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盒

HD

主演:勒妮·阿舍森,理查德·阿滕伯勒,罗伯特·比提,Martin Boddey,爱德华 切普曼,约翰·查尔斯沃思,Maurice Colbourne,罗兰·卡尔弗,约翰·霍华德·戴维斯,迈克尔·丹尼森,罗伯特·多纳特,Joan Dowling,亨利·爱德华兹,Mary Ellis,Marjorie Fielding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魔盒 剧照 NO.1魔盒 剧照 NO.2魔盒 剧照 NO.3魔盒 剧照 NO.4魔盒 剧照 NO.5魔盒 剧照 NO.6魔盒 剧照 NO.13魔盒 剧照 NO.14魔盒 剧照 NO.15魔盒 剧照 NO.16魔盒 剧照 NO.17魔盒 剧照 NO.18魔盒 剧照 NO.19魔盒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你的胡扯我完全不懂

发宝盒的半拉脸老头,分明就是个骗子。1.按下之后某个你不认识的人会死;2.你会得到100万。尼玛你没说这人儿子会瞎和聋!这种最重要的附带条件你条款里不说,但你势必又会这么做,只能说这老头是一个完全坑爹的诈骗犯,用信息不对等和暴力来完成一个貌似考验人性的不平等交易,又或者,这完全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外星恶势力入侵。 送上盒子的Arlington Steward面目可怕但说话彬彬有礼,他似乎是一个更高级的存在者(按宗教或科学意义上而言)派来的使者,对人类进行检测,试验地球上有多少道德完善的义人。Norma的丈夫Arthur是积极探索宇宙未知的光学工程师,但未能考取成为航天员,心怀失意,最终他成为一个被启蒙的男人,从科学领域的追求转向宗教领域的体会,因眼见异象而知道此世是炼狱人间,但人有afterlife,有重生的机会,导演运用了水这个不言而喻的重生意象,表明他已经得救。 Norma是取下禁果的失败的夏娃,但也是充满爱的神圣的母亲,在最后一次选择机会中,她以自己的牺牲化解了下一代的危机。是的,The Box以圣诞时节为背景是必需的,同时令影片的宗教及道德寓言的气息更重了,并为影片中无法自圆其说的科学层面,提供另一层面的补足。

 2 ) 妄图杀人的黑箱

看完以后,我查了下导演Richard Kelly的岁数,尽管之前看过他那部同《穆赫兰道》一样晕乎的处女作《死亡幻觉》,但对于导演,我是一无所知。而当知道他出生年月的时候(1975年生于美国的弗吉尼亚),我终于明了这一切纠葛诡异的情绪出自何处了。虽然国别文化意识形态都不同,但因一个年份让我和他就此有了相似之处:那是一种类同的童年感受,感受中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冷战。
冷战之下的国度间是相互猜疑而戒备的,那是个克格勃、FBI大规模职业化的年代,相对具象的体制对垒之下,政客们不由自主的玩起了一种冷战时期的特色游戏:假想敌。这类游戏总是伴随着异想天开和荒诞不经。意识形态的对垒与政治游戏最终影响了公众文化的传播,大量冷战题材的影视剧集充塞着那个时代的欧美荧屏(幸好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还穷的买不起电视,而且当时的院线还归伟大的党所有,故邪火未得燎原),持续时间长达20余年,具体的人咱不大好说人家真名字,那咱按务虚的玩其实也挺Happy的,最后好象弟兄们把宇宙里所有的假象敌都给编进去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和《X档案》这类的政治科幻大片,它们都有如下特点:体制在外,政治暗含,不晓出处,不知所踪,神秘之中是荒诞,现实之外总悬疑。完全符合那个时代普遍的猜忌与戒备心态。
而出生在犹甚的七十年代中叶,想必中产世家的理查德兄弟留存下了不少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更是那代人的烙印,象是一纸无法改变的出生证明,当然,也影响了小理的艺术之路,在这一点上,我和他真是感同身受,想想当年买了多少《奥秘》和《飞碟探索》啊,打开杂志就开始瞪着大眼白日做梦,谁还管那里面最终写的是什么呀!
由此一来,影片做成什么样,我好象就都能接受了,没错,硬伤是多,剧情是拖沓,影调是别扭,卡姐是大妈了点,但因为这个限定的时代背景,一切不合理的处置反倒成了影片吸引我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影片有了一个属于故事本身的节奏。烂怎么了,反正我是一气看完的。毕竟我是为影片设定了一个前提:它好象真不是为今天的人们拍的。所以影片中类似《不道德交易》命题思考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反应。我只明白:那个能杀人的盒子,正是那个时代用来杀人的黑箱,更是件献给岁月与记忆的礼物。看懂了就好,看不懂,连个乐可能都算不上。
这部去年的电影好象挨的骂比受的夸多,有点让小理受委屈了哈。

