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的录像带

HD中字

主演:亚诺·弗里斯奇,安吉拉·温科勒,乌尔里希·穆埃,Ingrid Stassner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7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8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9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班尼的录像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疯狂的米罗双推磨生死游戏待到山花烂漫时钢情如何毁掉圣诞节:婚礼有种维京帝国解码数学战雷神信长协奏曲单伦单车游中国第二季一天2011阿班与裘迪:小农捍卫战 Ben & Jody妄想改造人改藏伟大的盖茨比我爱太空人青春奇侠前男友retry陛下在左,老板在右(电影版)永远瓦尔蒙入侵犬犬风尘大富之家谍网 第二季探查医秘同等标准预言精装追女仔之3狼之一族国语乱世妖姬玫瑰战争哈利·波特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诺查丹玛斯灭亡录〜基因的新世纪赛马娘 第二季如果我们唱起歌猛鬼夜惊魂街道上的希望失踪女孩丝路:奇妙声音之旅白日守门人犯罪升级2022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女王2011工具箱杀手2004

 长篇影评

 1 ) 《班尼的录影带》一个冷酷异境


《班尼的录影带》是奥地利导演麦克-哈内克所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是《冰川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有人将之归类为恐怖片。

 

班尼是个中学男孩,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成年的姐姐。班尼的父母经营一家猪只屠宰场,家境优渥。班尼的姐姐有很好的经济头脑,和朋友同住,但偶尔会回家。班尼个头不大、长相清秀,是学校合唱团的成员,有一帮要好的同学。班尼最大的兴趣是看录影带和拍摄影片,他有一部摄像机,几乎二十四小时开着,除了偶尔对着窗外的景象外,这部摄像机的镜头总是对着班尼,记录着他的一举一动。班尼最喜欢看的录影带类型是恐怖片,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反复观看片中的恐怖镜头。

 

一个周末早晨,班尼的父母留给了他一张纸条,说要出远门,隔天才会回来。于是班尼自己吃过早餐后,就出门去录影带店租录影带。当他从录影带店出来时,他看见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女孩站在店外盯着橱窗内所播放的录影带。班尼见过这女孩几次,每次她都是这样伫立在窗前看免费的影片。于是班尼上前跟这女孩打招呼,并邀请她到家里聊天、吃披萨。

 

在等待刚从微波炉拿出的披萨凉下来的时候,女孩告诉班尼自己住在一个多小时车程外的地方,常常搭捷运然后转公车来这家录影带店。女孩还告诉班尼自己喜欢看的是动画片。吃完披萨后,班尼从自己房间的抽屉中拿出了个特别的东西向女孩炫耀。那是父母所经营的屠宰场上用来杀猪的工具,装上些小钢珠后,就能像散弹枪般地发射。班尼将杀猪工具装满钢珠后递给女孩,炮口对着自己然后问女孩敢不敢射击。女孩在被班尼嘲笑是胆小鬼后,倒转了炮口,对班尼反唇相讥。班尼犹豫了一下然后射击。

 

女孩倒地且大声嚎叫。班尼上前想扶起女孩,但女孩却挣扎着躲避,还不停地喊叫。班尼似乎有些慌张了,他有些不知所措,他突然奔回书桌,将杀猪工具装满钢珠,再次对着女孩射击,然后再次奔回书桌,再次填充,再次射击。终于,女孩安静下来了,身体也不再动作了。此时,班尼的录像机一如往常地运转着,记录下这一切,而连着录像机的闭路电视,也时时播放着班尼刚刚做的事情。

 

看着女孩那躺在血泊中的身躯,班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他若无其事地回到餐厅,给自己倒了杯牛奶,之后还坐在书桌前写了会东西。尽管如此,他的眼光还是不时地会瞄向女孩。终于他起身面对问题。他脱掉了衣裤,光着身子,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拭着女孩流出的血液。血迹还没擦干净,家中的电话就响了。原来是同学打来邀请班尼,一起去玩,并在同学家过夜。讲电话时,班尼发现自己身上沾染了血迹,他有些恍惚地将那血迹在身上涂抹开来。

 

班尼和同学一起去到舞厅,然后晚上在同学家过夜。就寝时,班尼陷入沉思,他叫唤了同学的名字,想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说出来,不过他终究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隔天班尼提早离开同学家,因为他的父母今天会回来。班尼在街头晃荡了一阵子,他突然决定去找姐姐,可惜姐姐不在家。然后他经过了一家理发店,在店外犹豫一会后,他推门进去,让理发师帮他把头发都剃掉。

