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罗斯

已完结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詹妮弗·杰森·李,塞巴斯蒂安·马尔茨,杰西卡·雷恩,雨果·维文,普拉萨纳·瓦纳拉佳,皮普·托伦斯,安娜·梅德利,因迪拉·瓦玛,丹顿·安德森,加里·比德尔,莫菲德·克拉克,布莱思·丹纳,荷丽黛·格兰杰,西莉亚·伊姆里,盖伊·保罗,马库斯·史密斯,约翰·斯坦丁,艾琳·沃尔什,艾莉森·威廉姆斯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尔罗斯 剧照 NO.1梅尔罗斯 剧照 NO.2梅尔罗斯 剧照 NO.3梅尔罗斯 剧照 NO.4梅尔罗斯 剧照 NO.5梅尔罗斯 剧照 NO.6梅尔罗斯 剧照 NO.13梅尔罗斯 剧照 NO.14梅尔罗斯 剧照 NO.15梅尔罗斯 剧照 NO.16梅尔罗斯 剧照 NO.17梅尔罗斯 剧照 NO.18梅尔罗斯 剧照 NO.19梅尔罗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But what have I done wrong?”

第五集放了很久不敢看,上一次拥有这样的难过还是看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本尼主演的《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比起心理防线崩塌终于从大桥上一跃而下的男孩,许多人努力活着已经太不容易了。众生皆苦啊。

英剧的滤镜太美妙了,and我超爱英音,我辗转在《去他妈的世界》和《伦敦生活》之间无法自拔,在豆瓣选了很多高分英剧,最后敲定了这部剧,神夏遥遥无期,我多看看本尼也无妨。

每一集的标题妙得很。bad news其实有点皆大欢喜的意思,never mind也不是发自肺腑,some hope之后是无数fxxking mess,mother's milk也是给予“外人”的慷慨,at last才终于是真正重新开始。

凭着本能,标题背景的鲜艳让我觉得它与主题的阴郁格格不入,就像极度对称的镜头和Patrick时刻发抖的手以及糟糕的生活格格不入一样,对比越是鲜明,反差越大。原来普罗旺斯的漂亮的大房子里也能潜藏着见不得光的肮脏,原来你以为最亲近的人可以保护你,谁知道他们才是凶手与帮凶。

(对称的画面)

全剧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

井和关上的门都像两个黑洞。前者是精神的救赎,生命的终结,跃跃欲试需要巨大的勇气;后者是一生阴影,苟延残喘,努力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最近看《废都》,人物龚小乙是一个可悲且可恨的瘾君子,女朋友和他分手,他无心工作,变卖父亲字画,卑躬屈膝任人宰割,但是“白粉”给他渲染了一个异常美妙的境界,他可以手刃男人,驾驭女人,成为西京的王。

所以对于Patrick大概也是如此,并非不得不选,只是短暂地逃避阴影可以让人生美妙一阵子的诱惑实在太大。因此,也给了本尼贡献了不凡的演技的机会。

小演员天生眼里被渲染着忧郁,很有灵气。看完《云图》的两个阴影,一个是思路刹路口及之后所有的休格兰特,另一个就是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里的雨果维文了。 所以如果我是小演员,我会真的怕他。

"what have I done wrong?" 连续问了三遍,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大概Patrick一生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1982年Patrick一通电话打给Johnny下决心戒毒,1990年的一个早晨他随着噩梦醒来,起来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这8年一定很不容易啊。

Patrick的用词很微妙,向朋友的坦白是“abuse”,但是对母亲时很直接就用了“rape”。一方面这是母亲,也许对她可以说出这么久以来的压抑与崩溃,一方面她已经逃避事实太久了,就像Patrick说的,她就算凭着本能也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她放任不管。

但是只有“me, too”轻描淡写带过。“me, too”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也曾是受害者,饱受折磨”,意味着“我自身难保”,意味着“我没有推卸责任,只是责任不在我”。所以我对你一点愧疚都没有,我也不会给你任何补偿,财产也好,感情也罢。

但是好的事情是男孩或许早就学会了反抗,像一直出现的壁虎,切断尾巴可以重生,也能让自己顺着光走出黑洞。

 2 ) 梅尔罗斯的优雅

黑色立领风衣,笔挺的身材,直勾勾的双眼渗透着被欲望搅动的疲惫,《梅尔罗斯》第一集里,擅长演怪咖的卷福化身为上流社会的瘾君子。他挣扎于如影随形的童年阴影与毒瘾之间,此行前往纽约领取父亲的骨灰。

仅凭一己之力能撑起六十多分钟的戏,演技自然好的没话说。他的演法看似是斯坦尼的体验派,但有别于德尼罗无可辩驳的真实感,我始终觉得,他的狂乱中暗含着理性与冷峻。

剧中的Patrick无论是清醒时还是火急火燎地把针管戳进血管里,都带着一丝优雅。令我好奇的是,各种剧集和生活中,瘾君子多半都是令人作呕的,优雅似乎和他们沾不上什么关系。有才如写《一个鸦片吸食者的自述》的德·昆西和写出《忽必烈汗》的柯勒律治在用毒瘾逗引灵感时,多半和歪躺在烟馆里的油腻而虚弱的烟枪们没太大差别。但剧中,只是随口背了一句贝克特的开场白“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的Patrick却让人觉得十分性感。抛开剧情、摄影、剪辑等多方面的刻意营造,单从卷福演绎的Patrick这个人物来看,能在堕落时仍然维持优雅大致可分为三点:1、富裕的家庭背景。2、精美的穿着和相貌。3、追龙时都是独自一人。

