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

HD中字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詹妮弗·康纳利,达科塔·范宁,彼得·里格特,鲁珀特·伊文斯,乌佐·阿杜巴,莫莉·帕克,瓦莱瑞·卡瑞,汉娜·诺德伯格,朱莉娅·西尔弗曼,马克·海德斯,萨曼莎·玛西丝,大卫·斯特雷泽恩,欧森·詹姆斯,大卫·惠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牧歌 剧照 NO.1美国牧歌 剧照 NO.2美国牧歌 剧照 NO.3美国牧歌 剧照 NO.4美国牧歌 剧照 NO.5美国牧歌 剧照 NO.6美国牧歌 剧照 NO.13美国牧歌 剧照 NO.14美国牧歌 剧照 NO.15美国牧歌 剧照 NO.16美国牧歌 剧照 NO.17美国牧歌 剧照 NO.18美国牧歌 剧照 NO.19美国牧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信笔闲耕

不想说太多的废话,一个近乎完美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一个近乎疯狂地女儿,用自己所谓的高尚亲手葬送了自己父亲的人生。我所感到的在那样一个动乱又安稳的年代背景下,一位平凡的父亲对女儿真挚无私,不求回报,深沉压抑的爱。妻子的无耻背叛与贪图享乐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他曾经深爱,把自己夹在女儿和她之间饱受煎熬的那个女人。主人公在听到女儿所遭受的种种非人一般的待遇后所表现出的出离的愤怒与妻子冷艳高贵愈发青春光彩照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让他的内心从未得到片刻愉悦,而碍于亲人朋友又不能流露出来,多年的压抑,饱受痛蚀的灵魂,再也不愿忍受让女儿受到分毫的伤害。于是她不顾妻子的阻拦,收拾起他一直珍藏的承载着关于他与女儿之间最温馨美丽的回忆物品去等待女儿出现。然而女儿依然拒绝跟他回家,最终他愤然扯下了女儿脸前的面纱,看到的女儿残缺的牙齿,想到了女儿曾经经受的难以言表的苦难经历,他再也不愿做一丝强迫女儿意愿的事情了,他只能静静地离开,等待着再次探望女儿。然而,女儿再也没能出现,无尽深沉疯狂的思念,最终摧垮了他的身体,带着没能见女儿一面的深深遗憾离开了人世。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用一个曾经只与主人公有这一面之缘的主人公弟弟的同学的口吻,在听主人公弟弟的口中讲述的故事的方式,将整件事情娓娓道来。我想我能够理解他的妻子,她受够了女儿的叛逆,和女儿对自己毫不尊重的粗鲁行为和语言。在经受了几番煎熬几番辗转甚至精神崩溃之后,她决定彻底放下,通过一些手段找回自己的青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换一个新的环境,彻底的摆脱过去。而她发现丈夫与自己的想法截然相反,背离而去,再加上温柔多才的设计师恰好抚慰了她寂寞空虚的心房,我相信她犹豫几番之后,最后总没能抵挡住设计师的攻势,其实之前已有伏笔,女主的岳父对总设计师的挑剔评论后的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在提醒自己的儿子,而主人公内心如焚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冲击久久不能平复,美国牧歌所展现出的美国公民自由多样的思想,中产阶级的奢靡生活,理想主义追逐理想所使用的极端手段,凡此种种无不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2 ) 题材很好

题材很好……演员也都很赞……

1.口头吆喝跟动手实践就是有点不一样呢:就好像我们总说减肥跟早睡早起、要每天看见凌晨四点xxx的样子一样 2.女主已老,47岁,最早看她的片子是《移魂都市》,虽然没有她常规的裸戏,但有骚糅的歌声跟腰细大胸 3.反战这种东西,有点像"xxx说过………"这种姨妈贴吧

 3 ) 道德綁架跟道德强制性

【唐默思】道德綁架跟道德强制性
American Pastoral by Philip Milton Roth, who received a Pulitzer Prize for his 1997 novel, on which this namesake movie (2016)is based.
『美國牧歌』/美國田園詩/美國心風暴(臺)

