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HD中字

主演:比涅尤·扎塔西奇斯,克里斯提娜·杨达,塔德乌什·布拉德茨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2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4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5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6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3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4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5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6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7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8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19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马斯是位年逾花甲的医生,没有宗教信仰。他一直怀疑自己身患重病。于是,他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答案——或者说迹象——出其不意地始于医院监护室……影片题目灵感来源于华沙的城市墙壁涂鸦。生命是悲剧性的矛盾体,本身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  赞努西作品《爱在山的那一边》同一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剧情的重心转到了意外发现自己罹患绝症的老医生身上。透过主角的挣扎,这部探讨生命、死亡、爱与救赎的「临终电影」,沈稳有力地道出赞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省思,参与过不少赞努西电影的老牌演员Zbigniew Zapasiewicz表现可圈可点。  《爱在山的那一边》:年轻的男主角,挣扎于应该改作服侍上帝的修士,还是回到医学院继续未完成的学业,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答案,甚至以危险的方式试炼自己,结果不但让相依为命的哥哥担忧,也连带影响了他和女友的感情。他向一个偶然认识的老医生提出他的疑惑,没料到这位步入生命终结的老人,在最后一刻意外帮助了男主角从自己强加的道德沮丧中挣脱出来。小猫跳出来3D菜鸟老板来上工青蛙老师蓝色档案2008比翼双飞的爱情故事遇见春天狗咬狗2006贪嘴意大利第一季利迪策大屠杀生日(2019)永久删除热血少年[电视剧版]蚂蚱刀出鞘碧血柔情银平町影院蓝调小鬼上路2达格纳姆制造意外人生2023牌王惊叹老铁局英国金属加工工艺全览大掌柜美容店小小恋歌坏心肠代理公司底特律乾隆皇君臣斗智恶魔的印迹异次元骇客错位怒火战线明天会好的保镖小姐与初恋先生邪斗串寻找1967的女神东周列国·战国篇羞耻1968硝烟背后的战争点球成金空军一号1997纨绔子弟电影版神秘博士:死亡星球

 长篇影评

 1 ) 道德是一块肉

  电影从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地讨论道德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回溯到中世纪。这是一个戏中戏,说的是牧师如何赦免一个盗马贼开始,生存还是死亡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如何赦免,让灵魂重获新生。   盗马贼在偷盗的时候,受伤跌下马,被愤怒的村民抓住,准备受审。牧师出现,带走了他,并承诺大家会再带来盗马贼。冬天的时候,牧师如约而至,对大家说:“现在可以吊死他了。”于是,盗马贼跪地祈祷,因为他从牧师那里知道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   镜头如此戛然而止。导演走进戏中,及时地停止了死亡的到来。而现实生活中的死亡却无法这样戛然而止。   老医生伯格在发现自己患上了癌症的时候,他还只是轻微地感觉到疼痛。他的病人中有一个垂死的青年,青年的母亲请求伯格给她吗啡——一种致命的麻醉剂。电影叙述平缓,冷静而客观,甚至在伯格考虑是否给母亲吗啡时候,没有任何挣扎的痕迹。死亡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母亲和青年都因为过量的吗啡而死,伯格去看望两具因他的“过错”而死的尸体。   医院因为道德开除了伯格。道德起作用了,社会的评判有时候如此不真实,不理解一个人的真正心声。电影的封套上这样介绍:透过主角的挣扎,这部讨论生命、死亡、爱与救赎“临终电影”,沉稳有力地道出扎努西对哲学与伦理学的深思。由“临终电影”带来人类热切的“临终关怀”在这里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临终的人,在生命的尽头,要直面生命与道德的选择。   如果我是伯格,我也会选择,结束痛苦,毕竟道德在生命的巨大墙壁面前如此微不足道。对于“无辜”的母子还是对于自己,都是如此。道德不过是一块肉,那是一整块冰冷身躯。正如伯格最后没有选择2米以下的家园,而将自己的身躯捐献给医学院解剖实验室。   死亡是无能为力的事,与挣扎无关,只与时间有关。伯格试图挣扎,请求前妻支付1万5的手术费用,去旅游,卖掉车,卖掉房子,卖掉有关生命的所有契约,再为自己带上足够的吗啡。日复一日,疼痛在加剧,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及时终止他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可是他却无法终止自己的生命。当疼痛的最后关头,太阳照在他苍老虚弱的脸上,他想起夜晚里的牧师,想起那只飞进窗户里的小鸟。这恶疾在折磨他的身体,他的意识告诫他:挣扎多么空虚无力。   生命宛如恶疾,我们不是别人,我们是躺在病榻上的伯格,既然生命的尽头是一面无法逾越的墙,那么在选择的时候,请不要犹豫,拿起手术刀,在冰冷的尸体上划下第一个伤口。   镜头站在伯格灵魂的位置上,一直向下看着,那些年轻的学生,那些敏感的青春,还有爱和幸福的感觉,却要每天面对冰冷的死亡。“他”转过身时,我猜想,这个时候一定会出现一面窗户,否则导演太残酷了,不给人们留有任何希望。果然,镜头经过墙壁的死角后,在夜中豁然出现一个窗户,远方幽幽的绿光,不知道是什么。