1、富裕的家庭背景。母亲有钱,老爹会弹钢琴,即使两人的性格与相处再不正常,一个富家子弟耳濡目染的还是优雅居多。从第二集里可以看出,父亲无论多么暴烈变态,但他的穿着,基本的言行举止,以及交往的人都不俗。漫不经心的母亲的时而胆怯,时而娇蛮任性,她的气质与另一位友人的来自底层的女友相比,显然属于富家千金那一款。Patrick的内心是阴暗脆弱的,而举止多源于优雅。

2、精美的穿着和相貌。换个角度来说,假如剧中的Patrick是由胡子拉碴,双目失神的宁财神来演,这部戏可以改名为《中年油腻吸毒男自救记》。衣冠看人,大家都有。另一个例子,当Patrick饥渴难耐时,半夜跑到一个晦暗不明的破落小屋子里,在那一刻,躺在沙发上蓬头垢面的已经嗑High的老板和因没插进血管而狂暴的Patrick本质上一样颓废,但就画风而言,显然后者看起来更悦人一点儿。因而,卷福的脸以及他本身的气质,再加上精致穿着,演上流社会的瘾君子真是恰如其分。

3、追龙时都是独自一人。一个人追龙方能显出沉沦忧郁的气质。就像半夜一人倚着墙,忧伤地望着深不见底的黑暗,慢悠悠地用食指和中指把香烟送入嘴中,吞云吐雾。假如是房某、柯某,再加上几个狐朋好友,在一顶层豪华公寓里聚众追龙,这场面像吃火锅一样热闹,毫无雅致可言。

”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瘦削的Patrick用吸毒来反抗自己的身份,而他又是那么脆弱,怎能令人不爱。

Patrick的优雅并不来源于他多么富有文化,或刻意让自己显得高雅,而是源自继承。在《格调》一书中作者说到,上流社会的人里,较高一层人的财富来自继承。而彰显他们上优雅的除了财富,更体现在他们的举止,穿着、说话时用的词汇、社交圈等。就拿用词来举例,上流社会的人士用词不会特别口语化,但也没有那么艰深。作者在书中讽刺到,一些新晋的中产阶级为了让自己显得高雅,刻意在说话时使用高级词汇,在真正的上流阶层眼里,这反而让他们显得傻里傻气的。另一个例子,作者写到,一个中层的人到身处上流的朋友家里做客,他看见了一套昂贵的古董瓷器,为了迎合他,说了一番赞赏的话,而这让那位身处上流的朋友觉得恶心,他觉得这根本不需要赞扬。卷福演的好,在于Patrick的优雅是油然而生的,丝毫不是刻意营造,反而,Patrick的张狂、不上进更凸显了这点。

近年来,新兴中产阶级追求高雅俨然成了趋势。人往高处走,到了中产希望更上一步本无可厚非,但是装的毕竟不是真的。或者说,这些是需要长时间经营的。在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要么降低优雅的水准,要么胡乱地弄虚作假。就前者而言,现在看小说,看美剧都成了优雅的事情,这让我觉得很诧异。两件事都是很稀松平常的爱好而已,何必故意拔高。而后者,把心灵鸡汤、知识付费当作金玉良言,再拿腔拿调地用教导人的样子说出来,这到底是想表现高端还是想表现傻气呢?

上流社会的优雅固然是真的,但只是一个侧面。正如一位豆友说的,在Patrick一家所代表的价值观中,病态的优雅胜过粗俗的努力。或许,优雅本身就是一种如黛玉葬花一样的病态吧。一个优雅的人仍然可以同时是一个恶魔。美术史学家曹星原在纽约接触到了不少所谓的高端人士,她说,那些上流社会的人穿起衣服走出门的时候看起来很高雅,关上门来谁知道呢。而在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里所展现出的上流社会人士,他们手握实权,暗中勾结,聚众淫乱,同时片子暗示那些人还有更多骇人听闻的事情未被发掘。

当不少中产阶级准备变成”上流“优雅的时候,我怀疑他们是否考虑过所要付出的代价。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书中写道,不少从中下层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人,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变态倾向。变态,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在不违法,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谁也别说谁。这并不一定都是坏事,例如圣雄甘地就是这么一个人,他的可怕在于他用一个人的力量对抗了整个国家的权威,好在他的本性是与人为善。而丘吉尔曾说过,伟大与道德不会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因此,当你获得更多地资源变得更“优雅”的时候,你丧失了更恬淡、纯真的心境。即使回到孩子般单纯,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了。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人人都想”上流“高雅,除了说明经济蓬勃发展之外,更说明很多人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其假装优雅,我觉得粗俗的努力更让人安心。忙碌过后,闲时用手机听听音乐,虽然没有到剧院听歌剧那么隆重、高雅,但随着音乐的波动,脑海里浮现出各式超现实的场景,偶尔回忆起去过的胜地,也挺有乐趣,恬淡宜人。以自己本来的身份示人,过好当下的生活,同时为了更好的明天努力,也不用那么做作、那么急躁。