 

班尼到家时,父母都已经回来了。一家人安静地吃过晚饭后,父亲来到班尼的房间,对他剃光头的举动批评了一番。对此,班尼始终低头不语。然后他将关于女孩的那段录影放给父母看。

 

看过录影带和女孩被塞在衣柜中的尸体后,父母相对无言。他们打发班尼去睡觉,然后两人坐在餐桌前讨论该怎么处理。母亲认为班尼尚未成年,刑责应该会很轻。父亲则没这么乐观,毕竟班尼是连开了3枪,已经不是意外可以解释的过去的。而且正因为班尼未成年,这个责任自然会落到作为父亲的头上。此外,一旦事情被揭发后,班尼未来的人生也完了。所以父亲的意思是要掩盖这件事。他要母亲暂时将班尼带出国一个星期,因为父亲准备将女孩的尸体切割成小块,从厕所冲走,这需要至少一星期的时间,而他们不希望班尼知道这些。

 

班尼和母亲对外声称是要去参加祖母的葬礼,然后双双来到了埃及。母亲的心情虽然沉重,但为了让班尼振作起精神,她还是怂恿着一起去海边游泳,两人都假装只是单纯的来观光。班尼一如既往地带着摄像机,有一搭没一搭地拍着沙滩上玩乐的人们。还趁着母亲下海游泳的时候,将镜头对着自己,拍摄了一小段画面。在这些画面中,班尼提到了父亲,说起了来到埃及已经四天了,后天就必须回家了,不知道父亲进展怎么样?不过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时间吧。班尼还自问自答地提到不知道报纸上是否有相应的失踪报道,总之在埃及的报纸上是没有看到。

 

班尼和母亲回国了,一家三口以和乐的气氛来掩盖心里秘密。班尼还将姐姐前段时间里开派对的录像播给父母看,一家人对姐姐在聚会上提到的赚钱方法颇为认同。之后只见闭路电视上的画面转变成班尼房间的景象,镜头始终对着房门口,黑暗的房间中虽然见不到有人活动,但却清楚地听见门外的说话声。原来说话的是班尼的父母,内容是他俩讨论如何处理女孩尸体的对话,是班尼把事情告诉父母那晚录下的。闭路电视的播放停止后,镜头外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只见同在镜头外的班尼睁着无辜的双眼不发一言。然后又见闭路电视的画面转到班尼家的楼梯口,镜头是从高处向下拍摄的,里面的景象是班尼的父亲被警察带走。终于,录像画面打出了最后的2个字,鲜红的2个字:"Benny's Vedio”<全剧终>

 

班尼为什么要怎么做?不知道。在片中,班尼既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显露出任何自责的情绪,也未出现任何得意洋洋的态度,他只是单纯地想拍个和自己有关的录影带。记得在美国老牌影集《阴阳魔界Twilight Zone》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灾难摄影师一直在寻找最写实、最震撼人心的灾难瞬间,但拍出的照片却始终不好不坏的。有一天他终于找到这完美的瞬间,作品也为他得到了当年的普利兹摄影奖。画面中是一个怀孕的妇人,跌落在火车站台,对着迎面即将撞上的火车头,妇人无比惊恐地对着镜头伸出手。这妇人是摄影师的妻子,她腹中怀的是他的亲身骨肉。

 

相比于《冰川三部曲》的其他两部,《班尼的录影带》的拍摄较为连贯,镜头始终以班尼为主,共同的是,仍旧是以死亡作为故事的主体,传递的信息仍然是惊悚的冷酷异境与人性的不可理解。纵观《第七大陆》、《班尼的录影带》和《或然率七十一》,《班尼的录像带》的格局较小、拍摄手法也比较单纯。类似的主题在麦克-哈内克之后的作品《大快人心》中有更进一步的发挥。至于《或然率七十一》中,导演用七十一个镜头分段来讲述生命的必然与偶然,几个不相关的人,各有各的痛苦和快乐,但最终主宰命运的,不是为生活付出多少努力,又为幸福承受多少痛苦,而是单纯的或然率。类似的手法在近期的电影《撞车》和《通天塔》中也可以见到。

 