 2 ) 一天世界

波兰电影
导演 扎奴西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

又一部讨论生命,死亡,爱和救赎的“临终电影”
你要搬家么?
是的,我要搬去墓地。
是的,我们早晚都会去那里。
问题是:是早点还是晚点?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回顾自己的一生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立刻去找有钱的前妻借钱尽一切可能挽救自己的生命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想要卖点房子环游世界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在病床下藏起吗啡减轻夜晚的疼痛
面临已知的死亡
我们知道要死后贡献给这个世界点什么,比如躯体
。。。
通过死亡,我们探讨活着的生命

上海话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四个字叫做:一天世界。意思是extremely...非常非常,简直,乱七八糟。“一天世界”其实是佛教里的词,意思是面对死亡前的一天世界,我们真的不能保持平静,而且非常乱七八糟。

btw:影片英文名字是Life As a Fatal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翻译过来,生命宛如致命的性病

 3 ) 还是合起来看比较好

觉得这部更有力度,展现的问题似乎更尖锐些。让我对前一部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看完两部之后,生发出对生命的敬畏,并不如题材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悲观。
ps:电影配乐真是精彩

 4 ) 十段对白完整演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十段对白演绎了波兰最伟大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作品,《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1、医生:你对被你处死的盗马贼说了什么?他突然就不反抗了。

主教:我告诉他,死亡是生命的开始。

2、病人:给我这么多吗啡,医生,你真的是善解人意?

医生:英国有句谚语,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3、院长:你怎么能够给一个终末期的病人开那么多吗啡?

医生:所以,无论他到天堂或地狱,他都没有痛苦了。

4、实习生:医生,你被解职了?犯错了吗?

医生:没有,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出了差错。

5、前女友:罹患重疾,怎么才告诉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吗?

医生:没什么,人一出生就是奔着坟墓去的,只不过我步伐快了点。

6、医生:可不可以把主教叫来,我有事问他。

实习生:他去了华沙,那边有一个电影首映式,现在电影需要教民支持。

7、学生:你和上帝和解了吗?需要找什么人听你忏悔吗?

医生:不用了。他就在这里,昨天晚上开始上帝就在这里。

8、院长:学生们,这是我同事伯格医生的遗体,献给科学,应当得到尊敬的处理。谁来第一刀?

 5 ) 《生命宛若恶疾》与《爱在山的那一边》:软弱的人性、犹豫的爱与坚定的信仰

这是两部奇特的影片,皆是波兰导演克里日托夫·扎努西所拍摄。奇特之处在于,两部影片应该是在一起套拍的,两片的人物差不多一致,情节大约有四分之一是相同的,主题也相似,反思生命,皆涉人性与信仰。但这又是两部不一样的影片,两片的主角虽然都是那三人,但讲述的视角与故事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主题的表现也不一样。《生命宛若恶疾》是导演的首部长剧情片,通过一个濒临生命终点的老医生,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展现着爱与信仰的力量;《爱在山的那一边》则通过一个徘徊于修道院与医学院之间的年轻学生,纠结于世俗之爱与上帝之爱,表现了宗教与生活的关系。