 3 ) 原生家庭,漫漫人生的首位劲敌

(只涉及E01-02剧透)

关于“原生家庭”,可能大家都听过。

这个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个人与父母所构成的家庭

相对应的“新生家庭”则是个人与伴侣组建的新家庭,不包含双方父母。

前些天,张韶涵的原生家庭再次上了热搜。

但与十年前不同,舆论的导向站到了她这一边。

擦亮眼睛的媒体与观众都在指斥她父母不仅在吸血,还吸得如此丑陋。

Showtime电视台的五集迷你剧《梅尔罗斯》也呈现了一个极其糟糕的原生家庭。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出身富贵

吃穿不愁,父母双全,本该叫世人艳羡。

但对他来说,吃穿是成长中压抑与恐惧的一环,而父母双全,则成了一个诅咒

在这个原生家庭中,父亲大卫就是为所欲为的暴君,操控着每个人的举止与心情。

剧中提到的卡利古拉,正是他的化身。

大卫自命不凡,娶了老婆以及老婆的财富后,心态极其扭曲与阴暗

他喜欢看别人畏惧与惊慌,妻子、儿子、朋友、佣人,无一幸免。

而他对儿子,不仅冷言冷语,还犯下致命的性侵。

身心都受到伤害的帕特里克想找妈妈。

大卫冷漠地说他是在“闹情绪”,质问妻子“难道你就任由自己被情感绑架”。

他有一个无赖的借口——教育,就是让孩子日后能说一句“我这都能熬过来,还有什么受不了”。

而他的妻子埃莉诺早从日积月累的害怕,转变为淡漠

很多时候,她只是习惯性地交出了话语权,任这些糟糕的事情一再发生。

自己倒在酒精与尼古丁的麻痹中,无心也无力去拯救儿子

在这个冰窖般的宅邸里,爱是稀缺的

佣人尽管疼惜帕特里克,但对一切无能为力。

而母亲的朋友安妮,不过是个离开了就未必回来的短暂救星。

帕特里克变得疲惫、敏感、胆怯,甚至小小年纪就想轻生

长大后,情况没有多少好转。

于是他希望吸毒、喝酒、纵欲能带自己逃离这一切,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

原生家庭的恶劣影响,《梅尔罗斯》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让人惊颤的是,故事底本源自爱德华·圣·奥宾的同名自传小说五部曲

