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儿1953

DVD

主演:弗朗科·英特朗吉,阿尔贝托·索尔迪,佛朗哥·法布里齐,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里卡尔多·费里尼,莉奥诺拉·罗芙,让·布罗沙尔,Claude Farell,Carlo Romano,Enrico Viarisio,保拉·布鲁布尼,莉妲·巴洛瓦,Arlette Sauvage,Vira Silenti,Maja Niles,Achille Majeroni,Silvio Bagolini,恩佐·安德罗尼科,里卡多·库乔拉,莉莉亚·兰迪,Gigetta Morano,黎诺·图弗洛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浪荡儿1953 剧照 NO.1浪荡儿1953 剧照 NO.2浪荡儿1953 剧照 NO.3浪荡儿1953 剧照 NO.4浪荡儿1953 剧照 NO.5浪荡儿1953 剧照 NO.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3浪荡儿1953 剧照 NO.14浪荡儿1953 剧照 NO.15浪荡儿1953 剧照 NO.1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7浪荡儿1953 剧照 NO.18浪荡儿1953 剧照 NO.19浪荡儿195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浪荡儿195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的主人公是年近30岁的5位年轻人,他们终日游手好闲,热衷于恶作剧并沉溺于梦幻般不切实际的计划里。其中最年长的浮士德让最年少的摩拉德的妹妹桑德拉怀了孕,基于责任心及周围人的力劝而结了婚。浮士德在一家古董店工作,但因为恶习不改企图勾引店主的老婆而被解雇。一天,桑德拉得知浮士德带着一名舞娘到一家廉价的旅馆过夜,于是第二天她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狼狈的浮士德第一次感到桑德拉的重要性。于是和她的兄弟四人拼命寻找桑德拉的下落,终于找到桑德拉的浮士德一边遭到父亲的痛斥;一边恳求桑德拉的原谅。见到二人重修旧好的摩拉德在次日清晨不辞而别,踏上了自己的旅程。我们遇见的奇迹江山为重第四火枪手女人花恋恋巴黎鬼魅浮生超智能足球2老亨利世界大战:袭击最后一战樱桃正红致不会表达爱的人驱魔人III疯狂大赛车鹿楓堂四色日和黑暗入侵不良男女人民公仆第二季不嫁则已推倒柏林墙完美音调2两季古城童话鬼精灵热力营救绝地英雄NEW GAME!水蛭野性英伦占据2020公子娇变性双面杀手末日巡逻队第三季金陵三绝之猾丐伟大的宽恕熊猫淘淘机智医生生活江塘集中营史前一万年国语林家铺子爱情账单伤城一块大红布全给你糖果人2:腥风血雨

 长篇影评

 1 ) 费里尼的青葱岁月——《浪荡儿》

《浪荡儿》是费里尼执导的第三部影片,它和费里尼以前的影片《杂技之光》、《白酋长》都包含有自传因素。
  
一个小镇上,Moraldo(费里尼原型) 与其他同乡青年的过着一种得过且过的颓废生活,他们无所事事,思想贫乏,逃避工作,整天游乐泡妞。终于在一个清晨,Moraldo 决定告别这种生活,离乡远行——此时,小镇的人们还在沉睡······

混乱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暧昧的情感道德,《浪荡儿》已经具备了费里尼电影的典型风格。但本片却有费里尼电影罕见的纯净画面——如五个青年人一起去看海的那一段:在一个长镜头里,阴郁低沉的天空下,湿漉宽阔的海滩上,他们如同中了魔咒一般,不发一言,怔怔地注视着大海,仿佛暂时忘却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伤感、失意、悔恨、空虚······

与他后来的作品里赤裸裸的、不留情面的批判相比,本片中的费里尼是温和的,在表现这些人物的空虚感带有一种同情与宽容的心态。可能也是想到,这些人物也有当年自己的影子吧。

欢迎加入费德里克 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小组,参与更多相关讨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35/

