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人生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阿雅,徐熙娣,春夏,窦骁,毛不易,朴树,宋佳,范晓萱,李诞,白举纲,赵立新,陈学冬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奇遇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世风尘虽恶,你以轻歌消愁

1

假如这档节目是在三年前的今天播出,看到第四期,毛不易说他在医院实习的过程中看到数百个在他面前死去的病人,“第一个在我面前死去的病人,是我本人的亲生母亲”时,我想我也会颤动着肩膀,汹涌又无声地恸哭吧。

三年前,是母亲往生后的第一个秋天,那时候情绪还很不平复,用一层薄膜包裹着自己,像一只躲在蚕茧里的蛾。整个人看不得任何讲述别离的影视作品,一看,这薄膜就挣破,就沦陷,就崩溃,偏偏还又尽找一些生离死别的视频来看,放任自我沉溺。

三年后,终于能够平和地接受这件事了,淡淡地,不去翻涌起,就算在任何场合聊起她来,也轻柔得很。就像是一个对你漫长的一生来说,都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人,她先离开了自己,先离开了世界,先离开了这里,而已。已经能够语气平和、言辞舒缓甚至面带微笑地聊起她的离开,这件事了。

就像毛不易在这期《奇遇人生》里聊起他的母亲,神色平静,微笑着,没有任何翻江倒海的大幅度情绪的波澜。她已经被我们妥帖地安放在深软的心里了。

我们都已经走下去了。

2

阿雅,那个以前总是夸张闹腾的台湾女生,安静地坐在毛不易身边。

他们聊到时间。“时间是洪水猛兽”,他说。

是的,时间是兽,洪水般吞没亲近的人,将他们拉扯开、隔开,再也见不了面。但时间也是一剂良药,让分别后的人的伤口得以疗养,并不会愈合,但至少可以结疤,将泅红的血肉抚慰在硬壳之下。

毛不易身上就有这样一种结疤后的,日暮下的少年气。

说少年气,是因为我们,都没有长成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模样,无法像身边大多数同龄人那样游刃有余地活着,某一部分的我们是停滞的,静默的,不再生长的,仿佛少年仍保留着尖锐、棱角、迷惘、忧伤与格格不入。

说日暮,是因为我们不够激进,不像朝阳四射那样具有攻击性,也不够有野心,永远与周遭的一切保持一种懒得融入的疏离,在这样一个追求物欲横流的当下,拥有木讷、淡漠、温和、疏离、沉静的性格,往往不被世俗价值观认为。

但人生的活法啊,谁规定只有一种呢。

所以《奇遇人生》让我们看到,人生走出原来的惯常模式,去往深山大海,去往风声象群,去往散落在繁华背面的台湾大大小小疗养院,去往“在别处”的人生。走出了时间与空间,过上一段又一段“奇遇人生”。

毛不易就这样弹起吉他,哼起歌谣,是自在如风、舒适安逸的。我们都找到自我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可以是写作,可以是绘画,可以是做手工,可以是唱歌。

尘土里那些清柔的轻歌啊,让无常的人生得到了疗愈。

3

这一期《奇遇人生》,阿雅带着毛不易辗转台湾各家疗养院,一路轻歌,给这些残障人士带去一些曾让灵魂感到欢愉的慰藉。

有一个95岁的失智老人林爷爷,陪他摇摇晃晃地唱起《甜蜜蜜》;给一个54岁的植物人做手臂复健,哼起《恰似你的温柔》;给一个92岁、长期卧床的严奶奶弹唱《兰州故事》,慰藉乡愁;帮一个躺在病榻上的老爷爷写歌,轻轻柔柔泉水般唱出来;给一个孤独的老奶奶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她口齿不清地说“爱你啊”,他回应她“我也爱你”;围桌吃饭时,他弹唱《一荤一素》,他说,那是他的母亲曾叮咛过的话,“我儿子每顿饭,得吃一个荤菜一个素菜”……

其实我们都知道,音乐,并不能治愈他们身体的疼痛,也不能阻止他们生老病死走向凋零,但至少,让他们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曾有过这片刻的欢愉。我猜想,当那些老人或患者大声歌唱、跟着音乐作出回应附和的时候,是真的身心放松,也是真的舔尝到生之甘饴吧。

想到我的母亲。从前的岁月啊,无论日子多么苦涩,生活多么难捱,路多么难走,但总还会有一些永夜里的微亮时刻。她会在起早贪黑做着针线活儿或家务琐事的时候,不经意地哼起一些小曲儿。都是少女时代听来学来的电视连续剧的片头片尾曲,《济公》的主题曲,《渴望》的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邓丽君、毛阿敏、那英,都是她常哼唱起的歌手。