相对于麦克-哈内克比较近期的作品,《冰川三部曲》受到的关注较少。然而,如果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在这三部作品中,基本已经奠定了麦克-哈内克的拍摄风格和手法。不连贯的片段、录影带的运用、无法理解的行为、含蓄但残酷的事实、以及未加说明的结局,再再出现在麦克-哈内克后来那些备受认同的作品中,包括《钢琴教师》、《隐藏摄影机》和《白色缎带》。有评论甚至说麦克-哈内克的《白色缎带》是部几近完美的作品,唯一的缺憾是导演竞一反常态,在这部片子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了。由此可知,对作品、对导演、对自己、对人生的无限想象与质问,在麦克-哈内克的作品中的价值。

 

 

 2 ) 《班尼的录像带》

家庭三人过着富足而空虚的生活,父亲严厉的掌控着生活的一切,而班尼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关心。班尼喜爱将一切都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甚至在家里都有个摄像头随时记录着窗外楼下的一切。他最喜欢一段自拍杀猪过程的录像带,用特制武器射击猪脑门的镜头他更是爱慢速重放。一个父母外出的周末,他带回一陌生小女孩,在玩他偷来的杀猪武器时非无意的杀害了女孩,而这一切都被开着的摄像机记录。痛苦的他在学校与朋友发生纠葛,将自己像囚犯一样剃光头发,最后还是将那个录像带播放给父母看,父亲问其原因,他只是说:“我不知道”。父母决定隐瞒事实,母亲带着班尼去了埃及旅游,父亲一个人在家处理尸体和后续。在埃及旅游中,看似回归儿子角色的他其实并没有释怀,在回到家后,他向警局“出卖”了自己的父母,警察问他为什么来报案时,他说:“我不知道”。

和现实没有联系的人,只是通过媒体了解现实;喜欢捕捉影像只是觉得自己能控制现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幻觉。同样是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导演的拍摄的初衷源于看过报道类似杀人事件,少年凶手动机只是“我不知道”,而整个影片的拍摄导演也是按照“我不知道”的拍摄动机进行。

记忆深刻还有杀害小女孩一幕的拍摄,整个镜头只是对准班尼自己摄像机屏幕,你能看到的只是银幕内的那个荧幕,人物出入荧幕,声音却一直持续,你能从影像中获得的是真实吗?而影片的好几段录像带影像都出现了两次,这也是刻意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第二遍总是比第一遍更有真实?影片更多是探讨拍摄影像的真实问题,包括媒体的社会性,当然这不是造成惨剧的唯一原因。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3 ) 錄像化的靈魂,物化的人

哈內克本片探討的是人的無意識。根據心理學無意識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班尼長期生活在錄像帶的影像裏,他的心已經影像化了。所以他對殺人的麻木已到了非語言能形容的境地:殺了人以後安靜坐在一邊寫作業!這孩子已經不是人了。還有,和他殺女孩事無意識一樣,後來把父母告進警察局也是無意識。就是要這麽做,沒有理由。他不知道父母為他掩蓋罪行付出的心血和意義。和他平白無故理了一個光頭一樣,他覺得有告警察的需要他就去警察局了。物化的人,失去靈魂的人和動物已經毫無二致了。

 4 ) 一点分析。

Benny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常常租赁大量有关于暴力的电影录像带,也喜欢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暴力景象,并反复播放暴力的桥段。影片从Benny拍摄的一段杀死猪的影片开始,并反复播放了猪被枪杀死的那一刻。影片的惊悚的高潮开始于Benny音像店门口遇到的一个女孩。Benny将女孩带回家,给她播放了杀死猪的影片,并在给女孩展示了那把杀死猪的枪时,杀死了女孩。然而,Benny从处理尸体,到向父母坦白,到埃及旅游,再到向警局承认罪行,Benny,一个少年,从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Benny在杀人后的心理和精神的稳定,便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Benny的人物塑造比较立体。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班尼,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尼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正在与无聊感和对生活的不满作斗争的年轻人。从Benny的房间中电视,录像机,和大量录像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Benny是一个对视频技术和拍摄痴迷的人,也能看出父母常常满足Benny的物质需求。Benny每日都把自己沉浸在房间里,通过观看新的暴力电影和自己的片段消遣。Benny并没有在学校和社区与他人有很强的联系,and父母为他提供的更多是经济支持。因此他对视频的痴迷和对拍摄一切的渴望可以被看作是他逃避世俗现实和寻找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方式。Benny不断地观看他那段最喜欢的杀死猪的影片,从中获得快感,以至于他对暴力和死亡产生了麻木,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心理疾病的症状。Benny在杀死女孩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慌张,还悠闲地吃东西,打电话,听摇滚乐,用摄影机拍摄女孩的尸体,并把血液抹在自己的身上。对于Benny来说,死亡似乎是一种值得被影像记录的美学。他倾向于把人和事件看成是电影中的情节,并倾向于把他人物化和非人化,这表明他可能患有缺乏依恋和缺乏移情能力的问题。

