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2018

HD

主演:何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2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3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4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5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6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3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4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5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6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7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8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19最后的棒棒201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可能豆瓣差评都是被操控的把

太好看了,一定得捧起来啊!火起来!好让何导继续拍啊,良心导演啊!真实!触动人心!不捧起来没人看!何导就要回去做项目经理啦!哭!拍的很好,很现实不做作!没有设计没有演都是真实的,比专业演员都厉害的!很励志现实!

为什么总有差评说的莫名其妙的?跟内容有关系吗?瞎分析啥?豆瓣差评都是被操控的把?专业差评师?有钱赚?好多好的电影,纪录片都是被豆瓣搞臭的,多少钱一条啊?

 2 ) 1个只有重庆才有,却又即将消失的职业

作为1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无法相信这部电影在重庆的电影院只有那么1、2家的排片。

买票之前就做好了难受和会哭的准备,毕竟每1次从他们身边路过,我是不敢去多看他们两眼的。不是嫌弃不是瞧不起,是不忍。

是知道他们生活很艰难,也许1天到晚接不到1桩生意,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居住的是什么样的烂尾楼。

就像影片里说的那样,现在还在这个行业里的棒棒基本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年轻1些的人不愿意来做,觉得累又赚不到钱。

好不容易攒的钱,被骗,被偷。或是生病医治,或是家里的孩子读书上学。1个老棒棒说他想把家里供2个大学生出来。

他还觉得,这个社会大学生还是很厉害。

我有时候会笑,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在重庆,从小听到大的1句“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去当棒棒。”

可对于他来说,大学生是唯一脱离农村的出路。

目前,除了朝天门,重庆最大的批发市场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大街小巷几乎是见不着了。

也感谢何苦导演,去记录这样1个社会最底层人群的生存状况。

 3 ) 寒冬之后,定有立春

伴随现代社会发展,以往占有社会市场一份子的棒棒军,如今已消逝,而这最后一代棒棒军的未来会怎样走下去呢,虽然新秀导演何苦展现的仅仅是几个棒棒军,但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究竟应该怎样处置像棒棒军这种职业的劳动人民?我们也从影片看到这几位棒棒军的生活,充满苦涩、艰辛与无奈。生活不公平,往往加注在平凡人的身上,在看多了抖音,知乎人人年均百万的薪资后,才发现,这几位棒棒军才是现实,是不顾塌房也要闯入取走枕头底下的一两千,是违背良心将真钱换假钱获得报酬的眼泪,是犯高压后宁死在大街也不愿进医院,最后的最后,万幸他们都有一个好的结局。虽然在逆境中活着,哪怕苟且偷生,也要拼命的走下去,寒冬之后,必是立春。

 4 )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真实

我一直记得独木舟在「深海里的星星」中说的一句话:世界上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感同身受,针不扎在自己身上 你永远不知道有多痛。「最后的棒棒」从当年纪录片在爱奇艺播放▶️ 我就一集不落的看了一遍,后来推荐给了很多人。

18年纪录片二次剪辑上院线,我强烈推荐给了朋友,自己当时却忙的没时间去看。

因为导演何苦的感同身受,所以他的纪录片更加真实 深刻。这是一种切身生活的展示,它剖析社会最底层的艰难求生。

一群人 用肩膀扛起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却也即将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有无力的沉沦,也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单论剪辑和故事性,电影🎬不如之前的纪录片🎥,最后的美好生活,让人有些难以相信的晴朗。这部片子的灵魂,是这群山城棒棒军们在时代跌宕起伏中的苦苦挣扎。而很多时候,生活总要看到些晴朗 才有希望的不是嘛。

 5 ) 感谢何苦

《最后的棒棒》,这是导演何苦从部队正团级转业后,亲身到重庆当“棒棒”的亲身经历所拍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纪录片)。

什么是棒棒?

