常丰富的物种,虽是纪录片,但动人音韵下,莫不是有趣的连篇故事。万物都在吃吃吃,松鼠、猫头鹰这些出奇地萌。黄金岁月般的远古转瞬即逝,恍然发现原来要讲现代化对林木鸟兽的逼退。教化意味仍是政治诉求一种,虽留白与连贯少,但足够赤诚。

2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中午包场:)追逐戏看的好紧张,森林里各种动物的萌态拍摄不易,不过说教味真是太浓了点。

25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拍动物的部分已经信手拈来了,四季的转换有点跳跃了,后三分之一说教的部分我居然睡着了!睡着了!因为配乐实在做得太好听太适合当摇篮曲了,看来歌单里又要增加一张原声碟了。

29分钟前
  • Pluto
  • 推荐

人类部分编导痕迹偏重,没有前两部震撼却仍值得称赞

33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3.5 落叶的旋转,一场暴风雨,季节变迁如诗,这些都很美。没有人的话是很好的。后半段太心急了,人类确实是太急进了。狐狸最可爱

3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纪录片】地球四季【国语中英双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V411h7G1 —— 个人观感和《迁徙的鸟》《海洋》比起来逊色不少,观影过程中感觉影片的整体内容与片名《地球四季》也不太相符(本以为是类似纪录剧集《冰冻星球》二至四集四季主题的呈现形式),而后注意到其原名只是《Les saisons / Seasons / 季节》。

3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具有高度观赏性和艺术性的环保宣传片,电影元素精妙无暇,带有强烈的叙事性,而且丝毫不依赖旁白。前半部分让观众彻底浸入,化身原始森林的一员,产生热爱与依恋,后半部分人类的出现与对自然环境的入侵,则如同一个满怀敌意的入侵者,每一个摧残自然的画面都令人痛心疾首。

39分钟前
  • 方聿南
  • 推荐

前半部觅食节目,后半部演绎说教,摆拍的部分更是令人失望透顶。立意老生常谈、毫无突破,浅且散,最后摆出一道“现在保护还来得及”的猝不及防草草收尾,景色再美也没用。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题目与实质的偏差让影片的环保说教显得缺乏力道,前半部分走马观花一般呈现小森林里动物们生存的常态,无新意,无美感,四季变换未加体现,后半部分把人类历史扯进来,只为了说明本是追逐者的狼成了被追逐者,旁白也很节约,基本上属于浅尝辄止。

45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主题立意还是呼吁环保,前一小时讲动物世界的四季生活,在几乎没有旁白的情况下过渡,叙事比较零散,纪录角度又嫌刻意,就是N种动物生活状态的剪辑合成,成群迁徙,弱肉强食,和谐共处等自然界规律。后半段才切入正题,人类入侵,伐木占地,捕兽猎杀,生硬不自然,说教感严重,几乎就是流水账的阅后感

50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导演你野心太大了!本质上是拍得更好一些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54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电影院里看动物世界,没有《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叙事故事性,更多靠想象空间自行发挥。增加了动物视角,旁观其他动物,一言不合就打架,弱肉强食一物降一物、蒋雯丽的声音一出现,说教意味就改变了前面的风格,从人类历史上的动物迁移到人类生活改变动物世界,最后动物的仰天长啸犹如一曲人类的悲歌。

5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地球四季》很不错,比陆川打扮出来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好太多了。前者是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倾国美人,后者是锥子脸吊吊眼八国混血三线心机网红。诚意、选题、音乐、旁白都爆《我们诞生在中国》几条街。陆川跟人家学学,走点心吧。

58分钟前
  • 沉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