 荷里活墮落非自今日始。但是未看這部電影之前,也一時半刻料不到如此之甚。今年的奧斯卡給了那部不知所謂的『拉拉藍』。對比手邊這部默默無聞的『美國牧歌American Pastoral 2016』,方纔體會到這種墮落積重難返,好萊塢幾乎不可能恢復舊日光彩。因爲整個影壇潮流已經跟社會現實脫節到如此地步。儘管還有良心藝術家拍攝類似好電影,衹是估計連籌措資金也很困難。我很少看完片尾字幕。這次忍不住坐定定看到末了。看到裏面有明顯的中國名字出任助理監製。這種安排恐怕跟資金來源有關。且不管這種資金是否真的屬於所謂『大外宣』,至少膽敢投資到這樣一部電影的製作中來,主事者也算有些眼光,對電影藝術的發展,功德無量。
 這部電影改編自Philip Milton Roth的普里澤獲獎小説。這位羅斯據信是在世美國文學大師當中最有可能獲得諾獎的。我對美國當代文學已經相當隔膜。看了這部電影相信這些言論并非過譽。儘管諾獎中的文學類多少跟奧斯卡一樣,近年來屢屢荒腔走板。也算是世風日下不知今夕何夕的一個脚注吧。
 既然如此,這類作品的不合時宜就是顯而易見的。據説電影出來就接連遭到所謂白左勢力口誅筆伐,難以受到奧斯卡關注自不其然。跟導演的美國前輩例如奇連伊思活梅爾吉普森等右派一樣,少不免遭遇市場冷落的困境。就跟上面提到過的中國資金介入,恐怕確實跟電影圈的白左勢力猖獗息息相關。
 長話短説,這裏還是就電影論電影。電影中的父親(由導演本人一身二任)面對妻離子散的慘況,忍不住質問自己何以走到如此地步,到底哪裏做錯了。(I've done everything wrong, since when?)
 整齣電影其實就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故事背景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模範家庭模範夫妻,居然養育出一個忤逆叛逆背棄一切傳統的女兒。
 故事描寫六十年代美國反越戰學潮當中,一個猶太中產家庭所遭受的無妄衝擊。這個家庭的女兒,作爲故事中心的聚焦點,因爲患有口吃而生性叛逆更進而萌生反社會傾向。跟『國王的演講』一樣,現代心理學寧可將這種病症視作心理而非生理現象。故此在治療中,常常專注於人際關係的衝突改善。進而衍生出的一系列變化跟當時的社會矛盾緊密聯係了起來。
 猶太家庭祖輩猶太教,當然重視教育,到老都不會放鬆、放棄。老頭堅定不移地認爲:A child cannot decide,言下之意就是不能自説自話,一言一行都必須照著規矩來。不可越雷池半步。例如小女孩隨大流,解釋說小母牛就是被公牛『騎』的。老頭就不樂意。說這不是女孩子家家該説的話。
 小女孩當然其來有自。她母親基督教背景,婚前面對老頭的無端刁難,斷然說,可以考慮不要孩子(Then we won't have a child. So, the old man was won over),既顯示出她罕見的決斷能力,也爲日後的母女關係,投下無可挽回的陰影。換言之,既然你可以爲自己幸福反抗傳統禁忌,爲什麽別人就不可以?底綫一旦突破,一切都順理成章,伊於胡底?而突破底綫的理由,肯定無比『高尚』無比『合理』。
 電影發展的綫索,除了女兒之外,亦未放過母親這條綫。
 爲了試圖從失去女兒的陰影中解脫出來,母親到日内瓦去做臉部拉皮手術,企圖靠外科整形手術來恢復失去的青春。然後就是出軌。這纔是恢復青春的真正良藥呀。
 作者緊緊抓住這條綫索:西方社會變遷的背後,根本就是女性主義作祟。
 女性主義的興盛,確實跟家庭關係的破碎息息相關。傳統價值以家庭觀念爲基石。西方文明不正是建立在男權爲基礎的家庭之上的嗎?女性主義要背棄傳統,衹能視家庭爲牢籠。
 衝出家庭、『婦女解放』,是一個非常政治正確、又跟現代化潮流緊密結合的時代運動。
 牽一髮動全身。緊緊抓住這個關鍵之處,電影就舉重若輕地勾畫出自六十年代以降,西方社會所有變化的根源。離婚權、墮胎權,一直到彩虹權、同婚,邏輯出發點都是這裏。
 電影中的女兒叛逆傳統道德,恰恰也開始於『政治正確』的宏大敘事。