“棒棒”是被这个时代淘汰的职业,但是他们却永远留在历史和人的心中,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提供便利,也注定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压而过。

四川、重庆以外的人可能不清楚,在我小时候,1990-2000年左右,我的老家四川巴中比较多的是“背篼”,他们从事着和重庆“棒棒”一样的下苦力的工作。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他们是在城市中从事搬货、运货等“下劳力”的底层劳动力。他们搬运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没有固定的“活路”来源,没有固定的收入。我们老家的“背篼”和“棒棒”一样,都是这种职业,不过所用的工具不一样,四川是用背篼背东西,重庆是用棒棒挑东西,俗话说“重庆人挑得,四川人背得”,就是这么来的。

---背篼

--棒棒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山城棒棒军》可能就有所了解。

他们与工地上的“工人”“农民工”还不一样,“棒棒”很多是大龄劳动力,超过60岁居多,这样的劳动力,工地上也不会要。这些老年农村劳动力,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得不当棒棒的理由。

《最后的棒棒》在网上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3集的纪录片版本,上映于2016年。另一个是90分钟的电影剪辑版,上映于2018年。同样是那个导演何苦,同样是那一群人“老黄”、“老甘”、“老金”“河南”、“老杭”、“大石”。

网上评分两极分化,13集版本在豆瓣高达9.6分,90分钟电影版本在豆瓣只有6.8分。我是真的搞不懂为什么,喷电影版的网民大多喷的是导演摆拍、对口型、结尾主旋律等等原因。

我认为,电影是在大众院线上映的,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何苦作为导演,作为团级转业军人,亲身去当棒棒,结尾不能升华?不这么拍能上映?就电影本身技巧而言,肯定有瑕疵,例如配音口型对不上等等,但是他的真实足以让我们忽略掉所有瑕疵

就拿何苦自己唱的那首主题曲《棒棒》来说,也被很多所谓的影评人诟病,我觉得正是因为他的非科班出身,正是因为他的唱歌带口音,才与这首歌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十分贴合,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剧中的几个人物,很多细节和事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老黄:导演何苦的师傅,也是本片的主角之一。

1、第一个月,何苦原来说好了,作为徒弟只干活不要钱,在2014年,俩人1个月挣了1034元,老黄非要给何苦分钱,非常质朴的劳动人民,但是他又不会认字算数,只能把零钱摆成两堆,你一张我一张的分钱。

2、路过一个残疾人乞丐,老黄掏出了几块钱递给乞丐,乞丐不要,老黄还是给了乞丐钱。

3、老黄挑东西,雇主跟丢了,等了五六个小时,又下雨,脸都冻僵,他却没有丢掉东西或者自己占为己有,最后通过警察找到雇主,都已经到了凌晨,雇主非要给100元。老黄说,本来是20元,因为等了很久又淋了雨所以必须加10元。

4、有一家人的厕所堵了,老黄跪在地上用手,没有带任何保护措施,把下水道的堵塞物掏了出来,收入20元,最后用香皂洗了三遍手。雇主说,香皂不要了,你拿走扔了吧。

5、老黄贪小便宜,被忽悠去做免费三天按摩理疗,三天完了,老板忽悠他继续做一个月,老黄坦诚自己是个棒棒没钱,老板得知没有油水,立马变脸,要产品费524多元。不得已老黄哭丧着脸从兜里掏出层层用塑料袋包裹的现金,一层层解开塑料袋、纸巾、数出钱来,都快哭了。最后结果是老板良心发现,忍不下心骗他,最后免了三天的按摩理疗费用,还承诺以后免费都给老黄做理疗(我猜大概率是因为摄像跟着,他们不敢骗人)

6、结尾老黄得了高血压,有脑血栓症状,不得不放弃当棒棒,回老家,而他当棒棒的理由也是为了帮女儿还20万的房屋分期付款。他几次晕倒,都重复说一句话,死了都不去医院,花太多钱。

