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漫游东湖

HD

主演:李文,左炎,小铁,吴维,燕子,麦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2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5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6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3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4李文漫游东湖 剧照 NO.15

 长篇影评

 1 ) 《李文漫游东湖》及“东湖计划”,及其他

自武汉封城以来,“鲁磨路救援队”和“鲁磨路救援日记”风靡网络。鲁磨路是武汉一条汇集Live House和各种酒吧的街道,“VOX乐迷群”则是这群混迹鲁磨路的年轻人线上阵地。疫情发生后,他们通过社交网络,迅速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超级节点,加入救援行动中。

他们说,“我们不会逃避,武汉是我们自己的城市”。这句话来自“SMZB”(曾用名“生命之饼”)的《大武汉》。“SMZB”在疫情时期,重新流行起来。因为如今的武汉,需要“SMZB”。

而“SMZB”乐队主唱吴维,也是当年引起广泛讨论的“东湖计划”第二回发起人之一。

【每一个人的东湖】

那么“东湖计划”是怎么来的呢?2010年6月,为回应华侨城集团在武汉东湖地区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事件,武汉建筑师李巨川和艺术家李郁发起了“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

计划希望“以艺术的方式开辟一个讨论的空间,为关注这个项目与东湖前途的人们创造一个发出声音、表达意见的机会”。他们建立了一个官网,建议每位参加者自行到东湖边创作实施一件有关东湖的作品。最终,三回计划,分别是2010年6月25日到8月25日的“每个人的东湖”、2012年初的“去你的欢乐谷”、2014年7月的“人人都来做公共艺术”,吸引了近百人参加,包括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朋克乐手、音乐人、剧场工作者、诗人、学者、程序员等等。

导演李珞的《李文漫游东湖》影片,似乎既是“东湖计划”本身的成果,又是对它的记录。

在“李文漫游东湖”的片名出现之前,影片花了30分钟的时间来呈现东湖的存在状况——湖被越填越小,湖边建起了“欢乐谷”,高档楼盘拔地而起,武汉的艺术家们发起一个名为“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年青人用喷漆在湖边的土地上画出这里是某年某月的湖岸线……

就在你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的时候,影片的叙事边界在30分钟之后开始模糊——李文不仅仅是片头出现的那个回答调研学生问题的武汉市民,他还是公安局吴科长的一个手下,并且领了一个在东湖边找到一个神经病的任务,操着武汉话的李文,开启了他的东湖漫游之旅。

李文借着寻访神经病之机,找到湖畔的小小观音庙为母亲上了个香。他跟船娘打听那个常在湖边晃悠,说“有条龙要出来了”的神经病。73岁的船娘说,虽然她没亲眼见到过龙,但有龙是真的,龙还吹倒了一边树林,湖的另一边有龙生龙崽的洞。

后来,李文找到了这个神经病。在这个神经病的叙事里,他是一条偷吃了先帝脚皮而成精的鱼,本来那些脚皮是龙王的“长生不老之药”。倒掉的树林,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填湖引得龙王发怒而起。影片在这部分插入了先帝在东湖游泳的史料,通过镜头,可以看到伟人如婴儿一般在东湖里“玩水”的身姿。据史料记载,武汉东湖是他在1949年以后除了中南海以外居住最长的地方。他开了横渡长江之先河,并写下“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名句,使得武汉人大得面子,也大受鼓舞,从此开始了“玩水”的高潮——横渡长江。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会像李文一样,不相信东湖里有龙出现,更不相信吃了脚皮而成精的人曾经是东湖里的一条鱼,我们只认为他是个神经病,而那些相信神经病的话的船娘们,则是封建迷信。我们早已不相信鬼神,我们相信的是“人定胜天”。

这个因为东湖要被填掉,而在东湖四周瞎晃荡的神经病,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他在影片中,还弹起了吉他。

因为武汉炎热的夏季,李文在片中的大部分镜头,是赤膊短裤的状态。他在影片里的形象并非一个刻板的“小公务员”,他还会画画,而且画得不错。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收集老照片。电风扇吹着,裸露着一个中年男人发福肉身的李文,拿着放大镜细细地观察集体照片中失去姓名的人。他望着黑白老相片里一个个双手被缚在身后并跪在地上的人,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之中的自己,他饱含着感情,唱起《我爱你中国》。此时的李文,呈现出继承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武汉人“悲剧情结”来,成为“眼里常含泪水,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人。