她在晨昏里忙碌着或者静坐着,双手不停操劳,但哼出的音乐让她的脸色照耀出柔光,她入神,陶醉,闲暇,甚至自己也没觉察到自己怎么就哼出来了。苦难的人生中仿佛也唯有此刻,可以存留一丝慰藉风尘、擦拭风霜的安逸甜美。

人生太难了,但她还是没有忘掉这些轻歌,不是吗。

其实,我们也是一样。

很久以后的毛不易,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唱着歌出道,又在另一档综艺节目唱着歌慰藉他人,轻描淡写;三年后的我,似乎也能在看喜剧片的时候开怀大笑,能去畅游异国放心吃喝地旅游,能在一些欢趣的时刻重新唱起歌来。

人世风尘恶,是的,我知道,我们都知道。但能与之对抗、接纳,最终平和相处的,唯有轻歌消愁。就像《this is us》里劝慰世人的那一句,“我想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像我这样的老人,并向一位年轻人娓娓道来,你是如何将生活带给你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眯起眼睛,哼起轻歌,在人世掸落一衣襟风尘,去忧消愁。哪怕,只是一点点。

 2 ) 人家推我去花园,赏花木

“人家推我去花园/赏花木/听鸟儿唱歌/看到小朋友在玩游戏/我觉得很快乐。”

《奇遇人生》第四集的明星是歌手毛不易,节目里他唱了好些歌,有《消愁》,有《一荤一素》,有《兰州故事》……还有上面这一首。这首歌,由他和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合作。

在看这集之前,我也和毛不易、阿雅一样,以为“音乐治疗”就是我们唱歌给那些医院、养护中心的病人听,表演给他们看……却原来需要让他们参与,他们可能和我们一起合唱,可能给我们伴奏,甚至,可能写出了一首歌曲。

这节目越看我越疑惑:这些明星,《奇遇人生》到底是怎么选出来的?如果小S去非洲赞比亚参与保护大象可能还是很多明星功成名就之后会追求的环保公益,那春夏追风,窦骁登山——尤其是后者,都不是明星凭着一腔热情就能去完成的事。据说后面还要有一直都坚持走着自己“平凡之路”的朴树出场……我很期待看他怎么“折磨”节目组。

大家是不是看完窦骁那一集之后,都纷纷爱上了他?

第四集毛不易的合适,倒不光是他在成名前有过做护士的经历,曾经见惯生死。节目中他说,实习时,见到数百人在自己面前去世,“第一个在我面前死去的是我本人的亲生母亲”。

毛不易说,他母亲去世前最大的遗憾是他“学习又不好,挂科,又不会做饭,不会照顾自己……她的儿子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这其实是毛不易自己最大的遗憾。他那时候还没有参加选秀,进入娱乐圈,成为一个众人皆知的歌手。他那个时候无法在母亲面前证明自己的成功。

节目中,那些散落在前往台湾各处养护中心沿途或者结束了音乐治疗回到住处的细节其实特别珍贵,是剥下了明星参与节目的目的性后的真实记录。饭桌上,内向的毛不易说:“我们来聊一下台湾娱乐圈的八卦吧。”火车上,才刚出道还正冉冉上升的他聊天中也会担心自己在更新换代极快的娱乐圈被迅速淘汰。即便别人安慰他,他唱歌是特别的。

“总有一个更特别的人出现。”

只有创作,是你留给这个世界的明证,是可以证明你对这个世界有用的东西,是精神上的支撑,世俗上的成功。参与选秀的那么多人,写出《消愁》的只有一个毛不易。

所以,在廖珮岐引导那个病榻上的老爷爷将他的闲话写成歌曲,毛不易弹唱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治疗。这一生,我们所努力做的不过就是被这个世界需要,仍旧还被需要。这才是支撑我们努力活下去的飨足。这才是毛不易合适这一集的原因啊!

当阿雅问起毛不易参与音乐治疗的感受,他说了四个字:“无能为力”。

“无能为力”几乎是每一期《奇遇人生》中明星都会说到的一个词。

面对被猎杀的大象,小S无能为力;面对风的缥缈与行踪不定,春夏无能为力;面对登山天气的变幻无常,窦骁无能为力;面对生老病死,毛不易无能为力……

人生就是全力以赴和无能为力所组成的,就是启程与到达,就是奇(迹)+(相)遇。

但就像坚持进行音乐治疗工作的廖珮岐、江翊仙所说,那就还是要去做啊!能改变一点,那也是改变了一点。

就像阿雅在听了毛不易说母亲认为他不成功后的安慰。阿雅不是简单反弹式地安慰,而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对他说:“她不是觉得你是个不成功的人,她只是担心你没有办法照顾自己。”