 在六十年代反越戰的時代背景中,女兒追隨革命組織,以暴力手段反抗社會,最終以逃亡收場。
 衹不過,逃亡衹是故事中的一個場景,更重要的是『逃亡』成爲逼迫女兒不得不因此成長的契機。
 父親似乎比較折中,對女兒的溺愛,直接導致了女兒的反叛最終走向極端。有評論據此引申到所謂父女戀情結。即使有這種因素,作用也是映襯女兒成年之後,父親如何面對女兒同齡女子的誘惑。據原著黨的分析,小説比電影更殘酷。跟女兒同樣年輕的同夥麗塔誘惑父親,電影中的父親似乎有掙扎,畢竟也熬過去了。可在小説中,女孩居然得逞了。羅斯就是用這樣的驚世駭俗來揭露中產階級道德的虛僞。女性主義的興盛當然也是其來有自。存在都是合理的。西方文明的發展當然也必須面對這個困境。
 上文提到,家族的教育傳統遭到一系列的挑戰,恐怕是一切變化的根源。
 問題是,變化難道不可以、難道完全不合理?
 問題的另一提法是,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擺脫傳統的束縛,真的放任自流?
 電影給出的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
 因爲電影的後半部份幾乎詳細刻畫了女兒的結局:那就是走向耆那教的東方自然主義規管制度。
 實際上,在外人(例如其父)眼中,她已是一具行尸走肉,所受到的摧殘,甚至遠超政府可能施加給她的懲罰。然而令人感覺驚心動魄的事實是,女兒據說是自覺自願走上這條路的。
 這到底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還是事實本身的邏輯使然?
 現實當中,人們會面對同樣困惑:穆斯林婦女視面紗頭巾爲自身不可剝奪的權利。西方社會爲什麽不能尊重這樣的權利籲求?
 電影本身當然不能給出清晰答案。衹不過如我舊作中反復提過的發展模型,有限空間中的能量發展衹能向對方轉化,亦即陰陽魚的模態。盛極而衰、衰極而盛。很東方的發展認知。非綫性。但可以很辯證地解釋綫性系統看來很荒唐的現實存在。
 稍微具體一點底看來,恐怕必須說,或者此,或者彼,人總要受某種束縛、某種支配。
 你厭倦西方了,那就走向東方。反之亦然。『天邊外』并沒有其他選擇。
 這就是尤金奧尼爾告訴我們的悲劇命運。人的命運。人的悲劇。
 那些沒有思辨思考能力的無神論患者,往往靠攻擊宗教的傳統形式儀軌來獲得心理滿足,最典型如蛤蟆一臉天真地向西方傳媒訴苦,說你們科技那麽發達,都能上天入地了,爲什麽還那麽相信上帝。
 其實蛤蟆即便在西方也能找到知音,找到很多諸如此類的無神論同道。
 例如電影中的心理治療師,就不是可有可無的閑筆。
 女兒製造炸彈致人死命被迫逃匿過程中,首先求助的,就是這個心理治療師(Sheila Smith, your therapist)。
 心理醫生幫助女兒隱瞞,幫助她藏匿。所持理由就是職業道德,醫生不能泄露病人私隱。
 她在受困女孩面前本來是神父牧師一類的角色,應該將懸崖邊緣的女孩拉回傳統正道,拉回到社群當中來。
 然而取而代之的,卻是將受困女孩推落街頭叢林的懸崖,讓女孩被迫受到無盡的侮辱與損害。如果女孩最終通過這種慘痛經歷總算領悟一些人生真諦,那麽正如其父所痛責自己的,這是這個社會教育體系的失敗,是整個社會的失敗。
 因爲正是通過其人之口,父母開始懷疑女兒的口吃,居然是自己太過成功所形成的無形壓力。
 離棄教會傳統的社會功能之後,教會在社區生活中已變得可有可無了。傳統上通常由牧師神父扮演的疏導角色,成爲一種學科專業社會職業,爲了博取病家信任,想方設法也要找出心理狀況的緣由。反而捨棄了社會動蕩對幼童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對於世界觀尚未建立的幼童來説,與其將心理狀況的根源歸咎於家庭因素,爲什麽不能正視影響更大更重要的社會因素、歷史因素?根據小説電影交代的場景,難道不是電視上出現的越戰畫面,對幼童稚嫩心靈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嗎?
 然而,這是西方傳媒不得不堅守的政治正確:民衆應該有知情權(當然後來也有一定程度的妥協)。