《李文漫游东湖》是散漫的,既会画画又踏着拖鞋的李文是散漫的,东湖周边悠闲的市井生活同样如此;影片的逻辑同样是散漫的,你不太能找得出一条明确的主线或一个清晰的聚焦点,比如反对在东湖建游乐园的计划,比如阉割焦虑的讨论,比如艺术、历史等沉重议题的提及,影片囊括的点很多,但主题上却不收束于一点,于是李文在地理上漫游东湖,也就像在这些严肃的话题之间漂移穿梭,并非拼贴式的玩世不恭,而是一种放空;更不用说,影片的形式也是散漫的,保留了非专业演员(大多是艺术家)的真实性格。可以说,他们不是在“表演”另一个人,他们是在演“自己”。说不上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这些散漫无度、东拉西扯,将附着于东湖上,所有的能指的符号意义都虚化了,于是东湖本身在这种虚化的背景中浮现出来了,东湖承载着物种、人们的生活、传说、历史与个体的记忆,商业力量想要填湖,现代艺术想要保湖,这都反而增添了这个湖本身的荒诞和丰饶,东湖什么都不是,又同时指涉着一切。

影片的最后,李文跳进东湖游泳,抱住了湖中的一根铁柱,停了下来。

这根铁柱,同样也出现在“东湖计划”第三回中葛宇路的《东湖站》里。葛宇路将北京公交线路上的“东湖”站站牌拆卸下来,安装到东湖的铁柱上。

葛宇路在《东湖站》作品说明中,解释说:“一个是来自于自然,坐落在家乡武汉的东湖,没有任何一个具体坐标可以明确的称为东湖(因此也没有东湖站)。另一个位于北京,有着明确标识的东湖(站),但是却没有任何水域。我做的仅仅是把城市化过程中挤压生成的结果,放回了自然情景之中。”

葛宇路想要游到湖中的站牌旁耐心等待一辆属于东湖的公交车,然而,一段时间以后,东湖铁柱上的“东湖”站站牌,已不知去向,哪怕他曾潜入湖中多番寻找,也没找到那块站牌。在《李文漫游东湖》中,一个是警察在湖边找一个神经病,而《葛宇路》中,则是一个行为艺术家跑到湖中找公交车站牌,东湖已经成为武汉现代艺术的作品,市井与文艺并驱,荒诞与魔幻共舞。

【谁的东湖?】

然而,艺术家李珞和葛宇路的东湖,终究还是渐渐维持不下去了。

2016年9月3日,作为东湖计划讨论空间的“我们家”青年自治实验室因租金及“种种原因”关闭。

2017年,李巨川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的时候,他已经不太想谈东湖计划了,言语之间也很悲观,“我们很失败,这都几年过去了,发展的步伐谁也阻挡不了啊。填湖只是一方面,更大的问题是占领了湖岸线,建别墅和高档社区。东边不久前又填了一些,正在盖。”

东湖——这个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随着武汉城区的扩展,江夏区的汤逊湖成为了现在最大的城中湖。而那些住进湖景房的富人们,还能站在自家的落地窗前,欣赏东湖的迤逦风光多久呢?

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规划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田园诗图景:一个在空间和社会上分割的世界:人们在这儿,车流在那儿;工作在这儿,家在那儿;富人在这儿,穷人在那儿;隔开两者的是草地和混凝土。

李巨川于2013年,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城市活化,以艺术的名义》讲座上说,城市空间是在各种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主导下,生产出来的,作为个体,很难在这样的结构之下做事情。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在这样一个由各种强大权力决定的城市空间寻找隙缝,用想象力的方式创造出自己的空间。