同时,影片的cinematography对塑造Benny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起到了较大帮助。整部影片的视觉可以被分成两个差异较大的部分:一个是在阴冷的奥地利,另一个是在温暖的埃及。奥地利的部分以冷色调和高对比对为主。在Benny的家中,影片只使用了单点光源,从单个方向投射硬光在环境和人物的脸上。房间的环境因此显得十分昏暗,让人感到窒息。此外,Benny和他父母的脸会被单点光源营造出有强烈对比的光影。在Benny和父母坐在家里餐厅一起吃饭,和对话时,影片把单点光源移动了至了头顶。人物的眼睛都被处于阴影之中,而仅有额头和鼻子反射着顶部的光源。这种如Francis Coppola的《教父》的打光方式,能很有效地突出人物的神秘和压力感。此外,影片极力避免了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远景,而是尽量地利用了中长焦镜头所带来的压缩感。在中长焦镜头的成像下,环境和人物主题都会在视觉上压缩得更为紧致,and物体之间的距离也更为接近。这样的压缩感能很有效地创造出狭小的空间,并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而这样的高度压抑的环境整反映了Benny生长的环境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导致Benny孤僻和冷漠的关键因素。然而,当Benny和他母亲来到埃及旅游时,整个画面转向暖色调,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影片仍然主要使用了中长焦镜头拍摄Benny在埃及的生活场景,埃及其广阔的沙漠和城市,仍能表现出与奥地利全然相反的气质。

总结,Benny's Video的人物塑造是丰满的。Benny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很容易从他在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各种行为的细节中看出来。同时,摄影所营造的Benny生活的压抑的环境和气氛,更能暗示Benny形成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部分原因。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帮助,Benny的形象将会薄弱不少。

 5 ) 班尼的錄影帶(Benny's Video)

       《Benny’s Video》是Michael Haneke冰川三部曲的第二部, 電影貫注了偏鋒導演立在冰山雪嶺冷傲天下的視覺, 看出儼如記錄普羅生態錄像的如是我聞, 不批判, 只做現場拍攝, 觀眾自會領悟客觀, 忠實還原、不帶私人感情的記實文學。

        一個寒冷的下午, 屠宰槍震懾電視營幕, 獸的悲鳴了結豬的一生, 抖震的碩大肉體在男人強行拉扯下剩下了一灘腥紅深坑, 白雪斑斑, 上天不能下凡責罵創造兒女好吃葷腥的天生血性, 凝結的雪漫天散下, 是上帝形象化的淚, 不帶主導情感, 悲傷, 卻用不洩天機, 不露痕跡的處理手法表現家蓄的嘶鳴, 創造主是聽到的, 人類罪行滔天, 口腹之慾教雙手沾上鮮血。導演的影像忠實收錄了有點不好意思入鏡的父親、用繩拉著下手及屠殺豬的男人, 槍聲鳴響後大雪給無色營光幕灑上了片片白點。 Michael Haneke是上帝, 他悲慟人類, 特別是在辦公室身居要職的中產人士父親和屠夫無異, 他沒有扣動扳機, 但至少他是旁觀者, 廣義來說他加入了這次殺戮行動, 並沒有制止兒子拍攝, 兒子不斷的倒帶, 重覆翻看食物中彈身亡的時刻, 是兒子承接了參與其事的罪行, 不斷反正思索命是低賤, 剎那消逝, 以及潛移默化的殺人實驗心態。