河南:赌棍河南,大胃王,一顿饭吃一锅,是几个棒棒中最年轻的,在2014年45岁,他嗜赌成性,不愿意脚踏实地挣钱,幻想打牌一夜暴富,也是一个可悲可怜可气的人物。

1、河南找何苦借钱翻本,何苦借了他几百块,他还觉得不够,还想让何苦找其他人借钱再转给他。

2、河南在一家饭店帮工,讲好一天工钱55元,包一顿饭。后来因为吃太多,被老板嫌弃,改为一天40元,就这样,河南还干了3年。后面因为河南想吃两个鸡蛋,被饭店老板辞退。

3、最后河南成了吃播,号称一桶哥,一顿饭吃一脸盆饭,并成功吃垮一家网红公司。。。到现在为止,网上还能找到河南的视频,大概是现在的小直播公司为了圈钱,围着他拍视频吧。

老金、老甘:

1、没有电饭煲,用热得快插在锅里煮猪肉,真的是人才。

2、老金靠捡瓶子、捡垃圾为生,卖废品的时候学老杭骗称,用大雪碧瓶子装满了水,还是洗碗水,结果被发现了,不得不把一大瓶水喝光,真是好气又好笑,其它人都没被发现,是因为装的少,老金傻不愣登的整一大瓶,真的是搞笑。

3、老金最后得了老家十几万拆迁赔偿,最后因为疾病去世,也是剧中几个棒棒中最早去世的。

4、老甘老金一般两周吃一顿肉,主要是靠去捡饭店客人吃剩的残羹剩菜,他自我安慰道:我都是选了的,捡的干净的吃。

大石:

从“棒棒圈”里面走出来的“成功人士”,靠着一根棒棒,在重庆买了两套房,他深知下劳力挣不到钱,必须开动脑筋,于是他租了几套房当起了二房东,天天贴小广告,并且成功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出来,家里终于出了大学生,老年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可以算是安度晚年了。

老杭:

1、在棒棒居住的地方叫“自力巷”,是从1996年就应该被拆除的,拆迁办提前贴出了通知,但老黄他们没有提前准备,东西没有搬出来,租的房子被拆,东西全部被埋在废墟中,老黄衣服都没有穿一件,在外面睡大街睡了好几天,身无分文。最后在一天晚上,是老杭偷偷摸进去帮老黄把钱和衣服拿出来,自己手指也被割伤留血不止。

2、老杭之前下劳力做活路收了100元假钞,还倒找给别人80元,他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最后他不得不找一次机会,把假钞骗给下一个雇主,那个雇主发现了却没有点破。摄像在胖记录下了全过程,老杭的脸上也显出了内疚和后悔,表情极为复杂。

3、老杭最后回老家,自己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再好的房子只能住几十年,只有棺材才是永远的陪伴”。

我的感受

1、剧中大多数棒棒在遇到生病受伤时候,基本是不会去医院的,一般都在路边江湖郎中那里放放血、拔拔罐、整点狗皮膏药,因病致贫情况极为突出,没有保险、没有社保、一生大病就丧失劳动力,而且吃的差,干着重体力劳动更容易生病。

2、当画面从“自力巷”的残砖烂瓦转到重庆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时候,我感慨万千,一方面是社会的对比如此强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感恩劳动人民的付出,才有了如此现代化的都市。

3、这部剧和黑泽明的《七武士》一样,也侧面反映着人类的本性:爱、邪恶、龌龊、劣根性结合在一起,可爱、可恨、可怜、感动、感慨、感叹。这些在老杭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会为了义气冲到自力巷的废墟里帮老黄把包裹偷出来,弄得手指受伤流血。也会因为贪小便宜被人骗的只剩5块钱。他不幸收到假钞,想用出去,却诬赖善良的雇主。卖塑料废品的时候也会会偷偷加水骗称,人性实在是很复杂的。

4、“马太效应”同样在剧中体现,《圣经》马太福音 25章29节:“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棒棒大石通过奋斗,开动脑筋,贴小广告搞二房东,终于走出了棒棒圈子,在重庆买了2套房,交了社保,退休每个月领养老金。而棒棒老杭本来就没钱,还因为贪小便宜被骗子把仅有的钱都骗走。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社会法则就是这样。