 3 ) 又一场诡异神秘的死亡幻觉?

一,
       走进电影院后,环顾四周,星期四下午的观众稀稀疏疏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跟我一样是冲着Richard Kelly来看这部电影的,不知道又有哪些人跟我一样是《死亡幻觉》的忠实FANS。记得中学时,会把《死亡幻觉》翻来覆去看无数遍,买了导演剪辑版会把新增场景和评论音轨进行反复研究,会去国外FANS的网站抄写片中Donnie Darko写的诗,会去电影官方网站玩解密游戏,抄写片中那本【The Philosophy of Time Travel】上的文字,会把《看电影》为这片作的详细解密剪下收藏,甚至把自己的网名也变成一个Darko。那么多年后回想起这些,我的确是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单纯简单的执着甚至有点无知和幼稚,但这些却因为被迫的成长一去不回而显得可贵,因此到今天,经常有人问起我为什么要取这个网名而自己也会有点尴尬的说,“以前取的,不想改了”,而我是真的不想改。现在回忆《死亡幻觉》,在脑中就像昨天看的一样清晰。整部电影犹如一个迷幻诡异的科幻谜题,而内里却像主题曲【MAD WORLD】那样,如一首忧郁梦幻的诗,后来有人说是一首关于青春的诗,有人说是一首关于生命的诗,当然也有无数人说是关于装13文艺小青年和SB的。至今似乎也没定论,但是至今我仍然很爱《死亡幻觉》,片中Donnie Darko在电影院与大兔子Frank对话的那场戏仍是我最爱的电影场景之一。
    那是Richard Kelly的处女作,由当时还不是断背和波斯王子的Jake Gyllenhaal主演,还没当导演的Drew Barrymore客串兼制片,结果一炮而红,虽然未被主流接受,但是在独立电影界和部分影迷中获赞无数,如今成为优秀CULT电影名单中的一员。5年之后Richard Kelly才“出山”指导了一部毫无个人风格的《南方传奇》,引来骂声一片。2009年已经是《死亡幻觉》上映后的第八个年头了,当THE BOX的剧情简介泄露后,相信FANS们一定如我一样期待,因为Richard Kelly又回到神秘诡异的故事中了。


二,
    今天巴黎阴雨绵绵,冷风阵阵,实在不想出门。但是THE BOX却始终在脑中盘旋,终没抵住诱惑,奔去了电影院。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钟,我就尝试找出Richard Kelly,或者《死亡幻觉》的印记。THE BOX主角比起《死亡幻觉》可以说是星光璀璨了,虽然Cameron Diaz已算过气,不过至少还有名气,男主角James Marsden来自X战警里面的帅气独眼龙队长,而片中的神秘人更是大名鼎鼎的Frank Langella,年初才凭借《对话尼克松》中精湛精彩的演技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扮演警长,同时是女主角父亲的Holmes Osborne曾在《死亡幻觉》中扮演Donnie Darko的父亲,再次见到有些亲切感。
    电影的迷幻惊悚气氛当然继承了《死亡幻觉》,时而忧伤时而诡异的配乐也在《死亡幻觉》中有所领教。像这样让我想起《死亡幻觉》的元素充斥了全片,相信对《死亡幻觉》的FANS来说找出这些元素应该算是一件趣事。例如《死亡幻觉》中多次出现的,犹如隔着两个世界的诡异液体,也有在THE BOX中多次出现。从故事方面来看,两部片中的主角都面临选择,Donnie Darko的选择是在片尾,他要不要拯救世界,然而这个选择与其说是自主的,其实更多的是无奈;THE BOX男女主角在片头面临按不按钮的选择,片尾面临要不要救赎的选择,这是完全自主性和考验性质的选择题。另外,两部片的主角都被更强大的力量操控,Donnie Darko被大兔子Frank一步一步引向最终自我牺牲的结局,而他周围的所有人都是Frank的棋子;THE BOX的男女主角则总是在神秘人的监视控制之中,神秘人甚至可以决定他们是生是死,而他们周围的任何人都可能被神秘人操控。