艺术创造成为一个政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学习到对社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表达他们的看法,与其他人交流并向政府传递出他们的信息,这一过程呈现出艺术如何成为“公共”以及造成艺术“公共化”的原因。而公共艺术作为“艺术”这一概念,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南韩与香港得到了蓬勃发展。香港的行为艺术有着直接与社会运动相联系的特点。年轻的艺术家们,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来诉说城市的变迁,讲述天星、皇后码头的历史记忆对民众的重要性。码头到最后还是被拆,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有历史意义建筑的拆迁,正如东湖被越填越小。然而,艺术从来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手段,艺术只是呈现、揭露问题。从20世纪的欧洲先锋艺术运动开始——达达主义、维也纳行动派、激浪派、偶发艺术等艺术流派和形式,都在倡导艺术融入生活、日常政治,甚至像意大利未来派——通过艺术来激发人们心中隐藏的力量。用艺术去激怒观众,通过行动的方式来破坏既定的反映在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到了21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成为一块遮羞布。这种艺术历史的演变,或许源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的功能是“歌功颂德”,不是“揭露黑暗”。那些选择脱离体制所圈限的语境去创造作品,并且参与到行动中的艺术家,已在这个时代逐渐边缘化,并且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他们的声音逐渐变得弱小。

如今,一个可以用“武汉朋克”来标示武汉的时期,早已远去。武汉这座城市——日本鬼子的飞机炸过,特大洪水淹过,“十年动乱”差点把它整得瘫痪,现今,成为疫区。但大武汉仍然是大武汉,她滋养了“什么娘都敢骂”、连自己的娘都敢骂的武汉人,使得他们生长出“不服周”精神和“九头鸟”性格,恶劣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我想以俞心樵的诗,《死者正悼念着生者》来结束这篇文章——

时刻到了

如花似玉的汉语

用寂静击碎所有告别的站台

在唐诗宋词中慢了下来

此刻我多么希望

这个习惯于造假的国度

至少在今天能够加快造假速度

让所有的天灾人祸

所有的死亡

至少在今天全都变成假的

让地震只在天上发生

让美好的谎言撒满人间

哦时刻到了

死者正悼念着生者。

资料参考:

1.“东湖计划”的简介 //www.douban.com/group/topic/106469034/

2.余婷婷《武汉,当一群摇滚青年加入紧急救援》/腾讯谷雨

3.刘璐天《那个把自己名字变成路名的葛宇路,还在尝试用艺术表达》/好奇心日报

4.李巨川《九十年代,“武汉朋克”及其他》

5.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6.蔡艺璇《艺术介入社会——文化干扰、公共抗议,揭露恶性,服务社区——有效还是闹剧?》/CVSZ第38期

7.赵智薰《艺术如何成为“公共”:南韩与香港的比较》

8.2013《行为艺术是否表演打碎瓦片,亚洲行为艺术概况及巡礼》讲座

9.易中天《读城记》

(原文首发“回响编辑部”公众号/2020.4.1)

 2 ) 真正应该抵制的事情

从大自然里面进化出来的人类一定是喜欢落地生根的,粗糙的说,人的天性一定会是崇尚自然。所以大家需要在饭桌上有点绿,在家具中装点原木家私,选择风景画挂在墙上,到各地的山山水水去旅游 —— 却忘了,中间是如何实现的。所以你说,纯正的自然保护者是一个多么荒谬的笑话。要抵制的,是保卫自然的热忱,也是掠夺自然的愚蠢。反而,要追求的,则是一片茂盛森林中蜿蜒出来的一条车道。就像是一个入口,双方都有了逃逸的地方,极端被调和起来。

当然这不是我的重点,反而是借此类比,完成了对另一种东西的看法:电影影像勾起了人们对电影影像的本质的思考。请注意,一旦说出了思考这个词,你就要对它负责。先从两个片段来解释。

游乐场中的一场闹剧被放置在这里,你总归是能找到一点文字来解释的。他们的兴高采烈已经可以让你沉醉其中了。只是同时让你离崇尚自然越来越远罢了。最近的例子就是《小丑》的金狮。我不需要从任何一个社会上的角度上来讲,仅仅是崇尚自然这一点,就足以看出许多端倪。

我们会说争论才是重点,是说人说的话才是重点,人说的话被认真的对待才是重点,重点是争论中的解释。当表象尝试成为争论的重点时,就应该制止,就应该抛弃。

你看前面这四段是多么的分裂。可是意义上,这明明都是有着一样的联系与内在的表现。要怎么去调和其中这些不解呢,只有靠你自己在碌碌无为中消遣。像李文漫游东湖那样。

 3 ) 先随便记录一下

你甚至觉得李文已经是活得较好的中年人,另一些中年人的生活更可怕

问题是:他们怡然自得,你不

李文与女大学生的交锋

女大学生:你不愿意去理解除自己之外的东西,害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这种外来物打破了我的怡然自得,为什么要去理解,为什么要替他们着想?对我有什么好处?