5、真实社会有的情况是这样,越累的工作越不挣钱,所以有这句话“挣钱不辛苦、辛苦不挣钱”,棒棒们整天汗流浃背,挣的钱还不够吃饭,更别提有时间思考有时间进步,他们大多始终在这个圈子里循环,几十年如此,无法摆脱。

6、感谢何苦导演,身为部队团级转业,本来可以过上很轻松的生活,却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亲身当棒棒,融入到纪录片中,与其他有些纪录片作为旁观者角度记录有很大的区别,最后他的13集记录片仅仅卖了2万6千块钱。

写于

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

 6 ) 我为什么厌恶电影版《最后的棒棒》

写了这么久影评没想到影评也要更新。主要是评论区有人说采访过主创,确定电影里那段并没有打广告。我觉得既然是事实就有必要澄清一下,也以免其他人对电影里的桥段误会吧。所以我也更改了一下评分。

我没想到一个自己看完电影的评价引起这么大轰动。谩骂和“你行你上”这种论调在评论区蔓延,甚至有人私信骂我事后还把我加黑名单。我是冲着剧集的名气去看的,但是观众没有事先看剧集版的义务。电影也不应该是剧集版观众的所谓情怀的纪念处。我有权利在我观看完它的第一时间表达我的观点和质疑。也很开心能有人愿意和我心平气和的讨论。影评的言语确实有过激的地方。了解了一些以后“消费”这个观点确实偏颇了。但是大部分依旧是我现在的看法。怎么骂我我也不可能改变。觉得我装逼也好,傻逼也罢。我是无所谓的。这就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不要跟我扯导演多努力,感觉控诉我的人下一秒好像就要为导演的精神哭泣了。拍片子谁不努力?就他一个人努力了?作为观众有权利只看结果。我实在是没听说过电影评分还有给鼓励分的。

……………………………………………………………………

这一阵国产纪录片终于获得了大家的重视。《22》口碑爆棚, 《死灵魂》也获得了很多的注目。坦白说,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片子,最大的优点是真实和克制。但长达八个多小时的《死灵魂》走向了一个极端:毫无结构可言的流水账。 《22》相对好一些, 但也比较糙了。可我宁愿花八个多小时看一部只有史料价值,毫无艺术价值的片子。也不愿意看一部充满主观色彩,刻意煽情的片子。 我没看过剧集版,所以就只针对电影版而论:烂,没边际的烂。 基本问题就这么几个 1.摆拍明显 纪录片的灵魂是真实,没有或者极少有拍摄者的介入,更不要说引导了,简直是匪夷所思。说它是电视剧它又有点纪实, 说它是纪录片它又不配(明显有演的成分)。 不伦不类。

2.煽情刻意 我欣赏克制的导演,他们的主观目的没有那么强烈。 《22》和《死灵魂》都是克制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要知道一个是慰安妇题材,一个是文革题材(后者还是个受法国资助拍摄的片子)。想要鼓动点什么简直太容易了。可是导演并没有。这段时间的很多文艺片佳作,比如《嘉年华》,比如《暴雪将至》,比如《暴裂无声》。都是我很欣赏的克制风格。这样的作品反而震撼人心。纪录片更应该如此。大段的使用音乐,大段的闪回,大段的煽情剪辑。坦白说,我很恶心,纪录片是绝不应该出现这种东西的。 3.旁白做作 4.结构混乱 可以说是根本没结构。这是在真实记录棒棒们的生活吗?后半部分严重脱节,跑偏的吓人。强行安排圆满结局升华到社会主义好,生硬,突兀, 又令人作呕。 《22》里面的慰安妇,没有政付扶持, 生活贫困。片子还是上映了。《药神》里又是讥讽警察又是讥讽医药代表,依旧上映了。 《邪不压正》里多个大尺度场面,也是上映了。我不懂有什么必要以一种自杀式的做法去鼓吹意识形态,你温和一点,我都能接受。