 2 ) 只谈三点

一、爱情、谎言
  电影在人物刻画上某种程度上和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形成了某种一致。他们是城市流浪汉,不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他们活的潇潇洒洒,见一个爱一个,对姑娘花言巧语,穷追猛打百般纠缠是惯用手段,一旦得手,又以很快向着另一个目标进发。爱情对于他们更像快餐,简单,粗暴,追求的是速率。
  浮士德因为桑德拉怀孕不得不走进了爱情的坟墓,他的悲伤来自受到了婚姻的制约,因此婚礼上强颜欢笑,内心充满了彷徨和无助感。朋友却安慰他:“结婚是件迅速且无关痛痒的事。”这也为下面他即便背上了婚姻枷锁,也依然肆无忌惮的寻花问柳做铺垫。
  浮士德又是谎言的化身,他可以在电影院撇下桑德拉转而追求有妇之夫,在桑德拉一次次悲痛欲绝的哭泣声中用谎言又一次次将濒临破碎的婚姻挽回,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莫拉德的信任,甚至莫拉德还为他被神像店开除打抱不平,甘愿和他偷窃。
   剧作家同样渴望爱情,他在寂寞的夜晚敲开邻家女孩的窗,却在纵情狂欢的时刻搂着另一个女孩并且大言不惭的继续编制自己的谎言。
  
二、理想的对立面不是现实
   电影一开始,浮士德怂恿莫拉德跟他一起逃跑,他用去大城市闯荡一番诱惑他的同伴,这也许就是这引发了莫拉德出走的原因。浮士德也许有抱负,但显然他不是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好吃懒做是他以及同伴的共有的特征,理想永远如同乌托邦那样遥不可及,也真实反映了意大利社会年青一代当时的精神状态。
   剧作家结识姑娘需要别人介绍,甚至标榜自己是一位杰出的作家。直到结识了有名演员,他以为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于是他倾吐心扉,甚至不惜一切展示自己的才华,他要离开,他要成名,可天性的懦弱和自卑让他依然在这个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挣扎过活。
  影片中多次出现,几个年轻人街上提瓶子,搭讪,在海边看人钓鱼,他们荒废时光,没有方向,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我们还有什么事可做,除了回家,无事可做,跟往常一样。“

三、男人和女人
   影片表面上展现的依然是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结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独断专行的父亲,随意玩弄女性的年轻男子,家庭中女性的刻画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更多的展现给我们是老一代男性身上一种责任感,年轻一代身上更多的是向往自由和对新世界的探索欲。
  影片中的女性的典型代表便是桑德拉,她对爱情忠贞,即便丈夫多次背叛也依然不离不弃,甚至不计较丈夫的无能。神像店老板娘是典型的被伦理道德束缚的女人,她喝醉酒挑逗了浮士德,但她不敢冲破枷锁,她依然糊涂的活着,活在牢笼里。影片多次刻画了阿尔贝托哭泣的母亲,这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软弱的代表。而影片中出现两位独立女性也是值得关注的,第一位是影院中的女人,她借点烟勾引了浮士德,但她又以”下一次见面“将浮士德玩弄于鼓掌。阿尔贝托的妹妹为了爱情出走,这是影片中唯一真正意义走出去的女性。

 3 ) 何为远行?渴望战栗。

“”我们一直说着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真的一声不吭的离开了。”

或许看完电影,我们和主人公一样,也是有种迷茫之感的:半自传体的作品,本该娓娓道来,却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琐碎而又散漫。看似带着那股“过来人”特有的嘲讽,却遮掩不住对萧条故乡的温柔眷恋。说不清是乡愁还是反乡愁。

也许费里尼并未考虑这些,只是直观真切的拍出了那种浪荡儿的迷茫。

好多情感态度的冲突。仔细推敲发觉颇有代入感。

首先是对朋友。不知是手法上的刻意离间还是自然流露的情感矛盾,主人公对于那群朋友时而喜爱,时而批判。甚至一开始,我们都难以分辨出哪一个是主人公。

他是一个独行的同流者。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如此。对于自幼的友情以及这种友情的依赖性,作者都没有故意隐去,反而渲染的很深刻。他与他们同流:战后的心灵疮痍和精神的荒芜使这群年轻人视感情如生命。可是他们的感情又荒诞无稽:莫名其妙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友谊,不知如何表达和珍惜的亲情,拼命想要拥有却不懂得呵护维持的爱情……他混迹在这些浮士德式的年轻人当中,迷茫着寻找着,稀里糊涂挥霍着青春和热情,倒也自得其乐。