    那么THE BOX到底讲述的是个什么故事呢?大概内容相信已成噱头:两夫妻收到一个盒子,一个神秘老头出现告诉他们,如果按下盒子中的按钮,这个世界上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将会失去,而作为交换,他们将得到1 million美元。但是我想没几个人能在看完全片后,自信满满的说“我看懂了”。所以THE BOX是Richard Kelly的又一个科幻谜题。电影想要讲述的主旨其实就是通过“剧情简介”都能看出来的,“人性”的贪婪和救赎,但阐述这个主旨的整个过程却远比“简介”复杂,这就造成了THE BOX和《死亡幻觉》最大的一个不同,或者说是“差距”:《死亡幻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谜题”中包裹着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观众只有在费劲脑力解开谜题后才能洞悉藏在背后的那个故事并且被打动,这是相当有趣迷人的;然而THE BOX却本末倒置,用人性的故事包装了一个难解的谜题。试问:如果已经知道电影主旨,大概剧情走向,谁还有那个闲心去解开片中那些“莫名其妙”的谜题?这个不同可以说是THE BOX的死穴,就像男人面对女人时会选择穿着性感若隐若现的女子一样,观众在看完《死亡幻觉》后或许一头雾水,但是整部电影流露出的忧郁情调却相当迷人,吸引人去解开谜题一探究竟,但是THE BOX却将故事主旨摆在观众面前一览无遗,那些谜题对观众来说突然可有可无了。
当然,如果有个足够好的主旨,或许观众会想要研究研究电影是如果表达这个主题的,THE BOX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这个主旨早在“剧情简介”中就曝光了,一个老生常谈的人性问题贯穿全片,细腻是有了,但更多的是拖沓和故弄玄虚。于是观众会很郁闷,看了近两个小时,还被剧情搅的一头雾水又晕又闷,结果发现电影讲述的还是那个看电影之前就猜到了的,毫无营养的主题,会感觉两个小时彻底被浪费了。所以当片尾出现原著名字《Button,Button》时,一个帅哥在旁边小声咒骂“putain,putain”。
    另外,个人很不喜欢结局,过于老套的“未结局”式结局,不如《死亡幻觉》那样回味无穷。
 《死亡幻觉》不是完美的,但是因为它谜题和故事相互辉映让人爱不释手,缺点可以被忽略掉;THE BOX的众多缺点却无法被忽视,但是Richard Kelly终究还是Richard Kelly,片中仍有很多讨人喜欢的亮点。故事发生在70年代中期,因此整部电影从配乐到摄影都有点复古的调调,有时会突然恍惚觉得在看一部老片;那些诡异戏的效果有好有坏,好的话会造成惊悚感,坏的当然就变成冷笑话了,例如图书馆和MOTEL几场戏都还不错,Frank Langella扮演的神秘人造型也让人想起《黑暗骑士》里面的双面人哈维,还有女主角接到神秘人电话的一场戏,女主角问神秘人在哪儿,神秘人说在正看着她,然后女主角发现一个陌生男人在她后院,一直看着她围着房子走,感觉因诡异而有些惊悚。

    如果你问我这部电影讲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我想我是知道的。但是你问我看懂没有,问我为什么那些人要流鼻血,为什么男主角出车祸没死还出现在另一个地方,为什么男主角进入图书馆中三个“水柱”之一后随即出现在他家床上,又为什么在悬浮的水中,为什么那些流鼻血的人最后要排队走,神秘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如果是外星人他为何这样做,如果最后拿到盒子的夫妻不按下按钮女主角还会不会死,图书馆有何神秘,为什么神秘人让女主角握住他的手女主角便失去知觉如同梦游,保姆晚上在窗外看到谁为什么突然对主角家的地下室感兴趣,MOTEL游泳池边那场仪式是什么意思,为何游泳池里面的水那么怪异,为什么他们抱着主角的儿子进入神秘液体,他们去到什么地方了....我想我能够针对其中几个问题给出模糊不确定的答案,而其它的我则完全摸不着头脑。
   