他们掐断了讨论问题的可能:好,我也知道你说的可能是对的,那又怎么样呢?你能改变吗?不能改变那肯定得让自己活得舒坦一点对吧,我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为了生存,总得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总要出卖劳动力

假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我想写一篇《李文漫游东湖》的影评,写了还可以立刻推送到目标人群。写这类文章竟然也成了受认可的正经事,劳动过程不无享受,没有稿酬

写得脖子疼,去盲人按摩,盲人按摩的师傅享受给人按摩的过程,为自己能缓解他人疼痛而高兴,免费

但有时我什么都不想做,只想消费,不想生产,好吃懒做,这样就会被组织教育甚至开除

看了一个当代波西米亚案例,不工作,自己种菜,去超市偷东西

但是,潦倒节约和 美 ,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生活在那样的公社里,你不可能给自己弄一件好看的衣服,因为没有工具和技能,需要专业的人来做

戈蒂耶和波德莱尔差不多直说了,比起同情心更喜欢美和享乐,不存在对所有人“有用”的东西,鞋匠不需要一部韵脚词典但诗人需要

“想改变他人” 是不是愚蠢的?

不是对外界全然冷漠,可首先得要自己过得舒心。你做的事会不会有人喜欢、会不会对别人有帮助?最好假设它没有,这样就免除了可能出现的道德优越感,因为第一目标是自娱;如果别人反映说有帮助,那也挺好。

道德

 4 ) 每个人的东湖,每个人的时代

      我在武汉403国际艺术中心看的这部片子的影展,有幸还和李珞导演进行了互动。只可惜应李珞导演的要求,互动内容不再放于网络。
      其实首先声明,其实李珞拍这部影片,只是想拍个故事而已,至于之后我以及大家的解读,当然是建立在我们的情感上的。一个好故事讲了出来,至于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万个,那就是我们个人的解读了。
      这部片子和《唐皇游地府》手法有类似点,虚虚实实,而且还有点地方戏曲的味道,制作班子也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手法其实我很喜欢,因为很容易在不经意间,不知真实还是虚构之间,引出了我的共鸣。而一部影片的共鸣,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李文是个中年大叔,确实在时代的变迁中感到了很多不适应。比如和刚开始的纪录片里的大学生谈论国家机器,后面吐槽吴维,还有与一个年轻女孩谈论同性恋、阉割,更有他喜欢收集旧照片,会把雾霾读成“雾里”,等等。对于时代的变化,大多数人到了一定年纪后都会产生焦虑,尤其是现在时代的变化如此迅速。几十年前国家还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我们似乎与国家的决策毫无关系,但如今我们能多方面了解信息,利用多样化手段加入到国家决策,没有人会觉得国家的一举一动与我们毫无关系了。其实人类一直在想象,每个时代的想想产物不同,所以每个时代人们的烙印也不同。看着李文,就像看着几十年后的自己,也许我们看待00后10后,已经产生了这种端倪吧。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恐惧,也许一点也不亚于对“反乌托邦三部曲”中三个世界的恐惧吧。
      李珞讲好了一个故事,害怕阉割的李文最后抱住了东湖里的一根柱子。李文也讲好了一座城市,东湖艺术计划中的艺术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了银幕上,东湖的情怀浸透在城市的发展之中。李珞也讲好了一个时代,一个旧照片需要1万8去买的时代,一个建构的时代,一个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代。

 5 ) 东湖生态——社会人心的生态

    在香港电影节看了两部电影,本来当晚该放映的是《老石》,改成了本片,还是看了,没有失望,没有震撼,更多的是内心的惆怅。

东湖的湖水拍打堤岸,
浪花依旧溅起,
只是一年不如一年所及的范围大了。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
人类改造世界,一天一个模样。
一辆过山车呼啸而过,
满载到拐弯处就尖叫的青年
另一辆过山车呼啸而过,
满载到拐弯处就尖叫的青年,
更多的人还在持票排队……
或许,新建的游乐场地基并不那么牢靠,
因为,那本该是东湖的地盘。

    看着影片开头,两位青年为了东湖保育颇费心思,收集着周围人对东湖的记忆,想在想想,觉得“纪录”这个词有些悲凉,因为事物总要消逝,而有时离去与改变意味着失去,纪录也只能是一部分而已,其实人们身上都带上了那个时代给自己留下的烙印,现在回顾,或好或坏,总是一段记忆,内心总会有些想说的话吧,这些人的话,虽说都是关于东湖,但主题又都是关于别的。