        女孩子中了一槍, 慘號震懾了初次相識的男生, 不像看了多次錄影帶的麻木,孩子不是觀看錄像的觀眾, 而是親歷其境, 近在咫尺的慘叫, 他有點失了方寸, 畢竟女孩抽搐是在面前發生, 最令我驚訝的是Benny赤身露體, 指頭上蘸少女血液, 塗抹在小腹的曖昧, 殺戮的腥味不是錄影帶的遙遠, 是尚有溫度的濃厚處女香氣, 少年用極端的方式初嘗交歡的快樂, 不過相對殺人的殘留不外如是, 我看到了一個社會普遍, 但森寒的現象: 新聞報導內容是確認了的事實, 在選定頻道播放世界各地的動亂及戰爭災禍, 一家大小每天吸收血腥鎮壓的新聞頻繁, 隱約還聽到了炮擊槍聲, 當這些資訊逐漸植根人的骨肉, 人便會視殺人是平常不過的逸事 ─ ― 它每天在地球角落土壤發芽, 豐盛開花結果, 邪惡的果實麻痺人類的良知, 分不清犯罪的結果是審判, 不止是行刑的屠殺豬隻的男人, 中康之家: 掛上了Andy Warhol的Pop Art(普普藝術)作品, 揉合古典畫作, 新舊合壁, 可見父母不是擁抱舊思想的老一輩, 然而, 兒子殺了人, 開明的父母應該報警, 不是包庇縱容, 他們相信未成年的少年犯不會判罪太重, 但有案底的履歷會前途盡毀, 愛子變成把放了兩天的屍體切成碎片的善後工夫, 一家人共同背負殺人及包庇罪名; 兒子呢? 他毫無負疚, 睡得香甜, 繼續看殺人錄影帶, 活在記錄片不在其內的抽離空間。

        電影採用了首部曲《The Seventh Continent》的手部溝通, 手部交易的拍攝手法, 前作純是商業(超級市場)的缺乏客人與收銀員的報了價錢, 不會其他的互動, 衍繹了本作的錄影帶租賃店的疏離: 攝影機專注捉緊了租帶者的付款, 店員寫下出租片子名字的日常所見, 本應是可以分享電影的喜悅、悲傷, 不會傾訴, 電影文化淪為一盤不會把其發揚光大的生意經, 層次更深; 父母變形了的愛及保護, 當然不能媲美錄影帶記錄不會欺騙影像的冷靜恆常。