三,
    我没有完全看懂,但是我不会如同看《死亡幻觉》时那样去研究THE BOX,一是因为THE BOX并没有那样让我感兴趣甚至是让我失望的,二是因为我已经不是那个执迷的少年了。

PS:期待一篇强悍的分析文章解开片中那些隐晦的谜题,我就偷个懒不想去费这个劲了。

 4 ) 《百万杀人实验》生命无价?胡扯!

生命无价?当然!

 

我们至亲至爱的人,多少钱都不能替代他们的生命,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为了保护他们,我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是我们不认识的人呢?我们是否真的认为他们的生命也是无价的?而当我们必须在两个最爱的人当中抉择,我们又会选择让谁活下来呢?是你的孩子?还是你的伴侣?

 

生命无价?胡扯!生命当然有价!

 

生命有价,而这个价格就取决于关系的亲疏远近。陌生人的生命抵不上一百万的价值,但最爱的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还贵重。然而,悲哀的是,陌生人也是其他人的至亲至爱。当我们忘了这点而为一个陌生人标上价格时,我们肯定也忘了自己也是其他人的陌生人,他们也会为我们标上价格。我们可以轻易接受某个陌生人的生命不值一百万的事实,但是否接受的了自己的生命同样不值一百万的事实?

 

《百万杀人实验》用曲折迂回的方式告诉我们,要珍爱其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亲疏远近,生命必须同等无价。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很简单,但为了使故事能够说得通,编剧和导演添加了很多神奇诡异的事件,暗指一个如同上帝般的存在、或是某种更高等级的异星生物,在人类身上实施一个人性测试,以此判定人类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为了扩充片长和说圆故事,这部电影在故事主轴上增添许多枝节,但事实上,这样的枝节反而让观众感到更加困惑和拖沓。因此,我们权当是大洪水降临、诺亚登上方舟前,上帝的最后试炼。

 

故事背景发生在1976年,开始于一对夫妻收到一个包裹,这个包裹中有一个按钮盒。紧接着一个神秘男子登门拜访,解释如果他们在二十四小时内按下了按钮,将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赏,但代价是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将会在这一刻死去。夫妻中的太太是个中学教师,丈夫是美国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唯一的儿子尚在就读小学。一开始,两夫妻觉得这是个骗局或是个整人游戏,但神秘男子留给他们的一张百元美钞,似乎表明不太可能有人会给出这么多钱来诈骗或开玩笑。而且,就在同一天,两夫妻的工作都受到一些挫折,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将更为拮据困难。于是,两夫妻开始认真思考是否该按下这按钮。一番争辩后,妻子毅然决然地将按钮按下,毕竟两人的意思都倾向这么做,只是一直没敢下决定罢了。然而,当神秘男子再次登门,送上一百万美元并回收按钮盒时,丈夫反悔了。这个丈夫在看到神秘男子那张丑陋怪异的脸后,感受到一阵恐惧,隐约觉得事情可能会向不好的方向演变。神秘男子淡然地说,来不及了,按钮已经按下去了,然后就开车离去。

 

很快的,两夫妻就发生生活中出现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情。原来,那个神秘男子拥有特殊的力量,能够控制人的心智,因此安置了许多人在两夫妻的周围,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是这样的心智控制并不完全,尤其是对老年人以外的人。因此年纪较轻的人偶尔会出现流鼻血的症状、并从受控状态中清醒过来,而这些人在清醒时又试图帮助这两夫妻,让他们得以逃离困境。于是两夫妻心怀着恐惧一步步向真相靠近。这个真相就是,那名神秘男子原是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在NASA发射火箭去探测火星时,一道闪电击中那个神秘男子,但男子没多久就从死亡状态中活了过来,之后便有了神奇的力量,还不老不死。据神秘男子说,他也只是一个雇员,至于究竟是谁雇用他来进行按钮盒的实验,他则拒绝透露。基于实施实验的方便性,这名神秘男子就从控制太空总署和国安局开始,再以这些单位的名义向外开展实验。