这位英国作家通过写作,回顾了自己不堪回首的成长过程。

同时,也给自己一个告别过去、重新开始的机会。

故事非常有爆点,也非常有张力,一下子就把观众拖到那个反复出现的噩梦当中。

一并感应那些难以甩掉的童年阴影,以及成年后仍如惊弓之鸟的生活状态。

剧中展现得越是五彩斑斓,现实就越显得灰暗无边。

如何在深似海的颓靡中游到岸边,成为作者与旁观者一起进行的赌博。

《梅尔罗斯》这般极端的故事,得有一群戏骨撑起。

担纲主角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越发被证明是个耀眼的实力派。

各种神叨的、敏感的、顽韧的、腹黑的角色,没有一个演不活。

这次饰演始终活在父亲阴影下的帕特里克,再次展现他在表演上的可塑性

在父亲棺材前,他颤着声自说自话,微表情不经意地切换。

总能感到恼恨中带有伤感,嘲讽中带有自怜

抬头看到壁虎,这种童年受难时就出现过的动物,又是一阵喘不过气的痉挛。

面对如此煎熬的人生,他早就习惯用毒品麻痹自己。

几次迫不及待的扎针、吞药之后,他演尽了那种快意、衰颓与麻木。

至于夹在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自言自语自怜自艾,都是飙演技的时刻。

而演小帕特里克的塞巴斯蒂安·马尔茨,也精准地传递出那种茫然与悲伤

饰演父亲大卫的是“精灵王”雨果·维文

演起王者来,自身不怒而威,他人不寒而栗

平日在二楼往庭院一张望,那个眼神透出的寒意,能把满园春色都给冻住。

雨果·维文把他的傲慢与霸道,还有谈吐间不容辩驳的气场,都精准地扣在所有人身上。

饰演母亲的詹妮弗·杰森·李本身说话就很有腔调

飘忽,慵懒,抑扬顿挫,套在这个角色身上,那当真是妥帖的。

连同眼神,也被她带出了几分经久不息的醉意。

至于因迪拉·瓦玛(饰演安妮)、皮普·托伦斯(饰演尼古拉斯)等演员,都毋庸置疑。

皮普·托伦斯

好戏之人济济一堂,既有发挥空间很大的剧本,又有精妙的摄影、配乐、剪辑。

能在豆瓣拿下9.2高分,不足为奇。

大家则能在这精良的制作中,深刻体味原生家庭的强大影响。

但其实,英美剧经常反映不幸的原生家庭

《超感猎杀》中的沃尔夫冈,就跟帕特里克很像。

他小时候也遭受过父亲的性侵,而家暴更是家常便饭。后来去了叔叔家,日子仍不好过。

他不敢相信亲密与幸福,但幸好,这种内向终归转化成了善良与包涵。

而诺米曾是男儿身,从小就被父亲强迫参加游泳俱乐部,好变得“爷们儿”。

经历过许多不堪、压抑与痛苦后,诺米选择变性,但父母并不接受,甚至要继续干预。

这延长了她的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假如没有爱人与朋友,恐怕早已崩溃。

《马男波杰克》的同名男主成年后极端颓废,根源也在原生家庭。

从小,父母就长年累月地争吵,没有分给他半点肯定与关爱。

被原生家庭毁掉的母亲,冷血地对待儿子波杰克,让他一辈子都走不出犹疑与绝望。

戴安的家人也不外乎一群混蛋,懒散,蠢钝,却精于恶作剧,让她日渐变得多疑、自卑。

《权力的游戏》中的“小恶魔”提利昂,自小就被生性冷酷的父亲嫌恶。

《逍遥法外》的邦妮、劳蕾尔、米凯拉也都是典型的受难者。

随便打开英美剧,都能看到不少角色经受着原生家庭的“迫害”。

老剧包括《老友记》《威尔与格蕾丝》《迷失》《权力的游戏》《童话镇》《吸血鬼日记》……

《迷失》宣传照

近年则有《宿敌:贝蒂和琼》《美国犯罪故事》《我们这一天》《少年犯》……

《我们这一天》海报

包括帕特里克在内,这些映射了社会现实问题的角色是能引起强烈共鸣的。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或者他们的一部分,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

因为不少人在小时候,都被家长有意无意地引发过惊恐、懊恼、失望的情绪。

只是,每个人领受的程度、时长都不同。

很多人长大后,感觉云淡风轻。但也有很多人,始终在面对这消退不去的创口。

由此,对自我的认知与肯定,对亲情、爱情的判断,曾产生过疏离、质疑甚至反感。

剧集竭力呈现各式原生家庭,固然是在制造戏剧冲突,丰富人设

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提醒观众,千万不要成为那个施压者甚至施虐者。

要是经历过那些惨事,也许可以跟某些角色一样,尝试站起来,走出去,而不是一味沉沦。

在此,希望每个人都有《摩登家庭》这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原生家庭。

或者至少,有这样的新生家庭。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4 ) 长大了真好,长大了再也不会需要偷偷摸摸掩藏起打碎的杯子。

看到帕特里克因为打碎一只杯子自己选择从楼梯上摔下去时候真是太难受了。我太了解在家里犯了一个小错选择把伤害扩大,不惜把自己弄的头破血流而去掩盖原始那件小错事的恐惧的心情了。

初中毕业的聚会上,好哥们跟我说,“长大了真好,长大了再也不会需要偷偷摸摸掩藏起打碎的杯子”。我也觉得,长大真好。希望他也是真的不再害怕打碎杯子。

对于我自己来说可能很难做到。哪怕我已经, 经济独立了自己单住了,那又怎么样。在碗柜前面打破一只碗的瞬间,有那么几秒钟我又成了当年那个手足无措的小孩。

 5 ) 很多人是没有能力做父母的啊

这两天看了英剧《梅尔罗斯》和萝严肃写的那篇《别人的青春:喜欢你喜欢你!我们的青春:爸妈求你别这样对我… 》。就是觉得做孩子真的很艰难啊。

《梅尔罗斯》这个剧,如果不是本尼炸裂的表演,我觉得我无论如何也看不完,所谓幽默之中全是带血的残酷。其中有一个细节,非常击中我:男主在40岁的时候,父亲已经过世多年,他终于鼓足勇气和母亲讲了一个秘密,父亲小时候性侵他:

小男孩8岁开始被父亲强奸。父亲威胁小男主说,如果你告诉你妈这件事,我就把你们都杀了。

他到了中年,终于说出这个的时候,你以为他妈妈会安抚他;他多年的委屈终于可以被看到了。

结果她(简直是若无其事)地说: me too.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也崩溃了。所以这么多年你不但知道,甚至连要保护儿子的动作都不肯假装做一下?

“她为什么没有…(试着保护我)” 这真是一刀一刀地挖心。

天下很多人是没能力做父母的啊。

紧接着今天又看到萝严肃的这篇。日本原版节目中都在鼓励孩子表达情感;而我们的节目里面,全是孩子的委屈和母亲的焦虑。

看得太疼痛了。

中国的父母整体缺少“理解孩子感受”的能力。但本质上来说,父母和子女关系中千年来“你是属于我的”这个基本假设,决定了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当然不只是家庭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框架之下,没有人是应该、可以、被允许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君是父是夫,也都是从臣从子成长起来的,他们也一直归属于他人。

他的感受从未被尊重过,怎么能祈盼当他成为父母之后,就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呢?