    影片算是没有主题,又算有一个主题,因为一切都围绕东湖展开,那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呢?或许,应该称它为一篇电影散文。

    当李文出场,故事才真正开始。跟着民警李文,开始了漫游之旅,闲散舒适,而观众更多的像是跟着李文在东湖转悠的旁观者,觉得导演将电影营造得很有纪录片的真实感,极少的配乐让它十分严肃,剧情也没有跌宕起伏,一切都沾染着生活气息,平常普通:政府内部的新机场选址会议,李文答应帮领导儿子的新房作画,调查案件,与年轻人讨论入党动机等等这些事情时,我们觉得在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但当我们抽离到电影院观影时,可以感受到这些事情处处讽刺戏谑,在大家看得无奈的同时,也惊醒大家,但是当我回到现实社会,似乎又觉得无能为力,继续在麻木中过活。

    看到官员选要把新机场的选址选在东湖上,摧毁武汉人的一方澄净湖泊时,看他抽着香烟,表情自然,嘴里说着我看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蛮好时,这样的内地官员是否为同场的香港观众又塑造了一个愚蠢可笑的形象,看到这里,内心已经感到阵阵羞愧与无奈。但是,这样的官员形象是否又太过于愚蠢,只能祈祷现实中不会存在才好。

    跟着李文,漫游了东湖,更确切的说,其实跟着他,游历了一番东湖旁的社会,一个体制内人员的生活日常,这湖承载的是一个中国社会,一个普通人在官场的身不由己。东湖周边充斥着记忆,充斥着一个个人情圈子,在湖边,就必定和圈子搭上关系。

    李文的一大爱好是收藏老照片,似乎对文革时期的照片还颇感兴趣。黄沙与毒烟弥漫天空的下午,李文对着照片上挂着牛鬼蛇神牌子的文革被批斗者唱起了歌曲“我爱我的祖国”,那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啊!!!爱国爱党者竟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一片赤诚对祖国,换来苦楚泪千行。

    在平静的东湖,似乎存在着反动势力,李文和徒弟在寻找一个到处传播东湖龙王“谣言”的人。其实这人说的故事很有隐喻性质,看着似乎还是一名特别正常的文艺青年,弹奏着轻快的旋律,家里墙上都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符号,讲述故事的时候也特别平静,已经完全投入其中,但也没有过火的狂热,这个故事的隐喻真的蛮有趣。

    李文是片中的主角,普通平常,和日常的我们除了职业有些不同,中国还生活着千千万万个“李文”,想要脱离世俗的樊笼,却也只能在生活中扮演好特定关系中该演好的角色,在私下里说的话彩带有真实色彩,这或许也是社会延续了千年的人情世故,身处其中却无法抽身。

    我们想要达到更好的社会生存状态,但对现实却也无能为力。最后,随着吉他的旋律,我们又搭上了生活的汽车,无法停下。

PS:其实不太懂的是李文和那个女学生讨论同性恋和被阉割的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用意,倒是给影片带来不少笑料。

 6 ) 建构与阉割

这段太精彩了,我忍不住单独剪了下来//v.youku.com/v_show/id_XNDE3OTkxMzE3Ng==.html?spm=a2h0j.11185381.listitem_page1.5~A,并配以中字翻译。

李文:你们,你们俩,(对左炎)是你情况是吧,女朋友? 左炎:不是,好朋友。 女(同时):好朋友。 李文:站在船上看你们两个,好有感觉啊。 女:站在床上? 李文:船上面,嘿嘿,嘿嘿。还可以,我觉得你们两个有点像啊,有点般配。真的,我是作为年长的来看。 女:哦。 李文:嗯,小左…… 女:我们自己都有朋友了。 李文:啊?有朋友?