 

透过与神秘男子的电话联系,两夫妻中的妻子被告知对他们施行的按钮盒实验尚未结束,必须等到下一个受试者选定、下一个实验开始后,他们的部分才算完结。与此同时,前一个受试者找到了两夫妻中的丈夫,告诉他在这个实验中,被挑中的受试者都是四十岁以下、养育一名孩子的年轻夫妻。前一个受试者还告诉这个丈夫,自己在实验的最后阶段,被迫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拯救自己的女儿。前一个受试者枪杀他妻子的时间,正是两夫妻按下按钮的那一刻。尽管知道了实验的后续发展,丈夫还没来得及找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就得知儿子遭到绑架了。当两夫妻回到家中后,神秘男子再次登门,告诉两人,他们的儿子已经陷入看不见、听不到的状况中,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拿着这一百万美元生活,让儿子就此在失明失聪的状态下生活,另一个则是由丈夫开枪杀死按下按钮的妻子,让儿子得以恢复正常,而那一百万美元将会被存入信托账户,等他们儿子满十八岁便可以动用。当然,妻子自杀不在选择之列。

 

 

对丈夫而言,这是个困难的抉择,但对妻子而言,该怎么做非常清楚。作为一个母亲,她不忍心让儿子就这样过一辈子,毕竟自己也曾经历过肢体残障的生活,那种内心的痛苦,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儿子去承受。更何况,今天会走到这个地步,也是做父母的人因为贪念,枉顾了其他人的生命,怎么能够将惩罚强加于儿子身上。于是,在泪水和请求中,丈夫对着妻子的心脏开枪了。与此同时,一对陌生的夫妻正按下了他们眼前的按钮。丈夫随后被警察给逮捕了,被救出来的儿子独自站立在楼上的窗边,默默看着这家破人亡的结局。<完>

 

生命无价?当我们听说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冻死街头,和听说一个著名歌手坠楼自杀,内心伤感的程度,终究是不一样的。当你走进保险公司,想要为自己购买一份生命保险时,你会被告知,你的保额是有上限的,而这个上限的多寡,与你的收入、社会地位相关。人人都说人类生而自由平等,但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人真心相信这是事实?你的子女尽管宝贵,但和高官富商的子女一样宝贵吗?你当然认为一样宝贵,但高官富商也当然不这样认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听说宝马撞死人,却很少听说奇瑞QQ撞死人。你撞得起吗??

 

生命无价?必须是!无论你是高官还是农民,不要忘了,你在其他人的心目中,只是一个陌生人。你如果不能珍惜其他陌生人的生命,其他陌生人也不会珍惜你的生命。在一个充满人性与道德的社会,人们看到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会尽其可能地施以援手,于是,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会有人尽全力地加以救助。但在一个充满冷漠和无情的社会里,当你在受难者面前转头而去时,你迟早会发现,你的亲人受难时,得到的也只是冷漠的一瞥。

 5 ) 从Button,Button到The Box—三版魔盒的不同道德重点

《魔盒》改编自短篇小说《Button,Button》,应该是很多人知道的了。

《Button,Button》的原作者,是担纲过《我是传奇》《不可思议的收缩人》等影片编剧工作的理查德·麦瑟森,小说最初在发表在1970年《花花公子》杂志上,非常短小精悍。

之后它被改编为1986年《迷离时空》第一季第二十集中的一幕,2009年由理查德·凯利从“按钮”改编成《魔盒》。


那么先回顾最原始的《Button,Button》,是什么样子的。

我所下载的英文PDF,如果去掉插图仅有7页半长,主人公与电影相同-妻子诺玛和丈夫阿瑟。

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局限在诺玛的家中,作者淋漓尽致展现的是一个道德薄弱的人如何在诱惑下彻底败坏。诺玛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开始越来越在乎按钮,她极度渴望不劳而获的五万美元(三版对于报酬的设定都不同),不管谁会被杀死。