因此不止是家庭关系,在工作和社会领域之中,也是如此。

一方面如果老一辈打心底的假设是“你尊重我=你就应该听我的话”。于是年轻人所渴望和追求的独立就是在“背叛”他们。老一辈说什么都是对的,老一辈的感受当然比你的更重要。你要的平等、讨论、空间在这个基本假设之下,就是“大逆不道”、“欺师灭祖”,就是“不孝” (这几个词真是暴戾啊……我就是要让你觉得羞愧去死;这几乎是老一辈心中的匮乏感、不安全感、丧失感的充分表达)。

另一方面年轻人又被困在这种始终无法被认可、被看见的创伤里面:不断地渴求来自他人、长辈、社会的认可;希望他们能够认可自己的感受、认可自己的努力;总是想要确认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的、是不是“被允许的”。

这其中的痛苦感暴烈,于是

  • 有人就慢慢认同了父辈,成为另一个父辈(如同节目中那个跟孩子滔滔不绝讲道理的母亲);
  • 有人始终在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父母代表着权威、上级、社会期待),总是觉得受伤,愤怒,渴望被听见被看见,投身在“我究竟好不好”、“你觉得我好不好”、“你怎么可以觉得我不好”、“你到底觉得我好不好”求而不得的泥潭之中。

(其实我经常觉得这是所谓“办公室政治”的来源。比如在工作的目标不是做好工作本身,却是需要得到上级的喜欢和认可;即便在没有什么可见利益的情况下凶狠地争夺权力。工作都变成了“你觉得我好不好”。都是一回事儿。)

所以其实早早“叛逆”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更健康。因为他开始识破了这个僵局,不和权威玩儿这个游戏了:我理解你对我有期待,我也理解你对我的失望和愤怒。但是我知道我的感受是重要的,无论你认可与否,我知道自己挺好的。(一般心理独立的孩子在职场上也表现得更职业化。)

希望父母们能够知晓:这其中“被背叛、被挑战”是成为父母的必经之路,这其中的痛苦感一样暴烈,虽无比艰难,但如果父母能够contain这些感受,便不必通过使用(打压或是情感上虐待)孩子来缓解疼痛。

孩子也应该知晓:你的感受是真实和重要的。其实无论你如何做,只要你想要成长和独立,父母都会由于“丧失了控制感和自己的一部分”而感到失望、愤怒、哀伤;不要幻想“如果我做得更好,他们就不会对我失望不会感到难过了”,这超越了父母的人性和能力,更不是孩子能够改变的。

我常觉得所见多是人间悲剧。但其实仔细去看,其中每个人都只是在害怕不被爱、被讨厌罢了。然而爱中必然有恨(或者说能恨才能真正地爱)。这本来就是人和人之间相爱和联结的一部分。

你我都是沧海之中一粟,只能彼此祝福吧。

 6 ) 《梅尔罗斯》E3-E5:我们能做得更好

对我来说,《梅尔罗斯》这部剧很难反复去咀嚼,因为观感实在有些糟心,而真当看下去时,又会不自觉地陷入进去……在写完上一篇文“《梅尔罗斯》E1-E2:折磨你一辈子的,才叫阴影”后,我得下很大决心才能把这篇写出来。

虽未看过原著,可在目睹了《Bad News》的癫狂、窥伺了《Never Mind》的病根、燃起了《Some Hope》的火苗、忍受了《Mother's Milk》的荼毒、经历了《At Last》的起伏后,我觉得该剧最后充满着希望:帕特里克身上依然携带者梅尔罗斯家族的“癌细胞”,但他正竭尽全力不再把这些扩散、遗传给爱人和孩子。

一点希望

1990 年11月,伦敦。

“老相识”布丽奇特为丈夫桑尼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在她精心策划下,这场玛格丽特公主出席的宴会变成了一次贵族名流荟萃的盛会。