女:研究一些关于妇女的问题,研究关于性少数人群的问题。 李文:研究得么样呢,跟我们增加一点见识呢。 女:我最近在做一个项目,就是武汉地区出柜同志的口述史。出柜就是很多同性恋他是同性恋但是他不敢向别人表明身份,因为会受到歧视,但是有些人他比较勇敢,他觉得没什么,他就出柜了,就是亮相了。 李文:出柜?柜子的柜? 女:对对对,因为那种状态,就好像他是躲在柜子里面。 李文:哦,他从柜子里出来了,他不怕丑了。 女:嗯嗯,他觉得…… 李文:你们就口述,就听他们么样说是吧? 女:就采访他,就是问他一些…… 李文:那你是么样找到这些人的,就网上找的? 女:对啊,还有些朋友介绍啊什么的。 李文:哦,男的女的? 女:男女都有啊。 李文:男女都有啊? 女:60多岁的都有。 李文:哦,60多岁的,女滴? 女:男的。 李文:哦,60多岁的男的,有没有女滴? 女:女的找的有40多岁的。 李文:哦,女的40多岁的。 女:然后我就觉得,真的是,年纪越老的,他这一生就越悲惨。 李文:哦,他越悲…… 女:他经历过文革的。

李文:那就是你在学校,也是躲躲闪闪地搞? 女:我为什么要躲躲闪闪? 李文:因为冒得哪个包容……学校…… 女:没有没有,还好,我不怕啊,我不怕这些东西。 李文:你们同学…… 女:我们寝室的同学都还蛮支持啊,就是有些男生觉得很奇怪。 李文:小左,你能接受这些东西吗? 左炎:还好吧,还好吧。 李文:是她以前给你,把你教化了是吧?你是不是暗地里接受了这些东西很多啊? 左炎:年轻吧,可能我比较年轻一点吧。 女:叔叔你那个时代的教育跟我们不一样。 李文:我觉得习以为常我就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我们可能说呢,也说,可能说得比你还激烈,但是我们不像你这么普遍,么研究啊,你是九几年的吧? 女:八几年的。 李文:哦,看着像九几年的呢。 女:反正怎么讲呢,可能是因为你平时没什么途径去接受这些资讯,所以你会觉得有点奇怪…… 李文:那不啊,我经常上网。 女:是吧,但是你也不会去看这些网站啊。 李文:看。我有时看它要注册我就算了,嘿嘿,怕暴露身份。 女:你看的是黄网吧? 李文:都有。网上嘛,冒得么挑的,它自己蹦到你面前来。

李文:自己喜欢闻自己的气味…… 女:比如说你呢? 李文:我是啊,因为我受道德影响,我觉得自己搞自己不大好,但实际上,偷偷地我发现,他的偷窥状态都是这样的,但是呢在面上都不说。这个里面呢,就有一种人的潜意识的暗示。你自己对你的气味要,就像你是卫生部长,那你就闻你自己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是了解你的病情,或者了解你自己的东西,你这样达到你自己的协调,闻这种气味的包容度。 女:那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闻自己的气味会觉得不好呢? 李文:这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的面子,就是,我们…… 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面子呢? 李文:是因为我们人作为一种高端,他把好人坏人,把他分类。 女:为什么要把他分类呢? 李文:这是社会,现在人的认识能力问题。 女:为什么? 李文:现在我提出来一种新的认识能力,是吧,说这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偏差,是有问题的。是吧。 女:这不是认识能力,这就是被建构起来的。 李文:建构是么子? 女:就是一种社会建构啊,社会建构就是…… 李文:你不要老是说这些东西,么子建构啊…… 女:那你刚才讲的东西也是陈词滥调啊,为什么我不能讲建构你就能讲你的陈词滥调呢? 李文:不是陈词滥调,我觉得一个人,要有一个真诚的态度…… 女:什么叫真正的态度? 李文:真诚的态度!就是我们,我跟你谈这个话,我是想把一种,就是我们来谈话,并不是来抬杠,晓不得? 女:我没有跟你抬杠啊,我只是…… 李文:我还冒说,我只是,就是我就表示怀疑,你们老是说话,用什么建构所谓那些东西,认为别人越听不懂就越好。 女:没有啊。 李文:其实很多东西…… 女:但是问题是…… 李文:高人都是想把东西说得更简单。 女:但是问题是,我讲建构是我想把问题那个东西,复杂的东西先用这个词来讲,但是你不懂的话我可以解释啊。 李文:我冒得么不懂的。 女:那你不是刚才说那个高人…… 李文:但是你那个建构,你说的那个建构给人感觉像一个挡箭牌样的。 女:那不是挡箭牌…… 李文:什么叫建构? 女:那我问你什么叫女性,什么叫男性…… 李文:就像炒菜一样的,你炒了这个菜,你还建构这个菜? 女:但是你炒菜,你炒菜这个行为,是不是用这个词把炒菜这个行为给描述出来了,我就是用建构来描述一样事情…… 李文:你这样的建构我难以理解。 女:你难以理解,那就像你是异性恋难以理解同性恋是一样的。你们异性恋,然后中年男人,都是这样的,不愿意听就是没有听过的东西,不是这样的吗?不是吗? 李文:不是么子啊? 女:不过也还好吧,就起码你这种可容性,包容性比别人要大一些吧。 李文:我不大,嘿嘿嘿。