这样的安慰哪怕轻飘,也是羽毛落在水面,漾起了涟漪。

 3 ) 朴树,永远如少年

我想我明白为什么这档综艺能高达9.2分了。

朴树在我印象里一直就是个远离烟火,不问人间事的人,看完「奇遇人生」第五集之后,我更加确定他是如此知行合一的一个人。说起话来有些结巴,面对镜头没有「综艺感」可能就是他最大的综艺感。

他在节目里,是一个不加雕琢的璞玉,浑身散发出隐隐约约的光泽,初看不起眼,细看让人过目难忘。他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百般的不情愿,展示自己对于刻意尬聊的反抗,对陌生古巴的冷漠和怀疑,所有这一切的不近人情,都在他遇到了古巴自由音乐人的时候仿佛抓到了颗救命稻草般,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容身之处。

我想到了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我和周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无法插入他们的话题,去一趟饭局,我如坐针毡。那时候我学会了一个保护伞词汇叫做「社交恐惧症」,谁喊我吃饭我都拿这条去搪塞。节目里的朴树,简直就是社交恐惧癌啊~有些生气地对着编导和摄像机埋怨的哭腔,像极了我接到邀请时在家里的纠结的碎碎念。我只想窝在自己那二十多平方的卧室里,抱着电脑和手机卧倒,与世隔绝。

所有的倾诉和交流都在文字里得到释放。后来写字变成了工作,社交变成了任务,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我要认真去完成它。所以我很刻意地学习和观摩,躲在暗处,看那些左右逢源的人如何出口成章。渐渐的,圈子由拼盘打散慢慢汇聚处志同道合的小团体,大家有着同样的三观和话题,我突然找到了我自己。就像朴树小心翼翼地献上自己的CD一样,我拿出我的宝物和他们交换,付出一筐故事,收获了一屋子的理解和认同。那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融合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在最后朴树大声和着歌的时候,我也看到了。

那种状态,充满了稚气,魅力十足。

这档节目豆瓣评分这么高,主要就是惊讶于她的清新脱俗。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和自己的另一种人生不期而遇。真是符合极了豆瓣er的口味。我们多么羡慕这样自如的生活啊。这些嘉宾大多不是流量担当,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深刻和独特。他们身上没有故事性,但是他们身上有人格。再多的包装,再多的台本,也遮掩不住他是朴树,这样一个在娱乐圈冷眼旁观的深山中的高僧形象。

看「奇遇人生」的时候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综艺节目现在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未来可能会去向哪里。过于油腻的胭脂俗粉,舞台上的光芒万丈,真的是现代人追求的娱乐体验吗?我们的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盛大的作秀,自己还不够累吗?当我们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换了身干净的贴身棉质睡衣,打开视频设备,想要的难道不就是一场彻底的放松吗?在遥远的陌生国度和陌生文化下,漫无目的地游走,交谈一些毫无卵用的寒暄,做一些有些莫名其妙的琐事,就这么打发一部分人生吧,好像也没什么关系。我们走的太快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那么就在这一刻放慢一点,让我们的灵魂追上来。

朴树一个人迎着海风走在无人的堤坝上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平凡之路」,想起了那个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凌晨首映的深夜,听到浑身颤栗,听到泪流满面。

朴树,谢谢你。

 4 ) 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 都是最真实的自己

朴树说,36岁那年,一切从零开始,他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曾经那个从白桦林中出走的少年,吟唱着泰戈尔诗句中的生如夏花,像一团炽烈而激情的火焰,不顾怀疑也不屑羡慕,旁若无人地冲向他心中的2000;后来的他在木星转了一圈后归来,万般感慨地吼出了一句狗屁青春,不理惊讶也无惧嘲讽,终于还是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平凡之路。

哈瓦那的海边 你仍然是一个白衣少年的模样

有人冷笑着说:看,那个桀骜不驯的疯子,最终还不是向现实低头,和世界妥协。

我说不,如果跟着走过他的心路历程,就会知道他为之妥协的,只有自己的内心。而这期节目,似乎正是将朴树这么多年的经历,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完整复盘。看完之后,你会觉得面对人生,我们不必急着去定义,更不要匆忙去否定,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真诚去面对,每一天都能够与最真实的自己邂逅。

正如片子开始讲到的:“朴树让人感觉亲近又疏远,他真诚而敏感,但似乎又和一切保持距离。”这个开篇也注定这次古巴之行将是一次不平凡之路。果不其然 ,节目的前半段就因为朴树的“任性”,而先后遭遇了三次危机,让节目几乎无法进行下去,而这一切与我们印象中那个不谙世事、倔强而疏离的朴树完全吻合。