以至于她在言谈中开始说出不认识的人被杀,和自己完全无关,不认识等于无罪等荒诞的自我辩解,不断催眠自己的恶念。与之相反,阿瑟是道德意志非常坚定的人,面对五万美金巨款的诱惑,妻子杀人无罪的蛊惑,他都是义正言辞的否决,绝无动摇。

两个脸谱化极其严重的主人公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一位信奉正直,一位动摇的追随在前者身后。

动摇者势必会倾覆谷底——诺玛原本和丈夫一同退回按钮,名片也被阿瑟撕碎。

当诺玛独自一人时,按钮再次被送回,她把按钮藏在了厨房的柜子中,之后再次劝谏丈夫,但阿瑟愤怒的手都在颤抖。不论有没有支持,诺玛终究还是按了按钮,因为她为了金钱,美言为了二人,完全相信死者会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或是根本没人会死。

电话响起,阿瑟在地铁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挤下站台,不幸死亡,五万美元有了,阿瑟的保险金

斯图尔特也打来电话,听着诺玛声泪俱下的控诉“陌生人”规则,他反问到:你真的认识你的丈夫吗?

故事结束,《Button,Button》的核心也一清二白。一是道德薄弱者面对诱惑时的堕落沉迷,二是做到慎独(诺玛一人按下了按钮)这种高尚情操的困难,第三就是结尾玩弄的陌生人概念,陌生人并不是从未相逢的一面之缘,而是枕边人却无法知根知底的思想道德

诺玛不认识丈夫,因为她根本不屑于丈夫的正直,不了解丈夫的道德。

如果阿瑟按下按钮,死去的当然就是诺玛,她的恶毒和贪婪也是阿瑟完全不知道的


讲完《Button,Button》的重点,再看看《迷离时空》中的。

这个其实无需多言,故事上基本相同,除了结尾和阿瑟的人设。

剧集中的阿瑟和诺玛一样是道德薄弱者,无法摒弃20万美元的诱惑,最终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诺玛按下了按钮。

结局有陌生人死去,但斯图尔特的话被修改了侧重点——绝对有陌生人死了,而这个按钮会交给其他人,你绝对不认识的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威胁性结尾,因为诺玛会成为下一个按钮持有者的陌生人,下一次按钮按下,她和丈夫就有可能死去。

因为剧集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也不再是70年代,导演彼得·梅达克使用了大量场景,来塑造夫妻二人的道德困境。明显的脆弱中产家庭,极易被巨款瓦解,两人一天比一天乱糟糟的头发,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极力营造一个摇摇欲坠的道德深渊

只不过结局的核心没有太多深入,而是转接到了简约的惊悚、恐怖氛围之中


原著在乎道德动摇与陌生,剧集在乎惊悚与开放式结局,那么《魔盒》注重什么。

和剧集相同的人物,贯穿三版的按钮,扩容到两个小时难免捉襟见肘。

理查德·凯利为故事增加了丰富的背景,和按下按钮后的解疑答惑,把名字也从按钮也改成了整体的魔盒。

整场事件,就是火星人为人类设置的低端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为了测验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需要进行种族灭绝。

和原著,剧集相比,《魔盒》的人物背景、答案解密,应有尽有。

但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说教感充斥在增添的部分中。

道德测试的自洽情况非常不乐观,未知的按钮放在一个经济情况岌岌可危的家庭中。完全是让狼放羊再杀狼的行为,原著中诺玛打算的是拿到钱财旅游买别墅,贪婪享乐一比一复刻,但在湍急水流中自救?这不是在考验一般性道德,是极端环境中的严重道德败坏

而火星人趁火打劫捅人弱点,再消灭全人类的做法,不能理解。

就拿《太空旅客》来说,你会因为男主出格的行为,审判整船人吗?不能啊。

不是说普通道德考验中人类绝对是正直的,我也不信人类的道德不会弯曲,但强行加几个负面效果,反而让说服力和震撼程度变得儿戏了。

电影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斯图尔特关于Box的解释,人永远活在盒子里被渐渐分解


普通道德困境中人的动摇 / 惊悚恐怖 / 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崩塌

就我个人而言,《Button,Button》是一篇杰出的小说,深刻而神秘,剧集和电影只能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与原著相比都不尽人意。

 6 ) After watching this movie, I feel violated............