 自然想到十九世紀伏尼契小説『牛虻』。裡面描寫牛虻向實際上的生父主教懺悔,結果遭到出賣。
 這個古老的兩難局面當然無解。聖經中經常描寫的律法主義跟救恩之間的爭執,一直延續到今天。
 由此可見,以人的有限智力來試圖解釋解決這樣的道德兩難問題,衹能說是人的僭妄。人以爲科學可以解釋一切問題、可以解決一切困難,就跟時下熱門的AI技術,似乎一旦有了AI,什麽人間奇跡都可能創造出來。
 之所以敢說這樣的熱衷於事無補,就是因爲價值論的選擇,根本就不是一個科學問題。
 價值判斷,是非黑白對錯正誤强弱,如此等等,并非棋盤一樣一目瞭然可以客觀分析理智判斷的。
 簡單說,面對外力挑戰(外星外族人、病毒病菌),AI分析結果是幾無勝算之際,你會因此就放棄抗爭,束手就縛嗎?即使AI的存在發展本身,真的會突破『人』的價值限制,最終越過人本身嗎?
 價值判斷、價值選擇,并非依靠理性分析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人本或非人本,纔是問題的本來面目。
 這是因爲,價值選擇衹能人本。人分裂了,價值觀念必定撕裂。
 除非是所謂來自天外的不可抗力。那時候人當然衹能說,天亡我也,非戰之罪。
 在此之前,人的宿命就是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人就是向死而生。死中求生。
 電影中,女兒的成長過程所經歷的正是美國社會價值傳統遭受懷疑,價值觀念遭遇撕裂的時代。
 懷疑撕裂的後果,就是大洪水突至。禮崩樂壞。
 價值錯位,無所適從,就是這個禮崩樂壞時代的典型特徵。不要道德綁架成爲革命者的口頭禪。
 那些說不要道德綁架的人,本意其實是不要道德,尤其是不要人家指出其不道德的本來面目。否則的話,就應該明白,道德本來就要『綁架』在一塊兒,讓大夥兒過日子幹啥事兒都有憑有據有道有理。自個兒可以決斷的,可能是良知良心良善,很多時候跟道德一回事兒,畢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卻也有些時候未必,例如自個兒覺得對、覺得好,可就跟大夥兒的習慣不是一回事兒,那也可能被認作不道德。例如魯迅跟許廣平同居,從他們自身的想法行爲上看,實在是很好很對的事兒。偏偏擱那個年代,大夥兒寧可接受三妻四妾也不待見自由戀愛,就會很自然地將他們的事兒,看作是傷風敗俗。這就是最典型的所謂道德綁架了。
 這麽一説,道德跟法律的關係就很容易釐清了。法律靠社會公權力强行制約;道德則靠衆口鑠金,靠三姑六婆街頭巷尾的紛紛議論,形式上雖然不强制,實際效果上,卻同樣具備强制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道德就必須具有『綁架』的能力。
 當然跟法律的强制有所不同:法律的强制靠公權力來執行;道德强制則仍舊依賴個體良知。衹有在具備個人良知的條件下,道德强制方能起作用。這也就是個體人要在不斷的正面教育下纔能獲得良知并足以跟道德相配合,并且最終得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完美境地。
 這個所謂『矩』,就是强制性的規範教條,就是道德的基本形態。
 儘管,這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并不是每個個體人都有機會達到這樣的高度。但其間的邏輯關係還是很清楚的。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道德跟法律形成相輔相成的互助關係。法律當然存在力所不能及的巨大空間,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非常典型地刻畫了這一社會困境。於是纔有教會纔有學校纔有各種機構團體來努力讓民衆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使之成爲合格的社會人,最終讓社會得以順利運行。