危机1:节目一开始就表示有些后悔了。

危机2:拒绝了坐摩托车的邀请,说无聊不如回去睡觉,试想一下天下会拒绝达成切格瓦拉之子摩托车的人,大概也只有朴树了吧。

危机3:再一次要去坐摩托车,这次危机爆发更为猛烈,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节目组,这是一个你从未见过的发了脾气的朴树,说实话当时真的很担心他拍拍屁股走人。

其实看到这里,明显看到朴树还是有一些轻微自闭和抑郁的,外界的事物很难让他产生兴趣,无聊和厌倦会成为一种常态。正如他前边所说,觉得去哪里都不重要,再好的风景也不重要,只有自己的内心最重要。可往往这又是最难的,人心就像无底洞,如果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取悦你,反过来又要如何去填满内心的真空?

而最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朴树不但爱上了坐摩托车,还嫌开得不够快,还说这是目前最棒的一天。看到这里,很多人都笑了,说朴树生动演绎了一次“实力打脸”。而与其说前后的反差是一次打脸,不如说之间他那些甚至有些过激的反应,是出于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去打破内心精心呵护的宁静与秩序。

可实际上,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打脸”的过程,只不过有的是在外界施压之下,有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求,有的是雷霆万钧般迅猛,有的是水到渠成般温润,面对自己内心的变化甚至是“打脸”,有些人急着与过去做切割,有的人则是真实而坦然地迎接。

最终在这次摩托车之行后,朴树完成了他在节目中的蜕变,于是我们看到了后面的主动献唱,看到了和当地乐队的合唱。不想说这是一种升华,但至少比起开始时的担心、迟疑与犹豫,此刻的朴树已经乐在其中,no fear in my heart。

主动献唱
加入乐队演唱
拿起了当地的乐器
这首歌仿佛是这一路真实的写照

所以,一个曾经高唱着生如夏花的人,最后却走向了平凡之路,这奇怪吗?一点也不。奇怪的是,我们总喜欢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正如人心,悲伤,喜悦,高歌,低吟,也都是一时,而不是一世。所以,那个在节目中自称是“没有故事性”的朴树,却用他的真实经历讲诉了一个最生动的故事,一个关于人心和人性的故事。

除了这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这一集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那就是朴树关于“极端”的理论。他说自己也想过,是不是可以像那个古巴乐队的人一样,轻松地做音乐,因为现在自己做音乐的方式太苦了。可紧接着他又说道,可发现将自己逼到一个极端的情绪之中时,反而是比较享受的。

这个感觉非常真实,甚至听了之后让人醍醐灌顶。其实生活中大多数时间都平淡无奇,我们几乎都在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可这样的时间其实是无法激发出创造力的,你会发现只有突破了痛苦的极限,才能迎来酣畅淋漓的爽快,小到健身中的最后一击,大到创作时的最后一搏,为的都是迎来最后的厚积薄发。

所以啊,“生如夏花”和“平凡之路”并非并行不悖,而是彼此交织,每一个都是人生,但只有合起来才是真实的自己。

而作为一个旅行爱好者,「奇遇人生」也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试想看过之后,谁不想去非洲大草原看动物,谁不想去科罗拉多追逐龙卷风,谁不想去查亚峰挑战极限,谁不想去台北逛夜市,谁又不想去哈瓦那听一场街头演出?

这么多年全世界四处旅行下来,我似乎也遇到了朴树所说的那样的窘境,就是各处的风景最后看上去都差不多,而每到一处的旅行无非是拍照打卡,逛逛博物馆吃吃当地美食,千篇一律下来也不免让人心生厌倦。于是,相比烂大街的“几国几日游”,这种带有强烈而单一的目的性旅行,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备受推崇的选择。

一路看下来,我和身边的朋友说,「奇遇人生」不像是普通的综艺和真人秀,而是有着纪录片一样的质感。节目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将目光投向了遥远与陌生,那些我们普通人很难有的见识和经历,更重要的是在于嘉宾的选择,每一集能否出来节目的预期效果,最终还是要看嘉宾和任务的匹配程度,至少从目前来看,现在播出的五集都是成功的。

朴树这集之前,我最喜欢的大概是春夏追龙卷风那一集。看到有人批评说春夏“太想从中悟出道理”,我只想说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批评,全是因为不了解而去妄加揣测别人,你就没有想过,或许春夏本来就是一个爱思考的女孩?听她公司熟悉她的人讲她平时的一些趣事,讲她爱读书爱写东西,你就会明白春夏在节目中的话并非刻意为之,而且据说确实是她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想法后来也影响到了主持人阿雅,这从后面窦骁的一集里也能看得出。