人类对于这种外星生物就好像小白鼠对于人类,人类对于老鼠来说是超出它理解能力之外的,这种外星生物对于人类来说也是,当然也就必然有超过外星生物理解之外的人对他们进行cao dan的检测和评定

这导演偏要用这么愚笨这么冗长的手段来说这么简单一根筋的故事,智商也低到一定的程度了

鉴于人类和这种外星生物的差别,这外星生物就是在利用人类人性上的缺陷嘲弄人类罢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原本可能是劝人向善或者人性本恶,但是一不留神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有钱有权我怕谁”给表达出来了,真是可笑到极点

更可笑的是,这叫科幻么?男主角爱看Sci-Fi,探索火星把外星人招来,冒似虫洞的空间传送.......这就可以成为科幻了???
导演编剧多读点书吧,就算小说原著如此, 这可是2009年的电影.....

而且诸如那个保姆的一惊一乍的表演, 脑残一样的V字手势......I feel violated,这片子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短评

为了卡姐给3星吧..

4分钟前
  • ME2
  • 还行

两星半

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事实证明把短片改成长片电影最遭的结果就是这样,有个貌似有趣的创意,结果无疾而终。导演都不知道该塞些什么进去。

1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剧情好简单

11分钟前
  • ♣ 9
  • 还行

做人不能贪心 ~ 简直会要命。不贪小便宜的人永远不会受骗上当。

15分钟前
  • 钢牙套君
  • 还行

请按逻辑扯淡!

17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较差

老特务版《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买办版《午夜凶铃》。开局很好,到后面反而拍得让人不知所以了。

20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题材不错,编导演都不成。唯一惊悚的是老男人那半张脸。Cameron Diaz那一脸褶子,怎么配小白脸。

21分钟前
  • Danys ┇┇ 蓄须专用
  • 较差

通俗复古版《死亡幻觉》,一部由麦格芬组成的电影,远非因果报应的道德寓言那么简单。理查德·凯利将原作“伪善”与“信任”的主题用“他人即地狱”偷梁换柱,电影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永恒的悖论:罪恶与救赎,谁是因,谁是果?人性的闪光是否就是人们堕入深渊的根源?(求求老天善待理查德·凯利,不要再让他的新项目一直黄下去了……)

22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完全不知道导演要讲什么故弄玄虚还掺杂了意识流表现形式Richard Matheson失败的一部作品

25分钟前
  • Victor
  • 较差

很奇怪的组合,导演是《死亡幻觉》的理查德.基利、故事来源于《时光倒流七十年》《奇怪的收缩人》的编剧和原作者,今年80多还在创作、主演是卡麦隆.迪亚茨,确实是想传达些想法,片子也有点儿类似《异教徒》那种性质的异类电影,不过故事实在是太扯了,看的头疼。迪亚茨的演技有很大进步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Fuck you!

35分钟前
  • Lucifer
  • 很差

很苍白的电影。

37分钟前
  • evan
  • 还行

这部去年被错过,今年找了好多资源才下下来看,终于明白那么多骂声是为何了,不过是个火星人附体拿地球人做测试,然后恶性循环的剧情,能被导演讲得如此隔骚曲折也实在不容易了,盒子按钮完全是狗屁,死亡幻想这么看来完全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之作,还有CD真不适合演这种题材片!也不算白期待吧!

38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去掉那些神神叨叨的外星人、神秘液体、流鼻血、人海行为艺术,影片或许还可以。2个小时不到的片长,至少可以减掉1/3。

39分钟前
  • 点点
  • 还行

看不懂在讲什么...

41分钟前
  • 豆沙包
  • 很差

连一星我都不稀得给!!!!!!!!!!!!

46分钟前
  • 桃色響尾蛇
  • 很差

Richard Kelly第三部电影,改编自《我是传奇》作者Richard Matheson 的短篇小说《Button, Button》,故事背景设置在1970年代中期,09年度又一部复古电影。影片的味道多少有点与《南方传奇》一脉相承,不过看起来很像《Dark City》的续集。

51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周末满场时仅剩的选择,昏昏欲睡,导演再无死亡幻觉时的灵光。

55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bullshit

58分钟前
  • 刘二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