但他同时又是独行者。干坏事时会心有愧疚;大伙泡妞时皱着眉头观望;独自徘徊在清晨的街头,与年幼的铁路工结交……他是个忧郁安静的观察者,庸碌的现实,虚无的梦想,时隐时现的恶念,声色犬马的生活。我们很难定性他是轻浮还是坚定,因为他是个多面体,这些造就了他眼中的热忱和疏离。

每个人的结局最终都不同,想要闯荡赚大钱的人留下照顾母亲,怀揣梦想的小艺术家被未知的恐惧吓退,情场野马浪子回头安心养家……他们好像都已被磨平棱角,只有始终如孩童般天真好奇的他有勇气独自离开。

侯孝贤在《风柜来的人》中致敬过本片中这样的场面:澎湃深邃又骇人的大海,积郁的滾动着的云团,咸咸的海风吹过空寂的海岸线,吹散将远行之人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眷恋。

踏上火车,他也许不会再回这片土地。

游子离去,或许不是为了追梦,也不为无悔青春,只是觉得所谓故乡,已经呆够了,该走了。

何为故乡?对于费里尼,也许就是那些沉浸在感官情怀中浑浑噩噩虚度的光阴,荡漾在浪荡儿心中的无稽理想和梦境,还有错过在那个蹉跎小镇中的人和感情。

 4 ) 五月观影——费里尼《浪荡儿》

  《浪荡儿》是费里尼导演的第三部作品,却已经显示出其卓越的导演才华。

                 前两部分别是《杂技之光》和《白酋长》,我还没看。但是《浪荡儿》与后来顶顶有名的《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甜蜜的生活》等相比,是最有故事情节的。那个年代,电影叙事在极尽其能事之后开始疲软,越来越多的导演逐渐抛弃了传统叙事,开始探索叙事的可能性,倾向于非情节叙事。费里尼是跟随了时代的潮流,还是时代循着他的足迹亦步亦趋,这很难说,但与他后来的电影从外界转而进入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相比,早期费里尼的电影仍然具有故事性,只是弱了故事应该具有的戏剧冲突,代之以相互之间有联系的零散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他的《大路》和《卡比利亚之夜》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视角对准了社会的边缘人物,《大路》里是流浪艺人和小丑,《卡比利亚之夜》里是一位妓女,同样,在《浪荡儿》里人物仍然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一群浪荡儿。这与意大利当时正当兴盛的新现实主义关注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浪荡儿》里,费里尼化身了一个说书人,正儿八经地观众讲一个故事。如果哪位观众曾经接触过费里尼平时的言谈,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因为,在访谈里费里尼狡黠而显得玩世不恭的神色很容易让人觉得曾经他就是一个浪荡儿。到底是不是?我们无从得知,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青年的费里尼多少有点浪荡儿的形色,倘若果真不是,那他曾经也一定幻想过浪荡儿的生活。所以,我们对电影的感受那么深刻,因为他,费里尼,在拍摄电影时,本身是真诚的。

              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五个青年,在米尼(费里尼故乡)整天游来荡去,无所事事。其中最年长的浮士德让最年少的摩拉德的妹妹桑德拉怀了孕,基于责任心及周围人的力劝而结了婚。后来依靠岳父关系浮士德在一家古董店找了份工作,但因为恶习不改企图勾引店主的老婆而被解雇。一天,桑德拉得知浮士德带着一名舞娘到一家廉价的旅馆过夜,于是第二天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狼狈的浮士德第一次感到桑德拉的重要性。于是和她的兄弟四人拼命寻找桑德拉的下落,遍寻无果,后来在父亲家里找到桑德拉,浮士德一边遭到父亲的痛斥,一边恳求桑德拉的原谅,最后二人重修旧好,摩拉德在次日清晨不辞而别,踏上了自己的旅程。