而这正是「奇遇人生」的难得之处:经历一场奇遇,找到真实的自己。

 5 ) 纪录片从业者眼中《奇遇人生》的解锁方式

作为一个拍纪录片儿的,看《奇遇人生》的过程真是刺激。

首先,赵琦孙少光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比小S和阿雅还如雷贯耳。对于大众来说,纪录片可能是小众的。但在纪录片圈儿内部,其实那人声是十分嘈杂的,分派也是相当多的。基本上跟黄埔军校初期似的,俩人仨主义。关于什么才是纪录片,什么才是真实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主义关乎信仰,它很重要,可是说到底,它应该是没有扛枪上战场,自己没死不说,还能打赢那么重要吧。

当然,得有底限。当然,得尊重真实。这种事一旦讨论起来肯定是各有各的固执,想想都累,就不说了。那么就说一说圈儿里的神奇人物赵琦孙少光。他俩是一伙儿的这个不用说了,拍地震的《殇城》,得了艾米奖的《归途列车》,院线纪录片《千锤百炼》,这些他俩都是一起扛过枪,一起受过伤,然后一起越飞越高的。

对,这里说的他俩做的这些个纪录片全都是所谓的商业纪录片,这也是圈儿里给他俩的分类。可说真的,分类什么的从来也没见他俩在乎过。因为他们不是走写论文路线的,走的是玩儿点没玩儿过的路线的。赵琦是纪录片国际合作玩儿完了玩儿纪录片院线,纪录片院线玩儿完了玩儿VR纪录片。孙少光是拍人拍够了拍动物,拍地上拍够了拍海底,衣服都穿十几二十块钱不用洗直接扔的那种,随时准备在泥里滚,气候地形越极限就越兴奋。他们的成果纷纷得奖的得奖,大卖的大卖,纪录片市场上刀刀见红,战无不胜。

其实战无不胜是件挺没意思的事儿。所以前两天突然发现《奇遇人生》这档被叫做综艺真人秀的节目的时候,我不禁拍了一下大腿。这家伙哥俩真会玩儿啊,玩儿到综艺去了。

因为他们哥俩,第一次看节目让我感觉自己是站在摄影机后面的。说真的,综艺和纪录片的结合真是不容易,对于两者来说都是。小S不太适应八小时汽车行程的时候,那感觉就好像快综艺在抱怨慢纪录片一样。小象突然失踪的时候,我甚至感受到了赵琦在追逐故事情节的发展时,突然发现可以拥有大起伏时突爆起的那条青筋,以及对动物拥有无限悲悯与情爱的孙少光那大踏步的紧张和担忧。我甚至觉得他一定会爱上瑞秋,但结尾看到瑞秋的女儿的时候,替他惋惜的同时又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八卦了。

在这个节目里,赵琦没带假的,他是带真纪录片去的。提前对各种能预料到人物特点,反应,拍摄场景做预判,预设,然后等着真正实际发生时做迅速调整。一句话总结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真的,敢把纪录片这个特点带到综艺里去,我觉得赵琦全凭艺高人胆大吧。

但预判之所以是预判,就证明很多事情很多时候最后都不是按照最初判断那么发生的。比如春夏。这姑娘无论从电影角色还是微博人设,都稍稍带有不作不死的那种味道。要是我是在摄像机后面的那个人,就会做出她和龙卷风的关系一定是直扑过去的那种预判。我甚至会提前给孙少光买点儿零嘴儿什么的然后跟他说万一姑娘跑了拜托他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暂时放弃一个镜头和我一起先把姑娘扛回来再说。毕竟扛人这事儿还是得靠老爷们儿和女汉子,怎么也不能靠阿雅。可是万万没想到,在那么接近龙卷风的时候,这丫头居然不下车。那来干啥来了呢?哎嘛我觉得出于我比赵琦年轻,经验没他丰富的角度,我是会允许自己的心拔凉拔凉,在拍摄期间至少颓个一晚上的。这样一来,这本来就带有作死特质的一集的根本不就被动摇了么?

赵琦显然也急了,随后春夏挺生气的在采访里说赵琦问她为啥不下车,让她觉得挺郁闷的时候,作为一个拍纪录片的,我真是心疼了赵琦好半天。姑娘,你一个任性,差点动摇了预判时整个行动的根基啊!