 東西文化在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本來是個非常健康的現象。我早年寫過一篇討論『文化失範』的短文,裏面講到性善性惡同樣出自對人性的價值判斷,本身沒有高下之別。所謂文化傳統其實就是植根於價值判斷的因應措施。看看如何在實踐中讓人性受到價值論的束縛,使之不至於『逾矩』,最終成長爲完美的人、『真人』以至於『聖人』。
 在這個意義上,所有文化的終極價值都一定是『普世』、『普適』的。因爲所面對的都是相同人性。價值判斷的對立恰好形成最終『同歸』的『殊途』、構成一個完美的陰陽互補格局。
 坊間一直傳言有諾獎獲得者聚會,爲病入膏肓的西方社會號脈并且開出以『孔儒』治世的藥方。
 傳言無論真假,其邏輯則是合理并且成立的。
 因爲按照我在文中的説法,在有限空間中各自發展的陰陽力量,盛衰之際,衹能向對方發展。由此形成以陰陽魚爲形象的發展模型。
 換言之,西方的文化傳統走投無路時,一定會向東張望,從東方傳統中汲取思想資源。
 電影中表現出來的局面就是,對西方文化喪失信心或者西方文化對管教女兒束手無策之時,他們能找到的唯一出路就是東方,就是東方傳統。電影裏面舉出的耆那教當然是東方傳統中最爲古老的思想資源之一。貼在墻上的五條誓言其實并無新意,跟西方傳統的宗教規條一樣,是任何社會成員要和諧相處所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
 女兒卻心甘情願拜倒在這些誓言規條之下。除了因爲經歷過現實的暴烈教訓之外,也因爲這些教條是女兒不得不依附的社群所共同遵守的。除非你不想繼續呆下去,你作爲一個逃亡者,你別無選擇。
 這就非常典型地映射出道德教條的强制性來源。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東土五四救亡風潮所折射的西望動機,不也可以見出反叛東土傳統的衝動,確實植根於救亡圖存的心理之中嗎?跟電影中的女兒一樣,彼時的五四先賢覺得不能再靠讀經治天下了。所以纔會出現全盤西化的理想跟建議。可惜的衹是未能完整理解何謂西方傳統。輕率地割裂西方傳統的體用,以爲作爲器用的『德』『賽』二先生纔是需要引進嫁接到東方傳統之體上便可以見『影』的『竿』卻反而將西方傳統之根『基先生』棄若敝屣,不理解『賽德基』三位一體纔是西方文明根源。
 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到了今天,不僅尚未警醒現代國人,反而對西方器用支撐下發展出來的物質成就癡迷成障志得意滿,真以爲可以從此取代西方君臨天下了。
 以至於上面引述的西方智者引入『孔儒』治理天下的陳述,也被這些智障學棍當作支持自己野心的證據,叫囂靠建設孔子學院便足以征服天下人心。
 不止個體經常面臨這樣的挑戰,東西文化本身都同樣面臨相似的境遇。强勢或弱勢的轉化,決定於是否明白此中機制,能否把握這個樞機要竅。
 川普總統首次外訪便去利雅得、耶路撒冷跟梵蒂岡,固然可以很外交辭令式地解釋成借道順道。惟三個中東城市恰好是亞伯拉罕信仰的三個中心,也不能不説是處心積慮刻意做出的選擇。
 此中意義恐怕仍有待發掘。衹是讀者諸君不必小看背後玄機。世界畢竟面臨巨變。
 影片或許還有一些瑕疵。例如故意避開這個重大歷史題材所可能有的現實意義。一味聚焦於父女與母女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關係上面。但是瑕不掩瑜,這部電影無論怎樣看,都是不可多得的。