女:我觉得人就是…… 李文:所以说…… 女:我觉得人就是活在一种恐惧中,恐惧那种差异,比如说男的,他会很恐惧被阉割,这样他就不是男人了,他就不是…… 李文:你这话我觉得我就不认同。 女:怎么不是呢? 李文:从来冒得哪个男人会认为自己被阉割,那是书上胡说八道的东西。我是一个正常人,我除了怕我手臂被阉割我做么斯,这个埋在里面的东西怎么会被阉割呢?你作为你不是一个男的,你怎么晓得这个,你是个女的你怎么晓得男的会怕阉割呢?你明显是看到书上说的…… 女:你怎么知道我想象不出来呢? 李文:你想那是归你想,但是这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做调查,你可以找十个男的会不会怕自己被阉割。 女:你现在,你现在,你这就是对阉割的恐惧,为什么听到阉割你就这么激动呢?你这不就是恐惧吗…… 李文:你这完全是冒得道理的,你可以找十个人调查,你作为一个女的…… 女:有什么没道理?你说没道理是什么没道理你讲清楚。 李文:你说是男人都会怕被阉割,我作为男人,我没有怕阉割。(问左炎)你会不会怕人阉割? 女:他不怕?你问他怕不怕? 李文:你怕被阉割?你就喜欢做爱,你还怕被阉割? 女:他,他的笑容已经告诉你他的答案了。 李文:他,你不要替他说,让他自己来说。 女:呵呵,反正我知道。那你能代表所有的男人吗? 李文:我是代表我自己,所以我问他撒。你要调查你才能知道男人是不是怕阉割撒,你这个道理你都不说,你让他来说,你问他,我是朋友,你问他。 女:我说男人怕被阉割…… 李文:冒得这个概念,所以你这是胡说八道。 女:是吗?是吗?是吗?你肯定吗? 李文:我是男人,你是女人,你说不是吗?那我说女人你喜欢长个鸡巴的…… 女:我就讲弗洛伊德…… 李文:我觉得女人都是会喜欢长个鸡巴的…… 女:是吗?那你可以这样讲…… 李文:怎么可能?我绝对不会这样说,我冒得这么无知,晓不得? 女:弗洛伊德以前说过…… 李文:弗洛伊德是个么东西啊,所有人都在谈弗洛伊德,我觉得非常好笑,早八百年…… 女:但是弗洛伊德他有讲过,并且有很多人认同他的想法…… 李文:唉呀,我不懂弗洛伊德…… 女:你不懂,那你就不要这么激动…… 李文:你就是你连父母都不懂,你身边人也不懂,你还谈一百年前一个人,跟他有个么关系呢…… 女:你精神上已经被阉割了。

 短评

香港国际电影节-李文看着70年代审判的照片用新闻联播的语调念出一个个名字然后唱起爱我中华 不知道为什么要哭了 (导演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和人的关系 还有人和历史的关系)

7分钟前
  • oliveisfanni
  • 力荐

想到高华老师关于温格的讲座,太祖在六十年代游长江的举动与他后续发动的运动是有一个颇为复杂的政治联系的。而这种观点恰好把吃脚皮的鱼精和收集照片的李文联系到一起,照片里的漏网之鱼在五十年后的东湖同样无法逃脱这片土地上的宿命。

12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形散意更散。

14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非常当代艺术范儿,指向的丰富性和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度是当代艺术家的风格。新奇的同时能通过演员和对白制造出趣味,但毕竟电影技法太业余了,偶尔换个口味还行,多了就不行了(多了也没有........)