对此,帕特里克内心是拒绝的。

每一寸地方都散发着熟悉的气息,每个人的谈吐腔调都令他想起父亲的味道,更别说还有尼古拉斯这位毒舌长辈在身边聒噪了……

可在令人窒息的宴会餐桌上,帕特里克却意外收获了不同体验——布丽奇特的表妹玛丽,这个本该是来“看住”自己的姑娘,居然能和他聊到一块儿去。

“不可能不失望,救赎啥的一触即散……”这种在名流间“非礼勿听”的丧气话,玛丽却饶有兴趣地听了进去……也许这次宴会没那么糟。

小女孩贝琳达的突然出现,触动了帕特里克的某根神经。

贝琳达显然有着和自己童年时类似的困惑和忧虑,但这些症状在她身上还很“轻”,因为她的眼里神采奕奕,期盼着能见公主一面。

尽管随后的结果不太理想,可对于帕特里克来说,收获已足够多了。

茱莉亚带来了宴会上少有的香艳时刻,可真当帕特里克开始与她共赴云雨时,尝到的尽是苦味……

进门前,她就在讽刺布丽奇特趋炎附势,进门后,她又直言不讳和约翰尼有男女关系……今天,或者说帕特里克这一辈子以来的烦心事够多了,他不想再添一笔。

他更看重好朋友约翰尼对他的意义,能让帕特里克直诉衷肠的好友实在屈指可数。

这一天的经历让帕特里克觉得他可以做出改变,斟酌之下,他把真相告诉了约翰尼。

最有趣的还是那只壁虎

第三集中,壁虎又几次三番地出现在了帕特里克的幻觉中……

直到此时,他才说出了壁虎之于他的含义。

“如果我能进入那只壁虎体内,也许我就能熬过去……”壁虎是帕特里克从小到大挥之不去的逃跑计划,更是他不断躲避记忆、逃避现实的象征。

经过这场对话,那只壁虎再也没有出现在帕特里克的视线中。

对帕特里克来说,“好消息”远不止这些。

被丈夫桑尼想抱儿子、实际出轨整得七窍生烟的布丽奇特痛定思痛,终于决心洗心革面,撕掉虚伪造作的面具,带着母亲和女儿离开了这片富丽堂皇又假仁假义的是非之地。

帕特里克或许不清楚究竟发生了啥事,可熟悉这一切的他,不会不明白自己见证了什么。

传统的贵族阶级还在敝帚自珍,但日薄西山的命运已经无可阻挡了……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这是帕特里克想要见到并经历的历史时刻。

和约翰尼告别后,帕特里克意外发现之前派对上的演奏者很眼熟,带着不确定的语气问道:奇力·威利?

他没认错人,对方也记得自己。两个曾在纽约一起鬼混过的瘾君子,现在看上去都过得不错。

“我们没有稀里糊涂地死去,堪称一场奇迹。”奇力微笑着告别了帕特里克,他还有半句话没出口,可帕特里克听明白了:“这样的奇迹,我们应该珍惜。”

约翰尼建议自己“翻篇”的办法,是找个姑娘恋爱结婚,组建家庭,再生两孩子共享天伦……择日不如撞日,在今夜如此美丽的月色下,酒逢知己的玛丽怎么看怎么顺眼。

第三集《Some Hope》是我个人看得最喜欢、最兴奋的一集,它的前半段依然无比压抑,而后却借着帕特里克的心态慢慢释放了开来(像是测血压- -),看完后如同置之死地而后生了一样,里面所包含的自我救赎与改头换面的精神力量,真令人感到了“希望”的可贵。

母亲的馈赠

2003年8月,法国拉科斯特。

还是那幢埋藏痛苦记忆的老房子,不同的是帕特里克已经成家立业,有了罗伯特和托马斯两个儿子,相同的是风烛残年的母亲埃莉诺依然令自己抓狂,家里照样有一群不速之客。

帕特里克身上有父亲大卫的影子,有一颗怀有无名残暴的心——但他在努力封印它,罩住再放走一只小蝎子,要比烫死一只小蚂蚁困难多了。

可母亲的言行却无时不刻提醒着帕特里克,自己到底成长于一个怎样的家庭:她要把大宅子捐给虚头巴脑的“慈善团体”,那个永远一脸微笑的谢默思。

帕特里克愤怒了,但他没被冲昏头脑。

这是梅尔罗斯世代相传的家族毒瘤,帕特里克斩不断自己身上的“憎恨”,可他希望能不再传递给孩子。

当然,帕特里克还能保持清醒的原因是母亲尚未真的这样做——直到她不顾儿子反对,坚决要把剩余财富都留给虚无缥缈的“善意”。

其实埃莉诺的行为不难理解,就像许多被诈骗分子吸血的老年人,心甘情愿地往外掏钱,还不是因为他们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叫得比亲儿子还亲,帕特里克的母子关系一看就很差,难免被人趁虚而入……

更重要的是,帕特里克的存在,正是埃莉诺一直想要逃避的历史证明,这种如同“视被奸污的女子为不洁”一般的扭曲心理,让埃莉诺进一步醉心沉沦于那些廉价虚假的“感情关系”。

这下子,帕特里克真的发毛了,他开始无法阻拦心中那头“野兽”。

非要抱着罗伯特跳进泳池“玩耍”的行为,像极了低配版的大卫。

灌酒之后出口成脏,和茱莉亚继续藕断丝连的偷腥关系,辱骂攻击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还准备在失去房子前先拆点财产回去……

帕特里克终归不是他父亲大卫,做完那些事后,他的怒气和火力就所剩无几了,往好处想,这是他真正“重新开始”的好机会。

至少玛丽是这样想的,帕特里克也是这样由衷希望的。

不过,“由奢入俭难”是个实打实的大问题,一家子人在变“穷鬼”后去投靠南茜姨妈似乎也是理所当然……帕特里克讨厌有钱有势的人(的作态),却依然要低声下气地忍受——这TM和原来有什么区别?!