           电影通过了一个画外音串联起整个故事,我们可以把他看成一个说书人,也就是费里尼自己。这种处理的好处是可以很好的将故事安排到一个完整的结构中,虽然这部电影与费里尼其它的电影比起来算是很有故事性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画外音,电影在叙事上会显出不连贯的毛病。人物既然有五个人,必有轻重之分,有所侧重。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以浮士德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然后旁支开其余四人的生活。浮士德让桑德拉怀了孕,就被迫要结婚,结了婚就有找工作养家,但是浮士德天生好色,勾引店主老婆,于是被开除,同时导致夫妻矛盾,妻子出走唤起他内心反思,以重修旧好结局。其实是个很简单又有逻辑的故事,电影的丰富主要在群像的完整 在人物刻画上浮士德并不是唯一的主角。

        其余四个浪荡儿中有一个渴望成为剧作家,每天写戏剧,从他身上发展出一段其与同性恋演员尴尬的故事;另一位浪荡儿是个莽汉,略带滑稽却充满爱心,妹妹跟情人跑了,母亲陷入伤心境地;还有一位是桑德拉的哥哥康德拉,见证了浮士德的出轨,却因为兄弟情义帮其隐瞒,最后不辞而别;最后一位形象不太突出,因为在狂欢节上扮了个中国人所以有点印象。当然还有桑德拉,她的父亲母亲,浮士德的夫妻和妹妹,老板和其妻子,每个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的质感,甚至那个浮士德在电影院里迷上的中年妇女对于故事都是有用的,最后在寻找桑德拉的时候,中年妇女勾引浮士德,却被浮士德拒绝,导演用这个细节告诉我们浮士德已经不再是那个生性放荡的浪荡儿了,经过桑拉德的出走他已经醒悟过来。所以电影里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个地方,那个年代所独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看费里尼的所有影片时会感受到他电影世界里独有而充满魅力的气息。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康德拉在最后乘火车离开的时候,费里尼用了一个超现实的镜头,来表示康拉德对他朋友,情人和故乡的告别。这组镜头你看了才能知道它有多棒,在这里我是表述不出,你会感慨,费里尼是多少有才。

 5 ) 【2022213浪荡儿】

8.4分 费里尼和戈达尔拍摄的电影有些许相似性,他们对于爱情的描写总是通过不断塑造角色的罪恶度,再通过另一个人的无私无谓的包容来展现。 只是戈达尔的展现,倾向于杀人放火,私奔远方,风风火火轰轰烈烈,结局往往也是如火焰般,把爱的痕迹烧的渣都不剩。 费里尼更着眼于现实,通过轻松喜悦的喜剧的壳,展现出角色骨子里的悲凉。他手中,角色的坏不至于触犯法规,更多是人性中的道德感缺失。 《浪荡儿》就把一个男性的谎言、重欲、欺骗、不负责刻画的入木三分。男主花心多情,女主是镇子上最美的人鱼小姐,可他仍然不满足。尽管在亲友的胁迫下娶了她,但遇到新鲜猎物,仍然不会错过,无论是马路上看到的,还是年纪大点的老板的爱人,别人的妻子,他通通不放过。对他来说,任何的社会约束对他都没有作用,更别说想拿孩子绑架他了。 而女主纯情的让人心疼,她下嫁给他,他是上门女婿,家人还帮他找工作。但他却是她的国王,他说什么信什么,一哄就好,只要他说爱她,她什么都愿意,什么都不介意,她是什么都不知道吗?其实她是知道的,但是放不开,死循环。而他却从未珍惜过。 只是最后一次女主带孩子消失,男主原本约定和另一个妹子去旅行,突然就害怕了,那一刻他才意识到她的重要性,到处寻找她的身影,直到最后他们再次复合。 人性会因为某件事改变吗?不会的。这也是最后女主弟弟悟道了一切,决定离开镇子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个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虽然人生道路是漫长荒芜且虚空的,可如果我们能抓住点什么,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的信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太多源于他者的欲望,造成灵魂的虚空,那晚年回顾起这趟人生之旅时大概会回味无穷吧。