冷静冷静,不按综艺想,再回头按纪录片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拍过那么多人生,一个个都挺复杂,有几个是按预判来的呢?人生自有自如的,也有迷失的。有坚强的,也有脆弱的。有些人的确是难过时不知道要哭,开心时不知道要笑的。其实这不是在演,而是因为她当下并没有找到自己,所以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感受而已。这样的春夏,其实躲在车上和朝着龙卷风狂奔而去的感受未必有什么不同,因为她还没有找到感知真正自己的方法,也就是说,现在的她所感受到的是,没啥感受。

这一点上,能够感知自闭症病人世界的追风者martin看的清楚。所以他送给春夏一块石头,主要为了送给她一段话:强大起来,做自己悲喜人生的主人吧。

比起作死的姑娘冲着龙卷风狂奔而去来说,展示这样复杂的人生是不是显得高级多了?

高级在真实,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纪录片的力量。

PS,说句题外话。在追风者出于安全的角度不停催促大家上车的时候,我听见了孙少光的声音。他叽叽歪歪的喊道:"下去就上来,下去就上来,老半天一个镜头都没拍,那就别拍算了!" 然后他就下去拍去了,人家说该上来了他也不上来。

大哥,那可是龙卷风啊!但作为距离你还很远的同行,真心为你的叽歪而骄傲,赞一个!

 6 ) 《奇遇人生》攀登查亚摄影师手记——山不欺人

大本营的第一天是晚上每个人都在与自己身体和精神做斗争。孙斌作为著名登山家,登顶查亚峰已经6次了,而且还经历了两次生死关头(被石器部落追杀、被反政府武装枪击)。单纯从体力上讲,这个山对他就像在香山散步,但是这次不同,他的肩膀上扛着我们每一个人登顶的需求。天气的不稳定、队员体能的差异,还有一大摊自己的事情。就在来查亚峰的前夕,他以前合作的搭档跟他翻脸闹到走法律程序的地步,然后对方在网络上各种撕逼,登山圈里的各种小丑也纷纷跳出来添油加醋,江湖无处不在人心照妖镜也照不透。我跟他认识有七八年了,从我刚开始接触登山他就是圈里的大神,后来机缘巧合一起登了几次山。北大高材生、探险公司老板、山鹰社骨干,当然还有更多的光环,接触几次后我却看到的是单纯的快乐和为了理想的坚持,所以我打定主意尽我所能力挺这个胖子!在查亚我没有说破他眼前经历的落寞,我只能默默的帮他多分担。大本营我们只能看到他忙来忙去的身影,镜头里我们也只能拍到他那种永远像小岳岳的笑脸,他那副宽厚的肩膀生来就是为了担当。

孙少光,孙老师第一夜的高海拔露营加剧了平原的感冒症状,咳嗽的声音一夜断断续续。少光在团队了从年龄上算是大哥了,不苟言笑,总是正正经经的干活。自己不停的拍,安排我们不停的拍,然后不经意的凸显老司机本色狂飙一个彩虹色冷笑话。我们几人能敢怼少光的只有植树,90后的小盆友,本来是导演助理,这次被生生的按上了录音师的工作。植树每天举着长长的录音挑杆跟在阿雅、豆豆旁边,还经常被少光骂“哎哎,怎么了,这么年轻就不举了......穿帮了,高点”。作为英伦高校修炼的年轻一代,植树秉承了以牙还牙的优良传统,虽然没有瓜吃,但我们其他人特别欢乐。植树也有安静的时候,就是每天深夜结束拍摄时他一张一张卡备份素材的时候。

摄像师刘乾军跟少光合作了好多次了,两人拍摄时走位风骚配合默契,少见有穿帮的时候。常年户外拍摄,老刘在大本营几乎是最健康的一个,没啥高反的症状,在第一天徒步训练跟拍的时候走起来呼呼带风。

殷航,团队里的二号女神,跟我一起合作拍摄豆豆是第二次了。人帅拍照更帅,我一般都叫她航哥。航哥一直是豆豆影视团队的剧照师,可以说是跟着豆豆斩荆披棘,关键是从乞力马扎罗到查亚峰,人家就没高反过。

我这次正式拍摄高反了,我高反了,难以接受。躺在帐篷里辗转难眠,反思着到底做了什么亏心是让自己高反。后来想明白了,来前接近两个月的突击训练,增肌明显导致耗氧量增加,所以高反了,嗯跟那些亏心事无关。

说时迟那时快,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到达大本营的第二天我们要进行徒步适应,岩壁操作演练。在孙斌给大家准备装备的空档,我菊花一紧深吸一口气冲上山去提前架好一条40米的训练线路。高山拍摄最要命的是氧气不够,在上升后我必须马上停下来赶紧调整呼吸,这样才能拍摄时摄像机不受呼吸影响而不稳定。就这样折腾了一天,晚上我的高反加剧,帐篷里默默服下芬必得一发。