两部影片皆是以一部历史影片的拍摄开头,这部片中片讲述的就是一个与宗教相关的关于罪与宽恕的故事。只是一部讲述得比较详细,而另一部则是一带而过。其实两部影片都与宗教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生命宛若恶疾》中,那个电影故事讲述得相当完整。一个偷盗的青年被抓住,愤怒的村民欲将他立即处死。他求助于神父,神父将他从村民手中讨了下来,承诺数日之后将小偷还与村民,任由村民处罚。数日之后,小偷自愿地将头伸入断头台下。这是电影,而现实则是一个并不信神的医生,最后与宗教的一段纠缠。《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男主角就是一个想将自己奉献给上帝的学生,他无法在对上帝的爱与现实的爱之间取得平衡,总是犹豫而且软弱地对待着一切。他离开修道院,同时却又疏远着女友,信仰成为他的心结,而爱情则成为他的负担。

在《生命宛若恶疾》中,导演将片中片讲述得很完整,其实就是将此与老医生境遇作一对照。与那个小偷一样,老医生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作为一个波兰人,在那样的时代没有宗教信仰自然很正常,同时他对于主宰当时的政治信仰,亦是抱持着相当嘲讽的态度。他有些玩世不恭,想拚命地享受现世的快乐生活;离了婚却又在最需要时找前妻帮忙,年龄不小了却仍想勾引年轻漂亮的女性。不过,他却是个善良之人,对于世间亦充满着爱。他得了癌症,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不过他仍是顽强地求生。当知道死亡已不可避免,他躺在病床上开始重新思索着生与死,思索着爱与恨,思索着人生的信仰。他没有亲人,但对人间的爱意在他心里滋长;他未入教堂,但对于上帝的信仰逐渐坚定。他将自己的房子馈赠给了犹豫的医学生情侣俩,让这对小情侣理解了爱理解了生命同时也理解了信仰。他死而无憾,平静地死去,因为死前他在心灵中已接受了圣徒的祝福。老医生在对死亡的思考,使他更能以宗教观来看待生死。不光看待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同时对于别人的死亡看得也更达观。他的一个病人忍受着绝症的痛苦,病人的母亲无法承受儿子的痛苦。她找老医生要了药物,帮儿子解脱了痛苦,自己也陪伴着儿子而去。作为医生,老医生违背的职业的规条;但作为一个思索透了人生的人,他认为做到了问心无愧。

《爱在山的那一边》是个虔诚的信仰者,他放弃学业进入修道院里苦修,却又对世间有着留恋。他有一个在电影剧组里打杂的女友,还有一个将来做个好医生的前程。这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应该出生于波兰易帜前后,他所生长的环境显然与那个老医生完全不一样,因此思想与行为的方式亦不同。他的成长期,是宗教在波兰全面复苏并快速发展的年代,宗教已成为大多数波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日夜浸染于宗教之中,想要为上帝奉献自己的一生,尽管他可能对于信仰对于宗教的理解并不深。而生活同样亦吸引着他,女友、哥哥、职业皆是他难以割舍的牵挂。在电影中,他将人性的软弱与无奈,将对于爱情对于信仰的犹豫不决表现得很是淋漓尽致。幸运的是,他在剧组认识了老医生,在老医生的身上他学会了人生的阅历,他渐渐地对于人生对于爱情对于宗教有了新的理解。老医生病倒以后,他与女友屡屡探望。在与老医生的互动之中,他得益良多。在老医生的房子里,他与女友享受了爱之甘醇,也让他对于人生的看法变得积极起来。