帕特里克脑袋里那根弦还是断了。

畅所欲言、骂个痛快是简单,可接下去该怎么办?更关键的是,在玛丽眼中,帕特里克仍还在重复大卫的负面循环,看到这一切的罗伯特正在成为下一个“帕特里克”……

如果你不能改变,就只能离开。

第四集《Mother's Milk》像第二集《Never Mind》那样让人看得气闷,它再次用无情的现实告诉大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绝没那么容易,帕特里克在扮演受害者的同时,还在努力让自己不再成为一个施暴者,可惜事与愿违,父亲、母亲乃至于一整代人留给他的阴影如跗骨之蛆,挥不开、甩不掉。

终 于

2005年4月,伦敦。

埃莉诺死了,这是她的葬礼。尽管只过去了两年不到,可在这近20个月时间里却发生了太多事情。

比如埃莉诺在要求儿子“杀了我”未果后不久,又希望给自己实行安乐死,结果中途变卦反悔……

埃莉诺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跟对儿子“鞭尸”效果差不多——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他的神经,挑战他的底线,使帕特里克本就所剩无几的“感情”也彻底荡然无存。

还有在离婚(分居?)后,喝得醉醺醺的帕特里克回到家中拿个人物品,想亲近儿子被玛丽驱赶……

帕特里克想要洗心革面但失败了,活成了另一个蹩脚的大卫;但玛丽不是无所作为的埃莉诺,为了斩断梅尔罗斯家族遗传“毒瘤”对孩子的毒害,她会坚决站出来说“不”。

醉生梦死的帕特里克,最终被送进了“戒断治疗中心”……

帕特里克要戒的不是毒,也不是酒,而是伴随了他一生一世的心理阴影,那个循环往复似乎永远跳不出去的梦靥。

他不得不参加自己一直看不上的互助小组,忍不住出言讥讽,还被狂躁野性的小姐姐勾引……可有那么一刻,他突然顿悟了。

帕特里克最终没有踏上那段继续沉沦的阶梯,而是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互助小组里。大家的掌声,让他相信自己会好起来。

没有玛丽的真心帮助,帕特里克恐怕很难把母亲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

这或许是他在致辞前最开心的时刻——除了玛丽、约翰尼、茱莉亚等人外,整个葬礼上没有几张他希望看到的脸……

帕特里克的致辞稿上只有一个问号,他没法写出想对埃莉诺说的话,因为他在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问题时,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甚至于根本没有答案。

埃莉诺一直都知道大卫性侵帕特里克的事情,她非但没有阻止,还总是欺骗儿子,不断让帕特里克失望,直至绝望……在整桩事情里,她始终以“受害者”自居,除此之外,她再无任何表示。

这是一个远比帕特里克更会“逃避”的人,帕特里克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希望能追回她……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在此同样适用,光是这份虚假,就足以压得帕特里克永世不得翻身。

好不容易撑过了最艰难的部分,帕特里克的“头疼”仍在继续,“老不休”尼古拉斯不停在耳边嗡嗡作响,敬爱母亲的安妮特逮着机会就“传道”,一个被埃莉诺接济过的烂人弗勒尔哪壶不开提哪壶,就连茱莉亚不尊重人的态度也让人膈应得慌……

一切负面情绪都在尼古拉斯倒地后“爆发”了:他终于在犯病时闭上了那张嘴,弗勒尔装聋作哑一脸无辜,安妮特用“冥想”施救,茱莉亚阴阳怪气的语调里还带着一丝幸灾乐祸……不,这一切都不是帕特里克想要的。

只有努力救人的约翰尼和身边被吓坏的罗伯特才像个正常人,帕特里克忽然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了。

离开之前,玛丽和两个孩子邀请帕特里克回家聚餐被婉拒,但那扇封闭的门已再次悄然打开

尼古拉斯没挺过去……帕特里克忽然意识到,这是父母社交圈里最后一个离世的人——现实再次告诉他:一个时代结束了。

帕特里克拨通了电话,那一头不是新认识的女服务员海伦,也不是缠绵多次的茱莉亚,而是真诚相待的妻子玛丽。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童年时的帕特里克,究竟有没有义正言辞地拒绝、驳斥大卫,这看起来实在像个幻想……

勇敢说“不”,粉碎一切丑恶和虚伪——就算这不是真的,这一刻成真也不晚,只要勇于踏出那一步,就永远不晚。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的一生阴影从法国拉科斯特豪宅里的那个房间内开始,在英国伦敦一间小公寓的大门外结束——希望如此。

曾经那扇门后是黑暗和罪恶,而这扇门后是光明和希望

第五集《At Last》最终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收尾,这多少和《梅尔罗斯》致郁的风格不符,可我还是很喜欢这样的结局,在痛苦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之间,该剧把整个身子献给了前者,却做出了冲向后者的姿势,不再畏惧。

演技专场

正文在上面写完了,接下去这段纯粹是为了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出色演技附赠的“加料”。

第一集《Bad News》中我们已见识了“颤抖”和“狂躁”,可惊喜远不止于此。

想说很重要的话,却总被不长眼的服务生打断,帕特里克突然暴走转身怒斥。

此前他就已经处于将崩不崩的状态了,一直隐而不发,本尼的转场爆发力实在惊人,宛如平地一声雷,这也衬托出随后他道歉时的谦恭。

被母亲气到险些失控的情况下,帕特里克用基本理智的情绪说出了相当感性的憎恨话语。

尽管大家知道这里“理性”和“感性”并不冲突,可这种歇斯底里的感觉本尼真是演绎到位

还有帕特里克在雨中抽闷烟的场景,已经不止一次被人说像雨果·维文饰演的大卫了。

除了感谢化妆,更要赞叹本尼的表演,他明显是做了许多功课,去揣度理解大卫在该剧中的形象,进而做到了比“形似”更为难得的“神似”,让帕特里克这个“逃不出父亲阴影”的角色变得更为立体生动。