5.出现硬广

不想再说了,这个看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纪录片接广告,请问导演是何居心? 写在最后: 我觉得一部电影,技法上的东西要合格,这是最最基本的。这种东西也完全涉及不到所谓的广电审查。 你的结构完全混乱,你连真实都做不到,, 你疯狂的煽情。不好意思,这是归咎不到广电总局身上的。这只能说明导演是一个不合格的导演。 外国环境自由,有没有不知所云的大烂片呢?太多了,数不胜数。自由不等于拍好片。伊朗审查比中国严苛, 《一次别离》拿到了奥斯卡。严苛不等于拍烂片。别总甩锅广电,不及格电影就是不及格电影。不要屎吃到嘴里还觉得香,不要总给感情分,素材分, 鼓励分。不好的纪录片是对拍摄主体的不尊重。棒棒就要消失了,却还有人想着去消费他们,我们应该愤怒而非赞美。

 短评

老一批,但不是最后

9分钟前
  • 逆风飞扬
  • 还行

可能排不上最难看的纪录片,因为它几乎在实践一切能搞砸一部纪录片的方法。作为「胡乱闯入电影院的视频」,肯定是这几年最糟糕的观影体验之一了。那些鼓吹叫好的大号们,你们等着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很差

没看过9.7分的剧版,可能重新剪辑确实带来一些瑕疵,不过可看性依然挺强的。每个时代都有被遗弃的一群人,支持有心的导演。导演何苦这个名字也很应景,何苦呢?应该是一种责任感吧。

1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算不上一部好的纪录片电影,但愿意打个高分。至于那些打一星的,这一部至少比爱情公寓还有筑梦电影圈高出不少吧

20分钟前
  • Melody~
  • 推荐

难看死了,各个棒棒间跳来跳去,到最后我都差点没分清老黄老杭。音乐莫名其妙乱配乱剪,把导演觉得孤独的悲情的一股脑倒进来。就当是转业干部导演又要当棒棒又要当包工头还要顾拍摄,乱不过来吧。结尾更是捶捶后背揉揉肩的春晚合家欢大合唱,直至厉害了我的国。爱奇艺给2.6万不错了,如果上映没捞到几块票房,何苦还是听赏识他那位老板的,回工地吧,“拍纪录片干啥”。

24分钟前
  • seamouse
  • 较差

前半段挺好,“哀民生之多艰”;后半段秒变“厉害了我的国”。对不起,这画风的突变,我有点儿难以接受。

28分钟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还行

真实到残酷的底层众生。既感概,又叹息。曾经在重庆呆过几年也曾在车站叫棒棒扛过行李的我,更是别有唏嘘。为了拍一部纪录片竟然真的当了一年棒棒,这样的导演值得钦佩。虽然略生涩,记录比拍摄技巧更重要吧。如果没有后半段的某种拔高,应该更好。2018.08.08 成都峨影1958电影院

29分钟前
  • 南风吹木
  • 还行

非常真实了~不谈技巧,胜在朴实~重庆特殊的地形地势特征和城市建设的速度在那个年代孕育了一个这么特殊的职业。

33分钟前
  • 钱钱⁹猫头嘤嘤
  • 力荐

一言難盡。題材滿分,節奏不對(主要是剪輯太有問題了!),結尾為什麼要插入紅專正的尬調子,anyway 還是適合 docu-series 的形式……

37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居然剧情连贯又热闹 好像看了一集雾都夜话哈哈哈 被大重庆人民的乐观爱国精神感染 丁点儿都没遭煽情到可啷个办喏

40分钟前
  • t0psh1t
  • 还行

素材拍的其实还不错,导演技法有待提高,尤其是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影片主题毫无关系的吹捧,实在无法理解……