【附注:駐馬店令人痛徹心扉的視頻跟上次佛山小悅悅一樣,映照出當今中國真是如何盛世。若繼續這裏的道德强制性討論,則須追問如此事件頻發的原因到底何在。所牽涉的,到底是世道人心,還是法律規條。有人試圖引入歐美所謂救人免責法(Good Samaritan law)來救治。效果如何?恐怕不必等司法實踐來證明就可以知道大體上的結果會怎樣。因爲,無數實例見證過,面對救助需要時,一些外國游客并不知道是否可以免責,也會慨然出手相助。原因不外乎其人擁有源自聖經的道德意識。這就是本文一再申説的,道德衹能存在於價值共同的生存共同體之内。價值撕裂的社會,最終難免面對無道無德的困境。換言之,社會無道,難以要求個體有德,無論公德還是私德。首先遭到破壞的自然是公德;久之,私德也難以保持。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之謂也。同樣以外國人爲例,網上有他們同樣如何缺德的報道,仔細看下去就知道,他們在中國生活久了,入鄉隨俗而已!】

06/15/2017

 4 ) 病态的爱不仅仅会毁灭一个家庭,还有那些被炸弹炸死的人的家庭

看了别人的影评,忽然觉得自己看的角度确实很不一样。在普通工人家庭长大的我来看这部剧,只觉得这个父亲做得很悲哀。爱,不是这样病态的。
片子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母亲在白天跟女儿的争执后(女儿言语侮辱并且朝母亲吐了一口带着汉堡残渣的口水),这位“伟大”的父亲安慰妻子,母亲说,你知道在我小时候要是我敢这样对我妈妈我父亲会怎么做吗?结果男主竟然开玩笑一样逗她并把这个事儿就这么盖过去了!我想,问题就是从这样的家庭关系产生的,父亲跟女儿永远统一战线,母亲是父女关系的入侵者。
然后,这个家庭过早的给年幼的女儿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在女儿还没有任何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家庭里面谈论政治的氛围也很浓郁,尤其是女孩儿的爷爷,作为犹太人对这方面过于关注了。种种吧,在青春期的时候,这一切像是不断累积的加法法则一样,等于了后来女儿的作为。
这是我在一片影评下的留言,我想基本上就是我最初看片最直接最直白的感觉了:
这样的父亲活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宠爱女儿甚至在女儿言语侮辱妈妈的时候也没站出来管教,这种毫无边际的爱造成了女儿更加的偏激狂傲,觉得自己能成就一切事情,说白了,范宁演的女儿就是一点家教都没有,这怨谁呢?当然是父母。这对父母在女儿的炸弹事件后还在说自己可怜的LITTLE GIRL咋样咋样的,都能制造炸弹了还小女孩儿呢,可见这种无节制的宠爱多么病态!
父母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改变了原来那么爱牛的女儿,后来甚至还侮辱母亲就知道牛牛牛的,因为父亲没有及时管教,使这种心理偏激越来越放大。父亲是罪有应得,母亲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嫁错人的平凡女人,丈夫在教育上不站在自己这边,只会居中调解,后来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完全忽视了她,使得她最终也患上了精神抑郁。后来通过整形进行了自我精神救赎,放下过去,并在丈夫的持续无视中出轨了(丈夫沉迷于寻找女儿,我想在他心里,女儿比妻子要重很多吧?)。其实看到男主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到自己妻子出轨的时候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觉得编剧应该加诸更多的苦难在男主身上才对,这种所谓的善良,所谓的父爱真是让我恶心,这种父爱不仅坑害了自己一家,并且为更多的家庭带来了悲哀。因为你们的教育失败,就让别的家庭买单吗?这种爱,就算这位父亲等待女儿回家等到地老天荒,我也感到无比恶心,也不觉深沉。

 5 ) 父爱如山,不管女儿变成什么样

尽管女儿炸死人,尽管女儿被通缉,尽管女儿偏激不理智,但父亲总是把女儿当成当初的那个宝贝.女儿失踪,父亲为寻找女儿付出了很大时间和金钱上的代价.
父亲千方百计地想为女儿开脱,想为女儿做错事找借口,认为女儿被人指使才做错事.当最后发现是女儿主动做的,父亲终于爆发,问女儿:你是谁,我的女儿在哪里?看到女儿住在糟糕的地方,过得贫困潦倒的生活,当得知女儿被强奸被囚禁,父亲心都碎了.
女儿再次失踪,父亲每天都会来同一个地方,希望能再碰到女儿
到最后父亲葬礼上,女儿其实早就心死如灰,却能前来送别,但没有理会母亲.
影片是对反战时期美国社会的探讨,但也反映了父爱如山,父爱的伟大.

 6 ) Time is changing

威廉·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记录了一起案件:1967年,一个名叫琳达的18岁少女,茶叶进口商人的女儿,拒绝回马里兰的贵族学校,转而去纽约学艺术。搬到东村之后,她将家里寄来的钱全部用来买毒品,并沉迷于滥交。当年10月,她在一个遍地狗屎、蟑螂和垃圾的锅炉房里与一个流浪汉约会时,遇到四个黑人毒贩。琳达在被强暴四次后,与炮友一起遇害。

和不知所措的“瑞典仔”一样,琳达的父母永远搞不清楚,他们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从小性格腼腆,喜欢到俱乐部骑马。那一年,仅旧金山一地就有1.5万青少年离家出走,加入了嬉皮士的流浪队伍。那当然是一种在循规蹈矩的生活轨迹下不可能有的人生体验。然而那些做父母的收获的只有噩梦。他们给警察局寄去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和寻人启事,有些孩子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菲利普·罗斯的原著对这场世代更迭引起的动荡写得更加深刻细腻,但电影不得不砍掉了大部分的絮絮叨叨。60年代的美国,半数人口在25岁以下。战后经济的繁荣使他们成为可以“随意去哪里,随意干什么”的一代人。与连岳所说的“中产阶层容易制造娘炮”正相反,那一代中产的孩子比钢炮更钢炮。他们真的做了莫洛托夫鸡尾酒,也真的炸了学校。佛罗里达大学校园在15个月内被纵火120起,最后发现是一群女生在比赛,看点着哪一侧楼能引来更多的消防车。