两部影片,两个不同的视角,不过关注的却都是信仰、爱与人生。他们都以同一部宗教影片开头,最后都是以同一个死亡的场景结束。老医生去世了,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而首个执刀解剖的,就是那位曾经软弱的医学生。在这里,两部电影殊途同归,主题也在此交汇。老医生与医学生完成了一个循环,这是人类之间的生生不息,前后相继,也是精神层面上的更替。老人从现世生活享受者,最后走入内心走入信仰之中;而年轻人则从虔信者,又重新回到了生活,并享受着生活。而他们的交叉之处,则都是爱,对于人生之爱,对于他人之爱,对于上帝之爱。走过一生的老医生,年老时面对着致命的恶疾,思索着生死,生命确实如恶疾,你无法避免,也无法掌控,顺应生活,强大内心,并以爱去感染世人,那么生活不会如恶疾那么可怕;刚涉人世的医学生,困惑于对于爱的理解,纠结于宗教与人生,最终才明白,爱其实就在山的那一边,不必将年轻的生命隐入修道院中,而是要爱生活,要爱人生,要有真正的爱情。

对于上帝的坚定信仰,就在于对于人世的爱,在于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爱人,爱生活,也就是爱上帝。

 6 )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

《爱在山的那一边》(2002年,扎努西)
      扎努西,也是波兰的老资格导演,地位不低于瓦依达。可惜过去从没看过他的电影,这次一气看了两个。说这是姊妹篇都不很恰当,两部电影重复的段落非常多,合起来大约要有半小时,所以建议这两个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因为这两个电影本就是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彼此说明的。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这本就是一个电影,只是被导演给分成了两半,借以分别突出主题。至于这种分割到底是取巧还是别有妙意,那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说的是一个老医生在经历了无数别人的死亡之后终于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了,于是在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挣扎和思考。主要是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爱在山的那一边》说的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是在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后,变得迷茫和空虚,他不知该如何解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于是他求助于上第,但神学与科学及感情的问题使他更加困惑,最终他受到将死的老医生的启发,找到了方向。这主要是在讲生命的意义,即我们既然无法避免死亡,我们英国如何在活着的时候更好的实现生命的意义。
      两部电影虽然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一、死亡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主要是在讲死亡的问题。跳出电影外,我们有没有很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人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如神学所说的步入永生,还是如科学所说的化为土灰,其实我们一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总觉得那还是太远的事。而导演在这个电影里却在反复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反复强调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讨论。他强调的方法本就很有意思,一个盗马贼被抓要被处死,他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疯狂的逃,但却只是徒劳,只能去接受这个可怕的结果,不过故事一转,原来这是电影片场,刚才只是电影里的一幕,而不在那个电影里的老医生却要真真切切的面对死亡了。导演很巧妙的设计了这么一个故事,很有移觉的意味,也正是这个目的。开始,我们和老医生一样,在电影之外,我们只是个死亡的观察者,这总有些不痛不痒。不过老医生从一个观察者瞬间变成了体验者,这种角色的转变,也正是一种暗示,现在我们只是坐在电视前观察别人的生死,但我们迟早也会称为体验者的,这个角色转变是无法避免的,谁也逃不掉,。于是我们开始跟着那个老医生一起,开始更真切的感受死亡,并开始思考死亡。
      作为一名多年的老内科医生,每天都和各种病人打交道,看惯了生离死别,早已麻木了,而对人体的反复解剖,也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不过对无神论者来说,死亡代表者一切的消失,于是他的心里承受着更多的恐惧和痛苦,。正是这样,老医生才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望,他要去巴黎做手术,他不惜厚着脸皮去前妻那里要钱治病,。不够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即将面临的只有死亡。沮丧悲痛之后,也只能默默接受。老医生在之后也在贩毒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死亡早晚都会来,不是多晚来,而是多早来。导演正是借老医生之口,反复强调这一不可避免的可怕事实,让观者真正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二、爱
      如果这个电影只是在说死亡的不可避免的话,那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导演更想说的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之后,应该如何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也就是如何真正实现生命的意义。