 6 ) 有人还能原谅你,真好

费里尼导演的第三部电影。费里尼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影片尤其的早期影片,节奏都是很平淡的,剧情也很简单,没有改变的就是关于现实的描述。费里尼和同时代的安东尼奥尼可以说是两个反差较大的艺术家,两个人很相似也很不同。费里尼喜欢做梦,总说梦是唯一的真实,《浪荡儿》就是一个典型的梦。在梦中,能有人原谅你,在梦中你可以为所欲为,真好。影片的故事很像梦,但是更像现实,确切的说是除了结尾部分,前边的故事很像现实,就是现实。

 短评

不急不躁,小镇生活。人人都认识,一切都按部就班,结婚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好朋友的妹妹,从此要结束浪荡生活,开始养家养娃,但是躁动的心真是一刻都不停。Fausto前面意气风发花言巧语到处撩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帅,觉得油,反而最后灰头土脸火急火燎的时候才觉得有魅力。Moraldo是神秘沉默寡言的那个,他不用说啥,往那一站,微微一笑,自然就有想跟他走的。冬天夜里三点跟站台员看星星,这位确实不一样,最后他独自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沉闷一成不变的小镇。不知道去哪里,路上再想吧。话说Sandra的家庭情况明显比Fausto家里好很多啊,这妹子真是一往情深,最后有些男的打一顿还是挺管用的,姑娘你千万不要留情。

6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青春在狂欢中落幕,生活在告别后上路。镜头瞄准几个已不年轻的青年,拍出了最好的青春片。从街道挽臂高歌,到海边各怀迷茫,到一人独自离去,所有的伤怀和感动都在这个完美的结尾里。最后一镜莫拉德眼中是和他一起度过深夜的小圭多的身影,去往罗马的费里尼有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里米尼。|莫拉德在火车上说再见时,是费里尼本人配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K411J7JG|一度想到《风柜来的人》

10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可能是最可爱的费里尼了吧,喜欢他早期的轻盈幽默,人物的肢体表达还带着点默片的感觉,五位一体的自传也有点神奇,更神奇的是结尾,是我心中最美的结尾之一了。这一部已经有费里尼后来作品的所有主题了:boredom -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more;画面可以总结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全是人;傻白甜女主;封闭空间体系里的游荡,带点虚实结合,海作为出口;自由的镜头运动,片段化的线性叙事;以及还是要有爱啊…PS. 喜欢那个在车站工作的孩子(怎么感觉也是费里尼自己,真是自传狂魔…

14分钟前
  • 推荐

费里尼影展重看@影城;2020-8-2三刷@世纪影城,仍被感动,本届上影节完美收官。早期现实主义风味浓郁;体量不大的小镇青年往事,群像精彩,五人分别指代费费本人性格中的一面,且这些形象亦可在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澎拜苍绿又骇人的大海,如大草原般滚动,海面上厚重的云块向陆地奔腾而去。”(摘自费里尼自传)里米尼阴郁的海面,荡漾着小镇浪荡儿们一个又一个寻常的漫游夜晚。五人面海一幕经典,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有致敬。旁白可代入费里尼,但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刻意的间离并没有成功阻止观众将摩拉德等同于其本人,当他伫立月台,我们都知道这正是后来一系列盛名大片的前奏序曲。总有人会离开,我们永远在离开,火车驶过安睡的人们梦乡。小号响起,费德里科,天使在报喜!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讲述一堆琐碎一地鸡毛,最后只是为了要让一个人离开。总显得萧条的海边小城,黑夜睡不着的莫拉德,结尾道别又是拍得特别好。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重看一过,赞叹不已。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美国往事、盗亦有道等诸多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虚实,有手段。端的经典!赞曰:想要离开,想要存在。庸俗生活,诗意无限。

24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里米尼來的人,他有的夢想其實衹是夢而已。但他最終要離開,把夢閹割在“甜蜜的生活”中。告別前,就讓這些浪蕩兒們,在山西他們叫小武,在臺灣他們叫風櫃來的人,在日本他們叫新志,在紐約他們叫Johnny boy,讓他們自己的感官充分享受撲面而來的一切,忘記自己這樣下去,是荒誕而無力的。”