西蒙和多恩对此毫无预见。他们送梅丽学芭蕾,为她矫正牙齿和口吃,定期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后者竟然认为是他们过于美丽和成功,给孩子造成了压力,这又该怎么办呢?女儿对父亲索的那一吻,确实充满了暧昧的恋父情结,但为父的做法并无内心戏所纠结的那么糟糕。真正的失控还是发生在青春期。口吃造成的心理压抑,借着反战的话题全面爆发。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开始指责父母是剥削者。而父母已经不能像上一代人那样,对出言不逊的女儿抡起巴掌。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场叛逆顺流而下,直至抛弃并嘲弄一切道德和社会规范,其标志就是丽塔张开的两腿:她以玩弄这个寻女心切的父亲为乐,利用他的忧心似焚,逼迫他越过人伦底线,以证明中产道德的虚伪和“洛丽塔”的潜意识原罪。在原著中,她得逞了。

反正伊万自己是导演,实在睡不下去,就干脆改了吧。只是如此一来,人物精神上所受的伤害程度难免避重就轻。另外的一半压力,由妻子多恩的崩溃来补全。作为中产主妇,她应对这种灾难的资源更加贫乏,无非是歇斯底里、住院、整容和出轨。那是一条常见的自欺欺人的道路:把头藏在各种消遣的沙子底下,就成了所谓的重生。

而“瑞典仔”做了件要被如今的大号们喷死的事情——跟那个变化的时代争夺他的女儿。这是一个男人本能的保护机制:捍卫他的家庭、家人和注定过时的三观。他的父亲从雇佣那不勒斯匠人手工缝制再沿街叫卖起家,办起了手套厂。超市的老板一生兢兢业业地经营,直到飞来横祸。那一代中产的梦想,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小心翼翼地建造起来,却不料前面等着一个激进的60年代,把他们在幸福和呵护中长大成人的子女变成了炸弹客和不洗澡的印度教徒。这是历史的无情玩笑。它足以摧毁一个家庭,将昔日的金童玉女直接扔进支离破碎的中年。且不说,还有各种关于“原生家庭”的分析和罪名在等着他们。

由此看来,类似一套房子就能买断好几辈子保险的这种想法,近乎封建迷信。毕竟现在根本没人能知道,到那时谁家的韩少会死活不想读大学,只想做赛车手和流浪画家;或者谁家的露丝就是要嫁给邮轮上认识的杰克,而不是门当户对的威廉。无常和偶然性总自有方法,让那些严丝合缝的自我设定变成一个笑话。Time is changing,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无论欲望和野心,还是唯意志论的鸡汤,最终都将被这规律归于尘土。

1967年,写了《The times they are changing》的Bob Dylan因车祸退隐,在纳什维尔,远离声名和喧嚣,开始尝试做一个“不变”的民谣歌手。多年后,那些狂欢年代的孩子也会人到中年,回到再度平凡的人生中,回到被他们抛弃的父辈的棺木前。只有时光,仍然在变。

 短评

心疼这位父亲。小孩长大变成怎样的人有时会消极的觉得是运气,无关父母教育、成长环境、独生或有同伴、贫穷或富有、单亲或双亲那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的孩子会是怎样的人。对宗教等一切要洗脑控制人的组织一向没有好感。

8分钟前
  • 阿九
  • 推荐

伊万的处女作还蛮稳的,野心还不小,不过剧本略平,提到了问题但放弃了深究根源(不太相信心理医生的说辞真的是创作者的看法)。Merry的行为,放在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也不少见呀……

1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本来以为是个充满回忆杀的电影,结果万老师把时间线全部捋直了,结尾猝不及防升华了一下:他是我误解最大的人😂但毕竟处女座!还可以更好,他就是那个一边在蒙古荒野里翻车一边思考人生的神奇的欧比旺:)

15分钟前
  • 毓簌
  • 还行

有几个儿女是能如父母所愿的。人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注定沥尽苦难的一生,然后带着失望和痛苦离开这个世界

16分钟前
  • Vivian
  • 推荐

比我爸还要苦逼的爸爸 there he is!