1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1小时左右李文和学术女辩论是高潮,学术女甩了个“建构”,一下把李文搞懵逼了,接着又是“阉割恐惧”, 李文彻底急眼了、、、

19分钟前
  • Bressong
  • 还行

我就在李珞的大学读电影,看完泪流满面。我之前所拍的和我们学校现在所有人拍的都不是电影。什么贾樟柯什么娄烨,你可以套用新现实主义,你也可以套用法国新浪潮,但这都是假的。只有当一个导演永远不放弃发掘电影语言的勇气,做出的电影,这才是真的。李珞的目光正是中国电影最缺少的。

24分钟前
  • 我们去哪儿
  • 力荐

78/100 你看,泱泱中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拍成纪录片:环境破坏、政府政治、宗教、多元群体现状和红色历史…导演索性借用一片东湖将其一锅端了。

25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又要修改年度华语片榜单了)与《唐皇游地府》异曲同工:在神话语境及纪录片(式)风格下讲述中国社会政治现实,荒诞、幽默又极富洞见。与女大学生讨论出柜、“建构”和阉割焦虑的那场戏特别有爆发性,在争论高潮用一个跳接镜头切到女生刷手机彼此沉默的场景很妙,堪比《唐皇》的最后一场火锅戏。

28分钟前
  • btr
  • 力荐

这个国家就是李文太多

2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单一故事性被弱化变为层叠的万象集合,虚实相结合的形式依然独特有趣,自由即兴不拘框架,妙趣横生的作者电影。结尾激烈否认自己有阉割焦虑的李文在湖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李珞喜欢让被置于前景的人或物突然运动起来,观影感觉好奇怪。(片中出现了豆瓣诶~

3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希望我公安部门善待鱼妖旁友。

36分钟前
  • 黑狗成
  • 力荐

即使故事最后散成了沙,成了李文的单口相声秀,但李珞最宝贵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电影意识全部都在。多年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泪流满面……李珞就是大陆最好的作者导演之一!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李珞《李文漫游东湖》,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看似随意,其实用心,处处小段子,看似用心,其实也很自然,漫不经心的自然,不过像一次练习,关于那条龙,关于那个神经病,关于那个毛,关于那个脚皮,东湖填埋预告片。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个人以为《唐皇游地府》对电影这门艺术(演员表演、服化道等)有再造之恩,而《李文漫游东湖》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前行,轻飘飘地就将纪录片剧情片神怪片的界限模糊、打通并拓宽,顺带还致敬了自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珞处理得自由又自信,涣散不成军,无的乱放矢,好看得不明所以,精彩得莫明其妙,建构阉割之辩,有如神来之笔。什么阿巴斯蔡明亮,都一边凉快去吧。

46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依然形散,有如东湖之水波无形。依然有龙吸水的狂乱野心,也印证了记录、历史资料和结构多重曝光之奇效。在异国他乡的电影院,听到我爱你中国,李文念出的那一串名字,还有如巨婴模样的伟人游泳和吃脚皮故事,有种奇怪的震慑与感动。去年夏天在武大凌波门驻足游玩,如今在电影里漫游徘徊,别有一番滋味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漫似东湖水,散如浪淘沙。形若太极拳,四两拨千斤。西湖比西子,东湖效东施。鱼妖吃脚皮,龙王干着急。别提建构我不懂,我畏阉割你怎知!填湖盖房造机场,对着文革唱爱国。一桩桩魔幻万象,一件件啧啧称奇。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种话语啊,商业的、工程师的、民间知识分子的、百姓的、青年学生的、官老爷的,武汉话、武汉话改口的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我要鄙视一下那个满口“建构”“阉割恐惧”的女学生,这种就是学一种话忘一种的典型,特别是那个“陈词滥调”,妈呀。李文身上官僚气和艺术气的融合还是很妙的

60分钟前
  • 离净语
  • 推荐

一个不再相信神话与宗教的民族,一个只求实利主义的年代,却每天上演着无比真实的魔幻主义;从纪录片访谈切入,不料拐入曲径通幽处,上承传说志异,下接民生百景,时空绵延,语境丰富;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小段落,照片一段印象最深,神来之笔。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也是个神奇的片,伪纪录纪实学术报告的展现方式,展示了一个特殊体制下人群扭曲和神经质一般超现实的生活方式。[B+]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形散神不散,很少看到有导演把中国神话如此自然地表现出来

1小时前
  • Rem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