27分钟前
  • 子弹
  • 力荐

费里尼极善于在最粗俗的地方煽情,《浪荡儿》的喜剧性正来自于二者之间的冲突:明明他的主角们都表现得像个混蛋,拍摄方法却是抒情的。费里尼对此的态度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他显然在嘲笑这些老男孩,却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批判他们。影片的这个省城正如这些没长大的青年一样,一日一日都是故态复萌。而在富有感染力的结尾里,可被认为是费里尼视点的最有道德感的那一位离开了小城,但象征乐天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朋友却留在了站台上,而这两者都是他的代表,他与这些人也保持着欲拒还迎的态度。

2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自传性质的作品,将自己一分为五,面面俱到。迷茫的青年,也许正是需要一列的火车,驱使自己前进。这部作品费里尼终于显现出了大导的操控力,伏笔与细节处理得到位。

32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群像生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度日,有点像日本的那部《一无是处》,但是结尾的处理有点好莱坞化了。【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

3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费里尼成名作。“五个流氓”,意大利外省青年人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意义的焦虑(《立春》),费里尼有意地避开家乡里米尼来拍摄这部“多重意义上的自传电影”,在新现实主义末期继承(生活流叙事)并超越了新现实主义而进入他的作者和大师事业(心理新现实主义?)。影片结尾甚是华丽。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們都說著要離開,到外面的天地,有著一番大的作為,然而我們也只是這樣說說,依舊庸碌地縱情,揮霍著可怕的熱情,幻想著可能的功名,於是日子就這樣緩緩卻又飛快地滑過,我們依舊無事可做,蹉跎的歲月是荒涼的歌吟,咿咿呀呀唱不成調子,歡快也罷,哀戚也罷,等到我們真的離開時,卻已蒼老到無法遠行

40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4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五个年轻人在小镇子里虚度时光,期待来到大城市。侯孝贤老实交待吧,《风柜来的人》抄了这部片多少东西。

47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力荐

在孤独边缘的海边小城,他们在一切破败中狂欢,转眼已不是少年。 阿尔贝托不得不留下照顾母亲;莱奥波尔多抱怨无人理解他的艺术却没有勇气走出去;浮士德浪子回头、成家立业,再也出不去了。他们都在讨论着离开,可只有爱看闪电的莫拉德向着星辰头也不回的走了——正如离开里米尼的费里尼本人。

5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费里尼第3作,获威尼斯银狮奖。1.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好故事,一出经典的反讽教育剧——花心浪荡儿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一篇挣扎与逃离的寓言。2.群像塑造生动鲜活,摄影趋于中间调。3.始终念叨着出走的人还是留下来了,一向沉默不语的人终于选择了离开。4.豹尾:火车挥别接抽离四人卧室的想象。(9.0/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外表嬉笑怒骂,内心空虚寂寥,费里尼已经在拍小丑了,同时又是自我的投射,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拆分纯化,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那五个角色,而叙述者从在场到缺席,成为对过去自我的一次召询。

57分钟前
  • 🌵🌵
  • 推荐

这个故事换个背景换个地点和时间也都成立,甚至连剧本都不用改。那些街道和房屋总是让我想起维斯康蒂白夜里的场景,难道是在一个地方拍的?莫拉多一定是基友...

5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可能我内心里最排斥的就是虚无主义吧,但却又碰上了浪荡的浮士德这么一个虚无的角色。电影大部分时间呈现的都是他的故事,寻欢作乐,把自己漂亮的甜姐肚子给搞大了,被迫无奈结婚,还去钓已婚少妇。这种满脑子娘们儿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无情的社会已经听了一万遍,我就知道,他最后会把自己的情绪整的很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戴眼镜的小哥,有理想,有情怀。见到老艺术家哪怕在凛冽的寒风下,也要追着他,跟上他的步伐。而他的兄弟只会嫌老艺术家丑陋,找舞台上表演的性感骚货玩玩。那个场景里,费里尼用漂亮的镜头运动,以及恰到的场景设计歌颂有梦的人。可能对我来说,不是有爱的人最可爱,或许是有梦的人最可爱吧,因为当爱已经虚无到不像话的时候,那就不是爱了。结局很多人会很喜欢,但“断舍离”只是存在主义幸福的第一步。

59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还行

尽管会一起看海和高歌,但却是满眼的荒芜和颓败,落寞和空虚。清晨坐上火车,离开仍在沉睡的昨日生活。

6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