44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很多对话明显是后期配音,一些应该就是摆拍,有念台词感,很“土”,很“正能量”。。感觉也并不是只出于“求生欲”,不光政府,几乎所有人都很正能量,生硬但也很难说完全不真挚。。怎么讲,我微信里从搬家师傅到中介小哥的朋友圈确实都很正能量。。拼死干活的老棒棒终于等到女儿还上房贷的一天,然后女婿立刻贷款买了辆好车,但女婿也不是好吃懒做,只是这个时代吧。。劳动人民和唧唧歪歪的知识中产是平行宇宙吧。。

46分钟前
  • 橙子换马甲
  • 还行

它当然不完美。甚至我都不敢说“这部纪录片好看”。这部片其实就导演一人在折腾,演员表都木得查!但是一个棒棒收到百元假钞之后,某次想偷偷换给一个女顾客。被年轻的女子发现了,一顿数落,最后撕了假钞,说算了算了,看你年纪大了,算我换给你了。老棒棒站在那里,也不辩解或骂两句给自己挣回面子。他就是站在那里,手里捏着找回的零钞和那把被撕成碎片的红色假钞,眼里都是泪。镜头这时候一直停在他脸上。这是我全片里最难受的十几秒,心里大喊:别拍了!别拍了!!……

48分钟前
  • 夏之轻寒
  • 推荐

灾难。很害怕毫无天份和水准但却很实诚的人。最差的纪录片手法,大量滥情的慢镜配乐煽情;大量的摆拍为了达到导演怜悯的目的;毫无用处的重庆航拍城市过场夜景;做作的导演画外音和时代回忆。拍摄不是为了感动自己,而是把他们展示给我们看就够了。导演脑子完全没条理,不懂剧版怎么有9.7分的。

51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很差

今天下午请了三个小时的假,深圳下着暴雨,刮着台风,打个摩的去看的,浑身湿透了,6点看完回来公司,加班到现在。你说我对这部电影是怎样的热爱

56分钟前
  • Mr.zheng
  • 力荐

尽管镜头剪的有些碎,素材也有拼贴之嫌,“城市”与“乡村”的画风割裂,还有部分是明显的摆拍;尽管后半段(大概是为了过审吧)强化了正能量,增强了光明尾巴的亮度,但还是被这么一群默默的底层劳动者有所打动,生之不易,活之艰辛,却依然顽强地生着活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这与导演的拍摄技巧无关。。。

59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没看过纪录片剧集版,但被剧集版9.7分的高分骗进了电影院,这就是一场灾难,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看上去应该是导演混剪了不少剧集版的素材,强行摆拍加后期配音对口型,配乐煽情卖苦的功能更是被用到了极致,没多少人物就被导演拍的那么混乱,最后直接把《最后的棒棒》混剪成了《厉害了,我的X》。作为一部纪录片,结果没见现实,只看到一幅谄媚的姿态,导演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果抱着这种态度做纪录片,那何苦要非要拍呢。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第一次令我看到半途忍不住退场的片子,没看过高分剧集版,不知道从剧集版到电影版中间经历了什么断崖式下跌,毫无节制的煽情配乐、做作旁白和慢镜头特写(尤其是对导演本人工作场景颇为自恋的慢放)恍惚让我以为在看某档不入流的地方台苦情民生节目,本该更利于表现真实感的粗糙杂乱的镜头下竟然混入拙劣表演痕迹外露的疑似摆拍场景,这是对棒棒这一边缘职业最刻奇、最廉价的展现甚至是消费,充满主观先入为主的自怨自艾自我感动,却丝毫不能令我产生共情,尽失纪录片的操守。去看看《大同》是怎么拍老百姓的人间疾苦的吧。

1小时前
  • Alain
  • 很差

不否认当年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也尊重这个职业群体,不过建议还是去看13集的剧集版。

1小时前
  • 请叫我腹黑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同期声和现场声都太少了,可能是录音设备的问题吧,很多画外音甚至现场对白都是配音的。很多这样的画外音实际上是为了配合叙事,而这样的刻意叙事有点太多。反而是像换钱的段落挺好的,没有配音,也真是很多。

1小时前
  • yrh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