 6 ) Liebster Jesu, wir sind hier, BWV 731

杀死女孩的片段,我没等得及看完全片就开始回放,放了很多遍。而后,在我以为我已经习惯了画面外想象中女孩被(用来杀猪的)筛枪一下下打入身体、承受无助和恐惧以及粗重筛针打入身体的巨大钝感冲击和撕裂感疼痛下的惨叫时,Benny又像最初给女孩看猪的屠杀录像时一样,给父母看了自己杀死女孩的录像。不动声色,张力凝聚。而最后,他又给警察放了一遍自己在黑暗卧室中录下的半掩的房门,门外透来白色灯光和父母微弱可辨的关于肢解女孩尸体的交谈声 —— 这算哈内克一个聪明的trick,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种身份替换? 暴力牺牲品:猪 → 女孩 → 父母 暴力观看者:女孩 → 父母 →警察 强烈对比转换角色视角,观众的听觉折磨伴随猪/女孩嘶喊的终止得到解脱,也基本暗示了父母最后的下场不会比女孩好到哪里去。 哈内克是一个如此聪明完美的精神操控者 —— 他借由不谙世事的14岁Benny之手,将屠杀录像倒退、慢镜头分解回放、筛枪再次打入头颅、声音拉长变异、画面短暂凝固,紧接着杀猪录像生硬粗鲁的突然结束,电视机呈现视觉听觉的双重白噪,观众还没有喘过气来,刹那的道德疑惑和画面缺失,录像里结尾部分开始下雪,一如哈内克在《第七大陆》里,电视开着却无信号,画面呈现一片雪花和白噪,比Benny录像里的雪花更叫人不寒而栗;女孩死亡录像的结束,却紧接着电视上花哨的娱乐节目,荒诞却真实,观众又经历一次由临终惨叫瞬间切换为欢笑和音乐的冲击。我要给哈内克鼓掌,genius. 别说什么人性冷漠,更别扯什么信任与沟通丧失,我倒是赞同有人提及的后工业社会冷暴力,可惜他没有深讲。政治我从不谈论,抨击媒体对人们无意识渗透致使人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等等,也不是新鲜话题,哪怕片中政治社会新闻频频,哪怕片尾直到最后都还在放社会暴力袭击致多人死伤事件的新闻 —— 然而其实真正的暴力,是面对一切残酷屠杀事件仍然训练有素、语调冰冷、已然过滤所有情感色彩的新闻播报声。 可在这里,我只看一双儿童式好奇且单纯的眼睛,纯粹的视角,情感的脱离,缺席的父母,冰冷的科技,疑惑心态下的自主探索,本能驱使下的行为条件反射。最重要的是,请抛开社会框架下的一切是非观与道德界定。他只是一个漫不经心坐在沙发椅里和同学聊电话的男孩子,语调平仄,波澜不惊,此刻房间里还躺着女孩流血的新鲜尸体。他不紧不慢,赤身裸体,摄下身上的血迹,摄下尸体,将其翻身,镜头拉近,镜头推远,既像婴儿初见新鲜事物的新奇,又像纪录片用科学研究的过分理性/冷峻态度捕捉物化细节。母亲在厕所,浴袍半敞隐约见到乳房,Benny透过镜子拍她,哈内克透过镜子拍他俩。You see? Benny毫无是非判断,毫无侵犯他人排泄的廉耻,毫不知情怎样叫做不合时宜。Benny近乎冰冷无情地用镜头跟进他的一切拍摄对象,他的视角就是冰冷科技的视角,穿透摄像机镜头折射成像,没有任何情感反馈。他无法与世界上的一切产生情感连接,父母,朋友,甚至他自己——卷裹于充斥着嘈杂电视噪音与重型摇滚同时播放的听觉冲击空间里,他仍然安静平和地坐在桌前写字。他倒牛奶,洒到了桌上。镜头拉近,与抹除血迹时一模一样的特写。哈内克在提醒你们:记得吗,他这样擦去了血迹,纹路里还残留着血泡,就像桌面残留的牛奶泡沫:擦除血迹于他而言和擦除桌上的牛奶一样稀松平常。 Ohh Benny. 他还尚未形成对生命与肉体的意识,还是一具干净柔软可塑的雕像雏形。你不能责怪一座雕像粗糙胚体的扭曲、畸形或人格残缺,因为还无人将其注浆成形。 埃及的温暖色调,无疑和他们在维也纳都市中充斥电子科技与金属家具的家形成强烈对比。可偏偏这时,再一次的科技介入:母子面无表情面对着旅馆冰冷电视机里荒诞娱乐的声画媒介,母亲心绪游离,积蓄爆发,大哭起来,一个极其神经质的比照;而此前电视机里巴赫的管风琴曲BWV731响起,我甚至分不清这是哈内克施舍我们的宗教仁慈,还是又一次冷峻的冲击对比,Benny走进深深夜色中漆黑的露台,望向远处港湾。母亲身为艺术商人,墙上的画风格杂乱,典型的中产阶级审美与居家装饰态度。叫我意外却也意料之中的是,看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 Magritte 1936年的《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这幅画其实原本用来表达,艺术不应再是映射现实的镜子。在《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热泪伤痕/惊鸟》《秘窗》里,都用到了这幅画。用来反映的主题大致涵盖了“我是谁”、“我对外界呈现的样子是谁”、“我的内在自我认知是谁”这三个不一样的“我”,在这三部电影里,既可以指网络中的不同自我、暗网中的多重IP,也可以指分裂人格、内心的自我矛盾、真实内在与外界表象的永恒冲突矛盾。 而哈内克在片里无数次穿透玻璃、透过镜面、借由Benny的录像画面来拍摄的冷峻手法,“我”却甚至都是缺失的。

如同哈内克在《71碎片》、《第七大陆》还有《趣味游戏》中惯用的某些特定形象一样,那些一手造成“无意识悲剧”后果的角色总有一股摄人的致命吸引力。人格晦涩,动机缺乏,感官敏锐,茫然,无辜,美丽,迷人,边缘而游离,欲望与好奇驱使的深沉狂热,过分天真导致冷静外表下的极端暴烈,社会道德框架的受害者,纯粹和极致审美的虔诚信徒。欧容《登堂入室》里的16岁少年克劳德,隆美尔与法斯宾德《狼的触痛》里温润无措最终失控的弗里茨,《香水》里脆弱纯真的格雷诺耶,《饲养乌鸦》里的美丽可爱却始终面无表情的小女孩安娜,《色情酒店》里苍白美好得近乎一具冷感而细微的大理石躯体的托马斯,《伍德肖克》里时刻躲进森林的特蕾莎。

这些一辈子让我欲罢不能的角色,我身份认同的慌张。 * I just can't tell how much I love this movie.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5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11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1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16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18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1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26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27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32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37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43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4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5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55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不咆哮的野兽。

58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