大本营帐篷里我们的计划一直在追剧不靠谱的天气预报,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有雨,最有希望完成攀登的计划是在第二天一早凌晨4点出发,然后在大雨来到之前下撤。

冲顶前夜大家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阿雅的高反越来越严重,隔着几个帐篷都能听到她痛苦的呕吐声音,没上过高海拔经历高反的人永远体会不到这种无力感。一方面是头疼欲裂根本无法休息,一方面是消化系统功能减弱,无法正常饮食就不能摄取能力,恶性循环加剧身体反应,这时候谈毅力谈人生都是扯淡。豆豆经过了一天很好的适应了海拔,反过来关心我们每个人,询问阿雅的身体情况,跟孙斌商量给阿雅做什么吃的。

极限的环境就像无限放大的平行世界,在这里每个人的个性无限放大,简单的生活让每个人最真的一面自然流露,情感在这里流淌我们就像是一个生命体,每一个部分都在支持着另外的一部分,所谓“山不欺人”。

凌晨4点,大风吹打的帐篷,气温很低空气湿度很大,所以征兆都是预示着TOUGH的一天。阿雅挣扎着起来,她在跟自己斗争。一个强大的自尊和执着在跟高反做斗争,她本来可以不上来在山下待着等着隔日的航班飞回到台湾去做接下来的工作,没人会责怪她。她选择跟我们一起上山,一起训练,她想去攀登这座山即使她有轻微的恐高症,她想去更我们一起击掌庆祝即使她胳膊仟弱。

出发前只睡了4个小时的我,胃里翻江倒海,不的不去到旁边把胃吐空,然后再默默的服下一发芬必得。这个时候只能拼尽全力了,整个团队只有我和少光上山跟拍视频,殷航负责平面部分的拍摄。少光在大营本的这两天咳嗦一天比一天加剧,昨晚我甚至怀疑他把肺咳出来了。

无论如何我们出发了,豆豆、阿雅、孙斌、少光、殷航、我,还有三个向导。天空尚未透出光亮,我们依靠头灯的光芒沿着碎石路,一步步爬升。离开大本营15分钟后,阿雅的身体到了极限,我们不能强烈表达我们的想法,所以的决定必须阿雅自己来做,继续向上那么我们就拼尽全力保护她,如果下撤我们会在顶峰一起分享喜悦。最终阿雅决定留下来不登了,我们其他人继续攀登,然后我们答应给她带一块顶峰的岩石回来。

视频里无数人好奇的人摄影师是怎么拍的,这里我想说你们看到的是一次奇遇,它的背后是无数经验的积累,少光无数次户外跟随拍摄、无数次否定之前的构图方式、无数次尝试新的拍摄方法。对于我,你们也看不到来前我汗流浃背的训练,为了快速上升我可以负重80斤做5个引体向上。拍节目之前赵琦导演特地找我聊了半天,沟通拍摄的理念,真实不夸张、贴近不干预。所有在拍摄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在豆豆和孙斌的前方快速上升到一个拍摄机位,几个深呼吸之后就调整放慢呼吸,让镜头自然的跟随他们。山上的路绳是当地探险公司提前布置好的,不止我们用,其他来攀登的人都用这条绳索。查亚峰是一个石灰岩岩体,受水的侵蚀而落实严重,拉绳子的时候经常会把上面的石头带下来。所以我在前面的时候,一些路段我选择无保护攀登,这样就能保证不带下石头砸到豆豆和孙斌,当然做这些事情的基础是我18年的攀岩经验。有拍摄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技术性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地平线的参考,我们就会对与地面有平面关系方向没有了判断。所以有一些摄影师故意把镜头歪一下,让拍摄的地方显的更陡(图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是“奇遇”不是奇迹。

少光紧紧的跟着我们的脚步,一路不停的咳嗽,停下来时候我甚至都听到他呼吸道的沙沙声。“rocker,前面的平台要准备航拍了,镜头要凸显人和山的关系”。YES SIR!我愉快的回答着,跟一群理想主义者一起工作的快感远远超过的高反对身体的影响。

天气预报如期带了雨水,刚开始是水雾,后来就是小雨,在上后来就是大雨。不过我们在大雨还没到的时候在顶峰跟大本营的人分享了喜悦,然后迅速下撤,航拍完我收起飞机,孙斌和豆豆已经下撤了100米,我在旁边默默的挑了一块手掌大的手头放进背包里,这是承诺。

该说的故事就这些了,我知道《奇遇人生》的故事还将继续。

 短评

吃饭时随便看的,完全没想到这么好,像只是个人剪辑的非洲纪录片,阿雅和小s在里面的状态相当放松又舒服,看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想认识瑞秋也想去大象孤儿院。

6分钟前
  • cassarino
  • 力荐

如纪录片一般的综艺,追问的是人与自然到底该如何相处这种终极哲学话题…立意很高,在喧嚣的世界里敢做这么不讨好的综艺,为腾讯点赞👍

7分钟前
  • Yan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高水准,高规格,良心制作的综艺节目!不愧是赵琦亲自挂帅的节目内容,没有脚本纯靠外界环境挤压艺人释放真实情感!不愧是孙少光担当摄影指导,每一帧画面构图都美到炸裂!整整50几分钟,每一秒都在说着两个字“牛逼”!