      关于生命的意义,《爱在山的那一边》明显比《生命宛如致命恶疾》探讨的更深,这也正是两个电影的不同侧重点,他们正是这样互相补充的,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如我小标题所说,这里生命的意义上升为爱。
      《爱在山的那一边》的主角,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也见惯了生死,不过他也变得迷茫。这里的这个学生,正像是看完了《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我们,那个电影开始使我们重视死亡,开始思考,而这个学生在医院也是天天和生老病死打交道,他很清楚的知道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他想活的更有质量,把有限的生命更好的利用起来,。他的探索之路正是我们的一条探索之路。神学和科学本是相互对立的。可他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却开始考虑依靠神学获得救赎和解脱。不过他内心还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在电影的开头他不断的用鞭子抽打自己,借以考验自己是否能真正的忍受修道院的苦修,并渴望获得上帝的召唤。
      矛盾中的他开始疏远关心自己的哥哥和爱自己的女朋友。另外,他开始求助于《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那个偶遇的老医生,但老医生也并没有直接给他任何指导。不过,后面出现的一件事却间接的改变了他,这个事情稍后讨论,。总之通过这个事他认识到了爱,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爱。
      生命的意义是爱,那我们该怎么爱,爱谁呢?
三、爱自己?爱他人?
      一直觉得这才是两部影片的真正主题。两个影片都在共同为这个主题服务。像上面提到的,爱是生命的意义,能让我们活的更有意义,所以爱谁,怎么爱,这个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两个电影分别从老医生和学生两个角度共同解释了这个问题。所以这里就两电影一起说了。
      老医生,我们并不清楚他和前妻到底是为了什么离婚的。不过从老医生的一些行为能看出,他一直是一个很坚决的个人主义者,正像《生命宛如致命恶疾》里他勾引学生女朋友时说的话,“人生苦短”我们不去猜想他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享乐主义者,利己主义者。单从他前妻数落他在离婚后还向他索取房钱,车钱,及最后的那笔医疗费。在得知自己已经不可治愈的时候,他考虑把房子卖了去环游世界,电话留言也改成“现在我不在乎你留什么。”处处都能看出这是个坚决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老头。他坚信生命苦短,爱自己最重要。不过,在反复的矛盾和判断中,他开始有所变化,。首先,他给了年轻的音乐家大量的吗啡,这正是默许了对将死的人进行安乐死。为此他却要背负骂名,波兰第一位这样的医生,他背负的罪名很重,其实这里他已经从爱自己开始向爱别人转变了,他开始为别人想,不管这种方法是否正确,不过这是以自己的受处罚为代价,证明他已经开始转变了。而之后就更加明显了,他把自己家的钥匙给那对年轻人以求撮合他们。而自己也最终没有选择自杀,当他拔掉针头的时候,他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开始真正的直面死亡,他也开始付出,把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都送给了那对年轻人,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医院做解剖。最终他的行为也影响了那个年轻人,他也死得很有意义了。
      医学院学生,开始他也是一个很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他也一直是爱自己潜在的原因是由于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缺乏关爱,所以虽然他希望去投奔上帝,不过他想从上帝那获得的只是自己一个人的救赎和解脱,代价却是亲情和爱情的漠视,正由于过分的利己才让他一直找不到方向。所以他经历了年轻音乐家的安乐死事件后,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了,老医生对死亡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植物人的思考。他去登山,攀岩,接触大自然,感受生命,接触上帝。最终他开始接受爱情了,也开始接受亲情了,并且还去申请了一个扶助流浪人的志愿者。在老医生的帮助下,和女朋友结婚了。一切是那么美好,他们的将来一定会很开心,因为他们也真正的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生命宛如致命恶疾》的结尾是学生用刀划开了老医生捐来的尸体。他终于可以直面死亡了。《爱在山的那一边》的结尾是学生和他的女朋友在山上做爱。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真爱。
      把握生命的每一天,多一点关心给别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短评

5。一般名字高端的吓人的片子都不好看

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还行

没有信仰、没有爱人、没有亲人,所有一切都只是曾经的记忆。最终孑然一身,拥抱自己的只有死亡。这是一部悲伤绝望的电影。人在辞世前,都希望灵魂能得到宽恕。然而自打降生开始,就是一个轮回的炼狱,永无休止。

7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Ich sterbe”

11分钟前
  • 李可笑
  • 力荐

一向钟情临终电影~海报制作如此牛逼~又诞生在令人神往的波兰~不过最终没有达到预期,可能是没有与《爱在山的那一边》一起看的缘故吧,感觉剧本孱弱,其实在生死的灰色地带,在人性与神性的模糊地带,还有太多可以挖掘了~话唠片,不过有些对白还是蛮喜欢的,开篇的铺垫也算精妙~

14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既然今天酷热难耐,在家吹空调看电影是个惬意的选择。终于把这部给看了,又破了一个导演的处!哈哈!