偷偷跑出来买酒的一场戏里,帕特里克大半时间都像个嬉皮笑脸的混子,却在打电话的一刻泪如泉涌。

这一幕纯粹就是虐了,简单粗暴有力量,“被困在泥潭里的人拼命想要抓住一根没有用的稻草”,大抵如此。

而在葬礼上致辞到一半忍不住跑出来,向玛丽尽情倾诉的场景,有些像前面好几场戏的“集大成者”。

这里本尼的表现不是一张动图塞得下的,仅仅两个镜头内,本尼依次经历了癫狂、愤怒、恐惧、哀伤、绝望、平复等多个状态,堪称行云流水

除了那么多“放”的精彩,本尼也有不少“收”的漂亮——在家人表现出希望他回来的意愿后,帕特里克深呼吸了一口气,站得从未这么笔直。

这算是一个演员能做到“收放自如”基本功的“基本表现”吧。

笔者看过的戏不多,嘴也比较笨,谈不上专业,只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但我真是觉得《梅尔罗斯》可以成为本尼迪克特的表演代表作之一,他所演绎的帕特里克为该剧增添了太多色彩,再怎么夸也不为过。

【某头条的抄袭又死灰复燃了,所以只能继续在图片里打水印了,见谅……欢迎关注我的公号“有爱评论区”。】

 短评

能让一个孩子对父亲厌恶痛恨到这种呕吐的地步,乃至成年都无法抽离深渊,只会有一个原因。ep1最冷的地方,是对面的女人看似关心的眼神其实只是客套的社交,没有人真正想要听Patrick内心的梦魇。极度致郁的故事却套着喜剧的壳。现在几乎都是卷福一个人的独角戏,好奇后面。

6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10分钟前
  • 蹦迪村六公子
  • 力荐

神剧,第一集太赞了

13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第一集看完感触颇深,有的人是真得不适合成为父母,但偏偏养育孩子这种至繁琐的任务不需要通过任何资格考试,当玛丽安以怜悯表情对男主说“你父母把你毁成什么样了”的时候,忍不住泪湿眼眶。如果可以,我很想把那两个人的骨灰盒砸到粉碎,但那又能如何,伤害是一生一世的,唯有生命终结才能获得救赎。

14分钟前
  • Tina
  • 力荐

首集卷福酒店虚脱一段瞬间把小李子在华尔街里的表演甩到九霄云外,展示出演员细节丰富、爆发力强的优势,对这个角色的感情铺垫满分了,可惜故事本身挖掘潜力不会太大,天花板过早暴露有时候是致命的

16分钟前
  • Poros
  • 还行

看他的表演,我也像吸了一场毒。

18分钟前
  • 阑珊
  • 力荐

演技确实强大,仿佛是真正吸过毒一样。

2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第一集看得俺几近虚脱……

2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我觉得本尼就算一动不动都是在勾引我,

29分钟前
  • Gretchen
  • 力荐

太牛逼了!导演牛逼!这本书第二本《bad news》以心路历程为主 导演却可以如此简练地具现化!剪辑牛逼!剧中凌厉的快剪多精彩不用多说了吧!美工牛逼!剧里的场景服饰复古又迷人!最牛逼是本尼!把男主瘾君子的癫狂以及一路上情绪扭曲反复完美呈现!只有我自己不牛逼 一集就急着打五星了!

30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这不是我的双臂。这不是我的父亲。这不是我。如果有一人陪我就好了,即便只有一晚,我就能改过自新。但今夜无人陪伴,只有无尽痛苦与我撕扯,记忆在空旷虚无中回荡。“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我打算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呢?(格局不大,但品味太好,没人能在本尼主场赢过他的语速。)

34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横跨五个世代,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故事。童年阴影、药物与酒精的诱惑、情欲的堕落还有面对死亡与疾病,是决心清醒还是沉沦过去,是面对自己的心魔还是在桎梏里不再迈出,Patrick的故事和当中调得明亮的色彩反差得让人难过。作为越来越少的角色驱动型剧集,路人的我也想大胆给BC奶一个艾美视帝。

35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

38分钟前
  • 灰姥姥
  • 力荐

愿你们内心的小patrick都能爆发,实现自我救赎。

43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第一集看到20分钟不敢继续下去,男主对父亲的感情带给我的共鸣感简直头皮发麻

44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一场英式戏剧表演的课堂,本尼一个人过戏瘾的舞台。。。

48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别人怎么帮你,如果你自己不站起来做个决断,就永远也走不出去。

53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一个剧如果大家都在评论演员演技炸裂,那么其实意味着这个剧有点失败。就像看到一本小说转折之处,你不会一边起鸡皮疙瘩或泪流满面一边还能想起夸作者铺垫得好。

57分钟前
  • Ying
  • 还行

就这个人 就这个演技 就这个穿什么都好看的人 这双眼睛 这个声线 我就吹爆

60分钟前
  • 发财才是硬道理
  • 力荐

卷福的颜值真的是神奇,时丑时帅,但是一双眼睛时时让人沦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

1小时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