9分钟前
  • 万万先生
  • 力荐

因为春夏所以看了第二期 像是流水一样 很平淡也很流畅自然 虽然这期很难找到素材 但也能感受到制作团队的用心 一定会有人说不喜欢春夏,但她就是这样,脆弱而坚强着。她是粉色的花岗岩石,她是没有那么柔软的春夏。

13分钟前
  • Cyril
  • 推荐

春夏太可爱啦why not? you're young, you could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太会鼓励人了吧 非常好看 我找回了看旅游卫视的感觉

17分钟前
  • .
  • 推荐

喜欢镜头,美又有温度。

20分钟前
  • 鹅大仙
  • 推荐

太寡淡了,拍摄的内容和谈话的感悟其实有点脱节,有点强行深度的感觉

23分钟前
  • Vincent
  • 还行

有点想吹爆窦骁这期,迄今四期以来最爱,满足了我的一切需求,看得过瘾!未知、冒险、刺激、超出负荷、遗憾、本以为登顶即胜利没想到下山也是危险重重。且完全被窦骁圈粉!这一期的过瘾,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有语言沟通的顺畅,以及窦骁不同于之前两位嘉宾的是,他是真的平时在做这件事情的人而非一个初次体验者的身份。

25分钟前
  • 任小妞
  • 推荐

首播集关于保护大象。看到大象🐘被猎杀,鼻子被抛在一边,冲击力真的很大。希望综艺少点娱乐化,多点人文关怀。

26分钟前
  • 濮渔
  • 力荐

终于有了一个正常的国产综艺节目了。以及小S才是保存了少女感的女明星好不好?!?!我S真美,私心打5星。

30分钟前
  • konnok
  • 力荐

吹捧过高,形式大于内容,“设计感”过于强烈,为了“遇见”而“遇见”,毫无人文之美。你们真不觉得整个过程都很无聊吗?

34分钟前
  • 魔都狮子头
  • 还行

5星只给小S和她的姐妹淘。我爱小S,她是我的永远的人生灯塔。摆脱内地综艺不要再让小S和那些恶心做作鬼一起拍节目了,就让她永远和姐妹淘在一起不行吗!!!

37分钟前
  • Ricky🔆
  • 力荐

10年前徐熙娣说 她绝对不出台湾 就想在家呆着 看到大怂逼变得这么勇敢 鼓起勇气去改变世界 真好啊

40分钟前
  • icy在游水
  • 推荐

安静地呈现,有万钧之力。

43分钟前
  • sex_robot
  • 力荐

赵琦导演是真的厉害,我才知道前四期的正确解读是要连在一起看,从开始的幼象代表新生,第二期春夏代表懵懂的青春,这一期窦骁代表向上奋斗的青壮年、阿雅代表面临抉择、稍感疲惫的中年,再到下一期毛不易体验临终关怀所代表的迟暮之期,这妥妥就是一个时间轴啊!

46分钟前
  • 长安一夜雨
  • 力荐

偶尔看到了好的节目……报了仇似的痛快。

49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难得看到这么安安静静说事的综艺,没有花字特效和尴尬的鬼畜

51分钟前
  • Particle
  • 推荐

非常感动。想起多年来对阿雅和S的印象都是S常常在康熙嘲笑阿雅是男的,印象中这对好友只要同台出现,从来就不缺什么笑料。不料多年后的今天她们一起出现在一个综艺节目却完全没有在搞笑,收起了年少时的活泼和直爽,却多了一份沉稳和真情流露。很难得的一档综艺,能沉得住气,去探寻生命,情感。最后,愿每个生命都被温柔以待。

56分钟前
  • 高达君
  • 力荐

真的不要太棒了!尤其是第一集让小s来开篇,用大象做立意!

60分钟前
  • DUNKEERKE
  • 力荐

讶异每期嘉宾的选角导演太对我口味了。如果说小S、范晓萱、宋佳这些我喜欢的女明星是让我看到她们深入的另一面,那春夏、朴树、毛不易这些对人生怀有阴翳和厌离之心的艺人的出现,更是让我觉得遇见同类与找到同温层。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