19分钟前
  • sēxteen
  • 还行

生命本身即是一桩悲剧

21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以前看“爱在山的另一边”的时候觉得老伯伯很有智慧.简短精炼的语言带给年轻人新的启迪和思考;而“生命宛如致命恶疾”Zbigniew Zapasiewicz展现出来的老伯伯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他也许并不是我曾经以为的那么有智慧.或者在他的故事里反而是这对年轻人给了他启发~ 这两个故事真真正正叫做“犬牙交错”

25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有关死亡和信仰,但是并不深入,“上帝创造我们就是最大的差错/您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值得拯救么?“,也只有这两句向死的话算是同感。而有些部分又很普通,给病人吗啡、去法国求医、找前妻这些

28分钟前
  • Persona
  • 还行

生死神灵,扎努西的沉重不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差。这片仿佛是导演自己的心灵思辨的解剖。

30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又谈“契诃夫之死”,《水晶的结构》里也谈过。他在德国临死时,在床上要了一杯香槟,喝了,说了句“Ich sterbe(我要死了),然后转向墙壁,就死了。

34分钟前
  • Ahtoha
  • 力荐

2009.3.23法国文化中心。剧本很赞,画面也好,诡秘的气氛和死亡这个话题很合。

36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每个年龄有不用的领悟~~

40分钟前
  • 小桃砍倒樱桃树
  • 力荐

《爱在山的那一边》之姊妹篇,启示者与被启示者的身份转换,一样对生命、爱、死亡的沉重思考;窗前神谕降临,福鸟指引,让他最终超脱生死,直至达观豁然,并将尘世物质付诸情之交融与延续;临终的切肤痛感,死亡真是一件锋利又迟钝的事情,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out。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Zanussi的开场太有意思了——一个盗马贼被处死,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他想尽办法逃命,结构最后只能接受逃避的徒然和命运的安排。一个镜头打出来-原来是电影片场的一幕,托马斯这位医生从死亡的观察者在下一幕就变成了死亡的体验者。这样关于“看”与“被看”的隐喻就多了一丝劝诫的意味——观者也会承其痛,不能冷眼以待之。/一个无神论者的对于生死,自爱和爱人的探讨。

45分钟前
  • Joeeeee
  • 推荐

活着为什么,死亡是什么,我们都在思考,各有各的回答。

46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曾经现场陪伴过一位40岁的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再次在电影中陪伴一位医生体验身体的腐烂。生命的迷人在于不知生却知死;生命的迷人在于存在如此幽默不着常规的男人;生命的迷人在于年轻的性喜悦与临终的腐烂痛;它最终不过是一具躯体,关键是我知道我正在死亡。

51分钟前
  • 假驴
  • 力荐

死亡,尊重死亡,接受死亡。2022-08-22重看。开头引用拍电影和圣经内容算是吸引人的,但是后面都比较常规了。

5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你以為人死了才腐朽

54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愿不愿意给我的花浇浇水?”影片中最温馨的一段,但我想说爱不是某个团体的专利,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55分钟前
  • hazyedge
  • 较差

虽然是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全程并没有感到悲观,倒是想起了《无休无止》,就连结局也同样散发出平静地死去的气息,但缘由不尽相同开头非常机智地设置了一个悬念,宗教引入戏中戏后留下疑问:神父到底说了促使那人安然面对死亡,在后半段里神父给了不确定猜测性回答:死既是终点也是永恒医生在死前得以忏悔得以告解,或许得到了神父所说的启示,他将慈悲发散于他人成就一对情侣,将躯壳捐献于医学院,我想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只是预感到生命的尽头已向他招手对生命个体临终的尊重,他既加速自身的死亡也会替被病痛折磨的人减缓痛苦,活着就像疾病一般不断挣扎苦不堪言

59分钟前
  • 人间失格
  • 推荐