19分钟前
  • RITA
  • 还行

女主演是美国往事那小女孩。故事讲在越战期间一个美国父亲用爱如何找回丢失的女儿。当时反战高潮,马克思主义者借机搞邪教式洗脑,女儿被卷入政治谋杀。通过一个家庭,串起美国一段历史。个人和历史交织,直触灵魂。我猜豆瓣评分低的原因是这部电影稍稍有点散,节奏舒缓吧,反正这个分数低了

24分钟前
  • 色色猴
  • 力荐

学运父母忧心记历。

25分钟前
  • bird
  • 还行

Blocking of actors is boring, rigid and not natural. Moments are dragged too long without giving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cenes follow each other without a sense of purpose or drive. Character interactions lack a sense of energy. Ewan McGregor should never make another film!

26分钟前
  • 小地瓜想养一只
  • 很差

中规中矩。剧本台词写得太直接,恨不得把主题全写出来。父女情作为剧情中心却在中间直接消失了一段时间。这种题材处理得太散文诗了,感觉伊万因为倾向表演让每个人都慢慢演,这种表演上的拖沓是后期也提不上来的,稀释了很多张力。另外摊上这种闺女就算是弗洛伊德也得哭昏在厕所。

2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社会思潮变化下,一个家庭中的矛盾,恋父的女儿嫉妒母亲的优秀,变成口吃,青春期依旧如此,走向极左大概率也是家庭不和睦,男主的“我爱你”这种片汤话并不能解决家庭中的矛盾,人们只能是互相忍受着彼此的尖刺,直到女儿失踪,制造炸弹。后来男主找到疯魔的女儿,生活跟家庭已经一去不返了。电影只是把女儿的形象做的更极端一点,不太有人会不知道好歹,只是由于某种阴影不愿面对,所以才做出外人看来自己伤害自己的事情。当然要是减弱了极端程度,大家的观感可能又变成“就这点事,至于么”

32分钟前
  • 好像一段呆木头
  • 还行

一万选择罗斯的这本改编很大可能是出于对parenting的恐惧的共鸣,但实际上原作没有如此单一,它更多地关于一种对既有身份和天性的憎恶,一种天然寄居在人身上的虚无,而不纯是女儿以用极端背离的方式来逃避恋父的痛苦或是对思潮毁灭家庭的控诉。它应该是《美国牧歌》而不是《玛丽怎么了》。

3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孩子受到的影响尤其是青春期,更多可能来自同学、朋友、社会。家长有多着急啊,这么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被糊涂女儿搞成这个样子。

37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拍的四平八稳的,从最初选角到接手导演,事实证明Ewan就是思想钢印,人人都爱他,以至于偌大的美国都选不出一个比他更美国梦的本土演员

40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看了半个小时就想把他女儿掐死。觉得自己是在拯救苍生,结果只是给世界捅窟窿,被咒骂的实业家父亲才是尽自己微薄之力稳定社会。讲真中产家庭最容易出傻逼白左了吧,毕竟生活环境太好容易没见识想的又多还谁谁都看不上。ewan全程企业家outfit太好看了!不过原作者是相信太美的母亲会给女儿带来压力吗?

45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国王的选择一部挪威电影,讲述的是哈康七世国王作为挪威国王在二战时期对德国的政治想法进行的选择。挪威是君主立宪制国家,首相的上台需要国王的认可,方可生效。其实整部电影属于主旋律电影,大致讲的就是民主独立意识。电影的描述比较平淡,没有激烈的冲突,基本上属于乏善可陈

48分钟前
  • 长情的娃
  • 还行

讲的什么?一个蠢女儿毁掉一个完美的家。

52分钟前
  • Colin叻
  • 力荐

癫狂又暴力的年轻人总是成为政治斗争的出头鸟和主力军,相似的情景在历史上发生过,也正在发生。

54分钟前
  • 瑞鸡
  • 还行

故事告诉我们别娶选美冠军 三颗星给伊万和小结巴 人们需要学会在苦难中享乐 当救世主也需要天分 别想当然

58分钟前
  • M酱
  • 还行

一个典型传统的美国犹太商人家庭,却因为女儿投身了极左的Weather Underground“地下气象员”组织而四分五裂。影片演得中规中矩,但刻意丑化左翼的WU组织,扭曲了美国越战前后,那么一段轰轰烈烈的人权.反战等等的革命运动时期。3星给影片本身,但意识形态被这么扭曲,给个1星也可以。

59分钟前
  • bugz
  • 还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扭曲常年打着反战和人权的旗号却时刻在发动/协助恐怖袭击平民的白左到现在还没死完。(心疼一万蜀黍

60分钟前
  • De Ajacied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